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同名434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资源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

设想有那么一天,环保监察人员到企业进行执法检查,手中的终端轻易就能显示出企业的全部信息:何时建厂、环评何时通过、污染点在哪儿......而这些信息,来自于不同部门的数据整合——商业系统、国土资源部门、甚至发改委。

或许这只是环境信息化发展的惊鸿一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的启动,未来这将变成最为普遍的应用场景。

听不见,摸不着。说是工程,可是连实体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个逻辑工程;说是生态环境保护,可涉及到的却是十几个国家部委。自2013年“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启动后,它有些低调,有些神秘。

2014年1月17日,在南宁召开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建设培训班”上,它渐渐揭开了面纱。

要点提示

◎信息共享不仅仅是搭建一个平台,各部门都把信息放上去。信息共享一定要跟业务协同、跟信息的互联互通连在一起。

◎在信息化的运动场上,各地信息中心要起到示范作用,要能和所有部门、所有业务对接,要把信息化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引领作用体现出来。

◎工程最大的挑战是既要协调好各部委,又要协调好部内各司

局、各项业务;部、省、地市间数据实现交换、协同。

一、难点

跨部门信息整合重在协调

与以往项目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综合性基础项目”

早在2012年,国务院批复了《“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共享开放的国家基础信息资源体系,支撑面向国计民生的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显著提高政务信息的公开程度。规划形成了一个国家整体化的政务信息化工程体系架构,建设、应用、部署涉及到中央、省、市、县4个层级,涵盖68个部门。

在这个庞大的规划方案中,有15项重要信息系统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正是其中的一项。

这也是我国环境信息化领域继国家环境信息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后,又一个重大工程,是未来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目标是逐步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治理水平,有效增强对环境生态和生物保护的监测、评估、服务能力;有效遏制工业污染,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具体的建设内容,简单概括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遥感等先进技术,进一步完善土壤、森林、湿地、荒漠、海洋、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等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动

为何要联合这么多部委?他们的数据我们能用来做什么?

事实上,环境保护涉及到水、大气、土壤等多个方面污染防治,与许多部门息息相关。形成一个国家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就意味着它不是纯环保项目,而是一个环保和其他部委共同协作、共享共建的项目。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魏斌介绍说,比如对于违法企业和挂牌督办的企业,以及产业落后和产能过剩企业,在严把项目准入关方面,就要共享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的信息。

他还举例说,“就拿中石化而言,出了那么多问题,为什么还被评为最具社会责任企业?说明我们的信息还没有很好地沟通起来。”

“要整治违法排污问题,就需要环保部门联合银监部门,让这些企业几年得不到贷款,联合商贸部门让这些企业不能出口,联合证监部门不允许他上市。如果实现所有系统互联互通,就可以让企业不敢也不能排污。”

魏斌强调说,信息共享不仅仅是把你的信息给我,把我的信息给你,也不仅仅是搭建一个平台,大家都把信息放上去。信息共享一定要跟业务协同、跟信息的互联互通连在一起。

再打个比方,假设有一个环境违法管理系统,关联一个违法数据库、一个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管理系统和企业评价数据库,系统可能是环保部门负责的,也可能是执法部门负责的。如果执法部门发现企业是恶意偷排,就将其录入到违法数据库,这就触发了企业信用等级评

价管理系统。按照企业等级评价的管理办法,只要是恶意偷排的企业就一票否决,将他归入不诚信企业,这就是互联互通。

“打破部门之间的界线,让业务协同起来,互通起来,这才叫互联互通,而不是简单地放在一起。”魏斌说。

据了解,“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目标和要求非常高,环境保护信息化基础薄弱,要实现这些目标,达到这些要求难度很大。生态环境概念大,涉及内容多,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工程项目的重点和切入点难以把握,工程建设的内容、范围和边界都难以确定。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尽管道路还是很曲折、漫长的。”魏斌语气坚定。

三、问题

信息共享迫在眉睫

“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难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则是管理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深层次的问题”

提高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然而,在中国信息化研究中心针对各地市信息化政府行政能力综合水平的第三方调查中发现,各级政府信息化应用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信息发布、办公系统、便民中心等层面,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部门能力任重道远。

程春明坦言,真正要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实现业务协同,难度极大。部委之间需要协同统筹,就是自己内部,也存在数据信息难以

共享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及环保工作本身的复杂性,从具体要素来讲,业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自保持相对独立。

相关人士也认为,环保系统内部协调难度可能要大于部委间的协调。

如今环保执法人员去企业检查,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很多数据缺失,不得不两眼一抹黑,凭经验去找问题。“实际上我们各种数据都有,环评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等都有,可是谁也拿不到,对于环保执法和社会单位提供不了任何服务。”程春明说。

也有地方环境应急中心的工作人员抱怨,他们去现场,常常面对的是企业一问三不知,而环保系统内的多个数据无法统一,最后拿出数据也不敢用。

程春明也强调:“信息整合到了不得不解决的程度,我们没有这样一套运行系统的支撑,对社会服务就差一大截,就显得环境管理工作滞后,能力不强。”

“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难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则是管理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深层次的问题。”魏斌也认为,工程项目缺乏具有管理职能的统筹协调部门,以及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管理制度。

广泛的共识是,借助“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整合环保系统内的信息化建设,无疑是非常好的契机。借此时机改变部门独自建设、封闭建设、自成体系的局面,而变为跨部门共同建设。

据了解,截至目前,各地都成立了省级的环境信息中心,而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