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PPT课件 镇痛药
合集下载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共20张PPT】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865ad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6.png)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二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 (acetaminophen),又名扑热息痛
❖ 是非那西丁在体内的活性代谢物,仅有解热、 镇痛作用,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 起效较阿司匹林快,镇痛作用较弱。 ❖ 主要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给药剂量过大、
间隔时间过短或肝功能减退时,易引起中毒, 引起肝损伤。
药物抑制COX活性,体温调节中枢PG合成减少, 调定点下移,达到解热作用。
第一节 概述 NSAIDs
一、解热作用
❖ 注意: 1.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但不会降到正常体温 以下。 2.作用于散热过程,对产热无影响。 3.对正常人的体温无影响。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作用与氯丙嗪的 降温作用有何不同?
?
第一节 概述 NSAIDs
❖ 不能消除炎症病因,不能阻断炎症病理过程和并 发症,属对症治疗。
第二节 常用药物
❖ 解热镇痛药分类:
1. 水杨酸类(salicylates) 2. 苯胺类(aniline) 3. 吡唑酮类(pyrazoketone) 4. 其他有机酸类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一、水杨酸类 ❖ 水杨酸类药物包括:
▪ 阿司匹林 (aspirin) ▪ 对氨基水杨酸钠 (sodium salicylate)等 ❖ 本类药物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
图17-1
吡P不前口本P过急GG服唑列良类量性具具吸酮腺反药可中有有收类素一一应物引毒快(是定定p较抑起可且y重的的r完少 制 高 采a要z致 致全o,炎铁用的k,痛 痛e偶症血洗t炎滑o作 作n见局红胃症膜e用 用)腔皮部蛋、介, ,浓质疹白催C且 且度O,、症吐能 能X较P药和、显 显活高GE著 著热肝应。性、提 提、、用,P高 高G粒肾乙减I神 神2细损酰少等经 经胞害半P除末 末G减。胱直梢 梢生少氨接对 对成引等酸缓 缓,起变或激 激能的肽 肽态 硫明炎等等反 乙显症其其应 胺减反他他。 等应轻致致措外炎痛痛施,症物物。还质质的可的的红增敏敏、强感感肿其性性、他,,热炎产产、症生生介痛持持质等续续的的的症致钝钝状炎性性,作疼疼可用痛痛缓。。。解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镇痛药(药理学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镇痛药(药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6fcb2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2.png)
三、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2. 平滑肌 ❖ 中度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及括约肌张力,减少推进性蠕动,因持续时间短不易引起便 秘也无止泻作用。较少引起尿潴留。 ❖ 可引起胆道括约肌痉挛,但比吗啡弱。 ❖ 大剂量时可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治疗量无效 ❖ 不对抗催产素对子宫平滑肌的兴奋作用,故不延长产程。
2.耐受性、成瘾性
连续应用吗啡可出现明显的耐受性(3-5天)最终成瘾,一旦停药则出现戒断症状。 戒断表现: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
失等。 甚至造成社会危害。 停药6-10h出现戒断症状,36-48h最严重,5天大部分症状消失。
二、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二、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2、心源性哮喘 左心衰竭引起急性肺水肿致呼吸困难,可在强心苷、氨茶碱及吸氧
的同时,静注吗啡。 机制:
❖ 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负荷; ❖ 镇静作用,消除恐惧不安,减轻心脏负荷; ❖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缓解呼吸困难。 * 伴休克、昏迷、痰液过多、严重肺部疾患者禁用,支气管哮喘者禁 用。
二、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3、止泻: 用于各型腹泻以减轻症状。 ❖ * 常用阿片酊、复方樟脑酊; ❖ * 对细菌性痢疾,应合用抗生素。
4、麻醉前给药、复合麻醉用药 ❖ 常用缓解疼痛和焦虑情绪 ❖ 大剂量吗啡静脉输注曾一度用于复合全麻以施行心脏手术。近年 来已被芬太尼及其衍生物取代。
二、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5)其他中枢作用 抑制下丘脑释GnRH,CRF,降低血浆ACTH, LH,FSH等的浓度 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 抑制脊髓多突触传导,但兴奋单突触传导,因而脊髓反射,肌张力可增强。
药理学课件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学课件解热镇痛抗炎药](https://img.taocdn.com/s3/m/1b1df92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e.png)
过敏反应
皮疹、荨麻疹、瘙 痒、呼吸困难等。
肾损害
血尿、蛋白尿、肾 功能异常等。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
肝损害
黄疸、肝功能异常 等。
血液系统反应
粒细胞减少、血小 板减少等。
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01
02
03
04
临床试验
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等方法 ,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药物警戒
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
临床应用价值
解热作用
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的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 温没有影响。
镇痛作用
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对各种创伤引起的剧烈 疼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慢性疼痛如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牙痛等效果较好。
抗炎作用
大多数的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疗效肯定。
02
药物作用机制与靶点
解热镇痛作用机制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 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从 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某些解热镇痛药可通过作用于中 枢神经系统,抑制下丘脑体温调 节中枢,使周围血管扩张、出汗 增多,达到解热作用。
抗炎作用机制
抑制炎症反应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中的多种炎症介质 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和 组织损伤。
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解热镇痛抗炎药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及其他有机酸类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自19世纪末发现水杨酸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以来,解热 镇痛抗炎药经历了多次发展阶段,从最初的天然药物提取到 后来的合成药物,再到现在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等。
皮疹、荨麻疹、瘙 痒、呼吸困难等。
肾损害
血尿、蛋白尿、肾 功能异常等。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
肝损害
黄疸、肝功能异常 等。
血液系统反应
粒细胞减少、血小 板减少等。
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01
02
03
04
临床试验
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等方法 ,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药物警戒
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
临床应用价值
解热作用
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的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 温没有影响。
镇痛作用
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对各种创伤引起的剧烈 疼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慢性疼痛如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牙痛等效果较好。
抗炎作用
大多数的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疗效肯定。
02
药物作用机制与靶点
解热镇痛作用机制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 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从 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某些解热镇痛药可通过作用于中 枢神经系统,抑制下丘脑体温调 节中枢,使周围血管扩张、出汗 增多,达到解热作用。
抗炎作用机制
抑制炎症反应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中的多种炎症介质 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和 组织损伤。
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解热镇痛抗炎药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及其他有机酸类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自19世纪末发现水杨酸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以来,解热 镇痛抗炎药经历了多次发展阶段,从最初的天然药物提取到 后来的合成药物,再到现在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等。
药理学课件第十三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学课件第十三章解热镇痛抗炎药](https://img.taocdn.com/s3/m/481fbd9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7.png)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对胎儿 和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如有必要,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05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药理学 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针对新型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研究,不断有新药被研发出 来,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在临床试验阶段,研究人员会进行严格的试验,以评估 新药的疗效、安全性及副作用等方面。
并及时处理。
02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阿司匹林
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 四烯酸的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合成,从而发挥 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的作用。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 肌肉痛等,也可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预防心肌梗死和 脑卒中等。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防治
解热镇痛抗炎药在发挥治疗作用 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 应,如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等
。
针对这些不良反应,研究人员和 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为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生在 开具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 情、年龄、用药史等因素,合理
选用药物。
01
药理作用
吲哚美辛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热的作用。
02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也可用于
发热的对症治疗。
03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出血和肝肾损伤等。
塞来昔布
布洛芬
药理作用
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 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四烯酸的 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 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
05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药理学 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针对新型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研究,不断有新药被研发出 来,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在临床试验阶段,研究人员会进行严格的试验,以评估 新药的疗效、安全性及副作用等方面。
并及时处理。
02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阿司匹林
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 四烯酸的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合成,从而发挥 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的作用。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 肌肉痛等,也可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预防心肌梗死和 脑卒中等。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防治
解热镇痛抗炎药在发挥治疗作用 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 应,如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等
。
针对这些不良反应,研究人员和 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为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生在 开具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 情、年龄、用药史等因素,合理
选用药物。
01
药理作用
吲哚美辛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热的作用。
02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也可用于
发热的对症治疗。
03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出血和肝肾损伤等。
塞来昔布
布洛芬
药理作用
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 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四烯酸的 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 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
药理学课件第十六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学课件第十六章解热镇痛抗炎药](https://img.taocdn.com/s3/m/a675675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1.png)
常用解热镇痛药作用强度比较
【特点】
(二)镇痛作用
痛的产生:
疼痛
组织损伤炎症刺激
致炎致痛物质释放增多
提高痛觉对致炎致痛物质的敏感性
刺激感觉神经末梢
除苯胺类外,都可以控制风湿,类风湿病的症状,不能根治,也不能控制并发症。
[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COX)→PG合成减少,产生抗炎、抗风湿作用。 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体内活性物质,对致炎致痛物质有增敏作用。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上腹不适、胃出血(无痛性出血)及加重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禁用。
原因:①口服可直接刺激胃粘膜;②血浓度高则兴奋 CTZ;③抑制胃粘膜PG 合成,增加胃酸分泌,削弱了屏障作用。
【不良反应】
凝血障碍:出血时间延长,用VitK防治。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凝血酶原形成有关。
01
02
Hale Waihona Puke 图16-1 解热镇痛药的解热机制
[发热] 当外热原(微生物、内毒素等)进入机体后→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热原(白介素1)→作用于下丘脑前部→ PG合成与释放↑ →刺激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体温↑。
机理:抑制中枢环加氧酶(COX),使PG合成减少从而发挥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的强弱与抑制COX活性呈正相关。
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应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监测患者血药浓度确定给药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血药浓度比一般解热镇痛用量大1~2 倍。
主要用于防止冠脉血栓和脑血栓的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等。
抑制环加氧酶,使血栓素A2(TXA2)形成减少,从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措施:饭后服药,同服抗酸药或服用肠溶片可减轻。
过敏反应:偶见荨蔴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某些可诱发哮喘--阿斯匹林哮喘。
镇痛药——药理学.ppt
![镇痛药——药理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5836fac5da50e2524d7ff7.png)
药。血浆蛋白结合率40%,半衰期3小时 经肝代谢为 哌替啶酸和去甲哌替啶。后者有明显中枢兴奋作用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C6H5 H5C2OOC
N CH3
1) 镇痛效力约为吗啡的1/7 ~ 1/10。成瘾较慢,戒 断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2)消除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反应
19:46
3) 抑制呼吸:较弱。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4) 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 恶心呕吐
第七章 镇痛药 Analgesics
19:46
第七章 镇痛药
学习目标 1、掌握吗啡及哌替啶的作用、用途及不良
反应 2、理解可待因、美沙酮的作用、用途及不
良反应 3、了解其它镇痛药的作用和用途
疼痛
19:46
快痛(锐痛) 定位清楚发展迅速的刺 痛,刺激时立即发生,刺激消除后 立即消失
慢痛(钝痛) 定位弥散、发展缓慢的 “烧灼痛”,持续时间长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4)镇咳 作用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
中枢。
(5)其他:
19:46
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缩瞳、 针尖样 瞳孔(中毒表现);兴奋脑干催吐化学感受区—— 恶心、呕吐;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 释放激素的释放 、抑制抗利尿激素释放等。
外周作用:
(1)消化系统: 便秘 延缓肠内容物通过 胃窦张 力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小肠静息张力增 加 —— 推进性蠕动减慢、结肠张力增加 —— 推 进性蠕动减慢或消失、中枢抑制 —— 便意迟钝 抑制胆汁、胰液和肠液的分泌
【临床应用】
19:46
1.镇痛
对各种疼痛有效;胆绞痛患者需合用解痉药 (阿托品);镇痛作用、成瘾性 弱于吗啡;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C6H5 H5C2OOC
N CH3
1) 镇痛效力约为吗啡的1/7 ~ 1/10。成瘾较慢,戒 断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2)消除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反应
19:46
3) 抑制呼吸:较弱。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4) 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 恶心呕吐
第七章 镇痛药 Analgesics
19:46
第七章 镇痛药
学习目标 1、掌握吗啡及哌替啶的作用、用途及不良
反应 2、理解可待因、美沙酮的作用、用途及不
良反应 3、了解其它镇痛药的作用和用途
疼痛
19:46
快痛(锐痛) 定位清楚发展迅速的刺 痛,刺激时立即发生,刺激消除后 立即消失
慢痛(钝痛) 定位弥散、发展缓慢的 “烧灼痛”,持续时间长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4)镇咳 作用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
中枢。
(5)其他:
19:46
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缩瞳、 针尖样 瞳孔(中毒表现);兴奋脑干催吐化学感受区—— 恶心、呕吐;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 释放激素的释放 、抑制抗利尿激素释放等。
外周作用:
(1)消化系统: 便秘 延缓肠内容物通过 胃窦张 力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小肠静息张力增 加 —— 推进性蠕动减慢、结肠张力增加 —— 推 进性蠕动减慢或消失、中枢抑制 —— 便意迟钝 抑制胆汁、胰液和肠液的分泌
【临床应用】
19:46
1.镇痛
对各种疼痛有效;胆绞痛患者需合用解痉药 (阿托品);镇痛作用、成瘾性 弱于吗啡;
药理学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镇痛药护理课件
![药理学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镇痛药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ae69a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c.png)
儿童患者的镇痛药应用与护理
总结词
儿童患者的镇痛药应用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剂量调整,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儿童患者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在使用镇痛药时,应根据儿童的 年龄、体重和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同时,应密切观察儿童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镇痛药应用与护理
镇痛药的作用机制
抑制疼痛信号传递
镇痛药通过抑制疼痛信号在神经系统 的传递,降低疼痛感受器的敏感度, 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
抑制炎症反 应
一些镇痛药具有抗炎作用,通过抑制 炎症反应过程中的酶活性或抑制炎症 介质的释放,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镇痛药的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适用范围
镇痛药适用于各种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牙痛等。
护理要点包括:了解患者的疼痛性质和病因,选择合适的 药物和剂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依赖或戒断症状;注 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确保用药安全。
04
特殊情况下的痛用与
老年患者的镇痛药应用与护理
总结词
老年患者对镇痛药的反应较为敏感,需谨慎选择和使用。
详细描述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容易发生药物蓄积和不良反应。在使用镇痛药时, 应选择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同时,应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反应, 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镇痛药的副作用与处理方法
呼吸抑制
阿片类药物可能导致呼吸频率降低和潮气量减少,严重时可导致呼吸 衰竭。处理方法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等。
恶心、呕吐
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和溃疡。处理方法包括饭后服用、 减少剂量或更换药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蚁嚼骨,万蛆吮血,
万针刺心,万虫断筋,万刃裂肤" 精神依赖性(心理依赖性、习惯性)
强烈的渴求感 躯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成瘾性)
有欣快感,有耐受性和戒断症状——毒瘾
毒品的危害
毁灭自己 :剜骨剃髓不用刀, 请君夜吸相思膏
祸及家庭 :烟瘾一来人似狼, 卖儿卖女不认娘
危害社会:
NOTICE!
✓全世界有10%的人口卷入了毒品的生产和消费; ✓全世界每年约有10万人因吸毒死亡; ✓ 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人因吸毒丧失正常智
✓ 用于中等程度疼痛、伴疼痛的 剧烈干咳
人工合成的镇痛药
✓ 哌替啶 pethidine
(度冷丁dolantin,杜冷丁meperiding) ✓ 美沙酮 ✓ 芬太尼 ✓ 喷他佐辛(镇痛新)
哌替啶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F为40%∼60% 注射给药: 吸收更快
血浆蛋白结合率60%,t 1/2 = 3小时。 主要经肝脏代谢成哌替啶酸和去甲哌替啶 后者t1/2 15-20小时,有明显中枢兴奋作用
17
纳洛酮
哌啶环-氮甲基→稀丙基 醇羟基→=O:拮抗剂
苯基哌啶类基本结构
构效关系特点
✓镇痛作用的高效性和选择性; ✓立体结构的特异性,只有左旋体才有镇痛
作用; ✓有特异性的拮抗剂;
吗啡(morphine)
烯丙基
吗啡
可待因
吗啡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易吸收,但首过消除明显,常用皮下或注射给药。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约30%,分布迅速、广
慢痛常伴有情绪和心血管、呼吸等内脏功能变化;
缓解疼痛药物分类
✓慢性钝痛:
作用于外周;
抑制体内PG的生物合成;
解热镇痛抗炎药 镇痛作用较弱;
同时兼有解热、抗炎作用;
无成瘾性
✓急性锐痛: 作用于中枢;
与体内阿片受体结合
镇痛药 镇痛作用强
有成瘾性
✓内脏绞痛:平滑肌解痉药
镇痛药与局麻药、全麻药的区别
作用 意识 其他感觉及运动
✓ 疼痛分类(痛觉冲动发生部位):
躯体痛:身体表面和深层组织 内脏痛:内脏器官,体腔壁浆膜及盆腔器官 神经痛:神经系统损伤或受到肿瘤压迫或浸润
躯体疼痛的分类
锐痛:烧伤、战伤、割伤、心梗、癌痛
定位明确 传导快、尖锐
钝痛:头痛、牙痛、关节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
定位不明确、传导慢、烧灼痛
痛觉的产生机制
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
✓ 镇咳:
有痰的咳嗽 能用吗?
直接抑制延脑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
产生镇咳作用,但易成瘾,故临床用可待因代替
作用机制可能与激动延脑孤束核阿片受体有关
✓ 缩瞳:
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动眼)神经,引起瞳孔缩小 针尖样瞳孔为吗啡中毒的特征
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
✓ 催吐
抑制(1/2),成瘾性小
镇痛药(vs吗啡)的比较
名称 受体 激动剂 镇痛 维持 不良反应
类型 类型 特点 时间(h)成瘾性 呼吸↓ 便秘 BP
特点:镇静时,意识清醒,其他感觉不受影响;镇 痛作用大,反复应用易于成瘾。
分类(作用机制):
1.阿片受体激动剂: 吗啡、可待因、哌替啶 2.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 喷他佐辛、布托洛啡 3.其他: 罗痛定
阿片类生物碱:
来源 :
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含有吗啡, 可待因等20余种生物碱。
按化学结构分为:
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CTZ ,引起恶心和呕吐 注:与氯丙嗪镇吐作用相反
✓其他
抗利尿激素、催乳素、促生长素分泌增加;促黄体生成 素分泌减少
药理作用-平滑肌
✓ 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作用强持久, 便秘
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的平滑肌张力,胃排空时间
肠平滑肌张力推进性蠕动回盲部肛门括约肌张力
消化液的分泌抑制,食物消化延迟
阿片受体在体内的分布
①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较高-痛觉的感受和整合。
②边缘系统及蓝斑核最高-情绪、精神活动。 ③中脑盖前核-缩瞳。 ④延脑的孤束核-咳嗽反射。 ⑤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肠肌-胃肠活动。
阿片类镇痛药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药
阿片生物碱类(吗啡、可待因) 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啶)
镇痛机制研究史
✓ 1804年:德国的药师从阿片中提取出吗啡。 ✓ 1962年邹冈、张昌绍发现吗啡镇痛部位在中枢。
邹冈院士:1932-1999
邹冈院士的导师 张昌绍教授
1906-1967
镇痛机制研究史
✓ 1971年Goldstein首先用放射受体结合法证明脑 内有特异性的阿片结合位点。
✓ 1973年美英三个不同的实验室(Simon,Snyder ,Terenius)用高比活性标记的阿片物质均证明 了脑内阿片受体的存在。
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
✓ 镇痛
有强大镇痛作用,对多数疼痛效果好,除神 经痛外;
对持续性慢性钝痛>间断性急性锐痛; 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
治疗钝痛能 首选吗?
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
✓ 镇静致欣快作用:
改善因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 反应,产生镇静作用,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
安静时易入浅睡,易唤醒,属于浅睡眠(尤 老年人)。
较难通过血脑屏障
易透过胎盘屏障
孕妇 禁用
不良反应多
✓代谢: 肝脏 +葡萄糖醛酸结合失效,t1/2 为2〜3小时,
吗啡-6-葡萄糖醛酸 具有活性,t1/2延长
✓ 排泄:肾, 小量经乳汁及胆汁
哺乳期妇 女禁用
肾功能损害及老年人排泄减慢。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作用机制
吗啡(阿片类药物)通过与不同脑 区的阿片受体(主要μ受体)结合,激 动阿片受体,激活了脑内“抗痛系统”, 阻断了痛觉传导,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
中枢抑制,便意迟钝
✓ 胆道平滑肌痉挛 胆绞痛
✓ 输尿管平滑肌收缩 肾绞痛 ✓ 膀胱括约肌张力 尿潴留
支气管哮喘禁用
✓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诱发哮喘
药理作用-心血管
✓可扩张阻力血管(A)和容量血管(V)
✓心脏---体位性低血压,对心率及节律无影响
原因:促进组胺释放; 兴奋孤束核阿片R --中枢交感张 力降低有关
镇痛作用模式图
阿片-R
morphine
阿片类物质与突触前、后膜阿片受体结合--抑制腺苷酸环化酶(AC) --Ca2+内流 、K+外流 --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 (如P物质)、突触后 膜超极化--抑制痛觉传入--阻断神经冲动传递--产生镇痛等效应。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镇静、镇咳、抑呼吸、缩瞳 ✓平滑肌 ✓心血管系统 ✓免疫系统
✓ 心源性哮喘和肺水肿:
✓ 麻醉前给药、人工冬眠:
哌替啶 氯丙嗪 冬眠合剂
异丙嗪
用于:严重感染、 中枢性高热、甲 亢危象等
不良反应
✓ 耐受性及成瘾性比吗啡弱 ✓ 剂量过大引起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 中毒时纳洛酮不能对抗惊厥作用,需合用
巴比妥类药
部分激动药-喷他佐辛
激动κ、δ受体,拮抗吗啡对µ受体的激动作用; 镇痛为吗啡的1/3,镇静作用明显,较少发生呼吸
力和工作能力; ✓ 世界毒品贸易已经占到世界贸易的13%,仅
次于军火贸易 ;
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毒品灾害 几乎蔓延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6.26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
可待因 (甲基吗啡codeine )
✓ 可待因在阿片中含量为0.5%,在体内脱甲 基后转变为吗啡
✓ 镇痛 < 吗啡 (1/10 ∼1/12)> 解热镇痛药 ✓ 镇咳 < 吗啡 (1/4)
第十五章:镇痛药(analgesics)
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
慢性疼痛作为一种病症,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 重视,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确认为继呼吸、脉搏、 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
疼痛(Pain)
✓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是机体受到伤害 后发出的一种保护反应,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 反应。
药理作用
特点:
✓ 镇痛 < 吗啡 (1/7∼1/10) 持续时间:2∼4h
✓ 镇静 欣快 呼吸抑制 扩血管作用
≈
吗 啡
对妊娠末期的子宫正 常的节律收缩无影响, 不对抗缩宫素的作用, 不延长产程
✓兴奋胃肠道
< 吗啡,作用时间短,不引起便秘
平滑肌括约肌
临床应用
✓ 镇痛: 可代替吗啡,用于各种剧痛,如对创伤、手术后 疼痛、内脏绞痛、晚期癌症痛等
伤害性刺激
组织细胞受损
释放致痛物
Aδ类纤维
感受器 C类纤维
皮层
边缘系统、下丘脑
产生痛觉(快痛) 内脏、情绪反应
时相 刺激终止 性质 传入纤维 投射部位 发生部位
快痛 迅速发生
消失 尖锐而定位清楚
Aδ类纤维 第一、二感觉区
浅表组织
慢痛 发生较慢 0.5 – 1.0s
持续几秒钟 定位不清、强烈
C类纤维 扣带回 深部组织
不良反应
✓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耐受性:药物反复使用后,机体对药物反应强度递减, 表现为使用剂量逐渐增大和用药间隔时间缩短;
常规剂量连用2周即可产生耐受性; 有交叉耐受性; 《麻醉药品管理条例》规定,连续用吗啡不得超过1周
不良反应
依赖性:吗啡和海洛因停药后6~10h开始出现戒 断症状,36~48h症状最严重如兴奋,失眠,震 颤,流泪,流涕,腹泻,虚脱
临床应用
✓镇痛:对多种疼痛均有效
可缓解或消除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痛; 对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胆绞痛和肾绞痛加用解痉药如
阿托品可有效缓解, 能有效缓解心机梗死引起的剧痛,除能缓解疼痛和减轻
万针刺心,万虫断筋,万刃裂肤" 精神依赖性(心理依赖性、习惯性)
强烈的渴求感 躯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成瘾性)
有欣快感,有耐受性和戒断症状——毒瘾
毒品的危害
毁灭自己 :剜骨剃髓不用刀, 请君夜吸相思膏
祸及家庭 :烟瘾一来人似狼, 卖儿卖女不认娘
危害社会:
NOTICE!
✓全世界有10%的人口卷入了毒品的生产和消费; ✓全世界每年约有10万人因吸毒死亡; ✓ 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人因吸毒丧失正常智
✓ 用于中等程度疼痛、伴疼痛的 剧烈干咳
人工合成的镇痛药
✓ 哌替啶 pethidine
(度冷丁dolantin,杜冷丁meperiding) ✓ 美沙酮 ✓ 芬太尼 ✓ 喷他佐辛(镇痛新)
哌替啶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F为40%∼60% 注射给药: 吸收更快
血浆蛋白结合率60%,t 1/2 = 3小时。 主要经肝脏代谢成哌替啶酸和去甲哌替啶 后者t1/2 15-20小时,有明显中枢兴奋作用
17
纳洛酮
哌啶环-氮甲基→稀丙基 醇羟基→=O:拮抗剂
苯基哌啶类基本结构
构效关系特点
✓镇痛作用的高效性和选择性; ✓立体结构的特异性,只有左旋体才有镇痛
作用; ✓有特异性的拮抗剂;
吗啡(morphine)
烯丙基
吗啡
可待因
吗啡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易吸收,但首过消除明显,常用皮下或注射给药。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约30%,分布迅速、广
慢痛常伴有情绪和心血管、呼吸等内脏功能变化;
缓解疼痛药物分类
✓慢性钝痛:
作用于外周;
抑制体内PG的生物合成;
解热镇痛抗炎药 镇痛作用较弱;
同时兼有解热、抗炎作用;
无成瘾性
✓急性锐痛: 作用于中枢;
与体内阿片受体结合
镇痛药 镇痛作用强
有成瘾性
✓内脏绞痛:平滑肌解痉药
镇痛药与局麻药、全麻药的区别
作用 意识 其他感觉及运动
✓ 疼痛分类(痛觉冲动发生部位):
躯体痛:身体表面和深层组织 内脏痛:内脏器官,体腔壁浆膜及盆腔器官 神经痛:神经系统损伤或受到肿瘤压迫或浸润
躯体疼痛的分类
锐痛:烧伤、战伤、割伤、心梗、癌痛
定位明确 传导快、尖锐
钝痛:头痛、牙痛、关节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
定位不明确、传导慢、烧灼痛
痛觉的产生机制
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
✓ 镇咳:
有痰的咳嗽 能用吗?
直接抑制延脑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
产生镇咳作用,但易成瘾,故临床用可待因代替
作用机制可能与激动延脑孤束核阿片受体有关
✓ 缩瞳:
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动眼)神经,引起瞳孔缩小 针尖样瞳孔为吗啡中毒的特征
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
✓ 催吐
抑制(1/2),成瘾性小
镇痛药(vs吗啡)的比较
名称 受体 激动剂 镇痛 维持 不良反应
类型 类型 特点 时间(h)成瘾性 呼吸↓ 便秘 BP
特点:镇静时,意识清醒,其他感觉不受影响;镇 痛作用大,反复应用易于成瘾。
分类(作用机制):
1.阿片受体激动剂: 吗啡、可待因、哌替啶 2.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 喷他佐辛、布托洛啡 3.其他: 罗痛定
阿片类生物碱:
来源 :
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含有吗啡, 可待因等20余种生物碱。
按化学结构分为:
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CTZ ,引起恶心和呕吐 注:与氯丙嗪镇吐作用相反
✓其他
抗利尿激素、催乳素、促生长素分泌增加;促黄体生成 素分泌减少
药理作用-平滑肌
✓ 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作用强持久, 便秘
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的平滑肌张力,胃排空时间
肠平滑肌张力推进性蠕动回盲部肛门括约肌张力
消化液的分泌抑制,食物消化延迟
阿片受体在体内的分布
①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较高-痛觉的感受和整合。
②边缘系统及蓝斑核最高-情绪、精神活动。 ③中脑盖前核-缩瞳。 ④延脑的孤束核-咳嗽反射。 ⑤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肠肌-胃肠活动。
阿片类镇痛药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药
阿片生物碱类(吗啡、可待因) 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啶)
镇痛机制研究史
✓ 1804年:德国的药师从阿片中提取出吗啡。 ✓ 1962年邹冈、张昌绍发现吗啡镇痛部位在中枢。
邹冈院士:1932-1999
邹冈院士的导师 张昌绍教授
1906-1967
镇痛机制研究史
✓ 1971年Goldstein首先用放射受体结合法证明脑 内有特异性的阿片结合位点。
✓ 1973年美英三个不同的实验室(Simon,Snyder ,Terenius)用高比活性标记的阿片物质均证明 了脑内阿片受体的存在。
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
✓ 镇痛
有强大镇痛作用,对多数疼痛效果好,除神 经痛外;
对持续性慢性钝痛>间断性急性锐痛; 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
治疗钝痛能 首选吗?
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
✓ 镇静致欣快作用:
改善因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 反应,产生镇静作用,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
安静时易入浅睡,易唤醒,属于浅睡眠(尤 老年人)。
较难通过血脑屏障
易透过胎盘屏障
孕妇 禁用
不良反应多
✓代谢: 肝脏 +葡萄糖醛酸结合失效,t1/2 为2〜3小时,
吗啡-6-葡萄糖醛酸 具有活性,t1/2延长
✓ 排泄:肾, 小量经乳汁及胆汁
哺乳期妇 女禁用
肾功能损害及老年人排泄减慢。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作用机制
吗啡(阿片类药物)通过与不同脑 区的阿片受体(主要μ受体)结合,激 动阿片受体,激活了脑内“抗痛系统”, 阻断了痛觉传导,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
中枢抑制,便意迟钝
✓ 胆道平滑肌痉挛 胆绞痛
✓ 输尿管平滑肌收缩 肾绞痛 ✓ 膀胱括约肌张力 尿潴留
支气管哮喘禁用
✓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诱发哮喘
药理作用-心血管
✓可扩张阻力血管(A)和容量血管(V)
✓心脏---体位性低血压,对心率及节律无影响
原因:促进组胺释放; 兴奋孤束核阿片R --中枢交感张 力降低有关
镇痛作用模式图
阿片-R
morphine
阿片类物质与突触前、后膜阿片受体结合--抑制腺苷酸环化酶(AC) --Ca2+内流 、K+外流 --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 (如P物质)、突触后 膜超极化--抑制痛觉传入--阻断神经冲动传递--产生镇痛等效应。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镇静、镇咳、抑呼吸、缩瞳 ✓平滑肌 ✓心血管系统 ✓免疫系统
✓ 心源性哮喘和肺水肿:
✓ 麻醉前给药、人工冬眠:
哌替啶 氯丙嗪 冬眠合剂
异丙嗪
用于:严重感染、 中枢性高热、甲 亢危象等
不良反应
✓ 耐受性及成瘾性比吗啡弱 ✓ 剂量过大引起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 中毒时纳洛酮不能对抗惊厥作用,需合用
巴比妥类药
部分激动药-喷他佐辛
激动κ、δ受体,拮抗吗啡对µ受体的激动作用; 镇痛为吗啡的1/3,镇静作用明显,较少发生呼吸
力和工作能力; ✓ 世界毒品贸易已经占到世界贸易的13%,仅
次于军火贸易 ;
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毒品灾害 几乎蔓延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6.26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
可待因 (甲基吗啡codeine )
✓ 可待因在阿片中含量为0.5%,在体内脱甲 基后转变为吗啡
✓ 镇痛 < 吗啡 (1/10 ∼1/12)> 解热镇痛药 ✓ 镇咳 < 吗啡 (1/4)
第十五章:镇痛药(analgesics)
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
慢性疼痛作为一种病症,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 重视,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确认为继呼吸、脉搏、 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
疼痛(Pain)
✓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是机体受到伤害 后发出的一种保护反应,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 反应。
药理作用
特点:
✓ 镇痛 < 吗啡 (1/7∼1/10) 持续时间:2∼4h
✓ 镇静 欣快 呼吸抑制 扩血管作用
≈
吗 啡
对妊娠末期的子宫正 常的节律收缩无影响, 不对抗缩宫素的作用, 不延长产程
✓兴奋胃肠道
< 吗啡,作用时间短,不引起便秘
平滑肌括约肌
临床应用
✓ 镇痛: 可代替吗啡,用于各种剧痛,如对创伤、手术后 疼痛、内脏绞痛、晚期癌症痛等
伤害性刺激
组织细胞受损
释放致痛物
Aδ类纤维
感受器 C类纤维
皮层
边缘系统、下丘脑
产生痛觉(快痛) 内脏、情绪反应
时相 刺激终止 性质 传入纤维 投射部位 发生部位
快痛 迅速发生
消失 尖锐而定位清楚
Aδ类纤维 第一、二感觉区
浅表组织
慢痛 发生较慢 0.5 – 1.0s
持续几秒钟 定位不清、强烈
C类纤维 扣带回 深部组织
不良反应
✓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耐受性:药物反复使用后,机体对药物反应强度递减, 表现为使用剂量逐渐增大和用药间隔时间缩短;
常规剂量连用2周即可产生耐受性; 有交叉耐受性; 《麻醉药品管理条例》规定,连续用吗啡不得超过1周
不良反应
依赖性:吗啡和海洛因停药后6~10h开始出现戒 断症状,36~48h症状最严重如兴奋,失眠,震 颤,流泪,流涕,腹泻,虚脱
临床应用
✓镇痛:对多种疼痛均有效
可缓解或消除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痛; 对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胆绞痛和肾绞痛加用解痉药如
阿托品可有效缓解, 能有效缓解心机梗死引起的剧痛,除能缓解疼痛和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