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的江湖里布道——对吴勇老师“童化作文”教学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610000)罗良建
[摘要]“儿童的江湖”是儿童精神和文化世界的隐喻。
“童化作文”本着对儿童立场的充分认知和尊重,为解放儿童言语生命的使命而来,为发展儿童的言语生命而教,让习作教学中的儿童变得主动,让习作教学的过程变得生动,让儿童的言语走向灵动。
[关键词]儿童江湖童化作文布道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0-010
何谓江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江湖旧时泛指四方各地,如走江湖、闯江湖。
”看来,“江湖”的意思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世界”。
然而,人们却喜欢以江湖称人,“人即江湖”,以文学和影视作品为甚。
因为,“文学是人学”(高尔基语)。
因此,江湖的味道,有浓浓的人情;江湖的印象,是满眼的人物。
一、对“儿童江湖”的认识
常言说: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江湖。
我想有儿童存在的地方也会有儿童的江湖:儿童不同于成人,因此他们有自己的江湖。
江湖有江湖的故事,儿童的江湖也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儿童江湖,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喜怒,也有哀乐……
江湖是有规矩的,儿童的江湖也有规矩,却并非成人能完全读懂。
儿童的江湖,是向儿童洞开的,成人未必能够进得去,因为成人是远离儿童江湖的“前辈”。
在儿童的江湖里,成人的角色也是重要的,可能是强者,但也可能是“魔头”。
尊重儿童江湖的“前辈”德高望重,不尊重儿童江湖的成人在儿童那里可能就是“千年老妖”。
江湖需要大侠,教师和家长是培养儿童江湖大侠的“师父”,是拥有传世秘籍的“掌门”。
有的师父强调培根固本,给好料子,打好底子;有的师父“歪门邪道”,所带的徒弟一时在江湖横行,却后无潜力。
当然,也不乏自私、虚伪如“岳不群”式的刁难师父,也不排除有强势、扭曲似“裘千尺”般的恶毒之母……
常言道:戏上有,世上有。
儿童的江湖,味道长!
二、“儿童江湖里布道”之教育心理学理解
布道,是一个有宗教色彩的词汇。
“儿童江湖里布道”,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布道,但教育面对儿童、面向未来,那生命的神圣、心灵的纯洁,心与心的契合,郑重与虔诚,却是必须的!我国已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说:“教育决定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本身又必须适合儿童心理发展,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其作用。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这段话道破了“儿童江湖里布道”的教育心理学阐释:一是承认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神圣的。
我们今天的教育,似乎更多的时候是单方面的,是学校和教师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教育变成了一种要求或命令,进而变成一种“制造”,一种“计划”;或者,教育变成一种伺候,一种“混天过日”。
这种教育,没有了神圣,远离了虔诚。
教育,是针对心灵的,这一点正如宗教的布道!有教育家说:教育的别名叫做影响。
因此,真正的教育是让儿童心向往之,让儿童在生活中,在情境中,在体验中,感受美好,充满郑重,濡染而成。
命令,属于行政思维,教育本该鲜明地拒绝。
教育,以所布之道充实童心,培养和生发心灵的主动和责任,激发儿童主动向学,而不是受制于上级和教师的“强迫”与“要挟”。
教育失去神圣,儿童漠视责任,或许是今天我们教育最主要的“钙”流失,是教育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是要尊重儿童的立场。
“教育必须适合儿童心理发展,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其作用”,对儿童立场的理解,就是对“儿童江湖”的尊重。
“儿童江湖”需要教育用儿童视野去发现,用儿童心灵去体验。
或许教育大师们就是这样发现儿童和融入儿童的。
如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感触:“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蒙氏一定知道好多儿童在好玩、好动里发生的那些“江湖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感慨:“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苏翁肯定熟悉儿童在好奇、好胜中流传的“江湖正道”。
概而言之,对“儿童江湖”的认识和尊重,本就是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认识和尊重。
三、“儿童江湖里布道”是“童化作文”的内码
近年来,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先生及其团队的“童化作文”研究,异军突起,成果显著。
在《人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中,我经常读到吴
勇老师的大作;在书店或网上书城中,吴勇先生的《儿童写作论》《吴勇教故事——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探索》《让写作浸润儿童心灵》《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可以这样教作文》等著作,总能吸引我的目光;在不同的场合,这些年我聆听过吴勇老师的作文课也有十多堂吧……因此我暗地里想,看来这吴勇是“读不完的”,吴勇的课也是听不完的!在持续的学习中,“童化作文”给我强烈冲击,最集中在两个词,一个是“儿童”(儿童心灵),一个是“写作”(作文)。
虽然“童化作文”我读不完,甚至也听不完,但我却大胆地说,我找到了“童化作文”的内码,那就是“儿童江湖里布道”!现以我听了四遍的吴勇老师《我要……》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为生命而来:行走于儿童的江湖
1.“童化作文”,儿童是主动的。
吴勇老师《我要……》一课,学生围绕“说服”这个话题,发现了六种“说服”的方法。
所有的方法,没有一个是教师生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主动发现的。
学生的主动,在课堂中有不同的表现。
一是主动猜别人。
开课时,吴老师让孩子们猜四幅图,从图中小女孩丰富的表情猜想发生的事情。
孩子们的回答几乎都有“我猜”“我想”等字眼,可以看出是儿童的“自我”,是他们自己在主动想象,主动学习。
二是主动说自己。
当吴老师说:“像这样用表情说服别人,满足自己意愿的事,在你们身上发生过吗”有一个学生说:“我(曾经)向别人借一样东西,别人不肯的时候,就用一种非常可怜的眼神看着她。
盯了很久了,最后她终于借给我了。
”
也许,在“儿童的江湖”中,学习成为一种需要而不是任务,儿童才会主动。
儿童是主动的,这也才是“儿童江湖”的至道。
2.“童化作文”,儿童是生动的。
生动的课堂来自生动的儿童。
要生动就要有生机,有活力。
在吴勇老师的课堂,孩子是充满生机活力的。
这在课堂中俯拾皆是。
师:(说服别人)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生:我想去游乐场,我妈妈是卖保险的,我就说:“妈妈,游乐场有很多小孩,你去游乐场可以卖很多小孩的保险。
”妈妈一听就乐了,就带我去游乐场了。
(众笑,鼓掌)
师:这叫什么方法
生:双赢法。
师:有创意。
我玩到了,你也获利了,双赢法。
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这叫什么法
生:一针见血法。
师:呵呵,不太贴切。
生:换位思考法。
(热烈的掌声)
师:太棒了!(板书:换位思考法)
师:换位思考法是你发明的,也叫“×××(同学名)法”。
儿童活力焕发,生龙活虎。
生动,这是“儿童江湖”的味道,因为老态龙钟不属于儿童,暮气沉沉更不属于儿童。
儿童,上天赋予的,本就是充满生命的活力与朝气!
3.“童化作文”,儿童是灵动的。
好玩、好奇、好胜甚至好吃是儿童的天性,但也是动物性的表现。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儿童是有灵性的。
让儿童灵活机动,有思想和智慧的灵光,是教育应该的追求。
吴勇的课堂,有灵动的对话,不断深入的思考,儿童灵光的闪现。
如,当一个男生发言,想说服妈妈给他生个弟弟,理由是“你不是经常说我是一个‘宅男’吗(我)眼镜的度数都已经超过300了,如果你给我生个弟弟,我就没有时间当‘宅男’,而是照顾弟弟,和弟弟一起玩耍,一起去同学的家炫耀。
如果还不同意,(你)就和爸爸离婚,就再生吧……(众笑)”吴老师随机采访一个女孩:“如果你是他妈妈,你答应吗”这个女生理性回答:“我应该不会答应。
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
”另一个女生却完全不同:“我不同意。
我会狠狠打他……他纯粹是威胁。
”第三个女生说:“我不同意。
因为为了给他生个弟弟,连自己的工作也丢了,还要把婚给离了,凭什么呀”吴老师没有批评,却道:“给她鼓掌。
这位妈妈很有底气,‘我’工
作丢了,你吃什么你喝什么”“孩子,你的愿望可以达成的关键点在哪里假如你的爸爸妈妈都是独生子女,是可以生的。
理由不怎么恰当,但这位同学没有发过言,一发言就一鸣惊人。
掌声!”
儿童的灵动,需要教师对“儿童江湖”的深入理解,这个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男孩子这次表现就是证明。
用“成人江湖”强势镇压,或以爱的名义“收编”,儿童何来灵动儿童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表现为模仿,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因果方面的联系。
正因为这样,儿童既像海绵,能很快地吸收学习,有时又像“少一根筋”似的语出惊人,甚至“出格”。
我们要能容忍儿童,更要启发儿童,善于鼓励和引导,这样儿童的灵性和人性就会被点亮和培植。
(二)为使命而教:布道于写作的言语生命
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的江湖,这是童化作文教学的前提,但不是全部。
作文教学,是一项技术活,“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一点也不能含糊。
怎样回答作文这四个关键问题,“童化作文”在下面三方面布道。
1.“童化作文”,布道于童心。
孙绍振说:“我认为‘找到自我’是写作教学的目标,而且是最重要的目标,至于能不能找到是个漫长的过程。
”要寻找自我,就要直抵心灵。
吴勇老师在课堂上直指儿童心灵的。
他说:“这些说服方法,不是从那本书上抄来的,也不是从网上搜来的,这些说服方法都是从孩子那里来的。
”的确,我四次听吴老师现场上课,这些说服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说服方法,要找一个权威的说法,是不难的,但儿童未必喜欢,也未必这么分类。
吴老师在课上总结的这些说服方法,是孩子们自己发现的、经常用的,更是孩子们喜欢的。
关注童心,很多人只会说,但吴勇老师已经化成了血液:当孩子说出一种“说服法”,吴老师便会心地鼓掌,并用该学生的名字命名;当孩子多次没有说得恰当,不理解时,吴老师会边写边说:“我来总结一下,你们看对不对不对可以擦去。
”
2.“童化作文”,布道于生活。
尊重生活,在吴勇老师的课堂上,突出的两个字就是“唤醒”。
儿童有生活,有故事,而吴老师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经历生活,也唤醒生活。
“如果你是妈妈,你同意他买狗吗”这是经历生活。
“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我吓一跳。
原来,说服人的高手在我们班上。
今天我们PK一下(经历)好不好看谁是高手中的高手行不行”这是唤醒生活经历。
无论是让学生经历生活,还是唤醒生活的经历,我们都感到吴勇老师的课有些与众不同,特别注意“现场感”。
“现场感”就是生活中那些鲜活的人、那些鲜活的事,呼之欲出。
“现场感”是吴勇老师尊重儿童生活的“独门绝技”。
3.“童化作文”,布道于规律。
规律,就是对本质的深刻认识。
教育有教育的规律,语文有语文的规律,作文也有作文的规律。
要提高质量,比苦教苦学更有力的武器,那就是按照规律办事。
这节课,是吴勇老师“童化作文”系列教学主张和实践探索的一个影子。
“童化作文”主张把“童心”和“文心”作为作文教学的两翼,并鲜明地提出“童化作文”为“指向知识的功能性写作”等。
这些主张就是“童化作文”对儿童习作本质规律认识的反映,也是“在儿童江湖里布道”的“道”之所在。
《我要……》这节作文指导课,“道”体现在哪里呢首先,吴老师在课堂中开发出的“如何说服”的功能目标;其次,结合生活情境,综合使用“具体”“条理”“想象”等写作本体性知识;第三,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提炼出六种说服方法,搭建了从观察表情到感受动作,再到运用语言说服的“写作支架”。
这些“道”,通过四步而实现“布道”:第一步,在交流中发现、归纳语言说服方法;第二步,用“今天我们PK一下好不好看谁是(说服)高手中的高手”,让学生运用说服方法进行练说;第三步,要求“用一个自己最擅长的说服方法,加入一些动作和表情”进行片段练写,评比“说服达人”;第四步,课后成篇,“把自己说服经历写下来,至少运用两种以上语言说服方法,写清说服成功与否”。
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就是学生习作成长的“支架”;课后让学生综合运用表情、动作和两种
以上说服方法,写一篇作文,就是孩子习作成长的“平台”。
它既尊重了写作的规律,也尊重了生活的规律,因为生活中的说服是有情境的,往往也不止使用一种说服方法,更不是一次就能说服成功的。
综观吴勇老师“童化作文”研究和《我要……》的习作课例,我们看到了儿童的主动、生动和灵动,这就是“儿童的江湖”;我们看到吴老师布道于童心、布道于生活、布道于规律,这就是“布道”。
我们还看到,吴老师的布道,也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江湖”:布道于童心,课堂中的儿童才会是主动的;布道于生活,课堂中的儿童才会是生动的;布道于规律,课堂中的儿童才会是灵动的。
既为生命尊重“儿童的江湖”,又为使命“布道”,这样使生命与使命相依,让“文心”与“童心”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