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武术与兵器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武术与兵器发展
军事技术的目的是制服敌人,武术技击术的目的在于战胜对手。

因而采取各种手段夺取胜利,是军事技术和武术技击术的共同性质。

这种共同性质,使得军事技术和武术技术在战略、战术等方面出现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

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军事和武术相互融汇贯通,军事技术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和变革,武术充实和丰富了军事技战术的形式与内容。

同时,武术器械也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人类文明起始, 人类总是把自己生产力进步的最新成果运用于战争。

战争方式的演变, 直接影响着武器的使用与改进, 早期一器多用的兵器形制被高度精练、便利所替代, 如弓弩刀枪等, 兵器的种类和数量由简单向复杂发展。

那些古老的、形制特殊的兵器, 由于缺少临阵实用性而逐渐被军中淘汰,有的自此绝灭, 有的被民间吸收、改造, 成为民间十八般兵器库中的一种。

总之, 适应不同时期阵战发展需要而产生的长兵、远射、短兵器械, 极大地丰富了后世武术演练器械的种类和数量, 对中国武术蔚为壮观的各式各类器械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军事武术的产生。

军事武术产生的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
1、产生于人们为了生存而发生的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斗争之中。

在人类社会,人们总是不断的在与大自然进行搏斗的。

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危及人类生命的因素,如野生动物中的豺狼虎豹、蟒蛇猛禽,人们为了战胜他们,总结了战胜他们的各种方法、技艺,把这些方法和技艺加以总结提高,就成为我们民间的武术基因。

民间的各项娱乐活动也是产生民间武术的重要因素。

如民间的角力、打斗等。

2、军队战争的实践是军事武术最直接的来源。

军事武术是和军队同时产生的,无论任何社会,只要有军队的地方,就必然产生和存在军事武术。

这些军事武术都是军队战阵实践的总结。

3、先秦诸子为代表的的先进文化也是军事武术产生的重要源泉。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开启了我国文化的黄金时代,也开启了我国军事文化和武术文化的新时代。

以这种先进文化为先导,为军事武术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对军事武术的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儒、道、释三教的先进文化也是产生民间武术的重要来源之一。

儒家主张足食足兵,提倡文武兼备。

孔子曾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孔子的“仁爱”观念是我国武术伦理的核心;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我国军事武术有别于其他各国的军事武术文化的最大特征。

释家讲求静修,对加强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和对个人军事武术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道家文化,特别是以《易经》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的先进代表,道教的“物极必反”、“以静制动”、“阴阳转化”、“后发制人”等思想,导引养生的理念是我国军事武术在竞技、技击不断创新的思想源泉。

5、民间武术也是军事武术的重要来源。

民间武术是军事武术重要源泉之一。

民间武术流传到军队,军队根据自己战阵的实践,加以改造,就成为军队的技术和武术。

1928年全国第一次国术考试结束后,我县参加国术考试的武师有三人被国民党部队聘请为部队武术教官,他们把民间武术传播到军队之中,使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相结合,对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起到很大作用。

二、军事武术与兵器的发展
1、原始社会时期:
武术:进入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萌发,原始社会战争日益
频繁起来,人与兽斗争的工具和技能开始转化为人与人斗争的工具和技能了。

中国武术也开始脱离生产活动而在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下逐渐转化为独立的社会活动了。

部分生产工具转化为人们互相残杀的武器,部分生产技能随之转化为军事战斗技能。

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斗的演练,以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和群体结合,于是产生了武舞。

武舞逐渐成了部落军事训练的内容。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伐”——《山海经》“一击一刺为一伐”——《礼记》。

说明原始武术在这一时期不仅有简单的单个技术,如劈、扎、刺、砍等,而且有一击一刺的连续演练。

除了武舞之外夏代已有了射箭的训练,弓箭已经被应用于战争。

兵器:新石器时代从工具转化而成的兵器,已初步形成几个主要类型,一是远射兵器如弓箭和飞石索;二是格斗兵器,如棒,石斧,石钺、干(盾牌)、戈等。

这一时期的兵器主要是以石器和骨为主。

2、先秦时期:
武术: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以车站为主,为了适应车战的需要,训练内容也与之相适应,远射与长兵格斗是战争中的主要技能,射、御、武舞都是主要训练内容。

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类似套路的武舞的动作组合以及早期的奔跑跳跃活动。

军事训练主要方式是武舞与田猎(追逐、射、戈击、设陷、围捕)。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射箭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分出了步射与骑射,步射又包括弓箭射和弩射,同时出现了剑术与长兵武术。

同时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车战向步战转化,为了适应作战需要,各国对士卒都加以训练,主要是锻炼胆量、体力、拳脚、游泳术。

主要有角力、手搏,一面可以提高体力,同时还是练习器械的基础。

“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汉书.艺文志》。

同时兵法也在这一时期与训练、战争结合。

兵器:夏商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武器的变化和发展,随着青铜业的发展,有了长兵、短兵、远射器、防御武器之分。

当时军队装备的最标准的兵器,就是和现在的制式兵器步枪和自动步枪的一样的兵器就是戈,当时是每一个战士都要装备的,由于这个兵器呢是最普通的军队里必备的兵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目前我们文字里边凡是和战争有关的字都缺不了“戈”字,那么戈呢它是一个使用起来呢,是勾杀的。

就是说,它垂直地装上把,它的整个形状就跟现在的镰刀有点像,因为这种兵器它的特点是勾杀,所以这个兵器形状的改进,就是从夏到商,一直到周,这么漫长的青铜时代,这个兵器就不断地改进,但是恰恰就这种兵器就是中国古代的典型的兵器,而且一直延续到整个青铜时代。

到了西周时候,就出现了这种整铸的戟。

它是把一个矛头和一个戈用把给它结合在一起。

这种兵器出现以后,因为它具有戈和矛两种兵器的用处,既能直刺,挑扎,又能勾啄,所以逐渐地它就在军队的装备里边,基本上取代了戈和矛,就变成了战国时期军队里边每个军人都要装备的制式兵器,就是戟。

短兵器主要是匕首和短剑,远射兵器以弓箭为主,甲胄主要是皮甲。

采用“合甲”的方式,就是把皮子做成片,然后几片皮子合在一起,比较牢靠,然后穿起来,这样的甲呢,青铜的兵器是完全可以阻挡住的。

那么还有大的盾牌,当时的盾牌呢,是木头的,有的外面蒙上皮,上面有铜的饰件,主要的部位有铜的饰件可以挡住。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兵器逐步由铜制向铁制过渡,长兵仍以戈、戟、矛为主,短兵有弓箭,战国时期出现了弩。

短兵器以长剑为主,这一时期剑主要是长剑,是步兵近战的主要兵器。

剑在这一时期的到了巨大的发展,最早的宝剑是吴越时期,民间也盛行佩剑和斗剑之风。

3、秦、汉、三国时期:射箭技术向多样化发展,汉代的射箭分为步射和骑射,其中步射又包括了立射、跪射、戈射等形式。

由于战争需要,出现了骑兵,“车骑者,天
下武备也”。

同时在士兵身体训练方面出现了拳技,称“手搏”或“卞”
兵器:这一时期长兵主要有戈、戟、长矛、长刀,短兵有长剑以及因骑兵出现而产生的刀。

这一时期的甲胄逐渐向铁甲过渡。

4、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原政权大多是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射箭活动始终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军事武艺技能。

各族人民的习射之风盛行,射箭距离以及命中率都非常惊人。

“诏群官仰射山峰,无能逾者,帝弯弧发矢,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

”——《魏书》。

另外军队中盛行拳术与角力活动,同时动荡的社会局面使军事训练手段注重身体素质训练,因此跑跳、投以及游泳以及狩猎时主要的训练手段。

兵器:这一时期是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少数民族兵器也与汉族兵器相融合,由于重甲的出现使槊大量出现,槊分马上与步下两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两手使用不同兵器作战的技术,如双刀、双戟、刀与盾的结合等。

同时棍棒器械得到了应用,而剑与戟却退出了战场。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隋唐时期与突厥的交战使射箭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唐直至五代,军队为士卒配了大量弓箭装备,习射称为军事武艺活动的一项必有内容。

这时的弓分长弓(步兵)、角弓(骑兵)、稍弓和格弓(狩猎)。

隋时作战已通行方阵,训练时为了配合方阵作战,还要加强战锋队的训练。

战锋队是突击队,要求队员有较高的技击和运动作战能力。

兵器:为了适应作战需要,长兵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槊、枪、棍已成为军中的主要器械,尤其以枪为甚。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击打类的兵器,如铁锤、铁鞭等。

6、宋辽金时期:宋朝军队非常重视军事武艺的训练和武艺水平的提高,不仅强调骑射技术,而且对于远射武器也提出了要求,军事训练愈加规范化枪术及刀术训练都从实战出发,同时出现了军事武艺表演。

同时宋朝乡兵遍及全国各地,乡兵的训练活动同样讲究从实战出发,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武术教头。

这一时期兵器呈多样化发展,尤其是枪术与刀术,训练中突出枪术的扎刺命中率为主,同时军中还出现了铁锤、铁鞭、锏、大斧,连枷等奇门兵器。

而且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兵器,最初是投石机弹射,到了南宋时期发明了火枪,火铳。

辽金为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十分重视骑射,军事训练也以骑兵训练为主,兵器以枪为主,辅以短刀,刀枪并用。

7、元朝: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射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远射的射术,同样包括骑射和步射。

元朝同样注重士兵的力量训练。

这一时期兵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长兵以枪、矛、槊、长刀为主,短兵器以环刀,剑、斧、为主,同时还出现了手掷暗器——阴阳轮刺。

8、明代:明代火器突飞猛进,朱棣设置了“神机营”专门制造火器,由于明朝特殊的周边环境,明朝比较注重军事训练,反对“花拳绣腿”讲求实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训练,涉及练手、练足、练身、力量、耐力、胆量等,其次还有射箭技艺训练以及不同器械训练。

这一时期骑兵遭到了淘汰(目标大、爆炸易让马受惊),战斗队形趋于小而疏散,由强调骑马向强调徒步转变。

这一时期火器发展迅速,由简单的火铳发展到鸟枪、巨炮,长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刀在形制上借鉴日本刀进行了改进,刀盾配合更加成熟,也出现了更多的奇门兵器“十八般兵器”武术器械成熟。

9、清代:清军以骑射为主,军队主要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包括马兵、战兵、守兵和水师,绿营大多是汉人,精于刀枪剑棍,随着火器的发展,清军军事武艺训练已脱离实用、简洁的原则,使花法、虚套充斥于军事训练中。

清代长兵大多脱胎于明朝之制度,枪的种类繁多,其中长枪是常用武器,同时战斧和战镰也是常用兵器,长兵在入住中原后就很少用了,只有汉军使用,但也都经过了简化,短兵则以刀与剑为主。

三、军事技艺与武术的交互作用
首先,从军事技艺的角度看, 古代军事技术对古代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自古以来, 军事在国家生活中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历来都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为了满足国家对军事的需要, 国家常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武备, 想方设法地增强军事实力。

对军事的重视必然导致对武艺的重视。

其次, 选拔武勇的条件与标准对民间习武的内容常常发生重大的影响,有许多本属军事技术的技艺, 如射箭、投石、翘关等在民间得到了较大的普及。

寓兵于农的军事政策进一步使各种军事技艺在民间空前的发展起来, 这对后来各具特色的地方武艺的形成有不的影响。

与此同时, 对士兵武艺训练的重视, 使一些军事家自觉的对各种军事技术进行总结、概括, 从而促进了武术与兵家谋略的结合, 推动了武术训练理论、战术思想的发展。

另一方面, 民间武术对古代军事技术亦存在重要的补充作用。

拳法一直是民间武术的主体, 虽然无预于大战,但能活动手足, 惯勤肢体, 是初入艺之门。

因此, 军事训练也吸收了不少朴实无华的拳法作为士兵活动身体, 掌握器械技法的基础。

同时, 军队从民间征集士兵, 有武技的人随时可能应召入伍, 被选拔入伍的士兵常将其掌握的武技带入军中, 那些适合军阵实战需要的技术自然被保留在军中, 从而有助于军事技术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