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法律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
唐初法治指导思想:
一、礼法结合,缺一不可。

《唐律疏议,名例》:“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二、内容要统一、简约和稳定。

三、慎重行罚。

唐朝立法概况:
一、法律形式:律、令、格、式、典。

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

1、律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刑事法律,是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据。

2、令是国家规章制度的汇编(正面的积极指导的法规)。

3、格是皇帝发布的各种敕令的汇编(以禁止为主的单行法规)
留司格:留在尚书省下属24个司总使用的格;散颁格:颁发至全国各州、县使用的格。

4、式是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

知识串联:格起源于东魏《麟趾格》,式起源于西魏《大统式》
5、典指《唐六典》,总结了以往组织法立法的经验,结合唐朝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规定了唐朝组织法的内容,并对以后的组织法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辨析:律令格式有明确的分工和明显区别。

律偏重于消极惩治犯罪,令格式侧重于积极规范人们的行为。

其次,违反了令格式要依律科刑。

唐律的制定:
《武德律》——唐高祖李渊——第一部
《贞观律》(唐律):长孙无忌、房玄龄对《武德律》修改。

修改内容:
1、增设加役流,将其作为死刑的减刑,介于常流与死刑之间。

2、区分不同的反逆罪,缩小缘坐处死的范围。

3、完善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官当等主要制度。

至此唐律即定型,以后修改极少。

《永徽律》及《律疏》——唐高宗、长孙无忌,12篇500条
唐高宗编纂《永徽律疏》原因:
(1)、科举考试的明法缺少统一标准,有必要对律文作个统一官方解释,以解决考试问题。

(2)、由于对律的认识不同,各地在定罪量刑中出现畸轻畸重的情况,有必要对律文作统一解释,以解决司法问题。

《永徽律疏》共30卷,又称《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刑法典。

4、《开元律》——唐玄宗,李林甫刊定。

唐律的结构:
第一篇:《明例律》(刑罚总则),6卷57条,主要规定唐律的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第二篇:(编排根据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排列)
《卫禁律》,规定侵犯皇宫警卫和国家关津要塞保卫等方面的犯罪。

《职制律》,规定违反官吏职务方面和有关行政公务方面的犯罪。

《户婚律》,规定妨碍或破坏户籍、土地、赋税管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犯罪。

《厩库律.》,规定在违犯牲畜和仓库管理方面的犯罪。

《擅兴律》,规定在军事和非法营造、兴建工程方面的犯罪。

《盗贼律》,规定严重危害国家统治秩序和财产制度方面的犯罪。

《斗讼律》,规定在伤害他人和违反诉讼要求方面的犯罪。

《诈伪律》,规定各种欺诈和伪造行为方面的犯罪。

《杂律》,规定以上各律所无法包容的其他一些犯罪。

《捕亡律》,规定在追捕罪犯嫌疑人方面的犯罪。

《断狱律》,规定在司法审判方面的犯罪。

唐律的特点:
一、礼法结合:礼是立法的依据;法是维护礼的武器。

二、首创“疏议”:
作用1、阐明唐律指导思想;2、简述每一篇目的沿革情况及篇目间的联系;3、解释律文;4、概说罪名之间的区别;5、说明刑罚相关问题(用刑的必要性、实施、沿革使)
三、内容简约
唐律的影响:
一、对后朝的影响:
《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等。

体例沿用唐律构架,内容上沿用唐律为多。

二、对东亚国家:朝鲜《高丽律》、越南、日本《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等
唐朝刑事法律:
一、一般原则规定:
1、刑罚: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

笞:用荆条或小竹板锤击臀、腿部的刑罚。

杖:用大竹板锤击背、臀、腿部的刑罚(长形杖)
徒:剥夺罪犯人生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的刑罚
流:吧罪犯遣送到边远地区并强制其服劳役的刑罚。

(2000,2500,3000里)
加役流:适用于免死的罪犯(3000里,苦役3年)
死:剥夺生命的刑罚,分:(绞、斩)
*可以用铜赎五刑(“十恶”、“五流”除外;)
“五流”:加役流、反逆缘坐流、子孙犯过时流、不孝流、会赦犹流(大赦后又犯流刑)
*减刑时减一大等,加刑时同级逐加
2、重点打击“十恶”:
谋反:图谋推翻现政权
谋大逆:毁坏皇家象征物(宗庙、陵墓、宫殿)
谋叛:图谋背叛国家投靠敌方
恶逆:殴打、谋杀尊、亲属
不道:杀死一家非死罪三人,肢解、邪术诅咒、造畜盅毒物伤杀人
大不敬:危害皇帝人生安全和尊严(过失居多)
不孝:子孙不能善待父母、祖父母的犯罪行为
不睦:亲族互相侵害(多为平辈)
不义:侵犯长官和夫权的犯罪行为
内乱:亲族之间犯奸的犯罪行为
《明例律》:“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誡。


3、贵族官吏的特权:
(1)议,即八议:犯死罪的,先由司法官将其罪行和符合议的条件奏上,再由大臣们集议并拿出处理意见,最后由皇帝裁断;犯流罪以下的,司法官依律减一等量刑。

(犯十恶不享有此特权)
背景知识:八议入律始于《魏律》
(2)请:通过“上请”程序而减免刑罚的一种特权(一品至五品官员及八议亲属)
(3)减:六、七品官员及议请范围内亲属享受减一等处罚的一种特权。

(4)赎:官吏贵族及家属犯流罪以下的,享受用铜赎罪的特权
(5)官当:官吏用官品抵罪,可用铜赎罪;因官当而解职的,一年后降原官品一级继续任官。

4、其他原则:
(1)老幼废疾减免刑罚原则:70上15下和废疾(折一肢)——流罪以下用铜赎罪;80上10下和笃疾(折两肢和双目失明)——死刑的上请处理;90上7下——死罪不追究刑事责任
(2)更犯的处理原则:“各重其事”,从重量刑。

(3)“六脏”的处理原则。

“六脏”指六种以非法手段获得钱财的犯罪。

(强盗、盗窃、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坐赃)
受所监临财物:主事官员私受所属官吏及百姓的财务
坐赃:非主事官员因事受贿
(4)自首原则
(5)共犯的处理原则(两人以上共同犯罪):家人共犯只追究尊长;共监主守为首,以凡人为从
(6)两罪从重处罚
(7)同居相为隐:扩大亲亲得相首匿。

四代以内,部曲、奴隶为主人隐瞒
(8)化外人相犯: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结合(明代都以属地主义论处)
(9)关于比附原则:唐律中无明文规定但又必须判定罪行的存在。

“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最者,则举轻以明重”
唐朝民事法律
一、人的身份法:
“良人”指一般平民,主体是农民,自耕农。

贱民包括“官护”“部曲”和“奴婢”
二、所有权:
1、宿藏物是指埋葬物。

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现,所有权归发现人所有;古器钟鼎之类的特殊宿藏物,应送交官府;在他人的土地上发现,发现人和土地所有人各占一半。

2、阑遗物是指遗失物。

拾得物交官府,公告三十日后无人认领由官府保存,所有权归归家说有。

3、漂流物是由流水带走的物品。

交给官府,认领后可以补偿;无人认领的拾得人可拥有拾得物。

三、债权法
1、买卖契约:成交的三天内在市司的监督下订立“市券”,即在契约中盖有官印。

2、借贷契约:允许“役身折酬”,债务人在无法以资产抵债的情况下,可以劳役来抵偿债务。

四、婚姻法:
1、结婚条件:
(1)报婚书:书面的结婚协议,男方持“通婚书”,女方持“答婚书”
(2)私约:附带的口头婚姻协议(对婚书的补充)
(3)聘财:婚姻成立的条件,即用彩礼表示婚嫁关系的确立。

(纳征)
2、结婚的限制:
良贱不得结婚;监临官与其下部女不得结婚
3、离婚规定:
(1)和离:夫妻双方不相安谐,自愿离婚(协议离婚),赋予女性一定的离婚权。

(2)义绝:夫妻一方对对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有殴、杀、奸等行为而被强制离婚的形式。

唐朝使义绝规定完备化:首先,把义绝作为强制离婚的形式规定在律中,使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其次,对义绝的具体行为作了明文规定,使其更规范化。

;最后,明确了对义绝行为的处罚,使其更具强制性。

唐朝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中央司法机构:御史台:台院(纠察中央百官)、殿院(纠察朝仪)、察院(纠察各级地方官吏)
“三司推事”(大案、疑案):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长官一起审理
“小三司”(大案不便解送京师):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属官前去审理。

地方司法机构组成:(州、县两级)司户参军受理民事案件;司法参军受理刑事案件。

二、诉讼制度:
告诉限制:
1、亲属间;
2、对奴告主;
3、生理上限制(80以上10以下以及笃疾者,除了对重大犯罪与本人哦与直接利害关系的犯罪外,都没有告诉权);
4、对囚徒的限制(监狱官虐待囚徒;知道他人有谋反、谋大逆、谋叛的严重犯罪、自首其他罪行时牵涉别人犯罪。


三、审判制度:
1、审判官回避制度始于唐朝
2、刑讯规定:
(1)刑讯条件:“事状疑似,犹不首实者,然后拷掠”
(2)刑讯工具:尺寸要求
(3)禁止刑讯对象:享有议、请、减等特权者、老幼废疾者、孕妇和产后未满百日者。

(4)刑讯的执行
3、直诉形式:挝(zhua-)登闻鼓、邀车驾、上表等
4、死刑复奏:“三复奏”
四、司法官责任:
审判责任:不可有“出入人罪”行为。

把无罪断成有罪,轻罪断成重罪(出罪);把有罪判为无罪,重罪判为轻罪(入罪)。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作一个有用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