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
[摘要]文章以农村家庭为分析单位,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选取河北省尚义县农户家庭进行抽样调查,遵循实证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原则,探讨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
[关键词]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教育投资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课堂,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实践活动。家庭生活实践对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教育投入改变下一代的命运是大多数农村父母的希望所在。本文重点探讨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选取河北省尚义县农户家庭进行抽样调查,条件是有子女且子女达到入学年龄的家庭。全县管辖6个镇8个乡、172个行政村,622个自然村,农业人口17万。调查取样以经济水平为标准。选取经济水平较高的乡镇2个,中等的2个,低等的2个。每个乡镇按照高、中、低进行抽样选取行政村,再按照高、中、低三等选取农户。发放550份调查问卷,收回530份,有效问卷511份,有效率为96.4%。课题组由农村经济、教育、统计等专业研究人员组成,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分布
家庭子女性别结构是指一个核心家庭的子女在性别上的构成。
通过调查表明,在本研究中,一子一女家庭所占比例最大,为总数的36.4%,其余依次为独生子家庭15.9%,独生女家庭11.2%,一子多女家庭12.9%,多子家庭8.3%,多女家庭7%,一女多子家庭6.7%,多子多女家庭1.6%。
二、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子女入学年龄的影响
国家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年满6周岁的儿童均应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可是农村有些家庭让子女入学比较晚,孩子学入得早就表示要早投资,所以希望用晚些入学来推迟其投入的时间。表1显示的就是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子女入学年龄的影响,经统计二者呈一定相关,相关系数为E=0.2256。独生子、独生女结构的家庭,孩子入学年龄较早,前者在6岁及以前入学的比例为73.2%,后者为56.8%。
另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农村家庭在适龄儿童入学方面存在一定的性别偏好,有女无子家庭的儿童入学年龄早于有子无女家庭;有子有女但子女数量不平衡家庭中多女家庭的儿童入学年龄早于多子家庭;多子多女家庭的儿童入学年龄最迟。这说明农村家庭同城市家庭一样也认识到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女孩比男孩成熟早,应尽早入学。
三、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
从表2(见67页)可以看出,农村家庭对教育的直接投入不存在性别偏向。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新生代父母认为,农村女孩听话,学习用功,成绩普遍好,男孩爱玩,不好好学习成绩普遍有些差。现在实行优生优育,孩子少,生男生女
都一样,既然让孩子上学,就应该公平对待。
另外,对子女的学习实行奖励也是家庭对教育的一种投入。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这方面农村家庭不存在性别偏好。只有一子多女和多子多女家庭实行奖励的比较少。
通过分析,可以断定: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过程中,子女性别结构不构成影响家庭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投资过程中,不存在比较严重的性别偏好。
四、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选择的影响
表3(见67页)显示的是,在家庭有困难,仅能维持少数或一个孩子的教育时,不同家庭所做出的选择。每个家庭的选择标准基本上都是依据成绩的好坏。除此以外,还存在一定的性别偏向和年龄偏向。男孩和年龄小的孩子成为家庭选择的第二标准,且突出地表现在一女多子和多子结构的家庭身上。出现一定的性别偏向与传统农村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产生年龄偏向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关,一个农家的孩子随时都可以成为家庭的劳动力,年龄大的孩子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会胜过年龄小的孩子。因此,年龄大的孩子往往会过早地成为父辈的家庭劳动的接班人,年龄小的孩子自然获得继续接受学校教育的恩赐。再者,在人们的观念中,处处迁让着小的、宠小的观念,促使家庭在特殊情况下产生偏小的行为。
表4显示的是家庭面对自然升学淘汰下来的子女的选择。一女多子、多女、多子多女、多子家庭,多以“让子女回家务农或务工”为选择模式。在“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到学校继续读书”这一选择模式上,主要由独生子、独生女、多女结构的家庭采取,可以看出这三类家庭的子女性别结构都是单性别结构,而做出这种模式选择可以说也是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的。其原因是在农村虽然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在家庭子女确定以后,人们也乐意接受事实,反而抛开缺子缺女的遗憾,更加珍惜现存的人力资源,力图在教育上弥补缺子少女的缺憾。将未升学的子女送到技校学手艺、学技术是农村家庭自然选择之外的另一种比较看重的理性选择,所有类型的家庭都较高比例的选择这种模式,同时,从表中我们还观察到:选择这种模式的前三位是41.2%的一女多子家庭、37.1%的一子一女家庭和37%的多子多女家庭,这三种家庭特点是子女齐全,人数相对又较多。在子女未升入高一级学校需要选择时,他们理所当然地选择送到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班学习手艺、技术投这一模式。一方面这种模式资入成本不太高,又能让子女学到手艺、技术,学好后到城镇工作;另一方面,选择这一模式可以弥补子女间的平衡。因此,在农村家庭智力投资中,单性别子女结构的家庭比较愿意在关键点上对教育进行大量投入来实现他们的目标。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过程中,大多数家庭都会做出理性的行为,其中也存在非理性的倾向——性别偏好和年龄偏好,其表现为以男孩为重和以幼为重。农村家庭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会采取某种特殊的投资行为,即在子女未升上高一级的学校时,靠付出更多的经济力量换来子女继续念书的机会,而这种行为往往会发生在独生子女和多子,多女等单性别子女结构的家庭中。
[参考文献]
[1]秦宛顺,刘立红.中国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1992,9(11).
[2]夏翠微.关于黑龙江省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2).
[3]冉隆锋.农村家庭教育的忧虑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