论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论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论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论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摘要:逻辑实证主义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哲学流派,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中国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接受实证主义的影响,与当时中国的国情有很大关系,近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现象严重,中国先进的思想家才开始接受西方实证哲学的影响。但由于中国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中间间隔时间短,战争不断,西方的科学思想一直未真正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只是形成了一种别扭的二元基本框架的非理性的科学价值观。因而在中国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分析逻辑实证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与中国现实相对照,对中国的发展以及形成科学理性的文化传统大有裨益。

关键词: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价值观;科学理性;中国国情

逻辑实证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1]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纵然逻辑实证主义在西方衰落了下去,但其产生过程及其形成的科学理性思维都值得当今的中国借鉴。

一、逻辑实证主义

(一)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

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分别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及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独立提出,他们都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太阳系的一些主要特征,并且都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物质通过万有引力等自然规律作用而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形成行星。

2、地质“渐变论”

赖尔的重要著作《地址学原理》标志着近代地质学的系统化,他提出了地质渐变论,用自然界本身的力量阐明了地壳的演化,他的学说为地质学乃至整个地球科学提供了一种重要方法。恩格斯对他的学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只有赖尔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定律。这个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2]

4、尿素的人工合成

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首次使用无机物质氰酸氨(NH4CNO3,一种无机化合物,可由氯化铵和氯酸银反应制得)与硫酸铵人工合成了尿素。本来他打算合成氰酸铵,却得到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序幕。

5、细胞学说

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万提出的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位,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

6、生物进化论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科学的生物进化学说,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达尔文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特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了一个革命变革。

7、电磁场理论

自人们发现电现象、磁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以来,对电、磁和电磁感应现象

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发现了电磁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电磁理论。电磁理论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8、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原子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系统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从自然科学方面有利地论证了事物变化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以上的自然科学研究经历了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阶段到对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理论概括的阶段,最终在各个学科形成理论,是形成思潮的基础,对我国当今科学发展有很大借鉴意义。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形成

1、实证主义

近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促使19世纪的许多西方思想家致力于将自然科学的成功经验引进到社会研究领域。在社会需要方面,当时整个法国处于动乱中,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复辟和反复辟、帝制和共和制的斗争,思想极端混乱,社会问题逐渐增多,人们要求尽快建立新的秩序;在科学研究方面,19世纪欧洲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潮:理性意味着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日益控制世界,认为社会科学只有以自然科学为模式才能取得和自然科学同样的发展和进步。

(1)孔德的实证原则

孔德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于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据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所谓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朗抽象本质。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替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3]

(2)穆勒的实证主义

穆勒认为人们通常认识的概念并非实在的和绝对的,而是现象世界内的相对概念。他主张将知识限定在经验的范围内,并认为只有借助实证科学才能获得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是不断变化的,受进化律的规定,而只有进化律是永恒的、绝对的。同孔德等法国实证主义者一样,穆勒把自己的哲学同以德国古典唯心主

义为代表的思辨形而上学对立起来,反对从一般概念出发的认识论,强调包括物理科学和道德科学在内的一切人类知识均起源于经验,认为“借直观所认知的真理是一切其他真理所由之出发的根本前提”。他要求撇开经验与经验之外的世界的联系,否定经验的客观性。一切人类知识均应以经验范围为限,而哲学应当成为研究经验事实和科学方法的理论。[4]

(3)赫伯特.斯宾塞的实证主义

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科学和哲学均应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有限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和可分类的东西。现象虽然是无限的、无条件的绝对存在酌意识表现,但这种绝对的存在本身则超出现象范围,从而也超出了哲学和科学的范围。斯宾塞有时把它称为“力”。人们平常所感受到的力是这种绝对的“力”的符号。这种绝对的“力”桓久存在,是一切现象的终极原因,是最高的实在。但它究竟是什么,这是人的认识和概念所无法表达的。斯宾塞认为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可知的“力”,现象世界不是永恒、固定不变、绝对的东西,而必然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变化都由“力”所推动。从天体的形成到物种、人种的起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领域到人类社会,均受进化律支配。无论哪一个领域都为恒久发生作用的‘力”所决定,因此进化也必然是恒久的、普遍的。2、马赫主义

(1)马赫主义又称“经验批判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德国、奥地利以及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以其创始人 E.马赫而得名。另一位创始人为R.阿芬那留斯,其代表作为《纯粹经验批判》,因此马赫主义又被称为经验批判主义。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作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从这一立场出发,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作业假说,它们只有方便与否之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别。马赫主义曾吸引了不少哲学家和科学家,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2)马赫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它在奥地利、德国产生以后,迅速在西方各国流行,为不少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接受,很快取代了早期实证主义哲学的地位。马赫主义形成的时期,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古典物理学正向现代物理学过渡,新发现的X射线、电子、放射性元素

镭等,使人们对物质结构有了新的认识。被人们奉为绝对真理的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物理学的新发现,以牛顿力学为自然科学基础的哲学也走到了尽头。用什么样的哲学来概括、解释自然科学的新变化,马赫、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就是一种尝试。

3、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positivism)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1)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2)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5]

(3)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二、中国国情及科学价值观

(一)明清:夷技

明清之际西方科学传入中国,传播者是传教士,传教士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但在不经意间也为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的火种。西方传教士在一批有开放意识的中国士大夫的帮助下,以学术和器物为先导,向中国大量地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

中国两朝政府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一些西方科学技术,比如天文学和地理学等,这些也是适应了明清之际修历、测量的需要。总之,在明清时期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

(二)鸦片战争之后:长技

“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已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闻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6]方近代科学使西方世界拥有了可以远征的坚船利炮,更是利用这些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强敌压境、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特殊遇境下,中国社会上层开始了洋务运动。然而,由于“救亡压倒了启蒙”,此时此刻中国社会的有识之士更注重科学的“制夷”和“图强”价值而忽视其他。(三)五四前后:科学救国

随着大批清朝政府以各种形式派出的留学生的回归,西方近代科学和文明,包括哲学、政治、文化等进入了中国,西方科学和教育的体制也开始被移植到中国。

1919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大师约翰·杜威在中国讲学时指出,“科学”游离于社会主体文化之外,是中国文化的短处所在。他说:“中国古代的学问,多偏向于人生哲学一方面,对于生物天然地体等自然科学,不甚注意,所以科学程度较浅,还够不上与政治、宗教、社会、人生发生联贯的关系。所以新思想输入,不大遭人的反对。在西方可以开几百年战争者,到了中国,社会竟不当他是革命。因为与人生日用无密切关系,所以没有抵抗,新思想的输入,不过添了几个名词,于他的真意义,依旧不能懂得……反对是最好的事体,是进步的表示。越加反对,思想便越加进步。倘大家对他没有兴趣,于人生不受影响,则科学的进步也迟缓了,范围也不能扩大了。”[7]威因此强烈地主张中国知识界把移植进的西方近代科学的观念扩大成为整个文化领域内的一场思想革命,从个人道德、人生观直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

尽管在当时的中国有另一种声音,怀疑科学,以至于发生了科玄论战。自从这场论战之后,西方科学被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看作是指导人生和社会的万能武器,科学在中国社会变成了“科学神”,人们崇拜它,信奉它,“科学”成为重建中国文化普遍的价值信仰体系的新权威。

“科学主义”盛行,促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体制化事业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也使中国的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开始天真的用预先设定的理性方案,来剪裁社会现实以寻找中国富强和昌盛的科学途径。科学主义的价值观能指导中国科学事

业和社会文明健康发展吗?这是身处科学及其体制化全面移植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还未来得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带着自信和妄想,中国近代社会就这样匆匆忙忙地拎着科学主义的价值观迈进了通向现代社会的建设道路。

(四)建国后:科技发展经济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八年抗战,三年内战,百业待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提高“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思想 ,沿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确立了发展科技的主导思想 ,制定了发展科技的理论框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直至今天虽然一直有反对的声音但仍然是以科技发展经济。

正因为中国具体的国情,虽然一直重视科学,但缺乏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也就是中国缺少各个学科分门别类研究的阶段。

结语:

在整个20世纪,除了少数的例外,中国的意识形态不可谓不重视科学。但在科学之路上之所以差强人意,一是与科学精神相违背,太随心所欲地把科学当做自己的工具了,追求的甚至是反科学的目标;二是没有始终如一地在体制化上下功夫,致力于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现代化的科研体制、现代化的开发体制,急功近利,南辕北辙,结果无收而返。[8]

现代科学的加速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在拉大西方世界和中国社会的文明差距。中国社会要想实现跨世纪的跃迁,必须借助于科学的强大推力不可。中国要想借助于科学之力来促使其社会现代化,必须面临一个新的科学价值观体系的建构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对科学的价值有客观、理性的把握,不把整个社会的科学价值观建立的科学的理性基础之上,整个社会的科学活动就难以有效地组织,科学的社会功能就可能会得到扭曲表现。

建立一个适于现代科学健康发展的科学价值观已成为中国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科教兴国”战略胜利实施的首要问题。这就是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露亮. 《科学哲学基本问题与经典文本解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009年第1版.116页

[2] 黄顺基. 《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36页

[3] 林定夷. 《科学哲学》.广州L: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155页

[4] 张之沧等. 《科学技术哲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218页

[5] 韩连庆. 《逆流而思》.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第1版.136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第1版,361页

[7] 《杜威五大讲演》,科学出版社,1920年版,182页

[8] 刘大椿:《特殊的困难和特殊的任务》,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第2期,第6-7页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胜利不止是历史的转折点同时它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才能激励红军将士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高考作文写作:新材料作文“中国精神”写作指导(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写作:新材料作文“中国精神”写作指导(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精神”包括人们常说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这种精神鲜明地体现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等人的作品中。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中国精神也让曾沉迷于“画梦”的现代派诗人何其芳奔赴延安,写下“我把我当作一个兵士“弄潮诗人”康白情在“和平的春里”看到饿绿了眼的穷人和野火”;让“雨巷诗人”戴望舒不再歌咏个人的悲欢离合,而唱出了民族的觉醒、群众的感情。 近期出版的新书《中国精神读本》收录了自1839年到改革开放一百四十年来,一百多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的代表作。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些作品都曾经影响了时代,照耀了历史的天空,很多篇目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 你读过哪些能够反映“中国精神”的作品?请选择其中的一部书或一篇诗文,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体会,写一篇推介性的文章,说明推荐的理由,为践行“中国精神”鼓与呼。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中提到的“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材料总共两句话,各为一层。第一层首先诠释概念,“中国精神”的内涵有材料中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考生可以任选三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为国为民等,但是不可偏离“中国精神”。在诠释概念之后,材料举出具体人物为例,意在引导考生回忆并思考这些伟人的作品,让思考有一个落脚点,不至于临时手足无措。但在注重限制性的同时也强调开放性,所以并不直接点出具体著作或篇章,以免考生先入为主,不做深思,形成“千人一书”“千人一文”“千文一诗”的局面。 第二层侧重描述一些著作者(三位诗人)思想转变的历程,这也体现了国学大师钱穆的看法,即“中国精神”在承平盛世往往不太彰显,反倒是在危难乱世,它“更为壮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中,形成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资源不仅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具体形态。比如,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三大战役精神等;在建设时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在改革时期有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精神”这个响亮的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打开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我们就可以在“中国精神”的框架内解放思想,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比如我们可以提出“中国革命精神”“中国改革精神”等等。这样,我们

就能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全过程中出现的精神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了。 中国革命精神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具有独一无二的丰富内涵和崇高地位,它不仅是历史的起点,更是逻辑的起点。如果不研究“中国革命精神”,就不能真正弄清楚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智慧。何为“中国革命精神”?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实践中产生的,反映革命的性质、体现革命者品格的精神。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从多方面去研究概括。大体说来,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还应加上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军民一致的鱼水之情等。 那么,进入新时代,中国革命精神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如何看待中国革命精神在今天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依据? 首先,中国革命精神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将随着这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只要这个事业在继续发展,这个精神就会继续存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国革命事业的实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这个事业正在大力推进之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向着共产主

红岩精神——读《红岩》有感

忆红岩精神,追革命信念 ——读《红岩》有感 临床1207班袁笑 响应党组织的阅读红色书籍培养党性修养的号召,我选择了重读《红岩》这本书。第一次读《红岩》是在还是在小学,是在渣滓洞参观后购买的,当时对党没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只是把它当作一本普通小说来读,读之后没有太大的感触。这次作为一个已经了解了中国近代史并深刻领会到党的先进性的入党积极分子的我重新捧起这本红皮的书,页页翻阅,细细品读,心境已经不同往日了,革命先烈的那“顽强的精神”与“不屈的气节”在让我潸然泪下的同时让我看到了信念的巨大能量。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共产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激烈斗争。当时,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红岩》也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

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正是他们“牺牲我一个,幸福全中国”的信念,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 对许云峰、江姐等共产党员,敌人尽管可以进行严酷的肉体摧残,但在由革命精神和必胜信念筑成的铜墙铁壁面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革命先人的这种坚定信念是我作为积极分子所应学习。 红岩精神是什么?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中形成的“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革命精神。 我们生活在表面看似和谐安宁的世界里,已经渐渐淡忘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悲伤,也无法体会到那些英雄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和牺牲背后所隐藏的深深的爱国热情。而红岩的精神正如一面鲜红的旗帜,在不同的年代激励着同我们一样的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的青年为祖国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换给祖国的繁荣发展。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也许我没有那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信念,也没有江姐那种受尽酷刑,却从不畏惧的精神,但《红岩》让我深感身上肩负着一种责任,一种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努力奋斗的责任,一种对群众的责任,一种对自己积极分子身份负责的责任。红岩精神就像一

浅谈红岩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浅谈“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钟霞红色重庆、英雄城市是重庆人文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概括。红岩是重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是重庆历史文化中最具成长性和现实性的主流。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一是由于远古巴文化源远流长;二是因为抗战文化在我国历史上蜚声中外。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所奉行 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它所包含的对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和廉洁奉公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当前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教育意义。 一、红岩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共赴国难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远东的指挥中心。国共两党长达八年的合作,为赢得百年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抗战八年中,国民党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断进行?溶共、限共、反共?。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实行?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策,不断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合作。全社会、全民族不分老幼、不分南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抗战文化,为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中

心重庆。在极其复杂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在特殊的战场上,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团结带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倒退、分裂,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他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怀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不顾个人安危,不怕流血牺牲,出生人死,在革命斗争中千锤百炼、培育形成了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对于推动中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走向全国胜利曾发挥过巨 大作用,新中国建立后,仍然是鼓舞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科学认识红岩精神的内涵 2003年4月,李长春同志视察重庆,要求?要落实好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红岩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红岩精神的内涵和外延?。红岩精神包含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情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的人格。简单地来说,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爱国、团结、奋斗、奉献。它集中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貌。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其实质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

红岩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红岩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红岩精神的学习,使我深深地认识到,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体现,我们一定要把红岩精神永远扎根心中,在工作中生活中时时刻刻把红岩精神体现出来。 纵观中国革命历史,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有多少共产党员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人民的自由与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献出 了自己的青春、热血直至生命。特别是那些被关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烈士们,当他们听到隆隆的解放炮声,即将看到 新中国诞生的曙光之时,却勇敢地倒下了,永远地长眠于为之奋斗 的这一片热土了。 这些革命烈士也有对生命的渴望,也有人间真情,但是,当历史需要他们做出牺牲之时,他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慷慨赴死、从容 就义。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人们对个性、名利的关注超过了以往 任何一个时代。有的人热衷于名利,有的人追逐于金钱与享乐,有 的人天天醉生梦死,灯红酒绿,有的人搞权钱交易、腐化堕落,这 里面不乏有一些党员甚至是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这些人与死去的先 烈们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低俗。在先烈们即将看到胜利的 曙光、分享胜利的成果之时,却与这些所谓的“名和利”擦肩而过了,他们就是这样地看待名与利,他们就是这样毫不在乎名与利, 这是怎样的一种洒脱,是怎样的一种崇高,又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 今天,我们早已远离那血雨腥风的岁月,正在享受着革命先烈用生命为我们创造的美好幸福生活,正在豪情满怀地向着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当此之时,我们更应当继承先烈遗志,发扬红岩精神,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工作。当然,在 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同时,我们也盼望自身的社会地位更高 一些,价值更大一些,收入更多一些,生活更好一些,这也是人之 本性,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论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论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陇东报正宁县山河镇政府张羽丽 古往今来,精神是天地万物之精气,作为人乃人之神志;作为党或团体就是一股浩然正气。党有了精神,就能凛立于天地之间,万众敬仰,处于不败之地,若失去精神,则萎靡不振,威信不举,势将颓坍。 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凝聚着13亿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坚定着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激励着人们不断克服前进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胜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新长征。 长征精神就是共产党的一股浩然正气。这种精神是当年广大中国工农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升华,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民族风采。这种精神星火相传,培养和造就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伟大作用。这就是历史对现实的影响,现实对历史的反思。历史昭示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这样的民族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长征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是一面旗帜,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它促使人们不怕艰难险阻,锲而不舍,百折不回。始终不渝地追求,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在长征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广大工农红军指导员就是通过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促使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舍生取义,艰苦奋斗,勇于战斗,坚定信念。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办成了许多大事,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的潮头,更应该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长征精神,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自信心和必胜心升华这种精神境界,众志成城,奋发图强,为党为人民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努力工作,与时俱进,进一步积聚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长征精神是强国富民的法宝。发扬长征精神就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是巩固政权、强国富民的一大法宝。在艰苦的条件下,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精神,在富裕条件下也应该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党的优良作风是一种精神力量,在

第二十四讲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全面了解这些功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促进今天的新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正因为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这些,都是与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滋养分不开的。 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还滋养出了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坚持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观,反对片面求同或乱斗一气;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曾经起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 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观念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作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主流的诸子百家学说,尽管各是其说,有的甚至形同水火,但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却有共识,可谓相反相成。这种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

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结果,是它的折射。不仅如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还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观念,经过儒法两家从不同思维路向的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硪,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存在,没有它的感召力量,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还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民族凝聚力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不同时代民族凝聚力的内容会有所变化,或增强,或减弱,或者更新自己的形态。因此,人们就必须用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文化基本精神去充实、改铸民族凝聚力,丰富它的内涵,增强它的力量,推动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 如前所述,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影响广泛、促进社会发展

传承红岩精神 弘扬红色文化

西南大学“红岩精神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研讨会” 传承红岩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经济管理学院黄俊陶、祝智达 【内容提要】 本文以红岩精神的起源发展、内涵以及对于树立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作为切入点,进而对红岩精神做深层次的思考,得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的红岩精神的认识,高度迎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治国方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弘扬和发展红岩精神是我们在新世纪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下的历史责任。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就像红色的石头一样。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的传承发扬,是政府充分发挥资源、能源、人才战略,担负心系民生、关注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并引导人民群众不忘历史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红岩精神历史责任核心价值观

先引述一位美国外交官——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的费正清1943年9月9日的一段日记:“居住在周公馆里的共产党人做着一件与美国人交往的出色工作,他们以批判的眼光,现实主义的观点同美国人讨论各种问题。虽然他们现在随时有被捕并被投入集中营的危险,但他们仍然本着惊人的团体精神和坚定信仰照旧开展革命工作。”“他们经常学习,开展讨论和自我批评,在生活上同甘共苦……”日记里还说,在周恩来他们住的阁楼里,臭虫可能会从顶棚上掉下来,雨水也许会漏到床上,但他们的思想信念照旧如火如荼,绝不动摇。 这段文字的可贵,在于它是直接的观感,而且是当时的记载。虽然由于世界观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费正清的解释语言不尽准确,但他记述的事实是十分鲜明生动的。以红岩为中心,聚集起这样一个集体,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忠诚、执著、向往达到了如火如荼的炽烈程度;他们全然不顾恶劣政治环境的种种危险,随时作好了牺牲的准备,以惊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开展革命工作;他们刻苦学习,严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增强团结,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他们视野开阔,用批判的眼光和现实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他们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却总是用平等的、尊重的、理解的态度同对方讨论问题,凭真理说服人;他们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却总是意气昂扬,同甘共苦,充满生活情趣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红岩精神的起源发展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刻,我们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专业:木家 姓名:烟火不寂寞 指导老师: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提起长征,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提起长征精神,想必每个人对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都有一定的学习和领会。虽然长征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它的时代意义和它创造的精神财富却一直都在,也时刻在提醒和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更警示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它不仅写入了我们中华名族的发展历史,更是我们中华名族难得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名族的一份子,我们应时刻牢记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在长征途中,参加长征的中国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崇高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长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远征的首次胜利的。在长征途中,中国红军所经历的困难险阻是艰苦卓绝的,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千山万水只等闲”这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精神让红军战士最终战胜了一切敌人和所有困难,最终获取了伟大胜利。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就是为救国救民,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牺牲生命都无所畏惧的奉献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

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就是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惜一切,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始终坚信心中的信仰并且为之奋斗一生,对信仰和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管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不得已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78周年了。78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顺利会师,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也挽救了整个中国,挽救了中华名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更重要的是在这场远征中积累总结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回顾革命历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总结长征革命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中的革命精神。 在当代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更应该学习、研究长征精神,学习红军长征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统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严守党的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坚持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建

科学内涵和[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科学内涵和[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

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 命力的重要根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融汇通,使得中国精神既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 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 __。 (二)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1)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 2)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的精神动力; 3)中国精神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论文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意义 论文摘要: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必须厘清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在 __,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高举 __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是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完整版)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赵高亮 什么是红岩精神呢?在我看来,红是鲜血的颜色,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一种非常坚硬的物质,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不惧流血,无谓牺牲,就像红色的石头一样,这种革命烈士的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就是红岩精神的体现。 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在极其复杂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在特殊的战场上,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团结带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倒退、分裂,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他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怀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不顾个人安危,不怕流血牺牲,出生人死,在革命斗争中千锤百炼、培育形成了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对于推动中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走向全国胜利曾发挥过巨大作用,新中国建立后,仍然是鼓舞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红岩精神是由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锻造的。红岩精神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共产党人品德情操、人格力量、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在特定的斗争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共产主义精神。这种崇高的精神,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就其精神实质来讲,属于高层次的、特别针对我们社会中的先进分子的价值导向,是当今历史条件下,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历史使命的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尤其要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的价值要求。 红岩精神包含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情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的人格。简单地来说,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爱国、团结、奋斗、奉献。它集中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貌。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其实质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精神风范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docx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效用 民族凝聚效用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效用。全面了解这些效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促进今天的新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效用,是民族凝聚的效用。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正因为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这些,都是与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滋养分不开的。 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还滋养出了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坚持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观,反对片面求同或乱斗一气;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曾经起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 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观念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作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主流的诸子百家学说,尽管各是其说,有的甚至形同水火,但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却有共鸣,可谓相反相成。这种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结果,是它的折射。不仅如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还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观念,经过儒法两家从不同思维路向的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配合发展的历史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硪,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存在,没有它的感召力量,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还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民族凝聚力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不同时代民族凝聚力的内容会有所变化,或增强,或减弱,或者更新自己的形态。因此,人们就必须用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文化基本精神去充实、改铸民族凝聚力,丰富它的内涵,增强它的力量,推动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精神激励效用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效用。 如前所述,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影响广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特点。文化基本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因此,它应该而且必然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健康的发展方向,能够鼓舞人民前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用。它理所当然地要成为维系全民族配合心理、配合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源泉。 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者做不屈不挠的斗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了“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正是打着“自然新政”的旗号出台的。严复强调,中国要自强,必须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自强之本”上下功夫。康有为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也以《易传》的刚健、有为、尚动、通变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孙中山领导的

《红岩精神》心得

《红岩精神》读书心得“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熟悉的《红梅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用热血与生命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即红岩精神的真实写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岩精神》一书,概括和阐述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山城重庆培育起来的红岩精神的核心内容、深刻内涵、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现实指导意义,它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理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 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其基本内涵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重庆市委将其概括为“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红岩精神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 《红岩精神》全书分为6章,其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概括了红岩精神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说明了革命精神圣地红岩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璀璨明珠,具有丰富的内涵,是

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精神支柱,闪耀神州大地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介绍了红岩精神的四个基本内涵: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 第六章讲述了红岩精神新时代的内涵、红岩精神长远的指导意义和立足新的实践弘扬红岩精神。红岩精神在新的时代的内涵如下:红岩精神体现的忠于理想、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红岩精神体现的无所畏惧,坚韧顽强的英雄气概,是共产党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不熄火炬;红岩精神体现的求真务实、大胆开拓的创新胆略,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红岩精神体现的顾全大局、团结进步的革命风格,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促进和谐、团结奋斗的强大支撑;红岩精神体现的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是新时代共产党人联系群众、亲民爱民的精神支柱。红岩精神具有的长远指导意义如下:红岩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本色,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红岩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光荣革命传统的丰富时代内涵,为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红岩精神大大的升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为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立足新的实践弘扬红岩精神,具体如下:将红岩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红岩精神升华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将红岩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理解

浅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使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地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改变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文化传统相互凝聚,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了中国绝大部分人民,为他们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这两个特点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讲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表现,中国文化素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春秋时期,中国大夫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他认为“礼”是天经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法则,人们必须按照天经地义的“礼”行事。这是把天地与人事联系起来,反映出了天与人可以想通,可以按照同样的法则运作的思想。 宋代的张载首先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认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为始遗人。”在他看来,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天人合一的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面看,从其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和一面看,我们应当看到并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人合一”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这种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具有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对于人的精神的开发,对于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刚健有为 《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强调“刚

论文——长征精神

论长征精神与新时期的时代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一页。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更加怀念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千百万革命先烈,更加感到长征的伟大、长征精神的伟大,以及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深刻指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在谈到长征的伟大意义时,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论述,更感亲切和历史责任的重大。我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不仅是我们的立国精神,而且仍然是我们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革命首创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大家知道,红军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本身就是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导致的。早在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前后,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已暴露无遗,先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转为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进而又变为转移中的逃跑主义。而在长征后期,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又几乎把红四方面军全部断送掉。因此,如果在长征初期没有坚决纠正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没有遵义会议,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中央红军以及红军二、六军团就有被敌人包围并遭到全军覆灭的危险。同样,如果没有在长征后期坚决克服和纠正张国焘的右倾分裂错误,红军的损失将会更惨重。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如果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进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长征精神仍然是我们的时代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提出、“两个凡是”的纠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等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革命首创精神,就没有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也就不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命题。我们之所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比作新的长征,就是因为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许多艰难验阻,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前进。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若缺乏这种精神,就很难找到理论的突破口和发展的机遇,也就坚持不住真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无法前进。 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既是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说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不仅包含着长征的伟大和壮举,同时包含着长征途中红军经历和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也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奇迹。正象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所说的:“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但都被红军一一战胜和克服了。世界上还有什么军队经历过这样艰苦的军事环境、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呢!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嚼草根、煮皮带,甚至吃牛粪中尚未消化的残留食物,无数红军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当红军到达陕北时,已由原来的30万人减少到3万人,仅幸存下十分之一的力量。然而,中国工农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牺牲精神,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奇迹,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和统一战线的形成。我们认为,红军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原点,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泉源。它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强调要"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 首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全体公民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之所以能不断战胜内忧外患,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是因为有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支撑。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重温中华优秀民族精神,既可以领略我们祖先闪闪发光的聪明才智,引导人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又可以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启迪人们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二,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需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结合先进文化建设和时代要求,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自觉地用中华民族精神去抵御各种颓废、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借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争取生存、谋求发展的竞争形势愈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