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之偏误及解决方式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摘要】:第⼆语⾔习得者在使⽤汉语时因语⾔能⼒的不⾜⽽出现的语病,它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当事⼈⼀般不能改正,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它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并使得学习者的语⾔能⼒难以取得成效,本⽂就简要阐述了偏误是什么,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偏误主要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哪些⽅⾯,偏误产⽣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偏误。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意义⽅⾯原因策略⼀、偏误是什么偏误是指第⼆语⾔学习者在使⽤语⾔时不⾃觉地对⽬的语的偏离,是以⽬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的语⾔能⼒,属于语⾔能⼒的范畴。

要清楚理解“偏误”的含义,就必须与“失误”相区分。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的语⾔错误,⽐如注意⼒不集中、疲劳、粗⼼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语⾔学习者和使⽤母语的⼈都有可能发⽣这类错误,⽽且在错误发⽣之后有能⼒进⾏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运⽤范畴,不能反映说话⼈的语⾔能⼒。

例如:①这周是6⽉份的第三(个)星期。

②这周是7⽉份的第⼀个星期。

这⾥的两个例⼦前⼀句遗漏了量词“个”,⽽句法环境相同的后⼀句却未遗漏,可见前⾯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的,属于失误。

③我每天吃饭在⾷堂。

④我上课在教室。

这⾥句⼦明显就是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这⾥是把地点状语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

由于学习者没有把句⼦的语序问题弄清楚,造成⼀系列的错误,这就反映了说话⼈的语⾔能⼒,属于语⾔能⼒的范畴。

⼆、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对教师⽽⾔,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标语的掌握情况及其所达到的阶段;从⽽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法,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进⾏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便于⼤纲、教材和词典的编撰。

使得其更好的适应学⽣的情况,从⽽促使教学有意义的进⾏。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

2018年第23期(总第299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课程教学一、偏误分析的类型目前,偏误分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表达偏误分析和理解偏误分析。

表达偏误分析又可以细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类型的偏误分析,更倾向于单个语法点的偏误分析,如侯晓虹、李彦春在《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中针对15名(其中男生5名)来中国留学的无任何汉语基础的韩国学生在包含阴阳上去四声的双音节词的声调进行偏误分析;理解偏误分析则可以划分为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的偏误分析,更偏向于语篇、语用上的偏误分析,如李珠、王建勤在《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中的测试结果和学生的自我感觉反馈基本一致,学生的阅读难点主要分布在语言结构的三个不同层级上。

二、论文中使用偏误分析常出现的问题(一)表达偏误分析明显多于理解偏误分析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论文中有94%的文章是关于表达偏误的,即分析语音、语法、词汇等具体的问题,而理解偏误则居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正如陈珺所说:“以往的研究提到偏误一般只指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输出性的错误,而实际上语言交际是双向的,偏误所涉及的范围自然也应该是双向的,包括输出性和输入性双方面的偏误。

”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认知学的发展,论文写作中应该出现更多的研究理解性偏误的分析文章。

(二)分析偏误的原因混乱,且以外部原因居多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但是,在目前的偏误分析论文中,留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变成了“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编写不当、教学失误”等外部原因,对于深层次的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则避而不谈。

不知道是因为对学习者的分析不够到位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一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李大忠的《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为依据,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各种思维模式进行推理,以此进行分析偏误时的原因总结。

鲁健骥也在《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出,“迄今对于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和病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语言要素(语音、语法、词汇)的层面上,而忽视篇章和语用层面;对于造成难点和病句的原因分析,基本上是从语言对比分析理论出发进行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作者:金艾琳来源:《教育界·下旬》2018年第06期【摘要】偏误分析,它常常可以预测、分析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多发的、有规律的偏误的原因。

但是,目前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使用出现了一些“通用”的问题。

因此,文章旨在对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关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问题;解决方法目前,偏误分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表达偏误分析和理解偏误分析。

表达偏误分析又可以细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类型的偏误分析,更倾向于单个语法点的偏误分析,如侯晓虹、李彦春在《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中针对15名(其中男生5名)来中国留学的无任何汉语基础的韩国学生在包含阴阳上去四声的双音节词的声调进行偏误分析;理解偏误分析则可以划分为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的偏误分析,更偏向于语篇、语用上的偏误分析,如李珠、王建勤在《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中的测试结果和学生的自我感觉反馈基本一致,学生的阅读难点主要分布在语言结构的三个不同层级上。

(一)表达偏误分析明显多于理解偏误分析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论文中有94%的文章是关于表达偏误的,即分析语音、语法、词汇等具体的问题,而理解偏误则居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正如陈珺所说:“以往的研究提到偏误一般只指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输出性的错误,而实际上语言交际是双向的,偏误所涉及的范围自然也应该是双向的,包括输出性和输入性双方面的偏误。

”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认知学的发展,论文写作中应该出现更多的研究理解性偏误的分析文章。

(二)分析偏误的原因混乱,且以外部原因居多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但是,在目前的偏误分析论文中,留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变成了“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编写不当、教学失误”等外部原因,对于深层次的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则避而不谈。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建议作者:姜伟杰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1期摘要:惯用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频率较高,对外国留学生来说习得难度较大。

本文以外国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大量偏误为语料,着重从语义、语法、语用和书写形式这几个方面对留学生习得惯用语时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惯用语偏误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惯用语;习得;偏误分析惯用语因其独特的语言特点称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所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留学生在习得惯用语时经常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正确的使用惯用语成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导致他们很少使用惯用语,有时甚至采取回避策略。

一、留学生习得惯用语的偏误分析(一)语义偏误分析留学生习得惯用语的语义偏误分析。

大多数惯用语都具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双重意义,而且深层意义大多是表层意义通过比喻或者引申等手段而来的。

如果留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惯用语,使深层意义的理解受到表层字面意义的影响,导致出现使用不当。

1.感情色彩混乱据钱理在《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一文中对《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的惯用语考察结果的统计,含贬义色彩的惯用语所占比例达到了62%。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留学生对惯用语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义,很少关注其感情色彩,当然不能正确使用。

比如:我们的口语老师特别喜欢笑,像一只笑面虎。

“笑面虎”多用来比喻外表善良、内心凶狠的人,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学生简单地理解为“喜欢笑的人”,认为是个褒义词。

2.字面意义充当实际意义“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一般只是它的语源意义,当它成为惯用语时,字面意义往往不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义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马崇环,2013)例如:“炒鱿鱼”不是真的把鱿鱼炒了而是形容工作被辞退、解雇。

3.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在语义方面不符合。

这种偏误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于惯用语的来源不了解。

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教育文档资料.docx

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教育文档资料.docx

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对外汉语教学在中高级阶段惯用语往往会成为学习的重点,因为惯用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掌握及熟练运用惯用语是衡量留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准。

留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都会碰到惯用语。

比如说课堂提问时,老师常开玩笑说学生们在下面都像“霜打的茄子”。

HSK考试中,会给定惯用语,让学生选择最接近的答案。

惯用语语义的隐蔽性以及结构的复杂性,使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会出现大量的偏误,并且偏误的类型比较多。

本文是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面作业中搜集到的近400条偏误语料出发,对惯用语的语义、句法和语用进行了仔细考察,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对策。

一、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语义偏误分析惯用语中蕴含丰富的历史积淀、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其整体含义并不仅是语言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蕴含了丰富的抽象意义。

尤其是对外国人来说,文化背景的差异,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惯用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对留学生使用惯用语因语义造成的偏误分析如下:1、将字面意义当做实际意义惯用语的意义并不是构成惯用语的各个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都是它的语源意义,组合成为惯用语,字面意义往往不起什么作用,抽象的虚指、遍指或泛指才是它的实际意义。

大多数惯用语主要通过比喻、夸张和借代等修辞手段体现出实际意义,而这种实际意义往往与虚指意义相差甚远。

但没有文化背景的外国留学生,如没有接受过惯用语教学,就很难将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联系起来,使用时也往往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

1)在我们国家,很多人都喜欢三天打鱼,两天上网的工作。

2)这鸡肉真硬啊,真是铁公鸡。

在例1)中学生表示很多人都喜欢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休息的时候好好娱乐和休息。

但是他们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理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用来比喻做事不能坚持、持久的比喻意义。

在2)中,学生想表达的是鸡肉很硬,吃起来费劲,但是不理解“铁公鸡”是用来比喻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科教导刊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教学策略
王永鹏 潘桂妮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201306)
摘 要 惯用语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繁, 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 留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 从语义、 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对留学生惯用语偏误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惯用语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 H159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Idiomatic expressions are used in our daily communication frequently, but because of their uniqueness, they are difficult to handle for foreign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iom expression, the idioms grammar,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to explore the error in students' learning. And give some 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Key words idiomatic expressi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rror analyses 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最活跃、 最生动的部分, 反映了汉民 族特有的社会生活、 风俗习惯、 历史文化等内容。 在具体的教 学实践中我们看到, 许多留学生在掌握惯用语和恰当使用方 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正确的使用惯用语成为他们学习汉 语的一道障碍, 导致他们很少使用惯用语, 有的甚至采取回避 策略。由于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 因此 我们不应该忽视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 1 惯用语的特征 1.1 惯用语语义方面的基本特征 (1) 语义的双层性。语义的双层性是汉语惯用语的基本特 性, 它是指惯用语的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的两者的结合, 除了字 面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外, 还有比喻义和引申义。 (2) 语义的变异 性。惯用语的整体意义不是组成它的每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组 合, 整体意义往往超越了字面意义。惯用语的意义往往脱离了 字面义, 因此具有明显的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往往是通过比喻或 者引申等手段来实现的, 其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相偏离。 1.2 惯用语的语法结构特点 (1) 固定性。 惯用语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是固定 词组, 具有定型的结构, 因此它无论是意义上还是结构上都是 完整的、 统一的。 从语法结构来看, 以动宾关系和偏正关系的 为基本形式。 (2)比较灵活和自由。惯用语的灵活性主要体 现在使用时结构和构成成分的变异, 内部结构的扩展和插入 其他成分以及像离合词一样的语序移动。 惯用语中间可以插 入其他成分, 惯用语中有的动宾式可以换。由于惯用语的语 法功能相当于词, 这一点看出惯用语具有离合性。 1.3 汉语惯用语的语用特点 (1)口语色彩鲜明。惯用语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 语言, 它简单、 明快、 形象、 风趣, 主要用于非正式场合的日常 交流。 (2)蕴含了丰富的汉文化内容。作为来源于人民群众 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样式, 惯用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3) 感情色彩分明。惯用语不但具有语义上的双层性, 而且很多 都有鲜明而强烈的感情色彩, 并且以贬义为主。 2 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偏误分析 2.1 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语义偏误分析 大多数惯用语都具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双重意义, 而 且深层意义都表层意义通过比喻或者引申等手段而来的。 深 层意义与表层意义之间总是要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如果留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惯用语, 使深层意义的理解 受到表层字面意义的影响, 导致出现使用不当。 (1)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 的客观对象在语义方面不符合。 这种偏误的发生在很大程度 上是由于学生对于惯用语的来源不了解。例: 我们男同学也能顶起半边天。 “半边天” 特指女性的作用, 毛主席曾经说过, 妇女能顶半 边天。因此半边天不能用来指男性, 语义重心发生偏离。 (2) 语义不明。 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 容易让 人产生理解上的分歧。 主要是因为在语义表达时说话者没有 准确的理解惯用语的意义。例: 今天他去办公室找老师, 可是碰了钉子。 如果你起床很困难, 那么我每天早上给你敲警钟。 以上句子中惯用语所要表达的意义模糊, 不甚明确, 去办 公室 “碰钉子” , 不清楚是被老师批评了还是没有找到老师等 等。 “敲警钟” 是指让人提高警惕, 不是提醒人起床。 (3) 语义前后矛盾。 指的是意义表达明确, 语法结构合理, 但是句子语义不符合表达。例: 幸亏你放了马后炮, 不然我这次要犯错误了。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也可能是对汉语语法、词汇使用的误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对外汉语学习者常见的偏误案例,希望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

1. 词语搭配偏误。

在对外汉语学习中,学习者常常会出现词语搭配偏误的情况。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开车”误写成“开机”,将“吃饭”误写成“吃面”,这些都是因为母语的影响,导致了对汉语词语搭配的误解。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语搭配的积累和实际运用。

2. 语法结构偏误。

另外,在学习汉语语法的过程中,学习者也会出现一些语法结构偏误。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我去了商店买东西”误写成“我去了商店买了东西”,这是因为在一些语言中,动作的完成与否是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示的,而在汉语中则是通过副词或者语境来表示的。

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汉语语法规则的学习和掌握。

3. 词汇用法偏误。

此外,词汇用法偏误也是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常见的问题之一。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高兴”误写成“开心”,将“晴天”误写成“大太阳”,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出现了偏差。

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练习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也可能是对汉语语法、词汇使用的误解。

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语搭配、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的学习和掌握。

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及教学启示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及教学启示

基本内容
教师还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模仿和朗读练习,帮助他们逐步纠正这个偏误。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语音训练的重要性以及采用多种教学方 法的必要性。
基本内容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偏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 克服这些偏误,提高其汉语交际能力,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自 身素质,并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的汉语学习提供更 加全面、有效的指导,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基本内容
这些语音偏误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交际效果,还可能引发歧义,甚至造成文化 误解。
基本内容
针对这些语音偏误,对外汉语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语音训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训练应作为重要环节加以重视。 教师应当系统地介绍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及其发音要领,使学生对这些语音 单位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要通过大量的模仿、朗读和会话练习,帮助学生逐步 纠正语音偏误,提高发音准确性。
一、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的语音偏误分析
韩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见的语音偏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声母方面的偏误
1、声母方面的偏误
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声母时,常常受到母语的影响,发出不准确的发音。例 如,韩语中没有唇齿音,导致韩国学生发汉语的唇齿音时出现困难。此外,韩国 学生容易将汉语的舌尖后音误发为舌尖前音。
基本内容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当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情景教学、任务教学等。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 如制作语音课件、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等,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汉语语音的 特征。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朗读比赛、话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学习语音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之偏误及解决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之偏误及解决方式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是词汇教学的一大重点,由于惯用语使用的复杂性,外国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惯用语时会产生大量偏误。

本文将搜集的偏误归类后,结合偏误分析理论,探究偏误形成的原因即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和教学因素、汉语惯用语的复杂性。

针对性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解决方法即语境训练法、建立“惯用语”词典、汉外对比法、结合理据进行教学、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解决方法ABSTRACT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s are a major focu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use of idioms, foreign Chinese learners will generate a large number of errors in the use of idioms. In this paper, we will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errors, which ar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negative transfer of target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factors, and the complexity of Chinese idioms. To put forward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used to use the term partial error solving method context training method, to establish a "used language dictionary, Chinese and foreign comparison method, combined with motivation to carry on the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design.Key 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s; biased error ; solution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 I I Key words.. (II)引言 (1)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类型 (2)(一) 语义偏误 (2)1.惯用语在使用中不能明确地表达其意义 (2)2.惯用语的意义不符合表意的对象 (2)3.惯用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有误 (2)(二)语用偏误 (3)1.惯用语使用不符合交际场合 (3)2.惯用语使用不符合汉文化表达习惯 (3)(三)语法偏误 (3)1.成分误加 (4)2.成分遗漏 (4)3.搭配错误 (4)4.语序颠倒 (4)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惯用语使用偏误的原因 (4)(一) 母语负迁移 (5)(二) 目的语负迁移 (5)(三) 教学和教材因素 (6)(四) 汉语惯用语的复杂性 (6)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解决方法 (7)(一) 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7)(二) 建立“惯用语词典” (7)(三)语境训练法 (8)(四)汉外对比教学法 (9)(五)结合理据进行教学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惯用语是由至少两个词构成的具有口语色彩的意义词化、结构准词化的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组合,是熟语的一种[1]。

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

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

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一、本文概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作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更是深入理解和掌握汉语文化的关键。

对于外国学习者而言,惯用语的学习往往充满挑战。

本论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本文将分析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惯用语不仅仅是日常交流的必需品,它们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掌握惯用语对于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惯用语时面临的主要难点。

这些难点可能包括语言结构的复杂性、文化差异的理解障碍,以及记忆和运用上的困难。

接着,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应对这些难点的策略。

这些策略可能包括创新的教学方法、文化背景的深入介绍,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学习等。

本文将总结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其在提升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方面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外国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惯用语,从而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文化素养。

二、惯用语的定义与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角色。

惯用语,通常是指在一定语境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组合而成的固定短语,它们在语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相对固定,并且在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

惯用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背景。

(1)语义的整体性:惯用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整体,表达一个特定的概念或情感。

例如,“画蛇添足”这个惯用语,字面意思是给蛇画上脚,但其整体意义是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好。

(2)结构的稳定性:惯用语的结构通常较为固定,其组成成分一般不能随意替换或增减。

如“杯水车薪”,其中的“杯水”和“车薪”不能替换为其他词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错误纠正方法有哪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错误纠正方法有哪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错误纠正方法有哪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纠正这些错误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错误纠正方法得当,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及时改正错误,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错误纠正方法。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错误的类型。

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形式上的错误,比如语法、词汇、拼写等方面的错误;另一类是语用上的错误,即语言使用不符合交际场合或文化习惯。

对于形式上的错误,教师往往能够较为直观地发现并进行纠正;而对于语用错误,可能需要更多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知识来判断和解释。

直接纠正法是一种常见且直接有效的方法。

当学生出现明显且频繁的错误时,教师可以直接指出错误并给出正确的形式。

例如,学生说“我昨天去商店买东西,但是没有钱,所以我没买了。

”教师可以直接说:“应该是‘所以我没买’,而不是‘所以我没买了’。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迅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错误并改正,缺点是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诱导纠正法相对温和一些。

教师通过提问、暗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

比如,对于上述同样的错误,教师可以问:“那‘所以我没买了’这个表达通顺吗?想想应该怎么说?”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自我纠错的能力,但可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反思能力。

重铸法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教师以正确的形式重复学生的错误表达,但不直接指出错误。

例如,学生说“我很喜欢看书,但是我没有时间看。

”教师可以说:“我很喜欢看书,但是我没有时间看。

”通过重铸,学生能够对比自己的表达和教师的正确表达,从而意识到错误。

这种方法较为含蓄,不会让学生感到尴尬,同时也能提供正确的语言输入。

集体纠错法适用于在课堂上多个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情况。

教师可以将错误集中展示,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并找出正确的表达方式。

这样不仅能够解决个体的错误,还能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相互学习和启发。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编辑。

摘要: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本文以外国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大量偏误为语料,从惯用语的性质特点入手,分析了留学生惯用语使用中的三种偏误现象,即语义偏误、语法偏误和语用偏误,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使用水平。

关键词:对外汉语惯用语偏误对策1 引言习惯用语(Colloquial idioms或idiomatic expression)是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它是词汇当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但是对它的命名,直到上世纪60年代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才第一次真正提出了这个语言单位,同成语、谚语、歇后语成为平行单位,统称为熟语。

习惯用语,也称习语、习用语、惯用语等,名字不同,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也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以汉语惯用语为例,此概念便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惯用语指所有的习惯用语,除惯用语外,还包括某些固定格式与固定句式,而狭义的惯用语则专指以三字格为主的语义具有双重性的结构固定的短语。

本文研究的重点为狭义的惯用语,也兼及广义,以下即以惯用语统称之。

惯用语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1口语色彩浓惯用语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典籍文献、寓言神话、宗教用语、行业用语、方言、外来语以及谚语、成语、歇后语的省略等等。

但是惯用语的语体色彩是口语性的,它经常出现在口头表达中,而不是书面场合。

例如:“这个班的学生喜欢抱团儿。

”不能说“全国人民抱团儿”。

马国凡、高歌东在《惯用语》中指出,惯用语作为一种固定词组,从意义到结构都是完整的、统一的。

惯用语和成语一样,都是固定词组,结构上都有定型的特点,如:“开夜车、穿小鞋、吹牛皮”等。

但相对来说成语的定型性更强,而惯用语则较灵活。

这主要是指惯用语在使用时可以发生结构和构成成分上的“变异”。

以“开夜车”为例,我们可以说“开了几天夜车”,也可以说“开什么夜车,早点休息吧”,还可以说“考试前夜车别开得太多”。

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摘要:惯用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汇,它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能够广泛的使用,还可以用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和思想。

同时,汉语惯用语经历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其背后也隐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惯用语以其本身的复杂性,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通过惯用语使用过程中的偏误类型及其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惯用语;偏误;对外汉语教学一、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类型分析由于惯用语本身比较复杂,难以理解,对于留学生来说要想准确地使用惯用语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关于惯用语的偏误类型,大概有以下几种:(一)语义方面的偏误1. 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

例如:我今天又没做作业 ,老师一定会炒我的鱿鱼。

句中的“炒鱿鱼”本来是指工作中辞退、解雇别人 ,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批评”或是“开除”。

2. 语义不明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 ,不知要表达何种意义 ,令人费解。

例如:今天下了课就去看电影 ,可是碰了钉子。

以上例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 ,看电影碰钉子 ,是没买到电影票呢 ,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 ? 不得而知。

3. 语义矛盾指的是表义明确 ,但句子中前后矛盾。

例如:幸亏你提醒 ,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 ,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句中“放马后炮”指事情发生了才说 ,与前半句“你提醒了我”不一致。

4. 褒贬义混淆例如:这么一会儿你就修好了 ,你真有半瓶醋。

以上例句想表达赞美、夸奖之义 ,可是“半瓶醋”含有讽刺、挖苦之义 ,用在此处不合适。

(二) 结构方面的偏误惯用语的结构比较固定 ,虽然一些惯用语可以拆开 ,插入别的成分 ,比如“敲警钟”可以说成“敲响警钟”、“拿手戏”可以说成“拿手好戏”,但是并不是每条惯用语都可以任意增减成分的。

1、误加例如:开了一夜夜车使我很疲惫。

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

、in、zh、z等字母的发音,遇语法教学要多创造语境,不要让学生总是做干巴巴的词语替换练习。

用课文所给的语法点和相近的词语反复进行比较。

以上这些可以减少偏误的出现。

3.3教师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汉语素质,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参加培训和中国大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历教育。

普通话水平应该过关,所谓“过关”,是指按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应该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对外汉语教学所教授的是普通话,而不是方言,也不是带方言味儿的普通话。

具备相应的汉语知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受时间、条件、环境、母语、学习动机等的综合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寻找语言规律,而不是像孩子学母语那样靠耳濡目染。

所以汉语教师应该能够解释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律。

了解中国文化背景,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还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等。

以上探讨了偏差分析及应对策略,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偏差分析存在着一些局限,比如正确和错误的偏差标准难以区分,学术界对偏误分析研究存在着重语音、语法、词汇的现象,偏差分析范围主要锁定在中介语上。

尽管如此,偏差还将继续存在,偏差这一理论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注释:①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21.②石红.偏误分析和第二语言习得[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25.③马赟.“是非问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2期:40.④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第2期:50.⑤刘颂.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外语教学[J].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30.⑥孙琳琳,郝燕妮.对外汉语教学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三期:1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偏误分析(课堂PPT)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偏误分析(课堂PPT)
10
三、词汇文化内涵偏误
• (一)两种文化都有的事物,但在不同的语言中表 现此种事物的词语感情色彩不同。
• 有些事物,两种文化都有,但是表现这些事物的感 情色彩却大为不同。在某些时候,汉语词语有感情色彩, 而外语词语没有;或是外语词语有感情色彩,而汉语词 语却没有感情色彩。在某些时候,汉外词语都有感情色 彩,但色彩却完全相反。
范围。 • 美国女学生给老师写信是:“亲爱的XX老师。”
15
• (四)有些汉语和外语词语貌似相同,实际意义不同。 • 1.汉语本身的词语貌似相同,但意义大不相同。 • 一个巴掌拍不响 和 孤掌难鸣 • 从表面上看,差不多,但意义上大为不同。 • (五)汉语特有的词语 •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有一些事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为其 • 他文化所没有。 • 如“麻将”。外国人对这些事物没有感性认识,很难理解这些词 • 语的含义。 • 这类词语很多,如:打退堂鼓、算盘、三九天(三伏天)、文革、黑 五类、老油条、灌米汤、
14
• (三)汉语和外语中有些词语看起来形式相同,但使用范围和频率不同。 • 一些初学汉语的人在使用汉语是照搬本民族语习惯,往往会造成很多理
解偏误。 • 1.关于“亲爱的”和“我爱你” • 汉语和很多外语中都有“亲爱的”和“我爱你”。但在汉语中这两个词
大多用于恋人和夫妻之间。 • 在英语中这组词不仅可以用于( 夫妻、恋人之间,而且还可以用于很广的
类。——《留学生汉语词语表达偏误的类型及教学策略》
而汪红梅先生则认为,词性偏误与搭配偏误同属于词汇 的用法偏误。 ——《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偏误分析》
3
1. “纷纷”——副词词性的偏误
例: 老师也给我们纷纷的作业和各种各样的任务。
“纷纷”本是副词,这里当作形容词使用,显然是不 妥当的。

对外汉语教学法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法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2、系统性偏误(systematic errors),出 现在学习者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则,只是它是一 个错误的规则的情况下;(知而不改)
3、形成系统后的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出现在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标语规 则,但不能总是正确使用(如差错的产生)。
(知而且改)
鲁先生在该文中首次引进“偏误”和“中介语” 两个概念,并给“偏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他说“: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 体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 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 音的、语法的、词汇的、篇章的、语用的。我们把这 种差距叫做‘偏误’。‘偏误’与通常所说的‘错误’ 不同。错误是偶发的、无规律的,例如口误。
visit一词相当于汉语的“访问、参观、看望”等 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造出“我回老家参观我爷 爷”这样的句子。显然是把visit仅仅和“访问” 这一语义挂上了钩。
对比分析
再比如与汉语相比,泰语的语法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汉语的 修饰语多在中心语之前,泰语的修饰语多在修饰语之后;即:

汉语: 修饰语 + 中心语
对比分析法
人们甚至一度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 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所 有困难,并推测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 的部分,从而将这些部分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 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错误的的目的。
对比分析法
据统计,学生初级阶段的大多数语音错误、半数以 上的语法都来自语际干扰,有些化石化错误也来自 语际干扰。因此,利用对比分析往往能找出学生的 错误根源,并发现学生学习目的语中的难点和重点。 比如:
对比分析法的不足

对比分析法的严重缺陷是它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及教学启示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及教学启示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及教学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是学习者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是发音不清晰,而且常常发错音。

一般来说,这是由语言歧义、语法特征以及语音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的。

此外,由于中英语音的差异对学习者来说也常常成为语音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音偏误会对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理解能力和学习热情。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并加以有效干预,有效去偏误。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强调对外汉语语音的重要性,注重对学习者语音习得行为的正向引导,采取积极的情感宣泄技巧,以及运用合适的技术来纠正语音发错。

其次,可以把语音偏误的辨析和改正加以实践,并注重引导学习者加深语音知识和语音技能的学习。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采用语音记录、分析和比对等方式,让学习者实现真正的发音准确,从而使学习者在实践中避免错误的语音,最终达到认知的深度。

总之,为了有效地去偏误,对外汉语教学应在给予学习者正确的指导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习者将正确的语音、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定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
(1).
确 判 断 出所 有 的 “ …… 的 ” 句 , 因此 ,对 偏误 类 型 的 确 [] 是 4 杨春 雍. 对外汉语教学中 “ ……的” 句型分析 [】 云南师范大 是 J.
定 和 分 析 也 可 能有 失 偏 颇 。文 章 对 越 南 留学 生 习 得 现 代 汉
学学报 ( 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 0 , ( ). 对 04 5
运用 惯用语偏误的类型 ,分析偏误原 因,并据此提 出对对 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句 ( )中的 “ 1 打小算盘”一般 是用来表示徇私利 己, 不顾大局,与生活上的 “ 精打细算”相差甚远;句 ( )中的 2 “ 打退堂鼓”本表示旧时官员退堂时击鼓为号,现比喻做事
中途 退缩 ,与所 表达 的 客观 事实 — — “ 完成 工作 ”不符 。 2 )语 义 不 明 “ 义 不 明 ”指 的 是 惯 用 语 在 句 中 表 意 不 明确 ,令 人 语
以 上 两 句 所 要 表 达 的 意 义 不 明 确 。 看 电 影 “ 钉 碰
子 ” , 是 没 买 到 电影 票 呢 , 还 是 约 好 的人 失 约 了 呢 , 不 得
而 知 。 “ 警 钟 ” 的 意 思 是 提 醒 别 人 警 惕 ,用 在 这 里 , 到 敲 底 是 提 醒 他人 还 是 警 告 他 人 ,不 明确 。 3 )语 义 矛 盾
附 注:
( 1 9)河 内 ( )在 北方,岘港 ( )在 中方 ,胡志 市 市
明 ( ) 南方 。 市 在 (0 2 )因为 在越 南汉 语还 没普 遍 。
四 、 结语
①本文采用的语料来自 广西民族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师生自 建的 “ 越
南学生 中介语语料库”。 ②语料处理软件为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生程 南昌设计制作。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本文针对外国留学生在理解和使用汉语惯用语过程中发生的偏误,重点剖析了语义、语法以及语用三个方面的偏误类型。

进而又从惯用语本身的复杂性,民族文化差异及教材、教学的局限性等方面揭示了偏误发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出结合语境教学、适当增加结构知识教学、注重文化教学和适当运用对比教学的应对策略。

这对于推进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标签: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词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但数量多,源远流长,而且应用广泛,很多外国留学生认为汉语惯用语难学,他们在理解和使用惯用语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误。

本文试图通过外国留学生运用惯用语偏误的类型,分析偏误原因,并据此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惯用语偏误类型(一)意义方面的偏误1.理性义偏误1)语义偏离“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

(1)我想毕业以后赚很多钱,再也不过现在这种打小算盘的生活了。

(2)我们终于把今天的工作做完了,现在可以打退堂鼓了。

句(1)中的“打小算盘”一般是用来表示徇私利己,不顾大局,与生活上的“精打细算”相差甚远;句(2)中的“打退堂鼓”本表示旧时官员退堂时击鼓为号,现比喻做事中途退缩,与所表达的客观事实——“完成工作”不符。

2)语义不明“语义不明”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令人费解。

(3)昨天晚上我吃了晚饭就去电影院看电影,可是碰了钉子。

(4)快走开吧,否则我给你敲警钟。

以上两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

看电影“碰钉子”,是没买到电影票呢,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不得而知。

“敲警钟”的意思是提醒别人警惕,用在这里,到底是提醒他人还是警告他人,不明确。

3)语义矛盾指的是表义明确,但句子中前后矛盾。

(5)幸亏你提醒,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6)老王这个人大大咧咧的,总是爱钻牛角尖。

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关键词 惯用语 惯用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
I
Abstract
Idioms are active in oral expression in the habitual metaphor. It is concise and vivid, popular interesting, humor, implicative, it with simple words to express meanings and Penetration in Chinese daily life communication. As 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it is important and a special category, and bearing the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in vocabulary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 interested in learning Chinese,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their uniqueness is easily lead to students in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idioms generate errors.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rough a lot of errors, analysis and discuss the error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use of idioms and the causes, 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idiom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aper has five main parts to discusses the idiom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是词汇教学的一大重点,由于惯用语使用的复杂性,外国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惯用语时会产生大量偏误。

本文将搜集的偏误归类后,结合偏误分析理论,探究偏误形成的原因即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和教学因素、汉语惯用语的复杂性。

针对性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解决方法即语境训练法、建立“惯用语”词典、汉外对比法、结合理据进行教学、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解决方法ABSTRACT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s are a major focu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use of idioms, foreign Chinese learners will generate a large number of errors in the use of idioms. In this paper, we will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errors, which ar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negative transfer of target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factors, and the complexity of Chinese idioms. To put forward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used to use the term partial error solving method context training method, to establish a "used language dictionary, Chinese and foreign comparison method, combined with motivation to carry on the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design.Key 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s; biased error ; solution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 I I Key words.. (II)引言 (1)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类型 (2)(一) 语义偏误 (2)1.惯用语在使用中不能明确地表达其意义 (2)2.惯用语的意义不符合表意的对象 (2)3.惯用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有误 (2)(二)语用偏误 (3)1.惯用语使用不符合交际场合 (3)2.惯用语使用不符合汉文化表达习惯 (3)(三)语法偏误 (3)1.成分误加 (4)2.成分遗漏 (4)3.搭配错误 (4)4.语序颠倒 (4)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惯用语使用偏误的原因 (4)(一) 母语负迁移 (5)(二) 目的语负迁移 (5)(三) 教学和教材因素 (6)(四) 汉语惯用语的复杂性 (6)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解决方法 (7)(一) 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7)(二) 建立“惯用语词典” (7)(三)语境训练法 (8)(四)汉外对比教学法 (9)(五)结合理据进行教学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惯用语是由至少两个词构成的具有口语色彩的意义词化、结构准词化的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组合,是熟语的一种[1]。

惯用语的本体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许多专家学者对惯用语的定义、性质、内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在之后的研究中还出现了从方言、色彩义、心理理解机制、规范化等新的角度对惯用语进行的探索。

研究成果既有著作、论文,也有词典性质的专著,如高歌东、张志清编纂的《汉语惯用语大辞典》、王德春主编的《新惯用语词典》、钱理的《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等。

这些专著在惯用语的定义、结构、语义、功能等方面做了较详细的研究。

偏误是指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应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2]。

偏误分析就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其规律。

而与学术界热衷于惯用语的本体研究相反,把惯用语和教学结合在一起研究的很少,而把惯用语和偏误分析的理论相结合,或者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献只有寥寥数篇。

吴晓明、张金桥的《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理解特点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探讨无语境、中语境、强语境三种条件下留学生惯用语理解的特点。

胡帆的《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与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从文化内涵方面来阐释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李国惠的《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马晓娜的《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通过典型例句对偏误类型进行分析。

谭宏的《汉语惯用语特征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从语义、句法、语用以及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处理对惯用语进行探讨。

苏瑞霞的《对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惯用语的考察与思考》从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入手,对惯用语的编排提出了一些建议。

王艺佳的《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习得惯用语偏误研究》、习浩亮的《针对日本留学生的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以及金琇珍的《针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从某一语种出发,对汉语惯用语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对外汉语领域中惯用语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能够把惯用语和偏误分析理论结合的少之又少。

本文把惯用语和偏误分析结合起来研究,搜集语料、鉴别偏误、对偏误进行分类、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并尝试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给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类型(一)语义偏误惯用语的语义包括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大部分惯用语会运用比喻、夸张、借代的手法,衍生出比喻义和引申义。

因此,在运用惯用语交际时不能只看到它的字面意思,很多外国汉语学习者就是只根据字与字的组合去理解整个惯用语的意义,这样在使用时容易产生语义上的偏误。

语义偏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惯用语在使用中不能明确地表达其意义例1、我没看到路上的绊脚石,摔倒了。

例2、你的马脚露出来了。

例3、为了父母,我一定要当官做老爷,取得成功。

例4、小明快起床吧,否则我要给你敲警钟。

“绊脚石”喻指阻碍前进的人或物,例句1中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在理解这个词时,只看到了它的字面意义。

“露马脚”是指无意中露出事实真相,而说话者在这里把“露马脚”理解为脚露出来了。

“当官做老爷”是喻指某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而不仅仅是指当上了大官。

“敲警钟”是提醒人警惕的意思,在这里却被误用成了“敲钟”。

惯用语在长期的演变中,基本上都抛弃了字面义,都是用的修辞转义。

以上的几个例子都是由于外国汉语学习者只看到了字面意思,而没有对惯用语做深入的了解造成的偏误。

2.惯用语的意义不符合表意的对象例1、我们几个男同学是我们班的半边天,有活动都是我们组织。

例2、最近天气走下坡路,要多穿衣服。

“半边天”作为惯用语是用来喻指妇女的,不能用来形容男性。

“走下坡路”是指情势朝不利的方向发展,不能用来形容天气。

显然,两处偏误都是由于使用惯用语时没注意使用的对象。

3.惯用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有误例1、老师总是表扬我,真爱拍马屁。

例2、我们班的班长主意很多,真是狗头军师。

例3、他说话很幽默,我笑掉大牙了。

例4、那些坏人真是有两下子。

惯用语的色彩义十分鲜明,大部分惯用语是贬义词,只有少数是褒义或中性,在使用惯用语时必须注意其褒贬义。

“拍马屁”一般指不顾客观实际,专门阿谀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是贬义词,用在例句1中和老师表扬我这件事不符合。

同样的,例2中的“狗头军师”说的是专门给别人出坏主意的人,班长的主意多,不能说他是狗头军师,前后的语义色彩产生了偏差。

“笑掉大牙”指过分的耻笑,用在这里,说话者上半句是想赞扬别人幽默,后半句变为耻笑,显然不合适。

“有两下子”指有些本领、有点手段,是褒义词,有赞许的意思。

例句中把这个词和坏人用在一起,混淆了褒贬义。

(二)语用偏误所谓语用,是指使用者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对语言的应用,主要关注语言的得体性。

惯用语口语色彩浓厚,多用于日常谈话,使用惯用语时必须注意场合。

而且,跟其他语言规则比,语用规则大部分没有被总结和归类,录入书中,往往需要结合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加以理解。

不同的文化背景,表达方式、思维模式不同。

如果留学生在没有彻底理解汉语惯用语的含义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在比较严肃、庄重的场合随意使用惯用语进行交际,就会使人感到尴尬,甚至闹出笑话。

1.惯用语使用不符合交际场合例 1、如果你再不去上课,老师会炒你的鱿鱼。

“炒鱿鱼”是其喻指辞退或者解雇某人,所以应用在工作关系中。

而例句中老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炒鱿鱼”用在这里明显是不符合交际场合的。

2.惯用语使用不符合汉文化表达习惯例1、我爷爷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是一个糊涂虫。

“糊涂虫”是喻指不明事理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做戏谑语用,说话者把这个词用在自己敬重的长辈身上显然不妥当。

(三)语法偏误惯用语的结构既有一定的固定性,使用时又比较灵活,中间可以拓展,还可以倒置,重叠等,但是这种变化大都无规律可循。

那么留学生对惯用语的结构、成分、搭配不了解或者过度泛化时,就会产生偏误。

此外,不同的惯用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不同,也会引发使用上的偏误。

1.成分误加例1、昨天我开了一夜夜车。

例2、你平时成绩那么好,这次考试我可以打一张包票。

例3、你们常常戴高帽我。

“开夜车”是指动词性短语,中间可以嵌入数量定语,但是“一夜”这个数量词用在这里和“夜车”意义重复了。

例句2中把“打包票”误用为离合词,随意在中间插入量词,造成偏误。

“戴高帽”属于动宾式惯用语,不能直接在后面加上宾语。

2.成分遗漏例1、别给我戴帽。

例2、他是个热肠,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

例3、下课了,同学们一窝蜂。

“戴帽”原本是“戴高帽”,“热肠”原是“热心肠”,在例句中错误的删减了“高”字和“心”字。

“一窝蜂”是偏正结构的惯用语,属于名词性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宾语或定语,例句3中缺少了谓语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