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d523e875a8102d276a22fed.png)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点击次数: 478 作者: 朱宗顺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从制度生成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经过清末的初创、民国初期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拓展,促使我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
本文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演进,略作梳理。
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一)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尽管不乏“传统资源”作基础,但不可否认,本土以外的“西方势力”的强行侵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社会是被不请自来、强行登陆的“西方因素”推上了现代化的历程,带上了些许不情愿的色彩。
正因为如此,“西方因素”既是我们现代转化的看得见的“推手”,又是我们现代转化的参照“偶像”。
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也是如此,在近代社会颇为悲壮的现代转化进程中,学前教育也被裹挟着踏上现代征程。
一方面,传统教育缺乏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资源”,诸如育婴堂、敬节堂一类传统机构,同福禄贝尔开创的现代学前教育模式有天壤之别,这就逻辑的决定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现代转化的路径依赖性,模仿(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无法回避。
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大批东来、西学东渐加速,从现代教育观念引进、到“物化”的新式教育机构的产生,为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启动提供了可资模仿的外来资源;近代工商业在洋务自强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幼儿的看护和教育在部分妇女走出家门以后开始凸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成为朝野共识,为近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上述条件,说到底,又是由“西方因素”直接或间接促成的。
因此,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动力在本土以外。
具体来说,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主要来自由“西方因素”促成的教育会学前教育机构和以湖北幼稚园为代表的国人学前教育实践。
这两类学前教育实践可分别作为被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代表,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奠定了基础。
论述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论述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86619c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1.png)
论述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引言:幼儿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深远,也对国家的未来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近现代中国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凝聚了追求教育公平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
本文将全面探讨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制度特点与发展趋势,并分享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1. 传统幼儿教育:传统中国幼儿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社区,注重道德教育与家庭传统;受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幼儿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2. 近代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教育改革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始出现了早期的幼儿园,但仍面临着资源短缺和质量不高的问题。
3. 新中国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幼儿教育得到了广泛重视。
1956年通过的《关于普及幼儿园的决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幼儿园的普及。
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幼儿教育体制进一步完善,普通幼儿园逐步向城乡普及。
二、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制度特点1. 公益性质:中国的幼儿教育体系以公益性为原则,注重服务全社会,强调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2. 多元化发展:近现代中国幼儿教育制度追求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致力于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
3. 统筹教育资源: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注重统筹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加强教育与其他社会资源的衔接与整合。
三、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 科技与数字化教育:随着科技和数字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将更加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升教育质量。
2. 幼小衔接: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幼小衔接问题,加强早教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提高幼儿教育的连续性和质量。
3. 质量和评估: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将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和评估,注重评估体系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论述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论述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6b091e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c.png)
《论述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确立到不断发展完善的艰难历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揭示其中的关键节点、特点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一、近代幼儿教育制度的萌芽我国近代幼儿教育制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进程的开启,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士开始关注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渐传入我国。
一些教会学校开始兴办幼儿教育机构,如上海的徐汇公学附属幼稚园等。
这些教会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西方的幼儿教育模式,包括游戏教学、个别化教育等方法,对当时我国的幼儿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
一些国内有识之士也开始倡导幼儿教育。
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主张通过兴办幼儿教育来培养国民的素质,开启民智。
他们提出了一些幼儿教育的理念和主张,为近代幼儿教育制度的萌芽奠定了思想基础。
然而,在近代初期,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幼儿教育的发展非常缓慢,仅限于少数城市的教会学校和个别有识之士的努力,幼儿教育制度尚未真正形成。
二、民国时期幼儿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民国时期是我国幼儿教育制度逐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民国政府成立后,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幼儿教育。
1912 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其中明确规定了幼儿教育的地位和目标。
该学制规定了幼儿园的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初步的制度保障。
在这一时期,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家积极投身于幼儿教育事业。
陈鹤琴先生倡导“活教育”理论,强调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实际生活经验的获取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他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等实验幼儿园,进行了一系列幼儿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292468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9.png)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起初,中国的学前教育仅仅是农民家庭为了传承家业而给孩子传授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然而,随着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教育观念的变化,学前教育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将从政策、制度和实践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首先,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政策的推动。
1907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提出了“兴学为本”和“以教育救国”的主张,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措施。
其中之一就是学前教育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普通学制草案》,明确提出了“小学为学龄儿童接受的最低段教育”,并设立了“幼稚班”作为学前教育的入学准备。
最后,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实践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学前教育机构和教育家。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总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政策、制度和实践三个阶段。
通过政策的推动、制度的支持和实践的积累,中国的学前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学前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资源不均衡等。
因此,需要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历程及启示
![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历程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9e2a8c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a.png)
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历程及启示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中国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日益开放和发展的今天呢?学前教育无疑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现在就需要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近代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在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发展。
从20世纪初的幼稚园到20世纪末全国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成果,这些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同时也正因为有了像蔡元培、陈鹤琴等教育家和刘坤一、黎锦熙等大教育家提出的“活教育”思想,才使得我国学前教育在不断地完善自己。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而且还要积极地去实施它,只有这样,才能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幼儿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环节,是关乎祖国明天命运的伟大事业。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广泛、最深刻、最根本的部分,既有基础性、先导性,又有启蒙性、全局性。
学前教育工作者应从小处着手,积累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传播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科学知识和教育技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为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学前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1.学前教育的内涵:从狭义上讲,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六周岁的儿童所接受的保育和教育;从广义上讲,学前教育是指凡是对0~ 6岁的儿童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前教育的意义:(1)学前教育是实现儿童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学前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3)学前教育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4)学前教育是决定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启示之一:改变思想观念。
清末政府对学前教育采取歧视态度,民国时期虽对此有所调整,但由于政府的权威未被削弱,办学经费的短缺,所以,当时的学前教育发展极其缓慢。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幼儿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
首先要认识到学前教育是建设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这样才能对学前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其次要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转变旧的教育方式,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要求;再次要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旧的教育体制,真正做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3fb230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3.png)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学前教育的现代化理念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而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一、学前教育的起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出现。
当时的学前教育多是由由个别的私立学校、教会教育机构和慈善机构等提供。
这些机构的发展程度有大有小,而且由于缺乏教育理念的统一和科学化,学前教育一直处于散乱状态。
二、学前教育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学前教育逐渐从商业机构向公营机构转移。
同时,国外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开始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影响。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幼儿园条例》,对学前教育进行了规范和管理。
这是中国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三、教育内容的改革1950年代,中国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此时期,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开始要求教育机构要有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并着重培养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交能力等方面。
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借鉴了苏联和欧美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内容,使学前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四、学前教育的政策保障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的政策保障也日益完善。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2010年,学前教育被纳入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规划,明确了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这些政策为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当前,学前教育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升教育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建立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引入科技手段促进学前教育的智能化等方面。
这些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
总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政府在推动学前教育现代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需要不断地加强教育理念的统一、教育质量的提升、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才能推动中国学前教育迈向更高的水准。
中 国近代学前教育
![中 国近代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467bf9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2.png)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在中国近代史上,学前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历程。
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教育思想的传播以及教育实践的探索,都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学前教育的进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教育对于国家振兴的重要性。
他们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前教育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受到关注。
在这一时期,教会办的幼稚园率先出现。
这些幼稚园大多照搬西方的模式,以宗教教育和英文教学为主,但其在客观上传播了学前教育的观念,让中国人开始了解到学前教育这一概念。
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教育家和思想家也开始对学前教育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
例如,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学前教育也被纳入了教育体系。
1903 年,张之洞、张百熙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中,首次明确了学前教育在学制系统中的地位,称之为“蒙养院”。
但此时的蒙养院,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还比较陈旧,多以传统的礼教和读经为主,未能真正体现学前教育的特点。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的思想广泛传播,学前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许多教育家开始批判传统的学前教育观念和方法,倡导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发展规律。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活教育”的理论,主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要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他还亲自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实验,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陶行知也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先驱之一。
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他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普及到广大的农村和劳动人民中去,创办了许多乡村幼稚园,为农村儿童提供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中国学前教育70年
![中国学前教育70年](https://img.taocdn.com/s3/m/a8e9d8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6.png)
中国学前教育70年近70年来,中国学前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
从初始的简单保育型教育到现如今的注重全面发展、早期干预与特殊教育的综合性体系,中国的学前教育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改革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1953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推行幼儿园制度。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学前教育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代,学前教育有限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的幼儿往往面临较差的教育条件。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学前教育发展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
198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两基”工程,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到2000年,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学前教育阶段六年一贯制的普及,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加强了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学前教育的改革成果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中一项重要改革是幼儿园多元化发展的推进。
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幼儿园也开始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技能。
这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挑战,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一步。
此外,学前教育改革中还实施了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政策。
早期干预的目标是帮助处于不良生活环境中的儿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条件。
特殊教育则是为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适应性的教育服务,使他们能够融入社会并发挥自己的潜力。
此外,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也得到了重视。
加强教师培训和提高专业素养,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学前教育的改革成果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也包括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设施的改善。
三、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尽管中国学前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仍然存在。
城乡差距以及地区间的差异导致了学前教育机会和质量的不平等。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b3a0de5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2.png)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学前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事业,是对儿童成长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引导和促进,旨在为儿童打好成长基础,培养健康、快乐、有积极性的个体。
本文将分析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学前教育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1902年—1949年)1902年,大陆开始开办儿童园,之后陆续成立了“桂花幼儿园”、“天海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全国普及率提高到了20%。
2.恢复与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幼儿园条例》,规范了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1951年首先在上海开办了师范学院幼儿园专业,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幼儿园实践教学基地。
此后,学前教育机构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良好。
3.改革与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颁布《幼儿园管理办法》,规范了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和服务。
1990年,教育部颁布了《学前教育五年规划》,正式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规划之中。
此后,学前教育综合性事业不断发展。
二、学前教育的现状经过多年的努力,学前教育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普及率不高截至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仅为84.2%,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尤其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2.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学前教育的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私立幼儿园存在一些质量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
目前,学前教育机构普遍存在“应试化”和“过度教育”等问题,容易给儿童造成过重压力,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3.教育环境有待改善由于部分学前教育机构条件落后,教育环境不尽如人意,有些幼儿园老师缺乏专业化知识和教育背景,需要加强培训和引进人才。
此外,学前教育机构建设应该加强对环境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重视。
4.家庭教育需加强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家长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中 国近代学前教育
![中 国近代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8d84c7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7.png)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在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逐渐完善的发展历程。
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从教育入手,尤其是要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当时,一些教会学校在中国兴起,它们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方法。
例如,教会学校开设了类似于幼儿园的班级,注重儿童的游戏和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0 世纪初,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其中包括教育改革。
1903 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其中提到了蒙养院,这可以被视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开端。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经济落后等原因,蒙养院的发展十分缓慢,且存在诸多问题。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些教育家和学者开始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模式。
例如,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的理念,主张让儿童在自然和社会中学习,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他还亲自创办了鼓楼幼稚园,进行教育实验和研究。
陶行知先生则倡导“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要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服务。
他主张创办乡村幼稚园,让农村的儿童也能接受早期教育。
在课程设置方面,中国近代学前教育逐渐摆脱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开始注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包括语言、艺术、科学、体育等多个领域,通过游戏、故事、手工等形式进行教学。
然而,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先驱们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后来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师资培养方面,一些师范学校开始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专门的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8011ca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17.png)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一、绪论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奠基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发展,更与社会的未来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启蒙教育到现代的科学教育,分阶段详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变革及影响。
二、古代启蒙教育的雏形学前教育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人类文明初期。
在古代社会中,儿童教育主要是由父母和家庭负责。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儿童开始学习生存技能、社会规范以及文化习俗。
这一时期的教育多是以实用性和生活经验为主,注重儿童自我发展。
在中国古代,《论语》提到“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家庭教育和师长教诲的重要性;同时,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中也体现了对幼儿启蒙教育的关注。
这一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但家庭中从小对孩子进行文字、礼仪等方面的熏陶,为之后的系统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西方世界在这个阶段同样普遍采用家庭式的教育方法。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要让孩子成长为“完美的人”,应该进行身心合一的培养,而早期教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一时期,尽管没有明确设立学前教育机构,但对于儿童成长特点的认识已初见端倪。
三、中世纪到近代初期:宗教与启蒙思想对教育的影响进入中世纪后,欧洲出现了许多宗教组织对儿童进行教育,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宗教为主导的传统模式。
天主教会设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儿童在这里接受宗教文化与基础知识的启蒙。
同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也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礼仪、经典诵读成为重要内容。
15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潮流。
特别是在德国的幼儿园创办人福禄贝尔,他提出了“游戏是儿童学习最好的方式”这一理念,将儿童视为自然发展的主体。
他倡导通过玩耍、动手实践等方法,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为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明清时代对幼儿经济、道德及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d523e875a8102d276a22fed.png)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点击次数: 478 作者: 朱宗顺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从制度生成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经过清末的初创、民国初期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拓展,促使我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
本文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演进,略作梳理。
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一)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尽管不乏“传统资源”作基础,但不可否认,本土以外的“西方势力”的强行侵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社会是被不请自来、强行登陆的“西方因素”推上了现代化的历程,带上了些许不情愿的色彩。
正因为如此,“西方因素”既是我们现代转化的看得见的“推手”,又是我们现代转化的参照“偶像”。
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也是如此,在近代社会颇为悲壮的现代转化进程中,学前教育也被裹挟着踏上现代征程。
一方面,传统教育缺乏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资源”,诸如育婴堂、敬节堂一类传统机构,同福禄贝尔开创的现代学前教育模式有天壤之别,这就逻辑的决定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现代转化的路径依赖性,模仿(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无法回避。
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大批东来、西学东渐加速,从现代教育观念引进、到“物化”的新式教育机构的产生,为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启动提供了可资模仿的外来资源;近代工商业在洋务自强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幼儿的看护和教育在部分妇女走出家门以后开始凸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成为朝野共识,为近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上述条件,说到底,又是由“西方因素”直接或间接促成的。
因此,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动力在本土以外。
具体来说,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主要来自由“西方因素”促成的教育会学前教育机构和以湖北幼稚园为代表的国人学前教育实践。
这两类学前教育实践可分别作为被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代表,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三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54d8ac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3.png)
第三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一时期是中国教育的重要阶段。
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引入,中国开始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进行探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教育思想开始影响中国,这些思想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家们纷纷引进西方学前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中。
例如,梁启超、林则徐等人在他们的教育著作中,强调幼儿阶段需要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并提出了一些早期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
随着教育的推进,学前教育逐渐被纳入国家的教育体系中。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开始积极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当时的教育者们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的目标,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的健康和才能。
在20世纪30年代,国内出现了大量的幼儿园和幼托机构,这些机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学前教育。
幼儿园和幼托机构成为了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
这些机构不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还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加大学前教育的发展力度。
195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幼儿园办园的意见》,提出了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并通过设立师范学校、提供师资培训等措施来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一时期,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在经济上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大量的幼儿园和幼托机构得以兴起。
同时,学前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教育内容逐渐与国际接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学前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学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幼儿园安全和教育质量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培训质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幼儿能够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
论述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论述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bad09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8.png)
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议题。
近现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我国幼儿教育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政策法规、教育模式、师资培训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历史沿革1. 近现代我国幼儿教育制度的前身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的私塾教育和家庭教育。
在此期间,孩子们主要在家中接受教育,教育内容单一,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模式落后。
2. 幼儿园的引入与发展20世纪初,随着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我国开始引入幼儿园教育。
最早的幼儿园是由一些进步教育家和传教士在我国创办的,他们倡导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提倡幼儿个性的发展。
随后,我国各地陆续开设了幼儿园,幼儿教育逐渐得到了重视。
3. 幼儿教育制度的完善与发展20世纪中叶,我国政府开始对幼儿教育进行规范管理,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了幼儿教育管理体系,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投入。
幼儿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幼儿园数量大幅增加,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二、政策法规1. 幼儿园管理条例1997年,我国出台了《幼儿园管理条例》,明确了对幼儿园的管理要求,包括场地、设施、安全、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规定,为幼儿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规范和指导,为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
三、教育模式1. 经典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经典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注重教育内容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2. 游戏教育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游戏教育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和身体发展等多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游戏教育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模式中。
四、师资培训1. 教师素质提升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提高,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幼儿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了幼儿教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历程及启示
![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历程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5e0e8b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6d.png)
1 问题的提出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教育新的努力方向。
各级教育组织和部门力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学前教育阶段,“让每位孩子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问题的根本是没有处理好公平与效率这一对矛盾。
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关系,教育公平可以理解为教育利益分配的合理性问题,效率可以理解为教育政策中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
所以,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公平分配。
公平与效率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也不存在绝对的效率,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对关系。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势必会受到经济、政治条件的制约,需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权衡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回顾不同时期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程,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深思而得到启示。
2 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演进历程2.1 萌芽阶段:效率优先、公平不足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仁人志士走上了各种各样的改革之路。
民国时期,中国的学前教育才刚刚起步,发展学前教育始终与解决民族危机紧密联系,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的政策是“反文化植入,改人才培养模式”。
侵华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夺取了我国一系列的主权,包括在华兴办学前教育权。
帝国主义通过文化植入,对中国儿童进行奴化教育,企图西化我国的学前教育。
中国的教育家、有识之士决不允许此等事情发生,先后出台了《奏定学堂章程》等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努力将学前教育纳入我国的学制系统之中,以期保护学前教育的发展。
纵观这一时期,幼儿园教育政策法规主要存在于政府制定的各类文件中,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学前教育在学制系统中的地位、招生对象、招生要求、机构名称等。
[1]当时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导致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未在全国普遍推行,只是由一些教育家进行了教育实验。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92ae55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4.png)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学前教育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学前教育主要由私塾和家庭教育组成。
然而,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近代中国,学前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从政治意识的觉醒到理念的转变,从教育机构的建立到教育政策的制定。
首先,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与时代的政治意识觉醒密不可分。
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社会经济发展欠缺,人民对于教育的认识和需求有限。
然而,中华民国的成立带来了新的政治氛围,教育开始被重视起来。
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关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理念和目标。
他们认为,学前教育是培养儿童个性和社会意识的关键时期,应该为之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近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源于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过去的私塾和家庭教育中,学前教育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记忆,缺乏对儿童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然而,20世纪初,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改变了这种状况。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并推广了西方的学前教育理念,如蒙特梭利教育法、弗洛贝尔教育法等。
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儿童的主动性、自我发展和动手能力,促进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
再次,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也离不开教育机构的建立和教育政策的制定。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托儿所。
然而,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各种原因,这些机构的发展相对缓慢。
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政策制定。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学前教育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体系,覆盖了城市和农村的大部分地区。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还受到了国际形势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例如,蒙特梭利教育法、维基教育法等逐渐在中国的学前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
简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简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3f9b92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5.png)
简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事业,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第一环节,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简要概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家战争破坏严重,教育基础薄弱。
在此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但随着国家的恢复与重建,学前教育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在1950年代,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例如,1952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保障幼儿园贯彻执行恢复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决定》,为学前教育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前的学前教育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兴建了一批规范化的公立幼儿园,并开始推广幼儿教师专业化培训。
此外,还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早期教育理念和经验,为学前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二、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学前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
随后,兴起了社会办幼儿园的热潮。
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同时,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多方探索,将幼儿园教育纳入了综合改革的步伐。
各地普及了幼小衔接教育,改善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21世纪初,国家再次提出了推进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定》提出,力争到2010年,全国幼儿园普惠率达到70%以上。
政府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改善了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
三、21世纪至今21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府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高了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AGGAGAGGAFFFFAFAF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点击次数: 478作者: 朱宗顺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从制度生成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经过清末的初创、民国初期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拓展,促使我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
本文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演进,略作梳理。
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一)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尽管不乏“传统资源”作基础,但不可否认,本土以外的“西方势力”的强行侵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社会是被不请自来、强行登陆的“西方因素”推上了现代化的历程,带上了些许不情愿的色彩。
正因为如此,“西方因素”既是我们现代转化的看得见的“推手”,又是我们现代转化的参照“偶像”。
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也是如此,在近代社会颇为悲壮的现代转化进程中,学前教育也被裹挟着踏上现代征程。
一方面,传统教育缺乏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资源”,诸如育婴堂、敬节堂一类传统机构,同福禄贝尔开创的现代学前教育模式有天壤之别,这就逻辑的决定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现代转化的路径依赖性,模仿(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无法回避。
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大批东来、西学东渐加速,从现代教育观念引进、到“物化”的新式教育机构的产生,为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启动提供了可资模仿的外来资源;近代工商业在洋务自强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幼儿的看护和教育在部分妇女走出家门以后开始凸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成为朝野共识,为近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上述条件,说到底,又是由“西方因素”直接或间接促成的。
因此,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动力在本土以外。
具体来说,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主要来自由“西方因素”促成的教育会学前教育机构和以湖北幼稚园为代表的国人学前教育实践。
这两类学前教育实践可分别作为被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代表,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奠定了基础。
1 教会学前教育。
东来的传教士在我国创办学前教育机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被动举措,但这一举措确实成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宝贵资源。
《南京条约》签订后,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大门打开,为了便利传教,他们开展慈善活动以吸引中国民众,创设孤儿园、慈幼院、育婴堂等虽属慈善活动,但收容养育幼儿的举措本身,构成了教会学前教育的基础。
19世纪80年代,教会在通商口岸的教堂或教会女学仿照西方的幼稚园制度附设GAGGAGAGGAFFFFAFAF小孩察物学堂,由牧师夫人或女传教士任教师,招收牧师、教徒及中国家庭的子女。
宗教教育以外,进行知识启蒙教育,具有现代学前教育色彩。
据著名传教士林乐知统计,到1902年,教会在华建立的学校中有小孩察物学堂6所。
其中,1892年,美国监理工会传教士海淑德女士在上海中西女塾创办幼稚园教师培训班,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办的教会幼儿师资培养机构;1898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厦门鼓浪屿牧师楼举办幼稚园并创办识字培训班。
教会早期的学前教育实践为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基础。
2 湖北幼稚园是近代国人主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表现。
1903年9月,由张之洞挈画、端方督办的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办,聘请日本人户野美知惠为园长,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招收5至6岁幼儿入园,保育科目设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戏等7项;该园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园,1904年9月易名为武昌初等小学堂附设幼稚园;同年2月,附设保育科开办,招收青年妇女,由日本保姆教习讲授保育知识,标志中国近代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的起步。
GAGGAGAGGAFFFFAFAF上述有限的现代学前教育实践,从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学前教育内容的设置、学前教育方法的探索、学前教育的管理,到学前教育的培养等方面,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建立,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以蒙养院为主体的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壬寅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启动的标志,正是在这一标志性行动中,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得以初步确立。
1 1904年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步创立了以蒙养院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制。
《章程》规定:蒙养家教合一,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设蒙养院保育教导3至7岁儿童,每日钟点不得过四点钟;各省府厅州县均应在育婴堂、敬节堂内附设蒙养院,一面教给乳媪、节妇及保姆保育教导幼儿之事。
一面收本地附近幼儿入院教育。
《章程》称:蒙养院即为外国幼稚园,但因此时不能创办女学无法多办幼稚园,唯有酌采外国幼稚园法式,设蒙养院。
《章程》要求: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使之远于浇博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之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或使为疲乏过度之业;保育教导条目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
该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起步,正因为是初创,局限性在所难免,主要是:未能摆正蒙养与家教的关系、视蒙养院为家庭教育的辅助,蒙养院是传统的育婴堂、敬节堂的附属机构,未能开放女禁,将幼儿师资的养成放在蒙GAGGAGAGGAFFFFAFAF养院中不利于师资的培养,模仿日本的色彩浓厚。
2清末的初步调整。
1907年3月,清廷批准颁行学部拟订的《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师范以培养女子小学堂教习并讲习保育幼儿方法,要求“教授女师范生,须副女子小学堂教科、蒙养院保育科之旨趣,使合将来充当教习、保姆之用”;还规定女子师范学堂当附设女子小学堂及蒙养院一所,供师范生实习用。
《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规定使蒙养院从必须附设于育婴堂、敬节堂的陈规摆脱出来,改变了由蒙养院培养幼儿师资的做法,使蒙养院招收女生成为现实。
这些变化,使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又向前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后,近代学前教育有了初步发展。
(1)各地逐步办起了一批学前教育机构,著名的有:京师第一蒙养院(1904年)、上海务本女塾附设幼稚舍(1904年)、湖南蒙养院(1905年)、天津严氏女子小学附设蒙养院(1905年)、福建公立幼稚园(1907年)、上海公立幼稚舍(1907年)、爱国女学社附设蒙养院(1907年)、江苏金山县怀仁幼稚舍(1908年)、北京曹氏家庭幼稚园(1908年)、山西育婴堂附设幼稚园(1909年)等。
(2)学前师资培训工作也逐步展开。
如:天津严氏女塾1905年开办保姆传习所;1907年,上海公立幼稚舍创设保姆传习所,并于1909年发行《保姆传习所讲义初集》等。
据清末统计:1907年,共有蒙养院428所,在院幼儿4893人;1909年,有蒙养院92所,在院幼儿2664人。
GAGGAGAGGAFFFFAFAF初创时期的学前教育有如下特点:(1)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有蒙养院、蒙养园、幼稚舍,也有幼稚园,有国人自办的,也有教会创办的;(2)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没有独立,一般以保姆班、科、传习所、讲习所等名义附设于蒙养院、女塾或女师之内。
上述特点充分体现了学前教育体制未定型、不完善的初创色彩。
二、民国初期学前教育体制的调整GAGGAGAGGAFFFFAFAF(一)以蒙养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制的确立从民国建立到1922年新学制颁布,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得到初步调整,建立起以蒙养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制。
1《壬子癸丑学制》确立蒙养园体制。
民国建立后,1912年至1913年间,颁布了新的学制,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将清末的蒙养院改名为蒙养园,入园年龄为未满6岁的儿童。
变化主要反映在《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等文件中,规定:女子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及蒙养园保姆为目的,女子师范学校应于附属小学外设蒙养园,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亦应设蒙养园,女子师范学校得设保姆讲习科。
上述规定,明确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改为蒙养园,首次将蒙养园保姆同小学教员并列为女子师范学校的任务,从而确立了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在师范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2蒙养园规制的完善。
《壬子癸丑学制》虽然对学前教育体制作了调整,但并没有对蒙养园的运作做出详明的规范。
1915年7月,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1916年10月修正),推行国民教育同预备学校分途的初等教育双轨体制,教育部在1916年1月公布的《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中,对蒙养园的宗旨、保教内容、方法、设备要求等作了规定,要求:蒙养园以保育3至6周岁的幼儿为目的,令其身心健全发达得善良之习惯以辅助家庭教育;保育项目包括游戏、唱歌、谈话、手艺。
尽管国民学校和预备学校因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而被废,但关于蒙养园的规定没有受到大的影响,成为民国初期学GAGGAGAGGAFFFFAFAF前教育机构运作的依据。
从“蒙养院”到“蒙养园”,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从“院”到“园”的变化,却充分反映了近代国人学前教育观念前进了一大步,从中国文字的含义看,“园”较“院”更适合现代学前教育所赖以发展的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在观念进步的基础上,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学前教育仍有一定发展。
据江苏省教育会幼稚教育研究会统计,1918年,仅上海一地新办幼稚园即达12所。
蒙养园师资的培养得到发展,如:教会第一所单独设立的幼师厦门怀德幼稚师范学校于1912年设立,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1916年设保姆讲习科,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增设保姆讲习科。
(二)以幼稚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制的确立1922年,大总统令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壬GFCD5学制》),新学制对学前教育体制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1)将“蒙养园”改为幼稚园,幼稚园收6岁以下的儿童。
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从此定为“幼稚园”,到1949年国民党迁台为止,幼稚园成为学前教育机构通行的“学名”。
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从“蒙养园”变为“幼稚园”,将“蒙养”改为“幼稚”,又向尊重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前进了一步。
(2)《壬戌学制》将师范学校变为中学的一科,削弱了师范教育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产生了消极影响。
GAGGAGAGGAFFFFAFAF这一时期,与官方相比,民间推动学前教育的热情更高。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各种教育思想传入中国,知识分子撰文反思近代学前教育照搬外国经验的病端,如: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1926年)、张雪门《参观三十校幼稚园后的感想》(1926年)、张宗麟《调查江浙幼稚教育后的感想》(1926年),他们反对抄袭外国,主张开展学前教育实验,提倡学前教育中国化,推动了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发展。
(1)成立学前教育研究组织。
早在1917年,上海首设幼稚教育研究会,以留日学生为主任;1918年,江苏教育会下设幼稚教育研究会;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保姆科成立幼稚教育研究会;1926年,沈百英倡议成立上海幼稚教育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