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以逍遥游
林卉13级中英文秘20130100084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思想是庄学的精华,它体现的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的最高境界。

本文从传统的庄学观点出发,从实现“逍遥游”的前提与实现“逍遥游”的途径两方面谈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小大之辩自由无己、无功、无名
“逍遥游,庄子之志也”1,对于“逍遥”二字,自古以来研究庄学的学者们对此二字释义者众多:支遁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郭庆藩引司马彪云:言逍遥无为者能游大道也。

又有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

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

虽然各家之言略有偏差,但是在将“逍遥”解释为心灵自得,向往自由的指向却基本一致。

因此,逍遥游可以看作是庄子所向往的超脱乎心灵的“绝对自由”。

(一)小大之辩
“逍遥游”是心灵上的绝对自由,而如何才能达到“逍遥游”呢?在《逍遥游》中,“小大之辩”是庄子阐述的主要内容之一,理解“小大之辩”是实现逍遥游的前提。

庄子的《逍遥游》从鲲鹏写起:北海有鱼,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几千里。

鲲化而为鹏,翼震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徙于南海。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讽它,“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又有斥鴳认为“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庄子认为,这就是“小大之辩”。

庄子所谓“小大之辩”,不仅指的是形体上的大小之别,更是心灵境界的差别。

世间万物都存在“小大之辩”,正如不知晦朔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蟪蛄、在楚南的冥灵与上古之大椿。

朝生而暮死的小虫自然不懂“以五百岁为春”的大龟,大龟固然长寿,但也不能理解“以八千岁为春”的大椿。

斥鴳固然也可徜徉于自己的天地而怡然自得,但和振翅于九万里高空的鲲鹏相比,便是“小”,这里说的小,指的是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之小,获取自由程度之小。

而斥鴳竟因此嘲讽鲲鹏,便是“小知不及大知”。

“知”亦有大小之分,造成的原因在于不同的个体所处的不同环境对其认知的限制,然而小智者以其鄙陋之境度人,固步自封,便很可悲了。

再将目光放到人世间,那些才能可以胜任一官之职,善行可以联合一乡之众,德行合乎一国之君的人,也如斥鴳一般自视,以小知为真理而自鸣得意。

这是小知。

而宋荣子不受外界的赞誉和非议影响,在内心对自身与物、荣誉与耻辱有明确的认识。

因为这样,使他有别于蜩与学鸠之类的世俗之人。

又有列子御风而行,技术高超精湛,可驾风十五日。

他对于幸福的追求,并没有执念,而是持淡然的态度。

所以列子也应在“大知”之列。

然而,之二人犹如鲲鹏,亦是逍遥于天地之间,甚于许多其他生物,但仍是“有所待者”。

鲲鹏之徙于南冥,乃“去以六月息者也”,若“风之积也不厚”,则无力负载鲲鹏的大翼。

列子虽数数然致于福,出行五日而后反,但也是总归是“御风而行”,要借助风之力量,所以和鲲鹏一样,也是有所待。

由此,庄子道出逍遥之真谛:“若夫成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就是说,顺应自然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在无境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内遨游,这才是真正的“无所待”——即其心之所向的脱离外物羁绊的绝对自由。

并得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这是说,达到最高精神境界能获得绝对自由的人顺应自然、物我不分,不求功利,不执着于声名。

(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要实现真正的“逍遥游”,则要做到“无所待”,摆脱精神的束缚,“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达到“无己、无功、无名”。

这告诉我们,因循自然的本性,顺应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境域,便能做到无待,所谓无待逍遥,就是“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这是庄子所认为的实现逍遥游的根本途径。

在《逍遥游》中,庄子举了“惠施不善用大瓠,庄子驳以不龟药”和“树大樗树于无何有之乡”的例子。

这两个故事分别说明了“小大之用”和“无用之用”的道理2。

惠施拙于用大,庄子嘲讽它“犹有蓬之心”,因为心灵闭塞,见识迂曲浅陋,不能摆脱物我对立的认识束缚,用自己狭隘的思想认知去认识事物,具有片面性,使自己对事物的偏见最终影响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最终为其所累。

庄子所说“至人无己”,向秀注曰:“无己,故顺物,顺物而至矣”。

这就是说要做到无己,需要破除外物的束缚和依赖,顺应自然事物的本性,达
到忘我的境地。

“神人无功”,无功”即“无为”3,就是对功名持淡然超脱的态度,一起顺其自然。

“夫物未尝有谢生于自然者,而必欣赖于针石,故理至则迹灭矣。

今顺而不助,与至理为一,故无功4”。

这是社会对人的束缚,人人忙于追名逐利,内心自然有所羁绊,难以达到自由。

许由拒绝尧而不治天下,说“名者,实之宾也”,“予无所用天下为”。

许由看来,做天子治理天下劳心费神,这般便会限于俗务,失去自由。

姑射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让万物顺其自然而以约而束之,不对其有所要求,只追求自身内心的自由逍遥,便是做到了无功。

圣人形象在《庄子》其他篇章亦可寻得踪影。

《齐物论》中,“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

“无名,不求名声5”。

庄子所塑造的圣人形象,都是淡泊于名,无谓于俗。

再所谓无名,就是“不以天下为事”。

“名者,实之宾也”,只有放弃对“名”的追求,抛开社会的桎梏,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所待而寻得绝对自由。

庄子生活在宗法制分崩离析的战国时期。

这是个尔虞我诈、割据争霸的历史时期,捭阖纵横泛滥。

庄子内心向往的自由,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身处于黑暗时代而生的对淡泊的心灵境界的美好向往。

庄子的绝对自由的“逍遥游”思想,阐释了物我、事功、名实的关系,为后人描绘了无拘无束,不为外物所累的纯粹自由的心灵境地。

而将庄子思想放到拜金盛行、心为物役、道德溃败的现代社会来看,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能发人深思。

1孙嘉淦《南华通》
2毕丽丽《庄子思想探究》
3 姜智《庄子人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
4郭象《庄子注》
5曹础基《庄子浅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