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崇高美的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崇高美的特征

2010211329 杨昊【摘要】:从崇高的力量美、正义性、和带给人的心灵的反省来论述崇高美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崇高,特征,力量美,正义性,心灵反省

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朗基努斯的《论崇高》,他认为崇高有五个来源: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感情、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早期的西方文艺理论家认为崇高是由伟大引起,而英国的E.博克第一个把美与崇高严格区分开来,他指出:崇高的对象不像美的对象只产生纯粹的快感,而是令人起威胁到“自我安全”的感觉或是恐惧,所以是一种痛感;但是这种痛感之中带有快感,因为它是自我安全的保障,凡是能保障自我安全的——即使是恐惧——也会产生快感。美,是单纯的快感,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

崇高,有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还有艺术反映的崇高,无论哪种崇高,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或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巨大形式过程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宽广胸怀和博大仁爱的道德情操。它具有力量美、正义性和主体在矛盾冲突心灵的反省的美学特征。

1.力量美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的崇高,即对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在于对象即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巨大

的力量或气魄。而后来的美学家大都反对这种分法,认为崇高只有力量的伟大一种,数量伟大之所以能产生崇高感,实际上还是因为它表现出力量的伟大①。比如以屠格涅夫在散文诗里缩写的麻雀抗拒猎狗的例子,说明麻雀之所以令人感到崇高,正由于它的英勇和它的体积不相称,所以体积的大小在崇高感中不是主要的因素。主要因素是力量或气魄。②

崇高的力量美,见之自然如惊涛骇浪的大海、陡峭的仿佛压倒人的悬崖、如末日喷薄的火山,这类景物使我们显得渺小到微不足道。而体现在社会生活中,这种力量美,更侧重于精神及人格的强大。孟子将强大的人格美称之为“浩然之气”,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他所说的充实之大美,便是忧患困苦锻炼的人格之美。这与西方所讨论的崇高是予以观赏者心灵处在动荡状态的特征是相近的。

⒉正义性

尼采说,崇高多半表现为伟大的正义。③

所谓正义性,就是对是非善恶的去从选择明确而坚定,非者抑之,是者扬之,恶者弃之,善者从之,面对人间冤苦,挺身而出,不畏强权,不惜生命,在东方所谓“义”,在西方所谓神圣、高尚。这就是崇高应有的正义性。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普罗米修斯盗火而被罚;“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以笔为戟的鲁迅,“我怎能在别人的苦难面前转过脸去”的红色罗宾汉切·格瓦拉,他

①法·巴希,《康德美学评判》

②英·波拉德来,《牛津诗学讲义》

③尼采,《酒神的世界观》

们的正义性,让我们体会到崇高的震撼与振奋。

崇高的正义性也体现为一种博大精神:海纳百川,无欲而刚,不念一己之利,不计一己之私,无偏狭之见,无短视之举,以天下为己任。为他人甚而为整个人类的利益,不惧牺牲,身负正义与希望而来。

⒊主体在矛盾冲突心灵的反省

文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的序论里曾指出大海景致首先使心灵感到压抑,接着就是使心灵伸张和提高,这便是崇高感中心里矛盾的现象。

而朗基努斯说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对于崇高的欣赏乃是以审美的方式对人的尊严的确证,意味着人能够通过欣赏不平凡的事物,体会到人是为什么生在世间的。也就是说人要从对象的崇高中看到自身的真正崇高,在对崇高美的欣赏中带来的是自我人格与精神的觉醒。

康德在论述崇高的力量时说:一方面崇高的威力可能使它成为一种恐惧的对象,另一方面它确使我们欣喜,这是由于它同时在我们心中引起自己有足够的抵抗力而不受它支配的感觉。其中的“另一种抵抗力”,指的就是人的理性而产生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④。

自然威力的不可抵抗性迫使我们自认肉体方面的无能,但是同时也显示出我们对自然的独立,我们有一种超过自然的优越性,这就是另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的基础,这种方式不同于可受外在自然袭击导致险境的那种自我保护方式。这就使得我们身上的人性免于屈辱,尽管作为凡人,我们不免承受外来的暴力。因此在

④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我们的审美判断中,自然之所以被判定为崇高,并非由于它可怕,而是由于它唤醒我们的力量(这不是属于自然的),来把我们平常关心的东西(财产、健康和生命)看得渺小,因而把自然的威力看做不能对我们和我们的人格施加粗暴的支配力,以致迫使我们在最高原则攸关,须决定取舍的关头,向它屈服。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之所以被看做崇高,只是因为它把想象力提高到能用形象表现出这样一些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心灵认识到自己的使命的崇高性,甚至高过自然。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28节面对崇高主体在矛盾冲突中的反省,便是人的理性观念的胜利,使我们的心灵在对自己的估计中提高到感到一种崇敬或惊羡。崇高终于克服了恐惧,把痛苦转化成了快感。就向我们崇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勇士,这同时也是对自我精神的肯定。通过心灵的反省,带来对自我心境的积极地暗示与提高,这便是崇高美所予以我们的感受。

参考文献:

⑴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8月

⑵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⑶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

⑷朗基努斯《论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