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和免疫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作用
促进消化吸收 参与营养物质转化 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利用
免疫作用
抗原刺激
结果
促进宿主免疫器官发育成熟
持续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限制了它们本身的危害性 对有交叉抗原的致病菌抑制杀灭
抗衰老作用
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等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消除自由基(02-)毒性,抗氧化损伤,抗衰老
荚膜在免疫逃逸现象中起重要作用,避免了被宿主 细胞的免疫防御机制杀灭。
如肺炎链球菌
(三)侵袭性酶: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协 助细菌抗吞噬。 血浆凝固酶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 链道酶
(四)侵袭素:细菌的侵袭由基因控制, 称为侵袭基因(inv基因) inv基因编码 产生的蛋白,介导细菌能够侵入敏感细 胞内,主要是黏膜上皮细胞。
正常菌群/
?
非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
机体方面 免疫功能下降
细菌方面
二重感染
寄生部位改变 菌群失调
少数细菌总有 致病性
许多细菌具有潜在 致病性
大多细菌不具有致病性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
体外
毒病
细菌细菌 性
理
细菌细菌 物
变
质化
体内
机体的防御机能
致病性: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能力。
毒力(virulence):在宿主免疫防御功能一定的情 况下,微生物的致病性有强弱之分,称为微生物 的毒力。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
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或感染的最小 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毒力岛
侵袭力
荚膜 黏附素 侵入性物质
细菌的毒力
毒素
细菌生物被膜 外毒素(exotoxin)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皮肤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
竞争黏附(占位性保护) 产生有害代谢产物 营养竞争
A:增强菌自身的生命力,增强对人的致病力 B:接合传递耐药基因(生物膜)使医源性
微生物耐药性远远高于非医源性如金葡 C:与难治性慢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有关 微菌落:
慢性前列腺炎,绿脓(下呼吸道,肺的囊性纤维病) 生物膜:
龋齿,人工器官(表皮葡,绿脓)
二、毒素(toxin) 按来源、性质和作用特点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五)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是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 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主要是胞外多糖)共同 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是其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 形成的一种保护性生存方式。
图为定植于静脉导管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 膜扫描电镜照片(×6000)
形成微菌落和生物膜的意义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机制研究 Bacterial Infection
知识要领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条件致病菌 致病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
感染
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细菌侵入 宿主体内后,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仅释放出毒 性产物,同时还与宿主细胞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引起宿主出现病理变化的过程。
内毒素(endotoxin)
一、细菌的侵袭力:
侵袭力(invasiveness):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
免疫防御机制,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居、繁殖 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 性物质密切相关。
1.黏附素(adhensin)
2. 荚膜(capsule) 3.侵袭性物质 4.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抗肿瘤作用
降解致癌物质 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
(二)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生态 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性组合的动 态平衡。
微生态失调:指正常微生物群在宿主之间 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被破坏,由生 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
二、机会致病菌
病原菌(pathogen):能引起感染或宿主疾病的细 菌。又称为致病菌。
非病原菌(nonpathogen):不能造成宿主感染 的细菌。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pathogen):正常条件 下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机会下可以致 病的细菌。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
对生理性微生物群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学科
-微生态学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一)黏附素(adhensin)
黏附作用需要两个条件:黏附素和宿主细胞表面的 黏附素受体
黏附素是一类细菌表面与黏附相关的蛋白质,按其 来源分为菌毛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
菌毛黏附素由菌毛分泌并存在于菌毛顶端如E.coli的 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来自于细菌表面的其他组分,如G-外 膜蛋白(OMP)、G+细胞壁
及其分布
在人体各部位正 常寄居而对人无 害的细菌
人体各部位正常细菌数量
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正常微生物群 normal microbiota
指在人类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管腔中寄居,在长 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宿主无害而且有 益的生理性微生物群(physiological microbiota)。
黏附机制
细菌和宿主:静电吸引及疏水作用、阳离子桥联作用和配 体-受体相互结合
黏附素受体多为靶细胞表面的糖类或糖蛋白。 细菌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黏附素受体结合的特异性决定
了感染的组织特异性。
(二)荚膜(capsule)
具有抗宿主吞噬细胞和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使细菌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和扩散。
促进消化吸收 参与营养物质转化 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利用
免疫作用
抗原刺激
结果
促进宿主免疫器官发育成熟
持续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限制了它们本身的危害性 对有交叉抗原的致病菌抑制杀灭
抗衰老作用
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等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消除自由基(02-)毒性,抗氧化损伤,抗衰老
荚膜在免疫逃逸现象中起重要作用,避免了被宿主 细胞的免疫防御机制杀灭。
如肺炎链球菌
(三)侵袭性酶: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协 助细菌抗吞噬。 血浆凝固酶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 链道酶
(四)侵袭素:细菌的侵袭由基因控制, 称为侵袭基因(inv基因) inv基因编码 产生的蛋白,介导细菌能够侵入敏感细 胞内,主要是黏膜上皮细胞。
正常菌群/
?
非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
机体方面 免疫功能下降
细菌方面
二重感染
寄生部位改变 菌群失调
少数细菌总有 致病性
许多细菌具有潜在 致病性
大多细菌不具有致病性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
体外
毒病
细菌细菌 性
理
细菌细菌 物
变
质化
体内
机体的防御机能
致病性: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能力。
毒力(virulence):在宿主免疫防御功能一定的情 况下,微生物的致病性有强弱之分,称为微生物 的毒力。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
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或感染的最小 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毒力岛
侵袭力
荚膜 黏附素 侵入性物质
细菌的毒力
毒素
细菌生物被膜 外毒素(exotoxin)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皮肤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
竞争黏附(占位性保护) 产生有害代谢产物 营养竞争
A:增强菌自身的生命力,增强对人的致病力 B:接合传递耐药基因(生物膜)使医源性
微生物耐药性远远高于非医源性如金葡 C:与难治性慢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有关 微菌落:
慢性前列腺炎,绿脓(下呼吸道,肺的囊性纤维病) 生物膜:
龋齿,人工器官(表皮葡,绿脓)
二、毒素(toxin) 按来源、性质和作用特点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五)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是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 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主要是胞外多糖)共同 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是其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 形成的一种保护性生存方式。
图为定植于静脉导管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 膜扫描电镜照片(×6000)
形成微菌落和生物膜的意义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机制研究 Bacterial Infection
知识要领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条件致病菌 致病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
感染
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细菌侵入 宿主体内后,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仅释放出毒 性产物,同时还与宿主细胞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引起宿主出现病理变化的过程。
内毒素(endotoxin)
一、细菌的侵袭力:
侵袭力(invasiveness):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
免疫防御机制,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居、繁殖 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 性物质密切相关。
1.黏附素(adhensin)
2. 荚膜(capsule) 3.侵袭性物质 4.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抗肿瘤作用
降解致癌物质 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
(二)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生态 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性组合的动 态平衡。
微生态失调:指正常微生物群在宿主之间 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被破坏,由生 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
二、机会致病菌
病原菌(pathogen):能引起感染或宿主疾病的细 菌。又称为致病菌。
非病原菌(nonpathogen):不能造成宿主感染 的细菌。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pathogen):正常条件 下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机会下可以致 病的细菌。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
对生理性微生物群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学科
-微生态学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一)黏附素(adhensin)
黏附作用需要两个条件:黏附素和宿主细胞表面的 黏附素受体
黏附素是一类细菌表面与黏附相关的蛋白质,按其 来源分为菌毛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
菌毛黏附素由菌毛分泌并存在于菌毛顶端如E.coli的 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来自于细菌表面的其他组分,如G-外 膜蛋白(OMP)、G+细胞壁
及其分布
在人体各部位正 常寄居而对人无 害的细菌
人体各部位正常细菌数量
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正常微生物群 normal microbiota
指在人类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管腔中寄居,在长 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宿主无害而且有 益的生理性微生物群(physiological microbiota)。
黏附机制
细菌和宿主:静电吸引及疏水作用、阳离子桥联作用和配 体-受体相互结合
黏附素受体多为靶细胞表面的糖类或糖蛋白。 细菌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黏附素受体结合的特异性决定
了感染的组织特异性。
(二)荚膜(capsule)
具有抗宿主吞噬细胞和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使细菌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