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ppt共44页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共45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共4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636a00110661ed9ad51f355.png)
),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
的统治。
明末大旱和鼠疫
补充资料
原还东饷队和义合的称有 加 作 ” 的 镇当““的 派 战 、 “ 压时三剿征 了 的 训 练 人除饷饷税对“练饷民了””,辽辽军”起。,的 历 变 逐 此 的 点 灾 瘟后 同 、明 冷 年 降 。疫17朝 , 增 雨 整期 期 寒等世处 北 多 量 个至 , 流,纪天 中 、于 方 , 也 明此开明 风 农 直 末启 原 蝗后始朝 沙 业 抵 时中年 气 灾的间 温 、壅 收 秦 期原小中积成汉始中 与 水气冰国日锐以终候国北灾河气气方、甚降来伴持时候,”的随候农鼠续期,旱。最着下显牧疫,此著带、灾与低降万旱时, 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的兴起
努 尔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 哈
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赤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
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
史称后金。国都赫图阿拉(现辽
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1635年,皇太极改女贞族为 皇
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国都 太
在盛京(今沈阳)。
极
努
课堂小结
政治腐败 原因 社会动荡
李自成起义 标志 军攻占北京
明朝 的
灭亡
建国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满洲
皇太极改国名为清
的
兴起 入关 明将吴三桂降清
李自成山海关失利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1)兴起:我国东北地区的 女真 族不断发展壮大。 (2)建国:1616年, 努尔哈赤 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3)发展:1635年, 皇太极 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 号为清。 2.淸兵入关(1644年):明朝灭亡后,明军将领 吴三桂 降清, 引清兵入关,并在 山海关 交战中打败李自成。
的统治。
明末大旱和鼠疫
补充资料
原还东饷队和义合的称有 加 作 ” 的 镇当““的 派 战 、 “ 压时三剿征 了 的 训 练 人除饷饷税对“练饷民了””,辽辽军”起。,的 历 变 逐 此 的 点 灾 瘟后 同 、明 冷 年 降 。疫17朝 , 增 雨 整期 期 寒等世处 北 多 量 个至 , 流,纪天 中 、于 方 , 也 明此开明 风 农 直 末启 原 蝗后始朝 沙 业 抵 时中年 气 灾的间 温 、壅 收 秦 期原小中积成汉始中 与 水气冰国日锐以终候国北灾河气气方、甚降来伴持时候,”的随候农鼠续期,旱。最着下显牧疫,此著带、灾与低降万旱时, 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的兴起
努 尔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 哈
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赤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
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
史称后金。国都赫图阿拉(现辽
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1635年,皇太极改女贞族为 皇
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国都 太
在盛京(今沈阳)。
极
努
课堂小结
政治腐败 原因 社会动荡
李自成起义 标志 军攻占北京
明朝 的
灭亡
建国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满洲
皇太极改国名为清
的
兴起 入关 明将吴三桂降清
李自成山海关失利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1)兴起:我国东北地区的 女真 族不断发展壮大。 (2)建国:1616年, 努尔哈赤 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3)发展:1635年, 皇太极 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 号为清。 2.淸兵入关(1644年):明朝灭亡后,明军将领 吴三桂 降清, 引清兵入关,并在 山海关 交战中打败李自成。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958048ecb0717fd5360cdcc9.png)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22页 0073页 0092页 0128页 0146页 0191页 0233页 0274页 0319页 0363页 0402页 0460页
第五单元 隋唐时期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六单元 宋元时期 第7课 民族政权的并立 第9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 宋元时期的城市生活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第14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巨著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第20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2课 清朝的文学与艺术
第五单元 隋唐时期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பைடு நூலகம்
0002页 0022页 0073页 0092页 0128页 0146页 0191页 0233页 0274页 0319页 0363页 0402页 0460页
第五单元 隋唐时期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六单元 宋元时期 第7课 民族政权的并立 第9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 宋元时期的城市生活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第14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巨著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第20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2课 清朝的文学与艺术
第五单元 隋唐时期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பைடு நூலக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共47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共4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3308d5fa5e9856a5612608d.png)
——《宋书》
京邑所居,五方辐凑,重关四塞,水陆艰难,大河之流,波澜东 注,百川海渎,万里交通。
——《隋书·食货志》
加强南北交流,
材料三: “(平陈时)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
,以为贤。……(开皇十年)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 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 ……”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哪个成语与此有关?
——这段话是在说谁呢?
四、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时期爆发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 在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 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思考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暴政
时间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魏晋以来,官员大 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 弟中选拔。出身低微但 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 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 官。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但后来,出身门第高的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 各级中正官也由他们任命或直接担任。 于是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门第高就 得到好评,祖宗没做过高官就一定得差评。
三点 4规模: 四段 五河
5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和国家统一的巩固。
隋朝的大运河示意图
海河
涿郡(北京)
zxxkw
长 洛阳 黄河 安
三点:三个城市 四段:分为四 段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淮水
长江 钱塘江
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 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 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
隋朝的灭亡隋朝的灭亡隋朝大业年间民役简表时间大事民役数量包括力役和兵役605年三月营建东都工程进行了十一个月每月二百万人605年三月开凿通济渠男女百多万人605年四月开凿邗沟十多万人605年五月营建西苑一百七十多万人606年七月巡幸江南四十多万人607年八月修筑长城一百多万人608年正月开凿永济渠男女百多万人608年七月再修长城二十多万人612年正月远征高丽三百多万人1隋炀帝暴政隋炀帝时期爆发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
京邑所居,五方辐凑,重关四塞,水陆艰难,大河之流,波澜东 注,百川海渎,万里交通。
——《隋书·食货志》
加强南北交流,
材料三: “(平陈时)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
,以为贤。……(开皇十年)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 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 ……”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哪个成语与此有关?
——这段话是在说谁呢?
四、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时期爆发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 在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 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思考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暴政
时间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魏晋以来,官员大 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 弟中选拔。出身低微但 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 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 官。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但后来,出身门第高的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 各级中正官也由他们任命或直接担任。 于是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门第高就 得到好评,祖宗没做过高官就一定得差评。
三点 4规模: 四段 五河
5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和国家统一的巩固。
隋朝的大运河示意图
海河
涿郡(北京)
zxxkw
长 洛阳 黄河 安
三点:三个城市 四段:分为四 段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淮水
长江 钱塘江
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 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 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
隋朝的灭亡隋朝的灭亡隋朝大业年间民役简表时间大事民役数量包括力役和兵役605年三月营建东都工程进行了十一个月每月二百万人605年三月开凿通济渠男女百多万人605年四月开凿邗沟十多万人605年五月营建西苑一百七十多万人606年七月巡幸江南四十多万人607年八月修筑长城一百多万人608年正月开凿永济渠男女百多万人608年七月再修长城二十多万人612年正月远征高丽三百多万人1隋炀帝暴政隋炀帝时期爆发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6f600a7e5022aaea988f0f77.png)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3课 盛唐气象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53页 0117页 0174页 0258页 0333页 0398页 0436页 0458页 0545页 0616页 0676页 0730页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 放的时代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 世”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 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3课 盛唐气象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53页 0117页 0174页 0258页 0333页 0398页 0436页 0458页 0545页 0616页 0676页 0730页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 放的时代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 世”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 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ppt课件
![七年级下册历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b3614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4.png)
从公元1500年到1750年左右,包括欧洲的 封建制度、宗教战争和亚洲的明朝、清朝 等时期。
近代历史时期
现代历史时期
从1750年左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包括工业革命、民族解放运动、 帝国主义等。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现在,包括两次世界 大战、冷战、全球化等。
社会背景
经济方面
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经济形 态和经济发展水平,如古代的农 业经济、中世纪的庄园经济、近 代的工业经济和现代的知识经济
详细描述隋朝的统一过程和历史 背景,包括隋文帝的统治和隋朝 的政治制度等。
安史之乱
讲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过程 和影响,重点分析唐朝由盛转衰 的原因。
战争事件
抗日战争
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 和重要战役,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历 史的影响。
解放战争
讲述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 果,分析解放战争对中国政治制度的 影响。
例如,世界大战、革命、独立战争等历史事件对 现代国际政治关系、国家体制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
历史人物对现代政治的影响
某些历史人物的思想、理念或者行为对现代的政 治观念、思潮和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现代经济的影响
历史的经济制度对现代的影响
01
例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等历史上的经济制度对
现代的经济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对某个历史事件或问题进行 深入讨论。每个小组可以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也 可以进行组内分享和讨论。
课堂小测验
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可以设置一些小测验题目,检验学生 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 题等形式进行测试。
思考题及答案解析
七下历史ppt课件ppt课件ppt
![七下历史ppt课件ppt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9d913a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7.png)
落后于西方。
02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要事件
重要战争与征服
总结词:了解历史上的战争和征服对世 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3. 讨论这些战争和征服对人类社会和经 济发展的长期影响。
2. 分析这些战争和征服对当地和世界历 史的影响。
详细描述
1. 描述重要战争和征服的时间、地点和 参与者。
政治变革与重要人物
详细描述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可以帮助你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找出 重点和难点;课后复习则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查漏补缺。
制作笔记
将所学内容整理成笔记,方便以后复习和查阅。 可以使用图表、时间线等方式帮助记忆。
记忆与复习策略
关联记忆法
01
将新学的知识与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网络。例如
,将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联系起来学习。
清朝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设立军机处, 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实行八旗 制度,对满洲人进行特权保护。
经济文化
唐朝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出现 了“唐诗”、“唐画”、“唐三
彩”等代表性文化成果。
明朝
明朝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繁 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 文化上也出现了“晚明文化”的
繁荣。
清朝
清朝经济稳定,文化保守,出现 了“程朱理学”等思想流派;同 时对外交往封闭,使得中国逐渐
感谢观看
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对比
总结词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比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详细描述
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比可以让我们 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影响。同时,通过对不同历史人物的对比,可以 更好地理解历史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02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要事件
重要战争与征服
总结词:了解历史上的战争和征服对世 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3. 讨论这些战争和征服对人类社会和经 济发展的长期影响。
2. 分析这些战争和征服对当地和世界历 史的影响。
详细描述
1. 描述重要战争和征服的时间、地点和 参与者。
政治变革与重要人物
详细描述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可以帮助你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找出 重点和难点;课后复习则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查漏补缺。
制作笔记
将所学内容整理成笔记,方便以后复习和查阅。 可以使用图表、时间线等方式帮助记忆。
记忆与复习策略
关联记忆法
01
将新学的知识与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网络。例如
,将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联系起来学习。
清朝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设立军机处, 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实行八旗 制度,对满洲人进行特权保护。
经济文化
唐朝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出现 了“唐诗”、“唐画”、“唐三
彩”等代表性文化成果。
明朝
明朝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繁 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 文化上也出现了“晚明文化”的
繁荣。
清朝
清朝经济稳定,文化保守,出现 了“程朱理学”等思想流派;同 时对外交往封闭,使得中国逐渐
感谢观看
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对比
总结词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比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详细描述
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比可以让我们 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影响。同时,通过对不同历史人物的对比,可以 更好地理解历史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41张PPT) (共41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41张PPT) (共4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cef09ebba0d4a7302763a19.png)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 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 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巩固皇室。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承宣布政使司(民政)
中央
提刑按察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 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上:
(1)改革机构 ①中央: 废丞相,撤销中书省
②地方: 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锦衣卫(明太祖) (2)设立特务机构:
2、思想上:
东厂 (明成祖)
八股取士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
阅读课本内容,说说 什么叫八股取士?八 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 它的考试范围、考试 要求、试卷文体以及 结果是怎样的? 1、八股取士的目的
作用:厂卫机构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
机构,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思考分享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 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 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 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侵犯了人民的人身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 名誉权等等。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 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 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 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 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明朝疆域图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我该怎样 做才能巩固 统治呢? Nhomakorabea明太祖朱元璋采取 了哪些加强君权的 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4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1960ff7d15abe23482f4d43.png)
朱元璋像
知识串联
像朱元璋这样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 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朱元璋像
明 朝 疆 域 图
元末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所以明朝建立之初, “土地荒芜”、“居民鲜少”,政局不稳,人心浮动,面对严峻 形势,朱元璋充分意识到了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皇权集中的重 要性,并着手进行 改革 。
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
2、措施
(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王。
(2)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五 军都督府。
问题思考(P67)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 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地方和中央 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 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防 止了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 加强了皇权。)
• 5.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C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6.明代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A ) A、景德镇 B、越州 C、杭州 D、邢州
7.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D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朝建立、明太祖和 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2、辩证认识加强君权的影响。 3、正确理解“八股取士”的 影响。 4、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
创景设情 据档案记载,南薰殿旧藏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 画像75幅,其中皇帝画像63幅,大多数皇帝都只有一幅 画像,其中画像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一人就有13幅 画像。而让人不解的是,这13幅画像画的都是朱元璋,却 画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相貌(见图)。
知识串联
像朱元璋这样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 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朱元璋像
明 朝 疆 域 图
元末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所以明朝建立之初, “土地荒芜”、“居民鲜少”,政局不稳,人心浮动,面对严峻 形势,朱元璋充分意识到了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皇权集中的重 要性,并着手进行 改革 。
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
2、措施
(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王。
(2)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五 军都督府。
问题思考(P67)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 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地方和中央 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 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防 止了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 加强了皇权。)
• 5.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C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6.明代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A ) A、景德镇 B、越州 C、杭州 D、邢州
7.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D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朝建立、明太祖和 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2、辩证认识加强君权的影响。 3、正确理解“八股取士”的 影响。 4、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
创景设情 据档案记载,南薰殿旧藏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 画像75幅,其中皇帝画像63幅,大多数皇帝都只有一幅 画像,其中画像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一人就有13幅 画像。而让人不解的是,这13幅画像画的都是朱元璋,却 画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相貌(见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209170777232f60ddcca1b2.png)
五、苛捐杂税,搜刮民膏 六、耽于巡游,劳役百姓 七、大肆征战,劳民伤财
八、忠言逆耳,冤杀贤良
九、卖官鬻(yù)爵,奸佞(nìng)当道
十、言而无信,立功无赏
——《旧唐书·李密传》
隋末农民起义:
爆发地点:山东
发展状况:席卷全国,形成 了许多反隋队伍
斗争结果: 使隋朝面临瓦解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 在江都杀死,隋朝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统一:开皇之治(隋文帝) 2、隋炀帝:隋朝大运河 3、开创科举制度 4、二世而亡
概括隋朝的特征: 繁荣而短暂
历史上与隋王朝有着惊人相似的一个王朝是秦
朝,这两个王朝的相似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 统治时间短,都是二世而亡。 ② 都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 ③ 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万里长城;
三点
海河
永济渠
涿郡(今北京)
四段
洛阳
通济渠
五河 黄河
淮河
邗沟
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
最长的运河。 长江
江南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浙江,即钱塘江
余杭(今杭州)
材料分析(一):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开通大运河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真的是为了看到绮丽的琼花而开 凿长达四五千里的大运河吗?
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 心(长安)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南朝时江南地区开发)。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 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河流大多为东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4课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教材图片点拨素材省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赛课微课获奖PPT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4课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教材图片点拨素材省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赛课微课获奖PPT课](https://img.taocdn.com/s3/m/73b89e7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2.png)
•西方挑战与清朝中衰
• 教材图 片点拨
点拨
• 清代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在雅克萨抗俄作战 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该炮为铜质前膛炮,上 有铭文:"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 "(1676年),炮重1137千克,炮身长2.48米, 口径110毫米。筒形炮身,前细后粗,上面 有五道箍,两侧有耳,尾部有球冠。炮口与 底部正上方有"星"、"斗"供瞄准用。火门为 长方形,每次发射装填1.5~2千克火药,炮 弹重3~4千克。该炮用木制炮车装载,多用 于攻守城寨和野战,在两次雅克萨攻城战中 发挥了巨大威力。
第2页
图片点拨
广州十三行(油画)
点拨 广州作为对外交流窗口,即使在禁 海期间,也没有完全断绝与外国贸 易往来。广州十三行是清朝设置利 用商人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它负责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负责承销外商 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 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第3页
• 教材图 片点拨
点拨
• 清代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在雅克萨抗俄作战 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该炮为铜质前膛炮,上 有铭文:"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 "(1676年),炮重1137千克,炮身长2.48米, 口径110毫米。筒形炮身,前细后粗,上面 有五道箍,两侧有耳,尾部有球冠。炮口与 底部正上方有"星"、"斗"供瞄准用。火门为 长方形,每次发射装填1.5~2千克火药,炮 弹重3~4千克。该炮用木制炮车装载,多用 于攻守城寨和野战,在两次雅克萨攻城战中 发挥了巨大威力。
第2页
图片点拨
广州十三行(油画)
点拨 广州作为对外交流窗口,即使在禁 海期间,也没有完全断绝与外国贸 易往来。广州十三行是清朝设置利 用商人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它负责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负责承销外商 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 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共4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54bb7868bd63186bcebbcd7.png)
三.南宋的偏安
北宋灭亡后,(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 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抗金的成果
①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②岳飞统率的“ 岳家军”在 大败金军主 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达成和议内容: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
汝窑
景德镇瓷器
童趣(景德镇瓷器)
石榴(景德镇瓷器)
3.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 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 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沿 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 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宋代海船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规模大、设计科 设置水密隔舱、配备有指南针。 学、技术先进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 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 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织业 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 纺织品种类较多。
浙江出土的 南宋棉毯
棉布成为衣着原料
蜀锦
北宋时 蜀锦 丝织业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进口的大米因口感好、味道香而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其实,我国
在宋朝时就引进了外国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它引进于(C )
A.泰国
B.朝鲜 C.越南
D.印度
10.“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பைடு நூலகம்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
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
《清明上河图》—东京汴梁
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 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当时 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 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北宋灭亡后,(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 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抗金的成果
①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②岳飞统率的“ 岳家军”在 大败金军主 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达成和议内容: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
汝窑
景德镇瓷器
童趣(景德镇瓷器)
石榴(景德镇瓷器)
3.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 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 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沿 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 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宋代海船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规模大、设计科 设置水密隔舱、配备有指南针。 学、技术先进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 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 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织业 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 纺织品种类较多。
浙江出土的 南宋棉毯
棉布成为衣着原料
蜀锦
北宋时 蜀锦 丝织业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进口的大米因口感好、味道香而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其实,我国
在宋朝时就引进了外国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它引进于(C )
A.泰国
B.朝鲜 C.越南
D.印度
10.“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பைடு நூலகம்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
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
《清明上河图》—东京汴梁
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 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当时 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 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共45张PPT)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共4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3422a28fad6195f312ba6ec.png)
都司 (军政)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 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 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 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 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28
32 38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 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 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 圣门高第,可知道“三 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清)徐大椿
472(件)
19
4﹪
朝代
贡
献
隋朝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科举制正式确立
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思维,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的“人才”成为皇帝
的顺从者,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 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年代 汉代 时期
隋唐 时期 宋元 时期 明清 时期
世界主要 中国 科技发明 45(件)
45(件) 67(件)
占百 分比 62﹪
71 ﹪ 57 ﹪
制瓷中心——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 畅销海内外 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 晋商、徽商等商帮
课堂小结
除行省,设三司,中央直属。 废丞相,撤中书,权分六部。 设厂卫,察官民,特务密布。 八股文,禁锢人,培养奴仆。 强君权,固统治,经济发展。
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材料二: 清初学者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 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df9f719e76c66137ee0619f8.png)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Hale Waihona Puke 历史下册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30页 0055页 0121页 0177页 0189页 0253页 0384页 0424页 0487页 0489页 0538页 0580页 0632页 0689页
封面/前言/目录 第1课 隋的兴亡 第3课 盛唐社会气象 第5课 科技发明与唐诗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第10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12课 元朝的统一与拓展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 第15课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第17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明清经济繁盛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第21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学习与探究之一 《清明上河图》展现的都市风貌
封面/前言/目录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
0002页 0030页 0055页 0121页 0177页 0189页 0253页 0384页 0424页 0487页 0489页 0538页 0580页 0632页 0689页
封面/前言/目录 第1课 隋的兴亡 第3课 盛唐社会气象 第5课 科技发明与唐诗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第10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12课 元朝的统一与拓展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 第15课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第17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明清经济繁盛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第21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学习与探究之一 《清明上河图》展现的都市风貌
封面/前言/目录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同步课件_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共4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同步课件_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共4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bb4bc6b10a6f524ccbf85d7.png)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
清朝前期,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宋朝有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清朝时期又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 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怎样的发展与变化?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朝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以苏州、湖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农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 主要的粮食产地;“湖广熟,天下足” 反映了清朝时期 农业的发展,湖南、湖北地区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也成为 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同时它也表明清朝前期我国高产农 业区域的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时期农业的发 展。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 材料中“天下有四聚”是指哪些城市?为什么被称 为“天下有四聚”?
京师、佛山、苏州、汉口。 因为这些城市的商业发达。
三、人口的增长
时间 17世纪初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人口 2亿 1.19亿 1.5亿 3.1亿
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扩 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 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 发展。
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可以感受到 清代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清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产 品增加,投入市场,商品经济活 跃。
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2.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 实,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的兴盛。
清朝前期,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宋朝有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清朝时期又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 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怎样的发展与变化?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朝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以苏州、湖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农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 主要的粮食产地;“湖广熟,天下足” 反映了清朝时期 农业的发展,湖南、湖北地区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也成为 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同时它也表明清朝前期我国高产农 业区域的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时期农业的发 展。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 材料中“天下有四聚”是指哪些城市?为什么被称 为“天下有四聚”?
京师、佛山、苏州、汉口。 因为这些城市的商业发达。
三、人口的增长
时间 17世纪初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人口 2亿 1.19亿 1.5亿 3.1亿
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扩 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 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 发展。
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可以感受到 清代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清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产 品增加,投入市场,商品经济活 跃。
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2.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 实,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的兴盛。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cabeae6ef705cc1754270905.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41页 0078页 0126页 0172页 0247页 0378页 0425页 0486页 0526页 0595页 0637页 0685页 0742页
封面/前言/目录 第1课 隋的兴亡 第3课 盛唐社会气象 第5课 科技发明与唐诗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第10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12课 元朝的统一与拓展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 第15课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第17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明清经济繁盛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第21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学习与探究之一 《清明上河图》展现的都市风貌
封面/前言/目录
北师大版七年
0002页 0004页 0041页 0078页 0126页 0172页 0247页 0378页 0425页 0486页 0526页 0595页 0637页 0685页 0742页
封面/前言/目录 第1课 隋的兴亡 第3课 盛唐社会气象 第5课 科技发明与唐诗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第10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12课 元朝的统一与拓展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 第15课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第17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明清经济繁盛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第21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学习与探究之一 《清明上河图》展现的都市风貌
封面/前言/目录
北师大版七年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件 (共41张PPT)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件 (共4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8f9fd0f482fb4daa58d4bca.png)
(2)瓦子(勾栏)(同学介绍一下:)
定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圈 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 原因: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文 化生活丰富起来。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商业活动: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 剃头、相面、算卦等 体育活动:武术、相扑、蹴鞠等
核心 娱乐项目:说唱、舞蹈、杂技、戏剧等 关键
13.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
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赵宋之世”耀目于文坛的文学 形式是( C A. 赋 ) B. 诗 C. 词 D. 小说
1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
画,一时多少豪杰。”该词选自《念奴娇· 赤壁怀古》。从词 的风格上看该词属于什么派别?( D ) A. 花间派 B. 婉约派 C. 南唐派 D. 豪放派
2.元曲
(1)发展概况: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把音乐、歌舞 、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代表人物:
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最优秀的是______ _________; 白朴 等,这四 郑光祖 、_____ 与他齐名的还有_______ 马致远 、_______ 人被誉为______________ 。 “元曲四大家”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冬至
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晚上 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图片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在宋元时期还有 什么节日?
春节
宋朝时称春节为: 元旦
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中秋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课件(共4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课件(共4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06a76dcf90f76c661371aeb.png)
伯 造纸术 指南针12、13世纪
四大发明的传播路线图
二、发达的中外交通 阅读62-63页“发达的中外交通”子目,第一、二 三段请标注
(一)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上丝绸之路: (1)宋元时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是__________ (2)宋代_________比较发达,发展到元朝时逐渐形成完 整的 制度。 (3)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上丝绸之路: (1)宋元时期 和 有了较大的发展。 (2)宋代的海路可通往____________________,远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驿站制度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 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 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想一想:元朝建立了遍布 全国的驿站,对政治、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 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促进了 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元朝驿站 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二)中外交流
看了上面的两则材料,你能否告诉大家 雕版印刷技术都 有哪些缺点与不足?
一、宋元时期的科技——1.活字印刷术
阅读教材59-60页“活字印刷术”子目,请标注
印刷术的演变、影响及传播
演 变
隋唐
宋代 元代 元朝中期
雕版印刷术 毕昇——(泥)活字印刷术
转轮排字法
王祯《农书》
铜活字印刷术
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火药,尤其是火药 武器的发明和推广,结 束了冷兵器的时代,使 战争的破坏力和杀伤力 大大增强。当火药武器 的制造方法传到欧洲, 更是加速了欧洲乃至世 界近代化的进程。
知识巩固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加快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 了世界文化的传播。 《新工具》第1卷第13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 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大发 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 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 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 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 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