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与思想观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与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与思想观念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沉淀,其中蕴含诸多有价值的教育体系与思想观念。
这些观念和体系不仅对中国人文化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现代社会,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及思想观念,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孔教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广泛传达。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并强调礼与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人才能成为一个完美、善良的人。
同时,他的教育思想中不仅注重理论与知识,也同样注重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人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自身的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把最高境界看作是人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的境界,即通达自然的真正境地。
道家认为,人是机体,世界是自然。
如果人能接受某种世界观,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人就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掌控权,实现真正的自由。
因此,读书人也应该融通自然之道,融合自然的要素,并且要追求自身的内心平静,达到真正的境地。
三、佛家思想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其思想在中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生命是一种苦闷的状态,只有通过超越生命层面的东西,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佛家强调念头、慈悲、宽容,认为人类应该拥有一种自由的思想,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同时,佛家也重视修身养性的工作,在实践方面,注重禅坐修行和崇拜。
四、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民族和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重要。
随着现代化的改变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的价值也需要重新审视。
如今,许多文化已经丢失,而且偏离了传统道路,这样的趋势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毫无益处。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它代表了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了解传统文化可以激起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成为塑造个人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基础。
用哲学的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
144神州教育用哲学的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覃瑾扬山西省实验中学摘要:所谓道德教育俗称“德育。
”在古代的时候将这种教育称作“教化。
”通俗的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说起传统的道德教育人们往往就会想到一些冗杂的礼仪形式,但是其实礼仪知识其中的一部分。
传统的道德教育还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
因此本文就将用辩证的哲学思维来看待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并且从中找出现在可以借鉴的东西,对现代德育的具有启示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道德教育;哲学辩证思维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在不断地实践中积累发展起来的,中国人在不断地道德教育实践和对道德教育中的规律总结出来的。
从古代来说,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并且是相当具有我国传统色彩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这一套教育理论体系在世界道德教育范围来说,都是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借鉴意义的。
并且现代的很多有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都是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为依据的。
在现代来说,还是具有非常鲜活的生命力的,对于建设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研究和分析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我们现代各大高校创新和改进道德教育方法的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一、“德教为先”的重要教育理念对现代的教育启示所谓的“德教为先”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在社会政治教育中,在道德教育与政府法令中要优先选择德教。
第二,在学校的教育当中,在文化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要优先进行道德教育。
在古文《礼记.学记》中就曾经说过“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着也。
”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于道德教育是多么的重视。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曾经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君王在治理朝政的时候,如果有百姓犯法的话,你用刑罚来惩罚它,可以让百姓不再犯错,但是不能让他真正的惭愧,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儿。
如果用道德和礼节来约束他的话,就可以让他产生羞耻之心,从而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错误在哪儿,就能保证以后不再犯错。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怎么瞧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得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得发展历程就是分不开得。
它包括天道观与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得指导意义,但里面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瞧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得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得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二、天道观与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得态度正文: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得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得发展历程就是分不开得。
其大得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得百家争鸣,汉代得儒家独尊,魏晋得玄学,唐代得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得理学,明清之际得实学与近代得西学东渐。
有三个打得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得兴起,缓道入儒;宋明理学得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得哲学与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得最后得也就是最大得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1)教育哲学中得根本问题:天道观与人性论(教育得根本在人性,人性得根本在天命)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得关系论述a、天道观与天命观在古代,不仅就是人性论得基础,同时也就是历史观与社会观等得基础,不同得天道观与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得历史观与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得问题,因而天道观得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得本体论得问题,也就就是宇宙观与世界观得问题。
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得就是人性论得问题,有不同得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得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得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就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得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得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论述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基本内容
导言我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是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和思想对我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探讨我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并探寻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儒家教育哲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并思考其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
第一部分:儒家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儒家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等概念。
其中,“仁”是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仁爱之情和和谐共处。
“礼”、“义”、“智”、“信”等概念也贯穿于儒家教育的各个方面,构成了儒家教育哲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儒家教育哲学在教育中的运用儒家教育哲学强调“教育独立于养育”,提倡“以学问修身”,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中,儒家思想主张师道相传,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
儒家教育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
第三部分:儒家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在当代教育中,儒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面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混乱和道德困境,儒家强调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家教育哲学中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也能为当代教育提供参考,促进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另外,儒家教育哲学中强调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有助于改善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总结部分通过对我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的全面探讨,我们不仅对儒家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启示有了深刻的认识。
儒家教育哲学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代教育应当继承和发扬儒家教育的优秀传统,将其融入到教育实践中,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个人观点我认为,儒家教育哲学中所强调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影响着几千年来的教育和学术发展。
这些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文化精神,对于现代教育和学术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儒学教育的传统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
儒学强调道德伦理教育,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经典,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儒学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并通过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教导,强调勤奋学习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文化传承与启蒙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各种文化教育,通过诵读经典、学习古文、绘画书法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对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了解。
这种传承和启蒙教育的方式,使得中国人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造力。
三、经世教育与实用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经世致用,注重实用主义思想的传播。
这种实用主义思想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科举制度就是一个缩影。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具备实际才能的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传统教育倡导的实用主义思想及其对实际生活的关注,对现代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四、思辨与探求的学术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注重思辨和探求的精神。
通过思辨和研究,探求事物本质和道理。
传统学术思想强调实事求是,反对形而上学的空泛论述。
这种学术思想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学术的发展。
在中国的科学研究历史上,众多学者秉持着这种精神进行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的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和谐与平衡的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和谐与平衡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文理兼修,追求个人全面发展。
它还体现在教育方法和方式上,注重育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探讨其意义和影响教育是一种高度精神活动和社会现象,它从传统的角度看是人类生活从出生到成年的全过程中接受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的过程。
在中国,教育一直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种传承中华文化的关键要素,教育哲学也在华夏文明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千百年教育史,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今天、现在和未来,并为全人类教育事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古代教育哲学的意义古代教育哲学指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以教育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它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桥梁,帮助和指导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入思考和科学指导。
具体来说,教育哲学的主要意义如下:1、教育哲学是制定和实现教育政策的依据。
教育哲学涉及到教育的本质、价值和目的,它能帮助国家、政府和教育机构制定教育法规和政策,为教育事业提供科学和系统的基础和指导。
2、教育哲学是塑造和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心的意义。
教育是一种传承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哲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教育哲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中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意味着以终身学习为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教育哲学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指导。
4、教育哲学是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必要手段。
教育公平是现代化社会的基础要求,而教育哲学的价值体系中,重在以人为本,平等尊重每一个学习者。
因此,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需要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实践。
二、古代教育哲学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思想特点和价值观,对中国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特点如下:1、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摘要】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具有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和墨家三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中。
儒家注重礼乐教育,提倡仁爱之道,与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有所不同;墨家则重视实用主义,追求实用性的教育方法。
尽管三种思想在教育理念上有不同,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求同存异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哲学对教育的探索和思考,启示我们在当今教育实践中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观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通过分析古代中国哲学中的教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传统中国教育的精髓,同时也能够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古代中国哲学思想、教育观、儒家、道家、墨家、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共同点、差异性、多样性、求同存异、真谛。
1. 引言1.1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性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性表现在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中。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融合了众多思想流派和学派的智慧。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教育观念密不可分,对于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之道,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强调仁爱之道,提倡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朋友之道,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的偏执,鼓励个体实现自我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墨家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倡导“兼爱”、“非攻”等理念,提倡社会的和谐发展和道德的普及。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其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和理念。
这些思想不仅指导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实践,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引。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启发,探讨教育的真谛和实践。
1.2 教育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教育被视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
中华教育哲学之我见
中华教育哲学之我见
中国的教育哲学是一个丰富而多元的领域,深深地融入了中华
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
中国教育哲学包括了众多的理论和观念,对
于教育的目标、方法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的目标
中国教育哲学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传统上,中国教育注
重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综合能力。
在
现代社会,中国的教育目标开始更加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教育的方法
中国教育哲学倡导以“德育为先”的教育方法。
强调教育的过程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和公民意识。
在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师长的教导和榜
样对学生的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的价值观
中华教育哲学中的价值观强调人本主义和社会责任。
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强调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对于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华教育哲学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价值的领域,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德育为先的教育方法,以及人本主义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
中华教育哲学将继续指导中国教育的发展,为培养未来的人才做出贡献。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摘要】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启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特点,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
辩证法提醒我们要具备全面的思维和观察能力,避免片面性和偏见。
唯物主义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促进教育实践与理论认识的结合。
教育教学中的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则是孕育学生品德和道德意识的重要基础,塑造他们的人格和价值观。
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综合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促进着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进,也引领着教师对待教育的态度和方法的变革。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哲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社会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哲学思想, 教育教学, 启示, 辩证法, 唯物主义, 实践, 认识论, 伦理思想, 价值观, 综合影响, 研究方向, 总结, 引言, 正文, 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哲学思想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
哲学思想为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启示,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指导教学实践的发展。
本文将就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辩证法、唯物主义、实践与认识论关系以及伦理思想与价值观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探讨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综合影响,为未来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教育教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探讨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以及辩证法、唯物主义、实践与认识论、伦理思想与价值观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和内涵,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既影响着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又指导着教育教学的具体运作和发展方向。
哲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还能够激发教育者和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流传千年,对塑造中国人的品行和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这些传统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教育的重要性。
一、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源自孔子,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儒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德性和家庭价值观念。
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文献,如《论语》和《大学》等,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提倡“以人为本”和“身教胜于言教”的观念,强调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师者示范的重要性。
二、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强调自然和谐与内在的修养,注重个体的内在精神实践。
道家教育思想强调追求真理和个人成长的意义,认为人应当适应自然的变化,并追求与自然融合的境界。
道家教育思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和兴趣。
同时,道家教育也强调心灵的平静和道德的修养。
三、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和公平,秉承着“施而不费”的原则。
墨家教育注重爱和公正的实践,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
墨家教育倡导反对“以己度人”的观念,强调公正的评判和对他人的关爱。
墨家教育思想也强调实学为基础,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四、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教育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中国人塑造了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
它们对于中国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师者示范的重要性,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这些思想也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榜样。
总结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和重要性是我们理解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流派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思想修养,为中国教育注入了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中国哲学悠久而深厚,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这些理念与方法既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也对今天的教育实践具有深远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以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理念1. 仁爱教育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以仁爱教育为核心。
儒家思想中的“仁”强调关爱他人,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仁爱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情怀的公民。
2. 教育为人中国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教育理念是“教育为人”。
道家思想中的“道”强调个体的修养和人的完善。
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为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教育方法1. 以德育为先中国哲学中的教育方法强调以德育为先。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修身,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为首要任务。
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明确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2. 尊重个体差异中国哲学中的教育方法注重尊重个体差异。
墨家思想中的“兼爱”观念,强调个体的平等和多样性。
在教育中,倡导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3. 强调实践教育中国哲学中的教育方法强调实践教育。
道家思想中的“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仁爱教育的理念提醒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社会关怀意识显得更加重要。
其次,教育为人的理念提醒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和独立思考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尤为重要。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它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教育观上强调了求同存异的意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包容精神。
首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强调的是求同。
即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德行和人格,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良好品质的人。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教育观。
儒家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其成为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儒家强调了仁爱、礼仪、忠诚、正义等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求同的教育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们在面对社会时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向上。
其次,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也强调了存异。
即强调教育应该尊重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潜力,应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不同的培养。
道家思想是重要的存异教育观代表。
道家强调了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和个体的自由与达到人的自我完善,不能追求一种形式化的教育,而是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这种存异的教育观念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追求真善美,发展自己的潜力,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注重求同存异的意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包容精神。
中国古代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哲学思想体系,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观念既强调了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强调了个性化的发展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不仅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现代教育启示了许多有益的思考。
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求同存异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追求个性化发展,实现自我完善。
只有求同存异,我们才能在教育领域取得更加长远和深远的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道德修养、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核心原则:
1. 儒家教育: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主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礼仪和人际关系,以及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忠诚。
2. 道家教育: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和自由。
道家教育鼓励学生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
3. 墨家教育: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和节葬。
墨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公正、平等和和平的追求。
4. 法家教育: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刑罚。
法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强调道德修养、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实践能力,以及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忠诚。
这些原则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起源于古代的道家学说,其中以老子的《道德经》最为出名。
老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并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
道家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源头,它具有普遍的博大融洽的意义。
他们主张用道来弘扬礼乐,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教育孩子应维护邻里之和与团结,以及尊重长辈。
因此,道家思想重视孩子的内在能力,认为孩子内心深处已经有智慧,只需遵循外在的指示即可。
也就是说,在教育中,家庭、师生双方都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尊重和注重发展孩子的潜能。
此外,道家有一种独特的养育方法,重视非常规教育,如家庭教育、户外教育、劳动教育等。
通过以上这种非正规的教育方式,培养少年儿童独立自由、审慎、真诚、正直,重视和把握养育方法,试图让孩子自然而自由发展,以解决孩子在健康、心理以及表现上的问题,使孩子得到最健康的成长。
此外,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认为,个人应培养自身的礼仪,教育人们懂得礼法和文明。
他们强调“天人合一”,旨在帮助人们拔高智慧,把握自己的义务,以增进全人类的有益成果。
据经典记载,老子说:“修身以礼,德行以言,让世界清净而正直。
”这句话着重强调在礼仪上合乎法理、尽责己职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基础。
可以总结,中国传统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强调尊重各种自然规律,让孩子在自然中发展,重视文化教育及家庭教育等非正规教育,让孩子接受德行训练以培养人格,
以及礼仪教育以增进全人类有益成果。
这些教育理念也是有益的,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1. 引言1.1 古代哲学思想对教育观的重视古代哲学思想对教育观的重视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理念中。
在古代中国,教育被视为一种“立人”之道,是培养人才、提高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
各种哲学学派都对教育持有重要性的共识,认为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
儒家强调教育是提升人格修养、塑造道德品质的关键,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道家强调个体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相处,主张“无为而治”,对“求同存异”有其独特之处。
墨家注重团结协作、实用主义教育,提倡“兼爱”、“非攻”,倡导互相尊重、包容差异的教育观念。
法家则强调规范管理、法律约束,认为教育应该是明确有序、纪律严明的过程。
古代哲学思想中对教育观的重视体现了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探索与追求,引领着不同教育理念的融合与发展。
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也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启示我们在教育领域中应当继承传统智慧,保留优秀传统教育理念,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2 求同存异意识在教育观中的重要性求同存异意识在教育观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倡导教育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
在古代哲学思想中,各个学派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教育理念,但都强调了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重要性。
求同存异意识能够让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加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强求一切都按照统一标准来要求,而是尊重每个个体的特点和需求,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温暖性。
求同存异意识也能够促进各种教育理念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出更多创新的教育思维和方法,丰富和拓展教育领域的发展。
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求同存异意识对于构建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教育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当今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儒家教育观与求同存异意识的关系儒家教育观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培养,注重求同存异的意识。
在儒家教育观中,求同存异的意识体现在尊重师长和传统、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以及尊重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上。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
它包括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里面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二、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正文: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
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有三个打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缓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1) 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a、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
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古代教育哲学影响了数千年的教育实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本文将围绕“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一、天人合一的概念和内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天”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
其中,“天”指的是自然界及其万物,而“人”则是人类。
具体来看,天人之间并非是单纯的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深层的精神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天与人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天人之间的联系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特别是儒家思想中,更具有显著的特点。
由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品质,因此,天人合一的理念自然与教育息息相关。
在古代教育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被视为“天道”的教育。
二、天人合一与教育的关系在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中,人类的精神和自然界有着相互关联的关系。
这种视角下,人类应该在自然界之中进行自我体验和认知,在认知的同时又通过自我认知来感受自然界,探索和领悟人类与自然的完全融合。
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教育哲学中的一种自然主义观念,她让人们看到了人类在自然中的定位和使命,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然界的美妙与奥秘,从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界和真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同时,在教育实践中还应该注重实践性教育,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自然界之中,深入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体验和领悟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天人合一与教育的价值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她鼓励人们以更加柔和、谦虚的态度面对宇宙的无限和自然界的伟大。
在当今世界,教育实践与此种观念息息相关。
这种教育理念让人们更加了解并认识了自然界的宏伟与神奇,进而影响和激发人类在发展科技、环保等方面的行为和责任感。
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
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中国哲学一直以来都对教育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哲学理念贯穿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并探讨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一、儒家教育理念儒家教育理念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儒家强调以人为本,倡导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性和道德。
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具备仁爱和孝道的人,这种人格的培养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学校教育中,儒家教育理念被广泛应用。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中重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强调对师长和社会的尊重,让学生重视品德的培养。
学校还注重传授经典文化和家国情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
二、道家教育理念道家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与自然规律的顺应。
道家认为人应追求身心的和谐统一,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自信心。
在学校教育中,道家教育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体现。
学校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教育,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墨家教育理念墨家教育理念强调爱与利益的平衡。
墨家认为应当追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强调合作与和谐。
墨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在学校教育中,墨家教育理念通过培养合作精神和共同的价值观得到了体现。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让学生成为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四、名家教育理念名家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人性的多样性。
名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价值,应该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实现。
在学校教育中,名家教育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得到了体现。
学校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变革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和适应能力的人才。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可以说是多元而复杂的,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在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尽管存在一些观点上的分歧,古代哲学家们在教育的目的、方法和价值等方面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可以说存在一种求同存异的意识。
古代哲学家们普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等学派,都强调了人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
儒家强调了人的性情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礼仪、学问等对人进行思想和品德的教育;而道家则倡导“无为而治”,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修炼,认为教育应该以养德为主,使人能够超越尘世而达到精神的升华。
古代哲学家们都将教育视为一种道德的实践和传承。
无论是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墨家的兼爱教育还是道家的道德修炼,都强调了教育的道德性质和义务。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人的道德行为和品质的培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道德规范的传承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古代哲学家们还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与经验,而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
儒家注重“实学”,即学以致用;墨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家则倡导“行”和“非行”的区分,主张通过修炼和悟性来培养人的实践能力。
他们都认为教育应该针对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培养,注重培养人的实际能力、创新能力和生活智慧。
古代哲学家们在教育观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和争议。
儒家强调了人的社会角色和家庭伦理,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和礼仪的规范,而道家则相对抵制了社会规范和经验知识的教育;墨家则强调了人的平等和公正,提倡了集体主义的教育理念。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包括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派。
尽管这些学派在对待教育的目标、方法和手段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表现出一种求同存异的意识,即在多元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寻求共同点,同时对差异持有容纳和包容的态度。
儒家提倡的教育观念鲜明地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意识。
儒家重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对个体的教育责任。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仁”为核心,培养人们的好品性和道德行为。
他强调“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即不担心个体的社会地位,而是担心人们能否明辨是非、身心健康发展。
儒家倡导“不偏不倚”的教育,即在对待个体差异时既不能排斥,也不能过度迁就。
儒家教育的核心是对人性的理解和个体的关怀,这与其他学派也有共通之处。
墨家对待教育的态度也明显展示了求同存异的意识。
墨家关注实用主义的教育,他们主张教育应当培养人们的工艺技能和实用的知识,以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实际运作效率。
墨家提倡实践和经验的教育形式,认为知识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而不应局限于传统和理论的框架。
墨子在他的著作中强调教育应当关注个体的差异,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墨家重视教育的工具性和实效性,这与儒家相对注重人的德性和道德方面有所区别,但他们都关注了个体的发展需求并强调了求同存异的意识。
道家的教育观念中也可以看到求同存异的意识。
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强调个体的自然和心灵的平静。
道家认为教育应该以个体的自然成长为重,而不是过度干预和塑造个体。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宁静,而不是追求社会地位和功利。
道家的教育观念相对于儒家和墨家来说有所差异,但同样体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包容和求同存异的态度。
道家注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发展,也与其他学派共同关注人的内心需求和个性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
它包括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里面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
二、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
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
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有三个打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缓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1) 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a、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
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2)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同道,所谓“参天地之化育”,也就是说人从天地自然运行规律中,得到启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但在“天人合一”中,也有不少迷信和糟粕,如“君权神授”,人间的皇帝可以代表上帝讲话,在殷周之际的天命观思想中,充分体现出这个问题。
君权神授,固然有其迷信的一面,但也有认真对待,不敢怠慢,严格要求的一面。
除君权神授外,在“天人合一”中还有性之所自,即人性是来自天命的思想。
(3)、人性论不同主张a、性善论:孟子做为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成为儒家八派中的主要一派,充分发挥了性善论的思想。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四者就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
这些都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b.性恶论: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都是人的自然需求,也就是人性恶的生理基础。
人之所以能改恶从善,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是由人的努力积学而成的,所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因而荀子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改造和外练,即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而且强调人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渐而学而有成。
荀子的自然的天命观,为人性的自然属性提供
了理论基础。
c.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主要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
d.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和杨雄)主要强调在一个人身上。
e.性三品说: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韩愈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
(4)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评价:在人性的形成和改变问题上,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如孟子主张求和致,荀子主张伪和积,王充主张化,韩愈主张导,李翱主张复,张载主张反,陈确和王夫之更主张习而后成,都是对行与习的关系的不同论述,为我们研究和理解人性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事。
但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共同特点,都是脱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制约而抽象地来谈论人性的本质和差异问题,因而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实质及其复杂关系,对人性差异的由来及其具体表现,都不可能作出真正科学的论断,进而对人性的发展和形成问题,也就很难作出完全科学的说明,也就是说既是在精华中也难免有糟粕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当今生理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成果,为我们科学地解决了人性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把人性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人性问题的研究,尚有许多仍待续研讨,人性问题的研究并未终结2、历史观与社会观创世说: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时势)史观、民本史观(民本思想)社会发展说:进化论、退化论、循环论、历史观和教育关系:庶富教、德治与法制、有为无为、大同小康(1)几种创世说 a.天命史观:君权神授;天道福善祸淫;五德终始理论。
b.圣人史观,英雄造时势的唯心史观,即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由具有较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圣人所设计和推动的。
(与天命史观相通) c.理势史观,事因理成,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做规律性解释. d.民本史观:严格意义上的民本思想. e.对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史观、民本史观的评价除了天命观以外,其他三种历史观都有不同程度的可取之处。
从表面上看,似乎天命史观和理势史观是对立的,圣人史观和民本史观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在它们之间常常有相互交叉和互相渗透的关系存在着。
由于历史的甚至阶级的局限,都不可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而且经常是精华与糟粕杂陈。
根据上述各种历史观的分析,可以看到它们对于历史的发展,无非是起着促进和促退的两种不同的作用;对于历史和现实社会,也无非是起着肯定(维护)和否定(改革)两种不同态度。
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其所其的作用是促进的,积极的,这是应当肯定的,但他们的改革主张并不是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虽然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的腐败和不合理之处,采取批判态度并要求改革,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因为当时的生产力还不具备产生新的生产关系的条件。
即使农民改革,也只是反皇帝,而不是反皇权,其结果只是改朝换代而已,这些都体现着历史的局限性。
当然,只要他们的行动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他们的言论提出前人尚未提出的问题,就应当加以肯定,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态度。
(2) 几种社会发展观 a. 进化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观中的主导思想特别在一些具有某些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中尤为突出。
在进化论的思想下,对社会持发展观和理想观。
这种思想不仅在改革家中有,在法家中也有,在儒家中也有。
b. 退化论由退化论引申出社会批判观: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怀念过去的社会批判观;另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立志改革的社会批判观。
e. 循环论:评价:历史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在某一时期的倒退或类似重演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
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成为历史循环论的历史根据,但它的问题是:把暂时的倒退或重演当成了历史循环发展的规律,另外也有“物极必反”的思想影响,因而历史循环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未把握到事物发展的实质。
3、伦理观与道德观中国的传统教育,可以认为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本位教育,因而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伦理学,也可以成为道德哲学。
伦理观是道德哲学中基本观点或指导思想,因而他也是道德哲学的思想基础。
道德哲学,也是人生哲学中的基本学科,有时或有人也把道德哲学视为人生哲学的同义语。
道德哲学中的基本范
畴a.道德“道”与“德”起初是分开使用→“道德”二字连用(始见于《周易》《荀子》)。
“道”与“德”比较起来,无论就其论自然规律来说还是指道德行为准则来说,“道”是指的基本法则,是统帅一切的,“德”比之“道”似乎第一个层次,而且有实践和行动的含义在内。
b.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