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教材六年级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课堂教学
学校九年制学校年级六年级科目语文教师
2020 年 2 月17 日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38人。
班级学生两极分化明显,优秀的学生语文能力强:习作能力强,热爱阅读,书写也美观,一类是语文能力较弱的“次困生”,他们虽然能考及格,但常常在60分左右徘徊。
他们中有的是接受能力不强导致,有的则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引起的。
六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了初步的阅读方法,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本学期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力争在有限的课时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自学中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具体到到年级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学生中弱势群体,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两个班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比较大。
二班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高于一班比较多,没有太差的学生儿。
二班成绩拔尖的学生虽然高于一班。
但后进生较多,班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中段学生较少,而且在阅读和表达能力上,二班表现得不如一班。
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分段教学力求使后进生吃饱,优等生吃好,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学习上存在着一定困难的学生多加鼓励,多加帮助与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
单元一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
所选的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
《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腊八粥》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时的情形;《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藏戏》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一一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
单元二围绕“走进外国名著”这一主题,安排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三篇课文,它们都是经典的外国文学名著。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通过故事梗概及节选的部分内容,向我们介绍了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骑鹅旅行记》(节选)通过介绍小男孩尼尔斯的奇妙遭遇,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力;《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介绍了汤姆•索亚的一次传奇历险,让我们领略了外国小说的奇妙与精彩。
单元三以“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为主题,编排了《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
《匆匆》
一文紧扣“匆匆”二字,用细腻的笔触刻画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那个星期天》写了在那个星期天“我”经历的细致、微妙的心理变化。
单元四以“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为主题,编排了《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
《匆匆》i文紧扣“匆匆”二字,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那个星期天》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的细致、微妙的心理变化
单元五围绕着“科学与发现”这一主题,安排了《文言文二则》《表里的生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四篇课文。
《文言文二则》中,《学弈》讲述了两个人同时学下棋,效果却大不一样的故事;《两小儿辩日》讲述了两个孩子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
《表里的生物》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体现了小孩的好奇心。
《真理诞生于…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论证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
单元六围绕“难忘小学生活”这一主题,安排了“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
“回忆往事”这一板块分为两个活动阶段,第一阶段:了解活动建议,通过协作的方式记录难忘的小学生活,制作成长纪念册。
第二阶段:阅读《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双红圈》《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3篇材料,感受小学生活的美好,激发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写80个字,累计会写2500,会认3000个。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并能从中捕捉信息。
3.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在阅读中进一步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十篇。
7.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
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
方法。
四、教学重点
1.重点: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抓住重点句段,加深理解;主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习作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2.难点: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
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五、工作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其次,要明确每一专题的学习目标;再次,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悬街与过渡。
2.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并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将之运用到现在的学习中去。
4.引导利用图书柜里的书籍,学生自己的藏书,与同学交换阅读等方法,增强阅读量,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5.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了,要引导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使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6.抓好培优辅差工作,使优秀生能脱颖而出,后进生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7.做好每个单元的测试工作,及时反馈补漏,查缺加强培优,补差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平时精心设计各类练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8.教师团结协作,经常交流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群策群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五、教学进度
教学设计备注
学情分析、辅导学困生等)
学困生等)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
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方法】
激趣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教师准备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
忆。
)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
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zhēng)月掺和
..(chān 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小组
讨论,完成下表。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时
学困生等)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体
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
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
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
天气很冷。
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
这就是
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
..(núnú)
..(tuò mo) 孥孥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围绕
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
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
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
(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学困生等)
腊八粥
孩子天真可爱
第三课时(6)
练习课(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学困生等)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7)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
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
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
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学困生等)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望月兴叹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学困生等)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传统戏剧艺术
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0)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戏曲音乐,欣赏不同的戏曲剧种。
2.播放藏戏视频,介绍藏戏:其实,还有一个剧种,它一直流传于我国的最高处,被
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
(板书课题)
3.默读课前导语,看看本课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
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
想意思。
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交流收获。
(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本文主要写
了藏戏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重点写了藏戏的特点和作用。
)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
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在小组内合作
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1)藏戏的面具。
①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②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从文章中找
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③展示藏戏面具图片,出示京剧脸谱。
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么异
同?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
这也是藏戏千百
年后仍具魅力的地方。
(2)藏戏的舞台。
学困生等)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度?(藏戏的
艺人们不求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他们将雪山江河、草原大地当作背景,席
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只要有观众即
可。
)
(3)藏戏的演出。
①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②学生汇报。
3.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文成公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
加深学生对藏戏面具、
舞台、演出特点的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五、自主品读,了解形成。
1.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集体交流。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
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
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体会雅鲁藏布
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
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通过七兄妹组成藏戏班子,以艺术
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赏戏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的
事迹,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
这个仅由7个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
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交流:你有什么新发现吗?这样写妙在哪里?(感受藏戏的特
点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
2.回顾全文,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说)
3.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你还了解哪些有
特色的艺术形式,试着用本文学习的表达方法去描述一种你熟悉的艺术形式。
藏戏
独具魅力
学困生等)【教学目标】
1.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2.了解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5.诵读古诗词,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方法】
激趣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1)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
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说一说每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
生自由交流)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让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2.交流《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什么?(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旧
时指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为什么这么写?(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3.交流学习心得。
①《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
其中八儿等粥写得详细,一家人喝粥
写得简略。
八儿等粥之所以写得详细,是因为通过八儿母子的对话以及八儿渴望吃
粥的心理描写,更能表现出腊八粥的色香味美,及一家人温馨美好、其乐融融的氛
围。
而对一家人吃粥这件事,作者别出心裁地用简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家人吃饱
后的情景,对表现腊八粥的美味,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
②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表达清楚。
要做到详略得当,首先应想
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哪些次要内容,然后主要内容详细写,次要内容则要简略。
③写人的文章,首先确定好想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围绕中心选材,
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详写。
4.小结: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习作的
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而次要内容则
写得简略一些。
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学困生等)【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方法】
激趣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2)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
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
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
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
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
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
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
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
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
学困生等)
第二单元旅行游记
【教学目标】
1.会写“惧、凄”等14个字,会写“航海、荒岛”等46个词语。
2.默读梗概,说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提炼小标题。
3.关注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体会并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
人生态度。
4.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教学方法】
激趣法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4)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
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
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
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
了……你该怎么办?
2.出示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荒岛求生的人物
——鲁滨逊。
3.简介作品,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这
部小说。
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
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
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塞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
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形象,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
物。
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有人把它
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木筏(fá)畜(xù)养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宴、籍、聊、贷”4个字,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梗概部分,说一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自由交流)
学困生等)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
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而内心得到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这种
面对困境、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也是一
个很好的启示。
4.感悟精神。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鲁滨逊心态的变化。
(出示“我”的“幸与不幸”。
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
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
学齐读“好处”。
)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的人”的句
式来说一句话。
(4)出示并齐读:“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
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一定有所感悟吧?那么,你想对鲁滨逊说些什么呢?你又想
对自己说些什么?
2.课外拓展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第三课时(16)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梗概: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感悟:在困境中,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
慰自己
练习课(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