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合集下载

加强城市环境风险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城市环境风险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城 市环境风 险管理 , 进和谐社 会 建设 Jl n¥ 促
俞姗 姗 . 马 三 剑 2 石 剑 荣 .
( . 山县 环 境 保 护 局 . 江 苏 铜 山 2 10 ;. 州科 技 学 院 江 苏 苏 州 2 5 0 ) 1 铜 2 0 0 2苏 10 8 摘 要 : 针 对我 国 目前 非 正 常 死 亡 长 期 据 高不 下 现 状 , 析 了 小 尺 度 环 境 安 全 问题 成 因特 点 , 出 用加 强 城 市 环 分 提 境 风 险 管 理 作 为对 策 . 具 体 讨 论 了 环 境 安 全 标 准 、 境 空全 责 任 、 境 安 全 立 法 、 境 安 全 经 济 、 境 安 全 管 理 并 环 环 环 环
维普资讯
第 l 9卷
第 6期

环 境 科 技
20 0 6年 1 _ 2』 1
Ja gu n s En io n a Sf n e a d e h oo y i vr nme tl (e e n F e n l g i
V(11 NO. ,. 9 6 De : 0 6 f2 0 .
0 引言 进 入 2 世 纪 以来 . 国 的非 正 常 死 亡 人数 每年 l 我 在 l 万 以上f 亡 率 超 过 1 . . 中绝 大 多 数是 人 祸 3 死 04 其 1
亡 比率 尽 快 降 下来 环 境 安 全 问 题 根 据 成 因 性 质 不 同 可 分 为社 会 政 治 性 、 产 技 术性 、 粹 自然 性 三 类 ; 据 影 响 生 纯 根 f 括 前 因 和 后 果1 时 、 尺 度 不 同 应 分 为 全 球 尺 包 的 空 度 、 尺度 、 大 巾尺 度 和小 J 度 、 尺 度 多 种 。具 体 环 、 微 境 灾 害 则是 2 分 类 的组 合 , 酸雨 、 漠 化 等 环 境 种 如 沙 灾 害 属 大 度 生 产 技 术 性 兼 禽 社 会 政 治 素 的 环 境灾害 : 震 、 啸 、 地 海 台风 属 中尺 度 纯 粹 自然 性 环 境 灾害 : 与各 种 突 发 事 件 相 联 系 、 成 广 大 群 众 非 而 造 正常伤亡 的生活 、 产环境 巾的爆 炸 、 灾 、 生 火 中毒 、 车 祸 … … 则 属 小 尺 度 f 市 尺 度1 微 尺 度 ( 路 、 城 、 道 企 业 、 间 、 房尺 度) 车 住 的生 产 技术 件 环 境 灾 害… 造 成

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的迫 切 需 要 , 实 好 《 划 》 保 障公 众 生 础保 障 作 用 的工 作定 位 , 对 于 减 灾 工 作 个 方 面 能 力 建 设 任 务 , 是 形 成 国 家 减 灾 落 规 对 这 既 命 财 产 安 全 , 进 社 会 全 面 协 调 可 持 续 发 的 发展 具 有 重要 的指 导 意 义 。 促
加 强 应 急 体 系 建 设 和 各 项 减 灾 工 作 的 大
提 高 国家 减 灾 实 力 和 水 平 , 键 要 加 关
《 划 》 明 确 ,减 灾 工 作 坚 持 政 府 主 强 国 家减 灾各 方 面 的能 力 建 设 。《 划 》 规 规 明
背 景 下 出 台 的 。《 划 》 过 回顾 总结 我 国 规 通 导 、 级 管 理 、 会 参 与 的原 则 ; 持 预 防 确 , “ 一 五 ” 间 要努 力 完 成 加 强 自然 分 社 坚 在 十 期
出 加 强 减 灾 能 力 建设 , 助 于 从 夯 实 各 项 有
强调 综 合 减 灾 。 眼 全 面 提 高 国 家 综 着 合 减 灾 能 力和 风 险 管 理 水 平 。
《 划 》 限 定 于 某 个 具 体 灾 种 , 不 减 灾 工 作 的 基础 , 助 于从 整 体 上 提 高 我 规 不 也 有 限定 于 减 灾 的 某 个 具 体 环 节 , 是 在 现 有 国 减 灾 工 作 的 质量 和水 平 。 而 明 确 减 灾 目标 。 扣 提 高 灾 害应 对 和 紧

《 划 》 出 ,十 一 五 ” 间 , 省 、 规 提 “ 期 各 自
考 虑 各 类 自然 灾 害 和 减 灾 工 作 的 各 个 方 的 工 作 重 点 。《 划 》 调 , 统 筹 考 虑 各 治 区 、 辖 市 , 灾 易 灾 的 地 ( )县 ( 、 直 多 市 、 市 规 强 要 面 , 分 发 挥 各 有 关 部 门 和 社 会 各 方 面 的 类 自然 灾 害 , 筹 整 合 各 方 面 资 源 , 筹 区 ) 立 减 灾综 合 协 调 机 机 制 。 要 基 本 建 充 建 统 统 合力 作用 , 合 运用 行政 、 律 、 技 、 综 法 科 市 做 好 监 测 、 报 、 灾 、 灾 和 救 灾 等 各 环 成 国家 综 合 减 灾 与 风 险 管 理 信 息 共 享 平 预 防 抗 场 等 多种 手 段 , 调 要 着 力 推 动 减 灾 工 作 节 工 作 ,统 筹 综 合 运 用 多 种 减 灾 手 段 , 强 建 预 评 全 台 , 立 国 家 灾 情 监 测 、 警 、 估 和 应 急 由减 轻 灾 害 损 失 向减 轻 灾 害 风 险 转 变 , 要 面 提 高 推 进 减 灾 各 环 节 的 工 作 水 平 的 提 救 助指 挥 体 系 。 自然灾 害 ( 发生 巨灾 ) 未 造 着 力 加 强 监 测 预 警 、 灾 备 灾 、 急 处 置 、 高 , 强 国家 的减 灾 水 平 。 综 合 统 筹 既 是 成 的年 均 死 亡 人 数 比 “ 五 ” 间 明 显 下 防 应 增 十 期 造 灾 害 救 助 与恢 复 重 建 能 力 建设 , 着 力 健 《 划 》 定 位 , 是 《 划 》 核 心 和 重 降 , 成 的 年 均 直 接 经 济 损 失 占 国 民生 产 要 规 的 也 规 的 全 符 合 中 国 国 情 的综 合 减 灾 管 理 体 制 和 点 。综 合 统 筹 要 求 我 们在 实 际 工作 要 善 于 总 值 ( D ) 比例 控 制 在 1 %以 内 。 确 G P的 . 5 明 运 行 机 制 , 紧 围 绕 全 面 提 高 综 合 减 灾 能 把 握 减 灾 工 作 的 全 局 , 减 灾 工 作 纳 入 社 要 求 , 害 发 生 2 紧 灾 4小 时 之 内 , 障灾 民 得 保 把

加强城市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城市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0 引 言
威 胁 着 人 类 的发 展 成 果 。 进入 2 1 世纪以来 , 我 国 的城 镇 化 1 . 2 我 国 城 市 受 灾 严 重 我 国城 市 面 临灾 害 威 胁 的 形 水 平 已经 超 过 了 5 O %, 城 镇 化 进 程 取 得 了辉 煌 的 业 绩 。 由 式 十 分 的严 峻 。资料 表 明 : 全国7 0 %以 上 的 大城 市 , 7 5 %以 于 城市人 口密集 , 经济活跃 , 环 境 资 源 和 土 地 资 源 负 荷 沉 上 的工 农 业 生 产 值 和 5 0 %以上 的人 口分布 在 地 震 灾 害 、 气 重 ,在 城 市 发 生 同等 严 重 的灾 害 所 付 出 的代 价 要 大 的 多 , 象 灾 害 、海 洋 灾 害 和 洪水 灾 害 都 十 分 严 重 的 东部 平 原 、 丘 所 以在 推 动 城镇 化 进 程 中 ,加 强 城 市 灾 害 风 险 管理 能 力 , 陵及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 全国4 6 %的城 市位 于 地 震 烈 度 大 于 或 摆在 了政 府 和 国 家 面 前 。 等于 Ⅶ 度地 区 , 可 见 我 国城 市 加 强 城 市 灾 害管 理 能 力 有 待 1 城 市 自然 灾 害 造成 的 危 害 1 . 1我 国 自然 灾害 损 失严 重 我 国 是 世 界 上 自然 灾 害 种类最 多, 灾 害 损 失 最 为 严 重 的少 数 国、 地质 、 气 象、 海洋 、 农业 、 林 业
因, 我 国的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 抗 灾物资储备 不足 , 人们对 防灾意识不强, 抗 灾依赖政府 。所以, 以社 区为单位提 高居民抗 灾防 灾 意识 , 改进社 区基础设施建设 , 完善防 灾减 灾法律 , 加强城市 灾害风 险管理 能力 ,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

城市建设中如何增强城市韧性和抗灾能力

城市建设中如何增强城市韧性和抗灾能力

城市建设中如何增强城市韧性和抗灾能力在当今社会,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人为危机。

从地震、洪水、飓风到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等,这些灾害和危机给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如何增强城市的韧性和抗灾能力,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城市韧性是指城市系统在应对各种冲击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其基本功能、结构和系统的稳定性,并能够快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而抗灾能力则是城市在面对灾害时,能够有效地预防、应对和减轻灾害损失的能力。

这两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城市应对灾害和危机的能力体系。

要增强城市的韧性和抗灾能力,首先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可能面临的各种灾害风险,如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火灾等,并根据这些风险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符合高标准,城市的布局要避开地震断裂带;在洪水易发地区,要合理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划定洪水淹没区,限制在这些区域的建设活动。

同时,城市的规划还要考虑到人口密度、交通流量、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等因素,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人员能够快速疏散,物资能够及时调配。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增强城市韧性和抗灾能力的重要支撑。

这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多个方面。

交通设施要具备良好的通达性和应急疏散能力,道路的设计要能够承受灾害的冲击,桥梁、隧道等关键节点要有足够的抗震、抗洪能力。

能源供应系统要具备备用电源和应急供电设施,以保障在灾害发生时电力的持续供应。

通信系统要具备多线路、多频段的备份,确保在灾害中信息的畅通。

给排水系统要能够有效地排除雨水和污水,防止内涝和水污染的发生。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如应急避难场所、医疗救援设施、物资储备库等,以满足在灾害发生时居民的基本生活和救援需求。

城市的生态环境对于增强城市的韧性和抗灾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生态系统能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减少水土流失等,从而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和损失。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减灾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减灾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减灾自然灾害是大多数城市面临的风险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山火等自然灾害给城市带来灾难性的破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减灾策略。

一、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是一个基础且必要的步骤。

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灾害数据、地质地形信息、气象数据等多种数据,可以绘制出城市的自然灾害潜在风险地图,准确评估各类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威胁程度。

同时,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向市民发布预警信息,提供必要的逃生指南和紧急救援措施,可以减少灾害损失,挽救更多的生命。

二、土地利用与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建筑设计可以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失。

首先,需要避免在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开展城市建设,尤其是地震、洪水等高风险区域。

其次,建筑设计要符合当地的防灾标准,并采用抗震、防水、抗风等技术措施。

此外,还可以通过绿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来增加城市的自然灾害抵御能力。

三、应急响应与救援体系建立高效的应急响应与救援体系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同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展开救援行动。

此外,还需要建立市民的灾害意识和自救能力,通过教育宣传和演练活动提高市民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防范能力。

四、城市基础设施的强化与更新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灾害发生时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区域。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监测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抗灾能力。

对于老旧的基础设施,需要逐步进行更新和加固,提高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时,应合理规划城市的水、电、气等关键供应系统,避免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基础设施瘫痪。

五、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减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城市可以通过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来共同应对。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发言稿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发言稿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发言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当前,我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各种重大风险不时出现。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必须加强安全管理,防范化解一切可能引发重大风险的因素。

一、重大风险的类型及其防范重大风险的种类繁多,例如自然灾害、社会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等等。

为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我们需要全面、科学地进行防范。

首先,对于自然灾害,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加强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

在社会安全方面,我们要注重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同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增加警力和非警力资源,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对于网络安全,我们要加大对黑客攻击、信息泄露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此外,食品安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我们要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监管,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和组织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加强安全管理,才能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首先,安全管理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

没有安全,就没有幸福生活。

只有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享受生活,放心工作和学习。

其次,安全管理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而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只有保持社会安定,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经济的繁荣。

再次,安全管理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

只有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激发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三、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要加强领导的领导和责任,健全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责任和权限。

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灾害防治

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灾害防治

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灾害防治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范围内各项指标和要素进行合理布局和组织,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风险管理与灾害防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灾害防治措施,以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对城市规划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的过程。

在城市规划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洪水、风暴等)和人为灾害风险(如火灾、爆炸、恐怖袭击等)。

针对自然灾害风险,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科学规划用地、合理分布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提升建筑物抗灾能力等措施。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城市规划应尽量避免将重要建筑物(如医院、学校、政府机构等)建在地震活动带上。

同时,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增加防护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抗震性能。

针对人为灾害风险,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合理布局和管控危险品储存、建设安全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等措施。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确保危险品储存区域与居民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的距离,以减少潜在的灾害风险。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合理设置安全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以应对潜在的人为灾害事件。

二、城市规划中的灾害防治灾害防治是指在城市规划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应急响应措施,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城市规划中的灾害防治分为灾前防治和灾中应对两个阶段。

灾前防治主要包括预防措施和减灾措施。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合理选择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减少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避免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区域建设重要设施,如医院、学校等。

同时,加强水域管理、植被保护等措施也有助于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灾中应对主要包括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两个方面。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应急救援的通行和难点区域,合理规划救援设施和资源。

此外,恢复重建也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有所考虑,如重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灾后住房条件等。

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板报内容

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板报内容

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板报内容以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板报内容为标题近年来,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保障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灾害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范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论述如何以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灾害预警体系的建设灾害预警是防范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加强灾害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升预警能力。

首先,完善传感器网络,及时获取灾害发生的信息。

其次,加强监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此外,加强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从而减少灾害的损失。

二、加强灾害风险评估与防范规划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灾害风险的存在,并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规划。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全面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确定灾害风险的等级和范围。

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范规划和措施,加强对易发生灾害地区的监管和管理。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灾害风险的认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强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灾害发生后,及时进行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我们应该加强对受灾地区的支持和援助,及时提供救援物资和人员支持,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同时,加强灾后重建规划,根据灾情和灾后需求,制定合理的重建方案,确保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够尽快恢复运营。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灾害风险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灾害风险。

首先,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享经验和技术,提高灾害防范和救援能力。

其次,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转让,加强对全球灾害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同时,加强国际援助和支持,帮助受灾国家和地区应对灾害风险,促进全球高质量发展。

防范灾害风险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

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

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摘要】本文探讨了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概念和关系。

在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组织协调和资源调配的角色,社会组织则可以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公民则是重要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通过有效实践和政策建议的提出,可以更好地应对灾害和促进社会治理的发展。

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加强合作机制、提高应对能力和深化社会参与。

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需要得到再强调,实践意义也在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可以建设更加安全和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关键词:防灾减灾、社会治理、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实践、政策建议、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实践意义1. 引言1.1 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是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

在现代社会,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频发,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损失。

而有效的防灾减灾工作和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可以有效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

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

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关乎全社会的利益和福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工作,为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1.2 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的概念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的概念是指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措施,预防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的发生,减少其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并通过各类组织和机制,协调和管理社会各方力量,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防灾是指预防灾害的发生,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措施,减少灾害的概率和影响,包括预测和监测灾害的发生情况,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损害。

减灾是指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灾后救援、灾后重建等活动。

社会治理是指协调和管理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方的参与。

2023年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

2023年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

2023年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引言】2023年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旨在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的抗灾能力,促进城市的抗灾能力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和谐发展。

本文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前期研究成果,就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的背景、目标、原则、基本条款和管理措施进行阐述。

【背景】自然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力日益加剧,特别是地震、洪涝、风暴等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屡见不鲜。

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灾设防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安全。

为了提高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规定势在必行。

【目标】本规定的目标是加强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设防工作,提高设施的抗灾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城市灾害防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强化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维护,提高设施的抗震、抗洪、抗风等能力,确保设施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原则】本规定的制定和执行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依据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设施抗灾设防要求。

2.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及人口、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制定适用于不同市域条件的抗灾设防管理措施。

3.可持续性原则:在保护和提高抗灾设防能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和谐的自然环境,避免出现环境灾害的新问题。

4.公开透明原则:制定抗灾设防标准和管理措施要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

【基本条款】本规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基本条款:1.抗灾设防标准:根据设施的类型和用途,制定相应的抗灾设防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抗震、防洪、防风等。

2.设施规划建设: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应符合抗灾设防标准,确保设施的结构安全、材料可靠、设计合理。

3.设施运行维护: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行维护应符合抗灾设防要求,加强设施的巡查、维修和更新改造,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抗灾能力。

灾害风险管理与社会恢复能力

灾害风险管理与社会恢复能力

灾害风险管理与社会恢复能力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一部分。

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时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恢复社会功能,灾害风险管理与社会恢复能力的建设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灾害风险管理与社会恢复能力的重要性、挑战和提升方向。

灾害风险管理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期间和之后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减轻和应对措施。

它旨在降低灾害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风险评估和风险治理。

风险评估是通过科学方法分析、评估和预测灾害的潜在危害,为风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治理是指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法律和技术手段来减轻和管理灾害风险。

然而,灾害风险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往往难以准确预测,给风险评估和治理带来困难。

其次,灾后的恢复工作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许多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些挑战时常束手无策,缺乏投入和专业知识。

此外,社会中对灾害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有的人对灾害抱有侥幸心理,缺乏防范意识。

为了提升社会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加强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灾害的预测、预警和监测能力,及时发现和监测灾害的迹象,为风险评估和风险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其次,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的灾害防治体系,规范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应急响应能力。

同时,要加强灾害风险管理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提升灾害风险管理与社会恢复能力的重要途径。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加强对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共同应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性灾害,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之,灾害风险管理与社会恢复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减灾和应对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人们生活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与防灾减灾策略

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与防灾减灾策略

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与防灾减灾策略城市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起的在城市中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社会功能受到严重破坏的事件。

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与防灾减灾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应采取的防灾减灾策略。

一、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城市灾害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自然和社会问题,其严重性和频率在不断增加。

城市灾害可能包括洪水、地震、暴风雪、火灾、化学泄露等,这些灾害不仅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导致城市社会秩序的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生命安全: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灾害风险管理,可提前预警、防范灾害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亡的风险。

2.保护财产安全:城市灾害会给居民的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风险管理的任务之一是保护居民的财产安全,减少财产损失,降低灾后重建的成本。

3.维护社会秩序:灾害会造成城市社会秩序的破坏,引发社会动荡。

通过灾害风险管理,可以加强对城市社会秩序的维护,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4.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合理的灾害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降低城市发展中的风险,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防灾减灾策略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应对城市灾害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策略:1.建立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获取灾害发生的信息,提前进行预警,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预防和保护措施。

2.加强灾害风险评估与规划: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明确各个区域的风险等级,优化土地利用,降低灾害风险。

3.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在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方面提高其抗灾能力,减少灾害对基础设施的破坏程度。

4.强化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灾害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如何构建完善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如何构建完善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如何构建完善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威胁。

地震、洪水、火灾、台风、交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都可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破坏,甚至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因此,构建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灾害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要构建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首先需要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这包括建立健全灾害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设备的精度和覆盖范围,实现对各类灾害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同时,要加强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利用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广大市民,让他们能够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例如,对于气象灾害,可以通过气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设备,实时监测天气变化,提前发布暴雨、台风、高温等预警信息;对于地质灾害,可以利用地质监测仪器、卫星遥感等技术,监测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迹象,及时发出警报。

此外,还可以建立城市灾害预警中心,整合各类灾害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机制应急预案是应对灾害的行动指南,应急管理机制是确保应急预案有效实施的保障。

城市应该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等,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灾害应对中的职责和任务,规范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

同时,要定期组织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

应急管理机制方面,要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明确应急指挥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和调配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配物资、设备和人员。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救援能力和综合救援水平。

城市安全加强城市安全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城市安全加强城市安全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城市安全加强城市安全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城市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每个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之一。

为了加强城市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应对各类安全问题。

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其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为了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首先需要加强设计和建设的规范性。

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次,城市基础设施的定期维护和检修也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其长期运转的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的紧急修复机制,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减少损失和影响。

二、加强社区安全管理社区安全是城市安全的基石,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加强社区安全管理需要构建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

应建立健全社区安全巡逻制度,加强社区治安工作力量,做到有人把守、有力有序。

另外,社区也应建立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犯罪信息和安全风险交流给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的安全防护能力。

三、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是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途径。

城市管理者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向广大市民普及安全知识。

例如,公共场所可以设置安全宣传栏,播放安全防范知识和事故处置方法的视频;各类安全应急手册可以免费发放给市民,并举办相关培训活动,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四、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公共安全监管是城市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城市管理者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和法律法规,提升对公共场所、交通、消防等领域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风险。

同时,还要加强对市民举报的受理和处理工作,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确保公共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五、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城市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抵御能力和灾害损失。

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心得

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心得

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心得
灾害风险管理是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市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长期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是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

首先,做好灾害预防和减灾工作,减少公众受到灾害的损失。

加强抗旱、抗洪、防风等技术设计,提高灾害敏感性,治洪灌溉实施尽早、尽快,以预防干旱灾害,全面健全避灾减灾干预措施。

其次,积极调动市民积极参与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全民族灾害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全民族灾害应对技能,保障全民族财产和生命安全。

同时,加大灾害救援物资储备,提高救援能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保障措施,确保受灾群众能及时得到救助。

再者,颁布和实施加强防灾减灾的有关法律法规,强化监督检查,确保避免灾害发生的重点地区及时得到检查、整改,保障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权、财产权。

总之,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安全,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确保南京市安全、和谐发展。

- 1 -。

城市中的城市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

城市中的城市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

城市中的城市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城市作为人口密集的区域,常常面临着各种潜在的灾害风险,如地震、洪水、火灾等。

因此,城市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变得至关重要。

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灾害应对措施,城市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探讨城市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的相关内容。

一、城市灾害管理城市灾害管理旨在通过预防、减轻和应对各类灾害的发生和影响,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城市灾害管理措施:1. 制定灾害管理规划:城市应建立健全的灾害管理制度和规划,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

规划应针对城市特点,包括重点灾害类型、易受灾区域和应急设施等方面的考虑。

2. 提高公众意识:城市应加强对公众的灾害防范和应急知识宣传,提高市民的灾害应对能力。

开展定期的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居民对灾害的认知和自救能力。

3. 设立灾害监测系统:城市应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气象、地质等信息,及时预警和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强化灾害防治设施建设:城市应加大对灾害防治设施的建设力度,如加固房屋、构筑防洪堤坝等。

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抗灾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的生命安全。

二、城市灾害应急响应城市灾害应急响应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城市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流程迅速、有序地组织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灾害应急响应措施:1. 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城市应建立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和指导应急响应工作。

指挥中心应与相关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并及时发布灾害情况、救援进展和其他相关信息。

2. 快速响应和救援:城市应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快速响应和展开救援工作。

同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及时提供救援所需的物资和设备。

3. 安置和救助灾民:城市应为灾民提供适当的安置和救助。

成立临时避难所,提供食物、水源、医疗和心理支持等救助服务。

4. 灾后重建和复苏:城市应及时启动灾后重建工作,包括修复基础设施、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灾害应对策略

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灾害应对策略

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灾害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灾害。

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灾害应对策略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城市风险管理的概念、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策略以及灾害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风险管理的概念城市风险管理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通过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潜在风险,以减少灾害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城市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预防和减轻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抵御能力和适应能力。

城市风险管理需要综合考虑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技术风险等多种因素。

自然风险包括地震、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社会风险包括交通事故、火灾等人为灾害;技术风险包括化学泄漏、核辐射等技术灾害。

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灾害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发现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管理。

二、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策略在城市规划中,风险管理策略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1. 多样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多样化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减少城市风险的关键。

通过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域,可以将高风险区域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或绿地保护,减少人口和财产的损失。

例如,在地震高风险区域,可以限制建设高层建筑或重要基础设施,以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

2. 建设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风险管理的基础。

城市规划中应注重建设抗震、防洪、防风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抵御能力。

例如,在洪水高风险区域,可以修建抗洪堤坝、排水系统等设施,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3. 强化城市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城市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在城市规划中,应加强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监管,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冲击。

例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抗震支撑等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 加强城市社区的组织和管理城市社区是城市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城市社区的组织和管理,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城市风险管理与灾害规划

城市风险管理与灾害规划

城市风险管理与灾害规划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风险管理和灾害规划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面临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挑战下,城市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规划策略,以确保居民的安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市风险管理和灾害规划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城市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城市风险管理是指为了减少自然和人为风险对城市造成的伤害和损失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城市面临的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以及人为灾害如火灾、恐怖袭击等。

城市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居民的安全水平。

通过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准备措施,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的灾害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城市风险管理可以保护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重要区域。

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基础设施,如电网、供水系统、交通网络等,这些设施对城市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采取预防性措施,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

最后,城市风险管理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的风险,可以降低城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二、灾害规划的重要性灾害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灾害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灾害规划能够减轻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可以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比如,在地震多发区规划中限制高层建筑的高度,减少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灾害规划可以提升城市的防灾准备能力。

通过规划建设防洪墙、避难所等设施,提高城市应对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时,灾害规划也包括提升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培训,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最后,灾害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灾害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利用和资源配置,降低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和环境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城市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我国是灾害多发国家,没年都因灾害造成巨大损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受灾威胁越来越严重。

然而,因为历史原因,我国的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抗灾物资储备不足,人们对防灾意识不强,抗灾依赖政府。

所以,以社区为单位提高居民抗灾防灾意识,改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法律,加强城市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灾害;风险管理;城市灾害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5-0278-02
0 引言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灾害就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人类的发展,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威胁着人类的发展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50%,城镇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由于城市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环境资源和土地资源负荷沉重,在城市发生同等严重的灾害所付出的代价要大的多,所以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城市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摆在了政府和国家面前。

1 城市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
1.1 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严重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洪涝、地震、地质、气象、海洋、农业、林业等七大类自然灾害造成
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约占同年国家财政收入的1/6[1]。

进入21世纪以来,灾害损失的规模增加,人类付出的代价更加沉重。

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2000亿元,其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全国经济增长,因灾人口伤亡严重,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

1.2 我国城市受灾严重我国城市面临灾害威胁的形式十分的严峻。

资料表明: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和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和洪水灾害都十分严重的东部平原、丘陵及东部沿海地区;全国46%的城市位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ⅶ度地区,可见我国城市加强城市灾害管理能力有待加强[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灾害日趋严重。

城市人口密集,资产密度大,由于城市是人口密集,资产密度大,城市灾害的危害程度更广,影响范围更大。

自然灾害发生后造成的损失也呈上升趋势。

所以,防灾减灾能力也不断在拷问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居民的素质。

2 我国灾害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是农业化国家,由于对于城市灾害的认识不足,一些传统的“重救轻防”的旧观念的影响,我国灾害风险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灾害救助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出台了几部法律法规,如《防洪法》、《消防法》、《防震减灾法》、《气象法》等,在这些法律中分别对相应的灾害管理部门的权限、责任以及应对灾
害的对策做出了对应的规定。

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强,主要表现在对单一灾种,缺乏综合性的、统一的规范。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灾害管理法规,比如,日本在1947年就建立了《灾害救助法》,这部法律是统领国家的灾害防治法规;美国在1969年颁布了防灾减灾的综合性法律《灾害救济法》。

2.2 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家财政支出也大幅度增加,从1991年的3386.6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9247.79亿元。

国家财政用于救灾支出也呈现了增长趋势,但是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之比明显缓慢,也就是说与国家财政之粗实际上相对来说呈下降趋势。

比如在2008年救灾支出只有609.8亿元,救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足1%。

2.3 物资储备不足在1998年,民政部和财政部共同发出了《关于建立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通知》,该通知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一些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紧急救援能力及灾后的救济工
作顺利的开展。

在过去的十年里,全国只有在沈阳、哈尔滨、天津、郑州、合肥、武汉、长沙、成都、西安、南宁共10个中央物资储备库[3]。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10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的东南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只有成都和西安两个物资储备库。

按照民政部的要求,在灾害发生后的24小时内灾民应当得到相应的救助。

假如在西部地区发生大的灾害,由于物资储备的不均衡,灾民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救助。

对于我国复员辽阔,可见现有的物资储备点是不够的,地区分布
存在不均衡的特点。

物资储备的品种单一,数量有限。

储备物资主要是以单、棉帐篷为主,对于救灾设备,灾民生活的各类物资,医疗用品等无储备。

2.4 灾害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单项灾害防治法包括了自己国家中经常发生的所有灾种,并对在灾害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完善的法律指导着这些国家的从上到下的分级灾害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划分明确,在统一的灾害管理机构的指挥下,高效地保证灾害管理中各项工作有序、规范的展开。

然而我们国家灾害管理机制主要是在单一灾种中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其职权清晰、组织机构单一、容易指挥调动,所以,在进行单一灾害的管理中,分部门、分灾种的管理方法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但是,当出现较大的灾害是或因其引发的灾害链是,就很难做到协调,统筹,体现出救灾混乱,效率低下甚至浪费的局面。

2.5 民众危机意识不强,灾害救济过渡依赖政府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繁发生的岛国,所以,对公民的的防灾减灾教育比较早,基本上日本人从小就要接受防灾抗灾方面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强烈的危机意识,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就能够比较妥善的处理。

我国公民的危机意识比较淡薄,思想里缺乏面对危机的意识。

比如,在2008年初的低温冰雪灾害中,有很多人就没有认识到此危机的严重性,面对该危机时缺乏处理危机面对危机的能力。

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自救互救意识也相对来说比较淡薄。

一般情况下,小灾靠自己,中灾靠互救,大灾就到依赖于政府了。

在这中情况下,尤其是在大灾发生过后,往往会错过救灾的最佳时机,造成必要的损失。

同时在灾害发生过后,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就要依赖政府,政府是救灾的主体,没有形成市场化的手段分担灾害风险,保险作用低下。

3 加强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首先,建立完善的灾害风险管理法律制度是防灾减灾的根本。

比如,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灾害频繁发生,也催生了具有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拥有将近40部各类防灾减灾的法律及政策,每年用于防灾预算占到国民收入的5%左右[4]。

再比如,美国在1959年制定了《灾害救济法》之后,先后做了三次修改,每次修改都会扩大了都会逐步完善其制度,主要表现在扩大联邦政府的救助范围,加强紧急管理、全面协调预防、减灾和恢复重建等工作的内容,同时关于城市气象、火灾、地震及特别重大意外事故及公共安全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

借鉴这些经验,我国也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相关的法律制度。

只有法律制度还是不够的,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还需要人人知法、懂法。

也就是做到,在灾害发生后,就法律的角度,让人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还要做到严格执法,尤其是灾害发生后,人们的意识中还要有法律意识,不能只顾小家,失去大家。

而政府又能做到合理的整合资源,和人民一同战胜灾害,使灾害损失在最小。

其次,发挥媒体的灾害应急社会控制中的“动员”、“疏导”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媒体发展也日趋成熟。

媒体具有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在灾害没有发生的时候,通过媒体普及一些防灾救灾知识,起到救灾知识的教育作用。

推广一些关于自救和互救的科普知识。

在灾害发生后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民众具有知情权,要通过媒体满足公众对灾害发生现状与事态发展的知情权。

如果造成信息闭塞,就会适得其反,影响抗灾的斗志和情绪。

通过媒体让民众了解灾害发生的事态,了解政府救灾和抗灾的决心,了解在抗灾和救灾过程中的正能量事件,激发公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抗击灾害的信心。

第三、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和宣传。

加强以社区为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去社区建设之处,加入考虑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比如,建立社区防灾基地,同时,这些设施在平时可以作为体育场,居民休闲中心广场、公园以及物资储备基地,在灾害发生是可以立即转化为避难所实用,还可以作为应急指挥中心、医疗保障中心和物资调配中心。

在社区建设之初就要提高建筑物的防灾抗灾性能,完善排水系统,关注社区的紧急疏散通道,作为生命线不能被占用和堵塞。

在社区内经常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通过布告栏及有意义的社区活动,提高居民对防灾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永,许学军,刘娟.当前我国巨灾经济损失补偿制度探讨[j].灾害学,2007(1).
[2]王绍玉,冯百侠.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范宝俊.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丁文广,王秀娟,胡莉莉,刘剑.我国与发达国家灾害管理体制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