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微粒分散体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利于提高药物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 ③体内分布具有选择性,易被网状内皮系统
吞噬。 ④微囊、微球有缓释作用,减少剂量降低毒性 ⑤改善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
第一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四、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 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称单分散体系;
不均一称多分散体系。
粉粒大小常用的粒径表示方法:
此部分内容由第六章粉体学第二节介绍
一、微粒分散体系的动力学性质
2.扩散与渗透压 胶体质点可自发地从高浓度区 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Fick’s第一扩散定律:
dm DA dc
dt
dx
D
RT L
1 6πηr
dm/dt: 扩散速度 dc/dx:浓度梯度 D:扩散系数
A:扩散面 R:气体常数 L:阿伏伽德罗常数
T:热力学温度 η:介质黏度 r:粒子半径
V 2r 2 ( 1 2 ) g 9
减少粒径是防止沉降最有效方法,同时增加粘 度,减少微粒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微粒分散体系的光学性质 微粒粒径小于光的波长时,出现光散射现象 粒径较大的粗分散体系只有光反射。 丁泽尔效应(Tyndall):一束光线通过纳米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一、絮凝与反絮凝 如果在微粒体系中 加入某种电解质使ζ电位升
高( ζ-电位在50~60mV ), 静电斥力增加, 阻止微粒之间聚集,此现象称反絮凝,加入的电 解质称反絮凝剂。
同一电解质可因加入量的不同,起絮凝或反 絮凝的作用。如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 氯化物等。
分散体系,在侧面可观察到明显的乳光(散射光的 宏观表现)。本质是粒子对光的散射。低分子溶液 则是以透射光为主,无乳光。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三、微粒分散体系的电学性质 1.电泳:如将电极插入微粒体系溶液中,通以电 流,则微粒可向阴极或阳极移动,这种在电场作 用下微粒的定向一定成为电泳。微粒大小与移动 速度成反比。
类型
粗分散体系 (乳剂、混悬剂)
微粒大小
微粒特点
(nm)
>100
显微镜下可见,不能透过滤纸 和半透膜,不扩散,不稳定
胶体分散体系 亲液胶体(高分 1~100 子溶液单相体系)
疏水胶体(溶胶)
电镜下可见,能透过滤纸, 不能透过半透膜,扩散慢 多相体系不稳定
分子分散体系 (溶液)
电镜下不可见,能透过滤纸和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二、DLVO理论 (一)微粒间的吸引势能(ΦA负值表现为吸引) 分子间的Van der Waals 引力指的是以下 三种偶极子的相互作用力: ①两个永久偶极间的相互作用力 ②永久偶极与诱导偶极间的相互作用力 ③诱导偶极之间的色散力 吸引力大小与分子间距六次方成反比。 同种物质微粒间的Van der Waals 作用永 远是相互吸引,介质存在减弱吸引,且性质越 接近,吸引作用越弱。
<1
半透膜,扩散快。均匀分散的
(10-9 m) 单相体系
第一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二、微粒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 1.分散性 胶粒具布朗运动、丁泽尔效应、
电泳现象 2.多相性 存在相界面。 3.聚结不稳定性 粒径小表面积大,表面自
由能高,体系有缩小表面积来自百度文库降低表面能 的自发趋势,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自发 聚结的趋势称聚结不稳定性 。
第一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三、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微 粗分散体系:混悬剂、乳剂、微 粒 囊、 微球(100nm~100μm) 给
药 系 统
胶体分散体系:纳米乳、脂质体 纳米粒、纳米囊(<100nm)
三、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①由于粒径小,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 和溶解度,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
Π= cRT Π:渗透压 c: 浓度 R:气体常数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微粒分散体系的动力学性质
3.沉降与沉降平衡 在分散体系中微粒密度 大于分散介质就会发生沉降。微粒沉于底部后浓度 发生变化,又会引起扩散。当沉降与扩散这两种相 反的作用力达平衡时,体系中粒子以一定浓度梯度 分布,此平衡称沉降平衡。较大微粒受重力作用自 然下沉,沉降速度服从 Stokes定律:
2.双电层结构 第九章第五节溶胶剂中讲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一、絮凝与反絮凝 微粒表面带同种电荷,产生排斥,斥力越大 越稳定,可阻止聚沉。 如加入一定量电解质(絮凝剂),离子选择 性被吸附于微粒表面,中和微粒表面电荷( ζ-电 位在20~25mV ),排斥力下降,微粒聚集而呈 絮状物,但振摇后易重新分散均匀,这种现象称 絮凝。 电解质离子强度、离子价数、离子半径等对絮 凝影响很大。如2、3价离子的絮凝作用分别比1价 大10倍、100倍。
第一篇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微粒分散体系
第一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一、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与分类 分散体系 (disperse system) 是指一种或几种 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分散相(disperse phase) 连续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e medium) 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微粒 分子微粒分散体系:<10-9 m(1nm) 分散 胶体分散体系(纳米微粒体系):1-100nm 体系 粗分散体系:100nm-100μm
Brown 运动位移与扩散系数有关。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微粒分散体系的动力学性质 2.扩散与渗透压
纯溶剂侧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溶 液侧,这种现象称为渗透。爱因斯坦指出扩散作 用和渗透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无半透膜,溶 质分子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扩散,扩散力与 渗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二、DLVO理论 (二)双电层的排斥势能(ΦR)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微粒分散体系的动力学性质
1. Brown运动 1827年Brown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粒
( < 100nm以下)在不停地不规则的运 动,将此现象命名为Brown 运动。
爱因斯坦根据分子运动论导出Brown运
动与粒子的半径、介质的黏度、温度有关。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吞噬。 ④微囊、微球有缓释作用,减少剂量降低毒性 ⑤改善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
第一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四、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 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称单分散体系;
不均一称多分散体系。
粉粒大小常用的粒径表示方法:
此部分内容由第六章粉体学第二节介绍
一、微粒分散体系的动力学性质
2.扩散与渗透压 胶体质点可自发地从高浓度区 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Fick’s第一扩散定律:
dm DA dc
dt
dx
D
RT L
1 6πηr
dm/dt: 扩散速度 dc/dx:浓度梯度 D:扩散系数
A:扩散面 R:气体常数 L:阿伏伽德罗常数
T:热力学温度 η:介质黏度 r:粒子半径
V 2r 2 ( 1 2 ) g 9
减少粒径是防止沉降最有效方法,同时增加粘 度,减少微粒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微粒分散体系的光学性质 微粒粒径小于光的波长时,出现光散射现象 粒径较大的粗分散体系只有光反射。 丁泽尔效应(Tyndall):一束光线通过纳米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一、絮凝与反絮凝 如果在微粒体系中 加入某种电解质使ζ电位升
高( ζ-电位在50~60mV ), 静电斥力增加, 阻止微粒之间聚集,此现象称反絮凝,加入的电 解质称反絮凝剂。
同一电解质可因加入量的不同,起絮凝或反 絮凝的作用。如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 氯化物等。
分散体系,在侧面可观察到明显的乳光(散射光的 宏观表现)。本质是粒子对光的散射。低分子溶液 则是以透射光为主,无乳光。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三、微粒分散体系的电学性质 1.电泳:如将电极插入微粒体系溶液中,通以电 流,则微粒可向阴极或阳极移动,这种在电场作 用下微粒的定向一定成为电泳。微粒大小与移动 速度成反比。
类型
粗分散体系 (乳剂、混悬剂)
微粒大小
微粒特点
(nm)
>100
显微镜下可见,不能透过滤纸 和半透膜,不扩散,不稳定
胶体分散体系 亲液胶体(高分 1~100 子溶液单相体系)
疏水胶体(溶胶)
电镜下可见,能透过滤纸, 不能透过半透膜,扩散慢 多相体系不稳定
分子分散体系 (溶液)
电镜下不可见,能透过滤纸和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二、DLVO理论 (一)微粒间的吸引势能(ΦA负值表现为吸引) 分子间的Van der Waals 引力指的是以下 三种偶极子的相互作用力: ①两个永久偶极间的相互作用力 ②永久偶极与诱导偶极间的相互作用力 ③诱导偶极之间的色散力 吸引力大小与分子间距六次方成反比。 同种物质微粒间的Van der Waals 作用永 远是相互吸引,介质存在减弱吸引,且性质越 接近,吸引作用越弱。
<1
半透膜,扩散快。均匀分散的
(10-9 m) 单相体系
第一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二、微粒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 1.分散性 胶粒具布朗运动、丁泽尔效应、
电泳现象 2.多相性 存在相界面。 3.聚结不稳定性 粒径小表面积大,表面自
由能高,体系有缩小表面积来自百度文库降低表面能 的自发趋势,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自发 聚结的趋势称聚结不稳定性 。
第一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三、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微 粗分散体系:混悬剂、乳剂、微 粒 囊、 微球(100nm~100μm) 给
药 系 统
胶体分散体系:纳米乳、脂质体 纳米粒、纳米囊(<100nm)
三、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①由于粒径小,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 和溶解度,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
Π= cRT Π:渗透压 c: 浓度 R:气体常数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微粒分散体系的动力学性质
3.沉降与沉降平衡 在分散体系中微粒密度 大于分散介质就会发生沉降。微粒沉于底部后浓度 发生变化,又会引起扩散。当沉降与扩散这两种相 反的作用力达平衡时,体系中粒子以一定浓度梯度 分布,此平衡称沉降平衡。较大微粒受重力作用自 然下沉,沉降速度服从 Stokes定律:
2.双电层结构 第九章第五节溶胶剂中讲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一、絮凝与反絮凝 微粒表面带同种电荷,产生排斥,斥力越大 越稳定,可阻止聚沉。 如加入一定量电解质(絮凝剂),离子选择 性被吸附于微粒表面,中和微粒表面电荷( ζ-电 位在20~25mV ),排斥力下降,微粒聚集而呈 絮状物,但振摇后易重新分散均匀,这种现象称 絮凝。 电解质离子强度、离子价数、离子半径等对絮 凝影响很大。如2、3价离子的絮凝作用分别比1价 大10倍、100倍。
第一篇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微粒分散体系
第一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一、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与分类 分散体系 (disperse system) 是指一种或几种 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分散相(disperse phase) 连续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e medium) 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微粒 分子微粒分散体系:<10-9 m(1nm) 分散 胶体分散体系(纳米微粒体系):1-100nm 体系 粗分散体系:100nm-100μm
Brown 运动位移与扩散系数有关。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微粒分散体系的动力学性质 2.扩散与渗透压
纯溶剂侧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溶 液侧,这种现象称为渗透。爱因斯坦指出扩散作 用和渗透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无半透膜,溶 质分子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扩散,扩散力与 渗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二、DLVO理论 (二)双电层的排斥势能(ΦR)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微粒分散体系的动力学性质
1. Brown运动 1827年Brown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粒
( < 100nm以下)在不停地不规则的运 动,将此现象命名为Brown 运动。
爱因斯坦根据分子运动论导出Brown运
动与粒子的半径、介质的黏度、温度有关。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