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技术word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技术
2.1基于未知理念的倾听技术
2.2赋能技术
2.3 解决建构技术
2.1基于未知理念的倾听技术
聚焦解决模式的开创者Steve de Shazer在一次讲座时,接受台下很多人提问,“聚焦解决方法对酗酒的人起效吗?”“它能帮助药物滥用者恢复吗?”……不一而足的问题接踵而来,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老人家的回答统统是“不知道”。一部分原本满怀期待的听众面对这样的答案开始一个个离场,但坚持到最后的那些人却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为什么Shazer对所有的问题皆以“不知道”来应对呢?这里其实蕴含了焦点最关键的“未知理念”!从焦点的视角来看,“焦点对酗酒的人起效吗”这些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在焦点解决模式的世界里,不存在酗酒这类所谓的“标签词汇”,只有对“一天喝了多少酒”,“我会手抖”,“有时候很兴奋”,“觉得自己记性不如以前了”等患者自己的主观描述,同样也不存在是否有效的说法,因为在你关注是否有效的时候,说明你本身就默认了这个方法的效用,而事实上,任何方法都只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否能发挥效用,首先取决于人,而不是工具本身,基于这样的理解,自然也不存在“焦点解决模式是否有效”这个疑问,使用焦点的结果实则是治疗师和当事人合作互动所产生的结果,而治疗师在治疗性谈话中需要始终牢记的另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个案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作为治疗师要真正能够在谈话治疗的过程中把当事人视为“专家”,就必须尽可能地先放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框架,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用她/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焦点技术中需要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继续保持着“未知”(not knowing)心态,即我们相信当事人一定有他/她的道理,我们相信当事人一定已经为解决问题而做了很多努力,我们也相信当事人自身就具备很多解决问题的资源,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为此我们带着好奇和欣赏去了解和理解当事人。
应当讲,从字面上理解未知心态的含义并不难,但在治疗中需要将它融入到治疗性谈话的技术运用中却并非易事。SFA的创始人之一,de Shazer (1985 )表示,焦点解决模式所用的询问技术都十分相似,其目的都在协助当事人体验改变:行为、知觉以及判断的改变。经由体验已经发生的小改变,维持、扩大并累积成大的改变,而且是利用(utilities)当事
人既存的力量(strengths)和资源(resources)达成改变的目标。
在本节我们将着重介绍如何把握未知的理念来应用基本谈话技术。
1、提问技术
提问技术常常被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种。与其他治疗技术一样,焦点也非常强调多采用开放式提问。由于抱有未知的心态,我们总希望能够多了解当事人一点,这样有助于我们在当事人的思维框架中理解他/她态度、思想、感受以及感知。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提问时焦点治疗师首先要求有一种学习的心态,并且需要通过提问来传递我们这样的态度,即:我们不太看重发现所谓理想的结果,我们更愿意接受新的可能性,更看重激发当事人去产生更多的解决方案。
在操作层面,焦点比较倾向于问“怎么”之类的开放式问题,而较少关注“为什么”,与后者相比,问“怎么”更多地带有了解细节以及学习的心态,少了几分责备以及刨根挖底的味道。这种提问的价值在后面的赋能技术和建构技术中还将详细描述。
问“还有什么”(What else?)或者问“请和我多谈谈······”是Berg经常提到的一类开放式提问。这类提问之所以被欢迎是因为它符合焦点“未知”的理念,同时既然我们期望当事人感受到自己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那么我们就会相信解决方案一定隐藏在当事人具体的生活经历中,为此,我们会更关注“细节”,更关注那些“暂时、情境性的、外在的临时状态”,因为我们相信这些状态是随时改变的,而事实上它完全可能已经在改变了。为此带着真诚地好奇去问这类问题就非常有助于帮助当事人去树立责任和能力意识。
例如:当事人描述自己患有“抑郁症”时,我们会用“请和我多谈谈你刚刚指的抑郁症”和“还有什么”帮助当事人意识到“抑郁症”这个抽象的负性标签其实代表了那些具体的信息,如果当事人认为自己所谓的抑郁症就是“吃不下饭、对篮球不感兴趣了、晚上睡觉不太好等等”,那么,接下来,如果“能吃下饭、可以去玩几下篮球或者睡觉改善些”的状态存在,或者我们可以让这种状态发生,那么所谓的“抑郁症”这个名词就没有了意义。当然这一过程中应用的技术也包含了下面的倾听技术。
2 倾听技术
倾听技术通常包含了一个连续体上的三个成分:鼓励、释义、总结。在每个案例中都是强调倾听当事人以及对所说的进行反馈。对于治疗师来讲,倾听要求我们首先能够听清对方说的内容,其次是要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更高明的倾听是能够“读出”当事人都未觉察的言下之意。由于接受了后现代思维的理念,焦点治疗师在利用系统动态原则来感受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时,除了其他谈话性治疗都强调的倾听意义之外,倾听在焦点中包含了更多赞赏和
积极赋义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
(1)使用鼓励技术时,我们特别注重采用回应关键词来寻找“不一样的体验”。
“我怎么也集中不了注意力,排好的计划更本无法按照计划来实施,这次考试我肯定完蛋了”。
在这段陈述中有几个关键词,对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进行重复都可以为后续的赞赏和积极赋义奠定基础。治疗师可以用询问的声调来鼓励当事人继续叙述(“怎么也?”、“根本?”、“肯定?”、“你说完蛋了?”),这些简短的鼓励是治疗师选择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我们利用对“细节、细节还是细节”的探查,不但可以保持对当事人的关注和尊重,还可以帮助当事人注意到“黑”之外那些“白”的东西,找到与当事人描述事实不一样的体验,进而帮助当事人重构事实,推动当事人转向寻找解决方案的谈话。
(2)释义和鼓励一样,也是在倾听中对当事人描述的一种反馈,只不过比鼓励要复杂一点。除了表达治疗师在仔细地倾听当事人外,它的作用还在于可以邀请当事人思考一个新的谈话方向。例如:
一位网瘾孩子的母亲由于没有能让儿子一起来咨询室,而沮丧地对治疗师说:“他不来,我只能自己来,大夫,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治疗师:“尽管儿子不来对你来说很失望,但你觉得还是要来,要帮他总要找到解决办法的,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3)总结技术与上面两种技术不同的是,它是围绕着一段时间的交谈来反馈的,有时总结可以涵盖整个会谈,甚至是针对当事人多次会谈所讨论的问题。在总结过程中,焦点治疗师倾向于对当事人进行言语或者非言语评论,向当事人尽可能“积极”地重述它们。
Miller等讲治疗性谈话中常用的总结技术归为三种。第一种类型的总结,叫做采集式总结。这种小结一般用在当事人描述问题的阶段,我们在当事人的描述中发现了很多“积极的闪光点”,这很像你每次采一朵花,然后把它们扎成小束送还给养花人。采集式小结一般很简短——就几句话——非但不会打搅当事人的谈兴,反而会加浓当事人的谈兴。在采集式小结的结尾,一般应该加上一句开放式提问,可以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还有什么呢?”或是发出其他的邀请让他继续谈论。(这里要注意的是,“还有什么呢?”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它邀请当事人继续说下去。但“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则是一个封闭式的问题[从语义上来说,它的回答只有“有”或“没有”两种],而且给人的感觉是,他必须回答“没有了”。)采集式小结很有用,但如果太频繁的话,就会让人感到很做作,甚至很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