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血液循环(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血管的神经支配
(1)交感缩血管神经(缩血管神经只有交感神经)
起源:脊髓胸腰段中间外侧柱
递质:NE 受体:α和β2
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 放NE与血管平滑肌上α受体结合
血管平滑 肌收缩
血管口径减小
血流阻力
支配特点:
体内大多数血管都接受且只接受单一的交感缩血管神经支
配,不同部位密度不同(皮肤>骨骼肌、内脏>冠脉、脑血管)
感受器-整个心血管系统,最主要的是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传入神经-窦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中枢-延髓 传出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
管神经 效应器-心脏和血管
压力感受器
是位于劲动脉窦和 主动脉弓外膜下的感觉神 经末梢。
适宜刺激-血管壁的机械
牵张刺激
血压↑ 对血管壁牵拉刺 激↑ 传入冲动↑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分类: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一、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延髓 传出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
缩血管神经 效应器-心脏和血管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与心肌膜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 动-静脉吻合支
微静脉
总闸门 分闸门
后闸门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血流通路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微
微
动
动静脉吻合支
静
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脉
1.迂回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微静脉
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特点: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慢,管壁的 通透性好)
功能:利于散热,调节体温
六、组织液
1.成分:呈凝胶状,包括水+溶质+胶原纤维+透明 质酸 2.生成: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
回流:组织液经毛细血管壁进入血管的过程
3.生成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滤过量=有效滤过压 滤过系数
促进回流 力量↓
生成量>回流量
血浆胶体渗透 压↓
水肿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六、组织液的生成
c.淋巴回流
寄生虫(丝虫) 毛细淋巴
感染
管堵塞
淋巴回 流受阻
回流量↓
生成量>回流量 水肿(橡皮腿)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炎症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血浆蛋白外渗
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生成量>回流量
水肿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 调节
经元下行控制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活动 舒血管区——延髓尾端腹外侧部;抑制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 心抑制区——迷走背核和疑核;是心迷走紧张起源地 传入神经接替站—— 孤束核;接受传入信息,分配至高级中枢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起整合作用
(三)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上β1受体结合而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的作 用。(机制)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迷走神经通过末梢释放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2 受体结合而产生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机制)
机制: a. NE+β1受体
G蛋白-ACcAMP-PKA通 路↑
L型-钙通道开放 概率↑
心房、心室肌细胞2期平台 内流Ca2+量↑
中心静脉压↓
b.静脉回心血量
输液量↑ 输液速度过快
回心血量↑
超过心室 充盈极限
右心房及中心 静脉血量堆积
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
正常值:4~12cmH2O 测定中心静脉压的意义:检测血容量和心功
能 中心静脉压过高:补液过快、过多;右心衰
竭 中心静脉压过低:失血、脱水 或血管大量
扩张;补液不足
若:检测到中心静脉压低,血压低,可能 原因是?作何处理? 提示血容量不足,应充分补液 若:检测到中心静脉压高,血压低,可 能原因是?作何处理?
机制:
c. Ach+M受体 Gk蛋白 IKach通道激活
窦房结细胞最大 复极电位(绝对 值) ↑
4期自动除 极时间延长
Ach还能抑制4期If、IT-Ca
K+外流↑ 自律性↓
心率减慢(负性变时)
两侧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有差别,右侧迷走 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左侧迷走神经对房 室交界的作用占优势。
血液的作用 3.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
脉 特点:管壁外包裹丰富的平滑肌,
能改变血管口径,进而调节血流阻力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5.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特点:数量多,总截面积最大,故血流速度 最慢,管壁薄,通透性好,便于进行血管内 外物质交换。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小静脉、微静脉
特点:位于毛细血管后,管壁外包有少量平 滑肌,其收缩可调节毛细血管内的血量。
特点:
1、调节范围
血压60~180mmHg,在平均动 脉压为100mmHg范围内波动时, 压力感受性反射最为敏感。双 向调节。
2、压力感受器对快速变化的血压波动敏感 3、可进行重调定
生理意义:经常性的监视血压波动,维持生理情况下血压的 稳态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适宜刺激-当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改变时(如缺氧、
动脉血压受年龄、性别、情绪及昼夜波动的影响
三、动脉血压
各段血管血液的压力变化
微动脉段血 压降落幅度 最大
三、动脉血压
a. 收缩压持续≥140mmHg 或舒张压持续 ≥90mmHg,均属于高血压 高血压可以引起脑出血、视网膜出血等
b. 收缩压≤持续90mmHg 或舒张压持续 ≤60mmHg,均叫低血压 尤其是对于心脏水平以上的器官,低血压 可使脑供血不足,诱发老年痴呆。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7.容量血管-中、大静脉
特点:数量多,口径粗,管壁薄,能良好扩 张而储备较多的血量。
8.短路血管
三、动脉血压
1.定义:动脉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即压强)。
2.正常值 收缩压:100~120mmHg(13.3~16.0kPa) 舒张压:60~80mmHg(8.0~10.6kPa) 脉压:30~40mmHg(4.0~5.3kPa)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100mmHg)
CO2分压升高,H+浓度升高)
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传入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效应-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并间接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
高。平时无作用,当脱水、失血、酸中毒、动脉血压 <60mmHg等情况下才发挥作用。
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适宜刺激-心脏和血管壁的机械牵张及一些化学物质
舒张 压↑
脉压 ↑
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应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
心率↑
舒张期缩 短明显
舒张期外流 的血量↓
舒张末期 动脉内存 留血量↑
正常搏出量+
舒张压 ↑↑
收缩期血流 增多
脉压 ↓
收缩期血液 外流速度↑
收缩中期大 动脉剩余血 量增加不多
收缩 压↑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
舒张期外 流血速↓
血压↑ (舒张压升高 更明显)
机制:
a. Ach+M受体
G蛋白-ACcAMP-PKA↓
L-型钙通 道开放↓
Gk蛋白
IKach通道激活K+外流↑
2期平台 期缩短
钙内流↓
钙内流↓
收缩力↓ (负性变 力)
b. Ach+M受体 G蛋白-AC- L-型钙通 cAMP-PKA↓ 道开放↓
Ca2+内流↓
房室交界细胞 0期除极速度、 幅度↓
传导速度↓(负性变传导)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 功能特点
体循环 肺循环
(一)血管的功能性分类
1. 弹性储器血管-大动脉 特点:壁厚、含弹性纤维
扩张的大动脉: ①可以贮存一部分血液 ②缓冲管壁压强 ③在舒张期可以通过弹性
回缩使血液继续流向外周,将心 室间断射血转变为血管内连续 血流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2. 分配血管-中动脉 特点:动脉开始出现分支,起分配
功能:完成物质和气体交换(带来营养物质和氧气, 带走代谢产物)
2.直捷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 血管
微静脉
特点:血液快速从通血毛细血管流入静脉
功能:保证回心血量
3.动-静脉短路(多数情况下是关闭的,体温升高 时开放)
微动脉 动-静脉吻合支 微静脉
特点(1)血液经吻合支直接返入静脉
(2)吻合支仅在体温升高时开放
血管紧张素原(肝脏) 肾素(肾脏)
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肺血管)
血管紧张素Ⅱ(已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氨基肽酶等
血管紧张素Ⅲ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1.直接作用血管平滑肌: 全身微动脉收缩 外周阻力↑ 血压↑ 促进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 2.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①促进交感缩血管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②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增强
收缩力↑(正性变力)
b. NE加强窦房结 细胞4期If内向电 流、T型钙通道 开放
4期自动除 极速度↑
自律性↑ 心率↑(正 性变时)
c. NE+β1受体
钙通道开放概 率↑
Ca 2+内流↑
房室交界细胞0期除极速 度↑,幅度↑
传导速度↑(正性变传导)
两侧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有差别。 右侧心交感神经兴奋时以引起心率加快为 主;而左侧心交感神经,兴奋以加强心肌 收缩能力为主。
(2)舒血管神经纤维
1)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部位:骨骼肌血管 作用:仅在运动时、情绪激动或防御反应时发挥 作用,能使骨骼肌血流量增加,以满足需要。
2)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部位:脑膜、唾液腺等 作用:起调节局部器官血流量的作用。
3)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二)心血管中枢
1、延髓 (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部;心血管交感紧张起源地,神
暂停补液,提示心功能不全,应强心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肌收缩力
心脏收缩 力量↓
射血时心室 排血减少
心舒期室内压 升高
心房-心室的 压力差↓
静脉回流↓
如:右心衰竭、左心衰竭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3)体位改变
从卧位变为 立位
静脉血容 量↑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回心血 量↓
动脉内存留血量↑ 脉压↓
4) 大动脉和主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动脉弹性↓
缓冲血压 能力↓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 ↑
5)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
循环血量不变,血管容 血管容积不变,循环血
积↑(中毒性休克)
量↓(大失血)
平均充盈压↓
血压↓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不 变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六、组织液
动脉端: (30+15)-(25+10)=10mmHg 表示:生成力>回流力
静脉端:(12+15)-(25+10)= 8m表m示H:g生成力<回流力
六、组织液
4.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 右心衰 毛细血管压↑
生成量>回流量 水肿
促进生成 的力量↑
b.有效胶体渗透压
重度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合成↓
1.静脉血压(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压力。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 血量之间的关系
2.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3.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a.心脏射血能力
心脏射血能 力↑
舒张期心 室内压力↓
与心房内 压力差↑
回心血流速度↑
肌肉收缩对 静脉泵或 静脉挤压 肌肉泵
静脉瓣
静脉回流加快
血液只能向心 脏方向流动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5)呼吸运动
吸气时
胸腔容积↑
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 房更加扩张,压力进 一步下降
胸膜腔内负压 ↑
回心血量↑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定义: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 之间的血液循环
组成: 微动脉
三、动脉血压
3.血压的形成条件 前提:充足的循环血量构成平均充盈压 (7mmHg)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动力:心脏射血 阻力:外周阻力
另外,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也非常 重要。
三、动脉血压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 心脏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 出量↑
射入动脉 内血量↑
收缩压↑↑
血液外流 速度↑
舒张末期大 动脉剩余血 量增幅不大
感受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的心肺感受器
传入神经-迷走神经纤维或交感神经
效应-交感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导致心率减慢,心 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另外, 它还可以 增加肾血流量,调节血量及体液量。
二、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system,RAS)
敏感性: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器
反射过程:
血压↑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 舌咽神经、 压力感受器(+) 迷走神经上
延髓
传冲动↑
心交感紧张↓ 心迷走紧张↑
心率↓心力↓
心输出量↓
交感缩血管 静脉舒张 回心血量↓
紧张↓
小动脉舒张 外周阻力↓
血压回降 (压力感受性反射或降压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