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归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峰.试谈中药归经[J].杏林中医药,2006,26(10):167-168.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由于现代医药学家研究中药归经所应用的原理和手段不同,所以 造成了认识归经的方法多种多样,实验研究归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 几种。
环核苷酸检测法 受体学说研究法
有效成分分布法 微量元素观测法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现代归经研究机理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药归经进行 了多方面理论与实验研究,研究思路多从
1
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及 其作用部位研究中药的归经
2
根据药理效应,选定特异性的 药理观察指标研究中药的归经
现代归经研究机理
1 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是以化学物质的形 式进入人体参加体内代谢过程,从而纠正 病理状态的。中药之所以能治疗疾病,也 是由于它内在的物质基础,这就是中药所 含的各种有效成分。
如果是多成分,则受网络药动力 学控制,由定量的关系研究中药归 经。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4 微量元素观察法
Mg2+、Ga2+等有益于生命体活动 的元素应用群子统计力学计算方法, 得到人体各器官组织及中药生命动 力元素分布的群子参数,对比找出 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判断归那经
存在的问题
现代实验研究对中药归经本质的探讨主要从药化、 药理及临床方面,它不仅具有基础研究意义,而且又 为应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近年来虽对此 点击添加标题 做了许多实验研究,但是由于实验研究起步较晚,其 理论与方法尚不完善,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着一 些问题。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3 有效成分分布法
运用药物动力学技术的同位素示 踪、放射自显影及高效液相色谱分 析法,观察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组 织脏器的分布特点,从而说明中药 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与中药归经的 关系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3.3 有效成分分布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直观的思路,由于 药物归经是有效成分群对经络脏腑选择 性的药效作用结果,与药物浓度和效应 系数两者相关,药物浓度受药物动力学 控制,效应系数由 Hill量效关系控制,
如大黄所含的蒽醌衍生物为泻下的主要成分,它在小肠内逐渐分解产 生蒽醌苷及双蒽酮苷吸收入血,再经大肠排出时可刺激大肠,使大肠运 动增加而导致泻下。用大黄浸膏灌胃给药,可使大肠运动加强,如结扎阻断 小肠和大肠交界处,再将蒽醌苷注入小肠,药物仍在大肠起作用[4]。表明大 黄致泻作用与其泻下成分主要分布在大肠有关,这和中药学认为大黄归 大肠经是一致的。
中药归经与现代研究
汇报人: 徐鸿涛
Contents
传统中医归经研究 现代归经研究机理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如同中医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各个时期均将归经理论与临床实践心得相结 合,使归经理论逐渐完善趋于成熟,促进了归 经理论的应用和推广。至此,归经理论作为中 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独立了出来,标志 着传统中医形成了对中药选择性作用于脏腑经 络的系统认识[1]
传统中药归经理论[2]
中药归经中的部位是功能和脏腑组织的综合 概念,它包括解剖实体,更主要的是包括了整 个功能系统的概。中药归经所指的脏腑经络并 不能与现代解剖组织学中的内脏器官等同起, 如中医中的心并不完全等于西医所指的心脏, 实际上它包括了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部分生 理功能。从现有资料看,归经广泛涉及到经络、 脏腑、部位、组织等各个方面。
传统中药归经理论[2]
李盛青等[6]以《中药大辞典》所载 5700多 味药物和杨霖等[7]以《中药学》中记载的 481 味中药为依据,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数据库来分 析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将“味”与“效”、 “味”与“性”结合起来进行了文献学研究 结论是辛味主入肝、脾、肺经,苦味主入肝 经,甘味主入肝、脾经,酸味主入肝、脾、肺 经,咸味主入肝、肾经,与传统认识的五味入 五脏有所不同,所有药物总的倾向入肝经。
人体患病是由于脏器或组织的生理机能发生不足或障碍所致。而药物 的治疗作用是依据药物对脏器或组织的生理机能的增强与病理变化的纠 正而总结出来的。如槟榔归心、胃、大肠经,受体学说认为,槟榔含有 乙酰胆碱,与心脏受体结合产生抑制作用,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与 胃肠受体结合则产生兴奋作用,能促进唾液、汗腺分泌,增强胃肠蠕动, 与传统中药归经中,槟榔归心、胃、大肠经是正确的[5]。
传统中药归经理论[2]
这时中药的归经衍生出了功能性的“味”, 而不是原药物真实的口感之“味”,同时还 将“颜色”、“五行的生克”学说应用到了 归经,可以用于修补经典归经理论的不足 如白芨味苦却不归心经,因其色白入 肺,性涩而补肺敛肺,故归肺经; 如党参味不辛,反入肺经,有益肺气 的作用,是因其味甘入脾,具有补气益脾 之功,脾气健旺,化源充足,则肺气受益, 此为培土生金。
存在的问题
3 实验研究所用的动物多为健康者,未选用病态 动物模型,其结果有失真之嫌
处于病理状态下的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与生理状态下是不 同的,许多中药在病理状态下才能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但 对正常的人或动物并无作用,所以健康的人或动物不能准确 地反映药物在病理状态下的体内过程
青霉素对健康的人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但在脑炎时便可 通过。中医临床也发现,五苓散对水肿患者有明显的利尿作 用,而对健康机体却无作用。又如发汗解表药在有效剂量内 可使表证发热的患者汗出而解
[1]董江涛. 归经理论体系的形成[J].中国医药学报, 1997,12(2) :13-15.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 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从而提 示,根据药物的性味总结用药 规律,为形成药物归经的理论 奠定基础
传统中药归经理论[2]
后世医家逐渐将此理论用于临床,在配 方治疗上更加精确而合理,疗效也大为提 高,逐渐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位的选择 作用进行了归纳,使之系统化,从而形成 了归经理论,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3] 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6. [4]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85:43.
现代归经研究机理
2 药理药效作用的靶器官
现代药理学认为,药物之所以产生治疗 作用,是因为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靶 细胞某一部位,并与之结合,引起一系列 生化反应,最终产生生理效应。
新的研究方法
1 采用“穴药”法研究--中药成分群与经络脏腑的 作用关系可降解直接与脏腑研究中药归经的难题 2 现代超分子化学的印迹理论--为中药归经与经络 脏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验支撑 3 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为中 药归经提供了定量表征手段
新的研究方法
2 现代超分子化学的印迹理论--为中药归经与经络 脏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验支撑 目前,在中医药领域,分子印迹技术仅用于 中药成分提取、分离、分析与活性成分的筛选, 而对其能解释中医药基础理论所具有的独特优 势还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此,中药归经是用来标明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走 向、归属、有定向定位的概念,经是指经络,既包括经 络,也包括脏腑及脏腑病变证候群,是药物对人体特定 部位有识别的选择性作用
传统中药归经理论[2]
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仪器,不可 能展开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有效成 分结构研究,只能凭感观来对药物类 型进行归经研究,主要靠长期的临床 积累,采用经验总结,以众多医案或 药物流传后世,便形成了五味理论, 因此,古代是以味为单位进行中药有 效群的最初归经研究。
存在的问题
1 没有明确提出中药归经的机制与物质基础特性, 并进行解释,只是单纯说是“味”、“色”、 “效”、有效成分或微量元素等较为笼统的概念, 因此无法从生命代谢规律方面阐明其归经的物质基 础 2 对于评价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方式没有一套 切实可行的药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各经络脏腑的选 择性作用没有定量的药理学参数表征
1 环核苷酸检测法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检测 各组织、器官中环核苷酸浓度的 变化,从而确认药物对某脏器或 组织的选择性作用,以此说明环 核苷酸与中药归经的关系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1.1 环核苷酸检测法 细胞内环核苷酸 cAMP,cGMP为 细胞功能调节的重要物质,且各组织 脏器中的含量水平,基本上可以反映 其细胞功能的某一动态平衡状态,分 析中药成分群对各组织器官中环核苷 酸类物质水平的影响,从而推断其归 经。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2 受体学说研究法 利用电镜技术、放射性同位 素标记,观察中药的有效成分 与受体结合特点,说明中药归 经与受体的关系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2.2 受体学说研究法
采用了现代受体的靶点作用来代替中医的脏 腑经络名称,由于实体的受体靶点比抽象的经络 脏腑易于实验,因此本法也易为大家采用,在 此基础上,进行经络脏象的研究,将所有经络 脏腑的受体类型分布研究清楚,然后建立起受 体与中药成分群作用量关系,找出中药有成分 群对不同经络脏腑受体的整体作用趋势,可以 获得中药归哪经.
存在的问题
4 忽略了中医脏腑与现代医学解剖学器官的差异
中药归经所指的部位是功能和脏腑组织的综合概念,它 既包括了解剖学的解剖实体,更主要地包括了整个功能系统 的概念,中医学脏腑理论中的“心”、“肝”、“脾”、 “肺”、“肾”等脏器,虽与西医学的内脏名称相同,但在 生理、病理的含义上却不完全相同 近年来为使研究对象更接近中医学的脏腑内涵,有人用 生物物理学技术测定出人体14条经脉线,为中药归经的现 代实验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
新的研究方法
具有相似印迹模板的中药分子可与其具 相似印迹模板孔穴的脏腑产生印迹作用,表 现出中药模板分子与水通道选择性的印迹作 用,在血液流动情况下,人体宏观表现出分 子筛层析现象,根据印迹分子的理化性质, 可出现该物质所带的光,电,磁,热及特定 性质的各向异性,宏观上表现出脏象。
新的研究方法
分子印迹,又称为分子烙印,也叫分子模 版技术,最初来源于诺贝尔奖获者 Pualing的 抗体产生理论,分子印迹技术是指以某一特定 的目标分子( 模板分子“印迹分子或烙印分子) 为模板,制备对该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聚合 物的过程,通常被描述为制备与识别。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由于现代医药学家研究中药归经所应用的原理和手段不同,所以 造成了认识归经的方法多种多样,实验研究归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 几种。
环核苷酸检测法 受体学说研究法
有效成分分布法 微量元素观测法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现代归经研究机理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药归经进行 了多方面理论与实验研究,研究思路多从
1
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及 其作用部位研究中药的归经
2
根据药理效应,选定特异性的 药理观察指标研究中药的归经
现代归经研究机理
1 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是以化学物质的形 式进入人体参加体内代谢过程,从而纠正 病理状态的。中药之所以能治疗疾病,也 是由于它内在的物质基础,这就是中药所 含的各种有效成分。
如果是多成分,则受网络药动力 学控制,由定量的关系研究中药归 经。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4 微量元素观察法
Mg2+、Ga2+等有益于生命体活动 的元素应用群子统计力学计算方法, 得到人体各器官组织及中药生命动 力元素分布的群子参数,对比找出 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判断归那经
存在的问题
现代实验研究对中药归经本质的探讨主要从药化、 药理及临床方面,它不仅具有基础研究意义,而且又 为应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近年来虽对此 点击添加标题 做了许多实验研究,但是由于实验研究起步较晚,其 理论与方法尚不完善,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着一 些问题。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3 有效成分分布法
运用药物动力学技术的同位素示 踪、放射自显影及高效液相色谱分 析法,观察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组 织脏器的分布特点,从而说明中药 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与中药归经的 关系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3.3 有效成分分布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直观的思路,由于 药物归经是有效成分群对经络脏腑选择 性的药效作用结果,与药物浓度和效应 系数两者相关,药物浓度受药物动力学 控制,效应系数由 Hill量效关系控制,
如大黄所含的蒽醌衍生物为泻下的主要成分,它在小肠内逐渐分解产 生蒽醌苷及双蒽酮苷吸收入血,再经大肠排出时可刺激大肠,使大肠运 动增加而导致泻下。用大黄浸膏灌胃给药,可使大肠运动加强,如结扎阻断 小肠和大肠交界处,再将蒽醌苷注入小肠,药物仍在大肠起作用[4]。表明大 黄致泻作用与其泻下成分主要分布在大肠有关,这和中药学认为大黄归 大肠经是一致的。
中药归经与现代研究
汇报人: 徐鸿涛
Contents
传统中医归经研究 现代归经研究机理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如同中医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各个时期均将归经理论与临床实践心得相结 合,使归经理论逐渐完善趋于成熟,促进了归 经理论的应用和推广。至此,归经理论作为中 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独立了出来,标志 着传统中医形成了对中药选择性作用于脏腑经 络的系统认识[1]
传统中药归经理论[2]
中药归经中的部位是功能和脏腑组织的综合 概念,它包括解剖实体,更主要的是包括了整 个功能系统的概。中药归经所指的脏腑经络并 不能与现代解剖组织学中的内脏器官等同起, 如中医中的心并不完全等于西医所指的心脏, 实际上它包括了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部分生 理功能。从现有资料看,归经广泛涉及到经络、 脏腑、部位、组织等各个方面。
传统中药归经理论[2]
李盛青等[6]以《中药大辞典》所载 5700多 味药物和杨霖等[7]以《中药学》中记载的 481 味中药为依据,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数据库来分 析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将“味”与“效”、 “味”与“性”结合起来进行了文献学研究 结论是辛味主入肝、脾、肺经,苦味主入肝 经,甘味主入肝、脾经,酸味主入肝、脾、肺 经,咸味主入肝、肾经,与传统认识的五味入 五脏有所不同,所有药物总的倾向入肝经。
人体患病是由于脏器或组织的生理机能发生不足或障碍所致。而药物 的治疗作用是依据药物对脏器或组织的生理机能的增强与病理变化的纠 正而总结出来的。如槟榔归心、胃、大肠经,受体学说认为,槟榔含有 乙酰胆碱,与心脏受体结合产生抑制作用,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与 胃肠受体结合则产生兴奋作用,能促进唾液、汗腺分泌,增强胃肠蠕动, 与传统中药归经中,槟榔归心、胃、大肠经是正确的[5]。
传统中药归经理论[2]
这时中药的归经衍生出了功能性的“味”, 而不是原药物真实的口感之“味”,同时还 将“颜色”、“五行的生克”学说应用到了 归经,可以用于修补经典归经理论的不足 如白芨味苦却不归心经,因其色白入 肺,性涩而补肺敛肺,故归肺经; 如党参味不辛,反入肺经,有益肺气 的作用,是因其味甘入脾,具有补气益脾 之功,脾气健旺,化源充足,则肺气受益, 此为培土生金。
存在的问题
3 实验研究所用的动物多为健康者,未选用病态 动物模型,其结果有失真之嫌
处于病理状态下的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与生理状态下是不 同的,许多中药在病理状态下才能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但 对正常的人或动物并无作用,所以健康的人或动物不能准确 地反映药物在病理状态下的体内过程
青霉素对健康的人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但在脑炎时便可 通过。中医临床也发现,五苓散对水肿患者有明显的利尿作 用,而对健康机体却无作用。又如发汗解表药在有效剂量内 可使表证发热的患者汗出而解
[1]董江涛. 归经理论体系的形成[J].中国医药学报, 1997,12(2) :13-15.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 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从而提 示,根据药物的性味总结用药 规律,为形成药物归经的理论 奠定基础
传统中药归经理论[2]
后世医家逐渐将此理论用于临床,在配 方治疗上更加精确而合理,疗效也大为提 高,逐渐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位的选择 作用进行了归纳,使之系统化,从而形成 了归经理论,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3] 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6. [4]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85:43.
现代归经研究机理
2 药理药效作用的靶器官
现代药理学认为,药物之所以产生治疗 作用,是因为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靶 细胞某一部位,并与之结合,引起一系列 生化反应,最终产生生理效应。
新的研究方法
1 采用“穴药”法研究--中药成分群与经络脏腑的 作用关系可降解直接与脏腑研究中药归经的难题 2 现代超分子化学的印迹理论--为中药归经与经络 脏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验支撑 3 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为中 药归经提供了定量表征手段
新的研究方法
2 现代超分子化学的印迹理论--为中药归经与经络 脏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验支撑 目前,在中医药领域,分子印迹技术仅用于 中药成分提取、分离、分析与活性成分的筛选, 而对其能解释中医药基础理论所具有的独特优 势还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此,中药归经是用来标明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走 向、归属、有定向定位的概念,经是指经络,既包括经 络,也包括脏腑及脏腑病变证候群,是药物对人体特定 部位有识别的选择性作用
传统中药归经理论[2]
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仪器,不可 能展开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有效成 分结构研究,只能凭感观来对药物类 型进行归经研究,主要靠长期的临床 积累,采用经验总结,以众多医案或 药物流传后世,便形成了五味理论, 因此,古代是以味为单位进行中药有 效群的最初归经研究。
存在的问题
1 没有明确提出中药归经的机制与物质基础特性, 并进行解释,只是单纯说是“味”、“色”、 “效”、有效成分或微量元素等较为笼统的概念, 因此无法从生命代谢规律方面阐明其归经的物质基 础 2 对于评价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方式没有一套 切实可行的药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各经络脏腑的选 择性作用没有定量的药理学参数表征
1 环核苷酸检测法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检测 各组织、器官中环核苷酸浓度的 变化,从而确认药物对某脏器或 组织的选择性作用,以此说明环 核苷酸与中药归经的关系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1.1 环核苷酸检测法 细胞内环核苷酸 cAMP,cGMP为 细胞功能调节的重要物质,且各组织 脏器中的含量水平,基本上可以反映 其细胞功能的某一动态平衡状态,分 析中药成分群对各组织器官中环核苷 酸类物质水平的影响,从而推断其归 经。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2 受体学说研究法 利用电镜技术、放射性同位 素标记,观察中药的有效成分 与受体结合特点,说明中药归 经与受体的关系
现代归经研究方法
2.2 受体学说研究法
采用了现代受体的靶点作用来代替中医的脏 腑经络名称,由于实体的受体靶点比抽象的经络 脏腑易于实验,因此本法也易为大家采用,在 此基础上,进行经络脏象的研究,将所有经络 脏腑的受体类型分布研究清楚,然后建立起受 体与中药成分群作用量关系,找出中药有成分 群对不同经络脏腑受体的整体作用趋势,可以 获得中药归哪经.
存在的问题
4 忽略了中医脏腑与现代医学解剖学器官的差异
中药归经所指的部位是功能和脏腑组织的综合概念,它 既包括了解剖学的解剖实体,更主要地包括了整个功能系统 的概念,中医学脏腑理论中的“心”、“肝”、“脾”、 “肺”、“肾”等脏器,虽与西医学的内脏名称相同,但在 生理、病理的含义上却不完全相同 近年来为使研究对象更接近中医学的脏腑内涵,有人用 生物物理学技术测定出人体14条经脉线,为中药归经的现 代实验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
新的研究方法
具有相似印迹模板的中药分子可与其具 相似印迹模板孔穴的脏腑产生印迹作用,表 现出中药模板分子与水通道选择性的印迹作 用,在血液流动情况下,人体宏观表现出分 子筛层析现象,根据印迹分子的理化性质, 可出现该物质所带的光,电,磁,热及特定 性质的各向异性,宏观上表现出脏象。
新的研究方法
分子印迹,又称为分子烙印,也叫分子模 版技术,最初来源于诺贝尔奖获者 Pualing的 抗体产生理论,分子印迹技术是指以某一特定 的目标分子( 模板分子“印迹分子或烙印分子) 为模板,制备对该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聚合 物的过程,通常被描述为制备与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