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下寒武统沉积环境以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11月JOU RNAL O F STRA T IGRA PH Y 第22卷 第4期
3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和古人类学科基础研究特别支持经费(970301)成果之二
原稿收到日期:1998204224;修改稿收到日期:1998206217
安徽淮南下寒武统沉积环境以及
碳酸盐岩微相分析3
李 越 袁金良 傅启龙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08) 林天瑞(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江苏南京 210008)
华北地台南缘安徽淮南老鹰山剖面下寒武统猴家山组和馒头组的沉积环境和碳酸盐岩微相指示了3期地区性海进沉积旋回序列。
假整合于前寒武系凤台组冰积砾岩层之上的猴家山组蒸发相白云岩和馒头组下段的深褐色页岩、钙质页岩和深灰色、灰色中厚层至薄层灰岩构成第1个海进序列;馒头组中段的页岩和薄层灰岩及馒头组上部的深褐色页岩构成第2个海进序列;第3次海进以近馒头组顶部的页岩出现为标志,至老鹰山组下段局部地区的剥蚀面作为中下寒武统的界限和第二次海退的终结。
关键词 下寒武统,沉积环境,微相,淮南,安徽
中图法分类号 P 534.41
淮南老鹰山剖面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蚌埠地层小区,是研究地区的代表性剖面之一。
谢家荣(1947)最早初步划分了淮南地区寒武系,而后经过叶连俊(1956)、徐嘉炜(1956)、潘江等(1959)、杨志坚(1960)、朱兆玲(1962)、朱兆玲等(1964)、林天瑞等(1991)在地层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使该地区地层划分和对比日趋精确和完善。
自1986年起,笔者对淮南及邻近地区进行了4次野外地层和古生物考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地层划分和对比、三叶虫动物群、遗迹化石、沉积学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研究,本文是这些系列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一、地层序列
华北地台南缘的淮南及邻近地区缺失下寒武统梅树村阶、筇竹寺阶以及沧浪铺阶的下部,相当于沧浪铺阶上部的猴家山组假整合于晚前寒武系的剥蚀面之上(汪贵翔,1984),第一个三叶虫化石带是H suasp is 带(张文堂等,1979),由于猴家山组白云岩的沉积环境限制,相当于扬子区的P a laeolenus 带的地层内未发现三叶虫化石。
作者之一(林天瑞,1991)以生物碎屑灰岩的出现作为馒头组底部,以区别于岩性基本单一的白云岩为主的猴家山组,朱兆玲等(1964)在淮南邻近的凤阳地区相当层位的灰岩中建立了M eg ap a laeolenus 带,虽然笔者至今尚未在老鹰山剖面发现M eg ap a laeolenus ,但可以通过凤阳剖面和老鹰山剖面具有在华北地台南部稳定而广泛分布的生物碎屑灰岩层进行对比。
馒头组下段以及中上段的碳酸盐岩和页岩互层的地层可建立R ed lich ia ch inensis 带,顶部地层可建立B onn ia 2T ingy uan ia 带。
馒头组之上的老鹰山组是林天瑞等(1991)以淮南地区老鹰山剖面为标准建立的岩石地
层单位,以灰白、黄绿、灰色中厚层泥晶、细晶生物屑灰岩夹薄层含鲕粒状、豆状泥晶灰岩及少量紫色页岩组成,区别于同期华北地台东部山东张夏毛庄组标准剖面的页岩与灰岩互层的地层,可建立P a rag rau los 带和W eij iasp is 带。
笔者以W eij iasp is 带之顶(相当于林天瑞等1991年发表剖面的第27B 层之顶)的一个局部地区剥蚀面作为下中寒武统界限。
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88)曾发表过老鹰山实测剖面资料,将猴家山组底部含磷岩系至上部的灰岩划分为6层。
林天瑞等(1991)对馒头组作了更详细的分层工作,认为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88)实测剖面的猴家山组上部4.92m 的灰岩层宜划归以灰岩和页岩互层为特点的馒头组,与典型的猴家山组白云岩相区别,本文继续沿用他们关于猴家山组地层划分的方案(笔者将他们所划分的4—8层作为本文的1—5层)。
林天瑞等(1991)发表了馒头组上段从第20层开始的剖面资料,现将馒头组中下段的剖面补充描记如下(据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88):
馒头组中段
19.顶部为灰色含海绿石灰岩;中部为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与深棕色页岩互层
(N C 222),透镜体中三叶虫化石特别丰富,有很多大的R ed lich ia sp .活动颊,层面上有三
叶虫爬痕的遗迹化石B eaconichnus ichno sp .、D ip lichnites ichno sp .,页岩中夹有黄色钙
质粉砂,表面有水下收缩纹;下部页岩间夹有一层0.2m 厚的竹叶状砾屑灰岩,砾屑成分
为浅灰色泥灰岩,多呈半定向排列;底部为0.5m 厚的灰绿色灰岩(N C 221),产三叶虫
R ed lich ia ch inensis 、R .sp .、D ong shania triang u la 、L ep tored lich ia tum id ali m bata 、
A ntagm us d ap ing ensis ,局部层面上富集软舌螺类6.84m
18.上部为深棕色页岩夹薄层含海绿石灰岩、泥灰岩、竹叶状砾屑灰岩、鲕灰岩(N C 220);中部为深褐色页岩夹灰色薄层或纹层灰岩及泥灰岩(N C 219);下部为黄色钙质页岩14.65m
17.上部为0.3m 厚的灰绿色海绿石灰岩与灰色薄层泥灰岩形成交错层理;中部为浅黄色薄
层泥灰岩;下部为黄绿色钙质页岩8.50m 16.浅灰色薄层灰岩、波纹层理的泥质条带状灰岩、叠层石灰岩、砾屑灰岩、白云质灰岩与棕
褐色或黄绿色钙质页岩互层(N C 217),产三叶虫R ed lich ia sp .11.67m
15.褐色、黄绿色云母质页岩与深灰色薄层泥灰岩互层(N C 216),局部云母质较少的页岩层
中有三叶虫R ed lich ia ch inensis 12.71m
14.上部为黄色、浅灰色薄层泥灰岩,多呈水平层理,局部可见波纹层理(N C 215);中部为黄
绿色钙质页岩;下部为深褐色页岩,夹有黄色粉砂质的水下收缩纹和深灰色亮晶灰岩透
镜体,之上有三叶虫爬痕的遗迹化石,产三叶虫R ed lich ia ch inensis 、D ong shania
triang u la 、L ep tored lich ia tum id ali m bata 9.74m
13.上部为黄绿色钙质页岩夹少量浅灰色薄层结核状泥灰岩,含三叶虫R ed lich ia sp .和褶颊
虫类p tychopariids ;下部为灰色砾屑薄层泥质条带灰岩(N C 214),砾径约为0.01m ,具中
等磨圆度,灰岩层中局部夹有极薄的黄色钙质页岩
2.70m
馒头组下段
12.上部为浅灰色、深灰色薄层含泥质条带或斑点状灰岩夹薄层黄绿色页岩(N C 213);下部为浅灰色厚层含黄色白云质条带灰岩和生物碎屑团块灰岩,底部为层状叠层石形成的
生物层(B i o strom e )17.80m
11.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灰岩;下部为灰色厚层泥质条带灰岩与深灰色厚层泥质条带灰岩互
层(N C 212),产三叶虫R ed lich ia nobilis 、R .sp .和褶颊虫类p tychopariids 等,局部深灰
色厚层灰岩中软舌螺类富集27.70m
10.深灰色、灰色薄层泥灰岩与浅灰色、灰黄色泥质条带灰岩互层(N C 211),局部见次生燧石
3624期李 越等,安徽淮南下寒武统沉积环境以及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462地 层 学 杂 志22卷
结核,化石极少,产三叶虫R ed lich ia ch inensis、R.nobilis9.92m
9.灰色中厚层夹黄色泥质条带灰岩,含少量黄铁矿结核,局部有砾径约0.01m的角砾状砾
屑灰岩6.40m
8.黑色、灰褐色结核状含云母钙质泥岩(N C210),层理不明显,含少量黄铁矿6.69m
7.深褐色、灰褐色页岩,从下而上层理渐不明显,顶部岩性与第8层过渡,局部见钙质结核或
泥质交代的灰岩鲕粒,局部层的三叶虫碎屑特别富集,产三叶虫R ed lich ia nobilis,R.
x uz houensis,R.ch inensis,蠕虫类P alaeoscolex huainanensis31.28m
6.上部为浅灰色厚层生物骨屑灰岩和藻灰岩,有厘米级的黑色似蠕虫状构造,夹含少量的海
绿石层(N C209);中部为中层海绿石灰岩、鲕灰岩(N C208);下部为浅灰色亮晶生物骨屑
灰岩,骨屑成分多为三叶虫活动颊,产三叶虫R ed lich ia long shanensis、K ootenia sp.4.92m
整 合
下伏地层 猴家山组白云岩,总厚度为144.79m
二、沉积旋回的划分
淮南虽然位于华北地台的南缘,但由于华北地台向扬子地台的俯冲,地台边缘的斜坡带和两个板块之间的深水区沉积在缝合线的东部地区已被剥蚀或消减,所以现在淮南所在的蚌埠地层小区内所见到的早古生代地层总体上说仍然是典型的浅海台地相沉积。
冯增昭等(1990)通过单因素分析作图法绘制的华北地台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显示,辛集期(相当于本文研究区的猴家山白云岩形成期)淮南地区为白云岩潮坪(即云坪)的沉积环境,馒头期为泥坪沉积环境。
作者根据研究剖面的岩石序列特征,将猴家山组至馒头组划分为3期主要的碳酸盐岩—以页岩为主的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旋回,并识别出3次地区性的海进—海退过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讨论的海进—海退过程并不一定具有全球对比的意义,而是地区性的基底沉降、沉积补偿以及全球海平面升降综合作用的结果。
研究剖面的猴家山组底部含磷层(深灰色磷砾岩)假整合于凤台组之上。
由于晚震旦世至沧浪铺期的区域性抬升作用和不同程度的剥蚀作用,在淮南及邻近地区的猴家山组也可能假整合于震旦系不同时代的九顶山组白云岩、凤台组冰成砾岩或者是五岗集组粉砂质页岩为基底的古剥蚀面之上(汪贵翔,1984),代表华北地台沧浪铺中期的海进。
这一时期的含磷层在华北地台的西南缘、南缘、东北缘广泛分布,由一连串的成磷小盆地所控制,代表温暖时期的气候条件下继梅树村期之后早寒武世又一次主要的成磷事件,含磷层的主体都是一套低纬度地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蒸发岩、白云岩沉积组合,海水盐度高,pH值高,掺合作用弱,有利于陆源磷质的汲取和生物富集而形成磷块岩(叶连俊等,1989)。
猴家山组底部磷块岩形成后,干热的蒸发以及所导致的高盐度潮坪环境并无明显地改变,加上台地的沉降、海进速率与沉积速率的均衡,陆源碎屑的干扰弱,在淮南及邻区持续形成了一百多米厚的准同生白云岩,局部夹含少量白云质灰岩。
在研究剖面该组中部的某些层中,还可见到强烈水动能条件下,白云岩固结后局部层理又被扰动,形成颗粒直径约2~4c m、近原地堆积的楔状砾屑层(图版 ,图1)。
猴家山组上部的中厚层白云岩层理稳定,成分均一,已不见强水动能干扰形成的层理构造。
随着龙王庙期进一步海进的到来,云坪环境水深增大,盐度降低,开始相变为馒头组底部的灰岩沉积。
剖面的第6层下部亮晶灰岩仍然指示浪基面之上的水深,生物骨屑以三叶虫R ed lich ia的活动颊为主,且颊刺个体大小相近,富集于一定的层位,这显然是经过一定距离
的搬运和分选后再堆积的产物。
第6层中部的鲕灰岩也是在相似的水深条件下沉积的。
至第6层的上部,主要成分为泥灰岩,生物骨屑破碎程度小,且出现海绿石,说明水深进一步加大而水流的能量减弱。
馒头组第7层深褐色页岩水平层理发育,无明显的生物扰动,指示浪基面之下的水深,其中的三叶虫R ed lich ia 纵向上并非均匀分布于所有的层中,而多集中密布于每间隔几十厘米的某些层面,完整保存者极少,说明这些三叶虫不是原地生存的群落,而是被水流从更浅水区搬运来的埋葬组合。
第8层的结核状泥岩形成于海进造成的滞流水体,其中出现原生黄铁矿,无壳相化石,可能海进已达到最大值。
第9至11层下部的灰岩中壳相化石依然极少,有被搬运破碎的藻屑,无浅水沉积构造,保持较深水的环境,但已不是象第8层那样的滞流还原环境。
第12层底部的层状叠层石夹含于薄层或极薄层灰岩中,并能见到水平及波纹状层理,这类叠层石多形成于潮间带—潮上带(朱士兴等,1993)。
向上第12层出现生物碎屑团块灰岩和白云质条带灰岩并上延至第18层,这段以近浅水浪基面环境下沉积的灰岩夹含少量页岩指示第1次海退。
局部岩层中发育的叠层石、砾屑灰岩、交错层理灰岩、白云质灰岩等都是极浅水的标志,时而有风暴堆积的竹叶状灰岩,低成熟度富含云母的陆源碎屑经常影响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的稳定沉积。
第19层为灰岩和页岩互层,开始出现为水深变化控制的沉积标志。
下部有浅水风暴堆积的竹叶状灰岩,上部灰岩透镜体表面的三叶虫遗迹化石B eacon ichnus ichno sp .和D ip lichn ites ichno sp .经李越等(1999)研究,认为属较深水的C ruz iana 遗迹相,可以作为第2次海进的开始,至林天瑞等(1991)所描记的第21层底部出现1.6m 厚潮坪相柱状叠层石岩礁(图版 ,图4)结束。
叠层石的柱体之间充填有大量破碎的三叶虫R ed lich ia 活动颊,柱状叠层石形成于潮间带和靠近潮下带水动力较强的动荡环境低浊度海水中。
21层的厚层灰岩中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它们是P hoebichnus m inor 和T ha lassinoid es horiz on ta lis ,代表比19层上部的C ruz iana 遗迹相更浅的G lossof ung ites 遗迹相(李越等,1998)。
第2次海退延续至林天瑞等(1991)所描记剖面的第24层,该层出现穹窿状叠层石岩礁,这类叠层石形成于浊度低、半封闭的清水环境,属于浪基面附近的潮下低能带(朱士兴等,1993)。
林天瑞等(1991)描记剖面近馒头组顶部第25—26层高成熟度的棕褐色页岩是第3次海进的产物,出现了新的三叶虫组合,相当于T ingy uan ia 2B onn ia 带,其遗迹化石H el m in thoid a indet .sp .指示的遗迹相所代表的水深比第2次海进的C ruz iana 遗迹相所代表的水深更大(李越等,1999),老鹰山组底部鲕灰岩中的三叶虫和腕足类多集中于层面上呈透镜状堆积,这是浅水高能水流作用造成的,而后至林天瑞等(1991)所描记的27B 层所谓的鸭蛋青灰岩顶部下寒武统最后一个三叶虫化石带(W eij iasp is )带和27C 层灰岩之间的局部地区剥蚀面指示第3次海退的结束。
三、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本文的碳酸盐岩微相鉴定和沉积环境解释参考了王英华等(1988)、杨承运等(1988)、戴永定等(1994)的方案。
N C 205 准同生白云岩(图版 ,图1)
颗粒为粉砂级,空隙中充填少量的方解石和陆源石英、无化石。
指示潮上带和上潮间带
5624期李 越等,安徽淮南下寒武统沉积环境以及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662地 层 学 杂 志22卷
干燥蒸发的高盐度环境。
N C208 鲕灰岩(图版 ,图2)
鲕粒直径多为1c m左右,分为同心鲕和单晶鲕。
同心鲕中有少量的藻屑,是水介质能量较强、颗粒在超饱和海水中被反复扰动悬浮、外壁不断结晶加厚形成的;单晶鲕中心为晶粒状,可能是曾经暴露于大气中的鲕滩受淡水淋溶成空形负鲕之后被亮晶方解石充填造成的。
单晶鲕和同心鲕混杂保存,且前者外壁有一定程度的破损,说明单晶鲕曾被向海岸的方向搬运后沉积。
指示浪基面之上的浅水高能带环境。
N C209 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图版 ,图3)
生屑成分约占30%,局部较集中,多为三叶虫,少量为棘皮类、腕足类和软舌螺等。
破碎程度低,有的生物碎屑在成岩期发生次生海绿石化;灰泥支撑。
指示潮下低能带环境。
N C211 粉晶砂屑灰岩(图版 ,图4)
颗粒主要为砂屑级,具泥晶结构,多数边缘为棱角状,少量具轻度磨圆,约占岩石的50%;多为粉晶(少量泥晶)基质支撑,局部为颗粒支撑。
指示潮下带中等水流环境。
N C211 泥晶灰岩(图版 ,图5)
主要成分几乎全为泥晶方解石,无介壳及陆源碎屑颗粒。
指示浪基面以下的较深的低水动能环境。
N C212 生物碎屑核形石灰岩(图版 ,图6)
核形石直径最大可达1c m,中心部位多为生物骨屑,少量为灰泥或亮晶,包壳中见藻丝状体。
有的不规则内核如狭长的三叶虫颊刺或腕足类外壳导致藻丝体缠绕成不规则的外形;基质局部有少量灰泥或砂屑集中,粉晶基质支撑。
指示潮下带弱—中等的水动能环境。
N C214 砾屑灰岩(图版 ,图7)
砾屑约占岩石的20%,成分为灰泥岩,砾径为毫米级,少量的边缘稍有磨圆,多数为棱角或次棱角状;生物碎屑含量不到10%,破碎程度高;多为粉晶或亮晶基质支撑。
指示中等水动能的潮下带上部环境。
N C217 含砾砂屑灰岩(图版 ,图8)
砂屑约占岩石的20%,局部含粉砂灰岩破碎后的砾屑,砾径一般在0.5~1c m,边缘呈棱角状;由于砾屑在层面上的凸起,后期的砂屑或粉晶基质围绕砾屑形成起伏状层理;少量藻屑、三叶虫和软舌螺以及陆源石英颗粒。
指示中等水动能条件下的浅水环境。
N C219 砾屑灰岩(图版 ,图1)
即俗称为竹叶状灰岩,砾屑成分为粉晶灰岩或泥灰岩,扁平或长条状,顺层排列,多为厘米级,边缘磨圆,少数可见氧化边,少量陆源石英颗粒;粉晶基质支撑。
指示浅水风暴潮环境。
N C222 砂屑灰岩(图版 ,图2)
砂屑成分为灰泥质,边缘多呈棱角状,灰泥支撑,局部有次生重结晶的亮晶充填。
指示潮下低能带环境。
N C227 生物碎屑砂屑灰岩(图版 ,图3)
该微相层位相当于林天瑞所描记剖面的第22层。
砂屑成分为灰泥质,呈球状或蠕虫状,有少量附枝藻(Ep ip hy ton)屑、三叶虫和腕足类,少量骨屑边缘或空腔中被藻类黏结的灰泥充填包裹;基质主要为粉晶,有少量次生黄铁矿,由于成岩过程中层间含铁和镁高盐度水流的渗透作用,造成基质的微弱白云岩化。
指示中等水动能的浅水环境。
N C 229 叠层石灰岩(图版 ,图4)
该微相层位相当于林天瑞等(1991)描记剖面的第24层。
叠层石呈小丘状,单个丘体直径约5c m ,仅见间隔相近的亮层或暗层条纹,无法观察到兰绿藻丝状体,暗层中充填少量的粉砂级陆源石英颗粒。
指示中等水动能的潮下带上部环境。
N C 235 粉晶泥灰岩(图版 ,图5)
该微相层位相当于林天瑞等(1991)描记剖面的第25层。
以粉砂屑和泥晶方解石为主,少量陆源石英砂,局部见G irvanella 凝聚灰泥成团块状。
指示潮下带低水动能环境。
N C 336 鲕灰岩(图版 ,图6)
该微相层位相当于林天瑞等(1991)所描记剖面的第27A 层底部。
鲕粒直径在1c m 以下,中心多为泥灰岩,类型有同心鲕和放射鲕,有的鲕粒边缘被溶蚀或挤压变形;颗粒支撑,其间被粉砂屑基质充填。
指示浅水高能的鲕粒滩环境。
N C 337 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图版 ,图7)
该微相层位相当于林天瑞等(1991)所描记剖面的第27A 层顶部。
生物碎屑约占岩石的40%,成分多为三叶虫,少量腕足类,破碎程度高;少量陆源石英;生物骨屑支撑,砂屑、粉砂屑级的亮晶方解石充填。
指示浅水高能带的生物碎屑滩环境。
N C 338 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图版 ,图8)
该微相层位相当于林天瑞等(1991)所描记剖面的第27B 层。
三叶虫和腕足类骨屑约占岩石的30%;颗粒支撑,亮晶胶结。
指示潮间带的高能水流环境。
参考文献
王英华,张秀莲,杨承运,1988.华北地台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岩石学.北京:地震出版社.1—114
叶连俊,沈丽琪,陈友明等,1956.淮南寒武纪地层岩相分异问题及寒武纪震旦纪分异问题.中国地质学会会讯,(10):25叶连俊,陈其英等,1989.中国磷块岩.北京:科学出版社.1—339
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88.安徽地质志 寒武系分册.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198
朱士兴等,1993.中国叠层石.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263
朱兆玲,1962.古油栉虫(P a laeolenus )在安徽凤阳的发现.古生物学报,10(3):386—389
朱兆玲,丘金玉,董得源等,1964.安徽淮南、定远、滁县、全椒一带震旦纪及寒武纪地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
所集刊,地层文集第1号:126—160
李 越,袁金良,林天瑞,1999.安徽淮南下寒武统馒头组的遗迹化石.古生物学报,38(待刊)
汪贵翔(主编)等,1984.苏皖北部上前寒武系研究.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209
杨承运,卡罗兹A V ,1988.碳酸盐岩实用分类及微相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294
林天瑞,杨 斌,1991.淮南寒武系一个新的地层单位——老鹰山组.地层学杂志.15(3):209—214
张文堂,朱兆玲,1979.华北南部及西南部早寒武世猴家山组的三叶虫.古生物学报,18(6):513—526
徐嘉炜,1958.华北南部寒武系下限问题.地质论评,18(1):41—55
杨志坚,1958.豫西下古生界地层及对比问题.地质学报,38(4):473—510
潘 江,薛志照,1959.淮南、冀东震旦、寒武系分界问题的商榷.地质论评,19(2):76—79
戴永定等,1994.生物矿物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572
谢家荣,1947.淮南新煤田及淮南盆地地区矿产.地质论评,12(5):317—348
7624期李 越等,安徽淮南下寒武统沉积环境以及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Env ironm en ts and Carbona te M icrofac ies of
L ower Cam br i an i n Hua i nan,Anhu i
L i Yue Yuan J in liang Fu Q ilong
(N anj ing Institu te of Geology and P alaeontology,Ch inese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N anj ing,210008)
L in T ian ru i
(D ep art m ent of E arth S ciences,N anj ing U niversity,N anj ing,210008)
Abstract T h ree p eri ods of local tran sgressi on and regressi on sequences occu red on the sou thern m argine of N o rth Ch ina P latfo r m at the end of Early Cam b rian L ongw angm iao Stage.T he analysis of the sedi m en tary environm en ts and carbonate m icrofacies in the L ao2 yingshan secti on of H uainan,A nhu P rovince,indicates these cycles.T he base of Hou jia2 shan Fo r m ati on,w h ich is paracom fo r m ab le w ith the L ate P recam b rian Fengtai Fo r m ati on glacial deb ries,beginn ing w ith the p ho sp ho rits show s that the first tran sgressi on fo r m ed in shallow w ater evapo rate betw een sup ratidal and in tertidal zones.Ow ing to the advancing tran sgressi on p rocessi on,the low er part of the M an tou Fo r m ati on con sists of relatively deep w ater shales and li m estones.T he secondary tran sgressi on sequence con structed the shales and li m estones in the m iddle part of the M an tou Fo r m ati on.T he deep w ater shales at the top p art of the M an tou Fo r m ati on suggests the th ird tran sgressi on,w h ich is the deep est of th ree tran sgressi on s,and the shallow w ater li m estones and a ero si on su rface in the low er p art of the L aoyingshan Fo r m ati on show s the clo sing of regressi on by the end of the L ongw angm iao Stage.
Key words Cam b rian,sedi m en tary environm en t,carbonate m icrofacies,H uainan,A nhu i
图版说明
(野外露头照片均为安徽淮南老鹰山剖面)
图版
1.猴家山组中部白云岩固结后被强水流的扰动而形成的
破碎砾屑楔状堆积层
2.馒头组下段第12层底部的层状叠层石
3.馒头组中段第16层的小型丘状叠层石向上突变为层
状叠层石4.林天瑞等(1991)描记剖面的第21层底部柱状叠层石,
单个柱体单元的直径为5~10c m
5.林天瑞等(1991)描记剖面的第24层穹窿状叠层石,单
个丘状单元的直径为40~60c m
6.林天瑞等(1991)描记剖面的27B层顶部的侵蚀面
图版
(以下均为岩石薄片自然光照相,标本采自老鹰山剖面,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1.准同生白云岩,N C205,×40
2.鲕灰岩,N C208,×20
3.生物碎屑泥晶灰岩,N C209,×10
4.粉晶砂屑灰岩,N C211,×10
5.泥晶灰岩,N C211,×40
6.生物碎屑核形石灰岩,N C212,×3
7.砾屑灰岩,N C214,×5
8.含砾砂屑灰岩,N C217,×5
(下转第277页)
862地 层 学 杂 志22卷
参考文献
刘 训,1983.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沉积建造及构造发展史.中国区域地质,四辑:5—20
丘东洲,1988.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沉积分类探讨.沉积学报,6(2):50—58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1984.江西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260—285
李思田主编,1988.断陷盆地与聚煤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1—111
李思田,程守田,杨士恭等,1992.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194
李思田主编,1996.含能源盆地沉积体系.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1
里丁H G主编,1978.沉积环境和相.周明鉴,陈昌明,张 疆等译,1986.北京:科学出版社.1—178
陈金华,1983.湘赣粤地区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双壳类组合及古地理概要.见:古生物基础理论丛书编委会编.中国古生物区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00—120
周志炎,1984.湘西南早侏罗世早期植物化石.中国古生物志 新甲种7号.北京:科学出版社.56-68
周志炎,1995.侏罗纪植物群.见:李星学主编.中国地质时期植物群(中文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60—301
黄其胜,卢宗盛,黄剑勇等,1998.赣东北早中侏罗世研究新进展.地层学杂志,22(1):65—72
黄其胜,1988.长江中下游早侏罗世植物化石垂直分异及其意义.地质论评,34(3):193—200
H uang Q S,L u Z S,L u S M,1996.T he Early Jurassic flo ra and palaeocli m ate in no rtheastern Sichuan,Ch ina.T he
P a laeobotan ist,45:344—354
The Early and M iddle Jura ssic Sequence-stra tigraphy,
D epositiona l System and Evolution of Con ti nen ta l
Ba si n i n the Northea stern J i angx i
H uang Q isheng L u Zongsheng H uang J ianyong Zhang D ianx iang Peng W eisong
(Ch 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 uhan430074)
Abstract D ealt w ith in th is paper is the stratigrap h ic classificati on of the L in shan and L uoao Fo r m ati on s;fou r k inds of depo si onal system s are analyzed:the alluvial fan system, the b raided2delta system,the lacu strine delta system o r the lake2s w ar m p system and the m eandering river system.T he Early and M iddle Ju rassic p alaeogeograph ic sketch in the no rtheast of J iangx i is com p iled,and five develop em en t stages are summ arized fo r the evo lu ti on of the Ju rassic con tinen tal basin.
Key words Ju rassic,sequence2stratigraphy,depo siti onal system,con tinen tal basin, J iangx i
(上接第268页)
图版
1.砾屑灰岩,N C219,×3
2.砂屑灰岩,N C222,×10
3.生物碎屑砂屑灰岩,N C227,×10
4.叠层石灰岩,N C229,×5
5.粉晶泥灰岩,N C235,×5
6.鲕灰岩,N C236,×10
7.亮晶生物碎屑灰岩,N C237,×5
8.亮晶生物碎屑灰岩,N C238,×5
772
4期黄其胜等:赣东北早中侏罗世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及陆盆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