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调研》专辑版---古代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调研》专辑版---古代史
1、司马迁综合古代记载写道:“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与焦……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先代贵族被封在王做诸侯
B.“封神农之后与焦”:此类分封只具有象征意义
C.“封尚父于营丘”:可称之为表扬“勤劳文武”
D.“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此类为分封的主体
2、以下两幅图片代表我国古代的两种官职,那么从中可以看到的句子是:()
A.图1:“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
”
B.图1“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
”
C.图2“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
D.图2“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律令图书。
”
3、洪武七十年,皇帝曾在八日之间收到奏件1660份,反映的事情共有3391件。
皇帝要求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裁决如此众多的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
为此,如果你是皇帝当时的宠臣,应建议他:()
A.“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B.“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C.“嗣君不许复立丞相”D.“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强干弱枝是政治改革之魄B.加强君权是政治变革之重
C.提高行政效率是改革之本D.弥合君相矛盾是稳定之基
5、《辞海》释“郡县制”为:“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组织。
”吕思勉先生的一部著作中指出:“由部落而至封建,由封建而至郡县。
”对上述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都把郡县制视为“国家的阶级本质”
B.都把郡县制看作“政权的组织形式”
C.都认为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
D.前者吧郡县制视为地方政体,而后者将其看作“国体”
6、某史籍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原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潘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汉景帝无力平定七国之乱
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
C.结果:尾大不掉,事与愿违
D.意义:避免了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7、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近年,还由不少学者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进而将其与古代四大发明并列,是中国对后世的重大贡献。
如以此为据,最合适的中心论题应是:()
A.中国长期停滞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
8、“(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元代彻底否定了郡县制度
B、行省是拥有军政大权的地方机构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行省是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9、陈蕃任太守时有个叫赵宣的人,把去世的父亲埋葬后,自己住在墓道中,服丧二十多年,名震州郡,地方官把他推荐给陈蕃。
赵宣为官所借用的途径是()
A、恩荫制度
B、科举制
C、孝廉
D、九品中正制
10、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沈既所评价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C、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11、“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周易.系辞下第八》的这一记载所反映的情况是
A、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
B、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个体营为主
C、原始狩猎工具的创制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的来源
D、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12、围绕下面两幅图片的讨论,学习小组得出的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A、上图:图中和犁可据实际需要控制耕土的深浅
B、上图:此耕作方式随井田制的出现而出现
C、下图:图片素材源于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D、下图:这种犁结构完备,可改变牵引点的高低
13、“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对唐诗《田家三首》中反映的此生产模式表述不正确的是A、“妇”为官府劳作,职业世袭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D、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14、“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这种手工业生产模式
A、生产虽集中但技术落后,妨碍了市场发育
B、技术水平虽高但生产分散,产品不能进入市场
C、生产普遍,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D、妨碍市场发育且无益于小农经济的稳定
15、《管子.小匡》载:“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旦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
”由此可见
A、家庭手工业中小农不辍劳作仍食不果腹
B、民营手工业作坊规模宏大,工匠分工细密
C、官营手工业强制劳动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对随意传子技术的工匠进行严惩
16、“商贾者,于小人之类为巧,而蔑人之性、贼人之生为已亟者也,乃其气恒与夷狄而相取……故生民者农而民者贾。
”对材料所涉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B、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
C、秦朝首倡、西汉松动、明清固守
D、是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
17、“今若举开采之事,聚集多人……难以稽察约束,恐为闾阎之扰累……现在劝民开垦,彼谋生务本之良民,正可用力于南亩,何必为此徼幸贪得之计,以长喧嚣争竞之风。
”(摘自《东华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朝廷最有可能
A、鼓励商业资本的积累和手工来的扩大再生产
B、撤销现有相当规模的官营手工业
C、对民营手工来实行低价收购
D、默认雇佣和被雇佣关系生产方式的发展
18、“士商常相混,亦商亦儒,甚至弃儒从商,在一些商帮崛起的地方,似乎成了普遍的趋势。
即便是”儒风独茂“的徽州,民俗“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材料实际反映了
A、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徽州一带商人致富意在供子孙科举成名
D、职业商人开始出现且地位日益显赫‘
19、“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这一城市最有可能是
A、秦朝咸阳城
B、西汉长安城
C、唐都长安城
D、南宋杭州城
20、唐休杜牧诗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里的“酒旗”就是古代的一种商业广告。
丰富多彩的古代商业广告是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的
组成部分。
在下列多姿多彩的广告形式中,与其他三个广告形式明显不同的是A、“开起胭脂绒线铺,门前挂着花栲栳儿”(《京本通俗小说》。
花栲栳儿:柳筐及其图案)
B、“墙外卖药者九年无一日不过,吟唱之声甚适”(南宋范成大《范石湖集》)
C、“却说庙外街上,有一伙子叫云:‘本京瓜子,一分一桶’”(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D、“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1、万历时苏州人陆粲的《庚已编》记载,其里人郑灏,家有“织帛工及换丝佣各数人”。
浙江嘉兴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苏州民“潘氏起机房手,至名守谦者,始大富至百万,生子、璧两人”。
对这种生产方式理解正确的是
A、郑灏和潘氏是不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富祫机户
B、一定规模劳动力市场的出现有利于其发展
C、其地区性和不平衡性远不如欧洲国家突出
D、其出现是当是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结果
2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帖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23、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以此解读孔子的“克已”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其中***代指
A、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B、参加私塾的学生
C、普天下的劳苦大众
D、居上位的当政者
24、战国某思想家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非然也”这一思想主张
A、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B、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C、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D、一切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25、“天子受命于天下,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如果要详细了解以上言论,应当翻阅
A、孟子
B、春秋繁露
C、
D、明夷侍访录
26、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十分欣赏挂在某古代思想家纪念馆大殿内的一副楹联,全联是:“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这位思想家曾指出
A、“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7、杨国强先生认为“黄宗羲是明代最后岁月里士大夫中走得最远的人。
他在《明夷待访录》中直言人君‘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由此,表露出来的沉痛和激愤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足够的震憾力”。
从中可获取到的正确信息
①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传及日本乃至欧洲②黄宗羲是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第一人③黄宗羲抨击“家天下”,推动了以后的反专制斗争④黄宗羲的批叛思想源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A、只有一项
B、没有一项
C、仅有两项
D、全部正确
28、某古籍载:“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如下列历史人物看到这句话,所持“态度”合乎逻辑的是
A、汉武帝:严禁传播
B、李贽:荒诞不经
C、王阳明:不谋而合
D、王夫子:奉若神明
29、培根在谈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时指出:“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竞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对“这三种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毕升创造的雕版印刷术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传播
B、火药技术传播到西方后使得使用冷兵器的骑士阶层衰落
C、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D、蔡伦发明造纸术使书写材料发生了一次伟大的革命
30、为适应市民阶层需要而出现、发展、繁荣的文学体裁是
①汉赋②唐诗③宋词④明清小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1、中国古代赋税的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资产为主过渡,征收方式由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基本定时。
下列表述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B、国家征收的人头税加重
C、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D、农民负担相对减轻
32、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A、计亩征银,取消了人头税
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赋役片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33、“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基地酒泉位于河西走廊,与敦煌、武威、张掖一起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四颗明珠,亦称“河西四郡”设置的背景是
A、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公元前127啊卫青击败匈奴
C、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
D、张骞“凿空”西域
34、史学家翁独健在《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国认为明代民族间的战争,如“土木之变”,导火线是明朝没有满足蒙古方面通贡互市的要求;俺答汗发动的“庚戌之变”,目的是以战求和,要求与明朝互市。
北方或南方各民族向明廷派出朝贡使臣,也是一种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表明明代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在经济上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B、政治上的从属关系
C、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增进了民族间的交往
D、相互吸收、相互促进
35、明成祖用武力夺得帝位,不少人认为其是“夺嫡”篡位。
一些前朝的巨僚,有的公开反对,有的消极抵抗。
明成祖时,陈诚三赴中亚,郑和七下西洋更是空前盛事,形成“万国来朝”的盛况,明成祖从而取得了“英主临朝”的美誉。
材料认为明成祖发展对外关系的初衷是
A、巩固其对国内的统治
B、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C、增进中国人民同亚非人民的友谊
D、提高自已在国际上的地位,声望和扩大政治影响
材料题
1、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时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的丞相有过这样的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
材料二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君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制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材料三《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内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
(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三个阶段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
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
材料二(图)
材料三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皆其囷窌。
——顾炎武
材料四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旦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提供廪哪些重要信息?
(2)指出材料二图中所反映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及其带来的主要危害。
(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他认为可行的解决途径是什么?
(4)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在灾难面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下为元朝疆域图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简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3)据材料三指出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行省的设置有什么重要意义?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比以上地方行政制度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有何不同?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二关于明代中后期石门镇(注:浙北名镇之一)油坊经济的发展,文献有载:“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
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 钳而匿名避罪者。
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
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
材料三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防夷五事》: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据称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据称借领外夷本积雇资本积雇请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据称外夷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据称夷船进泊处,应请酌拨营员弹稽查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晋商发达的原因。
(3)材料二石门镇油坊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有何具体体现?
(4)你对材料三中《防夷五事》有何理性上的认识?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论衡.本性篇》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
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故世子作《养书》一篇。
密子贱,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之徒,亦论情性,与
世之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注:世硕,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都是孔子的养子)
材料二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ang 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孟子.告子上》
材料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 ----《荀子.性恶》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对人性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所认为的人性本质的内容有哪些。
(3)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共财之处是什么?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班超奋封侯之志……其后甘英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门,阳关者四万余里,靡不周尽焉。
---《后汉书.西域传》
(1)材料一中所说的条支和安息在今何处?班超与甘英的远行有何关系?甘英此行有何意义?
(2)材料二是为说明中国汉代一项重大发明的传播而设计的,请为此示意图确定一个名称。
图中的大食、大马士革在中华文明外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