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研究综述
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内在要求,目前,教育资源不公平分配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教育公平化发展和可持续前进的重要瓶颈。因此,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内涵、原则、现状、成因、对策等讨论做了简要综述。
标签:教育公平;资源;配置;综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和师资力量。党和政府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重视,而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因此,笔者对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讨论做一综述,以期推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讨论的进一步深入。
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内涵
公平、平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其实质是人们在教育领域中对全社会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做出公平的分配,而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教育资源配置就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问,在各地区和各学校之间进行分配。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实质是在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支配下,资源配置主体通过制定与调整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来进行教育资源调配,为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提供均衡的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达到相对公平的状态,并最终落实到受教育者个体对教育资源的使用上,实现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教育资源配置包括质(即资源配置效益)与量(即资源配置数量)两个方面。
二、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三个合理性原则
1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受教育权平等要求一切权利主体享有相同或者相等的权利。不受性别、身份、出身、地位、职业、财产、民族等附加条件的限制。机会平等是在权利平等的基础上所设立的制度要保证社会成员都始终均等。它包括教育起点平等和教育过程平等,实质上指获取教育资源机会的平等。
2差异原则。根据受教育者个人情况区别对待,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时的差异性,它反映的是“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原则,尊重学生的选择,提供多样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选择,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意味着差异与不同,但意味着公平。从终级意义上说,让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禀赋得到充分发展是最公平的。
3补偿原则。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
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这样配置教育资源是不平等的,但却是公平的,罗尔斯
认为,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不平等的利益分配都要符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根据补偿原则,教育资源要向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
教育公平是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平等原则、差异原则、补偿原则的统一。追求平等、尊重差异、补偿差距都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由于我国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对教育投入不足,加上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已经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教育阶段不公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政府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多地投向了高等教育,而对基础教育投入很少。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人均GNP600~2000美元的国家。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经费的比例应为40.5:29:17.9,生均经费为1:2.5:9.2,而我国1993年上述相应比例分别是32.25:36.12:23.41和1:2.23:25,到2001年为102.40:91.40:66.60和1:1.27:10.56,教育资源配置明显多偏向高等教育。
2区域不公平。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导致在教育经费投人,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差异也很大,而高考录取中高校名额分配不公平进一步扩大了这种差距。2007年的“两会”上,来自湖北的人大代表洪可柱分析出:在同等条件下,清华、北大如果在湖北有一个招生指标,那么在北京就有25个指标,造成“在北京能上清华北大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能上重点的,在一些地方无学可上。”这是多么的不公平。
3城乡不公平。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社会,长期以来,在教育政策上以“城市为中心”,重城市轻农村。在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师资水平、城乡人口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实行两种配置标准,如在教育的投入上城市学校的教育经费全部由城市政府负责,农村学校的经费由乡镇负责。注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在投入上由于制度原因而造成的弱势地位。
4校际不公平。近年来,政府将较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了城市的重点学校,导致了择校热,造成了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在生源、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5不同阶层间教育的不公平。现阶段我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越来越大,各阶层所占有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明显不同。反映在教育上,地位高,资源丰富的家长能为子女谋取较好的教
育机会和资源,人们渐渐感觉到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教育的差距明显增大。因社会分层导致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原因。
四、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1现行教育政策与体制不完善。没有深入全面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省份的客观实际和教育需要。城乡二元、重点和非重点二元这种双重的二元结构,是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最基本的制度结构
2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也没有达到规定的4%的指标。
3分级管理体制的影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明确了的责任,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积极性,但由于各地的礼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律不健全。管理与监督体制不完善,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不重视,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从而拉大了各地教育发展的差距。
4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不均衡。人为地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倾斜,在城市中又向重点学校倾斜,过分重视高等教育而对基础教育投入不足。
五、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对策
1牢固确立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理念。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无论是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学实施者都必须确立自觉维护教育公平的理念。
2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人,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
(1)建立合理财政转移制度,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缩小地区差异。转移支付要确定固定的政府投资比例,并考虑到地区差异。(2)合理分配义务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制度。(3)关注弱势群体,实行补偿原则,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公平。
3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在教育公平问题上,主要集中在教育权利的平等上,对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问题理论分析多,法律实践少,因此,应强调有关法律实践的研究,并在教育法律法规上体现出来。对学校乱收费、搞重点校(班),高價择校、钱学交易、权学交易等行为,要从立法上加以限制。
4加快制度创新,改革现行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建立受教育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如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根据地区学生人口比例确定录取人数。刘复兴认为我国应该建立可选择性的教育制度。赋予每个社会成员以更广泛的教育选择权利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涵,为此国家应改革现行学制,建立可选择的教育制度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另有一学者提出要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和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学者们特别强调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