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故事-永留清白在人间——悲剧英雄于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故事-永留清白在人间——悲剧英雄于谦
于谦(1398~1457),现代浙江钱塘县(今杭州)人。
幼年勤学,十五岁就考取了秀才。
他很仰幕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为人,书斋里曾悬挂文天祥的画像,他在“画赞诗”里写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死,弗苟而全”等辞句,反映出他在年轻时就把自己品德个头的水平,指向祖国历史上第一流英烈人物。
这时候于谦还曾写下《石灰吟》和《咏煤炭》等诗,用隐喻的手法来寄托他的雄心壮志。
一、清正廉洁
于谦(1398~1457),明代浙江钱塘县(今杭州)人。
幼年勤学,十五岁就考取了秀才。
他很仰慕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为人,书斋里曾悬挂文天祥的画像,他在“画赞诗”里写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死,弗苟而全”等辞句,反映出他在年轻时就把自己品德修养的水平,指向祖国历史上第一流英烈人物。
这时候于谦还曾写下《石灰吟》和《咏煤炭》等诗,用隐喻的手法来寄托他的雄心壮志。
如他在《石灰吟》里写道: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在《咏煤炭》里写道: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两首诗表现了他要为国家建立功业贡献出全部力量,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
在家读书的年代里,于谦勤苦为学,关心国家安危。
到二十四岁时,进北京应考,中了进士,被任命做山西道监察御史,后又调到四川、贵州等处。
他常着便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访问疾苦,改革弊政。
1426年(宣德二年),明宣宗亲征叛藩汉王朱高煦,于谦从征有功。
次年,巡按江西,由于廉明奉公,平反冤狱,严惩贪官,备著声誉。
1430年(宣德五年),宣宗特任于谦做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
南。
巡抚是明朝地方行政最高长官,他到任后,亲到各州县乡里,访问父老,得知应兴革事项。
立刻向朝廷建议。
当时内阁学士杨荣、杨溥、杨士奇等也都支持于谦,因而他的意见多被采纳。
于谦在山西、河南做了十九年(1430~1448)巡抚,办了很多好事。
例如:豁免农民欠租,减轻商贩税率,设置各州县的“平准仓”“惠民药局”,调节粮价,赈救贫苦,广修道路,植树凿井,发展交通,便利行旅等。
他又历年缮筑黄河堤岸,兴修各地水利;在1445年(正统十年),曾安置流民二十余万人,分给地亩,贷予耕牛种子,两省农业生产,多得增长。
于谦勤政爱民,始终如一,他年年奔波于太行山区和黄河南北岸。
在他的诗里,随时可以看到他的行踪,如:“三晋冲寒到,中州冒暑回,山川原不改,节侯自相催。
”是写他巡视时不避寒暑。
又如“碗子城边路,年年几度过。
山川认行色,花鸟熟鸣珂”,是写他年年要路过太行山一次。
又如“月落日未出,东方隐又明,云连怀庆郡,雾绕泽州城”,是写他游巡境内各州县,晓行夜宿,十分辛苦,不辞劳累的情况。
由于于谦具有这样的品德和作风,所以民间称赞他为“于龙图”,有些地方还建立了于谦生祠。
正统初年,明朝政治渐趋黑暗,官僚中分为邪正两派,发生斗争。
当时皇帝英宗(朱祁镇)年幼荒嬉。
正统七年以后,宦官王振专政,擅权纳贿,骄横日甚。
于谦在行政上也遇到了阻挠。
他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赠送权贵。
有人劝他少带点著名土产,如合芗(即线香)、干菌(蘑菇)、裹头(手帕)等物,以便送些普通人情。
于谦对阉党的滥作威福本来就是极其痛恨的,因此他笑着举起衣袖说:“带有清风!”并且还作了一首《入京诗》来讽刺这些劝他的人:“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远近传诵,成为一时佳话。
1446年(正统十一年),王振诬劾于谦,逮捕下狱,判了死刑。
但晋豫百姓万人到京请愿,要求于谦继任巡抚;贵族周王、晋王等都上书替于谦伸冤。
阉党慑于公论,只得释放于谦,恢复原职。
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于谦坚决反对阉党,不顾死生,只是为了爱民爱国而伸张正义,非关私人的恩怨从忤。
于谦对阉党斗争的主要原因是长城边防问题,因为十五世纪三四十年代里,明朝北边形势紧急,于谦经常关心边务。
相反地,王振阉党却侵夺大同、宣府一带的军屯耕地,占役军丁,挖空了军事实力,转饱私囊。
于谦曾多次奏弹边镇监守贪污的罪状,他和
宣大巡抚罗亨信等意见一致,要求实行检察军屯田粮,整顿边防。
因此于谦被诬下狱,实非偶然。
1448年(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削夺了巡抚、御史等职,调到京城只做兵部左侍郎,但他仍对国防提出了积极建议,同样由于阉党的压抑,不得实施。
二、保卫京都
1449年(正统十四年),明朝发生了“土木之变”以后,于谦在军事方面要完成保卫京城巩固国防的紧急任务,在政治方面就不得不跟阉党作生死斗争。
先谈瓦刺也先南侵时的形势。
自从十四世纪末,北方鞑靼各部势力衰落,蒙古西部的瓦刺就日渐强盛起来。
十五世纪时,瓦剃统治集团以也先为首用武力统一了蒙古各部,形成北方最大势力。
也先统治区,西起阿尔泰山,东抵辽河,北包贝加尔湖,南接明朝长城。
也先经常以“进贡”为名,向明朝索取巨额的“颁赏”。
也先更想攻占北京,让元朝复辟。
1449年,他大举侵明,就是抱着所谓再“求大元一统天下”的政治野心。
在明朝方面,皇帝英宗童騃骄纵,一切军政大事,全由太监王振代理,王振胡作非为,残害忠良,广植私党。
1449年当也先入侵时,王振更想利用皇帝“亲征”,幸取战功,提高个人威势。
在这样政治昏浊的情况下,王振就掌握了戍卫京城的禁军的全部指挥权。
七月十四日下令出兵,十六日就必须启程,行军部署毫无成算。
当时瓦剌军侵人大同、宣府、独石、延庆等边塞,明守军节节败逃。
英宗、王振竟贸然驱使大批中央高级官员和“前军五万骑,吏卒私属达五十万人”,冒着狂风暴雨,拥出居庸关向大同进发。
八月初一,到达大同。
瓦剌军暂退塞外,诱明军深入北上。
但王振等看到边兵败亡,横尸满野的惨状,却惶惧失措,挥军急退。
十三日退到土木堡(今怀来县西)狼山一带,瓦刺追兵从后面两路逼来,王振派兵迎敌,均败溃;兵部尚书邝埜三次奏请英宗突围,均为王振阻。
十四日黎明,瓦刺军四面合围,十五日瓦刺军诈退,明英宗急派使臣去瓦剌军营向也先讲和。
也先也派使臣持文书来明营,英宗命学士曹鼐草文书,派通事二人随也先使臣去瓦刺军营。
王振立刻下令移营就水,明军人马饥渴,士兵争先跳越营边壕堑,队伍混乱,不能停止。
瓦刺骑兵忽从四面冲来,呼啸列阵而人,奋长刀猛砍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明军弃甲曳兵,裸袒蹈藉,尸体蔽野塞川。
英宗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下马据地盘膝面南坐,遂被俘虏。
在混战时,扈从大臣如英
国公张辅、尚书邝埜、王佐、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等高级官员五六十人都被敌军所杀。
军士弃尸数百里。
其实当时追来的瓦刺军仅两万余,而明军五十万人,死亡过半,骡马二十余万以及衣甲、器械、辎重全被也先军所夺。
太监喜宁投降,将明朝虚实情况完全告给也先。
当英宗被俘时,护卫将军樊忠从旁用所持长锤把王振捶死,痛骂道:“我替天下诛此奸贼!”遂冲向敌军,杀敌十余人,最后战死。
这一场大混战,历史上称为“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朝首都北京立即卷入战场的前哨,政局空前混乱,危机四伏。
皇太后和留守京城的[成阝]王朱祁钰急召大臣朝议。
翰林侍讲徐理竟公然主张逃跑,倡言南迁金陵,可避灾难,于是空气更加恶劣,群臣都犹豫昏惑,只知聚哭殿前。
于谦厉声斥责徐理说:“倡议南迁者,当斩首。
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
谁不知宋朝南渡的祸患。
请立刻调动四方兵勤王,誓死守卫京师。
”于谦的正确主张,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的同意,皇太后、[成阝]王等慢慢地清醒过来,便把守城抗战的责任全部交给于谦。
于谦等遂即建议:(一)调山东沿海备倭军和漕渠运粮军急援北京,并令全国各地起兵勤王。
(二)
提前发给官兵半年的或一年的禄饷,让他们自己到通州仓库取米,并号召百姓参加搬运通州军资进北京城。
(三)动员京郊居民进城,并招募新兵,优给粮银。
(四)肃清潜藏在京城内外的间谍等敌人。
(五)从土木堡战败逃回的士兵,免予处分,仍要报名,各赏银布操练守城。
(六)加强城防工事,赶造兵器,同时急运南京内库军器三分之二北上。
八月二十一日,于谦被任做兵部尚书,当时,以于谦为首和以商辂、王竑、袁时、吴宁、王伟、朱骥等为主干的爱国官吏一致坚决主张抗战。
于谦明确提出了“社稷(指国家)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认为英宗既成瓦剌俘囚,帝位不应虚悬,遂奏请皇太后让[成阝]王监国。
并将阉党马顺、毛贵等篓死,王振家族全部刑斩,以平众愤。
又将阉党郭敬等治罪。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镇压了阉党,振奋了士气。
九月六日,[成阝]王正式登皇帝(景泰帝)位,遥尊英宗做太上皇,明朝中央政局更显稳定。
同时,于谦又选派得力将领,增补关隘,加派援军,重新调布了长城边防。
于谦治军,赏罚严明,教练有法,特别重要的是于谦把抗击瓦刺入侵看成全国一致的神圣爱国任务,广泛地发动人民报效杀敌,保卫国家,从而获得了源源的新兵,扭转败局,保证了抗击的胜利。
也先俘捉英宗以后,就想利用这个“御驾”做招牌,威胁并诈诱明朝各边镇开城
迎降。
由于于谦严令各将领坚守关隘,“自今瓦剌奉驾(太上皇)到,不得轻出”。
因此也先拥英宗到宣府、大同等处,守将都闭门不纳。
九月末,瓦剌发动了第二次总攻势。
十月初,瓦刺别部三万骑攻辽东各镇,同时别部进犯甘肃沿边。
也先率主力军骑兵三万掠大同,直冲紫荆关,阿刺率二万骑突人古北口。
十月九日,也先破紫荆关,阿刺等军从赤城南下,两路向北京合围。
当时在北京,明朝从各地征调和新募的军队约二十二万人,但有盔甲者仅十分之一。
各将领地守城方略议论纷纭,多主张退军城内,坚壁清野,以避敌锋。
于谦坚决主张必不可示弱。
当列阵郊外,迎击敌军。
他亲身披擐甲胄,主持大军,驻营德胜门外,分配防卫九门兵力,指定负责将领,誓告全军,效忠卫国。
特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变前队”,于是人人感奋,士气昂扬。
十一日,瓦刺军列阵西直门外,两军对垒。
也先仍扬言要释放“圣驾”,胁迫明朝屈服讲和,并指出要于谦等大臣出来迎接,但被拒绝了。
当夜,明军进击瓦剌军先锋于彰仪门外,获得第一次小胜,军威大振。
次日,明军在各门外略有斩获。
十三日,瓦刺军和明军在德胜门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当时天寒,降雪,又大风,忽而雷电降雨。
于谦先派石亨领兵埋伏在道旁民间空屋内,另派小队骑兵做急前锋,冲击瓦剌军阵,接战时假装败退,也先立刻挥动精骑万余,呼啸追来,直逼明军。
于谦待敌军进城,令神机营火炮火铳齐发,同时石亨伏兵骤起,前后夹攻,也先军惊扰,明军副总兵范广骁勇绝伦,跃马当先,冲入敌阵,部下将兵齐力杀进,瓦剌军大败于城下,死伤无数,也先弟平章孛罗卯那孩,在搏战中被大炮击毙。
瓦剌军转攻西直门,都督孙镗率军迎击,瓦刺军稍向北退,孙镗追击,瓦剌军增援反扑,孙镗军拼力血战。
明军高礼、毛福寿等率兵从南面来助战,激战更急,战阵渐逼近城门时,城上守程信急发箭炮助战,会石亨领兵又从北面赶到,瓦刺军三面被围攻,才向西南退去。
这是明军给也先以迎头痛击的第一次大会战。
次日,于谦又亲自指挥都督毛福寿等军大败瓦刺军于彰仪门土城外,在两军搏斗时,京郊居民配合官军奋勇杀敌,纷纷跳上屋顶墙头,猛飞砖石,呼声震天,瓦剌军惊愕溃逃。
这是明军第二次大胜。
继而京郊军民配合展开了追击战,瓦刺军别支部队分掠各州县农村,也多遭民兵抗击。
也先迫使明朝“迎驾”的阴谋,毫未得逞,在五天的激战中,又连战连败,死伤很多,也先大感沮丧。
另外瓦刺军在居庸关也被明守将罗通击败。
十五日夜间,瓦剌军拔营潜遁,于谦
派石亨率军追击到良乡以西。
十七日,也先拥朱祁镇出紫荆关退去。
九、十月瓦刺军焚掠山西、河北各地,也都被驱北退。
十一月八日,瓦剌退回塞外,京师宣布解严。
明朝守御京师,抗击瓦刺入侵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在广大人民英勇地从事保卫祖国斗争的基础上,于谦等能够积极运用政府机构迅速集结了部分军事力量,及时鼓励士气,亲临战场,指挥军事,因此使得保卫京师的战争,获得胜利,把明朝从败亡的严重危机中挽救了出来,并且保障了正在走向繁荣的北方生产事业和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
三、迎回英宗
也先在京郊受到打击退回塞外后,于谦对于国防军事的布置,并未稍懈。
首先是加强保卫京师的力量,拥调辽东、宣府部分军马来到京师,并命大同总兵郭登随时准备率所部到京师增援。
京师稍见稳定后,于谦进一步加强边关的防御。
对宣府、居庸关以及保定、河间、真定各处,增派大将镇守。
又派顾兴祖、刘安等率兵修筑北边关塞要隘并增调军队防守。
1450年(景泰元年),春夏两季,瓦剌军对明朝北边连续发动了广泛的攻势,进攻宁夏、大同以后,又侵扰庆阳、朔州、阳和、万作等地,但都吃了败仗。
另外,当时也先、脱脱不花和阿刺知院三方面对明朝的态度也各不同,他们都想单独先取得和明朝“通贡”和“互市”的经济利益,因而相互猜忌。
于谦就在这时先派使臣和脱脱不花交涉,获得了初步协议。
因此,也先拘留朱祁镇,原以为奇货可居,这时反成为对明朝交涉上的绊脚石。
终于被形势所迫,不得不将明英宗送回。
可以说正是由于明朝在实际战争中取得胜利,政治策略正确和军备的充实,才能对瓦刺交涉上取得了全面的主动权,终于收到胜利的结果。
英宗回国后不久,也先派使臣前来,要求通贡,双方又恢复了正常的互市关系。
另一方面,由于也先侵明失败,以及虐待诸部,日益骄横,引起各部族酋长互相猜忌和仇杀,也先攻杀脱脱不花汗,随后阿刺知院又攻杀也先。
自从也先死后,瓦剌部属分散,势力就衰落了。
明军虽然从崩溃败逃转到胜利,但各方面遭受的战争创伤,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的。
在瓦剌进攻京师被击退后,明朝论功行赏,升加于谦的官职称少保总督军务,仍掌兵部尚书事。
于谦辞让道:“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
固辞不允。
于谦在朱祁镇回京以后,首先向朝廷提出“上皇虽还,国耻未雪”的警告。
他条谏各项安边的策略,坚持执行,专力于国防的充实。
一面加强真定、保定、涿州、易州以及永平、宣府、大同、居庸关、山海关多处的防务增加守军人数,按时修缮城堡,并于1451年(景泰二年)遣都督佥事孙安率轻骑出龙门关收复独石、马营等八城,募民屯田,且耕且守,这样就使宣府、怀来的防务更趋巩固;一面对官军的贪污怠职等弊端,严加纠察,整肃了军纪;另外还推荐平江侯陈豫镇守临清,增筑新城,保护漕船运输的要道寨运河;又对马政、阵法、战车、军器、军功制度多所改进。
对于火器,又提倡创造,如采纳巡关侍郎江潮的建议,制造“火伞”,燃放出去,可以惊溃敌军马队。
又采纳应州人师翱的建议,制造有机关的火铳,短时间内可发三次,射程达三百步以外。
于谦以为虽然瓦刺暂时求和,但是明朝若不加强国防,还是不能制止瓦刺的侵扰,于是进一步积极着手改革京营的军制,创立了团营。
原来明朝京卫军队,分别隶属于五军、三干、神机三大营。
五军营是洪武时编定的军制,有步队、马队,专教阵法。
三千营是永乐时编定的,都是骑兵,专管扈从皇帝出入。
神机营是永乐时对交趾作战时编定的,使用火器,主要是步兵,更附添马队在内。
三大营各有总兵官,不相统属,同时五军都督府调动,平时掌府官只管军政文书,不管操练,战时分别调遣,号令不能一致。
将领和军士彼此也不熟悉。
正统时,京营军士四十余万,由于营政废弛,作战能力很低,“土木之变”,京军伤亡很多,营制更紊乱。
于谦于景泰二年开始改革京营军制,于三大营中挑选精勇军士十万人,编为五营操练,叫做团营。
第二年,又将团营军士增加到十五万人,分十营操练,于景泰三年,团营制度完全确立,没有选人团营的军士,仍归三大营,称做“老家”。
十五万精锐京军,分编十团营。
每团营一万五千人,置都督一人,统率本营,叫做“坐营都督”。
每一坐营都督下,设都指挥三人,各统领军士五千人。
第一都指挥下又设把总五人,各统领军士一千人。
每一把总下又设指挥二人,各统领军五百。
每一指挥下,设领队官五人,各领军士一百人。
每一领队官下设管队二人,各领军士五十人。
以上十团营设一总兵官,明廷命石亨充任。
于谦对于京营的改革,改变了京军各营互不统一,每遇调遣,号令频更,兵将不相识的偷怠紊乱情况。
于谦更积极招募民兵,充实军队的作战力量,遣使分募直隶、山东、山
西、河南民壮,拨山西义勇守大同,并用民兵防守紫荆、倒马二关。
这些措施,特别是新军(十营团)的建立及战守部署等,使明朝国防渐趋巩固。
四、于谦之死
当于谦抗战派正在日以继夜地瘁心于加强边防,改革京营军制的时候,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在宫廷内部却酝酿着一股争夺皇位的暗潮。
当朱祁镇被瓦剌释放回到北京时,朱祁钰把他看作是最危险的政敌,立刻禁锢在皇城里的南宫内,他所住的宫叫崇质宫(俗名黑瓦殿,在南池子普渡寺一带)。
这一带地区,永乐时称为“东苑”,又叫“小南城”。
这是个离宫别馆,朱祁钰把朱祁镇幽禁在这里,特派靖远伯王骥守备,不许他和外面交往。
1452年(景泰三年),朱祁钰废皇太子朱见深(朱祁镇子),更立他的儿子朱见济做太子,朱祁钰这种自私的行动,于谦是不赞成的,因此朱祁钰对于于谦渐见疏远,不肯授予于谦以全面行政的实权,仅因防边多事,才使于谦长期专任兵部。
于谦对于当时的勋戚贵幸的贪鄙忮懦,多所年轻,因而对于阉党邪派的阴谋活动,也就警惕不够。
于谦遇到阉党破坏和捣乱的时候,常愤慨地扪胸叹息,曾说:“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表示决不向他们让步。
于谦在用人行政中,对贪污横暴的高级军官,严加劾办。
石亨在德胜门外的战功,并不高于于谦,受封世袭的侯爵,自觉愧心,曾上疏推荐于谦长子于冕做都督府前卫副千良。
于谦上疏恳辞,并指责石亨位居大将,不选拔军伍中人材,报效国家,单独荐举于冕是不合公论的。
同时指出:“臣于军功,决不冒滥,纵欲为子求官,自当乞恩君父,何必假手于石亨”!石亨听到于谦严厉的指责,便积恨在心。
石亨身任京营总兵,提督十团营,骄纵枉法,勾结营私,于谦屡次对石亨加以奏劾,石亨更切齿痛恨。
另外,都督张軏先后因犯军律,曾被于谦弹劾,也怨恨于谦。
太监曹吉祥也因监守军务时被于谦所制裁,平素也甚耿介于心。
前任兵部尚书王骥因在正统时党附王振,行为骄纵,景泰时曾受裁抑,但他屡思跋扈,由于于谦不肯推荐,因此也对于谦怀有嫉恨。
总之,仅只在改进军务方面,于谦就遭到了许多的阻难。
1453年(景泰四年),皇太子朱见济忽然病死。
后来一部分较正派的官员,主张恢复朱见深做皇太子,遭到朱祁钰的压制。
另一方面,复辟的阴谋,却暗地酝酿着,终于爆发了“夺门”的事件。
“夺门”的主角是太上皇朱祁镇,他在土木堡丧师辱国被也先俘虏,幸赖于谦等领导军民抗战胜利,才得被释回国,但是朱祁镇不考虑军国大事和抗战的客观,从而对于于谦等抱有莫大的私憾。
朱祁镇回到北京后,朱祁钰已经代替了他的皇位并且把他禁锢在南宫,因此他们兄弟之间是仇恨深重的。
“夺门”事件的主要推动者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杨善、王骥涨軏等。
其中石亨、张軏掌握京营军权,王骥的职务是守备南宫,曹吉祥是京营监军太监。
所以走通官禁,有便利条件。
他们就利用京营军权,做发动宫廷事变的工具,杨善过去谄附王振,曾做过出使瓦剌的使臣,迎得朱祁镇回国,超出了朱祁钰的旨命,朱祁钰对他不满,后来又向曹吉祥、石亨献媚,自然就密切勾结起来了。
徐有贞(即徐理),在也先入侵时主张南迁,被于谦所驳斥,为舆论所不齿,后来谄附陈循,升官到副都御史。
这一群贪残阴险、结党营私的官僚们拼凑到一起,都想利用朱祁钰和朱祁镇兄弟二人的尖锐矛盾,假手为朱祁镇夺回皇位,大搅混水,乘势摸鱼,做自己升官的打算。
1457年(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病重,不能临朝,命石亨代行郊祭典礼。
石亨等密谋,认为是发动复辟的好机会,石亨、曹吉祥、徐有贞、张軏、王骥等潜纳京军进皇城,率众急奔南宫,毁墙裂门,掖朱祁镇登辇,闯入皇宫,强登奉天殿,宣告复辟。
朱祁镇复辟后,反诬于谦、王文等谋叛,逮捕下狱。
廷审时,徐有贞当众喝令法司把于谦等痛加拷掠,王文不胜激愤,激辩不已。
于谦笑道:“亨等意耳,辩何益!”遂被判处谋逆罪,坐死刑。
抄没家产时,发现于谦“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
将杀于谦时,朱祁镇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
徐有贞秘密进言道:“不杀于谦,此举(夺门)为无名”,遂下毒手。
随后凡于谦所推荐选拔的文武官吏都受到迫害,石亨等更严厉地残害抗战派人物,又列名镂版榜示“于谦党”于天下。
于谦死后,国防又陷于废弛。
民族英雄于谦,在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政变中惨遭杀害,死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二十二,时年六十岁。
于谦遇害时,“行路嗟叹,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洒泣”。
后来北京还出现了怀念于谦的童谣:“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嗛(指于谦)”。
于谦家属被械系,长子于冕遣戍龙门。
指挥同知陈逵感念于谦的忠义,收殡于谦的遗骸。
于谦婿朱骥把于谦的灵柩运回故乡,葬于西湖三台山麓。
于谦在景泰时的故宅,在北京崇文门的西裱褙胡同,于谦被杀后籍没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