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3 学说特点
a. 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或学说 b. 各成员之间的研究课题各不相同,理论观点分歧多 c. 倾向于采用制度分析方法(文化心理研究方法)观
察和分析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d. 以“历史起源法”研究经济制度趋势
8.2.4 制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著作与基本观点
(1)创立时期 凡勃伦奠基人,《有闲阶级论》(1899)、《企业论》
实践方面的原因:面对“一战”后出现的恶性通货膨 胀,历史学派束手无策,提不出救治方案
对美国和日本的影响最大
8.2 美国制度学派
8.2.1 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美国制度学派 (American Institutional School)——在19世纪末以与 当时的英法正统派相对立的异端出现的美国经济思想流派,盛行 于20 世纪20、30年代,当代新制度经济学的先驱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垄断组织占据支配地位,掌握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国内阶级矛盾和对立斗争的出现以及工人运动的兴起对资产阶级 的统治构成威胁 未经历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以输入英法的古典经济理论为主, 没有自己的经济学流派 19世纪末,才出现以凡勃伦为代表的“制度学派”和以克拉克为 首的“理论学派”
米契尔致力于研究商业循环的原因及对策,《经济周期》 (1913年)《经济周期:问题及其解决》(1927年)
(2)“过渡时期” 艾尔斯等人强调从评价标准的角度和技术进步的性质 来考察经济现象, 主要著作《经济进步理论》(1944 年); 贝利和米恩斯合著 《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1932年)
(3)新制度学派时期 a.强调结构分析方法,反对单纯的“经济”分析和数 量分析法
8.2.2 发展时期和代表人物
(1)创立时期——1890年代至1920年代,凡勃伦 (Thorstein Bunde Veblen, 1857-1929), 康芒斯 (John Rogers Commons, 1862-1945), 米契尔(Wesley Clair
Mitchell, 1874-1948) (2 )“过渡”时期——1930年代至40年代,米恩斯 (Gardiner Coit Means, 1896-? ), 贝利 (Adolf Augustus Berle, 1895-1971) ,杜戈威 (Rexford Guy Tugwell, 18911979),艾尔斯(Clarence Edwin Ayres, 1891-1972) (3)新制度学派时期——1950年代至今,加尔布雷斯 (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 ) ,博尔丁(Kenneth Ewart Boulding, 1910- ),海尔布罗纳 (Robert L. Heilbroner, 1910- ), 华尔德 (Barbara Ward, 1914-1981)
8.1.2 学说特点
强调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否认经济规律的普遍性 强调国家和精神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 反对古典派的抽象演绎法,主张采用历史归纳法 强调具体研究中资料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8.1.3 发展时期和代表人物
(1) 旧历史学派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之间 威廉 ·罗雪尔(Wilhelm Roscher, 1817-1894年)历史
从1890年开始历史学派进入衰退和解体过程
理论方面的原因:(1)施穆勒和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 (Carl Menger,1840-1921年) 展开了一场关于经济研究 方法的大辩论,门格尔为演绎法辩护,并反对历史学 派的历史研究方法
(2)韦伯(Max Weber, 1864-1920 年)提出“价值的自由性”, 施穆勒反对这种观点, 认为 各种对立的“价值判断” 是阶级对立的利害表现
(2) 新历史学派时期——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
古斯塔夫 ·施穆勒 (Gustav Schmoller, 1839-1917年), 新历史学派领袖 ,《一般国民经济学大纲》(19001904年) 鲁维格 ·布伦坦诺( Ludwig Brentana, 1844-1931年) 192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现代劳动组合论》 (1881年) 阿尔伯特 ·谢夫勒(Albert Schaffle, 1831-1904年, 《社会主义要义》(1874年) 阿道夫 ·瓦格纳( Adolf Wagner, 1835-1917年), 《政治经济学原理》(1876年) 卡尔·比歇尔 (Karl Biicher,1847-1930年), 《国家经济 学的起源》(1893年)
(1904),强调以进化论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认为社会 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根源是人类本能:制作的本能与获取 的本能,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形式“机械操作”和 “企业经营”,主张通过一定的形式发挥 “机械操作” 的优越性,消除“企业经营”的弊端
康芒斯着重研究劳工问题,主要著作《劳动立法》 (1918年)和《制度经济学》(1934年)
Problem Sets:
德国历史学派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如何评价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义? 在研究方法上,制度学派和历史学派有何异同? 结合当代西方经济思潮,谈谈你对制度学派的看法。
第八章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Main Topics
历史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义政策 历史学派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制度学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制度学派经济学说的一般特点 制度学派的影响及其发展
8.1 德国历史学派
8.1.1 产生的历史背景
德国历史学派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开始于1843年, 与浪漫 主义和德国民族主义紧密相联,是对英国启蒙运动和古典经济学的 反应 19世纪中叶,德国主要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农业人口占62%以上, 商品经济源自文库不发达; 城乡分割,各自为政,行会制度严重阻碍产业资本的发展; 英国廉价商品大量流入德国,对德国的民族工业造成致命打击; 社会历史变动(如,美国独立运动、德国大革命)改变了人们的 社会观,出现了非理性主义的社会观
8.1.4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经济政策”
新历史学派经济观点的基本特征
(1) 比旧历史学派更强调伦理、道德因素的作用 (2) 比旧历史学派更强调国家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
新历史学派的政策主张
(1) 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 活
(2) 主张制定法令和采取行政措施实行社会改良
8.1.5 历史学派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历史方法观的国民经济学纲要》 (1843)
布鲁诺 ·希尔德布兰德(Bruno Hildebrand, 1812-1878 年), 《现在和未来的国民经济学》(1848年) 卡尔 ·克尼思(Karl Knies, 1821-1898年 )历史学派 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 (1853年)
b.强调重新探讨“价值标准”以正确判断工业化和后 工业化社会的是非与善恶
c.强调修订政策目标,进行“结构改革”,实现权力 和收入分配的均衡化
Assignments
Readings:
Lionel Robbins, A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239-245. Todd G. Buchholz, New Ideas from Dead Economists,175-202. 亨利 ·威廉 ·斯皮格尔著《经济思想的成长》,第355-374页。 晏智杰主编《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40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