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137b7725c52cc58bd6be88.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三、学习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之称。
《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3)、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4)、解释加点词: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7、得道者多助得道:()8、亲戚畔之亲戚:()9、故()君子()有()不战10、兵革非不坚()利()也:11、寡助之至至:()12、委()而去()之13、兵()革()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池:()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5)、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6)、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b57b10551810a6f42486b0.png)
word18 《孟子》两章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和《孟子》;理解重点词语,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重点)3.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说理方法。
(重点)4.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吗?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
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
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某某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2.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3)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3.朗读课文,然后背诵课文。
三、合作探究(一)了解文章大意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旨大意。
明确: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d281eeb90d6c85ed3ac6a6.png)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学目的1、积聚白话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资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模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暴政〞来一致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三、再读课文疏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浚文意,标出疑问,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天时不如天时,天时不如人和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天时不如人和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故小人有不战,战必胜矣四、理清文脉,掌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五、自我检测1、解释以下句中加粗词的含义(3分)⑴池非不深也( )⑵委而去之( )⑶故小人有不战( )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反的一组是(2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仁至义尽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⑴但是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天时也。
译:⑵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4、本文论述的主要观念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念是孟子〝暴政〞主张的详细表达?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疏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浚文意,标出疑问,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然后作征于色发于声然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际乱者,国恒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0e3800b2af90242a995e511.png)
18.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一、读文导入二千多年前一个的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在一片竹简上刻下了191个篆体汉字。
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光耀千古,传诵至今。
请用心灵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
(播放朗诵)给咱们留下这段精美短文的圣人是谁呢?(孟子)孟子其人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
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被尊为儒学经典,为“四书”之一。
故事:孟母三迁二、学法推荐像《孟子》这样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应该怎样的方法更加高效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学法推荐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要熟读,要精思。
三、熟读篇1、齐读课文,感知2、对答式朗读《三字经》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何?((天、地、人)古人认为,天地间最重要的三种元素就是天、地、人,用于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三种因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
那么,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轻重厉害如何呢?原文回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如”(比不上)整句意思?文中哪几个句子解说了“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这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关键词:之、郭、是)翻译此句: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关键词:池、兵革)翻译此句:得道者,何如?(得道者多助)(意思:得道的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会多)这个人在文中指什么人?(君主)失道者,何如?(失道者寡助)(寡:少;带“寡” 的成语:薄情寡义、孤家寡人、孤陋寡闻、寡不敌众)那么,把整个句子说一下: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二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二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96fce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7.png)
18.《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难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二、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X、哲学主X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X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四、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提示:《陈涉世家》等。
)五、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X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六、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七、当堂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57531eddaef5ef7bb0d3c01.png)
18《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3、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4、掌握课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2、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大家还记得三册时学过的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人民解放军由弱到强,用小米加步枪(即简陋的装备)战争了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八百万军队。
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谁来介绍一下《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孟子》: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
“畔”,通借字,通“叛”2、疏通文意。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
去,离开。
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
护城河。
今指水塘。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这是。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限制。
固:巩固。
威:威慑。
句子的翻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794080941ea76e58fa04fd.png)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
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并背诵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孟子和《孟子》,探求孟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对选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论证中心和论证方法的把握。
教学难点:探求孟子思想的核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讲授相结合。
课前准备: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文尽可能地做多的了解。
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么?对,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后来这个故事演化出一个成语,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有了孟母的良好教育,和孟子自己的勤奋努力,孟子终于成为我们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
二、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了唐代已将孔子和孟子并称;元、明时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念和政治活动的书。
三、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教师指出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下齐读。
4、学生结合文中注解自行或合作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5、小组讨论,质疑、解疑,教师巡视6、学生完成翻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101646a8114431b90dd87c.png)
18 《孟子》两章“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即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
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新课导入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
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米粟(sù)亲戚畔(pàn)之域(yù)民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
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2)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3)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d20cc0be1e650e53ea9955.png)
18 《<孟子>两章》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 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3. 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学习过程】一、导入展示孟庙的图片,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测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孟子的情况。
三、有关孟子的情况介绍1.孟母教子2.孟子周游列国3.孟子晚年著书立说4.关于《孟子》四、诵读课文,理解内容1.在老师带领下明确重点字音,对课文进行诵读并划分句子节奏。
建议在多遍诵读中达到背诵的程度。
2.结合注释,对课文逐段进行全面深刻的翻译,整理归纳文言知识。
通过自主、合作、互查三个步骤,确保每生能熟练翻译每一句话。
五、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疏通课文,理解文意1.朗读正音。
2.划分节奏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文章翻译自主翻译,发现难点。
师生合作,解决难点。
小组互查,教师抽查。
4.难句翻译:(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深入学习,领悟内涵1.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哪个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什么是“人和”?2.第1自然段有四个短句代表了“地利”,并与“天时”与“人和”相比,它们是什么?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它们为什么用双重否定句?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是从反面说。
从正面说,“域民”、“固国”、“威天下”应靠什么呢?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指的是什么?6.这一章的论点是什么?为什么?7.本文论证结构(1)提出论点:(2)分别论证:(3)得出结论:8.这一章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六、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疏通课文,理解文意1.朗读正音,划分节奏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b73347f524ccbff0218495.png)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一、明白得古代哲人的思想。
二、了解前人说理论证的方式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二、学习预备孟子名轲,邹人。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名言积存孟子的一些名言警语。
如:“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关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关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举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进程(教师案)译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纳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然是取得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非是不高啊,护城河并非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非是不精巧,粮食供给也并非是不充沛啊,可是,守城一方仍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因此说,治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壮大。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二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二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7c6945bb4cf7ec4afed0d4.png)
18、«孟子»二章【CAI教案】理读设计理念:这是由孟子的两篇短文组成的文言散文,具有鲜明的论说性。
从文言文词汇角度看,体现了词语的古今变化特点;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思路清楚,结构明晰,论说充分;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都集中显示了孟子的雄辩与气势。
宜采用理读法进行积累性阅读。
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
1.说说你所知道的孟子。
2.说说孟子散文的特点。
二、诵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听读。
学生听老师范读,在课文上作标记。
重点记住并读准下列字音。
米粟.(sǜ)畎.亩(quǎn)傅说.(yuè)拂.士(bì)曾.益(zēng)(二)自读。
学生结合听读,自由读课文。
重点读顺下列句子。
环而攻之/而不胜行/拂乱其所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三)译读。
学生结合注解,分组互译互说课文重点理解下列句段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三、理读课文,揣摩积累。
从以下角度梳理并做好积累卡片——(一)卡片一——文学常识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②选自《孟子·告子下》③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他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暴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形成了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有“亚圣”之称。
(二)卡片二——词语理解从字词的角度:①通假字:攻亲戚之所畔.;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孟子》两章【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
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字难词。
(1)字音米粟(sù) 亲戚畔(pàn)之域(yù)民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
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2)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3)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
)..(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交流点拨】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翻译重点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交流点拨】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交流点拨】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交流点拨】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理清思路把握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交流点拨】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课文论证方式如下: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总结:得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步骤四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交流点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2.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交流点拨】例一: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3.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交流点拨】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但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政”。
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
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绝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4.文章的“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交流点拨】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
5.文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什么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作比较有什么效果?【交流点拨】①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②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课文从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2.拓展延伸积累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附: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天时不如地利论据:战争需要人和防御:地利不如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也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天下叛之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有一个经典故事,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洗得好呀!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却死亡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quǎn)亩傅说(yuè)鬲(ɡé) 奚(xī) 法家拂(bì)士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发:起,被任用。
举:被选拔。
士:狱官。
市: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
任:责任,使命。
于:给。
是:这。
人恒过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乱:扰乱。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征:表现。
色:脸色。
发:发出。
喻:明白,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2)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词类活用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词的使动用法,通“韧”,使……坚韧。
)(4)一词多义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国恒亡(国家。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在。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交流点拨】(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提出疑问,教师点拨。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指出论点。
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第一段开头列举了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这六个人的成长史有什么共同点?【交流点拨】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奋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所成就。
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交流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
3.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交流点拨】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4.本文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作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排比和对比。
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