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人教版)2020高考总复习 历史: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魏晋至隋唐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考点魏晋至隋唐的

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度。

(2)隋唐时期:①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②地方

行政区划的演变;③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

革*和唐太宗*

(1)北魏孝文帝改革*。(2)唐太宗*。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

隋唐三省六部制对秦汉魏晋南北朝中枢权力机构的

传承与创新;先秦至隋唐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是

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成熟,且逐步走向制度化、公

开化。

历史解释

魏晋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制度具有

多样化特点;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唐末藩镇割据成为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的根源。

史料实证 运用图文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魏晋南北

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

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 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3)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②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③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4)

(1)“贞观之治”的出现

①原因

⎩⎪

⎪⎧a.历史: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b.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c.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

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

罚为末的原则。

e.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②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措施

⎩⎪

⎪⎧

a.武力讨伐: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b.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

史,官职世袭。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c.册封首领: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裔。

d.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②作用: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3)开放的对外政策

①政策

⎧a.积极友好的中外交往态度

b.宽容的宗教政策

c.重视传播唐文化

②作用

⎧a.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

添了多元的色彩。

b.推动日本“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史料史论] 三省六部制运作程序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核心观点:(1)三省六部制行政运作程序反映了唐代皇权与相权的制约与平衡,反映了中枢机构的程序化和规范化。

(2)具有西方“分权”政治特色,但有差异,其隐含的前提是“得旨”(按皇帝旨意),体现出“集权”的特色。

[微点拓展] 藩镇割据的影响

(1)藩镇割据造成了唐代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但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

(2)唐末农民起义后,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

(3)藩镇割据,相互征战,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唐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影响,但藩镇注重自身工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史家观点] 科举制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核心观点:(1)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阶层固化局面,使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获得从政机会,改变社会地位。

(2)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变动,稳定了社会和政治局面,但占社会多数的劳动者仍改变不了原有的社会地位。

[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核心观点:(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体现了选官制度化。

(2)选拔方式从世袭、推荐、荫亲到考试选拔,客观上体现了选官用人制度的公正、规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