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章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教育师资流失问题堪忧
改革开放之初曾出现人才“孔雀东南飞”的情况,亦是 导致东西部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当今农村师资缺乏,好教 师因生活条件和待遇问题调离,更使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
4.社会建设的目标
• 人民生活水平全民提高;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明显提高; • 就业更加充分;
城管执法问题
• 近年来,城管人员与执法对象之间冲突
不断,各种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各级 政府的形象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我们大力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中,不得不深入分析研 究我国城管执法的现象,并尽快制定对策,避免 越陷越深,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
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 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 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 解联动工作体系。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
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 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 保障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发展成果 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保障改善民生
• 第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保障改善民生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级 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 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
民主法治
•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 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民主) (法治)
公平正义
•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 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 切实维护和实现;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 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 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 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 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 利益诉求。
和谐社会的一般含义
(1)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社会和谐; 人与人和谐。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谐;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005年胡锦涛在专题研讨班 上的讲话中指出和谐社会的 六大基本特征: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
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
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 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
•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5.社会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 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 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 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 活力又和谐有序。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1.社会保障机制的目标
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
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 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 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
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 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拆迁问题
• 近年来,中国农民和城市居民因为自己
的土地被征用和房屋被拆迁而与地方政府以及开 发商发生的纠纷越来越多,一些人甚至以自焚等 激烈的方式进行抗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是土地所有权和个人财产权得不到承认。 • 一些拆迁公司在拆迁过程中,态度蛮横, 手段恶劣,也引发了民愤。
• 第二,促进创业就业体制机制
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保障改善民生
• 第三,形成合理有序分配格局
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保障改善民生
• 第四,建立公平持续社保制度
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保障改善民生
•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 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 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 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党和政府应 加强和改善建设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建设和谐社
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
机制,把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广大群众应自觉 投身于建设和谐社会当中来,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 有的贡献。
• 十七大、十八大都反复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性,并将社会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 两个“前所未有”: —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 • 四个“深刻变化”: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
• 六大矛盾和问题: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 环境压力;
—就业、社保、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 房、治安等民生问题;
—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民主法制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 —腐败现象严重;
—敌对势力的渗透与破坏;
第二,是把握国际局势、应对国际环境各种挑 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 十六报告指出:使经济更加发 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
殷实。 •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提出“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
念,并将其作为我党五大执政能力之一。
•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公平)
(正义)
诚信友爱
•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 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友爱)
充满活力
•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 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 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 肯定;
(竞争)
(奋斗)
安定有序
•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 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 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 。没有城乡的 和谐,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和谐 不公等级差别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和运行 方式, 城乡二元体制衍生出更多的二元制制度 城乡关系不和谐的核心是农民和市民的权 利不和谐
仅以受教育权为例来做一简单分析
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条件的不平衡
2006年10月,北京大学被英国泰晤士报评出全球100所最好 大学,北京大学排名第14位,居亚洲之首 。再回头看看边远地 区的中小学,其办学条件极其简陋。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邓小平:开辟新道路 江泽民:首次提出社会和谐(十六大) 胡锦涛:全面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式提出
城乡差别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亟待 解决的问题,如果教育 不公,城乡差别问题将 永远难以解决。
教育资源不能共享
城市中的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造成的教育不公问题 已经非常严重,而目前存在的农民工子弟入学问题,使城 市教育出现了三个等级。
入学与失学问题异常严重
农村家庭因贫困导致失学问题已经严重到事关中华民族 前途命运的程度。即将出现的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将严 重制约中国崛起的步伐。
★我国社会保
障的基本目标:
保证人们最基
本的生活需要。
完善分配结构和社会保障机制
2.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
社我 体会 国 系保 当 障前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 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 众利益和现实的问题。
(友谊)
(安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
六个方面相互关系:
• ①包含两大和谐: 社会关系的和谐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 ②体现五大统一: 民主与法治的统一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统一
当前最大的不和谐是城乡不和谐
俄罗斯wenku.baidu.com欧 盟
中国 美 国 日 本
“一超多强”局面
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是一个漫长、曲折、
复杂的演进过程。
一超多强
第三,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
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 系、利为民所谋; • 以人为本; • 科学发展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