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论孟子

合集下载

梁启超谈儒家

梁启超谈儒家

梁启超谈儒家儒家看得宇宙人生是不可分的。

宇宙绝不是另外一件东西,乃是人生的活动,故宇宙的进化,全基于人类努力的创造。

所以《易经》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又看得宇宙无圆满之时,故易卦六十四,始“乾”而以“未济”终。

盖宇宙“既济”则乾坤已息,还复有何人类?吾人在此未圆满的宇宙中,只有努力的向前创造;这点,柏格森所见的,也很与儒家相近。

他说宇宙一切现象,乃是意识流转所构成,方生已灭,方灭已生,生灭相相衔,更成进化;这些生灭,都是人种自由意识发动的结果。

所以人类日日创造,日日进化。

这意识流转,就唤作精神生活,是要从内省直觉得来的。

我们既知道变化流转,就是宇宙真相,又知道变化流转之权,操之在我,所以孔子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儒家既看清了以上各点,所以他的人生观,十分美渥,生趣盎然。

人生在此不尽的宇宙当中,不过是蜉蝣朝露一般,向前做得一点是一点,既不望其成功,苦乐遂不系于目的物,完全在我,真所谓“无入而不自得”。

有了这种精神生活,再来研究任何学问,还有什么不成?那末,或有人说,宇宙既是没有圆满的时期,我们何不静止不作,好吗?其实不然,人既为动物,便有动作的本能,穿衣吃饭,也是要动的。

既是人生非动不可,我们就何妨就我们所喜欢作的,所认为当作的作下去,我们们最后的光明,固然是远在几千万年几万万年之后,但是我们的责任,不是叫一蹴而几的达到目的地;是叫我们的目的地,日近一日;我们的祖亲,尧、舜、禹、汤、孔、孟,…在他们的进行中,长的或跑了一尺,短的亦跑过数寸,积累而成,才有今日;我们现在无论是一寸半分,只要往前凑,才是。

为现在即将来的人类受用,这都是不可逃的责任。

孔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我们虽然晓得道远之不可致,还是要努力的到死而后已,故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正为其知其不可而为,所以生活上才满含着春意。

若是不然,先计较他可为不可为,那末,情志便系于外物,忧乐便关乎得失;或竟因为计较利害的原故,使许多应做的事,反而不做。

梁启超论毅力

梁启超论毅力

《论毅力》梁启超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逆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译文】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

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下)

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下)

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下)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第四章)第四章知行合一与致良知钱德洪王畿所撰阳明年谱,说他三十八岁始以知行合一教学者,五十岁始揭致良知之教(注八)。

其实良知二字,阳明早年亦已屡屡提及,不过五十岁始专以此为教耳。

他五十五岁时有给邹守益一封信,内中几句话极为有趣,他说:“近有乡大夫请某讲学者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某答曰:'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

他晚年真是'开口三句不离本行’,千言万语,都是发挥致良知三字。

表面看来,从前说知行合一,后来说致良知,像是变更口号。

不错,口号的字句是小有变更,其实内容原只是一样,我们拿知行合一那句话代表阳明学术精神的全部也可以,拿致良知这句话代表阳明学术的全部内容也可以。

(注八:与邹守益书云:“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

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漱,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案此书是正德十六年在南昌所发,时阳明五十岁,平宸濠之次年也。

)'致良知’这句话,是把孟子里“人之所以不学而知者其良知知也”和大学里“致知在格物”那两句话联络而成。

阳明自下解说到:“孟子云:“是非之心,智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

孰无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

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

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著矣。

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与陆元静第二书》)。

观此可知致良知正所以为知行合一,内容完全一样,所以改用此口号者,取其意义格外明显而已。

致良知这句话,后来王门弟子说得太玄妙了,几乎令人无从捉摸。

其实阳明本意是平平实实的,并不含有若何玄学的色彩,试读前章所引大学问中解释致知那段话,便可以了然。

阳明自己把他变成几句口诀——即有名的'四句教’,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高中历史 2021届小题必练1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学生版

高中历史  2021届小题必练1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学生版

1.(2019江苏,6,3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A.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2.(2019浙江选考,8,2分)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番客篇》D.《华事夷言》1.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他认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

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

材料表明()A.爱国实业家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B.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共识C.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D.甲午战争推动商业立国思想发展2.梁启超认为,我国救亡之道,唯有变法自强。

所谓变法,其根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这一切要取得成功,就在于变官制。

据此可知,梁启超的变法主张()A.激发了国人救亡图存的热情B.来源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C.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极力阻挠D.触及政治制度层面的问题3.19世纪末,维新派郑观应曾提出“造机器,则始得机器无穷之妙用也。

各种机器自能制造,则各种货物亦自能制造。

所造之物既便自用,且可外仍售于人,不致全以利权授外洋矣”。

据此可知,郑观应的主张()A.直接推动洋务运动兴起B.体现了晚清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C.表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掌握制造技术的工匠可以获得科甲出身,被批判为“过于失体”。

这主要是因为()A.自强求富主张受到社会批判B.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外国冲击C.重农抑商观念占据主导地位D.传统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5.鸦片战争,中西会面。

论毅力(梁启超)阅读答案

论毅力(梁启超)阅读答案

论毅力(梁启超)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论毅力梁启超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

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

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迎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容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选自《饮冰室合集》)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其何以成要:概括,总括B.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出现C.遇再挫而退再:两次D.冒其逆而突过之冒:冒失【解析】D项,冒:顶着。

【答案】D1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B项,其:前者代词,后者副词。

A项,助词,句中表停顿。

C项,连词,表假设。

D项,助词,的。

【答案】B13.下列有关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中心论点即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梁启超与《新民说》

梁启超与《新民说》

001梁启超与《新民说》一代思想巨擘梁启超,被誉为二十世纪初年的“言论界骄子”。

在短暂的年华里,他笔力惊人,实现真正的著作等身,为后世研究留下一座研究的“富矿”。

对于梁氏的研究,海内外学者多有关注,成果丰硕。

《新民说》特殊的成文年代,使其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其价值毋庸赘言,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目前学界已有颇多的努力。

在1980年以前尚无研究《新民说》的专门论著,此后研究日益丰硕。

对《新民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新民说》的专门性研究;关于梁启超的思想研究专著中有篇幅不等的研究成果。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民说》一书,叙述“新民”的由来,并试以“论公德”与“论私德”两节考察梁启超思想在本书中的转变。

“新民”说的发端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家庭,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

梁天资聪颖,十一岁中秀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尽管后来他又深受西学的影响,但是传统思想文化在他之后的论著中都有着明显的痕迹。

二十一岁赴京会试正直甲午战事,毅然投身于变法图强维新救亡的运动中。

甲午之后,严复在宣扬达尔文进化论及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的《原强》一文里指出:中国富强的根本方法“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

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至于新民德之事,尤为三者之最”。

严复提出的“三民”思想深刻的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梁启超对此种说法甚是推崇。

梁启超在《论湖南应办之事》文里提出而“开民智”“开绅智”“开官智”,三者乃一切之根本。

而“今日欲开民智,开绅智,而假手于官力者,尚不知凡几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但是,“开官智”的理想很快就被现实打败,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梁被迫东渡日本。

来到日本,这个令人心情复杂的国度,对梁启超来说是被迫流亡的悲哀,也是接受新思想的契机。

在日本梁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更新。

一方面是来自西学的,另一方面是来自日本学界和政界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大量译介西书,并过滤消化为林 罗(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省广汉市 618307)摘 要: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苦心孤诣地探索建立民族民主主义国家的道路,在《新民说》中,他笔尖饱含深情地创造出了一国新民,欲为世人开辟一个新世界。

论孟子的天下观

论孟子的天下观

论孟子的天下观作者:刘莉莎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2期[摘要] 孟子对于“天下”以及“王天下”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首先,孟子认为天下“定于一”并非是政权上的统一天下,而是具有以仁、义为代表的人文价值上的认同。

其次,“王天下”最根本的标志是“来归”而非“往征”,若能实行仁政,即便是小国也可以“百里而王”。

最后,对于社会来说,达到王道之治是理想的状态;对于个人来说,“王天下”之位则并非最高追求。

[关键词] 孟子;天下观;王道;仁政[中图分类号] B22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7)02—0048—06A Study of Mencius’ View on TianxiaLIU Lisha(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 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Mencius' view on Tianxia and the world order. First, Mencius believes that the world will settle on one, instead of unification, one means recognition of the humane values such as Ren (benevolence) and Yi (righteousness). Second,the essence of the world order is that the states can actualize benevolent politics rather than expanding territory by military force. That is why even a small state can be considered as a good example of a caring government and cannot be defeated. Finally, in respect of the society, a world in order is the ideal case. But for an individual, to be a political leader is not a necessary choice.Key words:Mencius;view on Tianxia;world order;benevolent politics一般认为,1648年在欧洲签订的《威斯特法利亚和约》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开启并塑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

梁启超视界中的《孟子字义疏证》

梁启超视界中的《孟子字义疏证》
也 。 生而愚 者 , 有 虽无欲 , 亦愚 也 。” 戴 震认 为朱熹 对“ ” 欲 的界 定 不 可 取 , 为 “ ” 当 符合 人 之 情 认 欲 理
以佛老 混淆 儒 学 、 以天 理 禁闭 人欲 之 两蔽 。 关 于 前 者, 梁启 超 说 :《 “ 孟子 字 义疏 证 》 盖轶 出考 证 学 范 , 围之外 。 建 立一 ‘ 氏哲 学 ’ ” 那 么戴震 有 没 欲 戴 辩矣 。… ・ 言之 谬 , “ 群 ・ 盖 非
终于言也 , 转移人心 ; 受其蔽 , 将 心 必害 于 事 , 于 害 政 。… …苟吾 不能知 之亦 已矣 , 吾知之 而 不言 , 不 是 忠 也 , 对 古 圣 人 贤人 而 自负 其 学 , 天下 后 世 之 是 对


盖 其 学借 阶 于老 、 、 氏 , 庄 释 是故 失 之 。凡 习于 先人
之言 。 往往受其蔽而不 自觉。”p ̄ [ - 这是对程朱理学 4 3
梁启 超 关于 戴震 作 《 疏证 》 目的的 阐述 , 主要 表 现 在其 《 代学 术概 论 》 , 清 中 他认 为戴震 作 《 证 》 疏 目
来论述 《 子 字义疏 证 》 不 失 为一 个新 颖 的视 点 。从 总体 上 来讲 , 孟 , 粱启 超对 《 孟子 字义 疏证 》 的评 论符 合 实 际 , 为 中肯 。 较 关键 词 : 粱启超 ;疏证》 戴震 哲 学 ; 《 ; 欲 中图分类号 : 2 91 B 5. 文献标识 码 : A
收稿 E期 :0 9 0 - 0 l 20- 3 3
性, “ ” 对 欲 持肯 定态 度 , 肯定 “ 欲 ” 情 的合 理 性 , 指 并
基金项 目: 安徽 省哲 学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HS 0 - 8 7 ; A K 7 0 D2 ) 江苏省社会科 学基金一般课题项 目“ 科学文化 学研 究” 0 Z (9 XD0 0 1) 作者 简 介 : 丁成 际(95 , 徽枞 阳人 , 1 7一)安 安徽 大学政 治 学 系、 安徽 大 学科 学 发展 现 中心教 师 , 中国哲 学博 士 , 究 方 向为 中国哲 学 、 治 哲 学、 研 政 伦理 学 ;

梁启超《爱国论》全文

梁启超《爱国论》全文

梁启超《爱国论》全文泰西人之论中国者,辄曰:“彼其人无爱国之性质,故其势涣散,其心耍懦。

无论何国何种之人,皆可以掠其地而奴其民。

临之以势力,则贴耳相从;啖之以小利,则争趋若骛。

”盖彼之视我四万万人,如无一人焉。

惟其然也,故日日议瓜分,逐逐思择肉,以我人民为其圉下之隶,以我财产为其囊中之物,以我土地为其版内之图,扬言之于议院,腾说之于报馆,视为固然,无所忌讳。

询其何故,则曰支那人不知爱国故。

哀时客曰:呜呼!我四万万同胞之民,其重念此言哉!哀时客又曰:呜呼,异哉!我同胞之民也,谓其知爱国耶,何以一败再败,一割再割,要害尽失,利权尽丧,全国命脉,朝不保夕,而我民犹且以酣以嬉,以歌以舞,以鼾以醉,晏然以为于己无与?谓其不知爱国耶,顾吾尝游海外,海外之民以千万计,类皆激昂奋发,忠肝热血,谈国耻,则动色哀叹,闻变法,则额手踊跃,睹政变,则扼腕流涕,莫或使之,若或使之!呜呼,等是国也,等是民也,而其情实之相反若此!哀时客请正告全地球之人曰: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

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

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国视之,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

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

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今夫国也者,以平等而成;爱也者,以对待而起。

《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苟无外侮,则虽兄弟之爱,亦几几忘之矣。

故对于他家,然后知爱吾家;对于他族,然后知爱吾族。

游于他省者,遇其同省之人,乡谊殷殷,油然相爱之心生焉;若在本省,则举目皆同乡,泛泛视为行路人矣。

惟国亦然,必对于他国,然后知爱吾国。

欧人爱国之心,所以独盛者,彼其自希腊以来,即已诸国并立,此后虽小有变迁,而诸国之体无大殊,互相杂居,互相往来,互比较而不肯相下,互争竞而各求自存,故其爱国之性,随处发现,不教而自能,不约而自同。

我中国则不然。

四万万同胞,自数千年来,同处于一小天下之中,未尝与平等之国相遇,盖视吾国之外,无他国焉。

2023年梁启超经典语录_1

2023年梁启超经典语录_1

2023年梁启超经典语录2023年梁启超经典语录11、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梁启超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意出清代顾炎武语型出梁启超3、注释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4、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中)梁启超5、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6、梁启超“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

”7、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致梁启超》"8、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

梁启超9、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梁启超10、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

清.梁启超11、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12、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

梁启超"13、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

梁启超14、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中)梁启超15、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梁启超16、注释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17、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提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8、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19、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

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梁启超20、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如何读《孟子》(外一则)

梁启超:如何读《孟子》(外一则)

等, 其书 皆不传 , 且有并姓名亦 不见于他 书者 。从《 孟子 》 书中将 其学
说 摭拾 研 究 , 便 是 古 代 学 术 史 绝 好 资料 。 四、 将 本 书所 载 孟 子 所 见 之人 所 历 之 地 及 其 行 事 言 论 钩稽 排 比 , 可 以作 一篇 极 翔 实 的孟 子 小 传 。
区区《 大 学》 一篇 , 本 不知谁 氏作 , 而朱 晦庵 以意分为经 、 传两项。其 言 日: “ 经 一
章, 盖孔子之言而 曾子述之。传十章 , 则 曾子之意而 门人记之。” 然而 皆属意度 , 羌无 实证。晦庵又 因其书有与 自己理想不尽合者 , 乃指为有错简 , 以意颠倒其 次序 。又指
义。 复 又 须 贯 通 全 书 , 求 得 某 几 点 为其 宗 旨之 主 脑 , 然 后 推 寻 其 条理
所 由衍 出。又须将 别派学说与之 对照研究 , 如《 苟子》 、 《 春秋繁露》 等 书, 观其所 自立说 , 从批驳《 孟子》 者何如 。
二、 欲研 究孟子 之政治论 , 宜先提 挈出几个 大纲领——例如 民本
为有脱漏 , 而 自作《 补格致传》 一章。此甚非学者态度 所宜 出也。而 明清两朝 , 非惟 以 《 大学》 侪诸经 , 且几将朱 氏《 补传》 与孔 子之言同视 矣。中间王 阳明主张“ 大学古本” , 对于朱 氏所 改所补而倡异议 , 然重视《 大学》 之观念 , 迄未 稍变。惟清初有 陈乾初( 确) 者, 著《 大学辨》 一篇 , 力言此 书非孔子 、 曾子作 , 且谓其 “ 专言知不 言行 , 与孔 门教法 相戾” 。此论甫 出, 攻击蜂起 , 共指为非圣无法 , 后亦无人过 问。 自此书列于《 四书》 之 首, 其篇 中“ 致知格 物” 四字 , 惹起 无数异说 , 辨难之作 , 可汗十牛。然以此为孔子教人 人德之 门, 非求得其说不可。由吾侪观之 , 此篇不过秦 、 汉间‘ 一儒 生之言, 原 不值如此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

品位•经典经典解读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O王琦(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3)【摘要】作为儒家亚圣的孟子,其政治法律思想对中国数千年政治实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孟子的民本思想更是研究其政治法律思想无法回避的关键性问题,由民本思想出发孟子提出了一些具有民主萌芽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探寻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的合理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尤其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法律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在对孟子进行研究时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

所谓民本思想,就是《尚书》所言的“民为邦本”的思想。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因此执政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给予百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使人民能够“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制民之产”,就是以民为国家之本的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仁政论中关于“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孟子提出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百姓是国家的基础,为政者应当把百姓的利益当成最主要的事情。

国家的统治者应当能够做到“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即:对于人民所喜欢的事情统治者要尽量地去满足这些需求;人民所讨厌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民的头上,这样国家不可能不强大。

孟子提出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的见解,正是强调了民是天下之本,孟子的民本思想是西周以来保民、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更成为后世君民关系论的基石。

对于孟子思想中的民主思想,人们对此产生的争论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方面。

《孟子•万章句上》中关于孟子与万章“尧以天下与舜,有诸?”的问答①,大概意思是说,万章问孟子:“尧拿天下授予舜,是有这么回事吗?”孟子回答:“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舜得到天下,是天授予的,而天的授予不是明确地表示出来,而是通过'行与事示之’,也就是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叫他主持政务,百姓都满意他。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

其史学思想对后世史学研究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对旧史学的批判和对新史学的建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应用资产阶级史学挂牛封建史学进行系统批判的第一人。

一方面对司马迁、郑樵、章学诚等封建史学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提出了“民史观”思想。

如梁启超在1896年提出了史学的“八个当知”既“一当知司马迁为‘孔教’嫡派,二当知两千年政治沿革,何者以行孔子之制,何者为非孔子之制,三当知历代制度皆为保王者一家而设,四当知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根源,五当知历朝之政是沿前代之弊,六当知清代制度有某些更过于前代,七当知读史以政为重,八当知史裁的不合理”。

这是梁启超早期的史学观点,“突出批判了封建史学,封建制度,可定了司马迁的史学地位,也就是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民间史学家的史学地位,初步表现出其“民史观”的思想。

1897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民史观”思想,进一步抨击了封建史学。

梁启超还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划清了中国封建史学中君史和民史的界限,同时肯定了民史是“史裁之正轨”。

另一方面梁启超对中国传统的封建史学表现出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在《新史学》中指出了中国封建旧史学的四弊二病,即“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述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和“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同时针对封建史学的种种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重点对封建史学的正统观,揭露了封建正统的反动本质。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梁启超倡导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史,批判中国传统的朝廷就是国家,国家就是朝廷,只知道有朝廷而不知道有国家。

“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强调群体在历史中的作用,批判中国封建史中强调个人而忽略群体。

“知有陈述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和“能铺叙而不能别裁”以及“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则是在批判中国传统史学只知道对历史进行陈述缺乏对历史进行评论的观点,不能显现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及意义。

论孟子的天下观

论孟子的天下观

论孟子的天下观刘莉莎【摘要】孟子对于“天下”以及“王天下”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首先,孟子认为天下“定于一”并非是政权上的统一天下,而是具有以仁、义为代表的人文价值上的认同.其次,“王天下”最根本的标志是“来归”而非“往征”,若能实行仁政,即便是小国也可以“百里而王”.最后,对于社会来说,达到王道之治是理想的状态;对于个人来说,“王天下”之位则并非最高追求.【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1)002【总页数】6页(P48-53)【关键词】孟子;天下观;王道;仁政【作者】刘莉莎【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5一般认为,1648年在欧洲签订的《威斯特法利亚和约》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开启并塑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

此种格局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有国与国之间的合作、竞争、对立等关系,但缺少整体性的和谐秩序。

所以只有国家、联合国、国际组织以及需要处理的国际关系,内外有别、国家利益至上依然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现实,并没有一个符合人类共同利益、为和平与发展的全人类文明提供政治保障的世界体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开展,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逐渐成为当今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一个前沿理论话题,其思想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思想,有的学者将它看作是“民族主义”(nationalism)、“爱国主义”(patriotism)的对立面,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对当今国际体系的一个调和。

①后者如意大利政治家马志尼(Giuseppe Mazzini)在《论人的责任》(吕志士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87页)中所说:“我们的国家是我们劳动的地方,我们的劳动产品必须由此出发为全球的利益服务……我们按照真正的原则为我们的国家劳动时,就是为全人类劳动。

我们的国家是我们必须为了共同的福利而运用的杠杆的支点。

”也就是说世界主义并非民族主义的对立面,而可看成是它的一种扩大。

梁启超《爱国论》全文

梁启超《爱国论》全文

梁启超《爱国论》全文泰西人之论中国者,辄曰:“彼其人无爱国之性质,故其势涣散,其心耍懦。

无论何国何种之人,皆可以掠其地而奴其民。

临之以势力,则贴耳相从;啖之以小利,则争趋若骛。

”盖彼之视我四万万人,如无一人焉。

惟其然也,故日日议瓜分,逐逐思择肉,以我人民为其圉下之隶,以我财产为其囊中之物,以我土地为其版内之图,扬言之于议院,腾说之于报馆,视为固然,无所忌讳。

询其何故,则曰支那人不知爱国故。

哀时客曰:呜呼!我四万万同胞之民,其重念此言哉!哀时客又曰:呜呼,异哉!我同胞之民也,谓其知爱国耶,何以一败再败,一割再割,要害尽失,利权尽丧,全国命脉,朝不保夕,而我民犹且以酣以嬉,以歌以舞,以鼾以醉,晏然以为于己无与?谓其不知爱国耶,顾吾尝游海外,海外之民以千万计,类皆激昂奋发,忠肝热血,谈国耻,则动色哀叹,闻变法,则额手踊跃,睹政变,则扼腕流涕,莫或使之,若或使之!呜呼,等是国也,等是民也,而其情实之相反若此!哀时客请正告全地球之人曰: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

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

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国视之,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

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

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今夫国也者,以平等而成;爱也者,以对待而起。

《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苟无外侮,则虽兄弟之爱,亦几几忘之矣。

故对于他家,然后知爱吾家;对于他族,然后知爱吾族。

游于他省者,遇其同省之人,乡谊殷殷,油然相爱之心生焉;若在本省,则举目皆同乡,泛泛视为行路人矣。

惟国亦然,必对于他国,然后知爱吾国。

欧人爱国之心,所以独盛者,彼其自希腊以来,即已诸国并立,此后虽小有变迁,而诸国之体无大殊,互相杂居,互相往来,互比较而不肯相下,互争竞而各求自存,故其爱国之性,随处发现,不教而自能,不约而自同。

我中国则不然。

四万万同胞,自数千年来,同处于一小天下之中,未尝与平等之国相遇,盖视吾国之外,无他国焉。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一、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梁启超新史学简论】新史学梁启超读书笔记

【梁启超新史学简论】新史学梁启超读书笔记

【梁启超新史学简论】新史学梁启超读书笔记梁启超,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者,近代中国著名学者。

年少时系统接受传统教育,国学根底深厚。

17岁(1890年)时追随康有为,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坚。

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直接接触并大力钻研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初步创建了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

代表作是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和1902年的《新史学》。

1920年以后,梁启超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其史学理论体系臻于成熟、完善。

新史学理论专著有1922年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1926年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

梁启超思想敏捷、学识广博、学贯中西、不拘旧说、不守成见,极富开拓进取。

其辛勤劳作,著作等身,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堪称近代中国知识界的领袖。

尤其在史学领域更有建树,开辟了史学领域的新时代。

梁启超的史学理论体系要点略表如下:一抨击旧史学、倡导史界革命1 批判了旧史学的循环史观和复古观“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此误会历史真相之言也。

苛治乱相嬗无已时,则历史之象当为循环,与天然等,而历史学将不能成立。

孟子此言盖为螺线之状所迷,而误以为圆状。

”梁启超认为,那种“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是对历史发展螺线型进程的误解。

而“世界既进步之后则断无复行退步之理。

即有时为外界别种阻力之所遏,亦不过停顿不进耳,更无复返其初”。

这是对于循环史观一脉相承、出于同理的复古观的批驳。

2 对旧史学的历史功能、目的、范围、治史态度的解构梁启超认为旧史学是以孝道为中心的封建正统史学,起着对民众进行“三纲五常”为主的封建道德说教和为统治阶级“资治通鉴”的作用,为专制帝王、官僚等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目的是把广大民众驯服成奴性十足的“忠顺之臣民”,以保统治者万代基业、江山永固。

梁启超指出,旧史学范围狭窄,仅重视记载政治活动。

“旧史因专供特殊阶级诵读,故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枢”。

梁启超思想多变的原因

梁启超思想多变的原因

梁启超思想多变的原因梁氏素以“流质易变”著称,政治观点、学术思想常随时而变,同代人对此啧有烦言,梁本人亦不讳言。

其思想的驳杂多变,一直备受研究者的重视,随着学术潮流的转移,后人关注的焦点和具体评价亦时有移动。

梁启超的“太无成见”,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特殊的思想个性难以分割。

他在许多场合中公开解剖自己,言辞坦率而真切,极富感染力。

在这些“自我鉴定”中,梁氏始终强调:他对新知有强烈的探索欲,感受敏锐而浅尝辄止,趣味驳杂而“多疏”。

他曾用一诙谐的比喻,形容自己对学术的态度,他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0了。

”梁启超不仅用这种“趣味主义”勉励后学,希望他们抱着“无所为”的态度,为自己的趣味治学;而且以此教育子女,“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

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初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至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对自己那种“趣味主义”式的治学,梁启超并非一味自责,还带有某种程度的自得。

注册: 2011-10发帖: 28积分: 69状态: offline1fantastic上尉来自: 发表于: 2011-11-18 14:03:54Re:梁启超思想多变的原因(续)除了“趣味主义”的天性,梁启超性格中还有极其重要的另外一面,即他的自我期许。

这对他思想气质的形成似乎更为关键。

从晚清宣传维新变法开始,青年梁启超就一直沉浸在引领时代思潮的激越和亢奋之中,世人的高度期待,和他的人生定位,两者交互推动,驱使他永远不甘寂寞,不断地追踪新知。

一旦社会政治、学术、思潮出现新的变动,“感受敏锐”的梁启超便立刻捕捉先机,改弦更张,不惜以今日之“梁启超”挑战昔日之“梁启超”。

孟子 性善论

孟子 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

性善论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性善论的内容: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怜悯之心、同情心。

他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去,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

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了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讨厌小孩子的哭叫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恻隐之心”。

此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就是孟子论述人性本善的根据。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微小,仅仅在于人有这些“心”。

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

在他看来,如果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舍弃了本性,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

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恢复人的本性。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后世称为“复性”。

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赋的道德观念,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1. 以“不忍人之心” 论“本心”,确立性善论。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2.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论《孟子》汤志钧[摘 要]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明清科举取士命题、阅卷的重要依据。

梁启超对《孟子》写有专文和讲稿,但前后旨趣不同,内容有异。

1897年,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讲学,说是“孟子于六经之中,其所得力在《春秋》”,“于《春秋》之中,其所得力在大同之义”。

要“渐入大同之域”,就要“自孟子以求孔子”。

写有《读孟子界说》,是为其维新变法、改革现状进行舆论宣传的。

梁启超晚年潜心学术,多次讲学,写有《论〈孟子〉》手稿,对孟子的性善论、教育思想等都有独到的见解。

由于《论〈孟子〉》手稿,《饮冰室合集》未载,知者概寡,致晚近论者未见涉及。

今将手稿作简要评价,使读者对梁启超论孟子的前后不同,及其对孟子其人其书的研究,有一系统的了解。

[关键词] 《读孟子界说》; “大同三世”; 《论〈孟子〉》手稿梁启超早年谈孔子“微言”,写《读孟子界说》,晚年多次讲学,撰《论〈孟子〉》。

前者着眼改制,后者潜心学术。

由于《论〈孟子〉》没有辑入《饮冰室合集》,致晚近论梁氏思想未见涉及。

本文准备将梁启超对孟子其人、其书的研究,作一求索。

一梁启超最早阐发《孟子》的专文,是1897年冬在湖南时务学堂讲学时的《读孟子界说》,它是和《读春秋界说》同时讲述的。

湖南时务学堂在1897年初开始筹办。

九月,发布《时务学堂缘起》,欲“培养人才,为自强本计。

”①由湖南巡抚陈宝箴署名,发布《招考示》。

决定延聘梁启超、李维格(峄琴)分任中、西文总教习。

梁启超感到“湖南新政办有端绪”,便于“展其所长”,又可“遥控”《时务报》,欣然应聘,于1897年11月中旬(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中旬)抵湘。

②他到湖南以后,就向陈宝箴建议:“今日欲伸民权,必先开民智为第一义”,时务学堂之设,就是“湖南官绅有见于民智之为重”。

认为学生应分两等,一是“成就远大,各有专长、各有根抵为主”;一是“但使于政学之本原略有所闻,中外之情形无所暗蔽”。

前者欲其“精”,后者欲其“广”。

③并订定《学约》十章,即立志、养心、治身、读书、穷理、学文、乐群、摄生、经世、传教。

在《经世》章说:“今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而学以宪法官制为归,远法安定经义治学之规,近采西人政治学说之意”。

《传教》章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

“今宜取六经义理制度、微言大义,……证以近事新理以发明之,然后孔子垂教万世,范围六合之真乃见”;“当共矢① 《知新报》第32册,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一日出版。

② 梁启超:《莅报界欢迎会演说辞》:“丁酉之冬,遂就湖南时务学堂之聘”,在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五《复陈三立、熊希龄书》:“本已定月之三日启行,惟穰兄勉留一琴数日,顷定于初七日偕行,约十五前后必抵湘也。

”(《湘报》112期)③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附录《湖南广东情况》。

宏远,传孔子太平大同之教于万国。

”①说是“以宗法孔子为主义”,“取六经义理制度、微言大义”。

孟子“得力于《春秋》”,“孟子之言即孔子之言”,从而在湖南讲学时,于写出《读春秋界说》的同时,又写了《读孟子界说》。

《读孟子界说》凡15题,它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之学,战国时分为两大派:一是孟子,一是荀卿。

荀卿之学在传经..。

荀子“为孔门之文学科”,孟子“为孔门之..,孟子之学在经世政治科”。

孟子在六经中得力于《春秋》;“仁义、仁政”是“一切学问宗旨”,是本之《春秋》的。

孟子传孔子“微言大义”,要学孔子,就要“先学孟子”。

梁启超认为,孟子的“经世宗旨”是“保民”。

“孟子言民为贵,民事不可缓,此全书所言仁政、所言王政、所言不忍人之政,皆以为民也。

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惜吾中国孟子之学久绝也”。

孟子“曰以救天下为心,实孔教之正统”。

梁启超认为,“孟子于六经之中,其所得力在《春秋》”,“于《春秋》之中其所得力在大同之义”。

《读孟子界说》以将近一半的篇幅阐述“大同”,如“孟子言无义战为大同之起点”,“孟子言井田为大同之纲领”,“孟子言性善为大同之极致”,“孟子言尧舜、言文王,为大同之名号”,“孟子言王霸即大同、小康之辨”。

以为孟子于《春秋》中“所传为大同之义”,他所阐发的“大同之义,有为今日西人所已行者,有为今日西人所未行而可决其他日之必行者”。

学习西方,向往“大同”,就要明《春秋》,尊孟子。

梁启超之着力宣传“大同”,是受了康有为的影响。

当康有为在1888年第一次上书不达后,受廖平影响,“明今学之正”,“以改制言《春秋》,以三世言《春秋》”,②以《春秋·公羊》的“升平世”说成是《礼运》的“小康”、《公羊》的“太平世”说成是《礼运》的“大同”。

梁启超在万木草堂受到康有为“通三统”、“张三世”等“微言大义”的教导,“退省则醰醰然有味,历久而弥永。

”③大同“三世”说为康氏“一大发明”,作为他的弟子亲聆其说,也“自以为有所创获”。

梁启超之着力宣传“大同”,又是为了改革现状及维新变法的需要。

康有为以为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是“升平世”(小康),进行变法,才能渐入“大同之域”。

梁启超努力发挥,阐明“万物递变递进”,要“进”就要“变”,只有“变”才能“进”,才能渐入“大同之域”。

或者问:世界进化既然是“自然不易之理”,那么让他自然“流转”好了,何必人为地“变”呢?梁启超说 “不能不变者,天理也;变而日进于善者,天理加以人事也”。

“变”是“自然不易”的“天理”,但不能“听其流转”,而需“加以人事”,只有“加以人事”,才能“日进于善”。

④因此,必读孔子之书,明孔子“改制之义”,“以求治天下之理”,才能“递变递进”。

孟子“学孔子之实”,发明孔子之道,于《春秋》之中,“所传为大同之义”。

那么,要渐入“大同之域”,就应“自孟子以求孔学”,由孟子以求“孔子之言”。

①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见《时务报》第49册,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一日出版。

②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见《饮冰室合集·文集》3,第67—99页。

③ 梁启超:《南海先生七十寿言》,见《饮冰室合集·文集》44上,第28页。

④ 梁启超:《读春秋界说》九,《湖南时务学堂遗稿》九,《湖南时务学堂遗稿》第1册第9叶,癸亥排印本。

康有为将今文“三统”说阐发“因革损益”的理论,将今文“三世”说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的“三世”系统,说是“愈改而愈进”,只要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才能渐入“大同之域”。

梁启超在时务学堂时,对此着力鼓吹,由于“三世”源于《春秋》,《春秋》又有孔子“微言”,于是在讲述《读孟子界说》的同时,又写了《读春秋界说》,说是“《春秋》为明义之书,非纪事之书”。

“《春秋》损益百王,斟酌圣制,立法以教万世。

”①孔子对子张所说“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就是“知其损益,明其因革。

”②又说:“《春秋》立三世之义,以明往古来今,天地万物递变递进之理”,这是孔子“范围万世之精意”。

③“孔子立小康之义,以治二千年以来之天下,在《春秋》亦谓之升平世,亦谓之临一国之言”;“立大同之义以治天下,在《春秋》亦谓之太平,亦谓之临天下之言。

”孟子“于《春秋》之中,其所传为大同之义”。

要学孔子,必先学孟子,想望“大同”,就必学《春秋》、《孟子》。

梁启超的尊《春秋》、讲《孟子》,又是为其变法维新、改革中国现状服务的。

由于中国是长期的封建社会,孔子是封建时代的圣人,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自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说。

尊儒家为一统以后,儒家思想浸渍甚深,孔子偶像崇奉勿替。

清代统治学术界、高踞堂庙的宋学和风靡一时的汉学(古文经学),在治学方法上尽管有不同,但两者崇奉孔子,却是一致。

既以儒家经籍为不可逾越的教条,又把孔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

当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又不能摆脱封建束缚的情形下,既对封建卫道者的维护封建秩序不满,又想依援孔子儒经实行他们的维新大业,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

康有为自己就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④梁启超在《读春秋界说》中也开宗明义地说:“《春秋》为孔子改定制度以救万世之书”;《读孟子界说》称:孟子“宗法孔子”,“孟子之言,即孔子之言”。

要维新变法,要改变中国现状,就要从《春秋》、《孟子》中寻绎其“微言大义”,那么,他早期的论述《孟子》,是为其变法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因为“孟子之言,即孔子之言”,当“孟子之学至今未尝一行于天下”之时,应该明其“经世宗旨”,知其“大同、小康之辨”。

二梁启超系统地论述《孟子》,则在1918年退出政界,辞去财政总长,旋居天津以后。

由于《论〈孟子〉》“手稿”(下简称“手稿”)在其生前没有全部发表,知者甚少,以致未见有人论述。

手稿共132叶,每叶8行,金糕纸,色略黄, 每叶长30.5厘米,宽22厘米。

前有《孟① 梁启超:《读春秋界说》一,《湖南时务学堂遗稿》第1册第4叶。

② 梁启超:《蔡艮寅札记批》,《湖南时务学堂遗稿》第2册第8叶。

③ 梁启超:《读春秋界说》九,《湖南时务学堂遗稿》第1册第9叶。

④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67页。

子略传》,凡8叶,后为《孟子之教育主义》,《饮冰室合集》未载。

《孟子略传》综述孟子生平、弟子、著作、传授,末谓:“其书,《史记》作七篇,与今本正同。

《汉书·艺文志》作十一篇,盖所传更有外书四篇云:(赵岐《题辞》云:“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又有《外书》四篇,其文不能宏深,似非孟子本真也”。

)汉孝文时,与《论语》、《孝经》、《尔雅》同置博士,未几俱罢(见赵岐《题辞》)。

而后汉程曾、郑玄、赵岐、高诱、刘熙皆为之章句,今岐书独存。

程曾作《孟子章句》,见《后汉书·儒林传》。

曾,章帝时人,盖注《孟子》之最先者。

高诱正《孟子章句》,见诱所为《吕氏春秋注·序》。

郑玄、刘熙注,皆见《隋书·经籍志》。

”下为《孟子之教育主义》,将于下文论述。

这份手稿,是李建先生于1983年复印见赠的,第1叶《孟子略传》下有梁启超印章,字迹也确系梁氏手笔,似未最后定稿。

这部手稿由何擎一之子李建收藏。

据李建告知,他原名何士通。

其父何擎一,又名何澄一、何澄意、何天柱,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光绪末科秀才,长期追随康、梁,以入门弟子相待,曾为康、梁经办书局。

1957年病逝。

李建先生于40年代初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肄业后久别家乡。

1956年,他母亲罗婉如到武汉看他,将这份手稿交给他。

他还专门调询过手稿的来源,说:我的姊秭何悦雅、姐夫洪源、哥哥何士宽长期和父亲一起生活,他(她)们都说此遗稿是梁启超送给父亲的,估计是欧游回来,即他晚年的作品。

遗稿前后的红色印章‘梁启超印’,竟与父亲遗物中的这个印章相同。

推测因父亲是梁启超的秘书,尝掌管梁的印章。

从各方面分析,此遗物确是梁启超的亲笔手书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