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特征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利用日本731部队在我国进行细菌研究,大搞细菌战等材料导入新课,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责任感。然后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展示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细菌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的结论;再通过《观察与思考》材料,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通过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较,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根据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的结论。

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要以观察、讨论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2、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课件,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2、通过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等。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材料;加强课前对本节内容的预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与细菌战有关的图片

学生交流所知道的细菌战的历史知识,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资料:

(1)七三一部队1932年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究中心。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2)731部队当时已具有可将人类毁灭数次的细菌武器生产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投放战场,致使20多万人死伤。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联想已知的历史知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教师趁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设疑导入课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它为什么会被侵略者利用来危害我们人类呢?这就需要我们学

习第二节:细菌。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2)什么是菌落?细菌菌落和霉菌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3)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突出了重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质疑:大家了解了细菌的菌落特点,作为单个的细菌,其形态、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菌的发现

创设情景:日本七三一部队研究的鼠疫杆菌、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等细菌都是能够致人生病、甚至死亡的细菌。但是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细菌这样一类生物的存在。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板书:细菌的发现)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细菌的发现”内容,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内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3)尝试回答人们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

(4)读了以上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书中内容和搜集的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对问题作出解答:(1)列文·虎克制作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在观察各种微生物的时候,无意地从一位老人的牙垢中发现了许多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它们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他将这些微生物绘制成图,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设计了巧妙的一组对照实验,把有无细菌进入作为唯一变量。教材59页图V -30就是他演示的实验和作出的精彩说明。

(3)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正是有了这些成就,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4)列文·虎克能发现细菌,是因为他用了显微镜,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物学的进步;显微镜的出现离不开物理学的进步,因此,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越来越来紧密。

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同学们只有努力学习、涉猎各科知识,在平时积极训练自己科学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做好实验,为将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目标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细菌很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菌形态图片,请部分同学到讲台前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引导学生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小结: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其形态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例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2.细菌的结构: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菌的结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

(1)一个细菌有几个细胞构成?根据“观察与思考”图示,请说出构成细菌的细胞有哪些结构?

(2)有的细菌生有荚膜或者鞭毛,请推测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3)观察植物细胞模式图和细菌结构示意图,讨论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请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观察细菌细胞结构,经小组同学讨论,先在小组内达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