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吸收光谱法(1)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类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类](https://img.taocdn.com/s3/m/3181843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2.png)
1852年;比尔: 阐明了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 系.
Ak2c
由比尔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得到布格-朗伯-比尔定 律,一般叫做朗伯-比尔定律.
AKbc
2、朗伯-比尔定律 的推导〔数学表达 式〕<略〕
3、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1>吸收系数a〔吸光系数a 〕 当液层厚度b以cm为单位、吸光物质的浓度c以
§8-4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在光度分析中,一般需先选择适当的试剂与试样中的 待测组分反应使之生成有色化合物,然后再进行测定.
因此,分析条件的选择包括反应条件和测量条件的选 择.
一、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1、概念:
显色反应:将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反应称 为显色反应. M + R = MR
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对于解离度小的络合物,可 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2、等摩尔连续变化法
此 法 的 做 法 是 保 持 CM 和 CR 的 浓度保持不变,即CM + CR = 常数, 连续改变CM和CR的比值,在选定 的仪器条件和波长下测定溶液的 吸光度A.
以A对CM/CR +CM作图.
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测定络合物组成
g·L-1为单位时,K用a表示,称为吸收系数,其单位为 L·g-1·cm-1.此时朗伯-比尔定律表示为
A=abc
<2>摩尔吸光系数ε 当液层厚度b以cm为单位、吸光物质的浓度c
以mol·L-1为单位时,K用ε表示,称为摩尔吸收系 数,其单位为L·mol-1·cm-1.此时朗伯-比尔定律表 示为
A= εbc
二、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光度法的误差除各种化学因素外,还有因仪器精度 不够,测量不准所带来的误差.
第八章分光光度法
![第八章分光光度法](https://img.taocdn.com/s3/m/f31be7d690c69ec3d4bb757c.png)
②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
相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 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
2021/2/10
③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 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④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
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 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T = It I0
A = lg (I0/It) = lg(1/T) = -lgT = kLc
T10 k L c10 A
2021/2/10
吸光度A、透射比T与浓度c的关系
A
T
T =10-kbc
A=kLc
c
2021/2/10
K 吸光系数 Absorptivity
当c的单位用g·L-1表示时,用a表示,
2021/2/10
吸光度与光程的关系 A = Lc
吸光度
0.00
检测器
吸光度
0.22
L
检测器
吸光度
0.44
样品
L
L
检测器
2021/2/10
样品 样品
光源 光源 光源
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 A = Lc
吸光度
0.00
L2>L1
光源
检测器 吸光度
0.22
L1
检测器
吸光度 L2
0.42
光源 光源
检测器
2021/2/10
量。
解:
C(mo/l
L)
A
b
0.57 2.51033
7.6105
摩尔质量为:
m 10000.001%0
M(g/mo)l n
7.6105
第八章吸光光度法
![第八章吸光光度法](https://img.taocdn.com/s3/m/f1267d4ab307e87101f69612.png)
仪器分析
分离:色谱技术和毛细 管电泳 定性或定量:利用物质 原子、分子、离子等的 特性, 如光吸收和发射 、电导、电位、质荷比 、荧光 结构、形态、状态分析 及表征
定量分析
化学分析
容量分析
c 标 准 V标 准 c 待 测 V待 测 a b
M待测 重量分析 m称量 w待测 M称量 ms
仪器分析
S k c a (a可为任意数值)
S k lgc a
常量组分,准确度高
微量、痕量组分,准确 度较化学法差,而且不 同方法之间差别较大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光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分离分析方法) 热分析法 其它分析方法(质谱法、中子活化分析等)
联用技术
光学分析法
分光光度计
基本部件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系统
稳压电源
棱镜 光栅
紫外:氘灯
可见:碘钨灯 紫外可见:氙灯
吸光度具有加合性,即体系总的吸光度等于各组份吸光 度之和(设各吸光物质之间没有互相作用)。
A总=A1+A2+……..An = ε 1bc1+ ε 2bc2+……. ε nbcn
在吸光度的测量中,有时也用透光率或透光度表示物质对光 的吸收程度。透光率以T表示: T=I/I0 , 则吸光度与透光率之 间的关系为A=lgI0/I=lg1/T 。 2、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 根据朗伯-比耳定律,当吸收池厚度保持不变,以吸光度 对浓度作图时,应得到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该直线称 为标准曲线或工作曲线。在相同条件下测得试液的吸光度, 从工作曲线上就可以查得试液的浓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常 常遇到偏离线性关系的现象,特别是在溶液浓度较高时,常 会出现标准曲线向上或向下弯曲产生正偏离或负偏离(p241, 图9-4)。
第8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第8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1db60b5901020206409c0d.png)
三、引起吸收线变宽的因素 a、自然宽度(natural width) 用Δ ν N 表示。 b、多普勒变宽(Doppler broadening) 用Δ ν D 表示。表达式见图8-3。 c、压力变宽(包括劳伦兹变宽、共振变 宽),它们分别用Δ ν L 和Δ ν R表示。 d、其它因素变宽,如场致变宽、自吸效应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式为:
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及其常规模式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是基于物质所产生 的原子蒸气对特定 谱线(待测元素的 特征谱线)的吸收 作用来进行定量分 析的一种方法。 分析模式见示意图。
●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是相互联系的两种相反过程。
Comparison of AAS and AES
因此,AAS和AES法在所使用的仪器和测定方法上有 相似之处,亦有不同点。 ●由于原子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得多,这样 谱线重叠的几率小得多。而且空心阴极灯一般并不 发射那些邻近波长的辐射线,因此其它辐射线干扰 较小。因此,AAS法的选择性高、干扰少且易于克 服。 ●在原子吸收法的实验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态原 于数比激发态原子数多得多,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 原子。因此,原子吸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2)冷原子化法
原子化温度为常温。
பைடு நூலகம்
T [ D ( L R N ) ]
2
2 1/ 2
四、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
在吸收线轮廓内,吸收系数的值会随吸收光
子的波长变化而变化,要表示原子蒸气吸收的全
部能量,就必须在吸收线所在的波长区间进行积
分运算,所得结果简称为积分吸收值。
从理论上,积分吸收与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
E0 基态能级 E1、E2、E3为激发态能级 因此,A 产生吸收光谱; B 产生发射光谱。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 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时要吸收 一定频率的光(谱线) ,这种谱 线称为共振吸收线;当它再跃迁 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 光(谱线),这种谱线称为共振发 射线(它们都简称共振线)。
第8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第8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ffa4d476a20029bd642d81.png)
原子发射光谱
在正常状态下,元素(原子)处于基态,元素在受到热(火焰 )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 ,发射出特征光谱;且各个能级是不连续的(量子化),而激发态 亦有不同的状态,因此原子可产生一系列的不连续的线状光谱线 (特征光谱线),这些光谱线按照一定的波长顺序排列,并保持 一定的强度比例。根据光谱图可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 热能、电能 基态元素M ΔE 特征辐射 激发态M*
炉体:外气路中Ar气体沿石墨管外壁流动,冷却保护石墨管 。 内 气 路 中 Ar 气 体 由 管 两 端 流 向 管 中 心 , 从 中 心 孔 流 出 用来保护原子不被氧化,同时排除干燥和灰化过程中 产生的蒸汽。
2 原子化过程
干燥、灰化(去除基体)、原子化、净化(去除残渣)四个 阶段,使待测元素在高温下生成基态原子。
乙炔-空气火焰的种类
火焰种类 富燃火焰 燃助比 火焰性质 约1:3 还原性 火焰状态 层次模糊 呈亮黄色 应用范围 易氧化而形 成难解离氧 化物的元素 如Al 大多数元 素皆适用 碱金属和不 易氧化的元 素如Ag,Au 等
化学计量焰 约1:4
中性
层次清楚 蓝色透明
贫燃火焰
约1:6
氧化性
火焰发暗 高度缩小
3 优缺点
优点:原子化程度高,试样用量少(1-100μL),可测固体 及粘稠试样,灵敏度高,检测极限10-12 g/L。 缺点:精密度差,测定速度慢,操作不够简便,装置复杂。
四、光学系统
光学系统---外光路系统和分光系统 分光系统(单色器): 1.作用 :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线分开。 2.组件: 色散元件(棱镜、光栅),凹凸镜、狭缝等。
第三阶段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
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的第一篇论 文。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210-14g,使原子吸收光谱法向前发展了一步。 塞曼效应和自吸效应扣除背景技术的发展——在很高的 背景下亦可顺利实现原子吸收测定。基体改进技术的 应用、平台及探针技术的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稳定温度平台石墨炉技术的应用,使原子吸收光 谱法可以实现对许多复杂组成试样进行有效的测定。
(整理)紫外吸收光谱法
![(整理)紫外吸收光谱法](https://img.taocdn.com/s3/m/b2a4c3f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f.png)
(整理)紫外吸收光谱法第8章紫外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吸收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metry,UV-VIS ),⼜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
它是研究分⼦吸收190~750nm 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产⽣与分⼦价电⼦在电⼦能级间的跃迁,是研究物质电⼦光谱的分析⽅法。
通过测定分⼦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可以⽤于鉴定和定量测定⼤量的⽆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在化学和临床实验室所采⽤的定量分析技术中,紫外-可见分⼦吸收光谱法是应⽤最⼴泛的⽅法之⼀。
§9-1 光吸收定律⼀、朗伯-⽐尔定律分⼦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测定在光程长度为b (cm )的透明池中,溶液的透射⽐T 或吸光度A 进⾏定量分析。
通常被分析物质的浓度c 与吸光度A 呈线性关系,可⽤下式表⽰:0lg tI A abc I == (9-1)式中各参数的定义如表9-1所⽰。
该式是朗伯-⽐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指出:当⼀束单⾊光穿过透明介质时,光强度的降低同⼊射光的强度、吸收介质的厚度以及光路中吸光微粒的数⽬呈正⽐。
由于被分析物质的溶液是放在透明的吸收池中测量,在空⽓/吸收池壁以及吸收池壁/溶液的界⾯间会发⽣反射,因⽽导致⼊射光和透射光的损失。
如当黄光垂直通过空⽓/玻璃或玻璃/空⽓界⾯时,约有8.5%的光因反射⽽被损失。
此外,光束的衰减也来源于⼤分⼦的散射和吸收池的吸收。
故通常不能按表9-1所⽰的定义直接测定透射⽐和吸光度。
为了补偿这些影响,在实际测量中,采⽤在另⼀等同的吸收池中放⼊溶剂与被分析溶液的透射强度进⾏⽐较。
⼆、吸光度的加和性当溶液中含有多种对光产⽣吸收的物质,且各组分间不存在相互作⽤时,则该溶液对波长λ光的总吸收光度A 等于溶液中每⼀成分的吸光度之和,即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仪器分析各章习题与答案
![仪器分析各章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41ad76e53a580217fcfe51.png)
第一章绪论问答题1. 简述仪器分析法的特点.第二章色谱分析法1.塔板理论的要点与不足是什么?2.速率理论的要点是什么?3.利用保留值定性的依据是什么?4.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有什么优点?5.色谱图上的色谱流出曲线可说明什么问题?6.什么叫死时间?用什么样的样品测定?.7.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还是扩散速率?为什么?8.某一色谱柱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理论塔板数n很大,塔板高度H很小,但实际上柱效并不高,试分析原因。
9.某人制备了一根填充柱,用组分A和B为测试样品,测得该柱理论塔板数为4500,因而推断A和B在该柱上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分离,该人推断正确吗?简要说明理由。
10.色谱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哪几种?当样品中各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在组分中只需要定量其中几个组分时可选用哪种方法?11.气相色谱仪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2.气相色谱仪的气路结构分为几种?双柱双气路有何作用?13.为什么载气需要净化?如何净化?14.简述热导检测器的基本原理。
15.简述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6.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分别是如何影响的?17.为什么常用气固色谱分离永久性气体?18.对气相色谱的载体有哪些要求?19.试比较红色载体和白色载体的特点.20.对气相色谱的固定液有哪些要求?21.固定液按极性大小如何分类?22.如何选择固定液?23.什么叫聚合物固定相?有何优点?24.柱温对分离有何影响?柱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25.根据样品的沸点如何选择柱温、固定液用量和载体的种类?26.毛细管色谱柱与填充柱相比有何特点?27.为什么毛细管色谱系统要采用分流进样和尾吹装置?28.在下列情况下色谱峰形将会怎样变化?(1)进样速度慢;(2)由于汽化室温度低,样品不能瞬间汽化;(3)增加柱温;(4)增大载气流速;(5)增加柱长;(6)固定相颗粒变粗.29.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的沸点分别为40℃,62℃,77℃,试推测它们的混合物在阿皮松L柱上和在邻苯二甲酸二壬酯柱上的出峰顺序.30.流动相为什么要预先脱气?常用的脱气方法有哪些?31.高压输液泵应具备什么性能?32.在HPLC中,对流动相的要求是什么?33.何谓梯度洗脱?适用于哪些样品的分析?与程序升温有什么不同?33.什么是化学键合固定相?化学键合相的特点有哪些?34.反相键合相色谱法具有哪些优点?35.为何高效液相色谱法一般采用全多孔微粒型固定相?36.指出下列物质在正相色谱和在反相色谱中的洗脱顺序:37.在硅胶柱上,用甲苯为流动相时,某物质的保留时间为28 min,若改用CCl4或CHCl3。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https://img.taocdn.com/s3/m/d77fb080ba1aa8114531d932.png)
ln 2
N0kL
KLN0
上式的前提条件:
(1) Δνe<Δνa ; (2)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2020年5月3日星期日
五、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表
原子吸收光谱是利用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与
特征谱线吸收之间的关系来测定的。
需要考虑原子化过程中,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N0与待测 元素原子总数N之间的定量关系。
——雾化器和燃烧器。
(1)雾化器
结构如图所示
主要缺点:雾化效率低。
2020年5月3日星期日
(2)燃烧器
它的作用是产生火焰,使进入火焰的试样
气溶胶蒸发和原子化。燃烧器是用不锈钢材料 制成,耐腐蚀、耐高温。燃烧器所用的喷灯有 “孔型”和“长缝型”两种。预混合型燃烧器 中,一般采用吸收光程较长的长缝型喷灯。喷 灯的缝长和缝宽随火焰而不同,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共振线)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分析线。
(3)利用待测原子蒸气对同种元素的特征谱线 (共振线)的吸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020年5月3日星期日
三、谱线的轮廓与谱线变宽
原子结构较分子结 构简单,理论上应产 生线状光谱吸收线。 实际上用不同频率 辐射光照射(强度为 I0)时,
2020年5月3日星期日
2.峰值吸收测量法
吸收线中心频率处的吸收系数K0为峰值吸收系数,简称 峰值吸收。
1955年沃尔什提出采用锐线光源(能发射谱线半宽度很 窄的发射线的光源),峰值吸收与火焰中被测元素的原子浓 度也成正比。
因为当采用锐线光源进行测量
,则Δνe<Δνa ,由图可见,在辐射线 宽度范围内,峰值吸收与积分吸收
2020年5月3日星期日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5版)(下册)课后习题(分子发光分析法) 【圣才出品】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5版)(下册)课后习题(分子发光分析法) 【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0fa32baa76e58fafab003a3.png)
第8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8-1 解释下列名词:(1)单重态;(2)三重态;(3)系间窜越;(4)振动弛豫;(5)荧光猝灭;(6)荧光量子产率;(7)重原子效应。
答:(1)单重态是指分子中的全部电子都自旋配对的分子能态,用符号S 表示,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
(2)三重态是指分子中存在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的分子能态,用符号T 表示,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
(3)系间窜越是指不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间的非辐射跃迁的过程。
(4)振动弛豫是指分子将多余的振动能量传递给介质而衰变到同一电子能级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
(5)荧光猝灭是指荧光物质与溶剂分子间发生导致荧光强度下降的化学或物理过程。
(6)荧光量子产率是指荧光物质吸光后发射的荧光光子数与吸收的激发光光子数的比值。
(7)重原子效应是指磷光测定体系中存在原子序数较大的原子时,重原子的高核电荷引起或增强了溶质分子自旋轨道的耦合作用,从而增大了,体系间的窜11S T →01S T →跃概率,有利于磷光的产生的现象。
8-2 说明磷光与荧光在发射特性上的差别及其原因。
答:磷光与荧光在发射特性上的差别及其原因如下:(1)磷光是来自最低激发三重态的辐射跃迁过程所伴随的发光现象,发光过程速率常数小,激发态的寿命相对较长。
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通过系间窜越至第一激发三重态,再经振动弛豫,转至最低振动能级进而发射磷光,系间窜跃是自旋禁阻的,因此过程速率常数小。
(2)荧光是来自最低激发单重态的辐射跃迁过程所伴随的发光现象,发光过程速率常数大,激发态的寿命短。
8-3 简要说明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通常与激发波长无关的原因。
答: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通常与激发波长无关的原因为:荧光的产生是由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开始,而与荧光分子被激发至哪一能级无关。
8-4 与分光光度法比较,荧光分析法有哪些优点?原因何在?答:(1)荧光分析法的优点相对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2)原因①荧光强度与激发光强度成正比,提高激发光强度可以使荧光强度增大,而分光光度法检测的是吸光度,增大入射光强度,透过光信号与入射光信号同比例增大,吸光度值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不能提高灵敏度;②荧光的测量是在与激发光垂直的方向上进行的,消除了杂散光和透射光对荧光测量的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分析化学》第8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中国地质大学《分析化学》第8章原子吸收光谱法](https://img.taocdn.com/s3/m/0f215d407e21af45b307a88a.png)
返回
2019/1/29
(3)原子吸收线的宽度
3)压力变宽(pressure boradening)
由于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和电子等)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谱线变宽,统称 为压力变宽。 压力变宽有两种:
罗伦兹(Lorentz )变宽——不同粒子碰撞引起的谱 线变宽;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本章目录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29
(3)原子吸收线的宽度
2)多普勒变宽(Doppler broadening)
多普勒变宽——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 引起的谱线变宽。 由于辐射原子作无规则的热运动,它与位 置固定的观测器间便产生相对的位移,从而发 生多普勒效应,使谱线变宽。这种谱线变宽由 于是热运动产生的,所以又称为热变宽。一般 可达10-3 nm,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
返回
2019/1/29
空心阴极灯
空心阴极灯的特点: 发射的谱线窄; 发射强度较大; 光源稳定性好; 使用寿命长。 缺陷: 单元素灯。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本章目录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29
光源调制
光源调制:
来自火焰的辐射背景(连续光谱,直流信号)可与待测 物吸收线一同进入检测器,尽管单色器可滤除一部分背景, 但仍不能完全消除这些背景对测定的干扰。为此,必须对光 源进行“调制”。 光源调制定义:将入射光所产生的直流信号转换成交流信号,通 过电学方法将其与来自火焰的直流信号滤掉(RC电路),从 而避免火焰背景干扰。 光源调制方法: 1)机械调制—在光源和火焰之间加一切光器(分成四个扇形, 其中对角的两个扇形可让入射光通过)并以一定的速度(频 率)旋转,入射光被“切”成交变的光。 2)电学调制:通过脉冲方式给光源供电,直接产生“脉冲”光。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https://img.taocdn.com/s3/m/e3ff4f2e1ed9ad51f11df217.png)
(3)火焰
试样雾滴在火焰中,经蒸发,干燥,离解等过程产生大 量基态原子。
火焰温度的选择:
只要保证待测元素充分离解为基态原子就可以,超过所需 温度,使激发态原子增加;
(a)确保待测元素充分离解为基态原子的前提下,选用低 温火焰
(b)火焰温度取决于燃气与助燃气类型。(表8-3)
12:19:39
温
度
虚线:阶梯升温
oC
实线:斜坡升温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净化
时间,t
干 燥:去除溶剂,防样品溅射; 灰 化:使易挥发的基体和有机物尽量除去; 原子化:待测物化合物分解为基态原子 净 化:样品测定完成,高温去残渣,净化石墨管。
12:19:39
(3)石墨管原子化器的优缺点
优点:原子化程度高,试样用量少 缺点:背景干扰比火焰法大,精密度差(自动进样装置)
或由标准试样数据获得线性方程,将测定试样的吸光度A
数据带入计算。
12:19:39
2.标准加入法 取若干份体积相同的试液(cX),依次按比例加入不同
量的待测物的标准溶液(cO),定容后浓度依次为: cX , cX +cO , cX +2cO , cX +3cO , cX +4 cO ……
分别测得吸光度为:AX,A1,A2,A3,A4……。 以A对加入量做图得一直线,图中cX点即待测溶液浓度 。
2 π ln 2 e2
A 0.434 D mc N0 fL kLN0 当使用锐线光源时,吸光度与原子蒸汽中待测元素的 基态原子数成正比 A kLN0
12:19:39
火焰温度低于3000K时,可以用基态原子数代表待测元 素的原子总数
当使用锐线光源时,A = k N0 L =k’ c (比尔定律)
8章吸光光度法
![8章吸光光度法](https://img.taocdn.com/s3/m/ce0a111702768e9951e7386e.png)
2019/10/20
光学光谱区
远紫外 近紫外 可见 近红外 中红外
(真空紫外)
远红外
10nm~200nm 200nm 400nm
780 nm 2.5 m 50 m
~400nm ~ 780nm ~ 2.5 m ~ 50 m ~300 m
2019/10/20
三、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单色光:具有相同能量(相同波长)的光. 复合光:具有不同能量(不同波长)的光复合 在一起. 例如白光. 互补光:把两种适当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
2019/10/20
吸光质点间相互作用引起的对吸光定律的偏 离
质点间的静电作用 质点的散射 质点间的化学反应
2019/10/20
2.散射 试样不均匀,被测液含悬浮物或胶粒等散射指
点时,入射光因散射而损失。 3.化学因素
溶液中存在着离解、聚合、互变异构、配合 物的形成等化学平衡破坏了平衡浓度分析浓度的 正比关系,造成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2019/10/20
吸收曲线的讨论:
(1)不同物质,曲线形状 不同,最大吸收波长λmax 不同,可用作定性鉴定各 种物质
(2)同一种物质,浓度 不同,其吸收曲线形状相 似,λmax不变。
2019/10/20
(3)同一种物质,浓度不同,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 度 A 有差异,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 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 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2019/10/20
8.2 光度计及基本部件
1.目视比色法
观察方向
空白 c1
c2
c3
c4
方便、灵敏,准确度差. 常用于限界分析.
2019/10/20
目视比色法 特点
吸收光谱法
![吸收光谱法](https://img.taocdn.com/s3/m/6990632143323968011c9272.png)
光度对浓度作图,绘制工作曲线。然后根据待测组分溶液
的吸光度在工作曲线上查得其浓度或含量。
与目视比色法相比,光电比色法提高了测量准确度,
而且可以通过选择滤光片来消除干扰,从而提高了选择性。 但光电比色计采用钨灯光源和滤光片,只适用于可见 光谱区和只能得到一定波长范围的复合光,而不是单色光 束。
23
3. 分光光度法
17
三、吸光度的加和性
溶液中含有对某一波长的光产生吸收的多种物质,那么 溶液的总吸光度等于溶液中各个吸光物质的吸光度之和,
A1 = 1bc1 A2 = 2bc2 A = 1bc1+ 2bc2
根据吸光度的加和性可以
进行多组分的测定以及某些化 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18
第三节
光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
15
• ε是吸光物质在一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反映该吸光物
质的灵敏度;
• ε值越大,表示该吸光物质对此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越强,
显色反应越灵敏;
• 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εmax表示;
16
铁(Ⅱ)浓度为5.0×10-4 g· L-1 的溶液,与邻二氮菲以1:3
的计量比生成橙色络合物。该配合物在波长508nm,比色
光谱名称 波长范围
X射线
远紫外光 近紫外光 可见光 近红外光 中红外光 远红外光 微波 无线电波
0.1~10nm
10~200nm 200~380nm 380~780nm 0.78~2.5um 2.5~25um 25~1000um 0.1~100cm 1~1000m
3
光学光谱区
单色光
单一波长的光 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
0.575
光源
单色器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第八章答案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第八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b402bbaeaad1f346933fb9.png)
精品文档
12.用波长为213.8nm,质量浓度为0.010mg.mL-1的锌标准溶 液和空白溶液交替连续测定10次,用记录仪记录的格数如下. 计算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锌元素的检出限.
3.在原子吸收光度计中为什么不采用连续光源(如钨丝灯或氘灯), 而在分光光度计中则需要采用连续光源?
解:虽然原子吸收光谱中积分吸收与样品浓度呈线性关系,但由于原子 吸收线的半宽度很小,如果采用连续光源,要测定半宽度很小的吸收线 的积分吸收值就需要分辨率非常高的单色器,目前的技术条件尚达不到, 因此只能借助锐线光源,利用峰值吸收来代替.
9.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进行定量分析有哪些方法? 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解: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和一定的火焰宽度条件下,当采用锐线光源时,溶液 的吸光度与待测元素浓度成正比关系,这就是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 常用两种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1)标准曲线法:该方法简便、快速,但仅适用于组成简单的试样。 (2)标准加入法:本方法适用于试样的确切组分未知的情况。不适合于曲 线斜率度,应注意那些问题?怎样 选择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最佳条件? 解:应该从分析线的选择、光源(空心阴极灯)的工作电流、火焰的 选择、燃烧器高度的选择及狭缝宽度等几个方面来考虑,选择最佳的 测定条件。
11.从工作原理、仪器设备上对原子吸收法及原子荧光法作比较。 解:从工作原理上看,原子吸收是通过测定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对其特 征谱线的吸收来实现测定的,属于吸收光谱,而原子荧光则是通过测量 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辐射能激发下所产生的荧光的强度来实现测定的, 属于发射光谱。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作业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a3305d20a5e9856a56126013.png)
第八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一、简答题1.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是如何产生的?比较两种分析方法的特点。
2.解释下列名词:⑴谱线轮廓;⑵积分吸收;⑶峰值吸收;⑷锐线光源;⑸光谱通带。
3.表征谱线轮廓的物理量是哪些?引起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原子吸收光谱法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是什么?原子吸收的测量为什么要用锐线光源?5.原子吸收光谱法最常用的锐线光源是什么?其结构、工作原理及最主要的工作条件是什么?6.空心阴极灯的阴极内壁应衬上什么材料?其作用是什么?灯内充有的低压惰性气体的作用是什么?7.试比较火焰原子化系统及石墨炉原子化器的构造、工作流程及特点,并分析石墨炉原子化法的检测限比原子化法高的原因。
8.火焰原子化法的燃气、助燃气比例及火焰高度对被测元素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光源为什么要进行调制?有几种调制的方式?10.分析下列元素时,应选用何种类型的火焰?并说明其理由:⑴人发中的硒;⑵矿石中的锆;⑶油漆中的铅。
11.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非光谱干扰有哪些?如何消除这些干扰?12.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背景干扰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加以校正?13.说明用氘灯法校正背景干扰的原理,该法尚存在什么问题?14.在测定血清中钾时,先用水将试样稀释40倍,再加入钠盐至0.8mg/mL,试解释此操作的理由,并说明标准溶液应如何配制?15.产生原子荧光的跃迁有几种方式?试说明为什么原子荧光的检测限一般比原子吸收低?二、填空题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与发射光谱分析法,其共同点都是利用原子光谱,但二者在本质上有区别,前者利用的是现象,而后者利用的是现象。
2.根据玻耳兹曼分布定律,基态原子数远大于激发态原子数,所以发射光谱法比原子吸收法受的影响要大,这就是原子吸收法比发射光谱法较好的原因。
3.澳大利亚物理学家瓦尔什提出用吸收来代替吸收,从尔解决测量吸收的困难。
4.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光谱,主要是的光谱,光强度随着的增大而增大。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fab63f561252d380eb6e6d.png)
变宽程度
DVD 7.162107 V0
T M
多普勒变宽与吸收原子自身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与火焰的温度平方根成正比,与谱线频率有关。
3、压力变宽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级发生稍微变化引起的变宽,又称
为碰撞(Collisional broadening)变宽。它是由于碰撞使
激发态寿命变短所致。外加压力越大,浓度越大,变宽越显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K0Βιβλιοθήκη 2 lnDvD
2
e2 mc
N0
f
将上式带入朗伯比尔定律中得到
2 π ln 2 e2
A 0.4343K 0L 0.4343 D D mc N0 fL kLN0
由于N0 ∝N∝c
( N0基态原子数,N原子总数,c 待测元素浓度)
所以:A=KLN0=K′LN=K′′c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常规模式
定 量 分 析
3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8-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一、共振线
E3
1、共振吸收线
E2
使电子由基态跃迁到
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
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
E1
收线(也简称共振线)
A
B
E0
A 产生吸收光谱
B 产生发射光谱
E0 基态能级 E1、E2、E3、激发态能级
吸收线的宽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一类是由原子性质所决定,另 一类是外界因素。
1、自然宽度 Δ N
无外界因素影响时,谱线固有的宽度叫自然宽度。
自然宽度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一般约10-5nm。
照射光具有一定的宽度。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f45c082b160b4e767fcff4.png)
第七章原子发射光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 摄谱仪由哪几部分构成?各组成部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解:摄谱仪是用来观察光源的光谱的仪器,主要由照明系统、准光系统、色散系统及投影系统构成。
照明系统的作用是将光源产生的光均匀地照明于狭缝上。
准光系统的作用是将通过狭缝的光源辐射经过准光镜变成平行光束照射在分光系统(色散系统上)。
色散系统为棱镜或光栅,其作用是将光源产生的光分开,成为分立的谱线。
投影系统的作用是将摄得的谱片进行放大,并投影在屏上以便观察。
在定量分析时还需要有观测谱线黑度的黑度计及测量谱线间距的比长仪。
2. 简述ICP的形成原理及其特点。
解:ICP是利用高频加热原理。
当在感应线圈上施加高频电场时,由于某种原因(如电火花等)在等离子体工作气体中部分电离产生的带电粒子在高频交变电磁场的作用下做高速运动,碰撞气体原子,使之迅速、大量电离,形成雪崩式放电,电离的气体在垂直于磁场方向的截面上形成闭合环形的涡流,在感应线圈内形成相当于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并同相当于初级线圈的感应线圈耦合,这种高频感应电流产生的高温又将气体加热、电离,并在管口形成一个火炬状的稳定的等离子体焰矩。
其特点如下:(1)工作温度高、同时工作气体为惰性气体,因此原子化条件良好,有利于难熔化合物的分解及元素的激发,对大多数元素有很高的灵敏度。
(2)由于趋肤效应的存在,稳定性高,自吸现象小,测定的线性范围宽。
(3)由于电子密度高,所以碱金属的电离引起的干扰较小。
(4)ICP属无极放电,不存在电极污染现象。
(5)ICP的载气流速较低,有利于试样在中央通道中充分激发,而且耗样量也较少。
(6)采用惰性气体作工作气体,因而光谱背景干扰少。
3. 何谓元素的共振线、灵敏线、最后线、分析线,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解: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共振线(resonance line)。
共振线具有最小的激发电位,因此最容易被激发,为该元素最强的谱线。
灵敏线(sensitive line) 是元素激发电位低、强度较大的谱线,多是共振线(resonance lin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3、吸收池:(比色皿)用于盛待测及参比溶液。 可见光区:光学玻璃池 紫外区: 石英池
4、检测器:利用光电效应,将光能转换成电流讯号。 光电池,光电管,光电倍增管
3. 稀溶液(吸光度=0.2-0.8) 浓度增大,分子之间作用增强
21
朗伯-比尔定律的分析应用
溶液浓度的测定
A= abc
标准曲线法(标样未预处理) 工作曲线法(标样有预处理)
A
0.8
0.6
*
0.4
0.2
0
0 1 2 3 4 mg/ml
22
8.2 光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
8.2.1 光度分析的几种方法
光子的能量: E h h C
能级差越大,所吸收的光子能量越大,波长越短。
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等。
7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分子内部运动的方式有三种,即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和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因此 相应于这三种不同运动形式.分子具有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 转动能级。下图为分子的能级示意图。
当分子从外界吸 收能量后,产生电子 跃迁,即分子最外层 电子(或价电子)基态 跃迁到激发态。
电子能级 转动能级
振动能级
8
原子光谱为线光谱 分子光谱为带光谱
电子跃迁能级 分子振动能级 分子转动能级
9
3. 溶液中溶质分子对光的吸收与吸收光谱
• 溶液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
• 溶液对光的吸收:若溶液透明、均匀,人眼看 到的溶液颜色是由透射光的波长决定的。当入 射光为白光(复合光),溶液吸收的光与透射 的光互补。
原理: 利用光通过光栅时
平面透 射光栅
透 镜
光屏
发生衍射和干涉现象而
分光.
M1
M2
光栅衍射示意图
出 射
狭
缝
30
检测器
h
Au,Ag
Ag、Au
半导体 Se
硒光电池
31
光电管
h
Ni环(片)
红敏管 625-1000 nm 蓝敏管 200-625 nm
碱金属 光敏阴极
32
光电倍增管 160-700 nm
拐点
c(R)
c(R)
Mo(SCN)32+ 浅红 Mo(SCN)5 橙红 Mo(SCN)6- 浅红
c(R)
Fe(SCN)n3-n
41
2. 显色反应酸度(c(M)、 c(R)一定)
pH pH1<pH<pH2
42
3. 显色温度及显色时间
A
T2(℃)
T1(℃)
t(min)
另外,还有介质条件、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等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特点是降低杂散光,能测定一般光度 计不宜测定的浑浊溶液。
36
8.3 显色反应与分析条件的选择
8.3.1 显色剂与显色反应
无机显色剂: SCN- [Fe(SCN)]2+
H2O2 [TiO·H2O2]2+ 缺点:生成的配合物不稳定,灵敏度和选择性较差。
有机显色剂:
与金属离子能形成稳定的有色配合物,具有很高的灵敏 度和选择性。
SCN- Co(SCN)2
45
测Co2+ :(生成络合物性质不同)
Co2+, Zn2+, 钴试剂R CoR,ZnR H+ CoR, Zn2+ ,
Ni2+, Fe2+
NiR,FeR
Ni2+ , Fe2+
测Fe3+:(控制pH)
pH 2.5 Fe3+, Cu2+
SS FeSS (紫红) Cu2+
如不能通过控制酸度和掩蔽的办法消除干扰, 则需采取分离法。
S型:
OH NH NH
S NN
双硫腙
39
显色反应的选择
*灵敏度高,一般ε>104
*选择性好 *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
对照性好, λmax>60 nm .
*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组成恒定,稳定。 *显色条件易于控制,重现性好。
40
8.3.2 显色条件的确定
1. 显色剂用量(c(M)、pH一定)
吸光度
介质厚
度(cm) 16
T-透光率(透射比)(Transmittance)
T = It I0
A = lg (I0/It) = lg(1/T) = -lgT = kbc
17
A=lg(I0/It)=kbc
K—吸光系数; b—光程,即比色皿厚度;c—浓度
当c的单位用g·L-1表示时,用a表示,
A=abc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是由五个部 分组成:即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 显示系统。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系统
25
722型分光光度计结构方框图
光 分光 源 系统
吸收池
检测系统
显示器
26
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1、光源:发出所需波长范围内的连续光谱,有足够的光强 度,而且稳定。 可见光区:钨灯,碘钨灯(320~2500nm) “热光源” 紫外区:氢灯,氘灯(180~375nm) “气体放电灯”
对比度(Δ):络合物最大吸
收波长(MRmax)与试剂最大 吸收波(Rmax)之差
Δ max
15
4. 光吸收基本定律: Lambert-Beer定律
I I-dI
朗伯定律(1760)
I0
s
A=lg(I0/It)=k1b
It
b dx
比尔定律(1852)
A=lg(I0/It)=k2c
A=lg(I0/It)=kbc
35
2、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从光源发出的光经分光后由扇形旋转镜分 成两束,交替通过参比液和样品液,然后经反射镜交替投射到检 测器上。检测器在瞬间接受处理参比信号和样品信号,将其信号 差转换为吸光度。
双光束仪器克服了单光束仪器由于光源不稳所引起的误差。
3、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从光源发出的光经过两个单色器后,得 到不同的两束单色光,交替照射同一溶液,由测量系统显示出 两个波长下的吸光度的差值,其差值与待测组分的浓度成正比。
不同的物质因其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吸收 曲线;
同一物质,浓度不同,其吸收曲线的形状和 λmax的位置不变,但在同一波长下吸光度随 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吸收曲线是吸光光度法选择测量波长的依据。
14
一些基本名词和概念
吸收光谱曲线:物质在不同波长下吸收光的强度大小
A~关系。 最大吸收波长 max:光吸收最大处的波长
37
有机显色剂:
生色团:-N=N-,-N=O,
O
C=S,-N (共轭双键)πe
O
助色团-NH2,-OH,-X (孤对电子)ne
38
: :: :
OO型:
有机显色剂
OH COOH
磺基水杨酸
SO3H
NN型:
邻二 CH3-C=-=C-CH3 丁二
N
N
氮菲
HO-N N-OH 酮肟
ON型:
NN
N
OH PAR
a的单位: L·g-1·cm-1
当c的单位用mol·L-1表示时,用表示.
-摩尔吸光系数 Molar Absorptivity
A= bc
的单位: L·mol-1·cm-1
18
吸光度与光程的关系 A = bc
吸光度
0.00
光源
检测器
吸光度
0.22
b
光源
检测器
吸光度
0.44
样品
b
b
光源
检测器
第8章 吸 收 光 谱 法 (吸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
1
原子吸收光谱法(或吸光光度法或分光光度法)
分子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
核磁共振谱法
2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方法比较
化学分析:常量组分(>1%), Er 0.1%~0.2% 准确度高 依据化学反应, 使用玻璃仪器 仪器分析:微量组分(<1%), Er 1%~5% 灵敏度高 依据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 需要特殊的仪器
46
2. 物理法
—选择适当的测定波长,一般是选择λmax,但在 λmax有干扰的情况下应选择其它波长。
钍-偶氮砷III A
钴-亚硝基红盐 A
试剂
络合物
络合物
试剂
515 655
415 500
47
测定波长选择: 选择原则: “吸收最大,干扰最小”
灵敏度
选择性
48
测定浓度控制 控制浓度 吸光度A:0.2~0.8 减少测量误差
待扫描 1个光电子可产生106~107个电子
33
8.2.2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34
1、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分光后的单色光直接透过吸收池,轮流 测定蚕比溶液和样品溶液。普遍使用的有: 721型:单色器为棱镜,适用波长350-800nm,由微安表读数; 722型:单色器为光栅,适用波长330-800nm,数字显示读数; 751型:单色器为石英棱镜,适用波长200-1000nm,电位补偿式 读数; 752型:单色器为光栅,适用波长200-1000nm,数字显示读数;
3
8.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被测物质的分子对光具有 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 特点 :
– 灵敏度高:测定下限可达10-5~10-6mol/L,
10-4 %~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