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试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发展和完善
《民族社会学》课程考查论文试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发展和完善摘要: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和国家结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创举,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确立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运用新的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由来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拥有自治权利,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发挥各民族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中国经历五千年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自先秦以来,中国就有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划分。
这种划分使得历代统治者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始终抱持着排斥的态度。
或武力征缴,或怀柔羁縻,①汉朝在今中国新疆地区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唐朝在这一地区设立的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都只管理军政要务。
清朝中央政权针对不同民族地区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对西藏则派驻藏大臣,通过册封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最集中的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对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实行土司制度。
不曾把少数民族当做平等一员看待。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精选文档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还时有发生,有的酿成局部战争,严重影响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使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能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参与国家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管理的民主平等和平等自治权利。
这主要体现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
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的正常宗教活动。
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二、自治制度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有利于各民族自身及其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开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新阶段。
少数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各项事业。
这就能够最广泛的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使少数民族人民都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中。
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发展,是通过发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来实现的。
二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三、区域自治有力于协调各民族间关系,达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目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
民族区域自治方法
方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不断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民族法律意识,自觉遵法、守法,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依法行政,推进民族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和落实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夯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物质基础。
必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把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制定周密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问题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实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要目标。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问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实现新跨越与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相统一,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相统一。
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民族地区获得新的后发优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机遇。
一方面从国家层面,要把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置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去审视和部署。
第四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及其特点
第一节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及其特点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含义
特点 依据
内容
原则 历程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 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 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 使自治权利 。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物质基础
•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
――社会条件
•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自治 机关的建设及自治权的行使 ――组织保障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与监督机制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体系
《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 民族区域自治的各种法规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3.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发展
包头钢铁基地
青藏铁路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4.有利于巩固边疆、维护祖国统一
中国为什么不实行苏联式的民族共和国联邦制 度,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与苏联的国情不同
历史不同
民族分布不同
革命发展模式不同
民族分布不同
苏联集中连片居住
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交错杂居
苏联民族分布图
革命发展模式不同
苏联革命从城市到农村
中国革命从农村到城市
三、民族区域自治形成和发展过程
1921到1935——初步探索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道路模式时期
1936到1945——民族自决原则和自治政策并提时期 1945到1949——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逐步确立时期 1949到195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推行时期 1957到1976——民族区域自治曲折发展和遭到严重破坏时期 1978以后——民族区域自治恢复和发展时期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篇一: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
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探索并不断完善的。
深入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于科学把握党的这一民族纲领政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将会起到巨大的思想保证作用。
在进入21世纪之际,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迅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的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
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已经并将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有新的机制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办法。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探索和构建一些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的经济、政治权利,有利于这些地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的制度机制,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政权的根本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5年9月,当中国人民还沉浸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喜悦之中时,内蒙苏尼特右旗冒出一个“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
为维护国家统一,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委派,乌兰夫同志带领几名干部“单刀赴会”,经过在苏尼特右旗七天七夜的努力,他们争取了受蒙蔽的当地群众,说服苏蒙联军放弃了对“临时政府”的支持。
此后,党中央制定了解决内蒙问题“两步走”的方针:先统一内蒙的自治运动,进而建立由蒙古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内蒙古自治政府。
当年11月26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成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端。
近60年的历程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正确处理我国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方针。
————题记我国有一部法律,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专门法律,是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是我国民族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保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
1949年9月,在开国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包括各民族代表在内的600多位政协代表共同协商决定,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纲领专门阐述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应该说,提出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绝非偶然,它是基于我国历史与现实的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夏以其相对的先进和强大,成为各民族凝聚的核心。
从那时起,我国各民族之间,有和平交往也有争战杀伐,有统一也有分离,但几千年的历史一再表明,无论共一民族还是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团结则兴、分裂则亡。
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1.法律制度建设: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法律制度建设。
加强对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的研究和完善,设立明确的法律框架和规则,明确自治权力和责任,加强法律监督与执行,保障自治地方的法治环境。
2.平等合作与共商共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强调民族之间的平等合作、共商共治的原则。
各族人民应当共同参与自治地方的决策和管理,加强合作与协商,通过平等的对话来解决民族间的问题和争议,维护公平和正义。
3.提升自治能力与发展水平: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提升自治地方的自治能力和管理水平。
各级政府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和能力素养,培养和选拔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优秀干部,更好地履行自治权力,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
4.促进跨区域合作与交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也需要加强自治地方之间的跨区域合作与交流。
鼓励自治地方之间组建联合体、协商机制等,共同解决跨区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加强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合作共赢,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5.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扶持和支持力度,推动民族语言、传统艺术、习俗等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保护和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总的来说,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加强法律建设、平等合作、提升自治能力、促进合作交流、加强文化保护等多方面的努力。
这将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地区的平等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共同繁荣,推动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者:杜金梅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8期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保障。
我党在倡导联邦制,探索民族区域自治,并最终选择民族区域自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两个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主题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保障。
我国是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19年9月27日习总书记在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政治文明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是“飞来峰”,而是经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而来的。
我国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民族地区,大都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特殊治理体制,比如秦汉时期的属邦属国、唐代的羁縻府州、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等。
但这些制度是“老办法”,实质是“怀柔羁縻”,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沿用到民国时已经失效。
作为单一制的国家体制该如何在治理民族地区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又紧迫的问题。
我党在倡导联邦制,探索民族区域自治,并最终选择民族区域自治,是在苏联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果。
民族区域自治从陕甘宁边区的“小型”试验,发展到1947年在内蒙古地区的实施,取得了成功。
可见民族区域自治充分考虑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构成特点,既继承了“天下一统”“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合理性,又前所未有地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作为立国根本原则;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一体性的维护,又体现了对各民族多元性的尊重,有利于各族人民把爱祖国与爱家乡、爱中华民族与爱本民族有机结合起来,使各民族凝结成牢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作者:刘成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年第10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
”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指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各项民族政策的根源,对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早已写进了我国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中。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进而为实现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
进入新时代,我区要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模范自治区”绽放时代光彩。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党中央始终关注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内蒙古明确了“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四个着力”实践要求和三项先行先试改革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全面贯彻中央要求,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五位一1本”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内蒙古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开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不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考任务三答案
不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考任务三答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考试答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0分)
A、尧舜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唐太宗
我的答案:B√答对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
3、0分)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社会
我的答案:C√答对
3、在民族分裂活动中,()主要是利用了民族区域自治,把民族区域自治异化为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权,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异化为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3、0分)
A、疆独
B、藏独
C、台独
D、港独
我的答案:B√答对。
第六章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和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中国的客观实际适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我国民族分布复杂的特点;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三是中国各族人民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领导核心;四是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用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建党以后,受苏联的影响,曾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以平等、自治、和建立统一国家为原则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主张,为确立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政策奠定了基础。经过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探索和实践,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后来,又载入历史宪法,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党和国家积累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进行人才开发的丰富经验:根据党和国家工作的需要确定培养方针;结合少数民族工作的实际贯彻执行党的干部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与完善论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与完善摘要:理论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受到“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挑战,后者不符合“国家治理思维”的发展趋势;实践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形高实低”的问题,是因为其经济功能被忽视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是其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的有机统一,处理好二者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代民族政策经济功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在多民族国家中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创新。
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六十多年来,不仅实践中未能很好地发挥基本政治制度的作用,并且理论上也受到一些质疑。
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当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理论上受到的挑战当前理论界有一种观点,企图弱化、甚至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代表就是所谓“第二代民族政策”。
这种观点的指导思想是效仿美国的民族大熔炉模式,倡导推行淡化56个民族的观念,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和国家认同的政策,“不允许任何族群(民族)声称是某一特定区域的族群(民族)利益、资源权利和治理权利的代表”。
该观点的立论依据是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强化,为民族分裂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我们对此持不同观点:所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民族意识’强化,为民族分裂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的观点与“国家治理思维”的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创举,同时也有着理论上的依据——国家治理思维。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民族国家到多民族国家,国家治理思维经历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的演变历程。
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对欧洲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样,“主体性”意识也引发了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非主体少数民族争取权利的斗争,于是,承认“他我”存在的“主体间性”治理思维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单选题1.在民族分裂活动中,()主要是利用了民族区域自治,把民族区域自治异化为*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权,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异化为*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3.0分)A.疆独B.藏独C.台独D.港独我的答案:B√答对2.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发生在()。
(3.0分)A.元朝B.清朝C.明朝D.宋朝我的答案:B√答对3.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做到两个“不行”,即“民族自决”不行和()。
(3.0分)A.“认同”不行B.“响应”不行C.“默认”不行D.“取消”不行我的答案:D√答对4.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3.0分)A.舆论B.经济C.文化D.社会我的答案:D√答对5.()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0分)A.尧舜B.秦始皇C.汉武帝D.唐太宗我的答案:B√答对6.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3.0分)A.文化B.经济C.政治D.社会我的答案:C√答对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提出的。
(3.0分)A.梁启超B.孙**C.D.我的答案:D√答对8.1271年,忽必烈建立“()”国号,明确宣布自己和“()”继承了三皇五帝、秦汉隋唐历代中华帝王的正统。
(3.0分)A.大元B.中元C.小元D.多元我的答案:A√答对9.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3.0分)A.文化B.舆论C.政治D.社会我的答案:D×答错10.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是()。
(3.0分)A.孙**B.C.D.梁启超我的答案:D√答对二、多选题1.差别化政策,是指对()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
(4.0分))A.边疆地区B.贫困地区C.生态保护区D.**地区E.**地区我的答案:ABCDE√答对2.关于中华民族意识包括的“四共”认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几点思考
THANK YOU.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情 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研究展望与建议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少 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现代治理体系相融合, 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 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 解和支持。
加强教育力度,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区域自治教育,让 他们了解和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和优势,培 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制定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族区域 自治的权利和义务,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法律保障。
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维护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加强人才交流和技术培训,为民族地区培养本土人才,提高 他们的科技和文化素质。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 有历史必然性、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保 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
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3 。
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
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等新的形势,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
加强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 索,不断完善其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
加强法制建设,确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04
几点思考和建议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民族区域自治意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篇一: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
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探索并不断完善的。
深入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于科学把握党的这一民族纲领政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将会起到巨大的思想保证作用。
在进入21世纪之际,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迅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的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
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已经并将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有新的机制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办法。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探索和构建一些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的经济、政治权利,有利于这些地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的制度机制,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政权的根本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
兰州市2020年继续教育公修课培训考试科目问题详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卷时间:2020-08-31 14:03:141.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做到两个“不行”,即“民族自决”不行和()。
(3.0分)A.“认同”不行B.“响应”不行C.“默认”不行D.“取消”不行2.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3.0分)A.文化B.舆论C.政治D.社会3.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3.0分)A.舆论B.经济C.文化D.社会4.在民族分裂活动中,()主要是利用了民族区域自治,把民族区域自治异化为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权,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异化为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3.0分)A.疆独B.藏独C.台独D.港独5.()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0分)A.尧舜B.始皇C.汉武帝D.唐太宗6.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是()。
(3.0分)A.B.C.D.梁启超7.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发生在()。
(3.0分)A.元朝B.清朝C.明朝D.宋朝8.1271年,忽必烈建立“()”国号,明确宣布自己和“()”继承了三皇五帝、汉隋唐历代中华帝王的正统。
(3.0分)A.大元B.中元C.小元D.多元9.“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提出的。
(3.0分)A.梁启超B.C.D.10.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3.0分)A.文化B.经济C.政治D.社会1.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归根结底,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同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0分))A.是包括56个民族的全体中国人的伟大复兴B.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复兴C.需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D.需要弘扬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2.随着越来越多的各民族同胞在全国各地流动,民族工作要()。
(4.0分))A.从边疆发展到地B.从农村延伸到城市C.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扩大到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D.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包括()。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范本_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范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范本规章制度第一篇: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还时有发生,有的酿成局部战争,严重影响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使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能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参与国家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管理的民主平等和平等自治权利。
这主要体现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
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的正常宗教活动。
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二、自治制度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有利于各民族自身及其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开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新阶段。
少数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各项事业。
这就能够最广泛的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使少数民族人民都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中。
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发展,是通过发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来实现的。
二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三、区域自治有力于协调各民族间关系,达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目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某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情况报告】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某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情况报告】一、基本情况XX县是一个集山区、少数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典型农业县。
各民族居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山区或半山区。
境内总面积303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4.6%。
全县辖7镇2乡,11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941个自然村,其中与外县接边的自然村99个。
20XX年末,全县有总人口*****人,其中,以彝族、傣族、哈尼族、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有*****人,占人口总数的60.1%。
民族构成为:汉族*****人,彝族*****人,傣族9657人,哈尼族为3323人,回族1068人,壮族288人,苗族239人,白族189人,瑶族49人,拉祜族100人,蒙古族42人,布依族38人,纳西族25人,基诺族25人,藏族22人,佤族19人,傈傈族19人,布朗族18人,满族15人,景颇族2人,阿昌族2人,普米族1人。
各民族间交流日益频繁,但因利益关系、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引发的摩擦和纠纷仍然存在。
民族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引发矛盾的因素在所难免。
有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有重点地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贫困山区、行政接边地区的扶持力度,努力缩小发展差距,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从目前发展差异看,彝族支系中的仆喇、山苏最为贫穷和落后。
仆喇具体分布在异龙镇的大塘、上普租村委会,牛街镇的那刀、老旭甸、者孔村委会,山苏具体分布在宝秀镇的茴水村委会、大桥乡的六美尼村委会等。
从贫困程度看,我县人均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尚有*****人。
(其中:深度贫困自然村目前还有104个,人均785元以下的深度贫困人口4787人)。
当然与自然因素贫困、素质因素贫困有关。
例如:上普租村委会地处异龙镇西南,距镇政府所在地28公里,为彝族(仆喇)聚居区,是全县深度贫困村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依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稳妥地进行民主改革,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设置规格,培养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感,共同促进民族融合。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渊源;缺陷;对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取得丰硕成果: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达到44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稳定,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没有发生大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这是无可辩驳的。
但是,作为一项制度设计,不可能尽善尽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修正。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渊源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选择,而中国共产党纲领、宗旨、政策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
因此,要真正理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理论研究开始。
1.民族自决权
民族自决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都主张民族自决,在谈到波兰民族问题时指出:“必须在运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并通过在民主和社会主义基础上恢复波兰的办法,
来消除俄国在欧洲的影响。
”[1]164也坚决主张爱尔兰从英国分离出去“即使分离以后还会成立联邦”[2]381。
列宁强调“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3]386“承认一切民族都有分离权,从消除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和任何特殊地位着眼,来评价每一个关于分离的具体问题。
”[3]564
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民族自决权原则主要是针对被压迫民族的,尤其是被异族统治者压迫的民族而言的,“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主要应用的是两个场合:一是沙俄帝国内的各民族自决,另一个是世界被压迫民族……但是这两个场合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在全世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由于幼年阶段的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在对待本国民族问题时,就直接将“民族自决”引入,如在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在“共产党之任务中规定:西藏、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和中国本部的关系由各该地民族自决”[5]257。
1933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十大政纲》中规定:“取消过去中国政府对各弱小民族所行一切压迫条约,承认各民族的完全自决权……”[6]42等早期文件都能见到。
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民族自决权最初只是动员和团结各民族的一切力量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以期达到民族独立和解放。
但事实上,民族自决却被理解为民族自治权或者文化自治权,而列宁“把它解释为附属国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有完全分离的权利,各民族有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
”[7]237-238在此,列宁没有明确民族、附属国的概念,致使这一原则,成为帝国
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对于这种“民族自决”中国人民并不生疏,不仅过去有过“满洲国”、“蒙疆自治”、新中国成立后还有美帝国主义制造的所谓“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等[8]711。
2.民族区域自治
列宁把民族区域自治同民主共和国和民主集中制联系起来,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原则。
他说:“至于自治,马克思主义者所维护的并不是自治权,而是自治本身,把它当作具有复杂民族成分和极不相同的地理等等的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
”[9]271
斯大林则指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区域自治,区域自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实行的时候所遇到的……是居住于一定地域上的一定居民;其次,区域自治把居民统一起来,以便为实现另一种划分即按阶级划分开辟道路的;最后,它使大家不必等待整个中央机关的决议而能最适当地利用本地区的天然资源并发展生产力……总之,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
”[7]113-114
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设置时的缺陷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李维汉曾作过这样的界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不应以少数民族所占当地人口的一定比例为基础……)。
”他并指出:“这是一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
[8]510在其定义中,虽然也提到“民主集中制”原则,但由于我国人
民刚刚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共产党也在建国制度中践行其在战争期间所许诺的那样,建设共和、民主、富强的社会,使人民当家做主,对民主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加之苏联在此问题上的影响“只有当地居民才能够完全准确地估计所有这些条件,而国家的中央议会将根据这种估计来确定自治区域的区划和自治议会的管辖范围。
”[3]363过分地强调地方分权,而忽略中央集权,中共领导们深信人民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让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即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显然,当时中共忽略了一个问题,在没有科学理论和民主意识的指导下,少数民族民众能做好这项工作吗?而在我国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现状下,在小聚居的单一民族地方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造成的只是更大的民族封闭、隔阂,严重的将引起民族主义的觉醒,以致发展为民粹主义,而不是造成最终的民族融合。
三、建议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西藏自治区在各个方面取得飞速发展。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而十一五期间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人口总数比西藏自治区成立前翻一番,自治区的法律体系也取得很大进步……这一切成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2.设立全国性统筹机构,积极稳妥地进行民主改革
在现今的民主改革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具体在少数民族民主改革的问题上一定要依据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来进行。
我国的民族平等、
共同繁荣原则和民族小聚居的现状又要求在改革的进度上要做好协调工作,有必要设立一全国性统筹机构,做好统筹工作,使全国一盘棋。
同时,设立全国性机构统筹整个少数民族的民主改革事宜,将部分权力收归中央,有助于确立中央的权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社会的民主改革进程。
3.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设置规格,促进民族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和一系列制度化措施与政策,将56个民族看作是某种政治实体的表现形式,以“自治地方”为民族边界,开始有意无意地使民族之间的边界明晰化,而且使每个人的“民族成分”固定化。
民族边界的清晰化,强化和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设立之初以“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
但所采取的“区域自治”将一些本来没有明显边界的民族居住地域以行政区划的形式固定下来,在今天,如果继续推行这种制度和政策有可能导致民族分离。
因此,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设置上,有必要提高民族区域自治的准入门槛,尽量少设一些由单一民族组成的民族区域自治州、县等。
4.注重宗教信仰问题,培养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感
由于历史上西藏是“政教合一”模式,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于达赖的神化使其言论在西藏地区,尤其是在信教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中,一定要注意宗教问题和党的政策宣传,在宗教问题上,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尽量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当前,对于西藏的发展更多应是侧
重政治文化的建设,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分裂的潜在威胁,还要靠少数民族民众和精英人物在深层意识中建立起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真心认同,并把本族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10],培养藏民对社会主义和统一国家的认同感,自然产生一种民族向心力,把其从传统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忠诚转变为对伟大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上来。
当前,在学校、基层社区介绍和普及我国各民族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深入细致地介绍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我们的民族交流和民族关系的改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2007,(5).
[5]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史筠.民族法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斯大林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李维汉.统一战线间领导与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0]马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西藏社会发展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