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
【篇一: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构造数列的意识
及探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
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
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
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
数学的严谨美。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
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
应用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探讨---建构教学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故事回放: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
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在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1个格子里放1千吨小麦,第2个
格子里放2千吨,第3个格子里放3千吨,如此下去,第64个格
子放64千吨小麦,请给我这些小麦?
(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
小麦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起来,通过计算需要
1+2+3+?+64=2080(千吨)
结果出来后,国王认为西萨胃口太大,而国库空虚,还是提个简单
的要求吧!西萨说:国王,我希望在第1个格子里放1颗麦粒,第
2个格子里放2颗,第3个格子里放4颗,如此下去,每个格子放
的麦粒数是前一格麦粒数的2倍,
请给我这么多的麦粒数?
问题2: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
出麦粒总数1?2?22?23?????263,同时告诉学生一个抽象的答案,如果按西萨的要求,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啊!它相当于全世界
两千多年小麦产量的总和.
问题3: 1,2,22,?,263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
么数学问题呢?
探究一:1?2?22?23?????263,记为
s64?1?2?22?23?????263??①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
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究二: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①式
两边同乘以2则有2s64?2?22?23?????264??②式.比较①、②
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①、②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
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s64?264?1 ,老师指出:这就是
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
思考:为什么①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三).类比联想,解决问题探究三:如何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an?,首项为a1,公比为q,如何求前n项和为sn?
探究四:在学生推导过程中,由(1?q)sn?a1?a1q,得到sn?
n
a1?a1q1?q
n
对不对?
探究五: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四).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1111
......前8项和;例1:求等比数列,,,
24816
练习一:根据下列条件,只需列出等比数列?an?的(1)
a1=3,q=2,n=6,
sn的式子
sn=________________.
12
,
(2) a1=2.4,q=-1.5,an=
sn=_______________.
(3)等比数列1,2,4,?从第五项到第十项的和s=___________.
例2:等比数列{an}中,a2=9,a5=243,求s4和 sn?练习二:等比数
列{an}的公比q= (五)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12
,a8=1,求它的前8项和s8。
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
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六).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西萨的第二个要求需要大约7380亿
吨小麦,比第一个要求更加苛刻,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
同
学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国王吗?让西萨自己去数他要的麦粒,事实上,假如他一秒钟数一粒,数完这些麦粒所需时间约是5800亿年。
六.课后作业
必做: p24习题三第三题(1)(2)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根据高二职高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
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
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
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
【篇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案例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案例设计
一、设计思想
1、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基于“人人都能获得必要得数学”即平等性的考虑,
坚持面向全
体学生,努力设计“适合学生发展得数学教育”,体现“人人学数学”,“不同
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重
要性,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
学观,但又与
教师的设计问题与活动的引导密切结合,强调“活动”的内化,即在
头脑中实现
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从而引起真正的数学思维,提高思
维的效益。
通
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真正感到数学是有意义的,一方面培养
学生的社会意
识,明确肯定“日常数学”的合理性等,另一方面,再调动学生生活
经验的同时,
又应努力帮助他们清楚地去熟悉生活经验并上升到“学校数学”的必
要性。
2、设计背景
传统的数学作业单调枯燥,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
和能力的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和价值,突破传统,
改变现状,树
立正确的作业观,创新作业方式,激发兴趣,发展学生数学素质,
既注重基础知
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既要创新又要保证其
科学有效,使
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学会合作、体验自主。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等比
数列n前项和
公式,能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求和问题。
探索公式
的推导、体会
错位相减法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本节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非常重要,
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较为丰富,因此是重点内容之一。
本设计是
第一课时的教
学内容。
二、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
相关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错位相减法以及分
类讨论的思想
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发展数学应用意识,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
价值、应用价
值,发展数学的理性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
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错位相减法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
引导下,以学
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四周
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
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
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深入探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
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设计思路如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课前给出复习:等比数列的定义及性质
课首给出引例:“ 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
哪知富人一
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
人1万元,第二
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
第一天,穷人还
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
天后互不相欠.
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
怕上当受骗,
所以很为难。
”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设计一个学生比较感爱好的实际问题,吸引学生注重力,使其马上
进入到研究者
的角色中来!]
(二)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直觉认为穷人可以向富人借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得出: (1+30)?30=1+2+ +30==465(万元)穷人30天借到的钱:s302
穷人需要还的钱:s30=1+2+22+ +229=?
[直觉先行,思辨引路,在矛盾冲突中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教师紧接着把如何求s30=1+2+22+ +229=?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s30=1+2+22+ +229 ①若用公比2乘以上面等式的两边,得到
2s30=2+22+ +229+230②
若②式减去①式,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分) ≈1073(万元) > 465(万元) s30=230-1=1073741823
答案:穷人不能向富人借钱
(三)引导学生用“特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猜想数学规律。
提出问题:如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生很自然地模仿以
上方法
推导)
sn=a1+a1q+a1q2+ +a1qn-2+a1qn-1(1)
qsn=a1q+a1q2+ +a1qn-1+a1qn(2)
(1)-(2)有(1-q)sn=a1-a1qn
q=1?na1,? sn=?a1(1-qn)a1-anq,q≠1?1-q=1-q?
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sn的公式,教师引导讲完课本上的推导方
法后,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推导方法?(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有学生举手
发言)
学生a:a2=a3= =an=q ∴a2+a3+ +an=q 即 a1a2an-1a1+a2+
+an-1
sn-a1=q∴sn=a1-anq(q≠1)sn-an1-q。
学生b:
sn=a1+a1q+ +a1qn-2+a1qn-1
=a1+qa1+a1q+ +a1qn-2=a1+qsn-1=a1+q(sn-an)=a1+qsn-anq
∴sn-qsn=a1-anq∴sn=a1-anq(q≠1) 1-q()
[“特例→类比→猜想”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的研究思路!
教师让学生进行各种尝试,探寻公式的推导的方法,同时抓住机会
或创设问题情
景调动了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挥
了组织者、推
进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而学生却是实实在在的主体活动者、成为发
现者、创造者!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
【基础知识形成性练习:】
1、求下列等比数列的各项和:
1111(1)1,3,9,?,2187(2)1,-,,-, ,- 248512
2、根据下列条件求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sn
①a1=2,q=2,n=8 ②a1=8,q=2,an=
(四)数学应用
例1 求等比数列1/2,1/4,1/8??的
(1)前8项的和;
(2)第四项到第八项的和
11解:(1) a1=,q=,n=8 221 2
11(1-n)=255 ∴s8=2
12561-2
1(2) a4=a1q3=,n=5 16
11(1-5)=31 ∴s=12561-2
例2:在等比数列{an}中,
(1)已知 a1=-4,q=2, 求sn
(2)已知a1=1,ak=243,q=2求sk
例3:在等比数列{an}中,s3=763,s6= 求an 22
[例1教师板演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
例2、例3学生分析解法,
学生不会时要分析出不会做的症结所在,然后再由学生板演出解题
过程。
]
【演练反馈巩固性练习:】
1)在等比数列{an}中,
①已知a1=-1.5,a7=-96,求q和sn
②已知a3=4,s3=12,求q和a1
2)求数列1+a+a2+a3+ an-1+ (a≠0)的前n项和。
[允许学生对不会做的题目可以不做,只要分析出不会做的症结所在,就算完成了作业。
然后老师给出评价]
(六)布置作业
1、根据下列条件,求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sn
①: a1=3,q=2,n=6 ②: a1=8,q=11,an= 22
5,n=4 ④: a1+a3=10,a4+a6=, ③:a2=0.12,a5=0.000964
2、在等比数列
①:已知{an}中, a1=2,s3=26,求q和sn
=30,s3=115,求sn
}中,已知sn=48,s2n=60,求s3n ②:已知s23、在等比数列{an
2n-1s=1+3x+5x+ +(2n-1)x(x≠0) 4、求和:n
[作业要求:允许学生对不会做的题目可以不做,只要分析出不会做
的症结所在,就算完成了作业。
]
(七)板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公式推导例题练习
注: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实验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
同时,考虑到这
是一节探究课,授课前并没有告诉学生授课内容。
教学设计从学生
的角度出发,采用“教师设计问题与活动引导”与“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成五个步骤层次分明
(1)创设问题情景、布疑激趣(2)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3)探寻特例、提出猜想(4)数学应用(5)知识评估。
学生在未经预习不知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和证明方法的前提下,
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中,一步步发现了公式并推导了公式,感受到了
创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爱好,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
从认知的角度看,
情境可视为一种信息载体,一种知识产生的背景。
本节课数学情境
的创设突出了以下两点:
1.从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设计数学情境。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
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有一种好奇的心态、探究的心理。
因此,本教案紧紧地
抓住高一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小故事”这一探索性的材料,精心
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2.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数学
情境的设计处处以问题为导向:“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人能
否向富人借钱?”、“ 如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没
有其他推导方法?” ??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
【篇三: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优秀教案】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数列》一章中,《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内容,从知识体系来看,它不仅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
数列》的顺延,也是前面所学函数的延续,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而且还为后继深入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同时错位相减法是一种重
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求解一类混合数列前n项和的重要方法,因此,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
程中蕴涵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错位相减等在数列
求和问题中时常出现。
在实际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储蓄、分
期付款的有关计算。
2.教材编排与课时安排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强化
公式应用(例题与练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
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启发、引导、分析、类比、归纳,并通过严谨科学
的解题思想和解题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错位相减”)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比数列及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复习回顾例题1:{an}为等比数列,请完成下表除{sn}外的所有项
答案如下:
(2)回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是用什么方法推导的。
(二)、情境导入:
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这个故
事大家听说过吗?“请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二个格子
里放上2颗麦粒,第三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以此类推.每一个格
子里放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
请给我足够的麦粒以实现上述要求.”这就是国际象棋发明者向国王提
出的要求。
假定千粒麦子的质量为40 g,按目前世界小麦年度产量
约6亿吨计.你认为国王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怎样计算?请列出算式。
探讨1:s=1+2+22+23+…+2 63,①
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
2s=2+22+23+…+263+264,②
s64=264-1
粒麦子的质量为40 g,那么麦粒的总质量超过了7 000亿吨.而目
前世界年度小麦产量约6亿吨,因此,国王不能实现他的诺言。
国
王不假思索地给国际象棋发明者一个承诺,导致了一个很不幸的后
果的发生,这都是他不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所造成的结果,.而避免
这个不幸的事情发生,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知识.
五、推进新课
等比数列前n项公式的推导: 1.错位相减法,
sn=a1+a1q+a1q2+ +a1qn-2+a1qn-1①
23n-1n
aq+aq+aq+ +aq+aq11111qsn=②
①-②得:(1-q)sn=a1-a1qn
a11-qn当q≠1时,得到sn=
1-q当q=1,sn=na1.
?na1?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n=?a11-qna1-anq
?1-q=1-q?
(q=1) (q≠1)
()
()
注意:1.公比为1的情况
2.已知 a1,q,n,an,sn 中的任意三项,可以求其他两项(知三求二)
六、例题剖析
例2:完善例1的表格
111
例3:,,…的等比数列
248
(1)求前8项的和
(2)求第4项到第8项的和解:(1) a1=
11
,q=,n=8 2211(1-n)
=255 ∴s8=12561-2
1
为公比的前5项和) 2
(2)方法一(先求出a4,等价于求一个以a4为首项,
解: a4=a1q=
1
,n=5 1611(1-5)
=31 ∴s=12561-2
3
方法二:(s8-s3)
1?1?
1- ?2?28?
解:s8-s3=-
1-2七、小结:1?1?1- ?312?23?
= 2561-2
1.熟记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通项公式,重点掌握错位相减的方法。
2.易错点:易忽略公比q=1的情况
3.思想方法:类比、分类讨论、错位相减、特殊到一般八.作业: 1.已知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sn=48,s2n=60 求s3n (并思考用不
同的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
2.课本p58 页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