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研究生读书报告(果树授粉受精过程及授粉受精不良机理研究进展)

研究生读书报告(果树授粉受精过程及授粉受精不良机理研究进展)

萌芽期甜樱桃遭遇高温胁迫的时间越早,对雄蕊发育的抑制作用越显著。 而遭遇高温胁迫的时间越迟,对雌蕊和花冠发育的抑制作用越显著。
图6 散粉温度对桃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郭磊,2014)
5.2 水分对果树授粉受精的影响 柱头粘液分泌, 花粉附着,花粉 萌发与花粉管生 长 影响昆虫授粉,柱 头粘液分泌,花粉 粘附,花粉萌发 影响花器官发育, 通过影响果树光合 作用、营养生长等 间接影响授粉受精
(n)
花药 发育 孢原 细胞ຫໍສະໝຸດ 初生周 缘细胞 初生造 孢细胞
图1 植物雄性生殖细胞发育过程(杨克珍,2007)
2.3传粉过程
花开以后,花药裂开,成熟的花粉粒借外力传到雌蕊柱 头上的过程,称为传粉。 传粉的方式主要有: 自花传粉: 雄蕊的花粉传送到同一朵花中雌蕊的柱头上/ 同一品种内的传粉。 异花传粉: 同株或异株的花粉传送到同株或异株的另一朵 花的柱头上/一个品种的花粉传到另一个品种的柱头上。
树种不同,交配亲和性的表现不同。
4.4 交配不亲和
花粉与柱头的识别作用
• 花粉粒的内外壁分别有内壁蛋白和外壁蛋白,外壁蛋白是识别物质—糖蛋白
• 柱头乳突细胞的角质膜外,覆盖着一层识别“感受器”的蛋白质薄膜 • 二者亲和,花粉内壁蛋白释放的角质酶前体被柱头的蛋白质薄膜所活化,而将蛋
白质薄膜下的角质膜溶解,花粉管得以穿入柱头的乳突细胞
雄蕊发育 不正常
花丝缩短 花药干瘪 花粉败育 雄性不育 · · · ·
花粉与柱头花柱 互作存在障碍
自交或异交的亲和性差 · · · · ·
4.1花器官突变的分子机制
同源异型基因控制的ABCDE模型
A类基因单独控制萼片的形成 A、B类基因联合控制花瓣的发育 B、C类基因共同决定雄蕊的发育 C类基因单独控制心皮的发生 与C类基因功能部分重叠的D类基 因

植物雄性不育与果实形态的关系

植物雄性不育与果实形态的关系

植物雄性不育与果实形态的关系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繁殖过程非常重要,而雄性不育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现象。

雄性不育是指某些植物的花粉或花粉管处于异常状态,无法与雌蕊结合,导致无法进行有性繁殖,从而影响到了植物的果实形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植物雄性不育与果实形态的关系。

一、植物雄性不育的原因植物雄性不育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等。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基因突变。

这种突变可以影响到花粉发育及其生殖能力,从而导致雄性不育。

花粉发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花药分裂、花药壁形成、花粉母细胞分裂、花粉粒形成等环节,只有这些环节都顺利完成,花粉才能正常发育。

二、植物雄性不育对果实的影响雄性不育对植物的果实形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果实的形态主要由花柱、雌蕊和花瓣等部分组成。

当花柱或雌蕊缺乏了精子的受精后,就无法形成正常的种子,也就无法正常发育成优质的果实。

而有些雄性不育的植物虽然可以产生有限的种子,但它们的种子往往不具有遗传优势,这就导致了植物的数量和品质都无法得到保证。

三、果实形态对雄性不育的监测果实形态可以成为一种检测植物雄性不育的方法。

比如说,一些果实缺少种子或种子数量非常少的珍贵果树,就很可能存在雄性不育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检查花粉的数量、花粉萌发率以及花粉管的形态等多个方面来判断是否存在雄性不育的情况。

四、植物雄性不育的后代研究研究植物雄性不育的后代也是研究植物果实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雄性不育植物后代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繁殖机制,进一步探究植物雄性不育与果实形态的关系。

同时,研究后代的生长情况,也为我们探寻有效的育种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五、育种技术研究由于雄性不育对植物的品质和数量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如何解决植物雄性不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育种技术是解决雄性不育问题的重要途径。

比较常见的育种方法包括选择耐热性和耐寒性强的品种,利用显微技术对花粉进行抗性筛选等方法。

植物及其雄性不育性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植物及其雄性不育性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植物及其雄性不育性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植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粮食作物到药用植物,均为人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生活资源。

如今,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植物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植物资源,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成为了植物育种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这方面,雄性不育性是一种常用的育种技术,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雄性不育性的定义和分类雄性不育性是指植物花粉形成异常,不能成熟、不能释放或者不能与雌蕊结合,最终导致种子无法结实的一种遗传特性。

根据其发生的原因,雄性不育性可以分为自然雄性不育性和人工雄性不育性两种类型。

自然雄性不育性是指由于植物染色体的基因突变或基因组组合变异而导致的雄性不育性现象。

这种类型的雄性不育性不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性稳定。

人工雄性不育性是指通过人工手段诱导植物的雄性不育性,主要包括化学诱导、物理诱导和遗传诱导等方法。

这种类型的雄性不育性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遗传性相对不稳定。

二、雄性不育性在育种中的应用雄性不育性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育种技术之一,主要应用于杂种优势的利用和固定、纯系品种的选育以及遗传分析等方面。

1. 杂种优势的利用和固定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植物种质利用率和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是,常规的种子杂交法存在以下问题:①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不一定能得到保留或遗传稳定;②有些杂交植物还会产生不育性后代,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而使用雄性不育性材料进行杂交,则可以显著提高杂交植物的产量和品质稳定性,同时保证后代的杂种优势能够固定传承。

2. 纯系品种的选育纯系品种的选育是指通过长期的选择和筛选,培育出具有一定特征的产业品种。

如果这些纯系品种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征,可以进一步进行基因纯化。

而使用雄性不育性的植物材料,则可以在不同自交代之间,减少亲缘关系的重叠,从而提高基因纯化的效率。

3. 遗传分析雄性不育性子代与正常子代的比较,可以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雄性不育性的发生机制,进而为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植物雄性不育性与育种的研究进展

植物雄性不育性与育种的研究进展

植物雄性不育性与育种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植物育种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如何培育高产、高质量的新品种。

然而,植物的繁殖系统很复杂,很多不同因素会影响植物的育种。

植物雄性不育性(MS)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要讨论植物MS背景下的育种研究进展。

MS是植物雄蕊对花粉发育所产生的一种异常现象。

具有MS性状的植株会在阳性授粉后无法正常结实,或者产生畸形、无力的种子。

对于谷类作物等经济作物而言,这种“不育性”现象会严重影响其育种效率和经济效益。

MS作为一种花器官发育障碍,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基因隐形遗传现象。

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了MS与遗传物质之间的更深层次的联系。

基于对MS的分子机制研究,人们开始探索一些新的育种手段。

一种常见的育种方法是通过杂交改良来改变植物的性状。

在谷类作物中,杂交育种的重要手段是使用两个亲本进行交配,并通过选择来获得更理想的后代。

然而,当存在MS现象时,杂交育种会面临一些限制和挑战。

因此,为了克服MS带来的问题,人们发展了一种新的育种方法——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是通过切割DNA序列来精确地修改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部分。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可以针对与MS相关的基因进行编辑,以便改变它们的表达或功能。

例如,在水稻育种中,通过诱导与MS相关的基因mads3的小麦素蛋白的基因沉默,可以获得可育品种。

因此,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可以针对MS相关的基因进行改良,以便更好地控制植物的杂交育种过程。

除了基因编辑技术之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其他的育种方法来解决MS问题。

其中包括化学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技术。

例如,通过使用小分子化合物来控制MS相关的基因或家族,可以在杂交育种中获得更好的育种效果。

同时,通过改变某些表观修饰在植物基因组中的分布,也可以影响MS现象的发生,并得到更好的杂交育种效果。

综合来看,MS是植物杂交育种时一个很常见的问题。

然而,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可选择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MS 问题。

植物雄性不育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雄性不育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ꎬ2019ꎬ48(5):1 ̄9JournalofHenanAgriculturalSciencesdoi:10.15933/j.cnki.1004 ̄3268.2019.05.001收稿日期:2018-12-19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32)ꎻ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2017NK2173)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项目(201813809002)作者简介:王保明(1967-)ꎬ男ꎬ河南三门峡人ꎬ副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经济林栽培育种和林木生物技术研究ꎮE-mail:wangbaoming863@126.com植物雄性不育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王保明1ꎬ陈永忠2ꎬ李红波1ꎬ莫㊀华1ꎬ黄露波1(1.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ꎬ湖南常德415000ꎻ2.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ꎬ湖南长沙410004)摘要:雄性不育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ꎮ概述了植物雄性不育的形成㊁分类㊁细胞生物学㊁物质能量代谢等特征ꎬ从表观遗传学㊁分子标记㊁基因型鉴定㊁转录调控因子㊁基因表达等方面阐述了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ꎬ揭示了生长调节剂对植物雄性不育的影响ꎮ最后ꎬ从植物雄性不育材料获取方法的选择与评估㊁优良不育系和授粉系的筛选㊁高产不育系培育等方面分析了植物雄性不育应用所面临的问题㊁对策及发展趋势ꎮ关键词:植物ꎻ雄性不育ꎻ机制ꎻ应用中图分类号:S326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3268(2019)05-0001-09ProgressofMechanismofMaleSterilityofPlantsandItsApplicationWANGBaoming1ꎬCHENYongzhong2ꎬLIHongbo1ꎬMOHua1ꎬHUANGLubo1(1.CollegeofAgriculture&ForestryScienceandTechnologyꎬHunanAppliedTechnologyUniversityꎬChangde415000ꎬChinaꎻ2.NationalEngineeringTechnologyResearchCenterofOil ̄teaCamellia/HunanAcademyofForestryꎬChangsha410004ꎬChina)Abstract:Malesterilityplaysimportantrolesinplantdevelopmentandgrowth.Theformationꎬclassifica ̄tionꎬcellbiologyandmetabolicmechanismofmalesterilityinplantsweresummarizedꎬthenthemolecularmechanismofmalesterilityfromtheepigeneticgeneticsꎬmolecularmarkerꎬidentificationofgenotypeꎬtran ̄scriptionalfactorsandgeneexpressionwererevealedꎬandtheeffectofplanthormonesonmalesterilitywasalsoelaborated.Finallyꎬproblemsofmalesterilityapplicationwereanalyzedꎬandstrategiesanddevelopmenttrendswereputforwardfromtheselectionandevaluationofbreedingmethodsforobtainingmalesterilema ̄terialsꎬscreeningoffinesterilelinesandpollinationlinesaswellasbreedinghighyieldsterilelines.Keywords:PlantsꎻMalesterilityꎻMechanismꎻApplication㊀㊀雄性不育(Malesterility)是植物界存在的普遍现象ꎬ是指在有性繁殖过程中雄蕊不能正常生长和产生有效花粉ꎬ而雌蕊能正常发育和受精ꎮ在杂交育种中ꎬ以雄性不育系为材料控制授粉ꎬ可以获得高产杂交品种[1 ̄2]ꎮ迄今为止ꎬ育种工作者们已经在玉米(Zeamays)㊁高粱(SorghumbicolorL.)[3]㊁水稻(OryzasativaL.)[4]㊁油菜(BrassicanapusL.)㊁黑麦(SecalecerealeL.)[5]㊁小麦(TriticumaestivumL.)㊁珍珠粟(PennisetumglaucumL.)等43科㊁162属㊁320种的617个植物品种或种间杂种中发现雄性不育现象ꎬ并以此开展杂交育种工作[6 ̄7]ꎮ在小麦中ꎬ利用雄性不育RMs2杂交系培育了42个品种ꎬ栽培面积达1230万hm2ꎬ增加小麦产量560万t[8]ꎮ在水稻中ꎬ野生败育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在我国广泛应用并取得巨大成功ꎬ增产幅度达20%~30%[9]ꎮ因此ꎬ雄性不育已成为作物育种的主要方向和目标ꎬ并在作物育种和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ꎮ分析了植物雄性不育分类学㊁细胞生物学㊁物质能量代谢的特征ꎬ综述了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以及生长调节剂对植物雄性不育的影响研究进展ꎬ提出了植物雄河南农业科学第48卷性不育的应用及发展趋势ꎬ旨在为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ꎮ1㊀植物雄性不育的分类学㊁细胞生物学㊁物质能量代谢特征1.1㊀植物雄性不育的分类学特征植物雄性不育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ꎬ可以依据表型㊁遗传㊁来源等对其进行分类ꎮ在表型方面ꎬ依据花粉败育的时期可分为无花粉㊁单核败育㊁双核败育㊁三核败育等类型ꎻ依据败育花粉的形状㊁大小和染色反应可分为典败㊁圆败和染败等ꎮ在遗传方面ꎬ雄性不育可分为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ꎮ依据育性表达能否发生显著变化可分为普通型雄性不育和可转换型雄性不育ꎬ其中ꎬ可转换型雄性不育又分为光温敏雄性不育和再生型雄性不育ꎮ根据不育基因㊁可育基因对应的显隐关系可分为隐性核不育和显性核不育ꎬ多数核不育属于隐性核不育ꎬ只有少数是显性核不育ꎬ如太谷核不育小麦[10 ̄11]ꎮ根据雄性不育材料的基因型㊁育性基因的位置㊁遗传特征可分为细胞质不育型㊁细胞核不育型(Genicmalesterili ̄tyꎬGMS)和质核互作不育型ꎬ即 三型学说 ꎮ有人认为ꎬ细胞质雄性不育实际上也是核质互作引起的ꎬ只是目前尚未找到恢复系[12]ꎬ因此ꎬ将胞质雄性不育和核质基因互作产生的雄性不育统称为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sterilityꎬCMS)ꎬ这就是所谓的 二型学说 ꎬ即核不育型和核质互作不育型[13]ꎮGMS是双授粉控制系ꎬ能阻止功能性花粉产生ꎬ不受细胞质影响ꎬ没有正反交遗传效应ꎬ能够保持雌性育性ꎬ具有完全不育㊁恢复资源广㊁高活力结合等优势[7ꎬ14]ꎮGMS依据对光(温)的反应划分为不同类型ꎬ如水稻GMS分为温敏型㊁光敏型和温光互作型ꎬ玉米GMS分为温敏型和光敏型[13]ꎮCMS呈母性遗传ꎬ其不育核基因Ms与不育胞质S互作产生不育ꎬ育性恢复基因Rf与S胞质互作恢复育性ꎬ这种不育类型实际上是一种核质互作现象[15]ꎮCMS是普遍的三系育种系统ꎬ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6 ̄17]ꎮ根据育性恢复专效性原理可对CMS进行分类ꎮ如玉米CMS分成T(Texas)㊁C(Charrua)㊁S(USDA)3种胞质不育类型ꎬ其中S型为CMS中最大的类群[18]ꎮ普通小麦异源细胞质互作形成小麦雄性不育主要包括T型㊁K型㊁V型㊁D型㊁A型㊁P型㊁85EA等[15]ꎮ在来源方面ꎬ按不育胞质不同可分为种间置换㊁野生种与栽培种间的核置换以及种间不同进化程度和地理上远距离的核置换ꎮ如水稻粳稻和籼稻亚种间的核置换及进化程度不同或地理上远距离的籼籼间或粳粳间的核置换产生的野败型㊁矮败型㊁冈型㊁D型㊁印尼水田谷型㊁K型㊁BT㊁滇型㊁红莲型等不育型[10]ꎮ1.2㊀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生物学特征不同植物的GMS系花药㊁花粉母细胞㊁绒毡层发育㊁花粉粒表现各异ꎮ如拟南芥温敏雄性不育突变体atms1在低温时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ꎬ花粉完全可育ꎬ随着温度升高ꎬ其育性下降ꎬ花药显著分化ꎬ花粉母细胞胼胝体单薄ꎬ绒毡层发育滞后[19]ꎮ棉花Yu98-8A突变体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时无明显变化ꎬ在减数分裂期四分体萎缩ꎬ花粉壁上无刺状突起ꎬ小孢子碎化ꎬ形成无花粉粒的花药囊[11]ꎮ白菜GMS花丝短小ꎬ花药小而干瘪ꎬ颜色发白无粉ꎬ而雌蕊发育正常ꎬ有受精能力ꎻ而可育株花丝发育正常ꎬ花药黄色且饱满[20]ꎮ高粱雌性植株出现黄花药ꎬ而其突变植株出现白毛柱头㊁小白花药ꎬ还出现花药缺陷和无花粉粒等表型[21]ꎮCMS系虽具有类似于GMS系的特征ꎬ但也有自身的表型特征ꎬ具体如下:(1)花药退化ꎬ花粉败育ꎮ如向日葵㊁矮牵牛㊁玉米的花药常常完全消失[7ꎬ22]ꎻCMS甘蓝型油菜多为无花粉囊型㊁单核花粉败育型㊁花粉母细胞败育型ꎮ在花粉败育中ꎬ一是出现大量圆形败育花粉或者淀粉积累ꎬ花粉干瘪ꎻ二是出现大量不规则形花粉ꎬ无淀粉积累[23 ̄24]ꎮ花粉败育多发生在二核㊁三核期ꎬ二胞花粉异常ꎬ大液泡不消失ꎬ细胞质基质不增加ꎬ细胞中无淀粉粒积累ꎮ二核期细胞核塌陷ꎬ染色质分散ꎬ三核期核完全消失[25]ꎮ一些CMS突变体花粉没有完全发育或完全发育但无正常功能[7ꎬ25 ̄28]ꎮ如水稻的突变体OsDMS-1能正常开花ꎬ但花药狭窄苍白ꎬ不能释放花粉ꎬ绒毡层降解ꎬ无淀粉积累[29]ꎮ(2)雄性器官转化为花瓣或雌性器官ꎮ如Sp-cytoplasm胡萝卜㊁烟草㊁甘蓝㊁车前草的花药转化为类花瓣器官ꎻCMS油菜的四强雄蕊转化为类柱头的心皮结构和类胚珠[26]ꎮ1.3㊀植物雄性不育的物质能量代谢特征当植物发生雄性不育时ꎬ线粒体不能满足能量需求ꎮCMS三核花粉小孢子中的线粒体数量少且体积小ꎬ基质稠密ꎬ膜通透性增加ꎬ膜电位下降ꎬATPase的数量和活性降低[30 ̄32]ꎮ花药中ATPase减少会导致ATP催化和水解效率降低ꎬ尤其是ATP水解导致小孢子无ATPase活性[33]ꎻATP减少还会导致绒毡层中未成熟细胞程序化死亡(PCD)ꎬ淀粉粒㊁脂类积累终止ꎬ多糖㊁蛋白质㊁脂类含量降低[34]ꎮ蛋白质对支撑花粉结构㊁酶类分泌有主要作用ꎬ对花粉发育起着重要作用ꎮ不育系中的游离组蛋白含量低2㊀第5期王保明等:植物雄性不育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于保持系ꎬ氨基酸含量低于保持系和恢复系ꎮ脯氨酸含量是花粉是否可育的标志ꎬ其降低可引起糖代谢受阻㊁其他氨基酸含量降低ꎬ进而导致雄性不育[35]ꎮ如玉米CMS花药的脯氨酸含量㊁可溶性蛋白含量㊁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36]ꎮ另外ꎬ在一些植物(如桔梗)中ꎬ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ꎬROS)代谢紊乱㊁丙二醛积累也会造成雄性不育[37]ꎮ绒毡层能为小孢子和花粉粒发育提供营养ꎬ花药中绒毡层未成熟细胞PCD会导致小孢子死亡ꎮ绒毡层分泌酶用于减数分裂四分体的胼质体壁释放小孢子ꎬ并提供花粉外壁合成的前体ꎮ绒毡层中PCD能诱导H2O2或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ꎬPCD激活后ꎬ由半胱氨酸蛋白酶介导的蛋白质级联水解导致核DNA降解[7]ꎮ2㊀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研究2.1㊀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学特征、分子标记与基因型的鉴定与应用CMS是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变化引起ꎬ这些变化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㊁插入/缺失突变(In ̄Dels)㊁DNA重组等[7]ꎮCMS与DNA甲基化关系密切ꎬ不育胞质的差异会影响DNA甲基化程度和遗传关系ꎮ如小麦K型不育胞质对DNA甲基化位点比率㊁完全甲基化位点㊁多态性㊁遗传距离的影响大于T型㊁S型[17]ꎮDNA甲基化能改变基因表达并影响细胞功能ꎬ多发生于CpG二核苷酸ꎬ广泛存在于植物基因组ꎮ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可以估计DNA的甲基化程度ꎬ揭示植物的遗传多样性㊁发育㊁分化㊁生物与非生物胁迫㊁外源基因组的影响㊁异源多倍体的形成等机制[17]ꎮ目前ꎬMSAP已在拟南芥[38]㊁辣椒(CapsicumannuumL.)[39]㊁甘蓝(Brassicaoleracea)[40]㊁大花蕙兰(Cymbidiumhybrid ̄ium)[41]㊁人参(Eleuterococcussenticosus)[42]㊁香蕉(Musaacuminata)[43]㊁大麦(Hordeumbrevisubula ̄tum)[44]㊁小麦㊁棉花(GossypiumhirsutumL.)[45]㊁水稻[46]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ꎮ通过基因型变异能够选择稳定的杂交后代ꎬ但环境效应引起的育性恢复表型难以鉴别[38ꎬ47]ꎮ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㊁DNA特定序列扩增(SCAR)㊁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㊁简单重复序列(SSR)㊁InDel等标记能够鉴定植株的多态性ꎬ筛选出GMS基因的连锁标记[26ꎬ48]ꎮ如在水稻光温敏GMS系中ꎬ利用SSR㊁InDel分子标记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BSA)ꎬ定位了不育基因PTGMS2-1ꎬ并获得它的InDel连锁标记ꎬ在水稻全生育期内ꎬ利用PTGMS2-1连锁标记对子代进行正向选择ꎬ选育出了品质优㊁配合力好㊁综合抗性强的光温敏核不育系[48]ꎮ油菜热敏显性GMS系BntsMs突变受单个显性基因控制ꎬ从该系中筛选出AFLP㊁内含子多态性(IP)标记㊁BntsMs连锁ꎬ并发现了新的雄性不育基因[26]ꎮ因此ꎬ分子标记在不育基因的选择与定位㊁跟踪鉴定新不育基因以及不育株的早期筛选㊁提高恢复基因选择效率和杂种纯度鉴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ꎮ基因分型是鉴定雄性不育的重要方法ꎮ在黑麦中应用DNA差异芯片显示技术(DiversityArraysTechnologyꎬDArT)获得了高密度黑小麦图谱ꎮ在此基础上ꎬ诱导C型细胞质不育ꎬ定位Rfc1ꎬ恢复育性[49]ꎮ利用SNP矩阵可以鉴定无头中国白菜WS24-3中的SNP位点ꎬ根据SNP㊁AS-PCR㊁SSR确定不育基因ꎬ获得共分离标记ꎬ以利于图位克隆基因[50]ꎮTANG等[9]在水稻中利用CMS-WA(WildAbortivetypeofCMS)系㊁恢复系㊁雄性不育个体㊁子代群体绘制含有rf3㊁rf4的基因图谱ꎬ其中ꎬrf4编码蛋白质含有线粒体转运信号肽PPR9-782㊁PPR9-409模块ꎬ它所在染色体区域内还编码有Rf1a(PPR3)㊁Rf1b(PPR2)㊁PPR7㊁PPR9㊁PPR10蛋白质模块ꎮ上述所有蛋白质模块与Rf1a所编码蛋白PPR3-791-M高度相似[9]ꎮ2.2㊀植物雄性不育的形成机制造孢细胞分化㊁小孢子发育及减数分裂㊁花粉或花药分化异常会导致雄性不育[37ꎬ51]ꎮ花药细胞分化过程紊乱会引起花粉败育而导致雄性不育[37ꎬ52]ꎮ在CMS中ꎬ种内或属内杂交的异源胞质调控核基因的衰退信号ꎬ这种衰退信号影响着花粉的育性ꎮ当不育胞质与育性胞质杂交时产生雄性不育后代ꎬ可以通过反复回交选择雄性不育表型[7]ꎮ不育胞质与隐性核基因rf互作导致雄性不育ꎬ保持系和恢复系的基因型是Rfꎬ核Rf基因通过mRNA剪切/降解㊁转录后抑制CMS的基因表达㊁转录后修饰等恢复育性[53]ꎮ在CMS三系水稻杂交系中恢复系基因型Rf1能够恢复BT-型[ChinsurahBoroⅡ(BT)-type]CMS的育性[54]ꎮ光温敏GMS基因是两系不育系的核心ꎬ目前已发现的水稻光温敏GMS基因有pms1㊁pms㊁pms3㊁tms1㊁tms2㊁tms3㊁tms4㊁tms5㊁tms6㊁rt ̄ms㊁Ms-hꎮ其中ꎬ水稻pms1精细定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85kb区间内ꎬpms3精细定位于第12条染色体上的28.4kb区间内ꎬtms5定位在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artificalchromosomeꎬBAC)克隆AP004039上的19kb区间内[48]ꎮ3河南农业科学第48卷一个植物细胞含有约200个线粒体ꎬ每个线粒体含有1个或多个拷贝线粒体基因组[7]ꎮ不同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小而且基因密集ꎬ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一般较大ꎬ含有细胞核㊁质体㊁外源DNA等ꎬ它们频繁重组后产生重组基因组ꎮ在自然条件下ꎬ野生杂交㊁体细胞融合会产生线粒体基因组或导致线粒体基因型的变化进而导致CMSꎮ目前ꎬ已经从这些变化的基因组或基因型中分离出ATPase㊁细胞色素c氧化酶㊁核糖体蛋白等基因ꎬ如由线粒体基因WA352c产生的水稻CMS广泛应用于杂交水稻育种[55]ꎮ外源DNA表达也会导致水稻雄性不育ꎬ其过量表达会打破细胞内酶平衡而影响小孢子发育[55]ꎮRNA编辑(胞苷-尿苷的mRNA编辑)可改变转录后修饰过程ꎬ导致氨基酸编码信息的修饰或产生新的起始密码子和(或)终止密码子ꎬ从而获得新的基因表型ꎮ有时还可以通过未编辑线粒体基因的转录表达获得雄性不育植株[7]ꎮ此外ꎬ发生雄性不育通常是缺少参与花粉形成的蛋白质或酶ꎮ如在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gaMS-2中ꎬ减少Zeam1表达与不育性相关联[56]ꎻ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与FLP1蛋白相关联[51ꎬ57]ꎮ核糖核酸酶与雄性不育关系密切ꎮ从减数分裂期到单核初期ꎬ不育株花药中该酶的活性高于可育株ꎬ其活性与RNA㊁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成反比[58]ꎮ如核酸内切酶Ems26+能够在水稻㊁高粱Ms26基因中产生定位突变ꎬ使突变体呈现出隐性雄性不育的表型[59]ꎮ2.3㊀转录因子参与植物雄性不育花粉绒毡层的降解在大麦中ꎬ同源结构域(PHD)转录因子MS1在花药绒毡层中的四分体后期和小孢子释放期表达ꎬ其沉默和过量表达均会导致雄性不育[2]ꎮ在拟南芥中ꎬDYT1[60 ̄61]㊁AMS1[62 ̄63]㊁MS[64]㊁DYT1[65]影响孢子的减数分裂㊁绒毡层降解㊁花粉形成ꎬ是发育的关键转录因子ꎮ其中ꎬdyt1突变体在花药减数分裂第4阶段开始出现花药形态异常ꎬ绒毡层细胞过剩ꎬ空泡增大ꎬ缺乏致密的细胞质ꎮ突变体母细胞能够完成减数分裂Ⅰꎬ但无厚的胼质细胞壁ꎬ不能完成胞质分裂ꎬ最终塌陷[60 ̄61]ꎮ水稻绒毡层㊁花粉的形成与拟南芥相似ꎮ水稻OsUTD1基因编码的碱性螺旋-环-螺旋蛋白bHLH(Basichelix ̄loop ̄helixprotein)在绒毡层中扮演类似于转录因子AtDYT1的角色[65]ꎻOsTDR转录因子在绒毡层发育㊁油脂转运㊁花粉壁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ꎬ66 ̄67]ꎮAMS㊁MS功能失常后的表型特征相似ꎬ均表现为绒毡层细胞提前或延迟降解使花粉形成受阻而败育[68]ꎮ其中ꎬAMS能够调控绒毡层分泌和形成花粉壁物质ꎬ在小孢子和未成熟花粉粒中影响绒毡层到心室的物质转运ꎬ在绒毡层㊁花粉有丝分裂Ⅰ㊁二胞花粉中大量表达ꎬ其缺失会导致绒毡层细胞空泡化ꎬ小孢子降解[62ꎬ69]ꎮ如在拟南芥ams突变体中ꎬ未成熟花粉细胞壁的小孢子细胞质减少㊁小孢子降解ꎻ成熟花药中缺少花粉ꎬ花丝减少ꎬ绒毡层异常变大或空泡[62]ꎮ而MS位于绒毡层细胞核ꎬ参与花粉外壁形成和绒毡层发育ꎬ是控制孢子体发育的关键因子ꎬ在绒毡层分化㊁花粉壁与小孢子形成㊁孢粉素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64ꎬ70]ꎮ拟南芥中MS1和MS2基因表达出现类似ams的表型特征[62]ꎮMS1多在花粉形成与发育早期表达ꎬ在绒毡层的小孢子释放期表达ꎬMS1缺失会导致绒毡层分泌和花粉外壁发生变化[64ꎬ70 ̄72]ꎮ拟南芥ms1突变体单核和二核花粉的外壁发育失常ꎬ绒毡层没有发生未成熟细胞PCD[70]ꎬ其纯合子突变体花粉表型正常ꎬ但缺乏活力ꎬ降解后绒毡层出现空泡[64]ꎮ而MS2基因在小孢子中特异表达ꎬ并参与花粉壁和孢粉素的合成[71ꎬ73 ̄74]ꎻ小孢子外壁中的MS2蛋白大量积累时ꎬ导致花粉外壁发育失常[75 ̄76]ꎮ2.4㊀基因表达调控对植物雄性不育的影响目前ꎬ在三系杂交水稻中ꎬ利用CMS-WA/Rf恢复系统已经鉴定了Rf1a㊁Rf1b㊁Rf3㊁Rf4㊁WA352等基因ꎮ其中ꎬRf1a㊁Rf1b基因编码RNA结合蛋白PPRꎬ该蛋白质没有内切酶活性ꎬ能够形成功能性复合体ꎬ在细胞器的mRNA转录后的编辑㊁剪切㊁降解㊁翻译等过程中发挥作用[9]ꎮRf3㊁Rf4分别位于第1㊁10条染色体上ꎬ控制着CMS-WA的育性恢复[9]ꎮWA352优先在花药绒毡层中表达ꎬ并与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互作ꎬ引起绒毡层未成熟细胞PCDꎬ最终导致雄性不育ꎮ目前ꎬ已经从拟南芥㊁番茄㊁枸杞㊁菜心㊁陆地棉等植物中鉴定出许多与花粉发育㊁绒毡层降解㊁细胞PCD㊁胼胝质水解蛋白㊁抗胁迫蛋白㊁转录和翻译因子相关的基因[52]ꎮ在拟南芥中ꎬ过量表达的天冬氨酸蛋白酶在未成熟细胞PCD中扮演抗死亡因子的角色而导致雄性不育[77]ꎮ而胼胝质合成酶突变会导致棉花小孢子降解和雄性不育[52]ꎮ在ams突变体中ꎬ1-型LTP(LipidtransferproteinꎬLocustag:At3g51590)㊁2-型LTP(Lipidtransferproteintype2ꎬLocustag:At1g66850)油脂转运蛋白显著减少[70]ꎮ在番茄雄性不育系中ꎬ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表达量增加影响了细胞PCD蛋白水解而造成不育[78]ꎮ番茄7B-1雄性不育突变体花药的绒毡层4㊀第5期王保明等:植物雄性不育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降解ꎬ蛋白酶体和5B蛋白含量降低ꎮ枸杞YX-1雄性不育突变体花药中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㊁谷氨酰胺合成酶(GS)㊁ATP合成酶亚基㊁查尔酮合酶㊁类查尔酮合酶㊁胼胝体合成酶催化亚基㊁半胱氨酸蛋白酶㊁5B蛋白㊁烯酰基-ACP还原酶㊁14-3-3蛋白㊁通用转录因子BTF3基因的表达量下降[79]ꎮ在菜心雄性不育系中ꎬ脂质转运结合膜蛋白基因LTP12㊁油脂结合蛋白基因GRP14表达受到抑制ꎬ而叶绿素基因PSBA㊁ELIP1表达量增加ꎬ最终导致有机物合成受到抑制ꎬ含量下降[37ꎬ69]ꎮ陆地棉不育花药中的胞浆APX1㊁谷氨酰胺tRNA合成酶㊁光合作用酶等含量降低ꎬ而依赖ATP的RNA解旋酶eif4a-13㊁NADH脱氢酶亚基1㊁烯醇酶㊁赤霉素-20氧化酶㊁赤霉素3-羟化酶1㊁乙醇脱氢酶㊁3-酮脂酰-CoA合成酶㊁海藻糖-6-磷酸合酶等含量大量增加[52]ꎮ雄性花药中的GS能够减少谷氨酰胺含量而导致雄性不育ꎬ其2个异构体GS1㊁GS2催化谷氨酰胺转化为谷氨酸而导致小孢子不能发育成为具有正常功能的花粉粒[52]ꎮ在CMS植物中线粒体基因Atp6㊁Atp8㊁Atp9等能够诱导雄性不育[80]ꎮAtp6是参与能量供应的重要线粒体功能基因ꎬ它与编码细胞毒性蛋白Orf507相互作用引起Atp转录大幅下降ꎬ导致ATP合成酶的活性和含量降低而影响花粉发育[80]ꎮ雄性不育胡萝卜中的线粒体Atp9过量表达ꎮ在小麦/黑小麦㊁大豆㊁向日葵中ꎬ线粒体Atp1与Atp9共转录导致ATP合成酶活性受损ꎬ使ATP减少而阻碍花粉正常发育ꎬ出现绒毡层过度生长㊁高度液泡化㊁提早或延迟解体ꎬ最终导致CMS[23ꎬ31ꎬ81]ꎮ在辣椒中ꎬ伴随花粉败育ꎬΨatp6-2基因增强ATP水解活性而导致CMSꎬ而沉默该基因会抑制ATP水解而恢复育性[33]ꎮ3㊀生长调节剂对植物雄性不育的影响内源生长素(IAA)亏损㊁脱落酸(ABA)增加㊁赤霉素(GA)含量下降㊁乙烯过度产生等均可能导致雄性不育ꎮ在花粉发育期ꎬ特别是从孢子细胞形成到减数分裂期ꎬIAA保持较低水平ꎬ编码IAA水解酶ILR1前体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11]ꎮABA通过抑制IAA合成来调控IAAꎬ降低IAA含量而导致雄性不育ꎮ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ꎬ较高的ABA含量对花粉母细胞形成有利ꎻ但在减数分裂期ꎬABA含量过高会影响四分体形成而引起花粉败育ꎮGA能够促进花发育ꎬ其含量降低会引起花粉异常发育而导致雄性不育ꎮ如GMS突变体花芽中的GA含量较野生型低[82]ꎮ乙烯不仅能够阻碍IAA的合成和运输ꎬ还可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ꎬ降低IAA含量ꎬ间接影响雄性败育[83]ꎮ此外ꎬ外施IAA和ABA可抑制一些植物的雄性表达而诱导不育ꎬ如菠菜㊁玉米㊁番茄等利用外施IAA可得到雄性不育株[35]ꎮ4㊀植物雄性不育的应用及发展趋势4.1㊀植物雄性不育材料获取方法的选择与评估雄性不育材料的获取方法有多种ꎮ一是从自然界基因突变资源中寻找雄性不育突变植株ꎬ如太谷核小麦是天然突变的雄性不育小麦ꎬ以其作为育种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小麦育种实践ꎮ但该方法费时费工ꎬ效率低下ꎮ二是利用种间或种内杂交㊁多代回交获得雄性不育材料ꎬ杂交育种方法包括化学杂交试剂法(CHA)㊁CMS㊁GMS㊁遗传修饰GMS等[84]ꎮ其中ꎬCHA相对容易ꎬ不需要CMS系㊁正常胞质保持系㊁Rf基因保持系ꎬ但可能出现毒性问题ꎮ目前ꎬ几乎所有欧洲杂交小麦育种均采用CHAꎬ但该方法会增加成本并导致种子发芽不良㊁幼苗活力低下ꎮCMS法成本较高且麻烦ꎬ且会缩小遗传基础㊁增大遗传脆弱性ꎬ产生有害胞质ꎮ光合敏感的GMS品种仅限于育性恢复系ꎬ遗传修饰GMS还未在实践中应用[83]ꎮ光温敏GMS是两系不育系的核心ꎮ将环境敏感型GMS引入两系杂交水稻ꎬ其产量较三系杂交水稻显著增加[8]ꎮ光周期敏感型PGMS系和热敏型TGMS系在长日照和(或)高温下表现为雄性不育ꎬ而在短日照和(或)低温下雄性表现为可育ꎬ消除了CMS系的一些限制ꎮ可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ꎬ集中表达光温敏不育基因ꎬ以获得重组光敏不育系或光温敏不育系ꎬ从而提高短日照高温条件下的产量ꎮ因此ꎬ光温敏GMS将会成为CMS系最有前途的替代品而被广泛应用到育种工作中ꎮ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ꎬ插入突变㊁外源基因导入㊁RNA干扰㊁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GS)等广泛应用于雄性不育育种工作中ꎬ如构建启动子与核糖核酸酶的表达体ꎬ利用内切酶产生雄性不育基因突变体ꎬ将烟草和水稻花药绒毡层和花粉中的特异启动子与核糖核酸酶基因构成嵌合基因ꎬ转基因到正常油菜㊁烟草㊁番茄㊁小麦㊁水稻中可以产生雄性不育系[84]ꎻ利用T-DNA插入获得了水稻雌雄双不育突变体Osfmds㊁多雄不育突变体Osmlpꎮ将E.coli的argE基因融合到水稻花粉过敏原(OSIPA)的启动子中获得含有argE的转基因植物ꎬ在这些植物中使用N-乙酰基-草丁膦后ꎬ由于argE表达而造成完全不育ꎻ当不使用N-乙酰基-草丁膦时ꎬ含有argE5河南农业科学第48卷的转基因植株自花可育ꎬ这种不育系不需特异的恢复系[85]ꎮ因此ꎬ基因工程将是实现雄性不育的有效途径ꎬ但能否为消费者接受仍然未知ꎬ其推广应用取决于安全㊁规范以及公众的接受程度ꎮ4.2㊀选择适当时期㊁方法㊁合适的试验材料研究植物雄性不育的机制首先要确定雄性不育发生的时期ꎮ棉花野生型与GMS突变体Yu98-8A的孢子母细胞无明显差别ꎬ但在减数分裂期突变体绒毡层皱缩ꎬ有刺状突起ꎬ小孢子碎化ꎬ出现无花粉粒的花药囊[11ꎬ86]ꎮ其次是选择合适的方法ꎮ采取化学试剂㊁紫外线照射可以直接诱导雄性不育突变体ꎬ如在小麦中通过杀雄剂SQ-1㊁化学杀雄剂Ⅲ号(吡喃酮类衍生物)处理获得雄性不育材料或者筛选杂交后代ꎬ发现新的雄性不育突变体[86]ꎮ再次ꎬ选择合适的试验材料ꎮ选择遗传背景相同的材料有利于揭示雄性不育的发生机制ꎬ如棉花雄性不育突变体Yu98-8A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ꎬ由于遗传背景相同ꎬ可用作理想的遗传材料来研究雄性不育的分子调控网络和潜在的花粉败育机制ꎬ通过定向育种获得具有杂交优势的新品种ꎮ4.3㊀筛选出稳定优良的植物雄性不育杂交系和授粉系ꎬ实现雄性不育与可育的转化光敏胞质雄性不育(PCMS)小麦在长日照条件下产生核质杂种ꎬ并出现高度雄性不育ꎻ而在短日照下则高度可育ꎬ可筛选出稳定的授粉系[87]ꎮ在高粱GMS中ꎬ利用甲磺酸乙酯(EMS)诱变核基因可获得新的突变体ꎮ该突变体在大田㊁温室等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ꎬ是理想的雄性不育突变体ꎮ由此可见ꎬ不育与可育的转化是获得雄性不育系较为可行的方法ꎮ4.4㊀基于分子技术的多学科融合ꎬ深化植物雄性不育机制的全面认识ꎬ提高选择效率ꎬ获得高产不育系表观遗传调控(DNA甲基化㊁RNA编辑等)是揭示高等植物CMS机制和作用模式的关键ꎬ如不育水稻的超甲基化能够抑制油菜素内酯下游基因的表达而影响雄性不育ꎬ因此ꎬ表观遗传调控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ꎮ今后还应着重研究核质变化对雄性不育遗传的影响ꎬ全面深化对植物雄性不育机制的认识ꎬ逐步实现机制探索和实践应用的有机融合[86]ꎻ利用表型鉴定㊁线粒体活性分析及线粒体膜电位MMP分析㊁蛋白质电泳分离㊁蛋白质表达谱鉴定㊁蛋白质差异表达测定㊁差异杂交基因鉴定等揭示雄性不育的机制ꎻ利用BSA与高通量RNA-seq测序相结合构建高密度连锁图谱㊁鉴定育性恢复基因ꎬ获得新的分子辅助育种标记ꎮ比较分析正常发育与雄性不育线粒体ꎬ鉴定与CMS表型相连锁的细胞型ꎬ结合新一代转录组测序㊁蛋白质组学分析为雄性不育提供新的证据ꎮ在细胞形态学和表观遗传鉴定的基础上ꎬ利用RAPD㊁SCAR㊁AFLP㊁SSR㊁InDel等分子标记筛选遗传群体ꎬ选择㊁定位㊁发现新的不育基因ꎬ以提高选择效率㊁缩短育种年限ꎬ选育出品质优㊁配合力好㊁抗性强的高产不育系ꎮ在生产中应充分利用雄性不育系的增产潜力ꎬ减少自花授粉引起的品种退化ꎬ以种内或属内杂交的异源CMS母本连续回交获得遗传稳定的高产后代ꎮ品种叠加效应为作物高产㊁稳产提供了巨大可能ꎬ因此ꎬ着力抓好授粉植株的选择㊁数量㊁合理配置与分布ꎬ充分发挥品种叠加效应ꎬ进一步提高植物雄性不育的利用效率ꎬ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ꎬ是今后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趋势ꎮ参考文献:[1]㊀MELCHINGERAEꎬGumberRK.Overviewofheterosisandheteroticgroupsinagronomiccrops[M]//LAMKEYKRꎬSTAUBJE.Conceptsandbreedingofheterosisincropplants.Madison:CSSAꎬ1998:29 ̄44. [2]㊀GÓMEZJFꎬWILSONZA.AbarleyPHDfingertran ̄scriptionfactorthatconfersmalesterilitybyaffectingta ̄petaldevelopment[J].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ꎬ2014ꎬ12(6):765 ̄777.[3]㊀KAULMLH.Malesterilityinhigherplants[M].Berlin:Springerꎬ1988.[4]㊀BARCLAYA.Hybridizingtheworld[J].RiceTodayꎬ2010ꎬ9:32 ̄35.[5]㊀GEIGERHHꎬSCHNELLFW.Cytoplasmicmalesterilityinrye(SecalecerealeL.)[J].CropSciꎬ1970ꎬ10:590 ̄593.[6]㊀RAJESHWARIRꎬSIVARAMAKRISHNANSꎬSMITHRLꎬetal.RFLPanalysisofmitochondrialDNAfromcyto ̄plasmicmale ̄sterilelinesofpearlmillet[J].TheorApplGenetꎬ1994ꎬ88:441 ̄448.[7]㊀ISLAMMꎬSTUDERBꎬMØLLERIMꎬetal.Geneticsandbiologyofcytoplasmicmalesterilityanditsapplicationsinforageandturfgrassbreeding[J].PlantBreedingꎬ2014ꎬ133(3):299 ̄312.[8]㊀NIFꎬQIJꎬHAOQꎬetal.WheatMs2encodesforanor ̄phanproteinthatconfersmalesterilityingrassspecies[J].NatureCommunicationsꎬ2017ꎬ8:15121. [9]㊀TANGHWꎬLUODPꎬZHOUDGꎬetal.ThericerestorerRf4forwild ̄abortivecytoplasmicmalesterilityencodesamitochondrial ̄localizedPPRproteinthatfunctionsinre ̄ductionofWA352transcripts[J].MolecularPlantꎬ2014ꎬ7(9):1497 ̄1500.6。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物学机制与应用研究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物学机制与应用研究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物学机制与应用研究植物雄性不育是指雄蕊或其某些部分不能正常发育或功能丧失,导致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异交或自交。

这种现象在植物育种研究和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物学机制、应用研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物学机制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物学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可能与基因不完全性、环境因素、物种杂交、基因互作、基因表达和转录后修饰等因素有关。

例如,基因不完全性中,一些雄性不育基因具有重要的作用,然后它们通常会引起植物雄性不育的发生。

此外,环境因素也可能会影响植物雄性发育,如高温、低温、干旱、水涝等都可以导致植物雄性不育。

再比如,物种杂交也是一种常见的产生雄性不育的机制,例如玉米的某些杂交亲和组合就容易出现雄性不育现象。

其次,植物雄性不育还与某些蛋白质和非编码RNA等因素有关。

例如,传递RNA干扰(trans-acting RNA interference)通常是一种特定的RNA分子介导的基因沉默转录机制。

已经证实了这种机制在一些雄性不育植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蛋白质也可能在植物雄性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个叫做TAPETUM DEVELOPMENTAL DEFECTIVE1的蛋白质在某些雄性不育植物中起着关键作用。

总的来说,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物学机制非常复杂,有许多因素相互作用。

其深层次机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二、植物雄性不育的应用研究植物雄性不育在育种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

首先,它可以被应用于杂交育种。

通过交叉育种不同的雄性不育植物,繁育出一些优良品种,这是其中一种非常常见的应用。

例如,将雄性不育体系导入小麦中,并与另一个小麦相关亲和组合进行杂交,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

其次,植物雄性不育还可以用于基因编辑和转化。

通过对植物雄性发育的控制,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和转化方法进行相关基因的修饰和操作,为植物育种提供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显性雄性核不育亚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范文

《显性雄性核不育亚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范文

《显性雄性核不育亚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亚麻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其育种工作一直是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

显性雄性核不育亚麻(DMSNA)以其独特的遗传特性和农艺性状,被广泛应用于杂交育种。

该类型亚麻的特点是雄蕊不发生育,有利于制种和降低种子生产成本。

对于DMSNA 的遗传机制和基因研究,对于提高其育种效率和改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显性雄性核不育亚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二、DMSNA的遗传机制显性雄性核不育亚麻的遗传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基因的互作。

目前研究认为,其不育性状是由单个显性基因控制,但该基因的具体位置和功能尚不明确。

在亚麻的基因组中,存在多个与不育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是研究DMSNA的关键。

三、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1. 基因克隆技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组测序等,从DMSNA中克隆出与雄性不育相关的基因。

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基因序列信息,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 基因鉴定: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克隆出的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和功能预测。

结合转基因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验证,以确定其与DMSNA雄性不育的相关性。

四、基因功能与调控机制1. 基因功能:经过功能验证的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可能参与亚麻雄蕊发育的调控过程,从而影响雄蕊的正常发育,导致不育。

2. 调控机制:DMSNA的雄性不育性状可能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调控。

这些基因在亚麻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持亚麻的雄性不育性状。

此外,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五、应用前景与展望1. 育种应用:通过对DMSNA相关基因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其遗传机制和农艺性状,为亚麻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将这些基因导入其他亚麻品种,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 农业可持续发展:显性雄性核不育亚麻的育种和种植有助于降低种子生产成本,提高制种效率,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生理学中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中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中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植物学的研究。

在植物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便是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因为这些基因对于植物生长进程中繁衍的关键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因是决定植物外部表现和生长特性的内在因素,不育基因是影响植物产生健康种群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人们对研究不育基因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雄性不育基因则是影响花粉形成和适当传递的重要基因,也是研究不育基因方面的热点之一。

在植物学的人工驯化中,选择雄性不育杂交亲本作为母本,再配合正常的父本,可以获得许多优良品质的天然杂交种植物。

同时,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能够对继承和其他植物生理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解释。

近年来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在基因领域的研究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

因此本文将对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行一定的析解和阐述。

一、雄性不育基因的作用在植物花朵及微小结构的作用方面,雄性不育基因在花的形成和生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膜的合成和细胞周期重点控制着雄性不育基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与花药中含有的花粉相关。

进一步研究发现,花药中的雄性不育基因能够阻碍花药内花粉粒的发育过程,并在种子萌芽时导致不正常的分类和鉴定。

因此,可以说雄性不育基因主要是起到了对植物繁殖的一种阻碍作用,并通过特定的方式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

二、雄性不育基因的类型雄性不育基因是特定类型基因中的一种。

目前已知,雄性不育基因有 XY的固定型不育(例如,小麦的T系列基因),也有直接遗传无育性基因(pgms 等),还有一些基于孟德尔定律性状的基因。

后两种基因型别顺着染色体通过遗传方式传递。

在德国,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表现可见于白菜萝卜同交以及其他不等的遗传场景中。

在反义词基因的存在下,不育基因持续研究是保证植物生存与繁殖的关键,也为选择更为优秀的杂交品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玉米雄性不育类型、遗传机理及育种利用方法研究动态

玉米雄性不育类型、遗传机理及育种利用方法研究动态
Ab s t r a c t :I t i S s u mma i r z e d t h e c l a s s i ic f a t i o n , d i fe r e n t c o mp l e x p h e n o t y p e s , g e n e t i c c h ra a c t e r i s t i c s , r e c o v e r y c h ra a c t e is r t i c s a n d i t s p r o d u c t i o n a p p l i c a t i o n f o r t h e ma l e s t e r i l i t y o f ma i z e . Co mb i n e d wi m t h e 3 . 1 i n e s y s t e m g e r mp l a s m c r e a t e d b y t h e a u t h o r i n he t
Me t h o d i n Ma l e S t e r i l i t y o f Ma i z e( Ze a ma y s L. )
S H I Mi n g - l i a n g , C HE N Gu o — q i n g C  ̄ - i f ” 历 。 P E NG C k a n g - j u nS U NQ u a n - x i n g , C H E NG Y u - j i n g , XU EL i n ,
文章编号:1 0 0 8 — 5 3 9 4( 2 0 1 3 )0 1 — 0 0 2 1 — 0 7
玉米雄性不育类型 、遗传机理及 育种利用方法研 究动态
石 明亮,陈国清共 同 第 一 储 ,彭长俊,孙权星,程 玉静 ,薛林,陆虎华,黄小兰, 郝 德 荣 , 冒宇翔 ,胡加 如 ,陈小晖

果实无核机理研究进展_肖祥希

果实无核机理研究进展_肖祥希

果实无核机理研究进展Ξ肖祥希1,李 明2,邱栋梁2(1.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12;2.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 要:果实无核是果实的优良性状之一,尤其是葡萄、柑橘、枇杷等果树栽培中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措施。

从果树生理(主要包括雄性不育、胚囊败育、胚乳败育、自交不亲和性、激素平衡和协同机制等方面)和遗传(主要包括自然单性结实、突变、多倍体无核机制、三倍体应用、化学诱导、无核基因应用等方面)的角度,综述了果实无核的形成原因和机理,并对相关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果实;无核机理;综述中图分类号:S 6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981(2009)02-0104-07Research Progress of Seedless M echan is m of Fru itsX I AO X i ang -x i 1,L IM i ng 2,QI U D ong -li ang 2(1.Fujian A cadem y of Fo restry ,Fuzhou 350012,Fujian ,Ch ina ;2.Co llege of Ho rticulture ,Fujian A griculture and Fo restry U niversity ,Fuzhou 350002,Fujian ,Ch ina )Abstract :Seedless fruit is a desirable trait that has been ach ieved in m any p lant cultivars ,suchas grape ,citrus ,and loquat ,etc .In th is paper ,the reasons and m echanis m of seedless fruitw ere studied and review ed based on physi o logical and genetic research of fruit crop s .Generallyspeak ing ,fruit physi o logy m ainly include m ale sterility ,gastrula abo rti on ,endo sper mabo rti on ,self -incompatibility ,balance and synergetic m echanis m of p lant ho r mones .W h ilefruit genetics mo stly consist of natural parthenocarpy ,m utati on ,po lyp lo idy seedless m echanis m ,tri p lo id app licati on ,chem ical inducti on ,adop ti on of seedless genes and so on .Further mo re ,the research p ro spect of seedless fruit w as p ropo sed .Key words :fruit ;seedless m echanis m ;literature review 无籽是果实的优良性状之一[1],单性结实无籽果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2]。

番茄雄性不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番茄雄性不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收稿日期:2022-08-27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0B020220001,2020B02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高水平农科院建设)-人才项目(R2020PY-JX00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202030);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项目(2022KJ106)广东农业科学2023,50(2):49-58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3.02.006李翔,李涛,宫超,黎振兴,孙光闻. 番茄雄性不育研究现状与展望[J]. 广东农业科学,2023,50(2):49-58.番茄雄性不育研究现状与展望李 翔1,2,李 涛2,宫 超2,黎振兴2,孙光闻1(1.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省蔬菜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番茄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其产量位居世界蔬菜前列,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口味丰富多样。

植物雄性不育是因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正常功能的花粉,而雌蕊发育正常并可利用外来正常花粉受精结实。

番茄是典型的自花授粉植物,杂种优势明显,且具有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等特点。

目前,番茄在我国生产中子一代杂交种子基本均为人工去雄授粉,所以在制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利用番茄雄性不育制种可以简化制种过程、大量降低成本和提高种子纯度,使得番茄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因此番茄雄性不育研究与利用对番茄遗传育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概述了近年来番茄雄性不育研究领域现状,总结了番茄雄性不育的类型、番茄雄性不育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功能研究、番茄雄性不育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分析,从遗传学角度阐述温度对番茄雄性不育的影响,探讨其生理生化机制以及响应温度变化的基因功能与调控机理,分析了番茄雄性不育的杂种优势及其在生产应用中的利用价值。

果树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果树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 l 3 期 20 年 3月 08






V0 .3 12 No. 1 Ma. 2 8 r 0o
l mⅡ J I l A F ) 『 A D OR H R R S A C 玎 0 JN IO I I l l 1 N C A D E E R H
2 H rcl a o g , hnagA rut a nv i ,S ey n 1 1 1 C i ) otu ul C l e S ey n gi u U i r y hnag 10 6 , h it r e l c r l l e t s a n
A t I i i otn ra piain o b e dn n ut a o r e td esei t c a i o f i t e .A - :t s mp r t o p l t f re iga d c l v t n t f t r u y t t l yme h n s f r t r s d a f c o i i ou h s h ri m u e
果树雄性不育是指 由于遗传 、 营养 、 环境等因素
的影响 , 雄性器 官发 育 受阻 , 而不 能产 生 正 常的有 从 生活力的花 粉 的现象 。 了解 雄性 不 育机 理 对于 生产
2 雄性不育的细胞 生物学研 究
摘要: 深入研究果树雄性不育机理 , 于果树 生产和育 种具有 十分重要 的应 用价值 。本文综 述 了近年 来国 内 对
外果树 雄性 不育 的表现形 式 , 产生原 因; 以及细胞生物学水平上绒 毡层发育 不正常和减数 分裂异常 导致的果
树雄性不育 ; 生理生化水平上 同工酶 、 生长物质代谢 、 质与能量 代谢 和膜 稳定 性等和果树 雄性不育之间的关 物

延边小香水梨雄性不育细胞学研究

延边小香水梨雄性不育细胞学研究

延边小香水梨雄性不育细胞学研究谭智文;金炳奎;曹后男;宗成文【摘要】以延边小香水梨为试材,谢花甜梨为对照,采用普通石蜡切片制片法探究延边小香水梨为雄性不育的关键时期和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延边小香水梨花粉败育原因在于四分体时期绒毡层细胞分裂异常.与对照相比,二者花药和小孢子发育前期相似,延边小香水梨花粉母细胞分化完成后,绒毡层细胞增生明显,中层细胞液泡化加之药隔维管束木栓化是导致其败育的主要因素.对照梨中层、绒毡层先后适时解离,最终完成发育.【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农学学报》【年(卷),期】2013(035)001【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延边小香水梨;雄性不育;细胞学;石蜡切片;绒毡层【作者】谭智文;金炳奎;曹后男;宗成文【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1.2雄性不育广泛存在于被子植物中,雄性不育系材料在种质资源生产和遗传育种上有重要的价值。

雄性不育可以用于无籽果实的生产,免去繁琐的人工去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劳动力资源。

同时,能够减少相当数量的树体养分消耗,有利于果品品质的提高[1,2]。

目前,对雄性不育的研究集中于细胞学研究、生化指标研究、遗传学研究和分子机理研究,大部分试验主要侧重于前两者[2]。

在梨品种雄性不育研究方面,人们对茌梨、鸭梨、库尔勒香梨、黄金梨、新梨7号的主栽品种生殖学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2]。

此外,郭艳玲等[3]对新高及爱宕梨的雄性不育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论为小孢子败育的主要时期都在单核晚期,败育与绒毡层的提前解体有着密切关系。

李六林等[4]认为新高花粉败育期为单核花粉早期到单核花粉晚期。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梨绒毡层异常发育特点与花粉败育时期存在一定差异。

具雄性不育特性的延边小香水梨是延边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为延边地方梨品种,属秋子梨系统,关于其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延边小香水梨为试材,以同花期花粉可育的延边地方梨品种谢花甜为对照,通过普通石蜡切片法,观察花粉的发育历程,探讨延边小香水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机制,为了解梨属雄性不育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植物中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植物中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植物中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植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维持着植物种群的繁衍生息的关键之一便是其繁殖过程。

而生殖过程的正常进行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雄性不育便是常见的一种现象。

植物雄性不育对于其繁殖生长显然是不利的,因此研究其产生的分子机理则是十分重要的。

一、雄性不育现象的出现原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雄性不育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完全属于植物病理学领域。

在自然界中,雄性不育出现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基因突变引起,另一方面则可能来自环境以及人为干预等方面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因素而言,其对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则会有不同的解释。

二、植物中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在分子机理方面,植物中雄性不育的原因可能包括:1、质粒引起的雄性不育植物内共存着不同来源的质粒,植物细胞中携带的外源性DNA常常来源于植物病原菌或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进行的外源DNA引入。

而当这些外源质粒基因组中的不适应性因素与植物内源基因组进行相互作用时,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代谢或者分裂等复杂的现象,最终导致雄蕊的育性异常。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于转基因杂交的过程中。

2、线粒体引起的雄性不育线粒体(Mitochondria)是植物中的一种位于细胞质内,与常见的核DNA雄性遗传的染色体不同的细胞器,其主要作用是进行细胞能量的供应与管理。

而线粒体内的基因则是由母体遗传,也就是说,受到母本基因影响的后代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线粒体DNA组成。

如果植物某一代中的线粒体DNA产生了突变,对雄蕊花粉的发育和正常排异能力产生影响,可能会导致雄性不育。

3、细胞周期失败引起的雄性不育细胞周期是维持细胞生长和分裂的重要生理基础,每一次细胞周期都需要进行时间规律的调节,以保证基因表达和DNA复制的正确性。

而当细胞周期出现故障时,可能会导致细胞DNA的修复和复制有误,从而导致雄性不育。

举个例子,玉米中的tassel-less1(tls1)突变纤细伸长,不能形成顶端的花穗,由于缺少了正常花穗产生花粉所需的特定细胞周期,导致释放出的花粉不育。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它涉及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植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的雄蕊不能正常发育或不能产生正常花粉,导致无法与雌蕊结合,从而影响了植物的繁殖。

现在,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进展有哪些。

一、遗传学研究遗传学是研究植物雄性不育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遗传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植物雄性不育问题主要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

他们分析了这些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不育基因进行修改,从而恢复了植物的雄性生殖能力。

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植物遗传改良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植物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分子生物学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了植物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

此外,这种技术还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制备基因重组技术的工具,使得植物遗传工程领域的研究更为深入。

研究人员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了一些新基因、新蛋白和新RNA,它们与植物雄性不育问题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这些分子材料的功能,并修改它们的表达,研究人员成功地解决了某些植物雄性不育问题,同时也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生物化学研究生物化学技术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化学技术能够用来分离、纯化和检测植物中的化学成分,从而揭示它们与植物雄性不育的关系。

研究人员运用生物化学技术,深入研究了植物雄性不育问题与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与植物雄性不育密切相关。

通过调控这些过程,研究人员成功地恢复了植物雄性生殖能力。

四、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生物学技术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通过显微镜观察、分离和培养植物中的细胞,研究人员发现了植物雄性不育发生的基本细胞学特征和分子环节,这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研究人员借助细胞生物学技术,成功培育出了植物雄性不育的雄花器官替代物和花粉,这为某些农作物及其杂交种的培育提供了全新思路。

果树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果树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果树雄性不育研究进展李慧;李百云;魏天军【摘要】Male sterility is a sort of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plants, and there are many male sterile types in fruit crops.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ypes of male sterility in fruit crop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reviewed male sterility advances in cytolog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雄性不育是植物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果树上也有许多雄性不育的类型。

本文介绍了果树雄性不育的类型、鉴定方法,并综述了其在细胞学、生理生化方面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年(卷),期】2016(057)007【总页数】4页(P11-13,29)【关键词】果树;雄性不育;研究进展【作者】李慧;李百云;魏天军【作者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种质资源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种质资源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种质资源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雄性不育是指在有性繁殖过程中不能产生正常花药、花粉或雄配子的遗传现象,在开花植物中广泛存在。

据Kaul[1]报道,已经在43科、162属、320个种的617个品种或种间杂种中发现雄性不育的现象,其中在桃[2]、梨[3]、枣[4]、板栗[5]、柑橘[6]等果树上都发现了雄性不育的类型。

利用雄性不育进行杂交育种,可以节约生产和时间成本,并且有效地降低树体的营养消耗,在果树育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笔者主要针对果树雄性不育的类型、鉴定方法、不育机理的研究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果树雄性不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霉黧塑整.凰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吴雯雯金洁蓉邵元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植物雄1生不育是指植物有性繁殖过程中不能产生正常的花药、花粉或雄配子的遗传现象。

雄性不育是高等植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

雄性不育可分为细胞核雄性不育(nm s)及质核互作雄性不育(cm s),其中cm s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1线粒体与cm s线粒体是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高等植物细胞质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

因此,人们很自然将cm s与线粒体遗传系统联系在一起。

目前,人们对线粒体与cm s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 t D N A、m t R N A及蛋白质三个水平上。

1.1m t D N A水平m t D N A与植物cm s关系最为密切,但真正的机理尚未研究清楚。

最早关于m t D N A与cm s关系的研究是1976年,Levi ngs等提取玉米T型cm s系和正常品系的m t D N A,用一系列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结果发现两系m t D N A的电泳图谱存在明显差异。

他们的工作是细胞质雄1生不育进行分子研究的开端。

近年发展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 es t r i c t i on f ra gm e n t l eng t h pol ym o r phi sm,R FL P)、随机扩增多态性D N A(r an dom am pl i f i ed po l ym o r ph i c D N A R A PD)、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m pl i f i ed f r ag—m ent l e ngt hpol ym orphi s m.A F LP)及随机引物聚合链法(ar bi t r ar i l y pr i m edpol y m er as echai n r eact i on,A P—PC R)技术,大大方便了对基因的研究,也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初理提供了崭新的探讨方法。

桃树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Ⅰ.桃树首批23个品种雄性不育的 …

桃树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Ⅰ.桃树首批23个品种雄性不育的 …

桃树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Ⅰ.桃树首批23个品种雄性不育
的…
罗来水;霍光华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9(021)004
【摘要】报道了桃树[PrnuspercicaBatsch(L)]23个品种花粉发生发育和花粉败育过程中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特征。

桃雄性不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空粒花粉和花药空囊,及花粉形似发育正常,但生活力极低。

导致空粒花粉产生的主要途径:①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②花粉处于单核晚期--二核早、中期绒毡层细胞发生液化、增生现象。

空囊产生的主要途径;①四分体--单核早期绒毡层细胞体积发生明显的增大、液体;②
【总页数】6页(P463-468)
【作者】罗来水;霍光华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西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2.103.2
【相关文献】
1.化学诱导雄性不育授粉系统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授粉系统在油菜品种选育中的比较研究 [J], 关周博;田建华;塔娜;郑磊;李少钦;韦世豪;姚雪雁;董育红;李殿荣
2.新疆呼图壁县葡萄果树研究所■——提供挂果三年以上最新品种大桃树和特抗寒
大樱桃树苗 [J],
3.新疆呼图壁县葡萄果树研究所——提供挂果三年以上最新品种大桃树和特抗寒大樱桃树苗 [J],
4.新疆呼图壁县葡萄果树研究所^®——提供挂果三年以上最新品种大桃树和特抗寒大樱桃树苗 [J],
5.新疆呼图壁县葡萄果树研究所■——提供挂果三年以上最新品种大桃树和特抗寒大樱桃树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的稳定性是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 件 ,研究表明 ,在雄性不育花器中 ,脂膜的破坏比在可 育花器中的要快的多 ;在育性表达的的关键期 ,H2O2 、 R- 、O2 、OH- 等上升 ,引起膜脂过氧化加剧 ,其产物
6 8 河 北 林 果 研 究 第 23 卷
钙信使系统是植物中十分重要的第二信使系统 , 钙调蛋白是钙信使系统中的重要成分 ,钙调蛋白通过 与钙离子结合对其他重要调节酶起调控作用并依次
启动后续反应 ,从而实现钙信使系统的功能 ,钙调蛋 白广泛地参与了植物对生态环境反应的生理生化过 程 ,植物雄性不育过程也受其影响[11] 。 313 植物激素与雄性不育
第23卷 第1期 2008年3月
河 北 林 果 研 究 HEBEI JOURNAL OF FORESTRY AND ORCHARD RESEARCH
文章编号 :100724961 (2008) 0120066204
Vol123 No11 Ma r. 2008
果树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张彦昌1 ,赵德英2 ,马 骏1
花粉 、花药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花粉的育性有 关。对 CMS 植物的花蕾中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 ,不 育花药严重缺乏游离脯氨酸的积累 ,另外 16 种游离 氨基酸的含量在不同的材料中表现或增或减的趋势 , 其中表现较为一致的是游离天门冬酰氨的过量积累 。 脯氨酸为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提供重要的能源和 氮源 ,是花粉代谢活动中一种极活跃的物质 ,且可被 直接地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它的缺乏会影响花粉发育 过程中许多酶与结构物质的合成 ,从而导致小孢子败 育[14] 。糖 、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 小孢子的发育极为重要。雄性不育植株花药中 DNA 和蛋白质含量减少 ,而且随着花药继续发育 ,花药中 DNA 和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 ,直至消失 ,说明不育植 株花药的生物合成受到破坏 ,原因可能是由于酶过程 方向和强度改变 ,引起了新陈代谢的紊乱 ,最后导致 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合成的减弱或停止 ,产生雄性不 育[15] 。 315 能量代谢与雄性不育
3 果树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果树雄性不育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包括同功酶 、生 长物质代谢 、物质与能量代谢和膜稳定性等方面[8] , 目前以果树为材料在此方面的研究较少 。 311 同工酶研究
同工酶是基因表达的产物 ,通过对雄性不育系同 工酶的研究 ,进而发现雄性不育性的基因差异及遗传 控制规律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研究表明至少有 100 多个基因控制着花粉形成的各个步骤 ,其基因结构与 功能及其调控的异常都可能导致雄性不育现象[9] 。 果树雄性不育性与许多酶系统功能 、活性的改变有 关 ,Kaul 对参与戊糖代谢的 6 -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同 工酶进行了研究[10] ,结果表明 ,雄性不育株的花药中 6 -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远远低于可育株。 312 钙调蛋白与雄性不育
目前 ,已对一些果树的不育类型进行了基因型鉴 定 ,并获得了与雄性不育性状连锁的标记及可能与雄 性不育有关的基因或片段 ,但对于果树雄性不育分子 机理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
果树雄性不育在桃上的研究最为深入。Scott 等 首次报道桃的雄性不育性状由单基因 (ps) 决定 ,花粉 不育性状对花粉可育性状是隐性的[18] 。此后在大久 保桃自交后代[19] 、桃与油桃的 F2 代群体[20] 、可育桃 品种 Yumyeong 和 Baekhyang 的 F1 代上的研究进一步 证实了这一结果[21] 。J un 等筛选到了与 ps 等位基因 连锁的 RAPD 标记 (UBC4052300) 并测定了这一标记 与 PsΠps 位点的重组率为 4. 3 %。认为与桃不育性状 紧密连锁的这一 RAPD 标记对于鉴定某一分离世代 或商业品种的 ps 位点是有效的。
根据遗传特性 ,雄性不育现象可分为细胞质雄性 不育 和 核 雄 性 不 育 两 种 类 型。细 胞 质 雄 性 不 育 (CMS) 受细胞质和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双重控制 ,其控 制育性的核基因为隐性 ,分离模式不符合孟德尔遗传 规律 。普遍认为由于线粒体基因的重排和突变导致 了胞质不育的发生[17] 。核雄性不育 (MS) 是由核基因 控制的 ,分离模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核不育现象 往往有单个或几个基因控制 。
Study on male sterility of fruit trees
ZHANG Yan2chang1 , ZHAO De2ying2 , MA Jun1
(1 Yuanp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Yuanping 034100 , China ; 2 Horticultural College ,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Shenyang 110161 , China)
雄性不育的发生涉及到内源激素的变化 ,诱发激 素生物合成基因突变和转基因研究也证明了植物激 素与植物雄性育性表达的关系[12] 。Sawhney 等在总 结植物激素与雄性不育的关系时指出[13] ,生长素含 量的增加 、乙烯的过度产生 、脱落酸水平的提高以及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的降低导致多种植物产生 雄性不育 。 314 物质代谢与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花药中的能量供求不平衡可能造成雄 性不育。花粉败育的可能机制为 ,雄性不育基因的表 达 ,通过某些未知的生化反应步骤 ,导致绒毡层异常 增厚 ,使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脯氨酸及其它营养物质 或者生理活性物质不能正常运输至造胞组织 ,从而使 花粉母细胞及小孢子不能得到必要的足够的营养物 质和生理活性物质 ,从而使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 程中表现出种种不正常现象 ,最后导致小孢子彻底败 育[16] 。 316 膜的稳定性与雄性不育
减数分裂异常是果树雄性不育的另一个重要原 因 。王静如关于桃花粉败育的研究认为[5] ,雄性不育 品种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Ⅰ、Ⅱ与可育品种相同 ,所 不同的是当四分体出现胼胝质消失后 ,单核花粉粒中 的细胞核消失、细胞质变稀薄 ,无内含物 ,不能发育为 成熟的花粉粒 ,只存在空的胞壁。王强生等在四倍体 大鸭梨 、三倍体伏花皮苹果中也有类似的报道[6] 。吕 柳新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7] ,育性不正常的焦柑 染色体的不对称性大于育性正常的橘类和甜橙类品 种 ,认为焦柑在长期栽培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某些染色 体节段的易位 ,导致减数分裂不正常 ,从而导致焦柑 不育 。
(1 山西农业大学 原平农学院 ,山西 原平 034100 ; 2 沈阳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1)
摘要 :深入研究果树雄性不育机理 ,对于果树生产和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 外果树雄性不育的表现形式 ,产生原因 ;以及细胞生物学水平上绒毡层发育不正常和减数分裂异常导致的果 树雄性不育 ;生理生化水平上同工酶 、生长物质代谢 、物质与能量代谢和膜稳定性等和果树雄性不育之间的关 系 ;以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果树雄性不育的产生机理 ,并对果树雄性不育的利用和克服途径进行了阐述 。 关键词 :果树 ;雄性不育 ;细胞生物学 ;生理生化水平 ;分子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 :S 603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07 - 12 - 03 ;修改稿收期 :2008 - 03 - 12 作者简介 :张彦昌 (1972 - ) ,男 ,讲师 ,主要从事果树栽培生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第 1 期 张彦昌等 :果树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67
孢粉质的前体不能到达小孢子 ,阻碍蛋白质合成 ,导 致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和雄性不育 。胡金良 认为植物雄性不育与绒毡层细胞过早退化解体[3] ,不 能提供小孢子充分营养 ,或绒毡层细胞延迟退化 ,分 泌活动受阻有关 。何天明研究发现[4] “, 新梨 7 号”以 早酥为父本、香梨为母本杂交育成的优良梨新品种 , 为典型的花粉败育品种 ,花粉在减数分裂前后 ,绒毡 层细胞发生畸形 ,说明营养物质滞留在绒毡层细胞 里 ,而没有运输到小孢子母细胞 ,使其得不到正常生 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发现“新梨 7 号”在四分体 小孢子期花粉囊缩小 ,表明绒毡层发育不正常可能是 造成“新梨 7 号”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 212 减数分裂异常
MDA 含量上升 ,保护性酶 (SOD、CAT 、ASA - POD、GR、 POD) 活性物质 (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 ) 含量都明显 下降 ;脂膜过氧化催化酶 —酯氧化酶 (LOX) 活性在不 育和可育花器中无明显差异 ,说明在不育花器中膜脂 过氧化以非酶促的为主 。
4 果树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 雄性不育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关于雄性不育细胞生物学研究 ,国内外学者已做 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许多进展 。普遍认为绒毡层 发育不正常和减数分裂异常是导致果树雄性不育发 生的两个重要原因 。 211 绒毡层发育不正常
减数分裂前后 ,如果绒毡层细胞畸形或异常增 厚 ,表明了营养物质被滞留在绒毡层细胞里 ,而没有 运输到小孢子母细胞 ,使小孢子得不到营养 ,引起小 孢子败育[1] 。Medeira 认为雄性不育是因为花粉在末 期 I 胞质分裂异常[2] ,绒毡层退化不合时宜 ,没能溶 解前期性母细胞的细胞壁和绒毡层 ,这些异常使酶或
Abstract : It is important for application of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o further study the sterility mechanism of fruit trees. Ad2 vances in the presentation and reasons of male sterilities of fruit tree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summarized from the an2 gle of cell biology , physiological - biochemical level and molecular biology. The abnormality of tapetum development and meiosis resulted in the male sterility of fruit trees at the cell biology level. There are closer relations between male sterility and the physiological - biochemical level of the plant such as isoenzyme , growth substance metabolism , substance and ene2r gy metabolism and the stability of cell membrane and so on. The approach of usage and countermeasures to male sterilities are formulated. Key words :fruit trees ;male sterilities ;cell biology ;physiological - biochemical level ;molecular biolo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