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马诗、石灰吟、竹石鉴赏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是《石灰吟》、《竹石》和《夏日绝句》。

1. 《石灰吟》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作者以石灰为比喻,描述了开采石灰石的艰难和石灰的形成过程,表达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2. 《竹石》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以竹子为比喻,描述了岩竹在破岩中生长的坚韧和顽强,表达了作者不随波逐流,敢于傲骨挺立,面对困难和压力也不屈服的精神。

3. 《夏日绝句》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讽刺和批判了项羽的悲壮失败,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以上是这三首诗的大概内容,建议阅读古诗书或古诗文网获取更多内容。

马诗石灰吟竹石的诗意

马诗石灰吟竹石的诗意

马诗、石灰吟、竹石的诗意
1、《马诗》诗意: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地奔跑着,踏遍这清爽秋日的原野。

2、《石灰吟》诗意: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灰石,把烈火焚烧当作平平常常的事,纵使焚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3、《竹石》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图》解析《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和《竹石图》是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分别出自于唐代、宋代、元代和明代的著名古代文学作品。

这些古诗可以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以下是对各首诗文的解析。

1. 《古诗三首》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考。

人们经历了岁月的转变,有了更多的人生经验,希望它们都能被铭记于心。

通过这首诗,孩子们可以体会到时间的无情和人生变迁的不可逆转性。

同时,也能够领悟到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2. 《马诗》《马诗》由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通过描绘马儿奔腾的形象,表达了恢弘壮丽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马的力量和速度,展示了苏轼对自然界动物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孩子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中的生命力量,并了解到文学作品中运用形象描写的技巧。

3. 《石灰吟》《石灰吟》是元代文学家贺铸的作品。

这首诗以石灰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贺铸通过描写石灰的制作过程和劳动所需,歌颂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的精神。

在这首诗中,孩子们可以领悟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

4. 《竹石图》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文征明所作,以竹和石为主题,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它们表现出来。

文征明通过描绘竹子的刚直和石头的坚固,反映了他对自然界中简朴和坦诚品质的向往。

这首诗让孩子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简约,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文作品,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这些诗文精选自中国文学的经典,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理解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孩子们可以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分析。

可以对每首诗的背景、主题、意境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解读。

教学记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教学记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教学记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永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

三位诗人借咏探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之你贵姓片段。

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诗词积累,尽量每日背诵一首古诗。

二、出示课题,引入《马诗》1.积累关于“马”的四字词语。

马革裹尸蛛丝马迹万马齐喑心猿意马悬崖勒马2.介绍作者。

李贺,字长吉,中唐诗人。

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同时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喻今,所以后人常称他“诗鬼”,他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不过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岁就因病英年早逝了。

在李贺生活的唐代,马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这从唐朝人养马、驯马、画马、咏马的盛况便可窥见一斑。

在唐诗中,专门咏马的诗就有150余首,特别是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本课选自其五。

三、初读古诗,明了诗意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停顿。

五言绝句:二三节奏2.“燕”字正音(第一声),“燕山”典故介绍。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也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五、课后习题答案
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马诗》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可见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源自网络
四、注解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五、鉴赏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部编六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后练习(含答案)1

部编六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后练习(含答案)1
29.古诗天地。
石灰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______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______手法,字面上是咏______,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练,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______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凜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最后一句“____________”,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2.李贺在《马诗》中借马以抒情。表现自己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诗句是_______。
3.《石灰吟》是一首__________诗。作者以______作比喻,表达自己为___________的决心。
4.郑燮的《竹石》着力表现了________的品质。是一首赞美_____的题画诗,也是一首______诗。
评卷人
得分
四、诗词曲鉴赏
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②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③临:逼近,到,临近。④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⑤玉龙:宝剑的代称。
部编六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后练习(含答案)1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石灰吟/竹石》知识点梳理学习托物言志一类诗的学习方法: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大相似之处。

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马诗》知识点梳理一、诗歌原文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作者简介作诗背景作者简介李贺(791-817年),字长吉。

“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从小刻苦读书,积极求仕,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然而并未如愿,先后经历了举仕无门的惆怅,从军无路的失落。

作诗背景李贺生活的中唐正是藩镇割据的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他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于是他创作了一组关于马诗共23首来抒发自身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慨,就是《马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注释: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何当:何时将要。

5、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四、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恰似那弯弯的金钩。

什么时候才能给骏马带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立功勋呢?五、诗歌主题及写作方法主题:诗人李贺借骏马,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悲叹。

写法:这种借物来抒发自己心中志向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问题归纳1、请分析诗中比喻的妙用。

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引发读者的联想。

“沙如雪”既是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征战的场景。

诗人那极为丰富的想象让人赞叹。

2、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呢?请你联系诗中的关键词来具体说说看。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在古代文学中,诗歌一直是人们表达情感、赞美自然、描绘生活的重要形式。

古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

今天,我们将一同欣赏三首优秀的古诗作品,包括《马诗》、《石灰吟》和《竹石》。

《马诗》是唐代文学巨匠杜牧创作的一首千古绝唱。

它通过对马儿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诗中以“白马”为主题,白色象征纯洁和高贵,同时也显示出马儿奔跑的速度和力量。

作者以“山川风雨至,身世共忘机”表达了对于人生沧桑和命运变幻的不以为然,马儿的奔腾与自由代表了诗人自身追求自由与激情的渴望,给了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

《石灰吟》,清代文学大家袁枚所作。

诗歌以叙述性语言描绘了制作石灰的过程,同时给人带来美感和思考。

作者通过淡雅的笔触,以及石灰制作中火光和水汽的交织,将制作石灰的艰辛与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崭新的生命力和变化。

在石灰的制作过程中,作者似乎看到了人生酸甜苦辣的一种对比和对生命的思考。

整首诗简练凝练,字字珠玑,给人以美妙的视觉和心灵享受。

《竹石》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作品,是古诗中著名的自然描写之作。

诗中以竹与石的结合为主题,描绘了竹石相互依托的美好图景。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于竹石特性的深入观察,将一幅幅美丽而静谧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

诗中“竹长青青石上栽,雨后庭前一径开”一句,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生命在自然力量和时间面前的坚韧与柔软,以及在岁月长河中不变的美好。

诗中对于竹石的描绘深入细腻,充满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

三首古诗各有千秋,以其独具特色和深远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它们通过不同的主题和形式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我们在欣赏这些古代文学之作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让我们一同品味这些古诗之美,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智者的深邃,与古人心灵相通,领略诗歌的魅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石灰吟、竹石赏析

石灰吟、竹石赏析

石灰吟的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背景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

江苏兴化人。

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

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

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

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

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说、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说、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说、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说、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12马诗石灰吟竹石

12马诗石灰吟竹石

《石灰吟》中,诗人通过吟咏石 灰,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坚贞不 屈、不怕牺牲、洁身自好的品质。
一、解诗题,知诗人
竹 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 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 的一首诗。
作者简介:
郑燮(xiè)(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 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 清代著名书画家. 生于1693 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 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四十 九岁,入京,候补官缺,板 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 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 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 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 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 请赈忤大吏而去官。
明诗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沙漠 如:像 燕山:山名,这里指燕然山 钩超越了兵器本身,成为驰 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上升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 的精神符号。
明诗意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歌三、四句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 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 驰骋,建树功勋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 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 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竹石》中,诗人通过吟咏竹石
,表达自己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
正不阿的精神。
二、抓字眼,明诗意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 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比喻根扎的结实,像咬着不松 口一样。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10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精选1篇

10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精选1篇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描绘战马形象的诗歌。

全文共有五十四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比战马与普通马的形象,展现了战马的英勇、矫健和威武。

第二部分则通过对战马在战场上的表现,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悲愤之情。

首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以雄浑的景色描绘出战马奔驰的背景。

接下来的“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则通过对战马奋发向前的描绘,展现了战马的英勇、矫健和威武。

同时,这两句诗也暗示了战马在战场上所展现出的非凡才能。

中间八句“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进一步描绘了战马在战场上的表现。

这里的“龙脊贴连钱”形容战马背部的鬃毛如同一条条弯曲的金线,而“银蹄白踏烟”则描绘了战马在战场上疾驰而过,犹如踏着白色的烟雾。

这些描写都充分展现了战马在战场上所展现出的非凡才能和英勇形象。

最后一联“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则通过对战马品种的介绍,强调了战马在战场上的重要性。

同时,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悲愤之情。

整首诗歌通过对战马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战马在战场上所展现出的非凡才能和英勇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悲愤之情。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描绘石灰生产过程的诗歌。

全文共有五十六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比石灰与普通物品的区别,强调了石灰的独特价值。

第二部分则通过对石灰在建筑、绘画等领域的应用,展示了石灰的广泛用途。

首联“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石灰的生产过程。

这里的“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石灰石需要经过重重磨难才能开采出来,而“烈火焚烧若等闲”则表现了石灰生产过程中所需的高温煅烧。

这些描写都充分展现了石灰生产过程的艰辛和独特价值。

中间八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则通过对石灰品质的要求,强调了石灰的独特价值。

这里的“粉骨碎身浑不怕”形容石灰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经历高温煅烧,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惧怕,而“要留清白在人间”则表示石灰应该保持纯洁无暇的品质,为人们所用。

12课马诗、石灰吟、竹石鉴赏

12课马诗、石灰吟、竹石鉴赏

《马诗》赏析作者简介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人,唐代诗人。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岁英年早逝,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短暂的一生,流传下来240余篇光芒四射的诗篇,其中以马为题或谈到马的诗歌有80多首,占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可见李贺对于马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喜爱。

他的《马诗二十三首》是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是历来写马之作中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马为题写的组诗。

李贺写作马诗并非只是为了描绘马的外形,更多的是借马来表达对在位者的赞美、讽刺,对他人或自己身世的悲叹或怜惜之情。

整体感知:一二句突出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抒情,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主题:表达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诗歌中的“马”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借“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鉴赏:诗歌中的骏马轻捷矫健,渴望驰骋沙场,诗人借马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愿望。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鉴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请从修辞角度鉴赏诗歌前两句。

鉴赏:“沙如雪”不仅从视觉写出颜色,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寒冷的感觉,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

“月似钩”首先写出了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志向——此处的“钩”,就是冷兵器的典范“吴钩”,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象征。

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并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金络脑”象征着骏马受到重用,在沙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

“踏清秋”声调铿锵,搭配新奇,“清秋”之时草黄马肥,正好驱使,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但以“何当”引出,却让人感慨扼腕,“何当”即“何时”,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时候,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表达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 4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 】(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 分钟1.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 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 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 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 【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李贺(790 ~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 “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石灰吟/竹石》知识点梳理学习托物言志一类诗的学习方法: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大相似之处。

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马诗》知识点梳理一、诗歌原文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作者简介作诗背景作者简介李贺(791-817年),字长吉。

“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从小刻苦读书,积极求仕,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然而并未如愿,先后经历了举仕无门的惆怅,从军无路的失落。

作诗背景李贺生活的中唐正是藩镇割据的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他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于是他创作了一组关于马诗共23首来抒发自身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慨,就是《马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注释: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何当:何时将要。

5、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四、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恰似那弯弯的金钩。

什么时候才能给骏马带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立功勋呢?五、诗歌主题及写作方法主题:诗人李贺借骏马,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悲叹。

写法:这种借物来抒发自己心中志向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问题归纳1、请分析诗中比喻的妙用。

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引发读者的联想。

“沙如雪”既是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征战的场景。

诗人那极为丰富的想象让人赞叹。

2、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呢?请你联系诗中的关键词来具体说说看。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渴望愤懑
深入研读
古代诗歌三首
【释义】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详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空旷荒凉,“燕山”高拔险峻。“沙如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既从视觉写出颜色,也从触觉写出寒冷的感觉。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月似钩”,不仅写出月亮的形状,更是写作者的向往。“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向往为国战斗之意。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人的高尚节操
粉骨碎身: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全,全然。
古代诗歌三首
《石灰吟》第一二三句诗人写出了石灰怎样的特点?面对痛苦石灰表现出怎样的态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马诗》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诗人借助马的形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何当”放在诗句开头,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当”的意思是“何日、何时”三四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什么时候可以骄傲的驰骋飞奔?这两句诗,写的是马的想象,也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即渴望能驰骋飞奔和被人器重。这愿望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借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前的马,也许并未有黄金的马饰,并未被器重,也并未有疾驰飞奔的潇洒,而且尚不知自己能够实现愿望的确切年月。第一二句中写出的边塞战场,正是诗中第三、第四句中马所在的环境,暗示出这匹马内心的愿望是获得重用,驰骋疆场,以及能够作为一匹战马而得到赏识,得以佩戴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得以在沙场之上驰骋飞奔。骏马渴望驰骋沙场。渴望有自己能够驰骋的环境,暗示了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渴望一展所长,建功立业,诗人将寄寓着自己情感的马放在边塞战场的环境中,是为了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即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人知遇,一展所长。诗人又写出这样的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愤懑之情。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共88张PPT)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共88张PPT)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何时将要。
朗读古诗,思考: 1.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把大漠里的沙子比作雪,不仅从 视觉上写出了沙的颜色,而且从 触觉上写出了战场寒冷的感觉。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沙漠。此指西 指燕然山。这 北沙漠地带。 里借指边塞。
“月似钩”,把弯弯的月亮比作钩, 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武器营造了一种 悲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译文: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白雪,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对偶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 了边塞战场的景色。用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 显示了战场的清冷悲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征 战沙场报效祖国的愿望。
初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再读古诗,想 象画面,感悟诗情。读诗时,要抓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 似钩”两句,发挥想象,感受诗人创设的辽阔雄浑的意境; 抓住“金络脑”“踏清秋”,体会诗人渴望受到重用,期盼 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马是六畜之一,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
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 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 效国家的志向。
托物言志 学方法:托物言志是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借助 所描写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坚定信念,表现自己 的某种精神品质。托物言志的“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 点或相似点,这样才能寄意于物 ,达到突出主旨的目的。

三首古诗分别代表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方法有何相同之处

三首古诗分别代表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方法有何相同之处

三首古诗分别代表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方法有何相同之处答:《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物,实际上是在赞颂其中一种精神或品质,表达了诗人做人的志向和固守的节操。

2、2.下面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六参考答案2.下面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2、33、本文介绍了哪些烹调方法?这些分别是什么偏旁的字?与什么有关?本文介绍了哪些烹调方法?这些分别是什么偏旁的字?与什么有关?本文介绍了中国美食的烹调方法有:煎、烧、烤、煮、爆、炖、蒸、炸、炒。

分别是火字旁和灬的字,都和火有关。

4、《古诗三首》综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答案解析,综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是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某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答:一年中最好的精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5、《掌声》读下面的句子,你体会到英子是怎样的心情?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英子心情的变化?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读下面的句子,你体会到英子是怎样的心情?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英子心情的变化?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答:犹豫、慢吞吞、红红的这几个词都可以看出英子内心的紧张、自卑、痛苦。

某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答:深深地鞠了一躬可以看出英子变得自信、快乐。

文中还写到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也可以看出英子变得自信、快乐、开朗。

6、第14课《小狗学叫》故事的几种结局可能是怎样的?说说你的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诗》赏析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人,唐代诗人。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岁英年早逝,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短暂的一生,流传下来240余篇光芒四射的诗篇,其中以马为题或谈到马的诗歌有80多首,占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可见李贺对于马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喜爱。

他的《马诗二十三首》是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是历来写马之作中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马为题写的组诗。

李贺写作马诗并非只是为了描绘马的外形,更多的是借马来表达对在位者的赞美、讽刺,对他人或自己身世的悲叹或怜惜之情。

整体感知:一二句突出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抒情,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主题:表达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诗歌中的“马”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借“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鉴赏:诗歌中的骏马轻捷矫健,渴望驰骋沙场,诗人借马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愿望。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鉴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请从修辞角度鉴赏诗歌前两句。

鉴赏:“沙如雪”不仅从视觉写出颜色,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寒冷的感觉,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

“月似钩”首先写出了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志向——此处的“钩”,就是冷兵器的典范“吴钩”,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象征。

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并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金络脑”象征着骏马受到重用,在沙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

“踏清秋”声调铿锵,搭配新奇,“清秋”之时草黄马肥,正好驱使,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但以“何当”引出,却让人感慨扼腕,“何当”即“何时”,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时候,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表达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石灰吟》赏析
一、了解作者:于谦,明朝大臣,军事家。

既是清廉正直的清官,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抗击外族入侵的英雄。

据说于谦才十二岁时路经一石灰窑眼见石灰的锻造过程挥笔写此诗,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石灰吟》所咏不仅是于谦其人的坚定志向,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主题:本诗以石灰作比,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

三、整体感知:全诗句句在咏物,前三句着力描写炼石灰的过程,最后一句写石灰热切的追求,点出石灰的特性。

句句语义双关,句句以石灰自喻,句句都在说如何锤炼人的高尚品格。

诗人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表达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气节。

三、句意理解:
1、前两句,写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首句强调石灰的前身经历的痛苦之巨大,第二句写被挖掘后经过的高温煅烧。

“若等闲”写石灰的态度,面对严酷考验,从容自若,处之淡然,表现石灰心甘情愿接受考验的精神。

2、“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不向世俗低头、决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3、《石灰吟》在托物自志的同时,还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石灰吟》给我们指出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品格高尚而能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必然要经历系列的磨难。

这个道理和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4、《石灰吟》主要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志向,请结合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对比,“粉骨碎身”与“浑不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石
灰”面对种种磨难无所畏惧的精神,而支撑它做到这点的则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志向。

在前面几句作对比的基础上最后推出主旨句,表达效果十分鲜明突出。

《竹石》赏析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的一幅名为《竹石图》的画作所题之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两句交代了画面内容,第一句是全景图,第二句则是特写镜头,镜头对准的是竹的根部:扎根在岩石的缝隙之中。

展现了画之“形”。

后两句是画笔无法绘出的内容,揭示画之“神”。

这首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竹坚韧坚贞的傲气,表现了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三、咬文嚼字
“咬定青山不放松”,把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展现出来,可谓先声夺人。

一个“咬”字将竹拟人化,表现了竹子倔强和坚韧的性格。

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意志之坚定。

可见青山是竹之依靠,明写竹之坚定不移,暗写青山于竹之重要。

“千磨万击还坚劲”“磨”和“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竹“还坚劲”,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任尔东西南北风”,在作者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也是季节的变换。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如何变换,竹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字写出竹子之豪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竹子不惧磨难、傲然而立、潇洒慷慨、积极乐观的精神! “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三、《竹石》一诗主要是写“竹”,为什么题目不是“竹”而是“竹石”
本诗描写的主体是“竹”,但“竹”之所以能“坚劲”,除自身的柔韧之外,还得益于能“咬定青山”,可见青山是竹之依靠,明写竹之坚定不移,暗写青山于竹之重要。

尤其是“破岩”二字点明竹子生长环境之恶劣,更好地突出了主旨。

四、三首诗的比较赏析
1.本课的三首诗有哪些共同特点
三首诗都是咏物诗。

既然咏物,都要实写物之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同时又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三首诗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托物言志的好处是:举浅近事物表达深远的思想感情,写寻常之物表达重大主题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既深刻含蓄、饶有韵致,又具体形象、可感性强。

2、这三首诗,分别说说诗中描绘的马、石灰、竹各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借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参考答案:
《马诗》中,骏马渴望驰骋沙场,这与诗人李贺的渴望为国立功的愿望相同。

《石灰吟》中的石灰,甘愿经受磨难甚至粉骨碎身,只为能成就清白,造福人间,这与作者于谦不畏强权、不惧打压,甘愿用生命来维护为官为人之清白的高尚品格相同。

《竹石》中的竹不惧歪风、做然独立,这与作者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傲气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