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第一部分总论

合集下载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一类特选)精选全文完整版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一类特选)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肠道外营养疗法的指南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09年一、背景一般认为,临床营养支持包括经口、经肠道或经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

EN是指经消化道管饲较全面的营养素;PN即经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和糖等营养素,又称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 nutrition,TPN)。

在评价PN临床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中,常用糖电解质输液(5%GNS)与全肠外营养两种方法相对比。

当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或不愿正常进食,有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或有营养风险(nutritionrisk)的患者经口方式提供营养素不足时,应给予PN支持。

营养支持绝非急诊处理措施,应该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才按适应证规范和使用规范进行。

二、证据国际上已有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和系统评价发现,对于多数无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常在围手术接受单纯的糖电解质输液治疗。

对于这类患者使用PN可能会导致感染和代谢并发症的增加,并且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本起草小组检索了国内文献,尚未发现有对比糖电解质输液与PN对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的报道。

显然,决定患者是否使用PN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有无营养风险,这就需要用到营养评定的方法。

营养评定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中得到应用的营养评定工具有10余种之多。

其中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 BMI)是评价营养状况的众多单一指标中被公认为较有价值的一种,尤其是在评价肥胖症方面,它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指标。

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根据1990年以来中国13项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得出中国人BMI正常值(1815≤ BMI<2315)。

除单一指标外,近20年中还发展出为数种复合营养评定工具,如“主观全面评定”(SGA)、“微型营养评估” (MNA)等。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

这本书针对不同的疾病提供了具体的营养支持方案。例如,对于胃肠道疾病, 书中建议采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对于胰腺炎患者,则需要注意控制脂肪和 蛋白质的摄入量。这些具体的营养支持方案对于临床医生和营养师来说非常有价 值。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它为 临床医生和营养师提供了关于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信息。
本书的目录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它 强调了营养支持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合理选择和应用营养支持的 重要性。也提示读者需要注意在实施营养支持时遵循一定的医疗规范和伦理原则。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的目录设计合理,既满足了专业人员 的临床需求,又充分考虑了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其详细的内容和全面的范围使其 成为一本理想的参考书籍,对提高临床医生的营养支持水平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 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涵盖了肠外肠内营养的基本概念、治疗原则、营 养素的需求、以及各种疾病状态下的营养支持方案等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 刻认识到营养治疗在临床医疗中的重要性,了解到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 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案。
这本书的实用性强。书中的内容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临床实践。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状态下的营养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临床医生、营 养师来说非常实用。同时,这本书还提供了很多表格、图表和图示等直观的方式 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和过程,使得阅读过程更加容易理解。
目录分析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是一本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 分会所编写的专业参考书籍,主要面向临床医生、营养师和相关专业人员。本书 旨在提供关于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详细指南,以帮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最佳 决策。以下是对本书目录的分析。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草案)中华外科学会临床营养支持学组2004.3目录第一章概述(吴肇汉) (1)第二章营养评价(曹伟新) (4)第三章成人的正常营养需要(徐鹏远) (8)第四章肠内及肠外营养 (12)第一节肠内营养(李宁) (12)第二节肠外营养(于健春) (14)第三节肠内及肠外营养并发症(林锋) (17)第五章药物与营养素的相互作用(吴国豪) (19)第六章各种疾病的营养支持 (22)第一节老年人(王为忠) (22)第二节心脏病(林锋) (23)第三节肺部疾病(许媛) (25)第四节糖尿病(徐鹏远) (26)第五节肾衰竭(刘敦贵) (28)第六节肝硬化(迟强) (30)第七节脑损伤(朱维铭) (31)第八节烧伤(伍晓汀) (33)第九节危重病人(许媛) (34)第十节胃肠功能衰竭(彭俊生) (35)第十一节短肠综合征(吴肇汉) (37)第十二节胰腺炎(伍晓汀) (39)第十三节炎性肠道疾病(王为忠) (40)第十四节消化道瘘(李宁) (42)第十五节癌症(曹伟新) (44)第十六节器官移植(刘敦贵) (45)第十七节围手术期(周岩冰) (46)第七章常用EN及PN制剂(朱维铭) (47)第一章概述临床营养支持的研究和实施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曾宪九、黎介寿,吴肇光等前辈就深切意识到营养支持在外科的重要意义。

尽管当时药品和器材都极为匮乏,仍然带领我们开展了这项工作。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临床营养支持的理念不仅被广大医学界所接受,而且它已经成为救治各种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相当多的优质产品和器材,而且逐步已在国内生根、开花,这又为我们开展临床营养支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国各大教学医院里,特别是某些领先的单位,临床营养治疗的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所难免。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草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草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第一部分总论第二部分成人营养需要量第三部分营养风险筛查(NRS)第四部分肠外营养素第五部分输注路径第六部分疾病营养支持一.术后糖电解质输液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三.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四.危重病五.成人烧伤六.胰腺炎七.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八.炎性肠病九.肝脏疾病与肝移植十.心血管疾病十一.神经性疾病十二.糖尿病Ⅱ.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第一部分总论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

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CSPEN组织我国临床营养、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于当年制定和公布了第一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登载。

这是我国首个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出版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

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开始组织《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修订工作。

在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重症患者应用营养支持的共识。

CSPEN(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临床诊疗指南精选全文

CSPEN(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临床诊疗指南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CSPEN(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容介绍:肠内营养(EN)部分(2008)一、围手术期EN指南无胃瘫的择期手术患者不常规推荐术前12h禁食。

(A)有营养不良的患者,大手术前应给予10-14天的营养支持。

(A)预计围手术期禁食时间大于7天,或10天以上经口摄食无法达到推荐量的60%者,应尽早开始营养支持(尽可能通过肠内途径)。

(D)EN给予的能量小于需要量的60%时,可考虑联合应用PN 。

(D)肠梗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肠缺血是EN的禁忌症。

(A)术前不能从正常饮食中满足需求者鼓励接受口服营养支持(ONS),在住院前就可开始EN,没有特殊误吸风险及胃瘫者,建议仅需麻醉前2h禁水,6h禁食。

(A)术后应尽早开始正常食物摄入或EN,大部分结肠切除术患者可在术后数小时开始经口摄入清淡流食,包括清水。

(A)不能早期ONS者应管饲喂养,尤其是大型头颈部和胃肠道肿瘤手术(A)、严重创伤(A)、手术时就有明显的营养不良(A),大于10天不能经口摄入>60%营养。

(D)术后24h内对需要的患者进行管饲营养。

(A)因肠道耐受力有限,管饲EN推荐采用输注泵以较低的滴速(10-20ml/h)开始,可能需要5-7天才能达到目标摄入量。

(D)围手术期接受营养支持者,住院期间常规进行营养状态的再评估,如需要,出院后继续营养支持。

(D)管饲的腹部手术患者推荐放置较细的空肠造瘘管或鼻空肠管。

(A)长期(>4周)的管饲者(如严重头部外伤),可考虑放置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如PEG)。

(D)标准的整蛋白配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D)大型头颈部肿瘤手术、腹部肿瘤手术患者可考虑应用含有免疫调节成分的EN。

(B)不推荐将含有精氨酸的“免疫肠内营养”用于合并重度创伤、全身感染和危重患者。

(A)二、危重症EN指南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只有在生命体征稳定(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稳定——包括药物、呼吸机等治疗措施控制下)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1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1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第一部分总论第二部分成人营养需要量第三部分营养风险筛查(NRS)第四部分肠外营养素第五部分输注路径第六部分疾病营养支持一.术后糖电解质输液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三.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四.危重病五.成人烧伤六.胰腺炎七.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八.炎性肠病九.肝脏疾病与肝移植十.心血管疾病十一.神经性疾病十二.糖尿病Ⅱ.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第一部分总论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

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CSPEN组织我国临床营养、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于当年制定和公布了第一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登载。

这是我国首个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出版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

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开始组织《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修订工作。

在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重症患者应用营养支持的共识。

2023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第一部分)

2023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第一部分)

2023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第一部分)为进一步规范营养支持治疗的流程,以指导临床和科研工作,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牵头,邀请国内近百位包涵外科、内科、重症医学科、临床营养、护理、循证医学和统计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的修订工作。

本着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和制度化的原则,指南修订工作遵循国际指南编写标准和中华医学会《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3版)中的临床诊疗指南制订/修订的核心方法与基本流程,并完成指南的注册申请。

本指南的制定将成为临床医生进行营养治疗的重要参考,可更好地规范临床营养治疗,使更多患者获益。

二.指南提出的问题及推荐意见问题1:哪些患者需要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推荐意见1:住院患者均应进行营养筛查;对于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应进行营养评估。

门诊有明显摄入不足和体重下降等情况者,也应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证据B,强推荐,100.0%)o营养不良是指由于摄入不足或利用障碍引起能量或营养素缺乏的状态,进而导致人体组分改变,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下降,有可能导致不良临床结局。

住院患者常发生营养不良,近年来国内多中心调查研究显示,住院患者入院时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4.67%~31.02%其发生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和手术因素等有关;营养不良也是导致不良临床结局的主要因素,包括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等。

通过对近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达49.11%,合并营养不良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是营养良好患者的10倍。

多项研究证实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其预后,如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费用等。

首次营养筛查应当在患者入院后24h内与问诊、体格检查等同时进行。

经筛查存在营养风险的应及时进行营养评估。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引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引

XX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第一节肠内营养【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

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

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人的体重增长、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而且人体组成的改善也较明显。

7.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1.可供临床选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很多,成分与营养价值差别很大,选择配方时主要考虑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来源及比例,各配方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可能不同。

肠内营养制剂发展迅速,配方常有改变,因此要注意所用产品的具体配方。

2.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病人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1.5kcal/m1),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3.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一般对于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30〜35Kcal/(kg.d)的非蛋白热量较为理想,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

4.目前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中糖含量一般均较高,容易导致病人体内脂肪堆积而蛋白质合成不足,体细胞群改善不明显。

可以考虑督促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添加蛋白质组件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减少糖的摄入。

肠内肠外营养

肠内肠外营养
肠内肠外营养指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 钟燕
1
第一部分 总 论
2
指南定义
该指南是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
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
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
床医师、护理人员和营养师的合作下达
成共识。
3
指南宗旨
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
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订和/或接受
22
能量
允许性低摄入(permissive under feeding)概念: 纳入5个高质量RCT的系统评价,结果提示围手术期 相对低能量(15~20kcal/kg.d-1),有利于减少感染 并发症与费用支出,缩短住院时间。

产能营养素比例:肠外营养须强调双能量来源的重
要性,即能量必须由糖和脂肪一起提供,脂肪供能应 占非蛋白能量30%~50% 。对于蛋白孩子,肠外营 养中0.8~1g/kg.d即可,但个体差异大,有些患者可 能须达到2g/kg.d
19
DRIs内容
平均需要量(EAR ):满足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
的摄入水平。
推荐需要量(RNI ):是在EAR的基础上产生的,
计算公式为EAR+2SD或1.2×EAR;长期达到RNI水平可 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 适当储备。 适宜摄入量(AI )*:AI即是在缺乏RNI的时候采用 的参考指标。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是平均每天摄入营养 素的最高限量,对一般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不引起不利 于健康的作用,摄入量超过UL时,损害健康的危险性 随之增大
33
证据
1、该风险评价方法从4方面问题来评定住院患者是 否处于营养风险、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进行营养治 疗以及预后如何。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word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word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06 版)第一章制定指南的“指南”引言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

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支持的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药剂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1月- 9月,是我们分会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CSPEN常委们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指导下,组织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工作者及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

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参比国内国外的临床研究报告,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指南。

在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的“第一届全国临床营养周”大会上公开征求意见后,又做了大范围的修正和大范围的补充,于当年12月完成了第2005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虽然该指南范围窄,仅是住院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的内容,但仍然受到业者的重视。

已经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等三本核心期刊杂志登载。

发表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也为2006年完善方法学和扩大内容打下了基础。

一、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在2005年适应症指南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编委会和支持小组就启动了文献复习工作,在不同场合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指南(2020) (1)精选全文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指南(2020) (1)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指南(2020)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在2013年肠外肠内营养中国老年患者专家共识基础上,组织我国老年医学、循证医学、公共卫生、临床营养领域工作的学者以及临床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总结了国内外老年营养支持治疗领域出现的新证据,对共识进行全面更新并升级为指南。

一、营养支持团队营养支持团队(NST)组成中,老年医学专家发挥协助组建和管理的作用,营养(医)师、临床药师、物理康复师和护士作为团队的主要成员,外科、口腔科、神经科、心理医学科等临床专科医师为管理团队提供技术保障。

已有许多研究证实NST的存在的确能提高营养支持的效价比,尤其在降低营养支持并发症、降低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NST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为老年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包括:(1)识别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2)制订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3)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4)监测及评价营养支持的效果。

推荐1:NST需要多学科人员构成,由老年医学专科医师牵头,建立包括临床专科护士、营养师、药师等在内的NST(证据B,强推荐,97%)。

二、确定能量与蛋白质目标推荐2:老年住院患者的能量需求可通过间接测热法进行个体化测定(证据C,弱推荐,90%)。

一般老年患者可将20~30 kcal·kg-1·d-1作为能量供给的目标(证据B,弱推荐,96%)。

老年住院患者的蛋白质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设计,每日可达到1.0~1.5 g/kg蛋白质目标摄入量,乳清蛋白制剂更易消化利用(证据C,弱推荐,82%)。

推荐3:接受EN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应结合疾病状态及胃肠道耐受能力,选择适宜脂肪供能比的制剂(证据A,强推荐,99%)。

推荐接受PN治疗住院老年患者的脂肪供能可适当增加(一般不超过非蛋白质热卡的50%)(证据C,弱推荐,99%)。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建议收藏)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建议收藏)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草案)中华外科学会临床营养支持学组2004.3目录第一章概述(吴肇汉) (1)第二章营养评价(曹伟新) (4)第三章成人的正常营养需要(徐鹏远) (8)第四章肠内及肠外营养 (12)第一节肠内营养(李宁) (12)第二节肠外营养(于健春) (14)第三节肠内及肠外营养并发症(林锋) (17)第五章药物与营养素的相互作用(吴国豪) (19)第六章各种疾病的营养支持 (22)第一节老年人(王为忠) (22)第二节心脏病(林锋) (23)第三节肺部疾病(许媛) (25)第四节糖尿病(徐鹏远) (26)第五节肾衰竭(刘敦贵) (28)第六节肝硬化(迟强) (30)第七节脑损伤(朱维铭) (31)第八节烧伤(伍晓汀) (33)第九节危重病人(许媛) (34)第十节胃肠功能衰竭(彭俊生) (35)第十一节短肠综合征(吴肇汉) (37)第十二节胰腺炎(伍晓汀) (39)第十三节炎性肠道疾病(王为忠) (40)第十四节消化道瘘(李宁) (42)第十五节癌症(曹伟新) (44)第十六节器官移植(刘敦贵) (45)第十七节围手术期(周岩冰) (46)第七章常用EN及PN制剂(朱维铭) (47)第一章概述临床营养支持的研究和实施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曾宪九、黎介寿,吴肇光等前辈就深切意识到营养支持.。

...文档交流在外科的重要意义。

尽管当时药品和器材都极为匮乏,仍然带领我们开展了这项工作。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临床营养支持的理念不仅被广大医。

..。

..文档交流学界所接受,而且它已经成为救治各种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相当多的优质产品和器材,。

..。

文档交流而且逐步已在国内生根、开花,这又为我们开展临床营养支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国各大教学医院里,特别是某.。

.。

文档交流些领先的单位,临床营养治疗的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手册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手册

肠外肠内临床营养指南手册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二O一一年六月前言20世纪60年代末,肠外营养(PN)与肠内营养(EN)相继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许多病人得到康复,同时临床营养的输液技术和疾病代谢有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40年来,在营养制剂、输液方法和代谢理论上,都有着迅速的发展、进步,甚至有些概念也在改变。

如在开始阶段提出要给予高热量,应用了Hyperalimenlation一词,经临床实践证明,给予超高热量并不能被机体所接受。

在机体应激状况下,即使是根据测定或计算的热量都难以给予,并且还有加重机体代谢紊乱的可能,从而提出了低热量(hypocaloric)的概念。

其后又发现,长期低热量营养有损于机体的恢复,在应用上要有一定的时限性。

社会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反复改善而进步的。

医学亦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临床营养支持是一门新兴技术,人们对它的认识更是频繁的在更改,逐步深入,不断发展。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制订并发布,是临床营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包括临床营养医生制订规范化的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对提高临床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功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有不明之处,请与营养科联系.二O一一年六月目录常用名词定义4第一章成人营养素需要量4一、背景4二、证据5三、推荐意见6第二章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6一、背景6二、证据7三、推荐意见8第三章肠外营养素8第一节氨基酸8一、背景8二、证据9三、推荐意见9第二节脂肪乳9一、背景9二、证据9三、推荐意见11第四章营养支持输注系统11第一节肠内营养管饲途径11一、背景11二、证据12三、推荐意见12第二节肠内营养输注泵(Enteral Feeding Pump)12一、背景12二、证据12三、推荐意见13第三节肠外营养输注途径13一、背景13二、证据13三、推荐意见15第五章疾病营养支持15第一节术后糖电解质输液16一、背景16二、证据16三、推荐意见17第二节围手术期肠外营养17一、背景18二、证据18三、推荐意见19第三节围手术期肠内营养19一、背景19二、证据19三、推荐意见20第四节危重病21一、背景21二、证据21三、推荐意见22第五节成人烧伤22一、背景22二、证据23三、推荐意见23第六节胰腺炎24一、背景24二、证据24三、推荐意见25第七节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25一、背景25二、证据25三、推荐意见25第八节炎性肠病25一、背景25二、证据26三、推荐意见26第九节肝脏疾病27一、背景27二、证据27三、推荐意见28第十节肝移植28一、背景28二、证据28三、推荐意见29第十一节心血管疾病30一、背景30二、证据30三、推荐意见30第十二节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支持30一、背景30二、证据30三、推荐意见32第十三节糖尿病33一、背景33二、证据33三、推荐意见33常用名词定义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经消化道给以营养素,根据组成不同分为整蛋白型EN、短肽型EN和氨基酸型EN.根据给于EN途径的不同,分为口服和管饲。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草案)中华外科学会临床营养支持学组2004.3目录第一章概述(吴肇汉) (1)第二章营养评价(曹伟新) (4)第三章成人的正常营养需要(徐鹏远) (8)第四章肠内及肠外营养 (12)第一节肠内营养(李宁) (12)第二节肠外营养(于健春) (14)第三节肠内及肠外营养并发症(林锋) (17)第五章药物与营养素的相互作用(吴国豪) (19) 第六章各种疾病的营养支持 (22)第一节老年人(王为忠) (22)第二节心脏病(林锋) (23)第三节肺部疾病(许媛) (25)第四节糖尿病(徐鹏远) (26)第五节肾衰竭(刘敦贵) (28)第六节肝硬化(迟强) (30)第七节脑损伤(朱维铭) (31)第八节烧伤(伍晓汀) (33)第九节危重病人(许媛) (34)第十节胃肠功能衰竭(彭俊生) (35)第十一节短肠综合征(吴肇汉) (37)第十二节胰腺炎(伍晓汀) (39)第十三节炎性肠道疾病(王为忠) (40)第十四节消化道瘘(李宁) (42)第十五节癌症(曹伟新) (44)第十六节器官移植(刘敦贵) (45)第十七节围手术期(周岩冰) (46)第七章常用EN及PN制剂(朱维铭)……………………………47第一章概述临床营养支持的研究和实施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曾宪九、黎介寿,吴肇光等前辈就深切意识到营养支持在外科的重要意义。

尽管当时药品和器材都极为匮乏,仍然带领我们开展了这项工作。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临床营养支持的理念不仅被广大医学界所接受,而且它已经成为救治各种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相当多的优质产品和器材,而且逐步已在国内生根、开花,这又为我们开展临床营养支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国各大教学医院里,特别是某些领先的单位,临床营养治疗的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手册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手册

肠外肠临床营养指南手册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二0 —年六月前言20世纪60年代末,肠外营养(PN)与肠营养(EN)相继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许多病人得到康复,同时临床营养的输液技术和疾病代有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40年来,在营养制剂、输液方法和代理论上,都有着迅速的发展、进步,甚至有些概念也在改变。

如在开始阶段提出要给予高热量,应用了Hyperalimenlation 一词,经临床实践证明,给予超高热量并不能被机体所接受。

在机体应激状况下,即使是根据测定或计算的热量都难以给予,并且还有加重机体代紊乱的可能,从而提出了低热量(hypocaloric)的概念。

其后又发现,长期低热量营养有损于机体的恢复,在应用上要有一定的时限性。

社会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反复改善而进步的。

医学亦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

临床营养支持是一门新兴技术,人们对它的认识更是频繁的在更改,逐步深入,不断发展。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 )制订并发布,是临床营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包括临床营养医生制订规化的序贯肠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对提高临床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功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如有不明之处,请与营养科联系。

年六月目录常用名词定义 (5)第一章成人营养素需要量 (6)一、背景 (6)二、证据 (6)三、推荐意见 (7)第二章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9)一、背景 (9)二、证据 (9)三、推荐意见 (10)第三章肠外营养素 (11)第一节氨基酸 (11)一、背景 (11)二、证据 (11)三、推荐意见 (11)第二节脂肪乳 (11)一、背景 (11)二、证据 (12)三、推荐意见 (13)第四章营养支持输注系统 (13)第一节肠营养管饲途径 (13)一、背景 (13)二、证据 (14)三、推荐意见 (14)第二皆肠营养输注泵(Enteral Feeding Pump) (14)一、背景 (14)二、证据 (15)三、推荐意见 (15)第三节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15)一、背景 (15)二、证据 (16)三、推荐意见 (17)第五章疾病营养支持 (19)第一节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19)一、背景 (19)二、证据 (19)三、推荐意见 (20)第二节国手术期肠外营养 (21)一、背景 (21)二、证据 (21)三、推荐意见 (22)第三节围手术期肠营养 (22)一、背景 (22)二、证据 (22)三、推荐意见 (23)第四节危重病 (24)一、背景 (24)二、证据 (24)三、推荐意见 (25)第五节成人烧伤 (26)一、背景 (26)二、证据 (26)三、推荐意见 (26)第六节胰腺炎 (27)一、背景 (27)二、证据 (27)三、推荐意见 (28)第七节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痿 (28)一、背景 (28)二、证据 (28)三、推荐意见 (28)第八节炎性肠病 (29)一、背景 (29)二、证据 (29)三、推荐意见 (30)第九节肝脏疾病 (30)一、背景 (30)二、证据 (30)三、推荐意见 (31)第十节肝移植 (31)一、背景 (31)二、证据 (32)三、推荐意见 (32)第十一节心血管疾病 (33)一、背景 (33)二、证据 (33)三、推荐意见 (33)第十二节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支持 (33)一、背景 (33)二、证据 (34)三、推荐意见 (36)第十三节糖尿病 (36)一、背景 (36)二、证据 (36)三、推荐意见 (37)常用名词定义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第一章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的背景、目的和使用范围。

第二章肠内营养2.1 营养评估成人患者肠内营养应用前,需进行全面且准确的营养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营养状态、疾病类型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2.2 肠内营养适应症只有符合特定适应症的患者才可以接受肠内营养,如胃肠道功能减退、食管癌术后患者等。

需严格按照适应症范围进行肠内营养的应用。

2.3 营养支持原则在肠内营养应用中,应遵循个体化、综合营养支持原则。

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方面的补充。

第三章肠外营养3.1 营养评估肠外营养的应用同样需要进行全面准确的营养评估,以确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评估内容包括身体状况、营养状态、疾病类型等因素。

3.2 肠外营养适应症只有符合特定适应症的患者才可以接受肠外营养,如具有胃肠道功能衰竭、慢性肠梗阻等情况。

在确定适应症范围内,才能进行肠外营养的应用。

3.3 营养支持原则肠外营养应用中,同样需要遵循个体化、综合营养支持原则。

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方案,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第四章营养相关并发症管理4.1 营养不良在肠内肠外营养应用过程中,营养不良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应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适当调整营养方案、增加能量摄入等。

4.2 电解质紊乱肠内肠外营养应用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如钾、钙、磷等的异常。

应通过监测并及时调整,保持电解质平衡。

4.3 感染肠内肠外营养应用过程中,感染是患者面临的常见风险之一。

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监测并及时处理感染问题,确保患者的安全。

第五章营养监测与评估如何科学地监测和评估患者在肠内肠外营养应用后的效果,是这一应用指南关注的重点。

通过临床检测、影像学评估、营养评估等手段,及时掌握患者的状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肠内肠外营养临床指南

肠内肠外营养临床指南
肠内肠外营养临床指南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2006-9
右上腹疼痛再次发作
编辑版ppt
1
• 1.2006-9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公布指南
• 2.指南定义:按照循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 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 合作下制定的共识。
• 3.指南为参考性的。
编辑版ppt
9
二、脂肪乳-推荐意见
• 1 应用肠外营养的成人患者其肠外营养配方中常规推荐使用 脂肪乳。(A)。
• 但对于有严重高脂血症或脂代谢障碍的患者,应根据患者 的代谢状况决定是否应用脂肪乳,使用时应充分权衡其可 能的风险与获益(D)
• 2 脂肪乳在肠外营养中的供能比例应根据患者的脂代谢情况 决定,一般为20%~50%。无脂代谢障碍的创伤和危重症患 者应适当提高脂肪比例,其脂肪构成应使用中长链脂肪乳 或用鱼油脂肪乳替代部分长链脂肪乳(D)
• 5 对输入肠内营养液的“速度”较为敏感的患者。(D) • 6 下述情况均推荐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肠内营养液粘度较
高(如高能量密度的肠内营养液),进行直接的十二指肠 或空肠喂养时,需要严格控制输注速度时,输注大剂量、 高渗透压的营养液时,家庭肠内营养支持。(D)
编辑版ppt
14
三、肠外营养输注途径-推荐意见
编辑版ppt
4
成人营养素需要量 -推荐意见
• 1 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 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 方。(B)
• 2 大部分住院病人实际能量消耗通常低于经典的方程式或 教科书上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值。(D)
• 3 在败血症或创伤的急性代谢期,不主张采用高热卡营养 支持获得正氮平衡或氮平衡。(C)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word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word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word版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06 版 )第一章制定指南的“指南”引言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

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支持的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药剂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1月- 9月,是我们分会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CSPEN常委们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指导下,组织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工作者及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

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参比国内国外的临床研究报告,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指南。

在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的“第一届全国临床营养周”大会上公开征求意见后,又做了大范围的修正和大范围的补充,于当年12月完成了第2005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虽然该指南范围窄,仅是住院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的内容,但仍然受到业者的重视。

已经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等三本核心期刊杂志登载。

发表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也为2006年完善方法学和扩大内容打下了基础。

一、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在2005年适应症指南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编委会和支持小组就启动了文献复习工作,在不同场合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

胃肠道外营养临床实施指南书

胃肠道外营养临床实施指南书

胃肠道外营养临床实施指南一、总论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

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常用名词定义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一般认为包括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肠内营养(EN,enteral nutrition)是指经消化道给以营养素,根据组成不同分为整蛋白型EN 和氨基酸型EN。

根据给于EN途径的不同,分为口服和管饲。

肠外营养(PN,perenteral nutrition)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和利用营养物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催化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白的功能。

又称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因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缺乏或过度,导致机体功能乃至临床结局发生不良影响。

营养不足(Undernutrition)通常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指能量或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者,造成特异性的营养缺乏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