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润滑的基本原理概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度梯度的导数有关。
z
A
du 又有: τ=η dy
2u dp d 得: =η dx d y2
τ
B p y
x p+dp
τ+dτ V
1 dp 2 y +C1y+C2 对y积分得: u= 2η dx 边界条件:当y=0时,u=-v →C2 = -v v 1 dp h + 当y=h时,u=0 →C1= 2η h dx y-h 1 dp 2 v (y - hy) + 代入得: u= h 2η dx
三、径向滑动轴承的几何关系和承载量系数 稳定工作位置如图所示 ,连心线与外载荷的方向形成一偏位角, D 设轴孔半径为:R, r 直径为: D, d , d φ 偏心距: e 偏位角:φa a 直径间隙:Δ= D- d 半径间隙:δ= R- r = Δ/ 2 e
相对间隙:ψ = δ / r = Δ / d 定义: χ = e / δ 为偏心率 最小油膜厚度: hmin= δ-e = rψ(1-χ)
1 1
2
2
r (cos cos 0 ) 6 2 d cos( a )d 3 (1 cos 0 )
2 1 1
理论上只要将py乘以轴承宽度就可得到油膜总承
载能力,但在实际轴承中,由于油可能从轴承两端泄 漏出来,考虑这一影响时,压力沿轴向呈抛物线分布。
p
pmax
dp h0-h 得: --- 一维雷诺方程 =6ηv 3 dx h 液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方程,它描述了油膜压力p的变化与动力粘度、相对
滑动速度及油膜厚度h之间的关系。
Biblioteka Baidu
由上式可得压力分布曲线: p=f(x) 在b-b处:h=h0, p=pmax 速度梯度du/dy呈线性分布,其余 位置呈非线性分布。流量相等,阴影面积相等。
h
定义连心线OO1为极坐标的极轴: 在三角形 中有:R2 = e2+ (r+h)2 –2e(r+h)cos v
e 解得:r h e cos R 1 sin 2 R
2
e 略去二次微量 sin 2 ,并取根号为正号,得: R
2
任意位置油膜厚度: h (1 cos ) r (1 cos ) 压力最大处的油膜厚度: h0 (1 cos 0 )
§16-7 动态润滑的基本原理
一、动压润滑的形成原理和条件 如两板不平行板。板间间隙呈沿运动方向由大到小呈收敛楔形分布,且板A有载荷, 当板A运动时,两端速度若程虚线分布,则必然进 两平形板之间不能形成压力油膜! 油多而出油少。由于液体实际上是不可压缩的,必将在板内挤压而形成压力,迫使进油端的速度往内凹,而出油端的速度往外鼓。进
z
x
▲忽略压力对流体粘度的影响;
实际上粘度随压力的增高而增加;
y
V
▲ 略去惯性力及重力的影响,故所研究的单元体为 静平衡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且只有表面力作用 于单元体上; ▲ 流体是不可压缩的; ▲ 流体中的压力在各流体层之间保持为常数。
取微单元进行受力分析: pdydz+(τ+dτ)dxdz-(p+dp)dydz –τdxdz=0 dp dτ 任意一点的油膜压力p沿x方 整理后得: dx = d y 向的变化率,与该点y向的
v
v c
F F F F F
v
b
F
v
h0
a h1 a
h2
c b
形成动压油膜的必要条件: 1.两工件之间的间隙必须有楔形间隙; 2.两工件表面之间必须连续充满润滑油或其它液体;
3.两工件表面必须有相对滑动速度。其运动芳方向必
须保证润滑油从大截面流进,从小截面出来。
二、流体动力润滑基本方程的建立 为了得到简化形式的流体动力 平衡方程(Navier-Stokes方 A 程),作如下假设: du ▲ 流体满足牛顿定律,即 τ=η ; dy B 即层与层之间没有 ▲流体的流动是层流; 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v c
c
z F b h0 b
x
v
a x
y
a
径向滑动轴承动压油膜的形成过程: F φa 静止 →爬升 →将轴起抬
→质心左移 →稳定运转达到工作转速 e ----偏心距
∑ Fy =F ∑ Fx = 0
转速继续升高
e
∑ Fy =F ∑ Fx ≠ 0
▲ 轴承的孔径D和轴颈的直径d名义尺寸相等;直径间 隙Δ是公差形成的。 ▲ 轴颈上作用的液体压力与F相平衡,在与F垂直的方 向,合力为零。 ▲轴颈最终的平衡位置可用φa和偏心距e来表示。 ▲ 轴承工作能力取决于hlim,它与η、ω、Δ和F等有关, 应保证 hlim≥[h]。
油端间隙大而速度曲线内凹,出油端间隙小而速度曲线外凸,进出油量相等,同时间隙内形成的压力与外载荷平衡,板A不会下沉。这 说明了在间隙内形成了压力油膜。这种因运动而产生的压力油膜称为动压油膜。各截面的速度图不一样,从凹三角形过渡到凸三角形, 中间必有一个位置呈三角形分布。
动压油膜----因运动而产生的压力油膜。
φ0为压力最大处的极角。 dp h0-h 将一维雷诺方程: =6ηv 改写成极坐标的形式 3 dx h 将dx=rdφ, v=rω,h0, h代入上式得:
dp (cos cos 0 ) 6 2 d (1 cos 0 ) 3
积分得: p 6 2
1 b-b截面内的流量: q x vh0 2 负号表示流速的方向与x方向相反,
因流经两个截面的流量相等,故有:
依据流体的连续性原理,通过 不同截面的流量是相等的 该处速度呈三角形分布,间隙厚度为h0
任意截面内的流量: q x udy
0
h
1 dp 3 hv h 12 dx 2
油膜压力沿轴向的分布: 理论分布曲线----水平直线,各处压力一样; 实际分布曲线----抛物线 且曲线形状与轴承的宽径比B/d有关。
1
(cos cos 0 ) d 3 (1 cos 0 )
在外载荷方向的分量:
py p cos[180 ( a )] p cos( a )
积分可得轴承单位宽度上的油膜承载力:
p y py rd p cos( a )rd
z
A
du 又有: τ=η dy
2u dp d 得: =η dx d y2
τ
B p y
x p+dp
τ+dτ V
1 dp 2 y +C1y+C2 对y积分得: u= 2η dx 边界条件:当y=0时,u=-v →C2 = -v v 1 dp h + 当y=h时,u=0 →C1= 2η h dx y-h 1 dp 2 v (y - hy) + 代入得: u= h 2η dx
三、径向滑动轴承的几何关系和承载量系数 稳定工作位置如图所示 ,连心线与外载荷的方向形成一偏位角, D 设轴孔半径为:R, r 直径为: D, d , d φ 偏心距: e 偏位角:φa a 直径间隙:Δ= D- d 半径间隙:δ= R- r = Δ/ 2 e
相对间隙:ψ = δ / r = Δ / d 定义: χ = e / δ 为偏心率 最小油膜厚度: hmin= δ-e = rψ(1-χ)
1 1
2
2
r (cos cos 0 ) 6 2 d cos( a )d 3 (1 cos 0 )
2 1 1
理论上只要将py乘以轴承宽度就可得到油膜总承
载能力,但在实际轴承中,由于油可能从轴承两端泄 漏出来,考虑这一影响时,压力沿轴向呈抛物线分布。
p
pmax
dp h0-h 得: --- 一维雷诺方程 =6ηv 3 dx h 液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方程,它描述了油膜压力p的变化与动力粘度、相对
滑动速度及油膜厚度h之间的关系。
Biblioteka Baidu
由上式可得压力分布曲线: p=f(x) 在b-b处:h=h0, p=pmax 速度梯度du/dy呈线性分布,其余 位置呈非线性分布。流量相等,阴影面积相等。
h
定义连心线OO1为极坐标的极轴: 在三角形 中有:R2 = e2+ (r+h)2 –2e(r+h)cos v
e 解得:r h e cos R 1 sin 2 R
2
e 略去二次微量 sin 2 ,并取根号为正号,得: R
2
任意位置油膜厚度: h (1 cos ) r (1 cos ) 压力最大处的油膜厚度: h0 (1 cos 0 )
§16-7 动态润滑的基本原理
一、动压润滑的形成原理和条件 如两板不平行板。板间间隙呈沿运动方向由大到小呈收敛楔形分布,且板A有载荷, 当板A运动时,两端速度若程虚线分布,则必然进 两平形板之间不能形成压力油膜! 油多而出油少。由于液体实际上是不可压缩的,必将在板内挤压而形成压力,迫使进油端的速度往内凹,而出油端的速度往外鼓。进
z
x
▲忽略压力对流体粘度的影响;
实际上粘度随压力的增高而增加;
y
V
▲ 略去惯性力及重力的影响,故所研究的单元体为 静平衡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且只有表面力作用 于单元体上; ▲ 流体是不可压缩的; ▲ 流体中的压力在各流体层之间保持为常数。
取微单元进行受力分析: pdydz+(τ+dτ)dxdz-(p+dp)dydz –τdxdz=0 dp dτ 任意一点的油膜压力p沿x方 整理后得: dx = d y 向的变化率,与该点y向的
v
v c
F F F F F
v
b
F
v
h0
a h1 a
h2
c b
形成动压油膜的必要条件: 1.两工件之间的间隙必须有楔形间隙; 2.两工件表面之间必须连续充满润滑油或其它液体;
3.两工件表面必须有相对滑动速度。其运动芳方向必
须保证润滑油从大截面流进,从小截面出来。
二、流体动力润滑基本方程的建立 为了得到简化形式的流体动力 平衡方程(Navier-Stokes方 A 程),作如下假设: du ▲ 流体满足牛顿定律,即 τ=η ; dy B 即层与层之间没有 ▲流体的流动是层流; 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v c
c
z F b h0 b
x
v
a x
y
a
径向滑动轴承动压油膜的形成过程: F φa 静止 →爬升 →将轴起抬
→质心左移 →稳定运转达到工作转速 e ----偏心距
∑ Fy =F ∑ Fx = 0
转速继续升高
e
∑ Fy =F ∑ Fx ≠ 0
▲ 轴承的孔径D和轴颈的直径d名义尺寸相等;直径间 隙Δ是公差形成的。 ▲ 轴颈上作用的液体压力与F相平衡,在与F垂直的方 向,合力为零。 ▲轴颈最终的平衡位置可用φa和偏心距e来表示。 ▲ 轴承工作能力取决于hlim,它与η、ω、Δ和F等有关, 应保证 hlim≥[h]。
油端间隙大而速度曲线内凹,出油端间隙小而速度曲线外凸,进出油量相等,同时间隙内形成的压力与外载荷平衡,板A不会下沉。这 说明了在间隙内形成了压力油膜。这种因运动而产生的压力油膜称为动压油膜。各截面的速度图不一样,从凹三角形过渡到凸三角形, 中间必有一个位置呈三角形分布。
动压油膜----因运动而产生的压力油膜。
φ0为压力最大处的极角。 dp h0-h 将一维雷诺方程: =6ηv 改写成极坐标的形式 3 dx h 将dx=rdφ, v=rω,h0, h代入上式得:
dp (cos cos 0 ) 6 2 d (1 cos 0 ) 3
积分得: p 6 2
1 b-b截面内的流量: q x vh0 2 负号表示流速的方向与x方向相反,
因流经两个截面的流量相等,故有:
依据流体的连续性原理,通过 不同截面的流量是相等的 该处速度呈三角形分布,间隙厚度为h0
任意截面内的流量: q x udy
0
h
1 dp 3 hv h 12 dx 2
油膜压力沿轴向的分布: 理论分布曲线----水平直线,各处压力一样; 实际分布曲线----抛物线 且曲线形状与轴承的宽径比B/d有关。
1
(cos cos 0 ) d 3 (1 cos 0 )
在外载荷方向的分量:
py p cos[180 ( a )] p cos( a )
积分可得轴承单位宽度上的油膜承载力:
p y py rd p cos( a )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