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的衔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的衔接
泉州市教科所泉州市高中新课程地理中心教研组安溪一中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组成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4大圈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而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总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包括人口与城市、工农业区位因素等经典内容,但也不拘泥于纯人文地理结构,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尾,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缘由、基本内涵和任务。"地理3"则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等,同样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当然"地理3"介绍的区域的内涵等内容,和初中地理介绍世界和中国各地概况的区域地理是完全不同的。"地理3"同样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严密,在最后部分介绍体现时代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并且注意其结构的相对统一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其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属于自然地理范畴;"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属于人文地理范畴;"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属于文、理兼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属于技术范畴,文、理兼有。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联系
"地理1"侧重自然地理,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应该说本模块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7个模块之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模块侧重于地球科学和自然地理,都涉及到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所以,学习本模块有利于学习以上选修模块。另外,即使偏重于人文地理的模块,如"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要从地理角度深入理解,仍然需要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即使学习选修模块"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不仅需要有自然地理的基础,还需要以地理的视角、地理观念来看待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运用地理方法研究问题,而本模块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视角、地理观念和地理方法具有其他模块不可替代的价值。当然,反过来先学习选修模块也可以为更好地学习本模块积累感性知识。
"地理2"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地理1"是"地理2"的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为学生设计了7个选修模块,在7个选修模块中有3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2"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两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地理3"以区域为研究对象,提供了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方法。这也为
学生学习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中的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尽管上述选修模块属于部门地理的范畴,然而,把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地理的实践的方法是相通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迁移的方法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反之,如果学生先选择学习选修模块,则同样可为学生学习"地理3"提供有益的帮助。
三、地理选修Ⅰ模块的开设与使用顺序的建议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制定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Ⅰ课程开设指导意见(试行)》,学校必须开设的模块(A)有"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的模块(B)有"旅游地理"和"城乡规划"。
地理选修Ⅰ模块三册教材(3个模块)各具特色。其中,"海洋地理"的主要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很多内容(包括课文和素材)来源于原来的必修教材,与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联系较大,难度也不算大,可以先学。其次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
,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与教材中,与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有关的内容多呈零散状态间断出现。本次地理《课程标准》将"自然灾害与防治"作为一个较独立、完整的模块,这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新亮点。环境教育应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环境保护"放在最后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具备一定地理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防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有更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达到更好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目的。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衔接
以下就"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与必修课程的衔接谈几点看法。
(一)"海洋地理"与必修课程的衔接
"海洋地理"这一模块的学习目标与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相呼应,考虑到作为一门新开设的地理选修课程,海洋地理在内容选择上主要围绕"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突出"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学习海洋自然环境等内容,也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无穷的探索空间。在技能培养方面,这部分内容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地理1"
的"标准"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涉及到温度和盐度等概念只需会用,而不必深入探究。2.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3.教材虽然设计一个"厄尔尼诺现象"的活动,安排一个"波浪和潮汐"的阅读,也可以简单掌握,放在选修模块再系统学习。
"海洋地理"与必修模块"地理1"必须做好衔接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条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分布包括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和不同海区海水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海水盐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的是表层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
2.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教学时可以用风海流作为案例,加以分析说明,并和必修模块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互呼应,引导学生加深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通过图表分析,领会"海-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流动等基本原理的认识。
3.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要求进一步分析、探讨"如果在海-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情况下,对全球气候(特别是水、热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重点把握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叫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二是通过读图等,综合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天气和气候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