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甘肃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甘肃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笑话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这些寓言故事就是早期的笑话雏形,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幽默、讽刺方面是一致的,魏晋时期笑话确立不断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笑林》作为第一部笑话专集出现,增强了笑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独立性。

笑话在明清时期空前繁荣,专辑不断涌现,代表作有明代冯梦龙的《广笑府》和清代的《笑林广记》。

在《笑林》出现之前,中国先秦时期的幽默文学作品,其创作意图大抵是为了达到说理辩难的目的,并非单纯为引人发笑的纯幽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质,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政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笑林》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在笑话的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某种程度上体现“为幽默而幽默”的观念。

笑话中的幽默,就是用简单的情节,巧妙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

《笑林》以搞笑故事为主,往往在简单的篇幅中不忘情节的巧妙设置和形象的精心雕琢,表现出高超的引人发笑的叙事技艺。

不少故事在铺垫中巧打埋伏,让人进入一个典型的环境中,之后突然揭开一个人们所难以预料到的结果,使读者或者听众经历由最初的期待紧张到结尾的醒悟释然这样一个快速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引爆笑声,而这个转折就是传统笑话中的“笑点”。

笑点能不能让读者感到好笑是笑话能否成功的关键。

笑话能够达到“欢声满座”、“揭瓦哄堂”的艺术效果,其奥妙之一就在于精妙的修辞。

古代笑话在修辞方面的成就很高,它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很注重运用多种修辞。

从语言语境的角度来研究笑话中的幽默语言,能够帮助理解古代笑话的幽默,而艺术夸张是古代笑话中比较重要的修辞,在幽默理论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从美学观念看,笑话是属于喜剧的范畴,幽默讽刺是其瞩目的美学特征,因而其中的夸张手法必定与幽默结为一体。

笑话就常常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矛盾,不仅把隐晦的东西显现出来,而且像放大镜一样把微小的东西放大开来。

在描写人或事物的时候也有利用非合情合理的极度夸张,违反生活逻辑,违背生活真实来达到“可笑”的目的,例如建议鲁人截竿入城的老父、一叶障目取物的楚人,等等。

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张修辞使言语更具幽默性,也给人深刻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宋扬《论魏晋笑话的文体成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笑话的雏形是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既是寓言故事也是笑话,两者在幽默、讽刺方面是一致的。

B.中国古代笑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确立并发展于魏晋时期,明清时期空前繁荣,笑话专集不断涌现。

C.《笑林》是我国第一部笑话专集,它的出现,改变了先秦时期幽默文学作品有针对性的这种实用主义传统。

D.中国古代笑话有着高超的引人发笑的叙事技巧,往往在简单的篇幅中有巧妙的情节设置和精心雕琢的形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中国先秦时期幽默文学作品中的“幽默”,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质,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紧密联系,并非单纯为了娱乐。

B.《笑林》中多是搞笑故事,故事讲述者常常巧设埋伏,使阅读者进人一个特定的情境,这就为故事揭开出乎意料的结局作了铺垫。

C.中国古代笑话中的“笑点“,就是故事的结果使读者或听众的心理由期待紧张到醒
悟释然的快速变化过程中,引爆笑声的转折点。

D.中国古代笑话在描写人或事物的时候,往往把徽小的东西放大开来,违反生活的逻辑,违背生活真实从而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笑林》中的幽默,既表现在用简单的情节,巧妙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还表现在精妙的修辞,使笑话中的语言充满了幽默。

B.从喜剧的美学特征来说,夸张手法必定与幽默结为一体,作为喜剧的笑话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矛盾也就成了主要表现形式。

C.笑话中的幽默,不仅仅只是为了达到使人发笑的目的,它在戏谑讽刺中还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如“一叶障目”“长竿人城”。

D.《笑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笑话专集,其影响是深远的,古代笑话中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对现代幽默理论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答案】
D;D;A
【解析】
(1)D、“中国古代笑话有着高超的引人发笑的叙事技巧”扩大范围,并不是所有的都是这样,原文第三段只是以《笑林》为代表的,“《笑林》以搞笑故事为主,往往在简单的篇幅中不忘情节的巧妙设置和形象的精心雕琢,表现出高超的引人发笑的叙事技艺”.故选D.
(2)D、“往往把徽小的东西放大开来”无依据,另外“违背生活真实从而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不符合原文,原文第五段表述为“在描写人或事物的时候也有利用非合情合理的极度夸张,违反生活逻辑,违背生活真实来达到‘可笑’的目的”.故选D.(3)A、根据原文第四段的表述“奥妙之一就在于精妙的修辞.古代笑话在修辞方面的成就很高,它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很注重运用多种修辞.从语言语境的角度来研究笑话中的幽默语言,能够帮助理解古代笑话的幽默,而艺术夸张是古代笑话中比较重要的修辞,在幽默理论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得知,并不是表明《笑林》的幽默.故选A.
答案:
(1)D
(2)D
(3)A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棵树的故事
王建平原本,那棵树的故事已有了句号,哪想,今春一个议题,让树的话题得以延续。

春节刚过完,西村村长陪县减灾办的科技人员上山来,对有隐患的山体进行一番考察后,拟定一个议题:全村唯有村民刘有福的房反紧贴着松酥山体,此处属泥石流重大隐患区,入夏前必须搬下山。

此事一嘈开,都说刘有福命好,要住政府出钱修建的新房了,真是有福。

哪料,
风声吹进刘有福的耳朵里,他心烦意乱,嘴与老屋的门一下紧闭起来。

心想,住山上五六十个年头,那坡那梁那路那草那花那田那地的样儿全烙在心中,我跟它们知根知底知深知浅知冷知暖的日子数不清。

哪舍得离开呀?
这天朝阳照亮山梁,刘有福开门晒太阳,门一开就跟门外的人照上面。

见村长第九次上门来,刘有福一下蹲地上,勾下头。

村长说,五叔,这山上真的那么好吗,山高路难行,这些年夏天的暴雨季节夜里,你和五娘做过一个完整的梦没?
刘有福没出声,他咋会不知山洪的冲击声跟雷声搅在一起,夜里可吓死人了,他和老伴常常缩在墙角听天由命……老伴去年病故……想到这儿,他抬头吭了一声。

今的老房子搬下山?
肯定的。

村长应。

我的鸡鸭猪狗牛全下山?刘有福又问。

那是必须的。

村长应。

那……我的这棵树?刘有福迟疑一下,吸入一口气,吐完后半句,我的树也要下山!
当……当然……村长仿佛没想好就从嘴里遛出了几个字。

瞬时,他才明白老人家的愿望。

老人家的那棵树太大太粗了,要搬下山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刘有福老屋前有一颗黄桷树。

七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刘有福二十多岁的爹,趁一个风雪夜看守将不严,从壮丁集中营逃出来,路遇一位砍柴人便讨得一根树枝,好几天粒米未进,靠喝冬水田里的水和手上的树枝拄回家。

到家后他爹在门前用锄头挖下一个坑,栽下了树枝。

没想到呀,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过去,树--悬跟露爪,树干粗壮得两人合围。

树体歪针,长相怪异,主枝横伸树冠宽阔,枝繁叶茂。

刘有福常想。

树是爹,爹是树,这么些年有爹陪伴心里总是满满的。

住西村山脚下的二宝,四十岁不到,闯荡过好几个省,是村里村外的大能人。

二宝每次来见刘有福,嘴皮子热乎极了。

二宝第三次上山,五叔前五叔后贴住刘有福的屁股转。

五叔,二宝向刘有福敬上带把儿的烟。

我想好了,愿出3000元买你的这棵树。

叭--刘有福将一口痰射击出两米多远。

3500元呢?二宝脸上堆积着笑。

刘有福的目光移向树。

眼晴不动了。

那树。

古态盎然。

叶片儿油绿光亮,有数不清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正左树上嬉戏,它们不离开树,爱恋着老屋散发出的古老气息,更没嫌弃过刘有福和他鸡鸭猪狗牛们身上传递给它们怪怪的酸味……刘有福眼晴湿了。

五叔,5000元怎么样?二宝加价。

刘有福手中烟锅嘴儿在地上敲了敲,起身扛起一头白发迈向老屋。

二宝没想到,他五叔在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说,侄儿--你能,我出钱,请你把树移下山吧!
三个月过去,刘有福在山下的新屋建好了。

树在昨天也由二宝移下山,在新屋门前栽好。

刘有福牵着牛在草地吃草,他远远地望着新栽下的树干,入神了,连二宝的侄儿小强来到自己面前也没察觉。

五爷,二叔是真心想得你的树,活树没到手,等树死了,他还要来买。

小强对看刘有福的耳朵说。

嗯?刘有福回头盯住小强。

二叔说树的根部可以打造成根雕茶几,树干和粗枝可雕刻成上百件工艺品,他已访好了买家,那人报价58000元。

树会死?刘有福眼晴闪烁一下。

会的,树下坑的头天晚上,二叔在后半夜往坑底的泥土里理了生石灰。

小强接着说,化学课学过,生石灰被水泡散了就成了石灰水,石灰水具有强碱性,会烧死树根的……
夏去秋来,刘有福的树发出的新芽变成了嫩绿的小叶儿。

幸好那晚刘有福请人与小强从树千侧面挖出一个深坑,从树根下构出好几块生
石灰,换上了新土。

树呀,你命大,二宝埋下去的生石灰还没化开,要不……
刘有福独自来到镇上的学校,他为并不沾亲带故的孙子小强交了5000元的生
活费。

面对老师的询问,刘有福说,谢老师啦,那娃儿的书没白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刘有福一听要他将家搬到山下,就紧闭了大门,拒绝来访,是因为这里是他和去伴生活了五六十个年头的地方,所以非常不愿意搬家。

B.村长九次上门劝说刘有福人夏前搬下山,主要是因为刘有福的房屋紧贴酥松山体,在夏天的暴雨季节一旦发生泥石流,就会危及生命安全。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听到二宝提出买树时将一口痰射出老远,二宝加价后在地上敲烟锅嘴等处,表明刘有福是一个怪癖、不知变通的人。

D.小说画线处关于黄桷树的描写形象而富有诗意,描绘出刘有福一家与树相伴相融的和谐画面,这样的描写强化了刘有福对故宅的不舍之情。

E.小说以补叙的方法,介绍了刘有福请人与小强挖坑救树的相关内容,不仅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而且丰富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写“树”的两次遭劫经历,每次表现都不同,躲过动难的原因也不一样。

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
AC
【解析】
解析:
(1)A.错误;分析不全面,不仅因为这是他和老伴生活的地方,更是因为舍不得那
棵黄桷树;
B.正确;
C.错误;这些细节表明刘有福对于二宝买树的抗拒,并非怪癖和不知变通;
D.正确;
(2)贯穿全文的线索都是黄桷树,明线是为防泥石流,政府要求刘有福搬家,他为了不离开黄桷树而想尽办法将黄桷树一起搬下山;暗线是二宝想购买黄桷树,刘有福不同意,他装作热心帮忙搬树,实际在树坑里埋下生石灰害死老树的计划;两条线索交织能够让情节更集中,明线塑造出刘有福爱护大树的形象,暗线则更通过塑造二宝的狡诈形象反衬刘有福对大树的关爱,更突显主人公的形象;
(3)第一到二十三段是黄桷树遇到的第一次劫难,即政府要求刘有福下山居住,黄桷树将面临被留在山上的命运,从“那…我的这棵树?刘有福迟疑一下,吸入一口气,吐完后半句,我的树也要下山!当…当然…村长仿佛没想好就从嘴里遛出了几个字”
可看出,大树要下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大树最终还是被搬下了山,这既是因为刘有福向村长请求,更因为他肯为大树付出,从“侄儿--你能,我出钱,请你把树移下山吧!”可看出;
从十六段到三十段是黄桷树遇到的第二次劫难,二宝想出钱买黄桷树,但刘有福不答应,大树被搬下山,看似平安,结果从小强话中才知道二宝并未死心,而是偷偷在树坑中埋下生石灰,打算把树烧死了再夺取这棵老树;这次之所以逃过劫难,是因为小强的告密,刘有福因此赞叹“娃儿的书没白读”,不仅是指小强学到的知识,更是指小强心有良知,懂得保护大树,保护环境;
作者通过大树命运的一波三折和刘有福对大树的深情,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批判唯利是图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答案示例:
(1)(4分)AC;
(2)(4分)第一问:明线是因为政府让刘有福下山的事情而引起的冲突,暗线是二宝算计老树的道理;
第二问: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3)(6分)第一问:第一次,当政府要求刘有福下山;“树”面临被遗弃在山上与主人分离的劫难时,因为村长答应刘有福,可以连老树一块搬迁而躲过一劫;原因是刘有福的用心争取,也体现了社会管理的人性化;
第二次,“树”面临被慢慢烧死的劫难时,因为小强的告密而躲过一劫;也体现了为学校教育的引导,小强有了充分的环保意识;
第二问:两次描写,体现小说“人与自然万物依赖”的主旨.
(第一问给4分,第二问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亦可.)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2)本题考查对小说线索作用的分析;
(3)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分析;
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但注意的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小说线索、思路的答题指津】
1、熟悉相关知识,牢记答题术语;
2、小说线索特点,明暗双线交织;
3、小说思路问题,注意审清题目;
4、问什么答什么,分清答题角度;
5、内容情感结构,人物环境情节;
6、开头巧设悬念,结尾出人意料;
7、中间一波三折,铺垫伏笔衬托;
8、揭示深化主题,塑造刻画人物;
9、创设故事情境,渲染环境氛围;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史学大师许倬云许倬云1928年出生于无锡大族,出生时手脚弯曲,一直不能动。

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上,长大后肌肉不发达,终生借助双拐行走。

小时候,许倬云没法上学,只能在家自修。

时任厦门海关监督的许风藻,人文学术素养很高,经常给儿子随机指点:给他讲数学、讲历史、讲语文,教他有关战争史、政治学与外交学等。

许倬云起初爱看武侠小说,许风藻说:“你别老看武侠小说,好好看看《史记》。

”于是许倬云从十来岁开始读《史记》《左传》,读了许多古书。

1934年,许倬云随父亲移居沙市荆关监督公署。

抗战开始后。

因沙市地处要冲,逃难的人经此转往四川,川军也经此开赴前线。

在沙市家门口的下马石旁,眼看见一队队川军开往台儿庄,有许多士兵还是小孩子,只有七八岁的许倬云,因毋亲一句话,“这些人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一夜之间长大。

当时许倬云父亲负责供应军粮民食,许家人也枕经常随着军队转移,或者随着难民逃难。

很多时候,许倬云被摆在一个土墩、石磨、板凳上,作为一个旁观者。

满目所见,尽是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生离死别,知道了什么叫饥俄,什么叫恐俱。

也因此。

许倬云看到了中国最深入内地的农村,看见最没有被外面触及的原始原貌。

七十年后回顾起这段往事,许倬云还是忍不住伤心流泪。

1949年,许倬云随家人迁台,考入台大外文系。

因为中文和历史考得好。

在傅斯年的建议下转入历史系一直读到硕士毕业。

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间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

再加上当时上课常常是一个人一班,等于几个名师一起训练许倬云。

这在以后是不可想象的学习条件。

许倬云终生感激这些不同风格的老师,每个人都给他一些东西,他没有走任何老师的路,而是自己走出一条路,这条路受每位老师很大的影响。

1957年,时任“中研院”考古所助理研究负的许倬云,获得纽约华侨徐铭信提
供的1500美元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

在芝大的五年,许倬云在学术上突飞猛进,除了历史以外,他还接受了社会学、宗教学以及计量统计学方面的训练,也熏染了芝大“眼光宏阔”的学风、大问题意识,这些影响了他一生的治学方向。

不过,何炳棣在回忆录中,对芝大这种学风颇有微词--只做“世界第一流的学问”。

2010年“中研院”为许先生庆寿,院士杜正胜如是评价:“许先生最大的影响不在于上古史,而在于所引入的那种关注杜会经济领域的研究视角。


在两岸三地,许伴云影响更大的可能是大众史学的写作。

近二十年来,他陆续山版了《万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以及新近出版的“许倬云说历史”系列四册等几十种,有的是精心撰著而成,有的则是根据在企业、高校讲座的课件整理而成,都有着一以贯之的内在理念一-关注与当下、与中国相关的大问题。

或许,这种文字背后的问题意识和情怀,也是许先生的书收到白领、商人、学生等阶层喜爱的原因。

(摘编自云君《许倬云:旁观者的深思》、冯俊文《许倬云:一位历史学家的奥德赛》等)(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许倬云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正常读书学习,所以他一直在家自修,直到考入台大外文系,他才开始了正式的学校学习生活。

B.许倬云师从众多大家,但又不盲从,而是自己走出一条路,这说明学术研究中,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C.许倬云从事历史研究,特别强调从社会经济领域的视角研究历史问题,在这一点上,他的贡献大于他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

D.许倬云不仅具有扎实的功底,旁观者的观察能力,而且学术视野广阔,善于借助其他学科进行历史研究,因而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从父亲的教育中,许倬云领略到了历史的趣味;古书《史记》等是许倬云最初的历史营养,使他萌发了对历史的兴趣:这些都为他从事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B.抗战时期,许倬云深人内地农村的经历,使他后来对中国社会复杂性的认识,都远比常人深刻、真切,这种经历,直接决定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C.许倬云在台大求学时,得到了傅斯年的赏识,并在傅斯年的指引下作出正确的选择:从最初学习外文转到学习历史,自此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领域。

D.留学美国是许倬云的人生转折,芝大“眼光宏阔”的学风、大问题意识确定了他治学的方向。

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从在家自修学习,再到台大上学、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许倬云都得到了众多老师的帮助和提携,整个学习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3)有人评价许倬云“时时心怀天下,悲悯苍生”,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A;AC
【解析】
(1)A“所以他一直在家自修”错误,原文第一段“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上,长大后肌肉不发达,终生借助双拐行走.小时候,许倬云没法上学,只能在家自修”指的是他七岁之前的学习情况.之后到“1949年,许倬云随家人迁台,考入台大外文系.”并没有说一直在家自修.
(2)B“直接决定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D“确定了他治学的方向”错,程度加重,原文是“这些影响了他一生的治学方向”.E项“整个学习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在家自修学习”是由于“出生时手脚弯曲,一直不能动”,不能说“一帆风顺”.
(3)完成此道信息筛选题要就扣住“心怀天下”“悲悯苍生”也就是对国家的情怀和对人民的体恤.概括是抓住“很多时候,许倬云被摆在一个土墩、石磨、板凳上,作为一个旁观者.满目所见,尽是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生离死别,知道了什么叫饥俄,什
么叫恐俱.也因此.许倬云看到了中国最深入内地的农村,看见最没有被外面触及的原始原貌.七十年后回顾起这段往事,许倬云还是忍不住伤心流泪.”“在两岸三地,许伴云影响更大的可能是大众史学的写作.”“关注与当下、与中国相关的大问题”进行概括.
答案:
(1)A
(2)AC
(3)①自小就学会设身处地,体会领悟人生悲苦.②史学写作,面向大众,文字背后关注的是与当下中国相关的大问题.③始终是一个爱国者,认识与实践并重,积极促进两岸关系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训练.
(1)此题考查了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3)此题考查了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1)此题考查了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

仪凤
..中,上书阙下,补下邽主簿,频迁监察御史。

姚、巂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恒州浮屠为其徒诬告祝诅不道,武后怒,命按诛之。

怀古得其枉,为后申诉,不听,因曰:“陛下法与天下画一,岂使臣杀无辜以希盛旨哉?即其人有不臣状,臣何情宽之?”后意解,得不诛。

阎知微之使突厥,怀古监其军。

默啜胁知微称可汗,又欲官怀古,不肯拜,将杀之。

辞曰:“守忠而死与毁节以生孰愈?请就斩,不避也。

”遂囚军中,因得亡,而素尪弱,不能骑,宛转山谷间,仅达并州。

时长史武重规纵暴,左右妄杀人取赏,见怀古至,
急执之。

有果毅尝识怀古,疾呼曰:“裴御史也。

”遂免。

迁祠部
..员外郎。

姚、巂酋等叩阙下,愿得怀古镇安远夷.,拜姚州都督,以疾辞。

始安贼欧阳倩众数万,剽没州县,以怀古为桂州都督招尉讨击使,未逾岭,逆以书谕祸福,贼迎降,自陈为吏侵而反。

怀古知其诚,以为示不疑,可破其谋,乃轻骑赴之。

或曰:“獠夷难亲,备之且不信,况易之哉!”答曰:“忠信可通神明,况裔人耶!”身至壁抚谕,倩等大喜,悉归所掠出降,虽诸洞素翻覆者,亦牵连根附,岭外平。

徙相州刺史
..、并州大都督长史,所至吏民怀爱。

神龙中,召为左羽林大将军,未至官,还为并州。

人知其还,携扶老稚出迎。

崔宣道始代为长史,亦野次。

怀古不欲厚愧宣道,使人驱迎者还,而来者愈众,得人心类如此。

俄转幽州都督,绥怀两蕃,将举落内属,会以左威卫大将军召,而孙佺代之,而佺不知兵,遂败其师。

卒于官。

(节选《新唐书•裴怀古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B.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C.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D.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仪凤”指年号,这种年号纪年法开始于汉武帝刘彻时期,一直沿袭到民国。

B.祠部是官署名,在唐代是六部之一,祠部长官称“郎中”,副长官称“员外郎”。

C.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有时也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D.刺史是古代官职,掌管一个州的最高权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