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的文学地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边塞诗的历史研究报告

关于边塞诗的历史研究报告

关于边塞诗的历史研究报告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类特殊诗歌形式,主题围绕边塞地区的战事、边境风景、边塞生活等内容。

边塞诗的历史研究早在唐代就开始了。

当时唐朝疆域辽阔,边塞地区频繁发生战事,无数文人士子在边塞充当文武双全的角色,他们通过诗歌来抒发对战争、对家国的热爱和忧虑。

唐代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边塞诗人,如王之涣、岑参、杜牧等,他们的诗作成为了边塞诗的经典之作。

明代时,边塞诗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明代文学家杨慎修的《摭遗》中收录了大量的边塞诗歌,对边塞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对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整理和研究,为后来的边塞诗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了清代,边塞诗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清朝文学家郑燮的《边艳谧楼集》收录了大量有关边塞诗的作品,对边塞诗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此外,清代的边塞诗研究还有一些地方史志的著作,如毛铉的《岳州文献考订》、冷小明的《杂考边郡》等,这些著作通过整理边境地方的历史文献,对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

20世纪以来,边塞诗的研究逐渐步入专业化和学术化阶段。

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仔细研究,以及对边境地区风土人情的田野调查,对边塞诗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他们将边塞诗与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联系起来,探讨边塞诗的风格、艺术特点、审美观念等问题,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
同作者的边塞诗进行分类和比较研究。

总的来说,边塞诗的历史研究是一项涉及文学、历史、地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

通过对古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整理和研究,以及对边境地区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特殊诗歌形式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

以生命状态视角解读唐朝新疆边塞诗

以生命状态视角解读唐朝新疆边塞诗
1 . I n c a l T l e a f a t m a n wi t h
代词“ 余” 作宾语 . “ 余” 应 在 动 词谓语“ 欺” 的后 面 . 却置 于 了 它的前面 . 是 典 型 的 宾语 前 置 。 2 . “ 沛公 安 在 ? ” ( 司马 迁《 鸿 门宴 》 ) 译文: 沛公 在 哪 里 ? 句子 中. 疑 问代 词 “ 安” 应 放 在 动词 “ 在” 的后面. 却处 于 了“ 在” 的前 面 . 这 也 是 典 型 的 宾 语 前 置
甲易损 . 生命 可抛 . 戍 边壮 士报 国 的 意志却不会 减
“ 不破 楼 兰终 不还 ” .这 掷地
代 的最 强音 .充分 体现 了盛唐精
有声、 铿锵有力的七个字 。 是气壮
山河的 豪言壮语 .是视死如归的铮
神 .是古代诗坛上空前绝后的奇 葩 .是后 世 诗人 可 望 而不 可及 的 高峰 有描 写边塞 奇异 的风光 和 异域瑰 丽的风 情 :有反 映边 塞战
体验 :有抒 发 为 国立 功 的 豪情 壮 志。千载之后 , 犹可感受到诗A . 4 f ] 的 那种 极度 的 洒脱 、 苍 凉 的诗 意 、 漫天的豪气 这种生命状态是昂
扬 向上 的 , 是磅 礴 洒脱 的 , 是 当今
望去 .从 青 海 湖经 祁连 山到 玉 门
关这一 道边 境 防 线 .上 空 密布 阴
风 尘的 战 斗生 活 .迥 然 不 同的边
最 需要 的 时代 精神 为誓言而活 出人生 的精彩 誓 言和 理 想 是 人 生 的航 标 .


塞防 线的 景 色.也 渲 染 了战 争将 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 的情调 。从地 理 学的 角度讲 , 站在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第一、这种类诗主要有以下几类: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第二、这类诗歌的主要风格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第三、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1、知人论世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

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

(以上来源《中国文学史百题解读》)(3)诗歌分析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地理环境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唐诗创作的影响1. 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

地理环境在唐诗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直接影响到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体验,还通过改变社会、经济结构而间接地影响了作品的题材和内容。

2. 西北干旱地区:北方边塞与丝绸之路西北干旱地区位于唐代中国的西部,包括今天的甘肃、新疆、青海等省份。

这一地区以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成为了许多著名唐诗的创作源泉。

2.1 北方边塞北方边塞是指唐代中国与外族势力相交关键地带,汉赋开始提及"束发十年戍边庭"。

唐代大量士兵扎根于此,他们生活在充满敌对气氛和艰苦环境中。

这里草原广阔、风沙弥漫,给人以荒凉和壮丽之感。

许多诗人通过描绘北方边塞的景色和士兵的生活来表达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关怀,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等。

2.2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久的国际贸易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

在唐代,这条古老通道更是繁忙而多彩。

唐朝统治者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这使中原地区与背井离乡远行商人相遇并互通有无。

男女风光如画羊肠小道、异域风情各异新奇物品等都成为了唐代诗人所描写的题材。

3. 江南水乡:江南风光与湿润气候江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带,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

这个地区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湿润的气候条件成为了许多唐诗中重要的背景和灵感源泉。

3.1 江南风光江南地区拥有清晨朝霞、婉约水乡等美丽景色,在唐代被广泛描绘。

如杨舒的《晚登小园丁居》中写道:"凌霞明月暎新晴,总凭楼阁弄琴声。

" 诗人借助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2 湿润气候江南地区湖泊众多,水域纵横交错。

这种湿润的环境不仅赋予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同时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吴淞长江口湿地带养育着大量植物和动物,这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而多彩的创作素材。

唐代诗歌的天文与地理

唐代诗歌的天文与地理

唐代诗歌的天文与地理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璀璨灿烂的一个时期,该时期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婉约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于世。

而其中,天文与地理成为了许多唐代诗歌的重要元素,它们以独有的方式,为诗歌增添了诗意和艺术魅力。

一、天文与地理的背景唐代是一个进步而繁荣的时期,各种学术、文化和科技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在天文学方面,唐代的学者对星象、日月运行等现象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天文观念。

而在地理学方面,通过丝绸之路的繁荣贸易,唐代的人们对外部世界有着更加广泛的了解。

这些天文与地理的知识与观念的形成,为唐代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达方式。

二、天文与地理的意象描绘天文与地理的意象经常出现在唐代诗歌中,以其形象的描述和巧妙的比喻,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通过描绘壮丽的天空和广阔的地理景色,表达了对辽阔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三、天文与地理的情感表达天文与地理在唐代诗歌中还经常被用作情感的表达方式。

诗人们通过对天空星辰、大地山川等的描绘,来表达他们对爱情、友谊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以秋夜中的星空为背景,表达了对往昔时光和朋友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四、天文与地理的哲思含义除了作为情感表达的符号外,天文与地理在唐代诗歌中还具有深刻的哲思含义。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对宇宙奥秘的思考,诗人们展示了对人生、宇宙和命运等问题的思索和感悟。

这些哲思含义使诗歌超越了纯粹的描写,具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意义。

总结:唐代诗歌的天文与地理的运用,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学术成就和人们的观念,又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达方式。

天文与地理的描绘、情感表达和哲思含义,使唐代诗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内涵意义。

这些诗歌不仅代表了唐代文化的高度成就,也给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化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唐代诗歌的天文与地理,成为了我们珍视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唐宋边塞诗的创作背景与特点

唐宋边塞诗的创作背景与特点

唐宋边塞诗的创作背景与特点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盛的时期,而边塞诗则是该时期诗歌创作中一支独特而重要的流派。

本文将介绍唐宋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和其特点,通过对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风貌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来深入探究这一诗歌流派。

一、唐宋时期的历史背景1. 唐朝(618年-907年)的政治与军事形势概述2. 边塞地区的重要性及其战略意义3. 安史之乱和后来的安定局面二、唐宋边塞诗的地理环境1. 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2. 戈壁沙漠与草原3. 边境城池与关隘三、社会风貌对边塞诗创作的影响1. 农牧民生活与边防工作2. 文人士大夫在边塞地区的角色定位3. 儒家思想与佛道文化在边塞地区的传播四、唐宋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和特点1. 描写自然景观的手法和意象2. 描绘英雄壮丽的战争场面3. 表达对离故困境的情感唤起五、边塞诗人代表作品赏析(根据需要选取几位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六、唐宋边塞诗流派的影响和价值1. 边塞诗创作对士人文化与群众文学之间的融合作用2. 边塞诗创作对后世文学与艺术创作的影响结论通过对唐宋边塞诗创作背景和特点进行详细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独具特色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以其独到而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战乱环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和英雄事迹的赞美,也抒发了他们在离故困境中的忧伤与思念之情。

同时,边塞诗创作也对后世文学与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流派不仅是唐宋文化的重要瑰宝,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 如有需要,请适量增加相关内容以达到字数要求。

本文所列内容仅为参考,具体编写时应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充。

同时,请确保文档内容不从其他源复制和粘贴,并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是指在唐朝时期,诗人们在边疆地区所创作的诗歌作品。

与其他诗歌作品相比,唐代边塞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多以描写边疆生活为主题。

因为边疆地区的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等都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唐代边塞诗大多写出了这些地区的特殊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况,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边疆。

2. 语言大多简练、富有表现力。

由于边疆地区的环境苛刻,生活艰难,唐代边塞诗多采用简练、有力的语言表达,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3. 多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

唐代边塞诗人多为官员或士兵,他们深知边疆防御的重要性,因此他们的诗歌往往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边疆人民的关切和关爱。

4. 少有艺术修辞,更多表现真实感受。

唐代边塞诗歌大多是真实的写照,少有华丽的修辞,更多地展现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歌的真实性和情感性。

总之,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风格、表现力和真实感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名片。

- 1 -。

唐代边塞诗分析

唐代边塞诗分析

唐代边塞诗分析浅析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及类型摘要: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边塞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若干方面浅析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及类型。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特点类型唐代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一、唐带边塞诗的特点唐代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古东门行》·柳宗元),将领称为汉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高适),边塞称为汉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王维),就连皇帝也称为汉皇(“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杜甫)。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塞下曲六首·其三》·卢纶)、左贤(“火发龙山北,中宵易左贤。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了唐代边塞文化和文学的独特风貌。

这些诗歌多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英雄壮丽的场面为题材,表现了边塞风情以及士兵们的豪迈与忠诚。

在唐代边塞诗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对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唐代边塞诗中的思想内容是与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唐代边塞地区处于辽阔的西域,常年居住着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与唐朝的中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唐代边塞诗中常常反映了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少数民族的习俗风情,如《塞下曲》中所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艰苦环境和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唐代边塞风光的壮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唐代边塞诗中的思想内容也反映了当时士兵们的忠诚与豪情。

在唐代的边塞地区,战争时有发生,士兵们常年奋战在边塞,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的忠诚、豪情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被唐代诗人们深刻地刻画出来,如《前出塞》中所写道:“骏马似飞腾,快马红尘中,情愤无些许,遥思立马东,数年身虽在,经国知多情,诗礼依南化,汉官向北荒。

”这些诗作表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不畏牺牲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这种思想内容不仅激励了当时的士兵们,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军事风貌和军人的形象。

唐代边塞诗中的思想内容还体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唐代边塞地区地势险峻,自然环境严峻,但壮丽的自然景色依然让诗人们为之倾倒。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宏伟的自然景观,如《塞下曲》中所写道:“林断山明水茫茫,南飞雁、北飞翁,天堑变通途,忽见陌头杨柳丛。

”诗人们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敬畏。

这些诗作反映了唐代诗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起源于北朝时期,随后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主要总结如下:
1. 起源背景:边塞诗起源于北朝时期,当时北方边界频繁发生战乱,士兵壮怀激烈,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成了一种常见的方式。

2. 唐代巅峰:在唐代,边塞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唐代边塞地区的重要战事和边境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许多著名的诗人通过边塞诗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国家忧虑。

3. 内容特点:边塞诗多以军事战争、英雄豪杰、离别别离等为主题,展现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边塞生活的苦楚。

4. 艺术特色:边塞诗以语言简练、形象鲜明为特点,常常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抒情手法,使读者产生共鸣。

此外,边塞诗还注重音韵的运用,使诗歌更有节奏感和美感。

5. 影响与传承:边塞诗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和传播,也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边塞诗的题材和表达方式都得到了积极借鉴和发展。

总之,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其内容特点和艺术特色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边塞诗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边塞地区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古诗词鉴赏之四:边塞诗

古诗词鉴赏之四:边塞诗
古诗词鉴赏之四:边塞诗
contents
目录
• 边塞诗简介 • 边塞诗的主题与情感 • 边塞诗的艺术手法 • 边塞诗的影响与价值 • 边塞诗的鉴赏与实践
01 边塞诗简介
边塞诗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1. 地域性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 材的诗歌,主要表达诗人对边疆的热爱、 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要点二
反衬
通过描述一个事物的反面来突出其正面,如"莫愁前路无知 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意象与意境
意象
通过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表达情感或 寓意,如"枯藤老树昏鸦"。
意境
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来营造一种特定 的氛围或情感空间,如"长亭外,古道 边,芳草碧连天"。
语言与节奏
语言
边塞诗的语言简练、质朴,富有表现力,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通过壮志豪情的抒发,展现出诗人豁达、豪放、无畏的精神 风貌,以及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实现。
03 边塞诗的艺术手法
象征与比喻
象征
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表达抽 象的概念或情感,如用"雁南飞" 象征离别之情。
比喻
通过相似的事物来描述或解释某 一事物,如"月如钩"。
对比与反衬
要点一
对比
通过对比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突出主题,如"战士军前 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岑参
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以 描绘边疆风光和军旅生活 为主,语言瑰丽,情感真 挚。
02 边塞诗的主题与情感
边塞风光
01
描绘边疆地区的壮丽景色,如辽 阔的草原、雄伟的山川、荒凉的 戈壁等。

浅谈唐朝西北边塞诗的地域特色

浅谈唐朝西北边塞诗的地域特色

浅谈唐朝西北边塞诗的地域特色第一篇:浅谈唐朝西北边塞诗的地域特色浅谈唐朝西北边塞诗的地域特色摘要:本文通过对唐朝西北边塞诗的解读,分析了西北边塞诗的边城意象,并结合地理、历史条件,浅析诗中所展现的地貌、环境、气候气象等地域特色。

以及以诗人的情感为基点,反应西北边塞的复杂思想情感这一特殊地域特色。

并结合当今社会事实,略谈西北边塞诗与西北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西北边塞诗地域情感一、边塞意象在古代文学中,“边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

从整体横向来说,“边塞”文学创作以诗词为主要载体,那么在诗歌达到顶峰的唐朝,亦是如此。

唐朝分为十道,而以西北为陇右道,辖地极广,这是大量西北诗歌的原因之一。

其次,西北大量诗歌与不同的时代风貌也有关,唐朝强大的边防和高度的自信得时代风貌,使唐朝的边塞诗人钟情于边塞,也是大量推动边塞诗发展的力量之一,其中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建树极高。

据统计,在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有2000首,而1500首与大西北有关。

西北地区一直都是边防战略的要塞。

而特别是唐代,河西、陇右、可以说几乎是边防线。

同时,凉州、临洮、阳关、玉门关、贺兰山等都是西北的边城,也是一些边塞诗词的显现点。

特别是出现较多的陇山、玉门等。

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李颀《古从军行》中也这样写到“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见,玉门这个地方为众多边塞诗人所青睐,以及玉门作为边城这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在诗歌的地域特色上边城意象极其重要。

从林庚的《唐诗综论》中提到,在西北方向,凉州,即河西(今甘肃境内)是从居延打开通路进入冰河流域和青海草原的一道重要防线,就西北而言,这也是西北边塞诗产生的主要地带。

而在大量的描绘西北在众地区边塞诗中,我们可以发现,“陇上”、“贺兰山”、“祁连山”、“天山”、“阴山”等山脉意象都出现在许多边塞诗中。

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

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

作者: 李智君[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宁夏社会科学
页码: 106-109页
主题词: 意象;边塞诗;西北地区;中国;诗歌研究;唐代
摘要:文学作品的意象空间,是一个人文地理空间,也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意义的空间.本文以唐代边塞诗中所蕴含的意象为材料,探讨唐人意象对西北地区这一'诗性空间'的感觉特征,即战争残酷、环境寒苦、戍卒痛苦的文化空间.然后梳理出意象分野现象,即存在着陇头、长城、焉支山、凉州和玉门关等意象区域.它们虽然同是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之下所产生的副产品,但地域分野形成的原因和寄托的情思却各有不同.文中对其形成原因给予了历史文化地理学的阐释.。

从诗史互证角度解读岑参边塞诗

从诗史互证角度解读岑参边塞诗

从诗史互证角度解读岑参边塞诗作者:韩雨桑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21期【摘要】唐朝边疆辽阔,民族众多,其疆域变化也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

除史料记载,唐诗也是重要佐证之一,文人以所见入诗,既关乎其仕途政治、又可涉及西北边防。

岑参即此中佼佼者,因两唐书都未立传,唯《唐才子传》与《岑嘉州集》可作参考,参考其两次入幕经历,诗中可见西域风物、唐王朝“天下”“夷夏”和“藩属”概念的变化。

基于其入幕时间皆在安史之乱前,亦可窥见西域藩属体系与都护府的变化。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诗史互证【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1—023—03一、岑诗与地理学的突破(一)西域边疆的概况唐王朝突破了前代“统而不治”的传统,将中原和边疆地区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治理,尤其推行羁縻府州制度。

“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基本画出唐的西北边线,岑参描述为“行到安西更向西”“天山雪云常不开”。

他两次入幕分别抵达安西和北庭,时间分别为天宝八年至十年和天宝十三年到至德二年,路过之地为高昌、党项、吐谷浑、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罽宾等。

岑参诗歌中有几处“火山”描述,如“火山今始见”“火山突兀赤亭口”。

经考证这并非真正的“火山”,而是紅砂岩组成的火焰山。

文人西入边陲,对异域的描述有夸大的倾向,但也反应了西行之“险”,从其心理分析,中原民族对西北边疆仍有一定的畏惧之心。

笔者整理了他两次入西域的路线。

天宝八年入幕,初到历经陇山、渭水、金城、燕支、敦煌、火山、铁门关、到达安西。

天宝十三年再入幕,则经临洮、凉州、北庭、热海。

岑参所经过的地区,正是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各个重要据点,尤其是出玉门关至热海一段,正与唐初玄奖西行路线基本符合,根据其在天山南北的历游经历,亦然可见当时的地理状况,为后世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尤其是唐朝历史地图的补充和西域边疆的划界。

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

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

在《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这个主题下,我们将探讨唐代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以深入了解唐代诗人对边塞地区的描绘和对距离的感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地名的意义、方位的表达、地理距离的描绘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一、地名的意义**在唐代边塞诗中,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诗人们常常通过描绘地名来表现出对边塞地区的热爱和对家国的眷恋。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句,通过描绘黄河和孤城的地名,展现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在边塞诗中,地名的选择和描绘往往具有深刻的情感色彩,激发着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二、方位的表达**在描绘地名的唐代诗人还通过方位的表达来展现边塞地区的壮美景色和军事气息。

王昌龄的《塞下曲》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通过描绘长风和沧海的方位,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壮阔和广袤。

唐代诗人还善于通过方位的对比来凸显边塞地区的荒凉和辽阔。

方位在边塞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使诗作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地理距离的描绘**在面对边塞地区的广袤和辽阔时,唐代诗人常常通过地理距离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通过描绘黄沙和楼兰的地理距离,展现了他对边塞地区的壮美景色和军事气息深深的感慨。

唐代诗人还通过地理距离的描绘来表达对边塞地区艰难困苦生活的关怀和思索。

地理距离的描绘不仅丰富了边塞诗的意境,也展现了诗人对边塞地区的深切关注。

**四、总结回顾**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唐代边塞诗中,地名的意义、方位的表达、地理距离的描绘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诗学魅力和地域特色。

诗人们通过对地名、方位和地理距离的描绘,展现了对边塞地区的深切情感和丰富想象,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使之更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张力。

唐代边塞诗在描绘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方面达到了独特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

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和西北开发

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和西北开发

博学多能厚德笃行九江职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导师:户才鸿院系:师范学院专业:语文教育学号:07314姓名:严新苗题目: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和西北开发目录一、唐边塞诗的特点——-------------------3二、唐边塞诗对西部开发的影响——-41、文中的积极思想--------------52、基本地域文化特色------------63、发展旅游--------------------7三、参考文献——-----------------8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和西北开发【内容摘要】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枝独秀的奇卉异葩。

它的繁荣及高度的艺术成就,既基于唐代国家强盛、边功卓著、民族和同、中西文化交流活跃等社会条件的激发,也基于前代军戎诗歌在题材领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经验积累;既是中华民族历经两汉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至隋唐再度统一而造就的民族心理历程的艺术映现,也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尚武毅、重事功、追求千秋伟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时代精神所酿就。

由于它在盛唐空前绝后的成功,而被文学史家视为盛唐诗歌高潮的重要标志。

那么唐边塞诗的成就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从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成就两方面来阐述了唐边塞诗对西部开发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边塞诗西部开发兴盛影响【正文】一、唐边塞诗的特点如果说唐诗是一部壮丽的交响曲,那么唐代的边塞诗一定是最慷慨激昂那一部分。

古代边塞诗在表现各民族的交往及融合时, 现实的内容和历史的回顾是联系在一起的, 现实的感受往往采用古典式的包装. 在此过程中, 既有对历史的模仿感, 又有超越感.唐代边塞诗人一方面吟咏岁月流逝及民族融合过程中所造成的残缺破坏, 同时, 又借助历史遗迹使古代边塞生活得以在诗中复现, 毁坏与复活, 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双重景观. 唐代边塞诗在描写历史遗迹时, 它所展示的实际物象是已经破坏的, 然而, 古代边塞生活的某些场景也就借助毁坏的遗址在诗人心中复活. 诗中出现的表层物象是残毁型的, 而诗人心灵深处却是使古代生活画面得以再生.从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长篇;从内容上看,有的抒发慷慨之情,有的铺叙异域之景,有的歌颂将士英勇,有的谴责战争残酷;从风格上看,有的诗风淡远,有的诗风豪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边塞诗知识点

边塞诗知识点

边塞诗知识点边塞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深受读者的喜爱。

边塞诗的创作背景通常是在中国古代边境地带,这些地方常常充满着战争、军队和边塞文化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地介绍边塞诗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第一步:边塞诗的起源和背景边塞诗起源于唐朝时期,当时中国的边境地区经常面临来自外敌的威胁。

为了对抗这些威胁,唐朝政府在边境地带设立了军队和城堡。

在这种紧张的环境下,一些文人开始用诗歌来记录边塞的生活和战争经历。

这些诗歌以其真实、深刻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第二步: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边塞诗的创作通常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描写边塞生活:边塞诗往往以真实的方式描绘边塞地区的生活,展现了边塞士兵们的勇敢、坚韧和荣誉。

诗人们通过描绘边塞的风景、军队的战斗以及士兵们的心情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出色的象征主义:边塞诗中常常使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一些象征性的意象来传达深层次的情感。

例如,夜晚常被用来象征边塞的黑暗和寂寞,黄沙则常被用来象征边塞的艰难和困苦。

3.简洁明了的语言:边塞诗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

诗人们通过简短有力的词句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和对边塞生活的理解。

第三步:边塞诗的代表作品边塞诗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1.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士兵们的壮烈英勇,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2.王昌龄的《出塞》:这首诗以其激昂的词句和雄壮的气势,描绘了士兵们出塞作战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3.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地区的月夜景色和兄弟之间的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思念和感伤之情。

第四步:边塞诗的影响边塞诗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而且通过描绘边塞生活和战争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命运。

唐代边塞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背景描写

唐代边塞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背景描写

唐代边塞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背景描写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也是边塞题材诗歌得以充分发展的时期。

唐代边塞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背景描写而广为赞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唐代边塞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背景描写。

一、风格特点1. 抒发壮志豪情唐代边塞诗歌常常包含了壮志豪情,表达了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决心。

这些诗作中常出现英雄主义情怀,热血沸腾的气氛,力图激励人们为国家荣光而奋斗。

2. 描绘严峻的环境条件边塞地区环境恶劣,充满艰苦和险阻。

唐代边塞诗歌经常通过生动而准确的描述,展示了沙漠、大漠、高山等极端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和战斗带来的困扰和考验。

3. 塑造英雄形象为了彰显边塞战士的英勇与智慧,唐代边塞诗歌常常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刻画,塑造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形象。

这些诗作中充满了对勇猛善战、机智过人的边塞将士们的赞美和颂扬。

4. 抒发离乡别井之情感在边塞地区生活的人们往往要面对长期离家、别井而去的困境。

唐代边塞诗歌中常常流露出离乡别井之情感,表达了对故土家庭、亲友思念和眷恋之情。

二、背景描写唐代边塞题材诗歌通过精彩细腻的背景描写,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紧张而充满战火的场景中。

1. 自然景观描写唐代边塞诗歌经常以自然景观描写为背景,如沙漠广袤、河山阻隔等。

这些描写往往夸张而富有画面感,给人以沉浸感和震撼力。

2. 军事防御建筑描写边塞地区的军事防御建筑是边塞诗歌中常见的背景描写元素之一。

诗人们通过描绘城墙、箭楼、烽火台等设施,展示了当时边塞地区军事防御的严密程度和壮观场景。

3. 骑兵驰骋描写在唐代边塞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对骑兵驰骋的生动描写。

这些描述既传达了战士们英勇奔驰的决心和气概,又展示了他们与马相互依存的特殊关系。

4. 边境变幻与民情风俗描写唐代边塞诗歌还通过对边境地区变幻莫测的气候、民情风俗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对那个时期的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总结起来,唐代边塞题材诗歌以其独特而精彩的风格特点和生动的背景描写,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边塞诗的文学地理学分析
摘要:本文以文学地理学为理论视角,对唐代边塞诗的边塞地理观念、意向地理空间进行简要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唐代边塞诗中浓郁边愁情绪的产生及原因,最后分析边塞诗兴起与胡乐的关系。

本文旨在揭示出唐代中原诗人对塞外地区环境和文化的感知表达,即边塞诗中所蕴含的地理学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边塞诗文学地理边愁情绪胡部新声
引言
唐代是诗歌的朝代,边塞诗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

边塞诗人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反复吟咏着他们对塞外所产生的独特情怀。

那么唐代诗人有着怎样的边塞地理观念,边塞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存在怎样的文学感知,他们眼中的边塞又存在着怎样的地方意义呢,边塞独特的地理环境对边塞诗的兴起又有何影响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一探讨和简要论述。

一、唐代边塞诗的意象地理空间
在唐代中原人士眼里,边塞首先代表自然地理分界线,塞外和中原在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中原相差甚远的自然环境,通常会在诗人心中打上深刻烙印,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

但是,对边塞诗人来讲,边
塞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双重分界线,边塞地区和中原地区在风俗文化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等方面都不一样,而这必然会给中原人士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有效激发诗人创作灵感[1]。

在某种意义上,风俗文化方面所产生的冲击力会更加明显和强烈。

边塞与中原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的显著差异是边塞地理概念形成的现实基础,也是中原人士边塞地理认知形成的前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边塞诗人的边塞空间地理印象。

唐代边塞诗所创造的诗性空间,属于具有独特意象的文化空间。

在这一文化空间内,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意象特征。

经过考证,陇右和河西地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源头,尤其是陇右地区,是周朝和秦朝的发祥地。

秦汉郡县制在这两大地区的全面设置,有效奠定了汉文化体制的生存基础。

到了魏晋时期,中原动荡,而相对平稳的河西边塞地区成为了中原人士避难的首选之地,大量民众的涌入,促使了这两大地区一度成为汉文化发达的一大区域[2]。

但是,当中原恢复稳定,回望陇西和河西地区,却依旧未能摆脱边塞苦寒命运,就算在大唐时代,边塞的苦寒也依然是许多边塞诗人笔下的一大诗词意象。

需要提出的一点是,边塞地区并非单一的苦寒之地,还蕴含着许多的思想情感,依附于不同的边塞区域,便产生了不同的意向地理空间。

二、唐代边塞诗浓郁的边愁审美
一般来讲,唐代高昂的时代精神和边塞独特的地理风情相碰撞,应该会产生一批豪迈激情的边塞诗,但事实上,唐代所有的边塞诗都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散发着浓烈的边愁情绪。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乡怀亲
唐代边塞诗普遍具有一种思乡怀亲的边愁情绪,诗人在表达这种情感时,经常会用到“万里”一词。

比如“关山万里远征人,一望关山泪满巾”“万里犹防塞,三年不见家”“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等,都是典型的思乡怀亲诗句。

不管是刚从中原来到边塞,还是遥望万里之外的中原故乡,都会产生一种心理距离感,再加上交通和通讯不便,所以边塞诗人经常会感到无限孤独。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深受安土重迁思想熏染的农耕社会下民族都不会轻易背井离乡去陌生的地方的观念影响[3]。

可以说,唐代边塞诗人在从中原来到边塞后,势必会产生一种背井离乡的漂泊之感,因此,他们对故土亲人的怀念之情就更加强烈和浓厚。

(二)边地苦寒
唐代边塞诗还散发着浓郁的因苦寒环境引发的边愁情绪。

在这些边塞诗中,经常会出现“冰”、“雪”、“流沙”、“愁”和“胡风”等诗词意象。

这类边塞诗重点突出了诗人到边塞地区后的两大感受,就是苦和寒。

自古以来,
在中原人士眼里,边塞地区就是一块环境恶劣的苦寒之地,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地方,实际上这是因自然环境改变而形成的不适心理的反映[4]。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会提到胡笳这种乐器,往往用以表达一种难言之苦,正如孟浩然所说的,“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大部分边塞诗人到边塞地区都要长期忍受离家之苦或征战之苦,要长期忍受苦寒的恶劣环境。

所以,边塞苦寒便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一大主题。

(三)功名难求
唐代边塞诗经常流露出一种远在边塞而功名难求的边愁情绪。

儒家文化倡导入世,主张人们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境界和理想追求,而这一态度恰好与当时的时代精神相吻合,由此便形成了唐代普遍的仕进心理。

唐代士人普遍具有高昂精神,渴望建功立业,具有远大抱负,不管现实如何残酷,他们始终未曾泯灭在政治上大展身手的豪情壮志。

唐代仕进途径主要包括科举考试、隐居和边塞从军[5]。

科举考试难考,即便考上了也很难平步青云;隐居属于终南捷径,但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边塞从军是符合时代精神的一种选择,所以当时很多人为了实现远大理想和人生价值,都积极投身军伍,想要建功立业。

但要想走这条路又谈何容易,所以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散发出浓郁的功名难求的边愁情绪。

三、唐代边塞诗中的胡乐影响
音乐和诗歌是唐代士人生活中两大娱乐内容,是酒宴盛会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

在探讨宋词的起源时,我们经常将关注点放在唐代燕乐上,但在探讨唐代边塞诗繁盛原因时,却忽略了当时“胡部新声”的重要影响。

(一)“胡部新声”的魅力
根据文献记载,“胡部新声”是唐代已有胡乐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借鉴西域边塞地区乐曲而形成的一种俗乐体系。

比如唐代著名的《凉州》《渭州》《苏摩遮》《婆罗门》等都属于“胡部新声”,而这些乐曲所配的歌词都是五言近体和七言近体[6]。

在唐代社会,雅乐系统和俗乐系统都充分吸收和借鉴了胡乐,而帝王对胡乐的痴迷更是全面提高了胡乐的社会地位。

可以说,帝王个人喜好通常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古代的宫廷就相当于当前的风尚发源地。

唐玄宗对胡乐的痴迷以及对各种边塞乐器的精通,深刻影响了整个唐代的审美倾向,在当时,胡乐风靡全社会,成为酒宴盛会、街头巷里最流行的乐曲。

(二)“胡部新声”推动下的边塞诗创作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王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却没有指出诗歌与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忽略了胡乐在边塞诗创作中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

胡乐完全不同于清商乐,有时高昂亢奋,有时幽怨悲凉,所以与之最为匹配的歌词就是边塞诗。

正如上文所述,唐代
边塞诗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怀亲、边塞苦寒和功名难求的边愁情绪,声调或高昂亢奋,或悲壮苍凉,大部分都会配以乐曲传唱天下。

诗和乐都是艺术消费品,同时两者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两者合二为一便称为诗歌,诗歌的传唱是通过文字和音乐的完美配合来传达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精神。

以传播学观点来讲,唐代边塞诗和唐代胡乐的完美配合,通过诗歌传达出唐朝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时代精神。

所以,唐代胡乐对唐代边塞诗的繁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
可以说,无论是从军边塞,还是出使他国,唐代边塞诗人都是边塞的一个过客,对于他们的精神寄托来讲,中原故乡始终是他们不变的精神家园。

就算是那些离边塞地区很近的人们,中原腹地依然是他们向往的家园,他们的精神家园从来都不是边塞地区。

既然边塞诗人大部分是有过边塞体验的过客,那么他们内心深处始终有种强烈的归属感,以及对边塞地区的陌生感和距离感[7]。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唐代边塞诗并不具有完全的“地方意义”,真正具有“地方意义”的边塞诗应该是土生土长的最为直接和真实的边塞地理认知。

以地理学观点来讲,环境是被人类主体感知赋予了具体含义的一个整体,而一旦被赋予了含义,就能够长远传承下去,由此认知主体心中的环境便具有了整合性、象征性和传承性。

唐代士人眼中的边塞也是这样,属于具象自然
环境表达基础上的整合性、象征性和传承性的地理空间。

尽管唐代士人的边塞诗并没有完全地、客观地表达出边塞地区的“地方意义”,但边塞诗人作为具有边塞地理认知的特殊群体,他们通过边塞诗所传达的对边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体感知,却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反映了边塞地区的地理状况,加强对唐代边塞诗的文学地理学分析,必然能够达到一定程度复原当时边塞地理环境的目的,而且还能够揭示出唐代中原诗人对塞外地区环境和文化的感知表达,就是边塞诗中所蕴含的地理学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

语参考文献
[1]刘聪颖.“白洋淀诗歌群落”文学地理学视野中的审美期待[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周亚芬.作为比较文学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提出――邹建军教授访谈录[J].世界文学评论,2009(02).
[3]杨红旗.文学地理学的格局拓展与理路开创――读《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4]李智君.唐代吐蕃内侵与河陇语言地理格局的演替[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5]李智君.社会经济环境与庶民的时间生活――以河陇节庆习俗的地域结构为例(1616―1949)[J].清史研究,
2006(04).
[6]李智君.河陇形胜的分层结构与社会空间格局[J].清史研究,2007(04).
[7]李智君.公元439年:河陇地域学术发展的转捩点[J].中国文化研究,2005(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