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共3篇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

美转型共3篇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1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

蜡染是苗族传统的工艺技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丹寨县和榕江县是贵州省著名的苗族聚居地,这里的苗族蜡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点。

在过去的历史中,丹寨、榕江苗族蜡染起初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的一种手工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给苗族人民提供足够的衣物和装饰品。在这个时期,丹寨和榕江的苗族蜡染多为地域性的,每个村子中的图案和颜色都有所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蜡染的技艺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苗族蜡染的生产从实用性转向了艺术性。这也是苗族蜡染进入现代艺术领域的标志。同时,这也是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从地域性向全国蜡染纺织市场走向的转型期。

在新时期,丹寨、榕江的蜡染出现了很多变化。首先是工艺品的材质,这点从早期的棉质、布质转变为现如今的丝绸、真丝等。其次是图案和色彩的变化。从过去多为像狮子、豹子、老虎等动物形象的图案,逐渐向现代化、艺术化的图案转变,如人物、山水、花鸟等,同时颜色也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丹寨、榕江苗族蜡染还吸纳了一些现代艺术的元素,如毕加索绘画、莫奈印象派、艾显等,这些元素被有机结合在蜡染工艺中,退一步说,这些元素的加入也是苗族蜡染工艺的一项更新和加强。

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在一些新的艺术家和品牌的加入下,苗族蜡染开始向更加国际化、现代化的设计走去。这不仅是苗族蜡染手工艺的一种转型,同时也是丹寨、榕江地区对外扩展文化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风格变迁和审美转型,体现了苗族文化长河中的一个小小部分。苗族蜡染这一手工艺作为苗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新时期的变化,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其在当今市场竞争中适应时代变化的一种方式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不断创新和转型,体现了苗族文化的活力和包容性。苗族蜡染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通过融合现代元素和艺术风格,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市场需求,同时也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苗族蜡染的转型和变迁所带来的启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不断地创新和适应时代的发展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2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

苗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其文化历史渊源深厚,民族特色鲜明。而蜡染,则是苗族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丹寨和榕江两地,是中国苗族聚集区域,是苗族蜡染的重要发源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苗族蜡染不断发生变化,经历了不同的风格演变和审美转型,成为了一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

苗族蜡染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结绳染”的时期,是一种以蜡防染的传统手工艺,也是苗族女性长期以来的手艺传承。在蜡染的早期阶段,苗族妇女所染制的蜡染布大都是以自然植物为基础的红、黄、蓝、绿等鲜艳明亮的颜色为主,而且大多是在白布上进行的。丹寨和榕江两个地方的苗族蜡染,就是源于这个时期。地域特色鲜明,丹寨的蜡染更偏向于粗旷,色彩鲜明,简朴中见丰富;而榕江的蜡染则注重线条的条理性,图案相对更为细腻。

19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

化蜡染印花技术开始应用于纺织品的生产中。这种“半造化”的生产方式让苗族蜡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方式,而可以借助机器设备来完成。同时,由于新的材料和染料的涌入,苗族蜡染的色调和风格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和丰富。多层次的颜色叠加、线条层次的丰富、图案的更加细腻多变,都成为了苗族蜡染的时尚。

改革开放以后,苗族蜡染也得到了更为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在工艺美术领域,苗族蜡染不断地涌现,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文化代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开始进行苗族蜡染的研究和

创作,通过创新设计,让苗族蜡染这个古老的手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现在的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无论在手工制作上和图案设计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呈现出了更为现代与时尚的画面。例如,近年来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将苗族传统元素和现代时尚的元素相结合,推出更具有律动感和时尚感的作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苗族蜡染的审美观念和风格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苗族蜡染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地涌现出新的面貌,走上了一条不断推陈出新的艺术之路。这不仅体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沉淀,也彰显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苗族蜡染是一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手工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瑰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改进,苗族蜡染的生产方式和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苗族蜡染不仅保持了其传统的特色和美学,还展现了其现代化和时尚化的一面。它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多元与包容的体现。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苗族蜡染将在更广泛的舞台上展现出更为丰富和繁荣的面貌,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带来更多的动力和机遇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3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

苗族蜡染是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艺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南方地区,丹寨、榕江地区的苗族蜡染尤为著名。长期以来,苗族蜡染在这两个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苗族蜡染的风格和审美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转型。

首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可以追溯到苗族蜡染的起源和发展。据历史记录,苗族蜡染起源于唐朝,经过宋、元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技艺。在明清时期,苗族蜡染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到了20世纪初,苗族蜡染的发展出现了停滞。这与当时民间手工艺品市场的发展情况、工业化与现代化带来的影响密切相关。

其次,在风格方面,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早期的苗族蜡染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在图案上,常以自然花鸟、人物传说、宗教信仰等元素为主要表现形式。颜色以浓郁艳丽为特点,常以红、蓝、绿等为主要色系。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外部文化的输入,苗族蜡染的风格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现代化风格的苗族蜡染设计更加注重时尚、简洁和个性化。在图案和颜色方面,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苗族元素,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化、西式元素和小清新风格。

最后,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审美转型主要体现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苗族蜡染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在市场竞争中需要提高自身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内涵来适应变化的消费需求。因此,在制作和设计方面,丹寨、榕江苗族蜡染艺人们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和发展,注重美学内涵和审美感受的提升,以此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和审美转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苗族蜡染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消费需求。未来,丹寨、榕江苗族蜡染需要继续保持传统的技艺特色,加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使其更好地弘扬苗族传统文化,推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综上所述,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及审美转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从传统到现代,苗族蜡染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着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消费需求。其在保持传统技艺特色的同时,不断加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使其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着苗族传统文化。我们期待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艺人在未来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创新和创造力,推动苗族蜡染文化的崛起和发展

苗族非遗蜡染纹样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苗族非遗蜡染纹样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路士莎李伟 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08期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纺织印染工艺具有很重要的传承意义,苗族蜡染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融合了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美术逐渐进入地区特色课程和学校基础课程,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体系中,加入民族传统艺术可以极大地推进学生对地域特色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因为蜡染工艺比较复杂,所以开展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蜡染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在进行蜡染教学讲解之前,先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问题和意义进行探索和阐述,再讲述有关蜡染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蜡染特别是贵州蜡染有基本的了解。一方面要了解传统的蜡染纹样和色彩搭配,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对蜡染的实际操作有初步的了解。用水粉顏料制作仿蜡染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认知能力,让学生对蜡染工艺产生兴趣。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蜡染最早出现的地区。蜡染技术代代相传,是当地最具有创意的工艺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洗礼,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同时蕴含了许多智慧和经验。非物质文化与课堂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对非遗进行更科学、更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非遗与课堂之间的联系。非遗有很多种传承形态,因此许多学科都能与非遗结合进行授课,而美术课堂会涉及剪纸、泥塑等方面的学习,所以美术课堂与非遗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思想,能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内容,将地方文化和美术课程进行合理整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小学美术课的授课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非遗的学习。 一、民间传统艺术在美育体系中的现状及意义 (一)民间传统艺术在美育体系中的现状 目前美术课程依然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处境,尤其是农村的美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相对城市来说较为薄弱,而大部分的民间艺术源自并扎根于农村,农村学校难以保证美育基础教学体系的完善,更难将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和渗透。小学是学生想象力最为发达的阶段,教师却往往只重视机械化的美术知识讲解,而且美术教材缺乏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只重视求新求异的创新教育目标,而忽视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授。

贵州蜡染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解析

贵州蜡染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解析 The Analysis on Guizhou Batik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bstract:Batik dyei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Guizhou Province.It is an art treasure that integrates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folk art and one of China’s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Its beautiful patterns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in folk art.Analyzing its art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batik technique and content. Key words:Guizhou batik;style;cultural connotation 蜡染又称“蜡缬”,是一种古老的以蜡为防染材料的手工印染技艺。“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丝绸印染技术的重大进步。从考古发现可知,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最早出现蜡染的地区,蜡染工艺世代相传,流行甚广,是当地妇女最具传统性的生产活动和艺术创作。如今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地的少数民族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蜡染制作方法和使用习俗,有着鲜明的地域风格特点。本文试以贵州蜡染为例,分析贵州不同地区主要的蜡染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以期有助于传统蜡染技术和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1 贵州蜡染地域分布及其风格特点 贵州地区使用蜡染技艺的民族众多,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以及所受外界影响程度的差异,蜡染形成了很强的地域性,各地区、各民族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以蜡染使用的广泛程度和对服装服饰品的影响范围为依据来划分,主要有

苗族蜡染的创新传承浅议

苗族蜡染的创新传承浅议 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苗族蜡染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苗族蜡染的传承、发展局限于传统应用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苗族蜡染的传承、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文章从传统蜡染技艺和蜡染图案设计两方面对苗族蜡染的传承进行讨论,并提出创新传承方法。 标签:苗族蜡染;技艺;传承;创新 蜡染技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贵州苗族蜡染于2006年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乡土气息,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保护和传承苗族蜡染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全球现代化消费文明的结合大潮,已经不可避免地席卷到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从前些年对西方文化的盲目热捧,到现在中国梦的提出,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使具有艺术性与功能性的苗族传统蜡染,更多地被非遗文化创新设计企业所青睐,慢慢地,苗族传统蜡染的创新设计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苗族蜡染技艺特点 苗族蜡染实际上的原理是利用蜡进行防染。苗族民间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瓷碗、水盆、大针、骨针、炭盆、染缸等。蜡染所用的织物一般都是苗族女性自织的土布、亚麻等,防染材料则主要是蜂蜡和石蜡,至于染料则是蓝靛及其他植物染料。 整个蜡染的传统制作过程是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接下来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用蜡刀蘸蜡汁点画于布上。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后可拿到河边漂洗,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用清水煮沸,使黄蜡熔化浮在水面上,融化的蜡经冷却回收后可以再次使用。点蜡的布料在蜡熔化后会现出没有上染颜色的白色花纹。之后,再将蜡染布反复漂洗,使残留的蜡脱干净,蜡染布的制作就算完成。对于蜡染,“蜡裂纹”是其特色工艺,“蜡裂纹”是由于点在布上的蜡块经折叠抓揉产生裂纹,靛蓝渗入蜡块的裂纹中而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图案纹理。 苗族蜡染除了上述的点蜡以外,还有画蜡的技艺。苗族画蜡是用铜刀(蜡画工具)醮上高温加熔的蜂蜡,在白布上信手画出花鸟鱼虫,江河湖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然后绘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种颜色即成。 传统的蜡染图案多取材于大自然或先民传说,有祖先传下来的图腾纹样,如

苗族蜡染工艺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

苗族蜡染工艺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 作者:李玲 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5期 摘要:苗族蜡染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被苗族人民欣赏了几百年,也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由于其独特的现代美,研究者和学生对现代服装无论是图案、色彩、制作工艺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是现代服装创作的源泉。本文分析了苗族裂缝技术和图案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苗族裂缝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苗族裂纹技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特点和价值。 关键词:苗族蜡染;制作工艺;现代服饰;设计 一、蜡染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苗族蜡染图案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一)苗族蜡模在现代服装上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蜡并不像以前那样被广泛使用,而是作为一种手工艺品。不过,这并不影响苗族蜡在现代服装中的使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服装文化的理解,用蜡进行大胆地创新,创作。我们已经设计了自己的蜡染模型在服装的边缘或部分服装。 蜡在现代服装中的使用,使得服装具有典雅、清新、朴素的民族风格特色。苗族蜡染图案多用于腰前、衣袖和衣服上。蓝色和玫瑰的结合是清新、时尚和迷人的,并且也不会显得太过于复杂。对于现代繁忙的都市生活而言,简单的东西更具有美感,简单的服装设计更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特点。 正统的服装设计中巧妙地运用蜡染元素,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化时尚元素的完美结合。采用现代染织技术处理传统蜡染,传统棉织物可转化为轻纺棉纱。在图案上,传统的花冰等造型也被抛弃。它的形式是相当模糊和随机的,这是结合织物本身的自然折叠古代的苗族蜡像艺术也在现代服装中获得了生命。有些年轻人喜欢用蜡染图案这些衬衫主要集中在衣服的正面和背面。其余的边缘只是一个简单的冰处理。传统的蜡染模式是围绕围巾对称,四角。在中间,我们可以画出苗族妇女的染色场景、传统和创新。还有很多其他的染色方法。在T恤上打蜡。蜡由白色背景上的蓝色花朵和蓝色背景上的白色花朵组成前肩的款式采用对称、简洁大方的蜡纹。 独特的设计理念使染色蜡能更好地融入时尚社会。在时尚风格方面,它也打破了传统的打蜡方式,摒弃了传统的花龙、冰激凌等造型此外,对称性被打破,衣服在衣领、大门、袖子等

原生态蜡染图案艺术特色解析

原生态蜡染图案艺术特色解析作者:宋利荣单位:贵州凯里学院 贵州丹寨县是一个几乎与外县隔绝的山区,是苗族人民的重要聚居地。丹寨不仅拥有贵州省最多的蜡染民间艺人,而且这里民间艺人绘制的蜡染在海内外都很有名,有着“东方第一染”的美誉。丹寨蜡染的图案有着火一般的热情,赞颂生命的韵律,它是苗族妇女们心中的思绪,代表苗族妇女们的情感语言。由于有着丰富的情感寄托,丹寨苗族蜡染图案制作精美、独特、选材讲究,图案中的花卉、藤叶、鸟兽鱼虫不是他们的现实偶像,而是苗族妇女们对这些动植物的特殊感情的再现。 一、图案类型 丹寨苗族蜡染图案看起来与其他染织图案一样似乎有很多相似的美感元素,但它又不同于其他染织图案艺术。丹寨苗族蜡染在苗族服饰的类型划分上,自成一家,称为丹寨式,俗称“白领苗”。这些图案虽然都是由数以千计的苗族妇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用不同的技法独自绘制的,却达到惊人的一致,仿佛是同一部机器印制出来的一样。问及原因,她们说这个花样是老祖先传下来的,图案的形制、大小、数目及排列位置等都不能因人因地而改变,均有严格的规定。王绿竹认为丹寨苗族蜡染的形态主要分为自然形态和几何形态。[1] (一)自然形态 自然形态一般指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经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之后仍不失其特征的图案形象,如以自然花纹为主的花卉图案、鱼的变化的图

案、蝴蝶变化的图案就是代表;几何形态主要指点、线、面相互融合产生视觉美感的形态;不过,丹寨苗族蜡染的图案造型大多属于自然形态一类。夸张手法在丹寨苗族蜡染图案表现中尤其突出。如把花蕊、花瓣、花蒂、花枝、花叶等都一起画出来,表现其花大叶壮;有的图案为大花朵盛开状,小花苞争长状;有的在大花朵中画一朵小花,表现竞相争艳的繁茂景象;有的把花中的几瓣画成蝴蝶状或鸟头状;有的把花形作鱼形;有的把鸟的翅膀画成蝴蝶的翅膀;有的将锦鸡的尾巴画成一束蒋蕾,将公鸡冠画成一朵花,或一株石榴,或一只桃子等,展现丹寨苗族人民热爱生活的盎然情趣。 (二)几何形态 几何形态图案在丹寨苗族蜡染中大致可分为三类:几何纹、植物纹、文字纹。其特点是连续性、灵活性、抽象性等,其中几何是构成基础,文字是妆点线条。如图案中的万字纹、寿字纹就是代表,而植物纹,实质上只是形状的变体,并不是对植物体的真实描写。如衣袖和衣领上螺旋形式八个圆形的“窝妥”纹图案,一只袖子是图案的半边,两只袖子合起来才是一幅完整的图案。丹寨蜡染图案在设计中不受意识形态的限制,有的重叠复合,有的倒置错位,浑然一体,是色彩和线条的视觉交响曲,变化无穷,没有规律可言。这是丹寨苗族人民生活在装饰美学上的真实体现。 二、图案色彩 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将山区特有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喜爱的事物通过色彩化的图案,将其从变化无常的外

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一·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二·蜡染的起源 1·起源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蜡染故称“蜡缬”,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了解考察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技艺的起源也是如此。 2·历史追溯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中国传统印花技艺蜡染扎染的美学思想

第二讲:中国传统印花技艺蜡染扎染的美学思想 第二课时:苗族蜡染图案的题材 从贵州蜡染纹饰题材的归类上看,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中又可分为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 自然纹样中的植物纹有菊花、莲花、桃花、兰花、牡丹、石榴、葫芦、向日葵、鸡冠花、浮萍、水草、蕨菜花、辣椒花以及山里无名花卉等纹样,动物纹有牛、龙、鸟、虎、狮、象、鹿、狗、兔、鸡、鼠、凤、雉、山雀、猫头鹰、蝙蝠、蝴蝶、蜜蜂、青蛙、螺蛳、龟、虾等纹样。这些题材都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而是做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的艺术处理。这种变化和夸张既准确地传达了物象的特征,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 苗族蜡染布鱼鸟纹 鸟是蜡染工艺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尤其在贵州南部榕江、三都、丹寨等地区,几乎每一张蜡染民族工艺品都离不开鸟,造型千姿百态。鱼纹在贵州各地的蜡染中都能见到,形态各不相同。革家的鱼纹造型饱满、工整精细;丹寨的鱼纹多与鸟纹、花卉纹互变共生,活泼生动;织金蜡染民族工艺品的鱼纹则已演化成抽象繁杂的曲线造型。榕江蜡染中,鱼更是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在鼓藏节第三天,全氏族的男女老少,须身挂麻丝和干鱼跳“米汤舞”,苗家认为鱼命大多子,而麻割后复生,以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子孙像鱼崽,富贵如涨潮。苗族婚礼中也有捉喜鱼的仪式,是企望子孙繁衍像鱼那样迅速和众多。

几何纹样在贵州各地的蜡染中都能见到,尤其是贵州西部的六枝、黔西、织金等苗族蜡染工艺品中更为常见。几何纹样包含有十字纹、万字纹、太阳纹、星辰纹、井字纹、水波纹、漩涡纹、铜鼓纹、八角花、牛角纹、回纹以及各方式方形纹等自然物象几何化的纹样,多是他们祖先留传下来的。这些纹样都有古老的传说,以示对祖先的怀念。按习俗,这类蜡染图案是不能随意改动的。尽管几何纹只是由点和线组成,苗族妇女们却能指着这些抽象纹样解释它们描绘的是什么。既有单独图案的明确含义,又有组合图案的象征解释。先民们为生存而采集、耕作,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无比强大,于是产生自然崇拜。他们对自然物精心模仿并进行抽象性的创造,寄托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祈福消灾的愿望。同时,在狩猎到驯养中对动物的观察和了解也使得他们创造了鸟眼纹、鸟翅纹、虎爪纹、猫脚纹、骏马纹、肠子纹等。虽然是对自然物象的局部模拟,然而,由于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这些图案大都具有超越模拟的意象色彩。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几何纹样具有原始巫教性质,如山川纹、田丘纹、湖泊纹、城池纹等。这些都与其先民的生息发展和战争迁徙有关,是对祖先故土的缅怀,是迁徙路线与过程的记录。而那些“苗王印”背牌纹、鸟翅纹、鸟眼纹、蝴蝶纹之类,传说都是祖先的化身或象征,是动物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一种印记。贵州蜡染民族工艺品中的很多纹样都可以从铜鼓上找到出处,例如鼓面中心花纹----太阳芒纹、同心圆、锯齿、云纹、雷纹、线纹、针状纹、鸟纹、鱼纹、瓜米、花瓣、树叶、万字纹、寿字纹、螺旋纹等。这些图案有的在蜡染中保持原样,但更多的时候是根据制作者不同的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共3篇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 美转型共3篇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1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 蜡染是苗族传统的工艺技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丹寨县和榕江县是贵州省著名的苗族聚居地,这里的苗族蜡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点。 在过去的历史中,丹寨、榕江苗族蜡染起初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的一种手工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给苗族人民提供足够的衣物和装饰品。在这个时期,丹寨和榕江的苗族蜡染多为地域性的,每个村子中的图案和颜色都有所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蜡染的技艺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苗族蜡染的生产从实用性转向了艺术性。这也是苗族蜡染进入现代艺术领域的标志。同时,这也是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从地域性向全国蜡染纺织市场走向的转型期。 在新时期,丹寨、榕江的蜡染出现了很多变化。首先是工艺品的材质,这点从早期的棉质、布质转变为现如今的丝绸、真丝等。其次是图案和色彩的变化。从过去多为像狮子、豹子、老虎等动物形象的图案,逐渐向现代化、艺术化的图案转变,如人物、山水、花鸟等,同时颜色也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丹寨、榕江苗族蜡染还吸纳了一些现代艺术的元素,如毕加索绘画、莫奈印象派、艾显等,这些元素被有机结合在蜡染工艺中,退一步说,这些元素的加入也是苗族蜡染工艺的一项更新和加强。 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在一些新的艺术家和品牌的加入下,苗族蜡染开始向更加国际化、现代化的设计走去。这不仅是苗族蜡染手工艺的一种转型,同时也是丹寨、榕江地区对外扩展文化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风格变迁和审美转型,体现了苗族文化长河中的一个小小部分。苗族蜡染这一手工艺作为苗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新时期的变化,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其在当今市场竞争中适应时代变化的一种方式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不断创新和转型,体现了苗族文化的活力和包容性。苗族蜡染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通过融合现代元素和艺术风格,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市场需求,同时也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苗族蜡染的转型和变迁所带来的启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不断地创新和适应时代的发展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2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

中国蜡染扎染传统印花技艺

第一讲:中国蜡染扎染传统印花技艺 第一课时:蜡染技艺的介绍 蜡染的简介 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xié](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起源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

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蜡染故称“蜡缬”,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了解考察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技艺的起源也是如此。

蜡染是哪个民族的特色

蜡染是哪个民族的特色 蜡染是哪个民族的特色? 蜡染是苗族世代传承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蜡染、扎染、镂空印花、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主要集中的地域有贵州、云南、湖南、广东等,不同地域的蜡染艺术风格不同,开式方面也有所差异。我国的蜡染风格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特征,例如丹寨型、重安江型、织金型、榕江型、川南型、海南型、文山型等,而不同类型的蜡染在用途、工艺、图案、风格上也各有不同。 蜡染工艺流程: 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2.点蜡: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 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 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绘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3.染色: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 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

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4.去蜡: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兰、 白分明的花纹来。 蜡染价值体现: 1.美术价值:蜡染的“冰裂”纹类似瓷釉之“开片”,艺术效果非常明显并且特点鲜 明,古老的艺术现代的效果。 2.审美价值:蜡染是生活、生产、战争、迁徙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 辑进行简体、变形、夸张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 3.文化价值:蜡染已由原有功利内容的意念标记转化为用作欣赏的审美形式,人们在 对这蓝白相间的幽远、神秘象征符号的联想与品评中感受到它的魅力。

中国丹寨苗族蜡染艺术

中国丹寨苗族蜡染艺术 摘要:丹寨蜡染是中国贵州最有代表性的蜡染之一,丹寨苗族蜡染的风格朴实生动、粗矿、奔放,面积大的较多,纹样自由,异物同构,在艺术上有很高价值。丹寨“白领苗”的蜡染已被国内外公认为“东方第一染”的美称。 关键字:苗族;蜡染;丹寨 0 引言 现今的中国丹寨苗族蜡染主要集中在偏僻边远的落后地区,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这不仅使蜡染和其他染指技艺得以保存,而且蜡染的文化习俗也得以传承。这种传承包括蜡染图案、蜡染工艺、蜡染服饰样式、蜡染室内家居用品等。 1 历史来源 丹寨蜡染是中国贵州最有代表性的蜡染之一,应用在俗称为“白领苗”的苗族支系中,以扬武乡排莫村、排倒村(两村相邻,当地人习惯合称为排倒莫)和排调镇远景村最为集中。丹寨蜡染集中的区域群山环绕,山清水秀,属低山地貌。苗族人民以农耕为经济生活的方式,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由于地势偏远,交通闭塞,使长期与外隔绝的苗族人民逐渐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蜡染技艺与文化。居住在那里的苗族人的服饰和家居用品(如床单、背面、包袱布等)多为蜡染制成,女性自幼在母亲或者年长者的指导下学习蜡染。女孩子们将传承蜡染技艺看做自己的义务和职责,她们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侵染,世代传承。蜡染不仅美化了“白领苗”人的生活,而且具有托物言志、表达情感的载体功能,已成为当地苗族妇女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逢年过节,无论是在跳月场上,还是在祭祖仪式或者其他重要集会中,苗族妇女都会穿着自制的蜡染盛装,以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获得他人的赞扬。成年妇女不论婚否,在重大场合有时会套穿两件、甚至五六件盛装;姑娘在结婚时也要制备几件漂亮的蜡染服饰、床单背面等蜡染制品嫁妆。如今,丹寨“白领苗”的蜡染已被国内外公认为“东方第一染”的美称。 丹寨苗族蜡染的风格朴实生动、粗矿、奔放,面积大的较多,纹样自由,异物同构,在

贵州苗族蜡染审美内涵探源

贵州苗族蜡染审美内涵探源 蜡染是西南少数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术之一,因地区与民族间的差异,构成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贵州苗族的蜡染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中独树一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并世代相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贵州民间蜡染遭遇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带来的种种影响,其传承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同时也蕴藏新的契机。”但作为一种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其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作探根溯源的梳理,对其民俗文化的发扬及美学价值的体现也是有益的。 一农耕文明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蜡染艺术 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认为,文化的意义系统是代代相传的,而所谓经验模式,都不过是一种占压倒优势的倾向,一种文化的强调。被他们制服的对立面,在人类生存的普遍状态中也同样有根基,也同样有他们自己的文化表达。剖析蜡染艺术的图案纹样,不难看出其与农耕文化之间的必然关联。从事农耕、耕种谷物的人们,将自己观察的物象描绘出来,如谷粒纹、菜花纹、桂花纹、梅花纹、棉桃纹等等,植物纹样大量运用于蜡染作品中。再如龙纹、鱼骨纹、牛角纹、蚕虫纹、猫眼纹、青蛙纹等等,也是与农耕有关的动物纹样。除此之外,蜡染艺术还有大量的抽象几何纹样,如三角纹、螺旋纹、齿形纹、涡漩纹、圆圈纹等等,这些纹样再一次证明了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物象的再现。蜡染艺术图案纹样是人们将长期的耕种业各个阶段环节的过程,经过逐渐的演变,形成理想化的意识表达出来,使具象的物象变成抽象纹样的,这说明贵州少数民族的苗家儿女们善于概括,勤于思考,能够将现实的事物抽象化。 从蜡染艺术的服饰来看,它又与生产劳动的农耕环境息息相关。背心是贵州苗族儿女的传统服饰,它无袖、宽大、穿着方便,衣袖通常是用8个圆形图案组成,一只袖子是半边,合起来是一整块,衣服上有4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苗族蜡染古称“蜡缬”,是我国古代三大印染技艺之一。苗族蜡染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代,苗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1]苗族蜡染艺术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造型独特,用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服装服饰,是一种实用型的艺术,其风格的形成大多建立在生活写实的基础之上,美观而且有使用价值。图案风格不仅有自身的形式和文化内涵,还呈现出美感和规律。因此,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1 构图形式苗族蜡染艺术品在构图和造型上反映了苗族妇女以齐全饱满为美的审美追求。追求圆满完整象征着美满和吉祥,而对称均衡、变化和谐则是蜡染构图审美的基本法则。 1.1 追求圆满完整苗族蜡染创作思维灵活,内容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在构图上,所有纹样摆放在一个平面上,图形不追求表现立体感和透视效果,力求形体和构图的丰满完整。如在一些蜡染艺术品可以看到动物头部形象无论是侧面或是正面看,都有两只眼和两只耳朵。有时在图形内添加内部结构,使造型显得完美齐全,如在鱼腹部画上鱼骨、动物腹部画上内脏。 1.2 对称均衡,变化和谐

苗族蜡染在构图上讲究对称、均衡的形式,画面既有主体纹样,也有辅助纹样,在整体布局中取得一种规整且富有韵律的视觉美感。大部分蜡染纹样是以中线或中心点为轴,上下对称、左右对称或四角对称,给人大方、端庄、严谨的感觉。有时在局部添加辅助纹样,如在画面主体表现一幅大的牡丹花,两边添加相同量的小花,并将每朵花做不同的艺术表现。从而体现出变化与统一的艺术规律。此外苗族蜡染常采用的构图形式还有中心式、分割式、散点式和方圆兼顾式等,因此,画面大都显得饱满复杂,但却繁而不乱、节奏和谐。 2 造型特征 从造型上看,苗族蜡染善于将各种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等巧妙地组合成各种形中形或复合形图案,使得画面活泼有趣,天真自然。 2.1 造型新颖苗族蜡染纹样并不拘泥各种物象的原型以及物象相互之间的联系,巧妙地将一些元素组合在一起。例如有的蝴蝶纹样,只有蝶身,翅膀直接由花叶组成;有的用鱼身代替蝶身,翅膀上又长出花叶;还有的蝴蝶头部会长出须,须用花枝来表现。这些新奇的造型并不使人觉怪诞,只觉得纹样造型新颖佩服苗族妇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2 复合纹样多姿多态 苗族蜡染还表现出人化自然的愿望,创作时不局限于对自然界的模仿,不强求符合客观实际,而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和

浅谈苗族蜡染艺术的风格及其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浅谈苗族蜡染艺术的风格及其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摘要]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蜡染独特的地域性已经被多元化艺术所 冲击,蜡染工艺正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蜡染逐渐走向了现代,这既是继承发扬的结果,又是积极创新的结果。尤其是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由蜡染装饰的服装,看起来独特、典雅、大方。本文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蜡染艺术的图案和色彩风格,介绍了蜡染艺术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关键词]蜡染艺术;服装;应用 1、引言 黔东南是我国的苗族聚居地。在那里,传统的蜡染工艺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流传甚广,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她们主要将蜡染艺术运用在衣服、裙子、裤子、头巾、围腰、绑腿等服装和其他一些生活用品的装饰上,风格多样,丰富绚丽,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蜡染工艺引导启发了当代艺术创作,并被广泛快速地推向了服装业。 2、蜡染的概念和起源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 早在秦汉时代,就出现了蜡染艺术。可以说,在我国染织技术萌芽之初,蜡染就已存在,并作为最古老的手工艺术而成为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用刀或笔将蜡等具有斥水性能的物质点绘于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在染料缸中用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染料浸染,覆盖蜡的部分未被染色而产生花纹,除去蜡后呈现出未被染色的花纹,这就是蜡染艺术。染制过程中,由于蜡质、染色次数及翻卷程度的不同,染液不均匀地渗入折叠迸裂的蜡块而产生自然龟裂的痕迹,这种独特的冰纹效果,浑然天成,清新自然,是其他印染工艺所不能替代的。

【苗族蜡染艺术在当代服饰中的设计研究7700字(论文)】

苗族蜡染艺术在当代服饰中的设计研究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第二章苗族蜡染的渊源及发展 (2) 2.1 蜡染的发展史 (2) 2.2 苗族蜡染文化发展 (3) 第三章苗族蜡染的色彩纹样和艺术内涵 (3) 3.1 苗族蜡染的图案 (3) 3.2 苗族蜡染的色彩 (4) 第四章苗族蜡染传统服饰的艺术形式 (4) 4.1 传统蜡染元素的传承与发展 (4) 4.2 贵州不同地域蜡染服饰分析 (6) 第五章苗族蜡染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探索 (7) 5.1 造型设计理念 (7) 5.2 表现手法上的设计 (8) 5.3 图案的布局艺术 (9) 第六章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引言 蜡染是我国苗族等少数民族最具有象征性与代表性的手工艺术,我国贵州苗族的蜡染艺术,在历史与时代的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它始终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以及地域特色,并代代流传。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蜡染艺术虽然被运用于现代服饰的设计中,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独特民族魅力的图案被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蜡染的原生态文化也逐渐被时代淹没。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苗族青年的着装越来越现代化,他们大多不会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因此对传统服饰的需求也减少了,这一现象也不可避免的加速了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消失,现今我国传统的蜡染艺术

在现代化步伐发展较快的地区几乎已经绝迹,同时由于传统蜡染的技艺复杂繁琐,许多妇女不愿意学习蜡染技术,这样的现状也导致了传统的技术后继无人,甚至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加上苗族传统蜡染制作工序繁琐,导致苗族年轻妇女不愿意从事蜡染技艺的学习。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对蜡染原生态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的传承与发展,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服饰的设计研究中,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意义重大。在对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保护与发展中,必须兼顾传统与现代这两类市场,只有这样,我们不仅能够保证苗族传统蜡染艺术的原生态,很好地发展苗族传统服饰市场,有能够与时俱进,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 第二章苗族蜡染的渊源及发展 2.1 蜡染的发展史 蜡染起源于较早,一直在人们的之间流传。至此,关于蜡染的起源,有一个故事是在丹寨三都榕江沿岸的海边。她是个美丽而贫穷的女孩。她没有合适的衣服参加跳月。只有当她一个人在家织毛线的时候。蜂蜡落在一块覆盖着蜡的白布上。她没有意识到自己还在染缸里浸染布,还有白花,这启发了女孩去尝试蜂蜡画的效果很好。蜡染技术在苗族女孩中很受欢迎。在隋唐时期,蜡染已经广泛应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从妇女和女孩的日常服装到床单、床单、枕套、床单,再到爷爷奶奶的葬被,从孩子出生到男女联姻,结婚礼仪,丧礼礼仪,都用蜡染图案。 蜡染是人们几千年来创造和积累的文化成果。它包含了丰富的国家历史、宗教和文化信息。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印染技术。用蜡(或类似的天然物质),如防斑点剂,用蜡刀将蜡溶解,在布上画出图案,用靛蓝蘸一下,然后将布放入沸水中“去蜡”,干燥后,布的表面将显示一个蓝色的背景与白色的花朵或美丽的蓝色花朵图案在白色的背景上。对于人类来说,蜡染不仅存在于个体基因中,也存在于世代和群体之间。虽然没有文字,但我们有着深厚的祖先文化和民族传统。许多蜡染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成为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象征。积累和有效理解民族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蜡染的魅力。 蜡染技艺的每个色彩与图案显示着民族绚丽的文化景观;其中文化景观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旗下的细枝还可以进行再分解,而民族特色

生态环境下贵州蜡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生态环境下贵州蜡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极大丰富物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环保”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现在的人们开始深刻的反思自己利用自然资源改造世界的同时,给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怎样严重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回归自然生态的理念已渐渐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人们对一些无害于生态环境的、天然健康可持续的纺织产品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为蜡染文化的重现创造了无限可能。 【关键词】生态环境;贵州蜡染;传承;发展 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理念,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意识、一种文化形态。早在老子的思想言论里就已经提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已经提出“物无废物”的概念,与现在各业界提倡的“重视环保、重视生态、回归自然”的主题相切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体现了社会对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决心,而贵州蜡染应用的核心价值便是它的生态性和保健性。 一、生态的释义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οικοs,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当时认为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另一种解释是: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诠释生态,其实都是将人类的社会、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提到解决问题和改善问题的日程上,就我省蜡染文化、设计应用与开发的理念上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下的设计、生态环境下生活的探索,以生态环境下生活为理念的设计转型势在必行。 二、生态环境与贵州蜡染文化 (一)贵州蜡染文化的分布 中国民族民间的蜡染艺术文化盛行地区,主要集中在贵州。贵州地区,不仅是中国蜡染艺术品最集中、最主要的产区之一,也是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蜡染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也就是说,研究贵州蜡染,已成为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蜡

蜡染在现代家居产品中的设计与室内运用

蜡染在现代家居产品中的设计与室内运用作者:刘蒙 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8期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贵州苗族蜡染纹样的特点,使用分类归纳法分析了苗族蜡染在家居产品中的运用,分析得出蜡染纹饰随着现代生活的审美新变化,目的是让蜡染这种传统的工艺与现代装饰需求相结合,也自行设计出符合现代室内空间需求的家居产品,让蜡染不局限于特定空间,也可以成为装饰日常生活的产品,将蜡染融入室内家居产品和环境中。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发扬传统手工艺,探究蜡染这种传统工艺对于设计出民族文化和自然美的意境的产品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蜡染纹样;家居产品;纹样;创新

1 蜡染以及纹样的概述 苗族的蜡染是苗族人民经千百年创造积累下来的文化成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宗教、人文信息,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它是将蜡(或相似的天然物)作为防染剂,用蜡刀蘸熔蜡,描绘图案于布匹之上,以蓝靛浸染,然后把布匹放入沸水中“脱蜡”,将布晒干后,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者是白底蓝花的美丽图案。对于传统苗族人来说,蜡染不仅存在于个别的传承,这种在代与代之间进行,也是在群体的传承之间進行。尽管没有文字,苗族却有意蕴深刻的蜡染来承袭祖先的文化和民族的传统。许多蜡染图样,都经过时间的淬炼而成为苗族历史文化的符号。对于苗族文化知识的积累与了解,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苗族蜡染的魅力。 2 贵州蜡染的历史与现状 贵州蜡染起源相对较早,一直处于民间掌握,至今丹寨三都榕江一带海流传着蜡染起源的故事,一个美丽贫穷的姑娘由于没有合适的衣裙参加跳月活动,正当她独自在家织布时,房梁上的蜂巢落到了她的白布上,白布沾上蜡,她没发觉仍然把布往染缸中浸染,意外显现出白花,由此得到启发,姑娘尝试用蜂蜡作画,效果极佳,由此蜡染的技艺在苗家女儿中传开。蜡染在我国隋唐时期就已经运用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了,从妇女孩童平时的衣饰穿戴,到家中的被单、床单、枕套、盖帕,甚至于祭祖的幡旗,先人的葬被,从小孩的出生到小伙子姑娘相交传情,结婚,节庆礼仪,丧葬祭祀都有着蜡染的图案的存在。[1] 3 贵州蜡染纹样分类与设计 善于蜡染的苗族,他们由于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对自然界的本能依赖使得他们从心灵深处对自然是崇尚和敬畏的,自然是他们的生活来源,自然的物种给了他们各种帮助,成为他们的“兄弟、姐妹、伙伴”,以至于他们将自然的崇拜转化为他们的图腾符号,苗族的蜡染几乎完全是由女性创作完成的,蜡染作品都是苗族女性对于自然、社会观察想象得到的结果,将苗族族群的历史、宗教、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再表达,他们受到自然的给养,对于自然的描绘,是他们内心最诚挚的崇敬和感激。 3.1 动物的纹样 常见的图案有龙纹、铜鼓纹、蝴蝶纹、鱼鸟纹……贵州的纹样大都自由浪漫、生动活泼、细腻灵巧,将自然界的生物简化设计,锦鸡、凤凰、鱼类的纹样是他们绘制的主要题材。这种自然纹样的图案描绘生动,图案布局大都呈对称形式,运用重复的构成手法,给人以一种秩序感。纹样却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物的简单模仿,而是经过苗族妇女观察、提炼进行夸张变形后融入想象得出。[2] 3.2 植物的纹样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丹寨苗绣的市场化之旅

从“指尖技艺” 到“指尖经济”——丹 寨苗绣的市场化之旅 摘要: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妇女智慧和技艺的结晶。以刺绣为主要制作工艺,是苗族妇女重要的收入来源。2008年5月,贵州省黔东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丹寨被誉为“中国苗寨”,是我国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规模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丹寨的苗绣产业起步 较早,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新时代 社会的快速发展,其自身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在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 如何促进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当地政府、企业、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丹寨苗绣;市场经济;现代传媒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传统行业都在向着网络化发展,许多曾一度面临失 传的民间技艺,借助互联网传播的广泛性一度跃为备受网民追捧的“潮流”。本 研究以贵州丹寨苗绣为例,旨在通过研究分析贵州丹寨苗绣在互联网的传播现状,来探讨如何使丹寨苗绣更好地与现代传媒结合,为贵州丹寨苗绣在互联网中寻求 生存之道。 一、苗族刺绣,一部苗族的无字史诗 (一)苗绣及丹寨苗绣 苗族刺绣是苗族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共有双针锁绣等几十种绣法,纹样取自 苗族历史、神话、自然和生活,绣品色彩艳丽,古朴雅致。更重要的是苗族刺绣 是彩线绣成的史诗,是穿在身上的图腾,它记录了苗族的文化、历史、宗教,是 苗族的史书。丹寨千户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集地,地处贵州省雷山县,因此,丹寨苗绣也称雷山苗绣。雷山苗族刺绣以平绣、皱绣等为主,绣品制作工艺 独特,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使用多维立体造 型和型中型的复合手段,体现出别具民族风格的审美情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