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启示
德国高校均衡发展,各具特色,其共同点都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生独立地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同时为学生安排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德国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对我国大学的体制改革和教学创新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德国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特色
近年来,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德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以应对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多样化的挑战。

德国积极推动博洛尼亚进程,整合欧盟的教育资源,缩短和精简第一级学位计划,采用学分制来核算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获得全世界承认的学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在不同大学分阶段地进行学士和硕士课程的学习,德国大学的学分转换制也极大方便了学生在欧洲各高校间转学。

奉行卓越战略,实现精英人才选拔 2005年,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通过了促进德国高校科学与研究的“卓越战略”,对于一部分入选卓越战略的精英大学、研究生院和卓越集群设置了高达19亿欧元的资助金额。

卓越战略有利于德国的顶级大学拓展其科研能力,发展高精尖端科技,提高国际竞争力。

但是,该策略并不是以让少数顶尖大学获得
特权为目的,而是要激发国内各个大学之间的竞争,通过学校间的动态竞争,提高德国大学总体水平。

以讲座制为核心,体现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德国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突出成果是采取了讲座制度。

现代大学的讲座制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新人文主义者如施莱尔马赫、费希特等人大力推动德国大学的体制改革,并且创建了柏林大学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校。

当时的柏林大学从欧洲各国聘请医学、化学、物理、农业、数学、法学、神学等各学科的杰出学者担任教授,通过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一门学科所必备的入门知识,使学生获得整个学科领域的直观概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讲座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该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发展方向,建立其与人类知识总体之间的必要联系,从而将该学科的知识应用于人类生活。

讲座制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背诵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储备更新的习惯,成为现代大学蓬勃发展的制度保障。

但是讲座制的弊端是仅适用于小规模的研究团体,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飞速发展,讲座制已无法适应跨学科学术研究的需求,同时教授的权力过于集中也不利于学术新人的成长。

美国大学受德国讲座制和英式学院的影响而创立了学系,鼓励学术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

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高校的学术组织结构也采用了“大学―学系/研究所”的扁平化两级结构,从而有
利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推行习明纳制度,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习明纳制度是德国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被称为“研究的温床”,在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阶段较为常见。

习明纳制度在德国大学课程设置时被细分为初级讨论课、高级讨论课以及研究讨论课等。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理论程度设置相应的专题讨论课。

该方法在最初产生时通常由一名研究专家或教授向学生提出领域相关的科学问题,或者鼓励学生在研究和讨论中发现问题,然后在教授的指导下融汇各学科知识来解决该问题。

习明纳制度被誉为现代大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目前德国的大学对习明纳方式进行了改良和演进,老师通常设定讨论的题目以及课程安排,然后用两至三次课的课时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讲解本课题的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而学生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需要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做出自己独特的分析并撰写研究报告。

以此鼓励学生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汲取和领悟学科知识,并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德国大学通常采用以人为本、教学民主的培养方式,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流密切,教学方式也多以激发学生独立思维、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主,从而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们从“学会”
向“会学”模式顺利切换,从而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业。

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德国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与我国很多高校中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而抓题型、抠字眼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能够有效改变学生依赖老师讲授的学习方式,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注入式教育。

另外,德国大学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和设计大赛等创新活动而设置了各类创新奖学金,用以表彰和奖励取得创新成果的优秀学生。

对我国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德国大学的民主教学方式,设置交叉融合学科,从而打破狭隘的专业划分,拓展学生的知识背景。

注重跨学科、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广博的知识背景是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了“习明纳计划”,采用制度化的方式打造学生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平台。

每个实施习明纳的科研团队至少由一位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带队,成员多由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并且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组成。

通过设置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定期的学术活动,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进行专利发明,开展学术性社会实践和实施创业计划。

在优秀习明纳团队的示范带动下,整体推进学校习明纳计划的开展。

积极举办各类创新竞赛和活动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该鼓励学生组成各类科技社团和学生组织,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和活动。

例如,现在全国和各省市每年都举办“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协作创新的学术科技氛围。

同时很多学校设立了科技创新中心,负责全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每年举办的大学生学术科技节也成为高校为学生精心设计的科技创新舞台。

在各类“挑战杯”竞赛和校科技节的带动下,学生们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习知识时也更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更好地把竞争机制引入到老师的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科研活动、创新性项目和社会调研活动等各类实践活动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进行实践教学绩效评价。

应以教师、学生和社会共同作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主体,学生和老师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创新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分析以及结论思考,同时还涉及实践成果和学业成绩等方面。

社会评价则包括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就业率、学生家长的反馈等信息。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也受决策者的知识结构和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能力评价以往都以创新成果作为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创新实验和实践过程中所
表现出来的人文素养、职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发展潜能,反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性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教学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兴趣,而科学的评价标准也为擅长创造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产、学、研一体化,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渠道首先,高校的科研创新互动应以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避免科研活动的成果与生产实践相脱节。

目前科研成果滞留现象严重挫伤了师生的创新热情,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由企业牵头,与市场接轨,才有可能将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企业生产,提高企业效益。

其次,与企业联合建立校企结合的创新实践基地,可以将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企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共同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为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反过来,大学师生的创新成果也能激发企业活力,对企业的创新氛围建设提供有益补充。

再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社会实践学分与创新活动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统一,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挖掘其创新潜能,使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趋于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