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与应用能力”的专题研究报告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这就意味着学生要通过数学学习,使他们的数学兴趣提高,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而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教学内容较死板,不易使学生的思维开放,数学教育就成为一种游离于社会现实的、封闭的、复制型的和再现型的自我积累与发展的过程。

我们学校参与研究的子课题侧重于小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当初提出这一子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数学内容具有实用性

由于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

2、数学教学现状

从对广大学生进行数学的普及教育来看,数学的应用基本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过去的数学教材中一定量的“应用题”的作用仅仅局限于为巩固数学知识技能,为培养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服务的目的。造成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3、当前的教育形势

当前数学教育的资源,无论从外部环境(教育与心理学的发展、社会环境等)还是从内部环境(数学本身的发展)看,都较以往有极大的变化,面对如此丰富的数学教育实践,我们尝试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采取更多变化、主动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更多的社会参与性,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支配地、有效地进行学习。因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中值得探索的一条新途径。

4、我校的学生状况

我校原是一所厂办学校(现已是市属小学),处于城市和农村的交接地带。学生的

组成既有厂职工子弟,也有打工族和农村的孩子。不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信心不足,更不了解应用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少的家长也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领会或理解数学,得到一个高分,考一个好学校,而对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不甚了解,也不关心。

随着我们对这一课题研究的推进与数学的发展,我们的实验教师深深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数学课程标准》通过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新领域,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用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操作、归纳、思考、探索这些表达方式,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所以,我们开展了“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专题研究,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一、实验过程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这一专题研究已为期一年,取得了预想的实验效果,实验教师在设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时有许多创新:有的把学生引入观察生活的情境中去,广泛地搜集资料,提出并解决问题;有的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观察一些现象,并试着做出解释或总结出规律;有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测量、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实验中,我们确定了实验班和实验教师,并由实验教师每学期为学生上2-3节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数学课,并对学生实验前、后的情况做跟踪记录。

二、实验结果

在实验前、后,我们分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实验开始后对实验班与普通班进行跟踪调查,以下是近三个学期以来其中的一个实验班(即现二年级3班)与普通班

从表一中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在一年级上期时,课题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期末检测成绩均高于同期的城区平均成绩,甚至于普通班的平均分、优秀率还略高于课题实验班。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学生初入学,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还是一种原生状态,有待于开发;第二,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有良好的学前教育条件,他们在学前教育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20以内的加减法等内容,这与现行的一年级上册内容基本一致。因此才会出现普通班的平均分、优秀率还略高于课题实验班的现象,这很正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学生所学的知识面拓展与延伸以及我们子课题研究在实验班铺开,一年级上册出现的这种局面发生了转变。在一下与二上的期末检测中,普通班的成绩均略低于同期的城区平均成绩,课题实验班在一上略低于普通班的基础上,大踏步的前进,在表中所列的一分两率的对比中均反超普通班。当然,这里面有普通班的学生人数比课题实验班多,老师在工作量、后进面的转差上都比课题实验班要繁杂一些,但是却掩饰不了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所取得的成效。

再看表二,这是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期末检测试卷中解决问题部分解答情况统计表。我们学校子课题组在过去的近两年时间里,做了一个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专题研究。通过做这样一个专题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到研究中来,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表中的检测内容都是近三个学期的期末检测卷中的“解决问题”部分,通过对课题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对比,一上时,两个对比班的学生在解答“想一想”与“跳绳”两个生活实际问题的检测情况,全对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相差无几。后面的两个学期,在期末检测卷中的“解决问题”部分的检测情况比较,课题实验班的全对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已经比普通班高三十八个百分点,这就说明了经过三个学期的课题研究,特别是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专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数据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发展。另外,通过写数学日记、访谈等方式,我们也了解到学生在以下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①学生在面对日常的事物现象,能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方面有了提高;

②学生懂得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与现象的好处,并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这些事件与现象;

③学生初步了解了如何进行数学交流,并能用数学语言来解释一些数学现象、过程和结果;

④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数学信息能进行搜集、整理和简单的分析,还有些学生能用数学的方法对数学信息进行考察、区分、组织和模型建构,并能用所掌握的新知识、新方法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⑤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了他们在日常活动中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意识和能力。

三、结果的分析

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之所以有了一定的提高,是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新设置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特点分不开的。

1、数学实践课具有事实性

数学本身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运用数学教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带领学生回归生活。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教学《今天我当家》这节实践课前,我校的李秀莲老师就设计了一次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尝试进行一次购物的实践活动。听了李老师的要求,同学们都非常地高兴,兴致勃勃的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当李老师再来上这节课时,由于有了宝贵的生活经历的积累,学生感觉到购物中还是真的存在数学问题,肯定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事实,学习起来特别的兴奋。同学们在小组内模拟超市,他们有的当售货员、有的当顾客。在卖与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加减计算的数学知识,又用到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起来才有兴趣,并有意识的结合实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前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事实素材,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观察。正是由于数学实践课具有事实性,所以学生对于生活中是否有数学问题持肯定态度,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应用意识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