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证》哮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病证》哮病
肺病证 >> 哮病
[定义]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历史沿革]
一、病名演变
1.《内经》称本病为“喘鸣”、“喘呼”、“喘喝”。
《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
喘鸣。
”
《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
喘指气喘;鸣,即指喉间作
声。
《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
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
“喘呼”即气喘而呼鸣有声的意思。
《灵枢·本神》“肺藏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喘喝”即喘促而有声响。
2.汉·张仲景《伤寒论》“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之“喘家”,可能即指素有
哮喘史的患者,“作”,则指本病之发作。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
鸡声”,“咳逆上
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
《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
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即是对哮病发作时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的临床
特点之描述,同时也指出伏饮、痰浊与本病的发病直接相关。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上气鸣息”、“呷嗽”。
4.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称本病为“齁喘”。
5.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出现“哮喘”之名:“因与人治哮喘,只缪(刺)肺
俞,不缪(刺)他穴”;“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疼,皆为缪刺肺俞,令灸而
愈”。
6.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书中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而且
确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领。
7.明·虞抟《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出了明确的区别:“喘以气息言,哮以声
响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
李梃《医学入门》曰:“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响声者谓之哮”。
秦景明《症因脉治》更认为哮与喘的主要区别在于哮是发作性疾患:“每发六七日,
轻则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
”
8.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证区分,亦称之为哮证,或哮病。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5年颁布了《中医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将本病正式命名
为哮病。
全国高等院校统编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也将既往的哮证改为哮病。
二、病因病机的认识
1.《内经》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①虚邪贼风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入六府……上为喘呼。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
②肺气壅实《灵枢·本神》说:“肺藏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素问·大奇论》说:“肺之壅,喘而两胠满。
”《灵枢·五邪》说:“邪在肺……上气喘。
”
③情志劳倦如《素问·经脉别论》说:“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有所惊恐,喘出于肺”,《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坐而欲起”。
④经气上逆《素问·逆调论》说:“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
”
⑤脉络瘀阻《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素问·经脉别论》说:“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素问·痹论》说:“痹者,脉不通……暴上气而喘。
”
⑥阴阳格拒《素问·阴阳别论》说:“阴争于内,阳扰于外……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2.历代医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探讨
①邪气乘肺论继《内经》之后不少医家力主哮病主要是由于
邪气乘肺,肺气上逆所致。
如隋·巢元方、清·叶天士等。
巢氏说:“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诸病源候论》)。
叶氏说:“宿哮……沉痼之病,……寒入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
”
②伏饮痰浊论许多医家如张仲景、巢元方、许叔微、朱丹溪、明·王肯堂、秦景明等都认为,哮病反复发作的主要病理因素是“痰”。
仲景指出,伏饮、痰浊与哮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他的许多处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至今仍为治疗哮病的常用方。
巢氏也指出:“胸膈痰饮多者……痰气相击……呀呷有声”(《诸病源候论》)。
许氏说:“此乃肺窍中积有冷痰,乘天阴寒气从背、口鼻而入,则肺胀作声”(《普济本事方·卷一》)。
迨至朱丹溪才首次把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并强调“哮喘……专主于痰”(《丹溪心法》)。
王氏也认为哮病乃“胸中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搏”(《证治准绳》)。
秦氏说,哮病乃“痰饮内伏,结成窠臼”(《症因脉治》)。
③情志内伤论如明·薛已、赵献可等。
薛氏说:“喘急之证,有因暴惊触心”(《内科摘要》);赵氏也说:“或七情内伤,郁而生痰……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医贯》)。
④瘀血内阻论如王肯堂、清·唐宗海等。
王氏说,产后“恶露不快散,血停凝,上熏于肺致喘”(《证治准绳》);唐氏说:“盖人身气道,不可阻滞……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血证论》)。
⑤饮食不节论如巢元方、明·孙一奎、清·沈金鳌等。
巢氏说:
“咳逆由乳哺无度,因挟风冷,伤于肺故也”(《诸病源候论》);孙氏说:“有自童时被酸咸之味,或伤脾或呛肺,以致痰积气道,积久生热,妨碍升降而成哮证,一遇风寒即发”(《赤水玄珠》);沈氏也认为,哮病“大都感于童稚之时,客犯盐醋,渗透气脘,一遇风寒,便窒塞道路,气息喘促”(《沈氏尊生书》)。
又谓本病有食哮,水哮,风痰哮,远年久哮种
种之异。
⑥先天遗传论如许叔微、叶天士等。
许氏说:“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母子相传者”(《普济本事方》);叶氏把小儿哮喘称为“幼稚天哮”(《临证指南医案》)。
⑦多种病因相合论后世医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化,至清·李用粹把哮病病因病机高度概括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证治汇补·哮病》)已更接近于哮病的实质。
三、宿根探讨
明·戴元礼首次明确提出本病有宿根之说:“或宿有此根……遇寒暄则发”(《秘传证治要诀·哮喘》)。
张景岳“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景岳全书·喘促》)。
⑴明清及近世医家多推崇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之说:
①王肯堂谓哮病“以胸中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搏,随其呼吸呀呷于喉中作声”。
②秦景明《症因脉治》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
则哮喘之症作矣。
”
③李士材:“哮病其因甚多……总不外乎痰火”。
④喻嘉言则强调“浊痰”。
⑤近世沈仲圭认为哮病病机主要由于“伏痰内阻、肺气不利”所致。
⑥颜德馨则认为“哮喘剧作,多缘寒痰胶滞,气失升降”。
⑵近年来通过实验研究,瘀血为宿根说较为盛行。
①诸说虽有“痰饮”、“痰火”、“浊痰”、“伏痰”、“寒痰”之不同,但均未脱离“痰”邪为患。
②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胡希恕曾提出瘀血为宿根的观点,冯世纶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哮病后期多有瘀血的症状、体征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多获良效。
③洪广祥认为痰瘀伏肺为哮证反复发作之“夙根”,也是哮证迁延不愈,继发肺气肿,甚至肺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⑶本虚与邪客说也不乏见。
①李传方强调,肺脾肾不足,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是病之本,亦即“夙根”。
②任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客邪蕴伏于肺腧”才是哮病的宿根。
③吴业华认为哮病的发病及证候演变过程均与湿邪密切相关,因此湿邪当为哮病的宿根。
⑷宿根说的现代研究
①丁钰熊认为宿根可能与机体内分泌功能和免疫状态有关。
②邵长荣提出哮病的夙根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气道反应性增高可能是本病的重要宿根之一。
[范围]
本篇所论哮病,是指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①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引起的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为哮病的各种证候所共有,是哮病的证候特征。
②本病呈发作性,一般以傍晚、夜间或清晨为最常见。
③发作前常有鼻痒、咽痒、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
④发作时病人常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气促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可自行缓解或用药后缓解。
⑤哮病反复发作,正气必虚,故哮病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脾、肾虚的症状。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
①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或吸入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聚,痰浊内蕴。
②饮食不当贪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或因进食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上干于肺。
③情志失调忧思郁虑,愤懑恼怒,肝气郁结,上逆犯肺,木叩则金鸣。
肝郁久化火,木火刑金或七情郁结,阴血暗耗,血燥生风,阴虚风动,内风上扰,摇钟而鸣。
④体虚病后体质不强,或病后体弱,如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以致肺气亏虚,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火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
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虚为主。
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引起本病重要原因,亦为每次发病的诱因,如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俱可诱发,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
本病多在气候变化,由热转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增高。
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病机关键为气郁、气逆,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
[诊断]
①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②呈反复发作性。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③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④两肺可闻及呼气相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⑤血嗜酸性粒细胞,总IgE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⑥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体征。
[鉴别诊断]
哮病是以咳嗽气急,喉中有哮鸣声为特征的病证。
哮与喘不同,《医学正传。
哮喘症》:“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从发病看,《症因脉治。
哮病》谓:“哮病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每发六、七日,轻则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此哮病之症也。
”同时哮有“痰火伏结肺胃,外邪一束肌表,其病即发”。
《证治汇补》亦谓“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喘证
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多有宿根;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支饮
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于哮鸣,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两者有显著的不同。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正虚为主,但久
病正虚者,发时每多虚实错杂,故又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
虚证应审其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
2.分寒热:
在分清虚实的基础上,实证需分寒痰、热痰以及是否兼有表证的不同。
寒痰阻肺哮喘与热痰阻肺哮喘:此二證在哮喘中最为常见。
《證治汇补.哮病》谓:「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膈有胶固之痰」为此二證之共同病机,但其痰的性质一寒一热,迥然不同。
阳虚痰阻哮喘与阴虚痰阻哮喘:此二證均为虚中挟实,鉴别应以全身症状为重点。
寒痰阻肺哮喘与阳虚痰阻哮喘:二者咯痰均见色白清稀,全身有明显寒象,但一为实寒,一为虚寒,必须加以区别。
热痰阻肺哮喘与阴虚痰阻哮喘:二者咯痰均见色黄粘稠,全身有明显热象,但一为实热,一为虚热,需要辨别。
哮症是一个发作性疾患,发作时的辨證及治疗已如上述。
发作后正气必虚,故哮喘缓解期应予扶正,可从脾、肾二脏著手调治,根据「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予以健脾、补肾,并兼顾宣肺。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理,从而减少发作,以冀根治。
【文献别录】
《古今医鉴.哮吼》:「夫哮吼,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不可吐者,此疾寒包热也。
治法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寒凉须常带表散。
」
《医碥.喘哮》:「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其发每在冬春。
」
《类證治裁.哮症》:「大率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喉如鼾声者虚,如水鸡者实。
遇风寒而发者为冷哮,为实。
伤暑热而发者为热哮,为虚。
其盐哮、酒哮、糖哮皆虚哮也。
」
[治疗原则]
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治疗的首要原则。
发作时攻邪,治标需分寒热,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至于病深日久,发时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寒热虚实错杂者,当兼以治之。
[分型论治]
发作期
一、寒哮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加减:①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酌配杏仁、苏子、橘皮等利气化痰。
②若病发于秋深或秋冬之交时,感受凉燥之邪而诱发者,多选杏苏散外散秋凉,内润肺气。
③若见上实下虚,痰涎壅盛,胸膈满闷,腰疼脚弱,肢体倦怠,
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当标本同治,用苏子降气汤加黄芪、山萸肉、沉香等温阳补虚,降气化痰。
二、热哮
症状: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
定喘汤来源摄生众妙方
【制法用量】
麻黄9克桑白皮9克白果21枚黄芩5克苏子6克杏仁5克半夏9克款冬花9克甘草3克
白果去壳打碎炒黄,水煎。
【功效】宣肺清热、化痰定喘。
【主治】哮喘證。
喘咳气急、痰稠色黄、胸膈胀闷或发热恶寒、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
本方适用于素体痰热内蕴、又外感风寒之證。
方中麻黄宣肺平喘、疏风散寒;白果歛肺定喘,二味为君;二药相配,散收并用,可加强定喘之效,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
款冬花、苏子、杏仁、半夏降逆化痰、止咳平喘共为臣药。
黄芩、清热化痰;桑白皮,泻肺平喘,二味为佐,以消内蕴之痰热,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也。
共奏外散风寒,内清痰热之剂。
【辨證要点】
喘咳。
痰稠黄。
胸满。
苔黄腻。
脉滑数。
【加减】
痰多难出:加胆南星、栝蒌仁。
胸膈闷甚:加枳壳、竹茹。
气喘甚:加厚朴、贝母、代赭石、旋覆花、射干。
心烦躁热:加麦门冬、地骨皮。
热重:加蒲公英、鱼腥草。
鼻塞:加辛夷、苍耳子。
风寒哮喘:合麻黄汤。
湿热哮喘:合凉膈散。
痰多哮喘:合二陈汤。
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加葶苈子、苏子、广地龙。
痰热壅盛,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大黄、枳实。
若哮久热伤肺阴,且痰热不净,虚中夹实者当养阴清热,敛肺化痰,可用麦门冬汤加减。
【现代应用】
本方排痰,解除支气管痉挛,抑菌,消炎。
用于气喘、咳嗽、支气管炎、肺气肿、感冒。
三、气郁哮
症状:咳喘不已,呛咳少痰,或喘鸣气逆,伴胸胁胀满,脘闷纳减,心中懊恼,发病与情志有关,女子则与月经关系密切。
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平喘。
方药:四逆散加苏子、前胡等。
加减:①若见肝郁气滞,郁痰犯肺者,可选半夏厚朴汤加减。
②气郁化火、木火刑金而致哮病发作者,方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③阴虚风动、风摇钟鸣而致哮病发作者,方选一贯煎加减。
④若哮病发作时以痰气壅实为主,寒与热俱不显著者,当用三子养亲汤加葶苈子、青皮、厚朴等涤痰除壅,利气平喘。
缓解期
一、肺虚
症状: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白,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
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来源丹溪心法
【制法用量】
防风10克黄耆10克白朮20克生姜5克
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
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恶风、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浮虚软、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方义】
本方主治卫气虚弱,不能固表之證。
卫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故时自恶风而易于感冒;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皆为气虚之象。
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
白朮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
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
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因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
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
方名玉屏风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风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
【辨證要点】
表虚自汗。
虚人反覆感冒。
面色白恶风。
舌淡苔白。
脉浮虚。
【加减】
汗出量多: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加强固表止汗。
鼻塞:加石菖蒲、辛夷、苍耳子。
表虚外感:合桂枝汤。
风寒外感:加苍朮、羌活。
血虚头眩:加当归、川芎。
虚劳衰弱腹痛:合小建中汤。
荨麻疹:加当归、白芍。
遇风则喷嚏者:加辛夷、薄荷。
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姜枣等调和营卫。
阳虚甚者,加附子助黄芪以温阳益气。
若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用生脉散加北沙参、黄芪等益气养阴。
【文献别录】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4录柯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何则?发散太过,玄府不闭故也。
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试风药以驱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解期矣。
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目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
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
黄芪,其功愈大耳。
白朮健脾胃,温分肉,培土以宁风也。
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朮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
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医方类聚》卷150:「腠理不密,易于感冒。
」
【注意禁忌】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者不宜使用。
【现代应用】
本方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汗腺的功能,调节皮肤功能。
用于预防感冒、病后调理、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慢性疾病属表虚体质者。
【比较】
本方与桂枝汤均可用治表虚自汗,然本方證之自汗,乃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桂枝汤證之自汗,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致。
故本方功专益气固表止汗,兼以祛风;而桂枝汤则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取效。
二、脾虚
症状: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或食油腻易腹泻,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面色萎黄不华,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象细软。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来源医学正传
【制法用量】
人参9克甘草6克茯苓12克白朮12克陈皮5克半夏9克生姜10克大枣4枚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之證。
食少便溏、胸脘痞闷、甚则嘈杂、咳嗽痰多色白、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脉濡缓。
【方义】
方中、参、苓、朮、草、即四君子汤为补气之要方,能振奋胃肠机能加强吸收;陈皮、半夏即二陈汤,用以燥湿化痰、并去胃肠内停水,两方合用,共奏理气和中化痰之功。
【辨證要点】
纳呆便溏。
脘闷呕吐。
痰多。
舌淡苔白。
脉沈濡。
【加减】
虚寒腹痛:加香附、砂仁。
脾胃虚寒:加吴茱萸、炮姜、肉桂。
脾肾阳虚:加补骨脂、附子。
脾虚泄泻:加山药、芡实。
便带粘液:加葛根、白芍、木香。
脾虚经痛腹痛:加柴胡、白芍、当归。
纳呆:加山查、麦芽、神曲。
有表證:加防风、苏叶。
妇人虚损:合四物汤。
病后虚弱:合小柴胡汤。
胃嘈痛:合安中散,芍药甘草汤。
湿盛口臭:加藿香、佩兰。
【现代应用】
本方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排痰,止咳。
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妊娠呕吐、肺气肿、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腹泻、慢性肠炎、胃下垂、胃弛缓。
三、肾虚
症状: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脑转耳鸣,劳累后喘哮易发,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胖嫩,脉象沉细。
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七味都气丸来源医宗己任篇
【制法用量】
地黄12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泽泻9克五味子6克
蜜制小丸,1次服10克,1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剂。
【功效】滋肾纳气。
【现代应用】
现代医学认为本方调整水液代谢,改善肺功能,降血糖。
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见气喘,咳嗽,脉细数者。
加减:①阳虚明显者,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
②阴虚明显者,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
③肾虚不能纳气者,加冬虫夏草、五味子、胡桃肉或与参蛤散。
[转归预后]
本病易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部分儿童、青少年至成年时,肾气日盛、正气渐充,辅以药物治疗,可以中止发作;中老年、体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