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索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求解策略
6-SPS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一种新型求解方法
6-SPS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一种新型求解方法王艺博;马建涛【摘要】基于6-SPS并联机器人的结构特征,提出一种新的6-SPS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求解方法。
首先对固定姿态时的位置空间进行研究,然后对模型进行简化,进而用合适的方法对工作空间边界进行数学描述,在此基础上利用软件编程可以完成对6-SPS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边界的绘制。
【期刊名称】《机电信息》【年(卷),期】2016(000)021【总页数】2页(P156-157)【关键词】6-SPS并联机构;工作空间;位置空间【作者】王艺博;马建涛【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正文语种】中文机器人的工作空间指的是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本文以6-SPS并联机构动平台参考系原点作为参考点)的工作区域。
与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相关的定义有完全工作空间、位置可达空间、姿态可达空间、姿态固定时的位置空间、位置固定时的姿态空间等。
本文以姿态固定时的位置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定义为:在满足约束要求的前提下,平台处于某个固定姿态时平台参考点所能达到的所有点的集合,其可表示为完全工作空间的三维截面。
若要对工作空间进行描述,首先应对机器人逆运动学问题进行推导。
建立6-SPS平台坐标系如图1所示,其中下平台为固定不动的静平台,对应于静坐标系R:O-XYZ;上平台为动平台,对应动坐标系R′:O′-X′Y′Z′。
O′为动平台原点。
第i个杆件与静平台的交点记做Ai,与动平台的交点记做Bi。
因此可以将向量ai(i=1,…,6)定义为静平台的关节向量,并且该组向量在静坐标系R中是常量;将向量bi(i=1,…,6)定义为动平台的关节向量,并且该组向量在动坐标系R′中是常量。
定义矩阵Q为从动坐标系R′到静坐标系R的坐标变换矩阵,同时用ρi 表示第i条杆件的长度。
如果点O′的位置在固定坐标系R中可以用向量[r]R=[xr,yr,zr]T表示,则:括号外的角标表示该向量所在的坐标系。
06031343442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姓名:黄佳怡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指导教师:陈柏2010-1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利用柔索代替传统并联机器人中的刚性连杆作为驱动元件在所期望的工作空间中对末端执行器进行定位和定向的新型机器人。
由于其结构简单,惯性小,机构相对较轻,运动速度快,平动工作空间大,构型易于重新配置,制造维护费用较低,因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在对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其两种不同的应用,主要工作如下:分析了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基础理论,包括自由度,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工作空间求解,奇异性,拉力求解,刚度问题等,建立了其通用性基础理论模型,为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应用研究打下基础。
通过对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基础理论的研究,考虑其二维平面的应用,将其应用于太空舱外平面搬运机器人的建模设计中;考虑其三维空间的应用,将其应用于足球比赛拍摄机器人的建模设计中。
分别设计了两种机器人的构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与分析。
设计了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及控制系统,并选择搭建了太空舱外平面搬运机器人的实验样机,通过工控机给PMAC发送控制指令,实现了对该搬运机器人在平面内按规划的轨迹运动的有效控制,由此验证了本文研究工作的有效性。
本文通过对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通用理论的研究,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考虑了其两种应用;为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在不同应用下构型与自由度的组合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理论,模型,应用i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ABSTRACTCable-driven parallel robot is a new type of robot which locates and orientates its end-effector in the expected workspace by cables instead of rods.It has high research values because of its simple structure,little inertia,relatively light mechanism,rapid movement,large translational workspace,easy reconfiguration,and lower cost of manufacture and maintenance.So lots of researcher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cable-driven parallel robot.Combine with the former research experience,in this paper,two different applications of the cable-driven are researched based on its theoretical researches.The main works in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The basic theories of cable-driven parallel robot are analyzed;including degree of freedom,kinematics,statics,dynamics,workspace solving,singularity,tension solving,stiffness and so on.And the universal basic theoretical models of cable-driven are established,which are the foundations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cable-driven.Considering in planar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of cable-driven parallel robot,the extravehicular transport robot model is established.Considering its three-dimensional application,the football match shooting robot model is established.Then two novel robots have been designed to meet these two applications,and then the robots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respectively.Finally,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and control system of cable-driven parallel robot are designed,and the prototype of the extravehicular transport robot is constructed.The translational motion along the planned trajectory in plane has been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by the prototype,which can proves the validity of this research work.In this paper,the universal theories of cable-driven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two different applications are considered;the two designed robots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 of configuration and freedom under different application.Keywords:cable-driven,parallel robot,theory,model,applicationii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表清单图1.1典型串联机器人 (1)图1.2典型并联机器人—Setwart平台 (1)图1.3 Robocrane 机器人 (7)图1.4 FALCON机器人 (7)图1.5平面柔索驱动触觉感知装置Feriba-3 (7)图1.6 C4机器人 (7)图1.7大型射电望远镜柔索驱动机器人 (7)图1.8用于风洞的九根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 (7)图1.9用于修船的飞毯 (8)图2.1 m根柔索n自由度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图解 (11)图2.2 m根柔索n自由度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受力图解 (16)图2.3 m根柔索n自由度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图解 (17)图3.1 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平面构型 1 (27)图3.2 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平面构型 2 (27)图3.3 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平面构型 3 (27)图3.4 平面三自由度柔索驱动搬运机器人机构简图 (28)图3.5 动平台的三种位姿图解 (30)图3.6 动平台参考点Q的期望运动轨迹 (32)图3.7 动平台参考点Q的位置变化 (33)图3.8 四根柔索的长度的变化规律 (33)图3.9 四根柔索拉力变化规律 (34)图3.10作用在末端执行器上的力的变化曲线 (34)图3.11平面搬运机器人平动工作空间 (36)图3.12 二维范数表示的刚度分布图 (36)图3.13刚度条件数分布图 (37)v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图3.14平均刚度分布图 (37)图4.1 直升机航拍 (39)图4.2 摇臂拍摄 (39)图4.3 2002年世界杯转播机位设置图 (40)图4.4 Delta 并联机器人 (41)图4.5 足球拍摄机器人立体图 (41)图4.6 足球拍摄机器人运动学图解 (42)图4.7 足球拍摄机器人俯视图 (42)图4.8 机器人参考点P的期望运动轨迹 (47)图4.9参考点P的期望轨迹在ZY平面上投影 (47)图4.10 参考点P的期望轨迹在ZX平面上投影 (48)图4.11参考点P的期望轨迹在XY平面上投影 (48)图4.12机器人参考点P的位置变化 (49)图4.13 各根柔索的长度的变化规律 (50)图4.14足球拍摄机器人平动工作空间 (51)图4.15 二范数表示的刚度分布(Y=500mm) (52)图4.16 刚度条件数分布(Y=500mm) (52)图4.17 平均刚度分布(Y=500mm) (53)图5.1 m根柔索n自由度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立体简图 (54)图5.2 固定框架立体图 (55)图5.3 卷线机构图解 (56)图5.4卷线机构爆炸图 (56)图5.5转变运动模块 (57)图5.6 卷扬机构部分实物图 (57)图5.7 太空舱外平面搬运机器人立体简图 (57)图5.8太空舱外平面搬运机器人实物图 (57)图5.9 控制系统总框架图 (58)图5.10 PMAC系统组成 (59)图5.11 工控机及PMAC卡实物接线 (59)图5.12 电机伺服驱动器实物接线 (59)图5.13末端执行器实际运行时柔索长度变化曲线 (60)vi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3.1 运动学逆解仿真结果 (31)表3.2 运动学正解仿真结果 (31)表3.3 实验平台实测三种位姿下结果 (31)表4.1 运动学逆解仿真结果(单位:mm) (44)表4.2 运动学正解仿真结果(单位:mm) (45)vii承诺书本人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种柔索并联机器人的可达工作空间分析与刚度评价
一种柔索并联机器人的可达工作空间分析与刚度评价
汤奥斐;仇原鹰;段宝岩
【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3)005
【摘要】大射电望远镜(LT)馈源柔索支撑系统可视为一种柔索并联机器人(WDPR).基于馈源柔索支撑系统的非线性力学模型,引入张力、球铰和索长约束条件,确定了WDPR的可达工作空间.进而,借助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利用静刚度阵的最小奇异值来评价该机器人的刚度性能.通过对LT50m WDPR缩尺模型的空间运动数值仿真,绘制了三维可达工作空间图形及刚度曲面.分析结果表明,张力约束条件对LT可达工作空间影响最大,WDPR机器人与Stewart平台的刚度有明显差异.
【总页数】6页(P730-734,791)
【作者】汤奥斐;仇原鹰;段宝岩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7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7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
安,71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753.3
【相关文献】
1.柔索牵引式力觉交互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 [J], 张立勋;宋达;李来禄;薛峰
2.冗余并联柔索机器人变刚度控制的研究 [J], 汪选要;曹毅;黄真
3.一种3自由度并联柔索驱动机器人的变刚度特性研究 [J], 刘含玮;王洪光;李树军;何立波
4.一种柔索并联机器人的刚度解析 [J], 汤奥斐;仇原鹰;段宝岩;保宏
5.三自由度柔索并联搬运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工作空间分析 [J], 张龙;王世伟;牛奔;戴振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分析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分析并联机构是指由若干个运动副构成的平行结构,其中多个副同时对同一运动变量进行控制。
不同于串联机构,其运动自由度数目可以大于其中每个运动副的自由度数目之和。
并联机构不仅具有高刚度、高精度、高载荷能力等优势,还能够提供更大的工作空间并实现高精度运动和控制。
工作空间是指机构能够执行运动的位置和方向的组合。
在分析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时,应先确定其基本运动副及其限制条件,然后对每个基本运动副进行建模,最后求解并联机构的整体工作空间。
在基本运动副建模方面,目前主要有基于Minkowski(闵可夫斯基)和基于代数运算等两种方法。
基于Minkowski方法是将运动副看做一些联立的凸多面体,通过求解这些多面体的Minkowski和来得到机构的工作空间边界。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其高精度且应用范围广泛;缺点则是其计算复杂度较高,对于大型机构而言时间较长。
基于代数运算的方法则是基于运动副的运动学关系以及代数方程求解的原理,其优势是可以有效解决复杂机构的计算问题,但其缺点是对于数学求解能力要求较高。
在整体工作空间求解方面,可使用约束优化方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较为常见的算法。
其中,约束优化方法是一种以优化函数为目标,通过求解约束条件的方法得到最优解的算法。
而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则是通过模拟自然界进化和人类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来求解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并联机构存在多个运动副同时控制同一运动变量的情况,因此运动副之间的干涉问题需要得到充分的考虑。
在机构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优化以及演示分析,以保证机构的工作稳定性和灵活性。
综上所述,分析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该问题需要考虑机构的设计、运动干涉等复杂因素,需要运用数学、计算机技术等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解决。
近年来,随着机器人等高精度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的研究也将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分析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分析并联机构是指由多个平行连接的机构成为一个整体的机构,并且各个机构的端部都连接在一个移动平台上。
由于并联机构的结构特点和运动特性,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分析是指研究机构在各个自由度上能够达到的位置的空间范围,通过对工作空间的分析可以发现机构的最优设计方案,也可以作为机构控制算法的基础。
本文通过解析并联机构运动学进行点的追踪和空间区域的计算,具体阐述了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方法分析。
1. 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并联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机构中的每个部件都是由一些特定的活动单元构成,并且这些活动单元之间通过连接装置连接在一起。
因此,机构的运动学可以通过各个活动单元的运动来描述。
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方程可以表示为:F_1(x_1, y_1, z_1) + F_2(x_2, y_2, z_2) + ... + F_n(x_n, y_n, z_n) = 0其中,F_i 表示第 i 个活动单元的旋转和转移运动,(x_i, y_i, z_i) 表示第 i 个活动单元的位移向量。
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需要通过运动学基本参数的计算和方程的求解来完成。
由于并联机构的结构复杂,运动学分析过程中需要使用较为复杂的数学方法,如向量代数、矩阵运算等。
通过运动学分析可以得到并联机构各个自由度的移动范围,进而分析机构的工作空间。
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几何法,二是向量法。
(1) 几何法几何法是通过几何分析来计算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
将机构各个部件的长度、角度、形状等几何参数代入相应的几何模型中,运用几何关系计算出机构在各自由度上的工作空间。
几何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直接,易于应用。
但是,几何法受制于机构结构和形状的限制,难以解决复杂机构的工作空间分析问题。
另外,对于活动单元的未知参数难以求出,也是几何法的局限之一。
(2) 向量法向量法是指利用向量运算来计算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分析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分析【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包括其基本概念、数学建模、优势和局限性、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该方法在机器人领域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指出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在提高机器人精度、灵活性和速度方面的潜力,同时也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利用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未来的智能制造和自动化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背景、意义、目的、基本概念、数学建模、优势、局限性、应用领域、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展望、研究方向。
1. 引言1.1 介绍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背景随着工业4.0的到来,对于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研究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
并联机构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完成复杂的运动任务,因此在具有空间限制的场景下具有独特的优势。
目前,研究人员们正致力于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并联机构的性能和适应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数学建模,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分析其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工程领域中的作用与重要性,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1.2 说明研究的意义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联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从而为机器人设计和控制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研究并分析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可以为工程师们选择合适的机构设计方案和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机器人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深入研究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有助于开拓新的机器人应用领域,推动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研究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促进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分析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分析
并联机构是机构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由多个并联的杆件和连接件组成,具有灵活性强、工作空间大的特点。
并联机构是机械装置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分析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方法,可以采用几何方法或者代数方法进行计算。
几何方法
一般是通过几何关系来计算工作空间的位置和范围,而代数方法则是通过建立机构的运动
学方程来计算工作空间。
一、几何方法的分析
1. 几何约束方法:通过机构的几何特性来分析其工作空间。
对于一个平行四边形构
成的并联机构,可以通过几何约束来计算出杆件的运动范围,从而确定工作空间的位置和
范围。
2. 图形法:通过绘制机构的运动图形或者使用CAD软件进行仿真,来直观地分析并确定工作空间。
图形法可以直观地表示机构的运动轨迹,对于空间位置的分析非常有效。
二、代数方法的分析
1. 运动学方程法:通过建立机构的运动学方程,利用矢量分析和运动链分析来计算
机构的工作空间。
运动学方程法要求对机构的运动学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通过数学计
算来得出机构的工作空间。
在分析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方法中,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几何
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对机构的整体结构和几何特性进行分析;而代数方法则更加精确,
适用于对机构的运动学特性和运动轨迹进行分析。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对并联机构
的结构和运动学特性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地分析其工作空间。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分析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方法的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并联机构是一种具有多自由度和高刚度的机械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航天器、医疗设备等领域。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是指在机构运动的过程中,末端执行器能够达到的各个位置,是评价机构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研究可以帮助优化机构设计、改善机构性能,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工作空间的大小、形状、稳定性等特性直接影响着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精度。
研究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方法对于提高机构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方法,分析影响因素并总结已有方法,同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实验验证,进一步完善并优化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特性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已有方法的优缺点,提出新的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以期能够为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通过本研究,可以全面了解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影响工作空间的因素,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方法并进行比较,同时探索提出新的方法来优化工作空间设计,最终通过实验验证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从而为未来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促进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研究和应用,为相关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并联机构是一种重要的机械结构,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和机器人领域。
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是指机构能够执行运动的范围,它直接影响到机构的运动性能和工作效率。
对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有助于深入了解机构的运动规律和特性,为工程师设计和优化并联机构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分析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影响因素,可以指导工程师合理设计机构结构和工作参数,提高机构的运动稳定性和精度。
一种柔索并联机器人的可达工作空间分析与刚度评价
J
( r, R)
,
( 8)
( r, R) 为满足张力约束的子空间, L ( r, R) 为满足索长约束的子空间, J ( r, R) 为满足球铰约束的子空间. 图 1 所示的馈源球冠是馈源舱的理论设计的球壳形工作空间, 式 ( 8) 给出的是馈源舱实际可达到的工作
空间 , 两者是不同的 . 可达空间是否包含理论空间将由后面的具体仿真计算判断 .
2006 年 10 月 第 33 卷 第 5 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OUR NAL OF XIDI AN UNIV ER SI TY
O ct . 2006 V ol . 33 N o. 5
一种柔索并联机器人的可达工作空间分析与刚度评价
汤 奥 斐, 仇 原 鹰, 段 宝 岩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 学院 , 陕西 西安 710071) 摘要 : 大 射电望远镜 ( L T ) 馈源柔索支撑系统可视为一种柔 索并联机器 人 ( WDP R) . 基于 馈源柔索 支撑 系统的非线性力学模型 , 引入张力 、 球铰和索长约束条件 , 确定 了 WDP R 的 可达工作空 间 . 进 而 , 借 助于 有限元分析方法 , 利用静刚度阵的最小奇异值来评价 该机器人的刚度性能 . 通过 对 L T 50 m WD PR 缩尺 模型的空间运动数值仿真 , 绘制了三维可达工作空 间图形及 刚度曲 面 . 分 析结果 表明 , 张力约 束条件 对 LT 可达工作空间影响最大 , W DPR 机器人与 Stew art 平 台的刚度有明显差异 . 关键词 : 大射电望远镜 ; 柔索并联机器人 ; 工作空间 ; 刚度 中图分类号 : T H 753.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2400( 2006) 05 - 0730 - 05
基于DSP的柔索驱动并联机构控制系统
基于DSP的柔索驱动并联机构控制系统周中喜;张志安;盛娟红【期刊名称】《兵工自动化》【年(卷),期】2016(035)006【摘要】针对某被动防护系统对平台姿态的控制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柔性绳索并联机构,并为该机构设计一款控制系统。
建立基准坐标系和动平台固连坐标系,在上述坐标系下分别用球坐标角和欧拉角表示动平台的姿态,并给出2种姿态表示的转换关系。
分析该机构的运动反解模型,建立关于索长的 PID控制模型。
通过电机转动角度改变绳索的长度。
根据建立的模型与控制要求设计控制系统的软件和基于DSP的硬件。
实验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各个模块工作稳定、高效,控制模型正确、有效,达到控制要求,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To meet certain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a passive protection system of the platform attitude,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cable-parallel manipulator and designs a control system for the manipulator. Establishes two coordinate system, one is fixed on the static platform and the other one fixed on moving platform. Uses spherical coordinates and Euler angles to indicate the attitudes of the moving platform respectively, and then gives the transform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is method builds onthe PID control model of cable length by analyzing inverse kinematic solution, and changes the length of the rope on the basis of the motor rotational angle. After that, the software of the control system and its hardware which is based on DSP a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model and the control requirements. Finally,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s verify that: each module of the control system is stable, and the control model is also correct, the design meets the control requirements and realize the expected function.【总页数】6页(P60-65)【作者】周中喜;张志安;盛娟红【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弹药国防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4;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弹药国防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4;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弹药国防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3【相关文献】1.柔索驱动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算法与布局优化 [J], 张立勋;宋达;李来禄;薛峰2.柔索驱动并联机构随动平台运动学分析 [J], 王震; 于正林; 朱振涛3.基于工作空间最大化的平面柔索驱动并联机构优化设计 [J], 张耀军;张玉茹;戴晓伟4.求解柔索驱动并联机构最大任务空间的区间分析法 [J], 邹愉;张玉茹;王党校5.基于Grassmann线几何的平面柔索驱动并联机构奇异分析 [J], 张耀军;张玉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柔索并联机器人的可达工作空间分析与刚度评价
WD Ri cni dt b ujc t ers ci s ntecb ni s shr a ji s adcb n ts P o fme e b t Ot t t n h al t s n . pe clon . n al l g h. s r O s e h er o o i ee o i t ee
F rh r r .t e s ai si n s ma rx o h D S e t b ih d b h ii lme t a ay i t si t u t emo e h t t t f e t f t e W PR i s a l e y t e f t ee n n lss O e t c f s i s ne a m e
TANG 一 f Ao ,QI Y a — i g, DUAN oy n u ny n U Ba — a
( c o lo e h n - lc r n c S h o f M c a o ee t i .Xi in Un v ,Xi n 7 0 .Chn ) o da i. 7 a 1 0 1 ia A  ̄ me : Th e d c b es p o t g y t m ft el r er do t ls o e( T)c n b e ad d a ied v n l t e fe a l u p ri s se o h ag a i ee c p L - n a e rg r e sa w r r e i p rl l o o W DPR) a el n t en nie r c a ismo e o hss se .t er a h bewo k p c f h a al b t( er .B s e o h o l a n ma h nc d l ft i y tm h e c a l r s a eo e t
一种新型6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分析
B cD , 指 向静 平 台 内 部 ; 别 在 B 、 处 建 Y 轴 分 c 点
一
个球 面副联 接 而 成 , 每 条 支链 始 保 持 终 在 一 个 平 且
立 动 坐标 系 B I W C 2 其 中 f I 2 W
2 与 同
面 A BCD 内绕 A 处 的转 动 副 整 体 转 动 ; 、 平 台 动 静
( 南大 学 机 械 工 程学 院 , 江 江苏 无锡 2 4 2 ) 1 12
摘要 : 文章提 出 了一种 3一R R R S的新型 并联 机 构 , 采 用 矢量 法对 其进 行 了位 置逆 解 , 并 求得 其逆 解 方程 ;
通过 具体 算例 分析给 出了极 限边界搜 索法 的具体 算 法及程 序 流程 图 , 利 用 ma a … 数 学工具 采 用极 限 并 tb l
上 P O i ,, ) D ,A ( =12 3 分别 互成 1 0 。 2 。
、
在静 平 台上 建 立 定 标 系 O Y X 轴 指 向 , X Z, z 轴 垂 直于静 平 台 指 向 动 平 台 ; 平 台 上 建 立 动 坐标 系 动 py, xz 轴指 向 c , 1 z轴 垂 直 于 动 平 台平 面 向 上 ; 在 处 建 立 动 坐 标 系 AX , 轴 过 i z Y 点 垂 直 于 面
( c o lo c a ia E gn eig S uh r n teU ies y 10 iu R a Wu i in s 1 1 2, hn ) S h o fMe h nc l n ie r , o tenYa gz nv ri 8 0 L h o d, x a g u2 4 2 C ia n t J
该 3R R - R S型机 构 ( 如下 图 1所 示 ) 由动 平 台 、 , 静 平 台及 三条 支链组 成 。动 、 平 台均 为正 三角 形 , 0 静 P、 分别为其 形 心 ; 、 动 静平 台 之 间通 过 三条 支链 连 接 , 每 条支链 由三个 构件 B 、 cD 、 过 三个 转 动 副 和 B c 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机电技术2017年10月一种柔索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求解策略#冀洋锋(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针对柔索并联机构中的工作空间求解问题,提出了通过判断柔索在动平台姿态变化前后与平面之间的位置 符号是否改变的办法来判断柔索之间的干涉情况,简化了柔索之间的干涉分析算法;同时,通过对动平台的几何简化算 法,使得在工作空间求解过程中可以兼顾动平台的复杂外形。
由于同时考虑了柔索之间以及柔索与动平台之间的干涉, 本文的求解策略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工作空间解。
关键词:柔索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干涉分析中图分类号:T H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4801(2017)05-002-03D01:10.19508/ki.l672-4801.2017.05.001柔索并联支撑机构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由于具有工作空间大、机动性能高、承载能力强和结 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势,该种类型的支撑机构近 年来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
柔索并联支撑机构 的工作空间是该机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工作空 间的分析计算是柔索并联支撑机构一个重要的研 究方向,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 究[1]。
柔索并联支撑机构的工作空间定义为:动平 台的力和力矩可以施加的所有姿态的集合。
由于柔索只能单方向承受拉力,施加在动平台上的 所有外力和外力矩必须通过非负的索拉力来平 衡,且索拉力需要在空间上闭合,由此而计算出的 工作空间称为力闭合工作空间。
南洋理工大学的 Lim和Guilin[3],以及都灵理工大学的Ferraresi等对 这一类型的工作空间进行了一定的研究[4]。
也有 学者根据绳拉力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取值这一约束 条件,研究了柔索并联机构的力矩可行工作空间,伊斯法罕大学的Hadian和拉瓦尔大学的Kaveh等 对力矩可行的工作空间进行了一定研究[5’q。
国内方面,安徽理工大学的汪选要[7],西安电子科技 大学的刘欣、仇原鹰[8]等,都提出了类似的工作空 间研究方法。
柔索并联支撑系统工作空间的一个重要影响 因素是柔性索之间的干涉。
传统的干涉计算方法 是通过求解任意两根索之间的最小距离来进行判 断的[9]。
另外,由于应用领域不同,在一般的工作 *空间分析中,学者们习惯于将柔索并联支撑的动 平台作为规则的形体来处理,这样忽略了柔索与 动平台之间的干涉问题,所得结果经常不能真实 反映支撑机构的工作空间。
本文针对工作空间分析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提出了在工作空间中考虑动平台几何形状的想 法,并给出了分析柔索与动平台之间干涉的算法。
通过新的算法,将柔索之间的干涉和柔索与 动平台之间的干涉分析方法进行了统一,可以提 高干涉分析的效率和准确度。
1柔索之间干涉分析通过两根索之间距离来判断干涉是否存在的 传统做法计算量大,效率比较低下。
事实上,是否 发生干涉可以从姿态变化前后索之间的位置关系 来判断,图1和图2为姿态改变前后两种柔索位置关系。
图1和图2中粗点画线十字架代表具有复杂 外形的动平台,而儿6;和4办分别代连接动平台和 支撑框架的两根柔索。
取任意一根柔索(图中取 ▲ft)与另一根柔索与动平台之间连接点4组成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472234)作者简介:冀洋锋(1981—),男,博士生,研究方向:柔索并联机器人在风洞试验中的应用。
第5期 冀洋锋:一种柔索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求解策略图2发生干涉个平面M 為。
在图1中,动平台从左到右的位姿变 化过程中,柔索始终位于平面灿為的后面,这 种情况下肯定不会有干涉情况发生。
反观图2中, 动平台姿态从左到右的过程中索从平面 的后面运动到了前面(索4办从虚线变成实线表 示)。
由于柔索是连续的,事实上不会发生这种情 况,这时可以判断出,两根柔索之间发生了干涉。
由此可以认为,如果把為尽位于平面為后 面、前面和平面上分别记做正、负和零,则在干涉 发生时柔索与平面之间位置关系有一个换号的过 程,此时可以判断出肯定有干涉发生。
因此,分析 两根柔索之间在不同的姿态下是否会发生干涉可 以简单地通过分析姿态变换前后柔索与相关平面 之间的位置关系符号是否发生改变来判断。
根据 这一思想,柔索之间干涉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1) 在动平台姿态改变前,计算索和平面 為的位置关系,并将其按式(1)做记录。
〜= 1尖立于平為后面i = 0尖巧位于平酿岁為上面 (1)V , = _ 1尖巧位于平面前面其中&表示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 = sign 〔(次x 尽)-M ) ⑵2) 姿态改变后,计算索為在平面儿B 為上的投影从:A ^Aj -t-n(3)其中:r e = Ai Bi X AjBi , t = ri'Bfij j n n 〇3)在姿态改变后再次计算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_2,方法同的求解。
这时候如 果&_2和\_1相等,说明柔索4^1.与平面為之 间的空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发生干涉;如果 〜_2和&<不相等,则两根柔索之间已经发生了 干涉。
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干涉分析,并不需要计算所有柔索之间的情况,那样计算量会成倍增加。
根据机构结构特点,有些索之间是永远不会发生 干涉的,可不予考虑。
只需要计算可能发生干涉 的几组柔索之间的情况即可,这样可以极大地减 少计算量,提高工作空间分析的效率。
2柔索与动平台之间干涉分析采用上文提出的通过姿态变换前后柔索与平面之间位置符号是否发生改变的方法可以快速地 分析出柔索之间的干涉情况。
对于具有复杂外形 的动平台,也可以用这一方法来进行,不过需要对 动平台进行适当的简化。
图3所示为一具有复杂外形的动平台示意 图。
为了应用上文提到的方法来分析连接在该模 型上的柔索与模型之间是否会发生干涉,需要对 模型进行一定的简化。
根据模型的外形特点,这 里用1 ~ 5这5个具有代表性的平面来代表动平 台,如图3所示。
图3动平台外形简化方法在分析动平台姿态变化前后柔索是否与动平 台干涉时,只需要分析某一柔索与这5个平面之 间的位置关系在姿态变化前后是否发生符号改变 即可。
这样做可以极大地简化工作空间分析的计算量,提高分析计算的效率。
3工作空间求解策略通过前两节的分析,将柔索彼此之间以及柔索与动平台模型之间的干涉算法进行了统一,用 同一种算法即可同时分析两种干涉的发生情况。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简化了柔索之间干涉的分析 情况;二是把柔索与动平台之间的干涉情况纳人 了工作空间的分析流程,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
根据索并联机构的力矩可行工作空间求解理 论,对于一般的n 柔索m 自由度冗余约束的柔索 并联支撑机构,满足工作空间的力闭合约束条件 如下所示:J a -T +W a = 0(4)4机电技术2017年10月式中:为机构的雅克比矩阵,:T 为各柔索的拉 力向量,而[为动平台受到的外力和力矩。
如果 在上式两边左乘矩阵的伪逆乃T +,可以得到:T =J a t +-W a + (I ~J a ^J at)\(5)式中:/是单位矩阵,A 是柔索的内部拉力调节系 数。
分析式(5)可以得到如下的表达式:(/_dT )A E [0,+叫(6)当式(6)成立,即表达式所有解都是正值时,每根柔索的拉力\必定为正值,此时满足力封闭 工作空间的存在条件,则存在这组拉力解的姿态 为工作空间的解。
基于以上力闭合工作空间求解理论,结合本 文给出的干涉计算方法,可以得到并联机构工作 空间计算流程如下:1)初步预定一个近似的模型参考点的工作空间范围,并从中随机产生大量姿态点,假设这样的 姿态共有料。
2) 计算每个姿态点的,假如式(6)不成 立,则该点不属于机构的工作空间;如果成立则继 续下一步。
3)判断柔索与平面之间是否有符号改变发生:有改变则该姿态不属于所求工作空间;若无改 变,得到一个待求工作空间点。
直至所有点判断 完毕,得到了机构的有效工作空间。
以上求解流程总结如图4所示。
对具体的柔参考文献:[1] 胡蕴博.风洞试验WDPSS -8并联支撑系统的工作空间理论分析及优化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2015.[2] TADOKORO S , NISHIOKA S , KIMURA T , et al . On fundamental design of wire configurations of wire driven parallel manipu lators with redundancy [R ]. Boston , MA , USA , 1996 : 151-158.[3] LIM W B , YANG G , YEO S H , et al . A generic force—closure analysis algorithm for cable—driven parallel manipulatois [J ].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11,46(9) : 1265-1275.[4] FERRARESI C , PAOLONI M,PESCARMONA F . A new methodolog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workspace of six-DOF re dundant parallel structures actuated by nine wires [J ]. Robotics , 2007,25 (1): 113-120.[5] H A DI A N H , F A TT A H A . Best kinemat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6-6 cable-suspended parallel robot [R ]. Beijing , China : IEEE ,2008:510-515.[6] AZIZIAN K , CARDOU P , MOORE B . On the Boundaries of the Wrench—Closure Workspace of Planar Parallel Cable—Driven Mechanisms [C ]. Journal of Mechanisms & Robotics , 2010,4 (2) : 437-448.[7] 汪选要,曹毅,黄真.冗余并联柔索机构姿态工作空间的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12): 183-185.[8] 刘欣,仇原鹰,盛英.绳牵引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存在条件证明及一致求解策略[J ].机械工程学报,2010,46(7) :27-34.[9] ERICSON C . Real-time collision detection [M ]. San Fransisco:Morgan Kaufmann ,2005.索并联支撑系统,根据上面流程在MATLAB 中编 程,可以快速求解出柔索并联支撑机构的有效工 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