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任何的技巧都必须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所以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夯实学考的个个知识点,毕竟所有的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万变不离其宗。一.材料解析题的模式 1.阅读理解材料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 2.精读设问部分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3.进行材料整理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组织文字作答按问作答,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5.当然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举几个方法:(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二、材料解析题的分类: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文字加表格混合型材料这几类;按照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两类。三、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的分类应用:(一)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分析指导] 本题共引两段材料,文字量较大且共设两问,故为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

解析题。我们可应用上述提供的解答材料题的四步曲来解答此题:1.阅读理解材料通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后,可确定两段材料的中心是讲南海的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及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并可与课本“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这部分内容挂钩。 2.精读设问部分从要求回答的两问中,可体会出第①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且限定的范围是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两方面,而第②问则是第①问的延伸,是综合第①问情况后作出的结论,从中可把握第②问的解题方向,结论应以“艰苦创业”和“生产经营”两方面来下,要注意既应有对有关情况直接的认识结果,更应有在此基础上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认识的情况,领会第②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进行材料整理抓住题目的“艰苦创业”、“生产经营”这一中心问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整理出有效信息,如: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等等组织文字作答根据题目要求,充分利用上述有效信息按问作答,并做到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二)表格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题 [分析指导] 表格材料题特点:外观极为简明,隐含信息量很大。但只要我们明白了解题的技巧“万变不离其宗”,仍可用四步曲:通读材料后,通过材料出现的时间和设问部分,便可确定此题是围绕本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这一中心内容而设计的。并可因此而挂靠课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一部分内容。 2.精读设问部分要求回答的两问的第

①个小问都是问及“什么变化”,第②个小问都是问及“有何影响”。这便可体会到此题目在考查考生能否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说明论证问题以及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此外,由于题目问及的是1965-1993年高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既要注意同一年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数据的横向比较,同时还要注意进行低收入(或高收入)国家前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纵向比较,这也是此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纵横比较、分析的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答题时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 3.进行材料整理此题主要是对数据时行分析比较,如抽取高收入国家的数据作比较,1965年是1413280,1993年则是18247536(单位是百万美元),两数字作比较,便会得出经济在发展的结论。这是一些很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故不一一列出对数字材料的整理过程)组织文字作答通过上述对数字表格材料的综合、分析、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三)混合材料型的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通读材料后,通过材料出现的时间和设问部分,便可确定此题是围绕本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这一中心内容而设计的。并可因此而挂靠课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一部分内容。 2.精读设问部分要求回答的两问的第①个小问都是问及“什么变化”,第②个小问都是问及“有何影响”。这便可体会到此题目在考查考生能否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说明论证问题以及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此外,由于题目问及的是1965-1993年高低收入国家经

济发展的趋势,所以既要注意同一年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数据的横向比较,同时还要注意进行低收入(或高收入)国家前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纵向比较,这也是此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纵横比较、分析的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答题时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 3.进行材料整理此题主要是对数据时行分析比较,如抽取高收入国家的数据作比较,1965年是1413280,1993年则是18247536(单位是百万美元),两数字作比较,便会得出经济在发展的结论。这是一些很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故不一一列出对数字材料的整理过程)组织文字作答通过上述对数字表格材料的综合、分析、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正确答案为:(三)混合材料型的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③可采用“正反法”来解决。此问要求鉴别美国人施兰对大生产运动的评价是否正确,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鉴别能力。假如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没有认真审题意,没有真正理解材料的情况下,一看施兰是美国人,就感情用事,对其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其实,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列出理由(切不可凭感情用事,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经比较后筛选一种看法作为答案,此之谓“正反法”。此题在鉴别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评论时,首先可作出一正一反的两种答案: A,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如:材料二,反映的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此棉产量的明显增长,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有所增长”、“大大增加”、“取得了相当成功”等等,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