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新历史学派时期——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
古斯塔夫 ·施穆勒 (Gustav Schmoller, 1839-1917年), 新历史学派领袖 ,《一般国民经济学大纲》(19001904年) 鲁维格 ·布伦坦诺( Ludwig Brentana, 1844-1931年) 192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现代劳动组合论》 (1881年) 阿尔伯特 ·谢夫勒(Albert Schaffle, 1831-1904年, 《社会主义要义》(1874年) 阿道夫 ·瓦格纳( Adolf Wagner, 1835-1917年), 《政治经济学原理》(1876年) 卡尔·比歇尔 (Karl Biicher,1847-1930年), 《国家经济 学的起源》(1893年)
8.1.4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经济政策”
新历史学派经济观点的基本特征
(1) 比旧历史学派更强调伦理、道德因素的作用 (2) 比旧历史学派更强调国家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
新历史学派的政策主张
(1) 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 活
(2) 主张制定法令和采取行政措施实行社会改良
8.1.5 历史学派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米契尔致力于研究商业循环的原因及对策,《经济周期》 (1913年)《经济周期:问题及其解决》(1927年)
(2)“过渡时期” 艾尔斯等人强调从评价标准的角度和技术进步的性质 来考察经济现象, 主要著作《经济进步理论》(1944 年); 贝利和米恩斯合著 《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1932年)
(3)新制度学派时期 a.强调结构分析方法,反对单纯的“经济”分析和数 量分析法第八章源自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Main Topics
历史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义政策 历史学派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制度学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制度学派经济学说的一般特点 制度学派的影响及其发展
8.1 德国历史学派
8.1.1 产生的历史背景
德国历史学派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开始于1843年, 与浪漫 主义和德国民族主义紧密相联,是对英国启蒙运动和古典经济学的 反应 19世纪中叶,德国主要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农业人口占62%以上, 商品经济很不发达; 城乡分割,各自为政,行会制度严重阻碍产业资本的发展; 英国廉价商品大量流入德国,对德国的民族工业造成致命打击; 社会历史变动(如,美国独立运动、德国大革命)改变了人们的 社会观,出现了非理性主义的社会观
实践方面的原因:面对“一战”后出现的恶性通货膨 胀,历史学派束手无策,提不出救治方案
对美国和日本的影响最大
8.2 美国制度学派
8.2.1 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美国制度学派 (American Institutional School)——在19世纪末以与 当时的英法正统派相对立的异端出现的美国经济思想流派,盛行 于20 世纪20、30年代,当代新制度经济学的先驱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垄断组织占据支配地位,掌握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国内阶级矛盾和对立斗争的出现以及工人运动的兴起对资产阶级 的统治构成威胁 未经历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以输入英法的古典经济理论为主, 没有自己的经济学流派 19世纪末,才出现以凡勃伦为代表的“制度学派”和以克拉克为 首的“理论学派”
8.1.2 学说特点
强调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否认经济规律的普遍性 强调国家和精神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 反对古典派的抽象演绎法,主张采用历史归纳法 强调具体研究中资料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8.1.3 发展时期和代表人物
(1) 旧历史学派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之间 威廉 ·罗雪尔(Wilhelm Roscher, 1817-1894年)历史
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历史方法观的国民经济学纲要》 (1843)
布鲁诺 ·希尔德布兰德(Bruno Hildebrand, 1812-1878 年), 《现在和未来的国民经济学》(1848年) 卡尔 ·克尼思(Karl Knies, 1821-1898年 )历史学派 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 (1853年)
8.2.3 学说特点
a. 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或学说 b. 各成员之间的研究课题各不相同,理论观点分歧多 c. 倾向于采用制度分析方法(文化心理研究方法)观
察和分析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d. 以“历史起源法”研究经济制度趋势
8.2.4 制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著作与基本观点
(1)创立时期 凡勃伦奠基人,《有闲阶级论》(1899)、《企业论》
8.2.2 发展时期和代表人物
(1)创立时期——1890年代至1920年代,凡勃伦 (Thorstein Bunde Veblen, 1857-1929), 康芒斯 (John Rogers Commons, 1862-1945), 米契尔(Wesley Clair
Mitchell, 1874-1948) (2 )“过渡”时期——1930年代至40年代,米恩斯 (Gardiner Coit Means, 1896-? ), 贝利 (Adolf Augustus Berle, 1895-1971) ,杜戈威 (Rexford Guy Tugwell, 18911979),艾尔斯(Clarence Edwin Ayres, 1891-1972) (3)新制度学派时期——1950年代至今,加尔布雷斯 (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 ) ,博尔丁(Kenneth Ewart Boulding, 1910- ),海尔布罗纳 (Robert L. Heilbroner, 1910- ), 华尔德 (Barbara Ward, 1914-1981)
Problem Sets:
德国历史学派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如何评价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义? 在研究方法上,制度学派和历史学派有何异同? 结合当代西方经济思潮,谈谈你对制度学派的看法。
(1904),强调以进化论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认为社会 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根源是人类本能:制作的本能与获取 的本能,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形式“机械操作”和 “企业经营”,主张通过一定的形式发挥 “机械操作” 的优越性,消除“企业经营”的弊端
康芒斯着重研究劳工问题,主要著作《劳动立法》 (1918年)和《制度经济学》(1934年)
从1890年开始历史学派进入衰退和解体过程
理论方面的原因:(1)施穆勒和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 (Carl Menger,1840-1921年) 展开了一场关于经济研究 方法的大辩论,门格尔为演绎法辩护,并反对历史学 派的历史研究方法
(2)韦伯(Max Weber, 1864-1920 年)提出“价值的自由性”, 施穆勒反对这种观点, 认为 各种对立的“价值判断” 是阶级对立的利害表现
b.强调重新探讨“价值标准”以正确判断工业化和后 工业化社会的是非与善恶
c.强调修订政策目标,进行“结构改革”,实现权力 和收入分配的均衡化
Assignments
Readings:
Lionel Robbins, A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239-245. Todd G. Buchholz, New Ideas from Dead Economists,175-202. 亨利 ·威廉 ·斯皮格尔著《经济思想的成长》,第355-374页。 晏智杰主编《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40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