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课堂PPT)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个人故事 • 贫困的大量消除
• 给世界提供便宜的产品 • 东亚金融危机中的稳定力量 • 中国成为增量的大国
– 东亚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7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否可以继续维 持高增长率?
• 对于中国而言:
– 只有这样才能赶上发达国家 – 每年需要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各新创800万个新岗位 – 为了补偿转型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
– 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维持高速的增长即便他们社 会、经济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
– 为什么社会主义有优越性,但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 义经济却崩溃了?
– 要使中国增长持续下去,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措施?
21
• 中国学者的世纪
– 外国主流经济学界对中国的改革发展一再错误的预测,说明中国 的改革发展的许多现象不能用现有的主流理论来解释
– 世界经济的中心是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中国将会迎来经济学 大师在中国辈出的时代的来临。
• 中国企业家的舞台
– 有波动、有风险才有更大的机会 – 《财富》500强中大公司的分布与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在世界经济中
• 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后 的100年人均 GDP的年平 均增长率为 1% 左右,20 世纪以来为2%左右
• 成功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高达 8%:
– 四小龙的例14
中国可以维持多久的高速增长?
• 中国可以再维持二、三十 年的平均9% 的增长率。 是否过于乐观?
11
技术创新
• 技术创新的方式:
– 产品创新-新的不同的产品 – 流程创新-新的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 技术创新的机制:
– 研发 – 技术引进
12
发展阶段与创新的方式与机制
最新中国经济随笔
中国经济随笔中国经济随笔【第一篇:《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是由着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着,该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别人对该书的评价中都说这本书通俗易懂,可是对我来说仍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文章只是我浅拙的观点。
这本书以李约瑟之谜、东亚奇迹、农村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休克疗法等方面来讲述自生能力理论,比较优势战略和要素理论。
在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上,林毅夫先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他从科举制的角度探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儒家思想主要是对道德,行为,思想方面的深度探究,而科举制从汉代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主流思想,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这种感性认识对于西方那种崇尚理性认识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讲求思想上的追求,注重内心的修养,崇尚以形养神,而西方一直是以科学,自由为理想,这一点就与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有关。
那么以实验和数字为主的科学就无法再中国古代有较大的发展。
由此,便可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能那么辉煌但是却无法有近代科学的出现。
同时,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举制更是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性,也抑制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那么这也是中国近代的衰落的原因之一。
因为经济的落后,中国的大门被外国侵略者的大炮炸开,由此无数的不平等的条约,领土被瓜分,主权遭到破坏,往日的泱泱大国已变成侵略者眼中的大肥羊,等着仍人宰割。
在那个时候,中国GDP已由世界的30%降至5%,在此由盛转衰。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爱国志士为华夏名族的伟大复兴为之奋斗一生。
国富民强也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提出的,经济才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这本书中,林毅夫先生认为经济的发展由要素,制度、产业结构和技术所决定,在经济学中,主要的要素有资金、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产品呈现供给的刚性,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构而非可以大幅度增加效能,制度也具有刚性,具有消极被动性,大多时候只能根据变化的现实,被动改变以适应现实,所以技术才是最关键。
解读中国经济第五讲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第五讲读后感林毅夫教授在这一讲里,把一些看似复杂高深的经济原理,用特别接地气的方式给掰扯清楚了。
就像在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而不是那种让人听得昏昏欲睡的学术讲座。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点是关于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逻辑。
以前我总是纳闷,为啥中国的经济体制是现在这个样子呢?感觉像是一个复杂的大拼图,每一块都不知道是怎么拼上去的。
但林教授就像一个拼图高手,他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开始讲起,那时候内忧外患的,又面临着快速工业化的巨大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就像是一种无奈但又必须的选择。
就好比一个人在荒野里又冷又饿,面前只有一种看着不那么美味但能填饱肚子的食物,那当然得先吃了再说。
这种解释让我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起点有了一种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而且,教授讲到在这种体制下的企业经营的时候,我都忍不住笑了。
那些国营企业,就像是被家长保护得太好的孩子,什么都不用操心,生产任务、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都有国家这个“大家长”一手包办。
这听起来好像很省心,但时间一长,弊端就出来了,企业就像被惯坏了的孩子,缺乏创新和竞争力。
这就好比一直被喂饭的孩子,突然要自己独立吃饭了,才发现连筷子都拿不稳。
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后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把企业改革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从这一讲里,我还学到了一个特别好玩的经济思维方式。
看待中国经济问题,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就像你不能拿评判西方经济的标准来硬套在中国身上。
中国是个有自己独特“性格”的经济体,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一样。
这就好比你不能让一个内向的人去像外向的人那样社交,中国经济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模式,是在中国这片独特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这一讲也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多了一份信心。
既然我们能清楚地知道过去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也能明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那就像医生诊断清楚了病症,接下来对症下药就好了。
中国经济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中已经走过了这么多年,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行者,虽然路上会有磕磕绊绊,但总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读书心得《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2500字
读书心得|《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2500字读书心得|《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2500字:本书作者林毅夫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此前在研究院开设了“中国经济专题”这门课程,后因职位变动未能继续教授此门课,便想到“以文会友”,将内容整理成书,后更名为《解读中国经济》。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为什么在近代突然由盛转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里,我们的父辈当年为什么会使用粮票、布票等一系列极具中国特色的交易工具?为什么会出现合作社?以及知青“上山下乡”形成的机制是什么?那么,这本书将会深层次的解答你心中的所有困惑。
作者将会带着你从历史的角度,从世界范围内深度分析中国经济的兴衰与得失,并提出自己对中国经济的独到见解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和城市改革、金融改革等问题提出建议。
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而到了现代社会又成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没有继续维持原来的领先?(李约瑟之谜)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经济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经济发展速度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但到了现代社会却远远落后于西方。
作为认为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在前现代社会技术的发明,以农民、工匠的经验为主,中国人口多,农民、工匠多,所以在技术方面上具有优势。
而到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的方式变为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以科学为指导的实验为主,中国人多的优势消失。
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是以数学和可控制实验为主要特征的科学革命的发生和普及,中国由于科举制度所产生的激励机制妨碍了中国人对数学和可控制实验这种后天能力的学习,使得科学革命无法在中国产生,因此也就无法自发地从以经验为主的技术变迁方式向以科学为指导的实验方式进行转变。
在西方完成了这个转变以后,中国的科技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的地位也就迅速的从领先变成了落后。
改革开放后中国为什么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史的衰败遭到了世界列强的侵略,被迫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国救亡的探索,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一)《解读中国经济》是林毅夫世界银行卸任归来带回的三本著作之一。
全书的主脉络是纵横双向解码中国经济,还原给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鲜活画卷。
纵向看中国经济的沉浮,从19世纪前的辉煌到近现代的衰落,再到如今的兴起,在历史长河中辨析演变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横向按城乡或部门剖析,由于推行重工业化战略,造成了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由来与改革按照两条线索讲述:一条线是农村的改革,关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改革后相关的问题如粮食安全、农业劳动力转移,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另一条线则聚焦城市改革问题,分析了1978年前后城市改革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城市改革的难点和出路。
然后分专门章节回顾国企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最后讨论了时下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新农村建设、公平与效率等,并总结反思了经济学界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各种看法。
了解经济学理论的人,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经济学理论用来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是如此合适,可面对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失灵”了呢?林毅夫说:“理论应该能够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若不能如此,则说明这个理论有根本的缺陷。
”他提出应修正经济学隐含的假设——企业具有自生能力。
不能假定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而是在发展和转型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时,必须把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作为具体考虑变量,这样,经济解释就会迥然不同。
“经济理论的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
”相应地,与企业的自生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比较优势。
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业、技术结构,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被领袖或精英定位为短时间建立与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一样的产业,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企业——必然没有自生能力,在开放竞争市场中将无法生存,如果要强行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就必须靠强大的有形之手,扭曲价格信号,干预资源配置来补贴、保护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进而导致寻租、预算软约束、宏观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不断涌现。
政治阅读笔记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持续高增长,甚至在金融海啸的当儿,成为全球的“救命草”,很多人认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不足以解释“中国奇迹”,因此,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经济的论述,会更为贴切与全面。
出生于台湾的北京大学教授、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最近出版的《解读中国经济》一书,可以帮助我们解答对中国奇迹的疑惑,带我们一同思考中国经济面对的挑战与未来。
林毅夫在本书中试图建立一套解释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成就、问题、机遇和挑战的理论体系。
林毅夫回忆起一九七八年邓小平宣示中国要在二十年来内将经济翻两番,他坦承当时觉得那更像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口号,没想到现在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远超当时的目标。
然而,中国经济仍存在不少隐忧,亟待解决。
“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中国政府长期面对的问题,长期研究农村问题的林毅夫指出,问题的根源即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因此,建设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措施。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提出几项注意事项:推动城市化进程与建设新农村可以同时进行;改善金融结构、发展地区性中小银行,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政府应当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科投的投入,同时发展小额信贷、农村银行、农业保险等,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只有加强农村的基础和职业教育,才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为最终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智力保证。
国有企业改革也是中国政府面对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林毅夫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贪污腐败问题远超其它任何时候,原因即在于政府权力过大。
首先,政府管制着市场准入,使市场不是完全的自由竞争,存在着垄断利润,必然会导致寻租和贪污腐败;其次,如果把政府管制的物品价格人为地压到市场价格以下,就会出现市场价格与管制价格之间的差价,从而产生寻租的机会。
林毅夫指出,过去国有企业因为国家战略需要而建立,资本过度密集,不符合比较优势,这一类属于“战略性负担”;改革开放前政府对城市人口的就业负有责任,因此让国企吸纳大量工人,形成冗员,此为“社会性负担”。
《解读中国经济》书评【精选】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1.书籍简介在《解读中国经济》一书中,作者林毅夫教授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
2.作者简介林毅夫教授是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他于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
2008 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
2012 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3.读后感科举制是中国领先世界两千年的制度保障,也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性原因,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重工业建设后,通过改革开放快速追赶发达国家,再现旧时辉煌。
几年前,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接连战胜顶级围棋棋手李世石和柯洁。
那么阿尔法围棋是如何练棋的呢?据说,阿尔法围棋每天可以和自己下几百万盘棋,从中持续研究哪类下法胜率更高。
在这种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中,阿尔法围棋一个小时的收获,可能就相当于人类顶级棋手几十年的进步,难怪现在唯有人工智能棋手才能对付人工智能,人类棋手能看懂他们的对弈就算成功了。
为什么在一本讲解中国经济的书的开头,我们要讨论人工智能呢?因为人工智能进化时所使用的可控制实验环境,对于中国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解读中国经济》一书,跟随作者林毅夫教授一起,了解与中国经济相关的方方面面。
接下来,我将从中国为何从雄霸世界两千年的强国变成了人见人欺的落后国家,以及新中国通过先站稳,再追赶的方式,快速拉近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两部分出发,带领大家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重温中国从强大到落后,之后再度崛起的历程。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是由着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着,该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别人对该书的评价中都说这本书通俗易懂,可是对我来说仍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文章只是我浅拙的观点。
这本书以李约瑟之谜、东亚奇迹、农村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休克疗法等方面来讲述自生能力理论,比较优势战略和要素理论。
在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上,林毅夫先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他从科举制的角度探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儒家思想主要是对道德,行为,思想方面的深度探究,而科举制从汉代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主流思想,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这种感性认识对于西方那种崇尚理性认识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讲求思想上的追求,注重内心的修养,崇尚以形养神,而西方一直是以科学,自由为理想,这一点就与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有关。
那么以实验和数字为主的科学就无法再中国古代有较大的发展。
由此,便可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能那么辉煌但是却无法有近代科学的出现。
同时,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举制更是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性,也抑制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那么这也是中国近代的衰落的原因之一。
因为经济的落后,中国的大门被外国侵略者的大炮炸开,由此无数的不平等的条约,领土被瓜分,主权遭到破坏,往日的泱泱大国已变成侵略者眼中的大肥羊,等着仍人宰割。
在那个时候,中国GDP已由世界的30%降至5%,在此由盛转衰。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爱国志士为华夏名族的伟大复兴为之奋斗一生。
国富民强也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提出的,经济才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这本书中,林毅夫先生认为经济的发展由要素,制度、产业结构和技术所决定,在经济学中,主要的要素有资金、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产品呈现供给的刚性,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构而非可以大幅度增加效能,制度也具有刚性,具有消极被动性,大多时候只能根据变化的现实,被动改变以适应现实,所以技术才是最关键。
中国现代经济学家:林毅夫人物简介
• 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贡
献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技术创新
• 提倡创新驱动发展
• 提高国家竞争力
劳动力市场改革
• 提倡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 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
林毅夫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依法治国
• 提倡法治经济
• 保障市场经济秩序
金融服务体系
• 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对外开放
• 提倡扩大开放
• 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
04
林毅夫的国际影响力与学术交流
林毅夫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地位
知名经济学家
国际经济学组织任职
• 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 担任世界银行高级顾问
• 与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合作
• 参与制定多项国际经济发展政策
林毅夫与国际经济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学术会议
• 多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会议
• 发表演讲并分享研究成果
国际合作项目
• 与国际经济学家共同开展研究项目
•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发展建议
林毅夫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经济发展理论
⌛️
• 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体系
• 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
政策措施
流与合作
• 推动全球经济学的进步
•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精准
扶贫政策建议
劳动力市场改革
• 提倡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 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
⌛️
金融服务体系
• 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这边风景独好”——林毅夫谈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未来发展
大家都非常关注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
在此,我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对于国际经济形势,我比较悲观。
我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国际经济很可能会危机四伏。
国际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很可能会像日本自1991年以来一样,陷入比较长期的发展相对缓慢、政府债务不断积累、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一个时期。
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是欧债危机,学界普遍的看法是那些主权债务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如果不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他们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任何短期的金融稳定方案只能是赎买时间,就像吃止痛药一样,仅能见效一时,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问题都会再卷土重来。
所谓结构性改革就要减少社会支出、减少政府赤字和债务、金融去杠杆。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结构性改革的共性,基本上都是减少需求、减少资金供给,这会使失业率上升,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其他国家也发生过类似的金融经济危机,过去在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实是整个现代宏观经济学主流框架,会建议这些国家在进行结构改革时,同时通过货币贬值增加本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由外需拉动来补偿内需不足,为结构改革创造空间。
但是目前发生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如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货币。
所以这些国家没有降低汇率以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选项。
当然欧元区整体可以进行贬值,以提高欧元区整体的出口竞争力。
可是目前面临的现实条件是,不仅欧元区存在当前这种结构性问题,美国、日本也存在类似问题。
而且,目前不仅欧元区失业率高企,美国失业率也始终居高不下,日本失业率相对于欧洲和美国确实低一点,但是相对日本自身长期的历史水平又高出许多。
欧元区跟美国、日本都属于发达国家,他们的产品是相互竞争的。
如果欧元区用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美国、日本就要减少出口,失业率就会增加,他们的经济会无法承受。
因此,如果欧元区真的用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很可能会导致美国和日本也同样用贬值的方式来对冲欧元贬值的影响,出现竞争性贬值,最终达不到实际效果。
林毅夫 解读中国经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译者说明]2012年9月1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应邀到南京农业大学作题为《解读中国经济》的学术报告。
林教授兼任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此次学术报告既是南京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活动重大内容之一,也是经济管理学院名家讲坛系列讲座之一。
精彩的学术报告获得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
为了进一步传播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思想,主办方根据报告录音整理了一份记录稿,希望经林教授审定后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
林教授提出,由于报告的内容主要取自收集在邹至庄主编《Handbook on Chinese Economy 》的一书中(尚未出版),建议我们直接把该文翻译成中文发表。
我们欣然接受林毅夫教授的建议,十分感谢林教授对南京农业大学和本刊的支持。
原文没有摘要和关键词。
翻译中如有错误或不妥之处由译者负责,预先向林教授和广大读者致意。
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871)在超过1000年的前现代化时期,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即使到了19世纪,中国仍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 的计算,1820年中国GDP 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见图1)。
但是,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迅速崛起,而中国则不断下滑;随着经济衰落,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节节失败并沦落为半殖民地,20个国家在开放的港口城市获得各种治外法权。
中国不仅被外国人控制了海关收入,而且被迫割让领土给英国、日本和俄罗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精英们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伴一样努力奋斗,力图使中国重新成为受人尊敬的强大国家,但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中国GDP 的份额缩减为全球的5%,并且长期停留在这一低水平上,直至1979年(见图1)。
数据来源: Maddison ,2010.图1 中国GDP 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命运。
林毅夫:解密中国经济
1 7 — 9 5年 的 年均 GD 9 5 19 P增长 则 是
但 中国 的成 功 并 不 是 没 有 代 价 83 。考虑 到这些经济体 的类似 经验 .% 的。 收 入 差 距 扩 大 了,部 分 原 因是 和 中国 1 7 9 9年 以来 的发 展 战略 , 中
谓欲速则不达 。
当 中国 的市 场转 型 于 17 9 9年 开 不 少 领 域 的 扭 曲性 政 策 一 直 没 有 取 国很 有 可能 能 够在 未 来 2 0年里 保 持
始 时 ,邓小 平采取 了实 用 的双 轨制 政 消— — 包 括 四 大 国 有 银 行 的 主 导 地 8 %的增长速度 。
。
林毅夫 :解密 中国经济
一 林毅夫
林 毅 夫
世界银 行 首席 经济学 家兼 负责
发 展 经 济 学 的 高级 副 行 长 、 北 京 大 学 中 国经 济 研 究 中心 创 始 人 。
在 1 8世纪前的 1 0 0 0年 ,中国创 长 的到来 ,也 造成 了全球经 济的 “ 大 造 了先进和 灿烂 的文 明,但 却在 之后 分 化 ” ( e t v re c Gra eg n e)。 Di
创 新 的 主 要 源 泉 。 中 国 拥 有 世 界 上 最 中共在 1 4 9 9年 执 政 后 ,毛 泽 东
多的 人 口 ,也 拥 有 最 多 的工 匠和 农 民 。 和 其 他 政 治 领 导 人 希 望 尽 快 扭 转 中 国 因此 ,在其历 史上 的多数 时候 ,都 是 落 后 的 局 面 ,采 取 了 大 跃 进 的 政 策 ,
的 1 0年 沦 落 为 非 常 贫 困 的 国家 。 如 5
中国没 有 出现 类似 的变迁 ,科举
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原文摘录
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原文摘录你知道吗?前段时间我可算是掉进了经济知识的“大坑”里啦!起因就是我偶然间接触到了林毅夫的一些原文摘录,这一下子就把我对中国经济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就像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宝藏世界,非得去好好探究探究不可。
那天周末,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准备认认真真研读一下这些摘录。
我正看得入神呢,我那调皮的小侄子突然就像个小炮弹似的冲进了我的房间。
“姑姑,你在看啥呢?这么专注。
”小侄子一脸好奇地凑了过来。
我笑着指了指桌上的书说:“我在看林毅夫关于中国经济的一些内容呢,这里面可有好多有意思的观点。
”小侄子瞪大了眼睛,似懂非懂地问:“啥是中国经济呀?是不是就是说咱们国家有多少钱啊?”我忍不住笑出了声,摸摸他的头说:“小机灵鬼,可没你想得那么简单哦。
中国经济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拼图,里面包含了好多好多块呢。
比如说,有农业、工业、服务业,还有各种各样的政策和发展方向,它们相互配合,就像一群小伙伴手拉手一起努力,让咱们国家变得越来越厉害。
”小侄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又问道:“那林毅夫叔叔都说了些啥呀?”我就给他举了个例子,按照林毅夫的观点跟他解释说:“你看啊,咱们国家就像一个正在成长的巨人。
以前呢,这个巨人可能在某些方面还不太擅长,就像刚学走路的小朋友,会有点摇摇晃晃的。
但是呢,咱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就好比一个小朋友发现自己画画特别厉害,那就可以在画画这方面多下功夫,以后说不定就能成为大画家啦。
咱们国家也是一样,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发展一些有潜力的产业,这样就能越来越强大啦。
”小侄子眼睛亮晶晶的,好像突然开窍了一样,说:“哦,我明白了!就像我跑步快,那我就可以多参加跑步比赛,拿好多好多奖状回来!”我笑着点点头说:“对啦,你可真聪明!这就是林毅夫说的要发挥比较优势的道理呢。
”正说着呢,我那爱凑热闹的老妈也走了进来。
她笑着说:“你们俩这说得热火朝天的,在讨论啥呢?”我把林毅夫的观点和我们刚才的讨论跟老妈讲了一遍。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一)《解读中国经济》是林毅夫世界银行卸任归来带回的三本著作之一。
全书的主脉络是纵横双向解码中国经济,还原给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鲜活画卷。
纵向看中国经济的沉浮,从19世纪前的辉煌到近现代的衰落,再到如今的兴起,在历史长河中辨析演变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横向按城乡或部门剖析,由于推行重工业化战略,造成了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由来与改革按照两条线索讲述:一条线是农村的改革,关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改革后相关的问题如粮食安全、农业劳动力转移,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另一条线则聚焦城市改革问题,分析了1978年前后城市改革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城市改革的难点和出路。
然后分专门章节回顾国企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最后讨论了时下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新农村建设、公平与效率等,并总结反思了经济学界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各种看法。
了解经济学理论的人,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经济学理论用来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是如此合适,可面对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失灵”了呢?林毅夫说:“理论应该能够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若不能如此,则说明这个理论有根本的缺陷。
”他提出应修正经济学隐含的假设——企业具有自生能力。
不能假定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而是在发展和转型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时,必须把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作为具体考虑变量,这样,经济解释就会迥然不同。
“经济理论的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
”相应地,与企业的自生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比较优势。
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业、技术结构,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被领袖或精英定位为短时间建立与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一样的产业,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企业——必然没有自生能力,在开放竞争市场中将无法生存,如果要强行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就必须靠强大的有形之手,扭曲价格信号,干预资源配置来补贴、保护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进而导致寻租、预算软约束、宏观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不断涌现。
解读中国经济 林毅夫
有关经济起飞的理论—罗斯托:只有经济的积累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1%,经济才能开始起飞高水平均衡是指中国的积累率已经早就超过了界限但是还没有起飞的经济明显的错误:暗含的前提是没有技术的变迁,或者技术变迁十分缓慢理论的暗含就是需要解释的部分,因而前后矛盾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是有资本的剩余但是没有投资工业革命的本质是,技术变迁的速度加快发明是指发现一种生产要素组合使得组合的成本不变但是产出更高根据对于技术,发明和技术变迁的理解可以提出三个假说:给定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分布曲线,就可以决定现有的技术发明可能性曲线、给定尝试错误的数量技术分布曲线,如果现有的技术水平越高,那么发明新技术的可能性就越低、给定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尝试错误的数量,技术分布曲线越往右移动,发明可能性曲线包含的面积就越大,发明新技术的可能性就越高现代科学实用数学模型来表述关于自然界现象的假说,现代科学使用控制实验或者可复制的实验方式来检验假设的真实性科学革命对于工业革命有两个贡献就是在方法论上的贡献,采用可控实验来作为验错的方法和手段、推动了曲线往右方移动封建体系有利于培养重商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缺少一个竞争的环境,欧洲国家分成许多的小国,有利于竞争反驳:欧洲在宗教上是同一的,国家竞争不一定是促进科学进步的因素、大国更有经费进行科学进步的研究各个朝代采用科举制度来不断吸收社会中的有能力又有抱负的人进入官僚体系,使得不必造反就成为官僚阶级技术创新和升级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工业革命的产生前提是数学和可控实验的普及,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阻碍了科学革命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器物、制度和组织、精神和伦理马克思的经济基础是指器物层面,上层建筑是指另外两个的综合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中国社会具有反西方情节、俄国的十月革命之后,单方面取消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列宁主义模式在中国的失败:俄国基本没有外国租界,中国的大工厂几乎都在外国租界中每一个开国领导人几乎都会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心--依赖理论:如果处于依赖地位,即出口自然资源进口机械制造业的产品,就会受到剥削重工业和要素禀赋的矛盾:重工业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巨大,生产的机械设备都需要进口。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接着探究中国经济奇迹之谜,我接着读的就是国内学者林毅夫的一本书了《解读中国经济》,上本《变革中国》偏历史和政治,这可以说就非常经济学了。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经济的腾飞之谜也有了更好地了解,本书给出的理论非常具有说服力,对我来说可以说是以外之喜了,是我到目前看到了解读中国经济的最好的著作。
下面我就进入作者的理论世界,用最简洁、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加上一些修正,解读中国奇迹。
经典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有一条就是各国都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既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分工带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专业分工越细,生产力越高。
这也是经典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
这个理论放在发达国家或是市场经济完善的国家是很合适的,也能很好的解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但是它不能解释东欧剧变后选择改革迅速进入市场经济的糟糕经济状况,也不能解释中国为何经济改革成功。
这里作者引入了一个概念,也是整本书最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企业的自生能力,指的是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在不需要外力扶持保护下,即可预期获得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正常市场环境下有自我生存的能力。
自由是指可以自由进出市场,开放是指国内国外市场相联系,竞争指没有垄断。
为什么东欧改革失败,当时可是发达国家的优秀经济学家作指导进行的备受瞩目的改革,而中国的改革一向不被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所看好,在当时。
因为中国实行的是双轨制改革、渐进改革,即市场定价和中央计划定价并轨,当时普遍认为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最优,其次计划经济,最差双轨制,因为企业完成两者价格不一,有很多贪污腐败的空间,但是最后成功改革的是中国。
作者的解释是因为一般的市场经济理论暗含了一个理论假设未被人注意到,那就是想当然的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具有自生能力的,但是事实不然,在计划经济时代,基本没有市场,企业生产的一系列都是政府说了算,它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是没有自身能力的。
林毅夫的视角北大国情报告带来的经济洞察力
林毅夫的视角北大国情报告带来的经济洞察力林毅夫教授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他多年来在经济研究方面的成果备受瞩目。
尤其是他担任北京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期间,领导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经济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不仅给国内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北大国情报告是林毅夫教授领导下的北京大学国情研究院每年出版的一份年度报告,旨在为国内外提供全面、准确的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评估和预测。
这份报告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结合林毅夫教授的经济学理论,呈现出了一个全面的中国经济画像。
这份报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还结合了国情研究院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给出了一系列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洞察力的观点。
林毅夫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报告着重分析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对外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影响。
此外,北大国情报告还对中国经济结构、就业状况、金融体系和科技创新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正在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消费和创新为主的模式,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报告也关注到了中国就业状况的变化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林毅夫教授在北大国情报告中的观点往往富有洞察力,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判断往往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问题的本质和趋势。
例如,在报告中,林毅夫教授提到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发展的建议。
这些观点得到了广大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可,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林毅夫的视角北大国情报告给我们带来了经济洞察力。
这份报告以准确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为基础,从全面、客观的角度解析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趋势,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通过他的研究成果,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中国的经济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最新中国经济专题第九讲 金融改革(北京大学 林毅夫)
资金需求。 • 中小银行是中小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正规融资制
度安排。 • 中小银行应该成为中国现阶段金融体系的核心,
同时辅以大银行和股市等其他金融安排。
政府针对中小银行政策
• 政府的政策倾向大银行和证券市场 • 政府有时也允许中小金融机构自发出现 • 缺乏合适的监管导致中小金融机构广泛存在
中国经济专题-第九讲 金 融改革(北京大学 林毅夫)
没有现代化的金融就难有现代化的经济
• 技术创新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 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决定作用
– 靠研发的技术创新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而且有巨大的风险。
– 在发展中的国家即使依靠技术引进为主, 新技术通常是内化在新的设备中。
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
– 高科技企业所在的产业区段是资本最为密
市场来支持我国
集的,以目前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这个
高科技产业的发
区段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之所在,多数进
展
入到这儿我国的企业不会有自生能力。
– 我国的中小企业 难于从国有大银 行贷到款,因此, 有人主张用二板
– 即使是在高科技产业,我国的企业具有自 生能力的是技术较成熟,劳动力较密集的
行为不当和不良贷款问题 • 因为金融业的特性,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需要
政府的监管
– 激励不相容 – 信息不对称 – 责任不对等
• 政府政策的改变是中小银行健康发展的关键
推动中小银行发展的原则
• 发展中小银行的主要定位是补课 • 中小银行投资人可能出现的问题
– 为了圈钱而设立 – 赌徒心理
• 发展中小银行的政策设计
林毅夫 中国经济专题
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农问题
农村真穷
农民真苦
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真危险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增产不增收←1.农产品收入弹性 低;2.农产品价格弹性低。即:当收入增加时,对农产品 的需求增加不多;但当供给增加时,农产品的价格会下降 很多,即所谓的“谷贱伤农”。
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数量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转移掉的农民会立即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需求者,农产品供给 减少,但是市场需求提高,价格就会跟着上涨,留守农业的农民就能从价格上涨中获得收入增 加的好处。 农民转移到城市后,土地还留在农村,所以没有转移的农民就可以在农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 单个农场的生产和市场供应量,从而进一步增加收入。 在人口总量和收入水平增加的情况下,对农产品的需求会继续增加。 农民工在城市里开拓视野,接触到新的知识与技术,就有可能把一些有用的信息与外部资源带 回农村,促进家乡的农业发展。 统一市场和地区差距的解决 针对农产品的特性,唯一能够长期保证农民收入得到改善的途径就是减少农民数量。就中国现 有情况来看,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问题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要素价格均衡理论——如果两个不同的地区进行自由贸易,在没有交易成本,交通运输成本和 耗损成本理想的状况下,依靠产品贸易可以使各种要素的价格趋向均衡。 为了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异,必须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市场,消除对各种要素价格的扭曲,让各地 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当下中国与起飞的日本
中国和日本主要发展指标的比较
China Life Expectancy (years) Infant Mortality Rate (per thousand) Primary Sector as a Share of GDP (%) Engle’s Coefficient in Urban Areas (%) Per Capit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kwh) Female 72 (1998) 31 (1999) 15.9 (2000) 39.2 (2000) 1071 (2000) Male 68 Female 72.9 (1965) 30.7 (1960) 16.7 (1959) 38.8 (1960) 1236 (1960) Japan Male 67.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第一讲: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点数据:1820年,中国GDP占全球的三分之一1840-1979年,中国GDP仅占全球的5%左右1979年,中国人均收入210美元,就是当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428美元,约为美国的9%1978-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9、9%,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16、3%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战略该经济发展战略由王健教授提出,主张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加工业务来进一步开放中国的沿海地带,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在于引进外资发展经济。
该战略的具体措施为“大进大出”、“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与引进外资。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978年中国农村约有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2010年减少到2688万。
2、改善了全球贫困人口的生活。
中国加入WTO,向国外输出大量质优价廉的生活必需品,改善了穷人的生活。
3、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稳定。
1997年10月开始的东亚危机中,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并通过大量采购,使东亚经济迅速恢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通过4万亿人民币的刺激经济方案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
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关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存在发展论与崩溃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经济增长从生产函数的角度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生产要素、产业机构、技术与制度。
其中对实践操作意义最大的就是技术,其余三个因素事实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变迁的可能性与速度。
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
在自然资源(土地、原材料等)、劳动力、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中,变动可能性最大的就是资本。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资本积累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而有些国家只有10-15%。
但如果技术不进步,即使资本积累速度很快,但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也会不断下降,资本积累的积极性也就会越来越低。
结论:一国的资本积累速度取决于该国技术变迁的速度,只有维持比较快速的技术变迁,才能在资本积累的同时打破资本回报不断下降的规律,维持较高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
技术创新的两种方式。
一就是产品创新,新的不同的产品出来,取代旧的落后的产品;二就是流程创新,即产品不发生变化,但以成本更低、更有效率的方式组织生产。
技术变迁与创新的两种机制:1、自主研发;2、国外引进。
技术引进与后发优势。
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与经验,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用较低成本实现自身的技术创新,从而带来效率的提高,增加资本回报率,并通过快速的资本积累,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
引进技术的成本低,技术变迁速度快,这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1、收入不平等及城乡差距扩大;2、资源利用无效率及环境不平衡;3、外部失衡及货币升值;4、腐败问题;5、教育问题。
收入分配变迁。
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缩小;1985年以后两类收入差距重新扩大,基尼系数由1981年的0、31上升到2005年的0、42,西南财经大学报告的2010年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61,远超0、44的全球平均水平。
第二讲: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1、首屈一指的经济规模。
以公元元年为起点,当时中国汉朝与欧洲罗马帝国实力不相上下,但此后罗马帝国分崩离析,欧洲进入封建社会。
与中国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不同,欧洲就是由贵族独立拥有城邦的自然经济组成,市场被分裂为狭小的单元。
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劳动分工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分工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规模。
因此,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在较大规模的市场环境下,劳动分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
2、领先的技术水平。
四大发明对西方乃至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意义非凡。
从钢铁产量这一衡量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指标瞧,中国在前现代社会也遥遥领先,11世纪宋朝时期,中国的钢产量已达15万吨,就是同时期欧洲的5-6倍。
3、活跃的市场经济。
一就是要素市场活跃。
如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的土地私有与人口大规模流动。
而欧洲长期处于封建城堡经济时期,不存在土地交易市场,且农民就是半农奴身份。
二就是商品市场活跃。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期货市场与投机行为。
史记《货殖列传》已记载供给—需求理论。
4、繁华的都市。
城市化就是衡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清明上河图》反应的繁华城市图景说明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城市化水平走在前列。
18世纪前,全世界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中国有8个。
李约瑟之谜的内容:为什么资本主义与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就是中国或其她文明?李约瑟之谜包含两方面:一就是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二就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国又成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没有继续维持原来的领先。
解释李约瑟之谜的新理论工业革命的本质:技术变迁的速度加快才就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特性。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具有优势的原因:1、中国良好的自然条件适合高产农作物的生长,土地承载人口的能力相对欧洲较高,人的生存成本较低,人口繁衍迅速。
2、在前现代社会里,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工人与农民的经验性尝试错误。
人口较多使发明新技术的概率相对较大。
8-12世纪中国技术创新加速的原因: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导致经济重心南迁,人口大量南移。
在南北融合的过程中,新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得到革新发展。
中国在现代落后于欧洲的原因:在前现代社会,经验主要就是生产的副产品,到了18世纪,试错变为通过主动的实验来进行,人口的数量就变得不再重要。
工业革命的前提就是伴随文艺复兴的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的原因:1、科举制度使有聪明才智的人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探索科学技术;2、欧洲的贵族世袭制客观上使较为健全的自然科学体系得以建立。
第三讲:近代的屈辱与社会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的探索之路欧洲国家经历了地理大发现与工业革命后,在扩大了的市场容量刺激下,资本主义发生迅速,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际政治上的地位一落千丈。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与科举制度的教育之下,形成了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面对巨变,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让中华民族重新强盛的使命感。
1、工业革命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拉大,并以真刀实枪的军事力量对比呈现,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与西方在器物层次上的巨大差别。
受此影响,洋务运动开始兴起。
洋务运动的内容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一方面坚守以儒家哲学为基础的社会体系与伦理价值标准,另一方面要学会利用西方的器物文明成果,主要就是枪支、大炮与轮船。
2、198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开始了另外一场社会反思,与洋务运动注重“经济基础”不同,此次思潮直指“上层建筑”。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提出采取君主立宪制,废除科举;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同盟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制国家。
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并引发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1、中国社会有强烈的反西方情结;2、苏州取消了沙皇俄国对中国所立下的不平等条约;3、1929年开始西方经历了十多年的经济大萧条,而苏联的工业化成果显著,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
列宁主义模式在中国失败的原因:1、列宁模式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而列宁则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设想在单一的国家也可能成功,而且不一定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
列宁模式的实践经验就是首先成立精英党,然后发动城市暴动。
2、中国与苏联不同的社会背景。
俄国在沙皇时代,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里,企业主要就是贵族拥有。
如果出现工人暴动,政府就要出动军队镇压。
而中国的主要工业集中在租界,发生工人罢工时,由列强政府进行武力镇压。
3、主要矛盾不同。
沙皇政府对工人的镇压,使整个社会的矛头对准沙皇,而外国列强对中国工人的镇压,使社会矛盾主要集中在中国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而不就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因此推翻政府的号召影响力不大。
推行重工业优化发展战略的原因:1、全球政治环境决定。
新中国成立后处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中,为保证国家安全,就必须发展重工业,尤其就是强大的军事工业;2、苏联的示范效应。
苏联采用斯大林模式,工业化进程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自己的重工业体系与国防体系,苏联的经验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参考基准;3、依赖理论向进口替代战略的转变。
依赖理论:发达国家生产与出口工业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材料,购买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
20世纪30年代,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而工业品价格保持稳定,拉美发展中国家认为采用依赖理论将处于被剥削地位。
进口替代战略,不仅要自己生产日常生活品,而且还要生产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设备。
从本质上讲,进口替代战略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含义一致。
第四讲: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三位一体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宏观上扭曲价格信号、行政上计划配置资源、微观上剥夺企业自主权。
重工业就是资本高度密集的产业,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建设周期长;2、关键技术、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国内无法生产;3、每个项目一次性的投入非常大。
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困难;1、资金积累少,资金的价格非常高;2、可出口的产品少,外汇少,外汇价格高;3、生产分散,要动员资金非常困难。
发展中国家解决重工业内在需求与现实困难之间矛盾的一般做法:1、依靠行政手段压低银行利率;2、干预汇率,高估本币价值,压低外汇价值;3、维持已建成企业的高利润作为下期投入(a、制定垄断价格,获取垄断收益;b、压低各种投入要素的价格,包括资金、原材料的价格与工人工资)。
计划经济时期的完整经济逻辑:压低利率、高估本国汇率、压低原材料价格、压低工资、压低所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这一套扭曲的价格体系安排被称为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
后果。
短缺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的特征。
第一:市场均衡被打破。
资金的价格被压低,重工业使用资金就相对便宜,轻工业、农业使用资金也变得便宜,对资金的总体需求就会加大;同时由于利率过低,结果会导致储蓄减少,资金的供给也会下降,总体上就会出现短期内资本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情况。
外汇的情形也就是如此。
因为高估本币的价值,低估外币的价值,进口机器设备变得便宜,进口其她产品也同样便宜,所以会出现大量进口而外汇不足;同时,赚取外汇要依靠出口,在本币的价格被认为提高后,出口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导致出口减少,赚取的外汇也会减少。
第二:市场供需平衡被打破。
压低某种要素的价格,对这种要素的需求就会大于供给,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就会形成短缺,短缺就是认为压低价格所造成的。
计划经济的存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