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短文两篇》练习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短文两篇》助学练测集优方案
☆课文导读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遂.(suì)
藻.(zǎo)荇.(xìnɡ)竹柏(bǎi)
二、词语释义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夕阳。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奇:指奇山异水。
相与:和……一起,共同。
中庭:院子中。
空明:空旷澄澈。
闲人:无事可做的人,这里指清闲的人。
三、语句解读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四、作家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五、背景探视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六、文体浅谈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
..交横()()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全,都)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相与
..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四时
..俱备(四季)
3.翻译句子。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一文统领全文的句子,并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整体感知
1.填空。
⑴《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⑵《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下列有关《记承天寺夜游》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B.“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3.《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4.读《记承天寺夜游》,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三、课内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