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血瘀是指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血瘀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血瘀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一般而论,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

《内经》书中虽没有血瘀名词,但已出现凝血、血苑、恶血、留血等记载,《内经》所论之瘀血涵盖了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血行缓慢及血不循经两个方面,并作为致病因素而导致多种临床常见病症.在治疗上,《内经》不仅提出了治疗总则及辨证治疗原则,还提出了药物、温灸、按摩、刺络放血等多种治疗方法,为后世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治法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将其对瘀血的病因及治法归纳如下:

病因

1外感致瘀:《素问·调经论》“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说明外感寒邪,人体阳气受损。失去温煦推动之力,血流不畅,停而为瘀,

2外伤致瘀

《灵枢·贼风》: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素问·刺腰痛》: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

3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致脏腑功能、阴阳气血失于调达,导致气血逆乱、气滞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大怒伤肝,肝不藏血,血溢于脉外,停积不去则为瘀。过度忧虑,则肝郁脾虚,初病在经,久病入络,肝风入络,气滞血瘀。

4出血致血瘀

《灵枢·百病始生》“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有留血”。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既离经,已于机体无益而反有害。后世《血证论》说:“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5饮食不当致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五脏生成论》“是故多食咸,脉凝泣而变色”,暴饮暴食、恣食肥甘厚味,而损伤血脉,影响血行,

6久病致瘀《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而不通”

治法:

《内经》中有关瘀血治疗大法的内容概括为:①攻下逐瘀法,用于治疗瘀血邪热在内,且病情较重之证;②温经化瘀法,《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代表方为四乌骨一芦茹丸,用于治疗精血枯竭、月经闭止之证;③活血利水法,代表方为鸡失醴,用于治疗瘀血水停之证;④散寒化瘀法,代表方为熨方,本法适用于寒邪外袭、瘀血内停之证。

9.4攻下逐瘀

《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灵枢·水胀》亦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恶血当泻不泻,血不以留止,日以益大,如怀子之状,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

9.5 温经化瘀生血

《素问·腹中论》对于治疗血枯经闭云:“……以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张琦《素问释义》云:“凡血枯经闭,固属虚候,然必有瘀积,乃致新血不生,旧积日长,脏腑津液俱为所蚀,遂成败证,徒事补养,无救于亡”。实开行血活血,祛瘀生新治疗血枯经闭之先河。

9.6温经活血

对于寒凝所致血瘀诸证,宜温经活血,散寒止痛,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亦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灵枢·寿夭刚柔》云:“寒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不仁,……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以熨寒痹所刺之处,……”

9.7逐水祛瘀

《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去菀陈”的方法治疗五脏阳气被阻遏的水肿病,另据《素问·针解》之“菀陈则除之者,去恶血也”的说法, 推测“去菀陈”有逐水祛瘀之意。《内经》中亦有逐水祛瘀之佐证。如《素问·腹中论》云:“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曰臌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内经》有关瘀血治法的内容对后世中医瘀血之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灵枢·本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病机分析

血瘀证以刺痛不移,拒按,肿块,出血,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瘀血停积,脉络不通,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因按压使气机更加阻滞,疼痛加剧而拒按;夜间阴气盛,阴血凝滞而更加疼痛,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肿块,肿块在肌肤组织间,色呈青紫色;如果肿块在腹腔内部者,可以触及到坚硬有形的块状物,推之不动,按之疼痛,称之为疤积。

瘀血阻塞络脉,气血运行受阻,以致血涌络破而见出血。由于瘀血停聚体内不除,堵塞脉络,或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其出血特点是出出停停,反复不已;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因此面色黧黑,皮肤粗糙如鳞甲,甚至口唇爪甲紫暗。瘀血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例如瘀阻皮下,则皮下见瘀斑;瘀阻肌表络脉,皮肤表面出现丝状如缕;瘀阻肝脉,则见腹部青筋外露;瘀阻下肢,则见小腿青筋隆起、弯曲,甚至蜷曲成团;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妇女可见经闭。舌紫暗,脉细涩为瘀血常见之象。

血瘀与瘀血之别

血瘀属于病机学的概念,而瘀血属于病因学的概念。两者都属于血的病理变化,但含义不尽相同,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讨论“血瘀”与“瘀血”,必然要涉及“瘀”,但历来对“瘀”、“血瘀”、“瘀血”的认识并不一致。一种观点是认为“瘀”、“血瘀”、“瘀血”三者仅仅是提法不同,并无本质差异?另一种观点却认为,“瘀”、“血瘀”、“瘀血”既然提法不同,其含义也就不相同。

1. 瘀的含义

瘀,亦常作淤。瘀之本义指血积不行。如《说文解字》释:“瘀,积血也”。《辞海》谓:“瘀,积血。即瘀血。指体内血液滞于一定处所”。淤,本指水中沉淀的泥沙,但又有“滞塞,不流通”的含义,《辞源》说:“淤,积血之病也”《血之滞塞,又称“淤血”。中医学中“瘀”的含义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血结不行为瘀。血行于脉,本当流通无滞,但若因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液

积结不行,或血液溢出脉管之外,未能排出体外,是为瘀。

二是血行不畅为瘀。血当畅行,但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畅行脉络,即血流受阻,血行迟滞,亦为瘀。此时之瘀乃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是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既离经,已于机体无益而反有害。《血证论》说:“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此外,现代中医学研究过程中,人们对“瘀”又赋以新的含义,如《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一书中指出:“瘀这一概念中,除包括血的…瘀?或…瘀血?之外,当包括气的…瘀?,即…气瘀?或…气滞?”。《气血论》也指出:“淤,非专指血瘀而言。凡有形之邪,阻塞络脉所致的证候,统可称为淤证”。此时,瘀(或淤)的涵义颇广,但总以滞而不畅为根本环节。

2. 血行不畅为血瘀

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血论》)。是血液循行受到了阻碍所致。此时,瘀之义同“淤”,有“滞塞,不流通”之义。血瘀滞塞,不流通,即血行受阻,循行迟滞。生理状态下,血液循行于经脉,畅达周身,发挥其滋养荣润之职,如《血证论》说:“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是谓循经,谓循其经常之道也”。《诸病源候论》说:“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血之运行,听命于气,故曰“气为血之帅”。因此,气分受病,气机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是导致血瘀的重要机制,故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说法。此外,邪气直犯经脉,影响血的循行,也是导致血瘀的常见致病因素。如《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凡此都说明,气病或邪气影响可以导致血行不畅,而为血瘀。《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论述的“血郁”,更是指的血行不畅,即血瘀病变。

血瘀为病广泛。血不畅为瘀。血循经脉周行全身,若血瘀不行,则为害广泛,内而脏腑,外而肌肤,上至巅顶,旁及四肢,皆可因血瘀不行而为病。瘀滞经脉,瘀阻气血,瘀遏清窍,瘀着脏腑,为病多端,难以尽述。

3. 瘀血为血积不动

历代医家对瘀血的认识与解释,具有代表行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证治准绳》、《皇汉医学》等认为,污秽之血为瘀血;二是《临证指南医案》、《医林改错》等认为,久病入络即瘀血;三是《血证论》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目前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之外而尚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器官内的,已失其正常营养作用的,通称为瘀血。

瘀血的种类繁多。历代医学著作中对瘀血的称谓颇多,如滞血、留血、闭血、蓄血、宿血、干血、死血、败血、恶血、贼血等等。名称虽多,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瘀血的机理及其病情有轻重,病程有新久,危害有微甚。其中滞血、留血、闭血等名称的含义与瘀血相近,皆指血液瘀积不行,留滞不动;蓄血常指积于中、下二焦之瘀血;宿血、干血、老血、死血言其瘀积已久,病程较长,难以尽快消散,已失去生机;败血言体内瘀血败坏,对人体危害较大;而恶血、贼血更是形容对人体具有的严重危害性。

瘀血有特征。一是有形:瘀积之后,更是有形可征,如腹中积块、瘿瘤、皮下结节、包块,肿大坚硬。二是有色:瘀血紫暗,或发黑,又可见于肌肤、颜面、唇舌、大便颜色的变化,以及肌肤甲错。三是有证:如局部刺痛,固着不移,入夜加重,或狂乱谵语等。

4. 血瘀与瘀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血瘀与瘀血虽然含义有别,但都是血液的病理变化,具有血行不畅,运行迟缓,经脉不利的相同之处。同时,都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因素。

血瘀日甚,气血不畅,终成瘀血。血瘀不得畅行,或因于气,或因于邪。但血既不能畅达,则经脉失于疏通,气机因之不利,气血失于调达和畅,终则必会导致血结不行,积而成

为瘀血。如积证初起,可因情志不畅,气机不利,腹中气聚,时结时散,终而血行不畅,瘀血内结,则腹内积块,从无到有,由小渐大,由软而渐至坚硬不移。再如,风寒湿侵入人体,导致气血不畅,经脉失和,发为风寒湿痹,以筋骨肌肉疼痛、重着,关节屈伸不便为主;但日久必然导致瘀血内结,以致关节肿大畸形、皮下结节,成为久痹、尪痹。

瘀血内结,妨碍气机,阻滞经脉。瘀血为有形之邪,留于体内,必然影响气机的调畅,阻滞经脉流通畅达,导致血行不畅。因此,瘀血病情重而必然同时伴有血瘀的不利变化。

中医妇科学考核试卷及答案(1)

职称聘用考核(妇科) 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妊娠恶阻 2.闭经 3.妊娠痫证 4.脏躁 5.痛经 二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______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______、_______。 3.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______。 4.正常的带下对阴道有_______的作用。 5._______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6.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娩出的过程称为_______。 7.妇科常用的内治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闭经分为___和___。 9.痛经的机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 10.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与_______并举。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月经的产生机理

2.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须注意什么? 三、病例分析(20分) 宋某,女,40岁,农民,1997年4月就诊。白带量多,伴周身乏力半年。半年多来,白带量多,色白,质稀薄,无特出殊气味,伴身疲倦怠,周身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时感两足跗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弱。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有压痛,双侧附件略增厚。白带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要求:诊断(病名、证型)治法、方药) 四、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 1.《内经》中记载的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A胶艾汤 B温经汤 C圣俞汤 D四乌贼骨——芦茹丸 2.健康女子月经初潮的年龄一般是: A10岁 B19岁 C20岁 D14岁 3.产后第一周恶露应为: A红色恶露 B白色恶露 C酱色恶露 D粉红色恶露 4.产后三冲:

血瘀证研究进展_郭强中

第14卷 第8期 2012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 ol. 14 No. 8 Aug .,2012 血瘀证主要是指各类致瘀因素,如气滞、气虚、痰凝、寒凝、血热和外伤等,导致血行不畅、脉道壅塞而引起的病证,临床表现上以舌黯、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曲张、唇痿色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痛处固定不移、脉涩等为特征。 1 血瘀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血瘀理论发源于《内经》,经历代不断丰富和发展,至清代形成一门独立、成熟并且系统的学说,再经民国阶段的完善,以及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血瘀理论已经成为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结合成就最大的领域之一,由该理论衍生的活血化瘀治法也在不断的扩大其应用范围,并由此开发出一系列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1.1 血瘀理论的形成阶段 《内经》并无“血瘀证”之称,也没有“血瘀”或 “瘀血”的提法[1] , 其散在提及的“血脉凝泣”(《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血”(《素问?调经》)、“血凝泣”(《素问?调经论》)以及“脉不通”(《素问?举痛论》)可看作是血瘀理论的雏形,书中对于上述所提及的各类术语进行了发病机理及治疗对策的详尽论述,堪称是血瘀理论的起源与根基。 《内经》对血瘀证的形成原因概括为两大类[2],一类是外因,即由六淫所致,其中又以风、寒二邪为甚;另一类是内因,主要包括内伤情志(如“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久病血衰(如“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以及跌扑闪挫(如 血瘀证研究进展 郭强中,李云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 广州 510120) 摘 要:血瘀理论源自《内经》,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血瘀证研究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最紧密的研究领域之 一。在气滞、气虚、痰凝、阳虚、血热、外伤等致瘀因素作用下,血瘀证患者会产生血液及血管两方面的病理变化,这些变化与肿瘤的形成和转移有一定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衍生出了运用活血化瘀法抗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目前血瘀证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仿照病因病机造模和重复病理过程造模两种,但能够全面体现血瘀证四诊要点的复合模型暂时还未出现。舌诊是血瘀证诊断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舌色、舌苔、舌质、舌下络脉等领域,但评价标准和方法尚在摸索当中。 关键词:血瘀证;进展;病理机制;动物模型;肿瘤;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2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8- 0045- 06 收稿日期:2012-02-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3288)作者简介:郭强中(1980-),男,江西九江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通讯作者:李云英(1958-),女,广东高州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咽喉嗓音疾病。 E-mail :docliyunying@https://www.360docs.net/doc/ab2139371.html,。 Research Progress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GUO Qiang-zhong,LI Yun-ying (The 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 of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Guangdong,China) Abstract : Blood stasis theory originated from the classic Inner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 The research on blood stasis syndrome (BSS) has became the most successful area in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Stagnation of Qi,Deficiency of Qi,Condensation of phlegm,Yang deficiency,blood heat and trauma,which will rous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blood and vessels,are the major factors causing BSS. These changes are the basis for tumor development and migration. Using herb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 blood stasis is the way of TCM treating tumors and carcinoma. The methods for building animal models of BSS include imitating the etiology and repeating pathological process. Up to now,the composite model embodied all-round four major diagnostic methods points of BSS has still not been found. Tongue diagnosis is the core link for BSS final diagnose,the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lor of tongue,the tongue coating,body of tongue,sublingual collaterals and other parts,but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methods of these research are still in exploration. Key words : blood stasis syndrome ;research progress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imal model ;tumor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曲黎敏讲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之十二时辰与养生

xx(心): 归属于火;也意味着生长之象,即散、疏布; xx xx(肝): 归属于木;xx(肺): 归属于金;秋礼也意味着生发(文化)之象;崇文门也意味着收敛(收肃杀)之象;宣武门北(肾): 归属于水;也意味着收藏之象; 冬xxxx、xx 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竹篮打水一场空,而金木可以柃走;买军火石油等对身体有害;) 骂人时说你真不是东西,就说你是南北,就像水和火一样无情无义。 听到声音就害怕,是因为胃肾气不足; 黄帝内经的内容: 顺气自然;健康长寿靠自己;天人合一; 二、十二时辰与养生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肾主骨;肝主筋; 1、子时: 夜里23点到1点——胆经当令;中午12点之前,阳气可以化万物,所以吃什么都容易消化。 2、丑时: 夜里1点到3点——肝经当令;

3、寅时: 夜里3点到5点——肺经当令;重新分配气血,心脏病者不适宜早炼。 14、卯时: 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当令;心梗者解大手不要太用力,便秘说明肺气不好。 5、辰时: 上午7点到9点——胃经当令;长痤疮源于胃经(胃寒)。 吃早饭犹如春雨贵如油。月经痛经、乳房胀痛与乳汁和胃经有关。常按摩足三里(膝盖下三寸处)养足胃气,长寿。 6、巳时: 上午9点到11点——脾经当令;肺输送气血而脾是把胃腐熟了的食物输送到肌肉腠理中。脾主肌肉。脾的外现在嘴唇上。老年人眼皮耷拉下来是脾的问题。脾在志为思。身体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病。 7、午时: 上午11点到13点——心经当令;重视子午功就是借助天地一阳生和天地一阴生达到心肾相交,心的神明为神,肾的神明为精。 普通人怎么达到心肾相交?睡觉 8、未时: 下午13点到15点——小肠经当令;心与小肠相表(阳、丈夫)里(阴、妻子),类似夫妻关系。心脏病最初可能表现在小肠经上,比如胸闷,心里难受等。 9、申时:

山东省第二届“西学中”在线作业试题及答案——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 产褥期间,机体的生理特点是A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某女,末次月经为2018年1月10日(阳历),计算其预产期为:B2018.10.17 女患者,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阴部瘙痒,心烦少寐,口苦,胸闷不适。舌苔黄腻,脉濡数,首选:D止带方 月经先期阴虚血热证的经血特点是:B色深红,质稠 身无病,月经三月一至者称为:B居经 患者月经提前10天,量多,经色深红,质稠,经行不畅,有块;时有少腹胀痛,乳房胀痛,口苦咽干,经期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B月经先期 人参养荣汤治疗月经后期的适应证候是:C血虚证 月经后期气滞证的治法是:E理气活血调经 下列哪项不属经行吐衄的特点:D月经周期紊乱 产褥期是指:A产后6周以内 绝经前后诸证辨证属于肾阴虚证,其治疗主方是:A左归饮 经行泄泻主要责之于:c脾肾虚弱 肝肾亏损型痛经的临床特点是:E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少腹空坠喜按揉 以下关于痛经的主要证候表现正确的是:B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剧痛或隐痛,伴随月经周期发作 现存的较早的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是:C《经效产宝》 痛经气滞血瘀证,其主要证候中,以下哪项是错误的:C血色暗淡,质清稀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虚细。其治法是:A养血益气 以下哪一项不是肝气郁结型经行乳房胀痛的主证:D两目干涩,咽干口燥 妊娠期、哺乳期、绝经前后的月经停闭不行均属于:C生理性闭经 闭经的治疗原则是:E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 闭经的治则,下述哪几项是正确的:B虚证补而通之C)实者泻而通之D)虚实夹杂者当补中有通,攻中有养E)因他病而致经闭,先治他病或治病调经并用诊断胎动不安的依据是:A)停经史B)或伴阴道少量出血C)腰酸腹痛 生化汤中的药味有:A炮姜B)当归川芎C)桃仁炙甘草 痛经的辨证要点是:C)痛甚于胀为血瘀D)胀甚于痛为气滞E)小腹灼痛多为热受孕以后,仍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A)盛胎B)垢胎D)激经 脾虚妊娠肿胀的主症有:A)妊娠数月,面浮肢肿C)气短懒言,口中淡腻E)舌体胖嫩,边有齿痕 产后发热以产后发热持续不退,且伴有()为特点:A)小腹疼痛D)恶露异常

气滞血瘀证的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b2139371.html, 气滞血瘀证的治疗 作者:何勇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5期 气滞血瘀体质的患者大多具有明显的“不畅通”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了微循环瘀阻,已经成为许多疾病发病的基础,同时更是一些慢性疾病久治不愈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而就出现了“久病必有瘀”的说法,为了能够解决气滞血瘀证给患者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本文在分析了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的基础上,采取了及时治疗的方法,从而为之后治疗气滞血瘀证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1气滞血瘀证的主要表现 (1)气滞血瘀者经常出现头痛的证状。这种证状主要表现为:头部刺痛,如针扎一样,给患者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长此以往就出现了“通则不通、痛则不通”的道理。 (2)气滞血瘀的患者会出现掉发严重的现象,而且从头发的毛躁程度上看,头发越枯燥,治疗起来也就越难。因此当患者出现这种表现后,则需要考虑是否有气滞血瘀的情况。 (3)舌头瘀斑。在观看患者的舌头后,如果发现舌头处出现瘀点瘀斑的现象或者患者的下舌头下面的两条血管出现明显的曲张等。如图所示: (4)观看嘴唇的颜色,如果发现有异常的现象,则需要考虑是否为该症状。例如:一般正常人的嘴唇颜色为粉红色,比较湿润和有弹性,如果患者的嘴唇颜色偏暗或者出现偏紫的现象,则需要考虑是否有气滞血瘀的情况 (5)眼睛异常。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眼睛比较清澈明亮,而气滞血瘀患者的眼睛看起来无神,并且比较暗淡、浑浊、夹杂红血丝等。特别是即便患者已经休息了一个晚上,这些症状也不会消失。 (6)记忆力下降和身体日渐消瘦 气滞血瘀患者很容易出现记忆力减退的现象,特别是很容易健忘或者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同时,气滞血瘀体质的人一般身体都比较虚弱,不思饮食。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与气滞血瘀所带来的胸肋胀满,从而影响到患者的食欲,因此,在之后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时应该在饮食上多加注意。 2气滞血瘀体质的治疗手段 2.1饮食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不和,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天的解释: 冬天的三个月,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潜藏了,阳气潜藏于内。自然界呈现的是水结冰、地被冻裂的萧杀寒冷之景。冬天阴寒之气盛行,所以人体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扰乱阳气,尽量使阳气潜藏。冬天天气阴寒,所以生活上应该早卧早起,确实要“日入而息,日出而作”。“必待日光”,不是作,是起床,避寒,意思就在于躲避冬天的寒凉。同时要跟自然界一样,把情志保持像潜伏、藏匿起来那样。若有私意,好像自己有什么事不愿意泄露,就是保持好的情绪,好像自己有什么好事不告诉人一样。若有己得,要保持一种好像自己有所得、有所心得、有所成就,那样一种心态。(冬季自然的阳光少,天气寒冷,人多半是少外出的因此不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容易得病的。)同时生活上要注意,去寒就温,不要冒触风寒,要注意保暖。不要无缘无故的泄露皮肤,不穿好衣服将皮肤暴露在外,受风寒侵袭,使人体的阳气反复受到夺失。这就是符合冬天气候的养生的道理,冬气就是闭藏,所以人阳气也应该闭藏,

2018年痛经病历(一)

病历一 病患:XXX,26岁,女性,已婚,职员,电话:XXXXXXXXXXXX 主诉:每次来月经腹疼不适,感到小腹部发凉,甚至不能上课。 现病史:来月经,小腹冷痛甚绞痛,面色青白,小腹部发凉,得热痛减,经水量少,经色紫黑。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1、诊病依据 主诉,每次来月经腹疼不适,询问,无其它疾病,检查体温、血压、腹诊均正常,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 2、症形依据 感到小腹部发凉,病情现状恰为月经期,小腹冷痛甚,发凉,得热痛减,经水量少,经色紫黑,询问得知其嗜食寒凉,经行不爽,畏寒便溏,舌象,舌边紫或牙龈紫黯,脉诊,脉沉紧。为寒湿凝滞型痛经 3、病因病机依据 经期感寒,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中,经血为寒湿凝滞,溢泻不畅而致疼痛。 中医病症鉴别 寒湿凝滞型痛经往往与气滞血瘀型痛经症状混淆 寒湿凝滞型痛经:是由于受到寒气、湿气的入侵,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经常潮湿、阴冷,或者忽冷忽热,造成寒气下结,湿气不能顺畅排泄,形成血瘀的症状。表现为遇冷、潮湿就会加重,小腹喜温喜按,得暖痛减,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欠温,小便清长等。

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情志不畅,长生气、又得不到释放,引起肝气内结,气机下沉与小腹,一段时间后造成血瘀、疼痛的症状。表现为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加重,月经前心烦、胸闷,为小事而大发脾气,伴有乳房及胸胁部胀痛。 两者初期可以分清,如果已经时间较长,可能会形成相互的转化,或者合并的症状。 中医疾病诊断 经望、闻、问、切,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 中医症候诊断 经望、闻、问、切,属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为寒湿凝滞型痛经 中医治法 治法:温经祛寒,活血止痛。 方剂名称---加减 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小茴香15g、干姜10g、元胡15g、五灵脂15g、没药10g、赤芍20g、杜仲20g、川芎15g、当归25g、蒲黄15g、肉桂10g、红花10g、乌药20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病历二 病患:XXX,女,24岁,已婚,公司职员,电话:XXXXXXXXXXX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名家论坛五 周年特别奉献《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主要内容: 1.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2.中医与日常生活 3. 二 时辰的养生(子 ~卯) 4. 二 时辰养生(辰 ~申) 5. 二 时辰养生(酉 ~亥) 6. 二 时辰养生(亥时) 7.黄帝内经 第一篇 到底讲什么(上) 8.黄帝内经 第一篇 到底讲什么(下) 9.阴阳的本性

10.四 季养生 . 四 气调神大论 11.食物的意义 12.食物的偏性 13.四 季养生(上) 14.四 季养生(下) 15.不治已病治未病 16.情志病 17.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18.中医的要点(根据网上下载的视频录象整理)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曲教授先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语言文学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等。 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华医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不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讲“中医与传统文化”. “周易与中医学”. “道家思想研究”. “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还多次受邀在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和中国教

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主讲《黄帝内经》及养生智慧。 曲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内容广博,使听众于绵绵细语之中既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又能参悟大道至简.真切实用的养生智慧。(视频搜索:“黄帝内经 01 曲黎敏”1-2 和3-14 集为 63.4M 左右。03 和15--17 集54M 左右。18 集 44.4M)xx 年11 月6 日星期四整理。01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2.可以自我认知:(1)人身难得: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和自己内在脏腑的运转。懂得了人体就懂得了人生的很多方面。 (2)真法难闻:黄帝和他的老师的一些对话。 (3)中国难生:作为中国人该感恩.自豪。只有中国有这么多经典。 3.可以培养我们的洞察力。 “百姓日用而不知” 。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如中国人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中国人连骂人都讲文化的。说这个人不是东西,那就是南北。是无情无义的人。对日常生活的感情:了解北京城各个城门的作用也就理解下面这个图下面是中国古代的一个

中医理气活血法在妇产科的应用

女性在先天禀赋及性格特征等方面都与男性有所不同。女子以肝为先天,素性抑郁或情绪容易激动,导致肝失疏泄,经、带、胎、产、杂病由此而生,因而也造就了女性不同于男性“多郁多瘀”的体质特点。临床研究发现多种妇产科疾病与气滞血瘀密切相关,理气活血法是中医针对气滞血瘀证而设立的治法,其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广泛,许多妇产科疾病如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经行头痛、围绝经期综合征及产后病等,对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的患者,在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理气活血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许多实验及临床研究也证实了理气活血法可以改善盆腔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抑制盆腔肿物,协调免疫平衡,提高受孕率,促进产后恢复等。近年来对理气活血法防治妇产科疾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亦逐渐深入,现对理气活血法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为中医药防治妇产科疾病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1不孕症 《丹溪心法》曰:“血瘀气滞,经水失调,积于胞中,则精难纳入,故难以受孕”。素性抑郁,内伤七情,肝气不舒,气机受阻,冲任不调,故不能摄精成孕。实验表明,理气活血中药能够通过促进炎症吸收、改善盆腔微循环、松解盆腔粘连等机制从而恢复输卵管正常结构和功能以提高受孕率[1]。另外,药理研究发现,理气活血中药能够调节输卵管上皮细胞γ-IFN、NF-κB的表达从而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2]。刘丽等[3]用理气活血的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不孕症患者31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疗程3个月经周期后再次通过子宫输卵管造影对输卵管通畅度进行评估,结果为治疗组总有效率76.30%,对照组总有效率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证不孕症患者临床表现为:双乳和腰骶部胀痛,少腹疼痛,带下异常,经行腹痛等。不孕女性社会及家庭压力大,忧思敏感,肝气郁结,气机不利,经络气血受阻,冲任失司,瘀血阻于少腹而致不孕。其病机为冲任瘀阻,不能摄精成孕,理气活血则周身气机调畅,脏腑经络通达,冲任气血流利,胎孕乃成。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归属于中医学“月经不调”、“痛经”、“妇人腹痛”、“癥瘕”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基本病机是瘀血内阻,临床辨证以气滞血瘀证居多。实验证明,理气活血中药通过调整血清IL-2的水平,协调全身和局部免疫平衡[4]。通过降低血浆中血管加压素水平,提高垂体、下丘脑、异位的内膜组织中β-内啡肽、强啡肽含量而缓解患者疼痛症状[5]。徐云

头痛在中医的观点上多数是气滞血淤型

头痛在中医的观点上多数是气滞血淤型,其治则主要是祛风活血化淤。 散偏汤:川芎30g 白芍15g 白芷15g 郁李仁3g 柴胡15g 白芥子9g 香附6g 甘草3g 水煎服。 祛风活血止痛:川芎30g 白芍30g 白芷12g 细辛6g 葛根40g 柴胡15g 苍术15g 羌活12g 蝉衣6g 地龙30g 水煎服。 活血化淤熄风止痛:桃仁10g 红花9g 川芎30g 白芍15g 生地10g 当归10g 白芷15g 黄芩15g 元胡15g 钩藤15g 生牡蛎30g(先下)生龙骨30g(先下)甘草10g 水煎服. 急性发作的治疗 1、镇吐药和止痛药:灭吐灵、阿斯匹林、消炎痛、颅通定等 2、麦角胺类药:麦角胺咖啡因(头痛开始服2片,半小时后无效再服2片,每日剂量不超过6片) 3、非类固醇抗炎药:萘普生(发作时口服275mg, 根据需要4h后可重复275mg) 4、5-HT受体激动剂:英明格(口服或注射)\ 辨证论治头痛 刘忠伟 头痛是多种疾病早期出现的症状之一,如颅内疾病。五官、心血管疾患及各种急性感染病等。中医认为,不论六腑清阳之气,还是五脏阴经之血,皆朝会于高巅,故称“头为诸阳 之会,清阳之府”。脑为髓海,不任受邪。不论六淫外侵、七情内伤、脏腑虚损或经络郁 塞等,皆可引起头痛。所以对头痛一症,应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四诊,细心辨证,不可粗疏。尤其对病因不明的头痛,更要辅助各种检查,达到明辨病因,然后依症论治,精选方药。现就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简述如下。l 辨治要点1.1 辨经络脏腑治疗头痛,首先要辨明所属经络脏腑,循经用药十分重要,因为头是人之巅顶,要达到巅顶,必须循经而行。 头为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脉均循行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头痛的发生主要是由各 种病因导致头部脉络绌急,脉络失养。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客于经络,或普浊、气滞、血瘀阻于经络,经气不利,经络绌急;或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亏虚,经脉失养,均可出现头痛。由于受邪经络的不同,头痛的部位亦各异,根据头痛部位,定所属的经络、脏腑。然后循经用药;一是引经药,二是调理所属脏腑用药。 1.2 辨虚实寒热治病知虚实、明寒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散之。补虚泻实是治病的一个要点,治疗头痛尤当注意辨虚实寒热,虚者头部经脉失养,以补养为主。实者头部经气郁滞,以疏泄为主;寒者头部经脉绌急,以温经为主;热者头部经气不利, 以清利为主。 1.3 辨外感内伤头痛有外感与内伤2种。外感者,其病机为邪壅经脉,气血不畅,经脉绌急。内伤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因于肝者,多为肝气郁结,化火上扰清空;因于脾者,或为痰浊内生,上蒙清窍,或为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脉络失养;因于肾者,或 为肾虚无以生髓,髓海空虚,或为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空。因此,外 感与内伤,病因病机各异,施治亦不同。治疗头痛当辨明外感内伤,外感者病程短,以祛 邪为主,内伤者病程久,以调理为主。肝阳上亢若以疏风清热为主,则更易导致肾阴亏虚,使病情加重;风热头痛若以镇肝潜阳为法,则易引邪人脏,为生他变。故I艋床上治疗头痛必须辨明外感内伤。 2 辨证论治 症见头痛初起、时轻时重、时作时止,或因情志不遂,、或因外感风寒入侵脑户者,以原 方用之,一般l剂~2剂即可见效。若太阳穴有热感、遇热加重、遇凉减轻、或午后加重、 甚者痛连面齿、舌质红、脉浮数,证属风热或兼肝经风火上攻,去白芥子,加连翘、菊花、

曲黎敏_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中文名: 曲黎敏师说: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版本: 录自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系列 发行时间: 2007年 地区: 大陆 对白语言: 普通话 文字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师说:黄帝内经--四季养生》介绍: 黄帝内经大智慧 《师说》之《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中医文化专家 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特聘顾问 个人专著: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 研究领域:中医与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医学 她的主要著作《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师说》之《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主讲: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曲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大学里主讲“中华文化与《黄帝内经》”、“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同时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循环讲演,她的讲演举重若轻、深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50例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50例痛经是青春期少女常见病。2007年11月-2008年5月,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衍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50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未婚18例,已婚32例,经B超检查盆腔无器质性病变。 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妇科学》船1制定:①经期或经行前后乳房胀痛,急躁易怒,小腹胀痛,腰骶酸痛,腹痛拒按,按之痛甚,经行不畅,经量少夹有血块,经色暗红,呈周期性发作,舌红微暗,脉弦涩。②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③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腹痛。 3治疗方法. ①外敷桂附暖宫贴 选穴:神阙、关元、气海。 操作方法:把桂附暖宫贴直接贴在以上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于行经前3天开始贴,每天1次,直到月经停止后两天。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②中药内服 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组方:柴胡12g,白芍l0g,青皮12g,枳实10g,川楝子l0g,桃仁10g,郁金20g,当归10g,茯苓10g,自术10g,丹皮10g,香附10g,益母草30g,女贞子10g,甘草10g。每次经前3天开始服药,每天1剂,水煎服,7天为l疗程。连服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引判定。 治愈:治疗后腹疼及其他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欧持工作。 有效:治疗后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无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无改变者。 5治疗结果 痊愈28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6.0%。 6讨论 气滞血瘀型痛经属于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者。千草堂桂附暖宫贴继承古代的医学成就,根据全新中药理论,充分发扬了“内症外治”的医学精华!从传统医学角度来看,由于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联系全身的有机整体。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具有运行气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体表施以膏贴而治疗内在的疾病,温经散寒、暖宫散瘀、恢复女性的真元之气及脏器功能,对治疗痛经、宫

黄帝内经与养生

《黄帝内经》与养生 生、长、壮、老、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自古至今,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类的追求与向往。自神农尝百草到如今基因工程的突飞猛进,人类从未停止过与疾病斗争的脚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人们逐渐注意到中医的治病与养生,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今天我们讲的是《黄帝内经》与养生。我讲的开场白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作为企业经营者,大家都希望获得利润,对既定的目标都是信心百倍,志在必得。可是这种信心和希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以偿的。有的人可能严重亏,甚至倾家荡产,弄不清失败的原因。因而常常抱怨运气不好,有谁能想到生意场上的失败和自己的健康不佳存在内在的联系呢?回答是肯定的。今天就这个问题和各位老板探讨养生与经商的规律及其相关关系。 《黄帝内经》告诉人类,保证健康长寿的根本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聪明的人在有疾病先兆,但尚未发展成疾病的时候就去预防,使人不得病,这就叫不治己病,治未病。在有动机征兆,但尚未发展成大乱的时候,积极预防,使大乱不能形成,这是个必须要牢记的忠告。如果有了疾病才去养生与医治,大乱形成才去治理,如同渴了才去打井,战斗正打起来了,才去造兵器,岂不是大晚矣! 这就是《易经》上的忧患意识,《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国家如此,企业亦复如此,企业管理领导当未雨绸缪,应时时抱有危机感。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所以《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是《易经》三大主题思想:企业家必须有忧患意识,才能充满革新精神,不断改进管理革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强劲的竞争力,这不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吗? 根据以上所述,养生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可防止未老先衰,祛病延年。养生的关键是预防为主,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十分强调预防为主的健身防病原则,所以,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旦有病症,必须不失时机去医院检查治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简称《内经》)。其成书年代是千百年来学者医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多种说法。经考证成书于战国及秦汉,汇编成书于西汉。其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汇编者收集、整理、汇编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上古时代民族智慧和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他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地理学的论述,比西方近代才兴起的医学对人的发现论述还要精确和全面。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一股研究中医学的热潮就是最好的明证。它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心理学、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应用于疾病的防止和养生的巨著,是用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器官与环境统一的典范,被历代医家称为“医学之宗”,是学习中医首先必读之书。 《内经》是根据《周易》中“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医学模式,莫定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医理源于《周易》,古代医家都强调“医通于易”,故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称,这已有历代著名医家

中医妇科主治医师(B1题型)历年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1)

中医妇科主治医师(B1题型)历年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1) (1~2/共46题)B1型题 (共用备选答案) A.白芍、生地、当归、麦冬、沙参、枸杞子 B.白芍、当归、丹皮、川芎、牛膝、莪术 C.白芍、熟地、丹皮、黄柏、青蒿、茯苓 D.白芍、生地、地骨皮、麦冬、玄参、阿胶 E.白芍、生地、当归、丹皮、沙参、茯苓 第1题 两地汤的组成药物有 A. B. C. D. E. 第2题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的组成药物有 A. B. C. D. E. 下一题 (3~4/共46题)B1型题 (共用备选答案) A.固阴煎 B.六味地黄丸 C.大补元煎 D.左归丸 E.归肾丸 第3题 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来量少,色淡暗,质稀,头晕耳鸣。腰骶酸痛。治疗应首选 A. B. C. D. E. 第4题 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尽,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治疗应首选 A. B. C. D. E.

(5~6/共46题)B1型题 (共用备选答案) A.举元煎 B.大补元煎 C.保阴煎 D.固阴煎 E.失笑散 第5题 治疗月经过多气虚证,应首选 A. B. C. D. E. 第6题 治疗月经过多血热证,应首选 A. B. C. D. E. 上一题下一题 (7~8/共46题)B1型题 (共用备选答案) A.滋血汤 B.归肾丸 C.桃红四物汤 D.乌药汤 E.苍附导痰丸 第7题 治疗月经过少血瘀证,应首选 A. B. C. D. E. 第8题 治疗月经过少痰湿证,应首选 A. B. C. D. E.

(9~10/共46题)B1型题 (共用备选答案) A.两地汤 B.逐瘀止血汤 C.清肝止淋汤 D.清热固经汤 E.燥湿化痰汤 第9题 治疗经间期出血肾阴虚证,应首选 A. B. C. D. E. 第10题 治疗经间期出血湿热证,应首选 A. B. C. D. E. 上一题下一题 (11~12/共46题)B1型题 (共用备选答案) A.知柏地黄汤 B.清肝止淋汤 C.血府逐瘀汤 D.解毒活血汤 E.逐瘀止血汤 第11题 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紫黑,有小血块,少腹胀痛。治疗应首选 A. B. C. D. E. 第12题 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红质黏腻,胸闷烦躁。治疗应首选 A. B. C. D. E.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养生三层次 ●形体保养是《内经》养生方法最初级的层次,以保证形体、体格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包括避虚邪毒气、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等,内养正气以强身,外避虚邪以防病。 ●形神共养是指思想安闲清静,心无杂念,可保正气调和,精气和神气守持于内,从而达到形体与精神的协调共存。 ●天人合一是主动将自己日常行为和精神情志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内经》养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 养生理论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其“形神共养”、“天人合一”等养生观点对后世养生学说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有关养生方面的理论分布在《内经》各篇章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形体保养、形神共养、天人合一,兹做简要分析。 形体保养 形体保养是《内经》养生方法最初级的层次,以保证形体、体格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包括避虚邪毒气、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等等,不外内养正气以强身,外避虚邪以防病两方面。 内养正气以强身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段经文以对比的方式,阐述了不同养生方式带来的后果,即善养生者可度百岁,不善养生者半百而衰。其中被后人作为养生基本原则的内容,涉及日常饮食、生活起居、形体锻炼等方面。 慎起居“起居有常”,一般指起居有规律,此处常指“正常”、“常态”,并不单纯指生活起居有规律,更要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一致,即“法于阴阳”,只有符合阴阳变化规律的起居方式才能算作“有常”。 节饮食食饮有节在中医养生中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食物是脏腑气血化生之源,但饮食不当也会妨碍养生,“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内经》要求食饮有节应包含三层含义:节食量,“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说明饱食是不利健康的因素。节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五味对脏腑有补益作用,如果五味偏嗜,会损害机体。还提出“五禁”的观点,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从治疗角度说明五味对五脏的影响,进食五味一定要适度有节。饮食要有规律,食饮有节还应包括时间的规律。 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过度劳作。妄者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之意。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素问·宣明五色》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视、卧、坐、立、行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但过度会出现伤血、伤气、伤肉、伤骨、伤筋等。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其意与《内经》相同,强调劳逸结合。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曲黎敏讲座 学习笔记 2

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文章。 春天怎么养生,夏天怎么养长 秋天怎么养收,冬天怎么养藏 顺应四时为养生第一条。因天之序才是它的要领。 是四气而不是四季。调的是神。重的都是神的层面。 气,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什么是气?五日谓之侯,三候谓之气。候,是物候,是树木等事物的表现。事物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三候十五天,天地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个转换。 人体养生要能跟上气的变化,不然就会得病。这也是天人合一概念的一个表现。 古代时讲气,更多指节气,即24节气。 一年四季,一季有6个节气。 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气是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人的情志要跟上这个变化,就能养生。 生长收藏都是四季里气的表现。 化,这四季全有,是指四季全包括,乾卦的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四合院,东南西北生长收藏全有,门朝南开,门主散,出入之所。东边的房子主生发,孩子们住;老人住西边,壮年住正房。

春天怎么养生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春天的生发之机,是一点点起来的,是分步骤的。 “此为发陈”,陈就是陈旧,是从冬这起来的。春天的毛病是冬天做下的。发的是积聚在冬天的东西。 非典(瘟疫与时节有关,陈旧的发作)中很少有老人和孩子,基本是青壮年,他们生活无规律。目前来讲,老人和孩子比较注重养生,按时睡觉。 “天地俱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都可以生发,也就是子时,一阳,二阳,三阳这样生起来。 “万物以荣”,万物都开始来发育生长。如何养生,列举三个例子。 一个是“夜卧早起”,晚睡早起,晚不过子时。“广步于庭”,步,在古代是慢慢走的意思。慢慢走,走很远。 一个是“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披发,不要约束生机,生发,应该放松心情;缓形,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也意味着放松心情。调神,神最重要。志是肾经,肾的神。使肾精能够一点点生起来。 还有一个是“生而勿杀”,此时只怀一个欣欣向荣的心思,不要起一点杀心。春天不能起杀心,“春天攀折一枝花,秋天少收一个果”。 此时如压抑自己,你就会得病,要愉悦。这叫“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不要压抑万物和自己。

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中医妇科学 14

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中医妇科学-(14)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50,分数:100.00) 1.月经量多色黑且有血块,已持续3周,少腹疼痛拒按,舌边瘀点,脉细涩。方选(分数: 2.00) A.固本止崩汤 B.左归丸合二至丸 C.清热固经汤 D.逐瘀止血汤√ E.通瘀煎 解析: 2.暴崩下血,四肢厥逆,脉微欲绝,选用 (分数:2.00) A.固本止崩汤 B.参附汤√ C.胶艾汤 D.举元煎 E.独参汤 解析: 3.下列哪一项可诊断为闭经 (分数:2.00) A.月经3个月一至,无其他不适 B.月经1年一行,无其他不适 C.月经停闭4个月,小腹膨隆,脉滑利 D.产后3~5个月,从未来经 E.既往月经不调,现7月未行√ 解析: 4.闭经的病因病机,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分数:2.00) A.肾气未充,或肾精亏损,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 B.气虚血弱,冲任血少,血海空虚 C.气滞血瘀,冲任受限 D.痰湿阻滞,胞脉阻塞 E.以上都不是√ 解析: 5.治疗闭经时,应按照哪项原则 (分数:2.00) A.虚者补之,实者通之√ B.补气养血,益经之源 C.活血逐瘀,以通为先 D.补益肝肾,以培根本

E.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解析: 6.《素问·阴阳别论》有“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的记载,指出闭经与哪些脏器有关 (分数:2.00) A.心、肝、脾√ 肝、脾B. C.肺、脾、肾 D.心、脾、肾 E.心、肺、肾 解析: 7.经行后期量少,渐而经闭,形体赢瘦,骨蒸潮热,或咳嗽吐血,两额潮红,舌绛少苔,脉细数。证属 (分数:2.00) A.脾虚经闭 B.血虚经闭 C.气血虚弱闭经 D.虫积血虚闭经 E.阴虚血枯闭经√ 解析: 8.导致实证闭经的常见病因病机是 (分数:2.00) A.血热 B.气滞血瘀√ C.脾虚 D.肝郁气滞 E.血寒 解析: 9.气血虚弱证闭经的临床证候是 (分数:2.00) A.月经停闭,神疲乏力,胸闷纳呆 B.月经停闭,头晕腰酸,心悸 √ C.月经停闭,神疲肢倦,头晕眼花月经停闭,少腹胀痛,心悸耳鸣 D. E.月经停闭,口干欲饮,潮热盗汗解析:治疗闭经用药需注意10. )(分数:2.00 不可过用辛温香燥之剂√A. B.衰其大半而止 C.益气养血,以益冲任 D.补益肝肾,以填精血 补中有通,补而不腻 E. 解析:加减一阴煎主要适用于11. (分数:2.00) A.肾气亏损证闭经√阴虚血燥证闭经 B. C.肝肾亏损证闭经 D.阴虚血热证闭经 湿热蕴结证闭经 E. 解析: 12.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理性闭经)2.00(分数:√ A. 育龄期 B.妊娠期哺乳期C. D.围绝经期 E.绝经期 解析: 13.肾气虚型闭经的证候是 (分数:2.00) A.月经停闭,潮热汗出,五心烦热 B.月经停闭,头晕耳鸣,腰酸腿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