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文学观念共34页文档

合集下载

文人相轻是韩愈的文学主张

文人相轻是韩愈的文学主张

文人相轻是韩愈的文学主张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文学主张以“以文人相轻”为核心,成为了他对于文学人格的重要思考和表达。

他认为文人应该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才华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而非凭借身世背景或社会地位来攀比和评判。

这一主张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韩愈看来,文人的身份和责任是与众不同的。

他们应该拥有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问,以此来引领社会的风尚,指引人们的道德和行为。

而这种高尚的品质和能力,是不能仅凭出身背景来评判的。

因此,韩愈强调“以文人相轻”,认为文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品德和才华来互相衡量,而不是借助其他因素来攀比和评判。

韩愈在《师说》中以师生关系为例,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他认为师者应该是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才能够真正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师者。

因此,他反对将师者的身份仅仅看作是一种职业身份,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道德和知识的象征。

韩愈的文学主张也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他的诗作多以咏史抒怀、讽刺时弊为主题,力图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他强调文人应该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邃的思想,以此来影响他人、引导社会。

他在《进学解》中写道:“心有公论,心有良知,心有知识,心有远见,心有胸怀”,强调文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广阔的胸怀,以此来教化人们、指引社会。

韩愈还在《师说》中提到了“以文人为官”的观点。

他认为文人应该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来担任官职,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反对以出身和地位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而主张以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来评判一个文人是否适合担任官职。

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才华,文人才能够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

韩愈的文学主张“以文人相轻”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

他的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张不仅强调了文人的道德和才华,更强调了文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为后世文化人的形象树立了榜样。

韩愈的文学观念与诗歌风格

韩愈的文学观念与诗歌风格

韩愈的文学观念与诗歌风格
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韩愈以他独特而深刻的文学观念和独特的诗歌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
讨韩愈的文学观念以及他在诗歌创作中体现出来的风格。

文学观念
1.古文复兴:韩愈主张恢复古代经典,强调语言简练、意义明确、规范严谨。

2.史称立言:韩愈认为历史是对德行和事实评价最公正客观的标准,主张以
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作为指导。

3.才性说:韩愈提出文才来源于天赋和勤奋,强调真才实学比社会地位更重
要。

诗歌风格
1.内容丰富多样:韩愈的诗作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时事、道德伦理等方面,
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品质的关注。

2.语言淳朴自然:韩愈的诗风追求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内涵丰富的思想,
避免华丽辞藻和夸张修饰。

3.音节谐美:他善于运用音韵变化和韵律配合,创造出优美的音乐效果,使
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4.象征意义:韩愈常使用象征手法,通过隐喻、比喻等手段抒发情感,给读
者留下深刻印象。

影响与评价
1.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韩愈的文学观念奠定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基础,对后
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学地位备受争议:尽管有一部分人认为韩愈过于保守,缺乏灵活性,但
他在思想和艺术上仍被广泛赞誉为杰出的文学家。

通过对韩愈的文学观念与诗歌风格进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为一位杰出诗人和文学家的独特贡献,以及他对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唐代著名学者韩愈的文学成就与理念

唐代著名学者韩愈的文学成就与理念

唐代著名学者韩愈的文学成就与理念在唐代的文学史上,韩愈可谓一个耀眼的存在,他以其丰富的才华和独特的文学理念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韩愈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对文学的独特理念。

一、韩愈的文学成就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韩愈在文学创作方面表现出色,涉猎广泛,从诗歌、散文到骈文,无一不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造诣。

其一,韩愈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人推崇。

他的诗歌以雄浑豪放的风格闻名,对于时代的动荡和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触角。

他笔下的诗作,既有高洁的文人气质,又能抒发内心的情感,给人一种深邃的艺术享受。

其二,韩愈的散文作品也卓有成就。

他的散文既有鲜明的思想性,又有独特的艺术性。

韩愈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读者在思考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学的美感。

其三,韩愈还以其骈文的创作而闻名于世。

他的骈文通俗易懂,篇章结构紧凑,常常运用对仗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炼的语言,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描述时事,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韩愈的文学理念除了出色的文学成就,韩愈的文学理念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他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文人要关注社会问题,用自己的文学才华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首先,韩愈主张文学要具有现实的意义。

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力图唤起读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其次,韩愈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的工具,更应该有教育人的作用。

他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陶冶读者的情操,塑造道德人格,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韩愈倡导文学要有温暖的情感。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情感的共鸣力,通过煽动读者的情绪来引发共情,进而影响读者的思考和行动。

总之,韩愈以其出色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文学理念,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一位耀眼的学者。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作品至今仍然为我们所铭记,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启发。

唐代文学名士韩愈的思想与作品评析

唐代文学名士韩愈的思想与作品评析

唐代文学名士韩愈的思想与作品评析韩愈(768年-824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文学宗师”和“达于中庸”的名士。

他在唐代文坛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思想和作品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剖析韩愈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作品,并评析其对于唐代文学的积极贡献。

I. 韩愈的思想观点H1 韩愈的士人思想观点韩愈出生于士人家庭,受到良好教育的他具备了广泛的知识和卓越的才华。

他倡导士人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尊严的行为,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及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他认为士人应该尽力修养自己,同时也应该以身作则,引导社会风尚,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H2 韩愈的道德批判韩愈对于当时的社会道德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道德败坏是社会问题的根源,而士人应该以身作则,秉持高尚的道德标准,用自己的榜样来影响他人。

他以“论盛孝章”为例,对那些对父母不孝的人进行了痛斥和批评,借此提醒人们要尊敬父母、孝顺长辈。

H1 韩愈的经济主张韩愈在经济问题上持有较为激进的观点。

他主张贫富一体,推动富有分配给贫困人民,反对富者恶威欺贫者。

他强调社会的稳定与公平,认为贫富差距扩大将导致社会的动荡,因此主张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等手段,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H2 韩愈的教育观点韩愈对于教育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全面发展。

他主张提高教育的质量,关注教育的实际效果,而非空洞的文字。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H1 韩愈的政治观点在政治问题上,韩愈主张君主立宪制。

他认为君主应该依法行事,尊重法律,以法治国。

他主张君主应该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民意,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公正合理的政策。

此外,他也主张加强君主的监督,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

他认为作为臣子的士人也应该敢于直言劝谏,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敢奋斗。

概述韩愈的文学思想

概述韩愈的文学思想

概述韩愈的文学思想一、韩愈韩愈:中国古代的伟大文学家之一,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其郡望是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韩愈是一个关心国计民生,敢于直言诤谏,也颇有政绩的人。

二、韩愈的古文理论1.韩愈的古文理论之所以在当时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和产生巨大的作用,主要是他把古文写作和提倡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2.政治目的:改革弊政,中兴唐室。

3.主要内容(1)他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思想。

(2)他重视文章内容的充实,不轻视文章写作的技巧,他提倡古文并不是要人们机械地模仿先秦两汉文章的语言,他希望创造一种吸收唐代语言发展中的新成果、甚至某些口语因素、并对先秦两汉文学语言加以改造的新的书面语言,或者说,一种适合于唐人习惯、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的文学语言。

三、古文理论是文章学理论,而不是文学理论;古文代替骈文是语体改革,而不是纯粹文学体裁的改革。

四、韩愈古文理论的积极意义1.古文理论中强调的文以明道思想,对克服某些文学创作中内容贫乏、片面追求形式美的错误倾向,是很有意义的。

2.古文家注重人品与文品一致,要求作家把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作为创作前提,进一步发展了道德文章并重的传统。

3.古文创作的成功为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形式开辟了更广的前景,充分说明了用单行数体的散体形式和对偶骈俪的四六骈俪一样,都可以创作出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这种文学语言的改革,不仅促进了散文的发展,而且对小说、特别是文言小说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中唐时期传奇小说的繁荣,就是很好的证明。

4.韩愈发展了孟子的文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论,这对文学创作中重视表现作家鲜明的个性特征有很重要的意义。

5.韩愈古文理论的不良影响对文学思想发展也有它的不良影响,他没有分清文艺散文和一般非文学文章(如公牍文、应用文等)有本质不同,没有认识到对这两者应当有不的要求,从而在文学观念上又回到南朝“文笔之争”以前的状态。

6.韩愈文学思想中非常有价值的一点是他提出了文学创作是“不平则鸣”的产物。

【推荐下载】韩愈及其教育思想-推荐word版 (6页)

【推荐下载】韩愈及其教育思想-推荐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一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号称“文人之雄”,曾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同时,韩愈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县)人,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

其郡望昌黎,故自称韩昌黎。

韩愈官至吏部侍郎,故后人也称他韩吏部。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和书香门第。

他三岁而孤由其伯兄抚养,12岁时其兄韩会病故,由其寡嫂养大成人。

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经历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岁月。

这种经历促使他早熟,形成了较强的自我奋斗精神。

25岁擢进士第,29岁任节度使观察推官,35岁授四门博士,36岁迁监察御史。

后因直言谏上被贬,38岁遇赦,做江陵法曹参军,39岁后历任国子博士、都员外郎、河南令、职方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和制诰、中书舍人等官职。

元和12年,因评淮西吴元济之乱有功,被升迁为刑部侍郎,进入大员之列。

后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内迁为表州刺史。

穆宗继位后,召回韩愈任国子祭酒。

长庆元年转为兵部侍郎,后一度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又为吏部侍郎,长庆4年病卒,享年57岁。

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

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

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

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韩愈的文学观念

韩愈的文学观念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
(学诗)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 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 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籍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 久之自然悟入。 又说: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 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
明· 高棅《唐诗品汇》序:“开元天宝间,则有李 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 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 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明· 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开元、天宝中, 杜子美复继出,上薄风雅,下该沈宋,才夺苏李、气 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真所谓 集大成者,而诸作皆废矣。并时而作有李太白,宗风 骚建安七子,其格极高,其变化者神龙之不可羁。”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说:“诗有五声,全备者 少,惟得宫声者为最优。盖可以通众声也。李太白、 杜子美之诗为宫,韩退之之诗为角”。
“文章”的概念比较复杂,含有多种意义:
(1) 沿袭不同,复之无由,考于今,诚无所用之,然 文王、周公之法制粗在于是。孔子曰:“吾从周。” 谓其文章之盛也。(《读仪礼》) (2)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进学解》) (3)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潭唱和诗 序》) (4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 (5) 酷好学问文章,未尝一日暂废。(《潮州刺史谢上 表》) 这些诗文中的“文章”,有的指三代的“文化礼乐 制度”((1)),有的指“诗、赋、文”((2)(5)),有的 偏指“诗、文”((3)(4))。
《南山诗》是“文备众体”的典型:它铺排景物,繁 富炫博似赋,历叙三次遭贬而登山似记,整体上看是 赞美京城近郊景物及自然功镌造化又似颂赞。此外, 如记载史实夸耀功德的《元和圣德诗》似颂体,《桃 源图》《落齿》似记与论体,《嗟哉董生行》《县斋 有怀》似传体,《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岳阳楼别 窦司直》又似书体,《孟生诗》《送惠师》又似序体, 《永贞行》《荐士》《龊龊》则是典型的论体。 方东树《昭昧詹言》说: 韩公诗,文体多,而造境 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沉酣,笔势驰骤,波澜老成, 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与元气侔。 并称赞“实由读书多,笔力强,文法高古。而文法 所以高古,由其立志高,取法高,用心苦,其奥密在 力去陈言而已。”

韩愈的文学常识

韩愈的文学常识

韩愈的文学常识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唐代文学与宋代文学的过渡人物。

本文将围绕韩愈的文学生涯、文学观念以及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进行阐述。

一、文学生涯韩愈是唐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他为唐代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文学创作上尤其重视对文学语言、文学思想的探索和研究。

他提出了“气吞万里如虎”的文学理念,主张“文章能达意,意存笔端”,这就要求文学将思想和语言统一起来,使作品传递出深刻的人生意义。

韩愈在文学上的突出贡献还体现在他倡导的格律诗上。

他提出了“诗以气律为质”的诗歌观念,提倡将音韵与意境相结合,使诗歌作品同时具备美感和思想性。

他还主张要在意象上创新,运用奇特的表现手法来描绘生动、具体的形象,反映人生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文学观念韩愈在文学创作上注重思想的表达和道德的倡导,在他看来,文学是人道主义、人类意识的表现,必须既具有艺术性,又兼备道德性。

他认为“文以载道”,文学创作应该以尊重人性和真实性为中心,以真理和生命为内容,以美感为桥梁,以达到启迪人心、教化人们、引导社会文明进步为宗旨。

韩愈还强调诗歌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

他在论诗中发挥整个古代唐诗的意义和价值,主张“复旧派”,宣扬古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唐代诗歌为楷模,加以创新,才能创作出与时俱进、文史兼攻的作品,进一步拓展文学生命的空间,造福于世人。

三、对中国文学的贡献韩愈是唐代文学思想启蒙的伟大导师,他对诗歌、散文、文史、戏曲等各个领域都作出了重要成就,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观念在历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不仅提高了文学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水平,而且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的推进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诗歌思想体系、文学创作理念和文学观念为后世文坛提供了某些精神支持和文化鞭策。

总之,韩愈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和创作可说是历史上文学界不可忽视的存在。

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观念对比

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观念对比

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观念对比概述韩愈和柳宗元是唐宋时期的两位著名文学家,他们在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上有着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就韩愈和柳宗元的文学观念进行对比分析。

韩愈的文学观念诚实与直言韩愈提倡写作要坚持真实和直言不讳,他认为作品应该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通过揭示社会问题来促进社会改革。

儒家思想与经典古风韩愈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他把儒家经典中倡导的道德和正义观念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他尊重古人、追求纯洁和古风,在文章中常引用典籍来加强说服力。

文艺复兴主义倾向在文艺方面,韩愈提倡创作“大”、“奇”、“新”的作品,追求雄浑豪放、精神上的升华。

他强调作者要有个性、有独创性,反对奉行形式主义。

柳宗元的文学观念自然与客观柳宗元主张观察自然和客观事物,他追求真实和客观性,注重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他提出了“法则写实”,主张作者要遵循客观法则来揭示世间真理。

反对虚伪和偏见柳宗元批评唐代文人把追求艳丽华美作为创作目标,认为那只是虚假的表面。

他倡导用真正的情感来创作,反对被传统思想束缚,并呼吁要祛除讥讽嘲笑的文风。

唯美主义与哲思柳宗元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一些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他以唯美主义为基调,强调审美享受、内心感受以及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尝试通过艺术表达深层次的情感和洞察力。

对比分析韩愈与柳宗元在文学观念上有诸多不同之处。

韩愈注重社会改革和现实问题的揭示,其作品充满了儒家道德观念和古风气息。

柳宗元则更强调客观事实和真实性,在创作上追求自然和审美享受。

他注重深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将哲学思想融入文学中。

这种差异源于他们的不同背景和信仰。

韩愈身处士大夫家庭,秉承儒家思想传统;柳宗元则在多地任职,与不同文化交流,同时受到佛教等其他思想的影响。

尽管有所差别,韩愈与柳宗元均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各自的文学观念反映了不同的时代需求和个人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而重要的一笔。

以上是有关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观念对比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谈谈韩愈的文学主张

谈谈韩愈的文学主张

谈谈韩愈的文学主张引导语: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的文学主张是怎么样的?韩愈的文学主张他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

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

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

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

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人物生平韩愈诞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的长安,出生仅仅三年之后,他的父亲韩仲卿便去世了,自那时开始,幼年的韩愈便开始随长兄韩会生活,视兄嫂一如父母,并在韩会的辅导下读书学习。

到七岁时,韩愈身上已经能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天赋,所谓“七岁属文,意语天出”、“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受到当时有名的文人萧存的赏识。

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因在官场上受到牵连,被贬韶州刺史,韩愈也随韩会南迁。

韩愈的文学理论

韩愈的文学理论

韩愈的文学理论如下是有关韩愈的文学理论:韩愈是中唐的文坛领袖,不仅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在诗文创作理论上也提出了新的观点。

一、主张写作以古文为主的散文。

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他的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文坛的骈文相对而言的散体文,因为他是先秦汉代的古代散文为号召的,故称古文。

他反对内容空洞无物、形式雕琢华丽的骈体文,主张写作以古文为主的语体散文,内容要言之有物,着重实用,文以明道,“道”就是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道德修养。

二、提出“气盛言宜”说,并且提倡作文时语言上的创新。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

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这样就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

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三、提出“不平则鸣”论。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

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

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

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即“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四、追求雄健怪奇的诗歌风格。

在诗论上,韩愈提倡追求雄健怪奇的审美风格。

他在《调张籍》诗里说“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头脑里充满了各种怪怪奇奇的意象,他评孟郊诗说“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其实这些都说明他自己提倡和追求的是矫健怪奇的诗歌风格。

韩愈是当时文坛领袖,同时又是诗文高手,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他的文与道关系论,对宋代以至清代一些作家、文论家均有深远影响。

唐代文人韩愈的文化观与政治主张

唐代文人韩愈的文化观与政治主张

唐代文人韩愈的文化观与政治主张一、介绍韩愈及其背景唐代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号文公,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出身于贫寒士族,曾担任过宰相,但也多次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而被贬谪。

二、韩愈的文化观点1. 文化修养:韩愈强调个体修养和自律的重要性,并倡导读书、研习经史以培养品德和才华。

他认为通过对古人圣贤的学习可以启迪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2. 古礼复兴:韩愈主张恢复孝道和礼仪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通过恪守古代先贤所奉行的仪式和规范,可以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3. 道德教育:韩愈非常关注青年一代的道德教育问题。

他认为国家应该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和熏陶,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韩愈的政治主张1. 克己复礼:韩愈认为国家官员应该自觉遵循规章制度,并以自身行为树立榜样。

他主张清廉、勤政,同时要求严格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2. 推行改革:韩愈主张通过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农业改革来振兴国家。

他提出简化官僚机构、减轻赋税负担、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具体措施。

3. 用人唯才:韩愈主张选拔人才不分贵贱,以能力为标准,而不是只看身份地位。

他主张推动社会上升通道的开放,让有才华的人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四、结论唐代文人韩愈以其独特的文化观与政治主张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持久影响。

他通过强调个体修养、礼仪复兴以及道德教育来维护社会稳定,并主张政治、经济和农业的改革来振兴国家。

韩愈的思想和观点在唐代以后的多个时期仍然受到重视,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古代文论家韩愈的文学观和他对诗歌创作的贡献。

论述古代文论家韩愈的文学观和他对诗歌创作的贡献。

韩愈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文论家,他对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贡献。

在他的文学观中,他强调文学创作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求作品对人民生活有所关怀,并提出“文以载道”的理念。

他在文学批评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成就,对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韩愈的文学观出发,探讨他对诗歌创作的深远贡献。

一、韩愈的文学观韩愈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家和文论家,他的文学观为后人所重视与传承。

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作品要对社会生活有所关怀,要有价值取向。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社会风气的批评。

他认为作为文人,应该立足实际,以文学作品影响社会,使社会风气更加良好。

这种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唐宋时期尤为突出,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起到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

二、韩愈对诗歌创作的贡献在诗歌创作方面,韩愈对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韩愈提出了诗歌应该有“雅俗共赏”的观点,认为诗歌创作不应该局限于精英阶层,而是要受到广大人民裙众的喜爱。

他倡导诗歌应该表现真实的人生、真实的情感,力图使诗歌从精英文学的象牙塔中走向民间,使诗歌成为广大人民裙众所共赏的文学形式。

这一观点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和形式,使诗歌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人民生活。

韩愈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贡献也对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他的《滕王阁序》中,他对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探讨。

他认为诗歌应该注重表现现实生活,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裙众。

他还提出了“以经传之,以史述之”的创作观点,认为诗作应该借鉴历史典籍和经典故事,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这些观点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诗歌的题材,使诗歌更加融入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韩愈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和文论家,他在文学观和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为后世所铭记。

他倡导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诗歌创作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完整word版)韩愈的创作风格与人格

(完整word版)韩愈的创作风格与人格

韩愈的创作风格与人格韩愈(768—824),不仅是杰出的散文家,也是中唐诗坛上一位别开生面,用于独创的诗人。

在倡导古文运动的同时,也曾致力于诗歌的创新,以纠当时平庸的诗风。

韩愈是我国唐代初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当时的古文运动中所建立的功绩受到后人普遍的赞扬。

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不可抵挡的。

韩愈的诗歌有四百来篇,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不多,反映社会现实的面也不宽,称不上是中唐社会的一面镜子,但人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社会的某些面影,听到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心声,从那些怀才遭冤的怨言中,人们看到封建专制压制人才的某些侧面,从而加深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了解,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韩愈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文评注》上说:“唐文惟韩奇。

”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流畅明快。

韩愈的诗,也引入了韩文的风格和章法技巧。

韩愈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韩孟诗派作为中唐诗史上一个极富个性特征的艺术创新流派,在对诗歌艺术的创新上,更是表现出异常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韩愈在歌创作上,反对因袭,力求创新。

韩愈诗歌的主导风格是“崛险怪”,主要表现为想象的特,夸张的大胆,意境的奇幻。

提起韩愈,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对后世一千多年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

其实他的诗歌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诗歌创作上,韩愈也高举“古文运动”的大旗,创立了新的流派。

韩愈为诗的风格也如他的散文一样,浑浩流转,独立特行。

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

在表现手法上,亦有明显的散文倾向,这与他提倡儒学复古,反对骈文是一脉相承的,“不平则鸣”的文学观点在韩愈的诗中继续体现出来。

韩愈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

他不甘平庸,敢于向社会挑战,敢于与潮流背道,敢和命运抗争,一生坎坷,在潮起潮落中展示真我,显示出豁达、好强、无所顾忌、锋芒毕露的个性。

在艺术上创新求异,大胆采用前人不常用的内容、句式、意象,使诗歌呈现出“奇崛险怪”的特点,但并不都以奇险见长。

论韩愈的Word

论韩愈的Word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摘要:韩愈是中唐时期,继李白、杜甫之后在中国诗歌史上又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歌大家。

他的“以文为诗”的诗歌艺术手法的形成原因有韩愈的古文理论及创作对“以文为诗“的影响,时代追求以及诗歌自身的发展态势,而“以文为诗”的特点在其诗歌中的体现也是极其鲜明的,“以文为诗”对宋代诗歌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关键词:韩愈;以文为诗;形成原因;特征及体现;影响韩愈是中唐时期一位文学巨匠,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这样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对韩愈在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崇高的评价,也为文学界所公认,韩愈无论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其中,尤以“以文为诗”最为引人注目。

连史学家陈寅恪也不禁赞道:“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不仅空前,恐亦绝后。

”1当然这种创作倾向正是韩愈作为一位古文大家而具有的独特成就。

因此,本文主要从“以文为诗”的形成原因、“以文为诗”在韩愈诗歌中的具体体现、“以文为诗”的影响等角度角度来研究韩愈的“以文为诗”。

一、“以文为诗”的定义“以文为诗”是一种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始于古文大家韩愈。

但第一次提出“以文为诗”的却是宋代陈师道,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

唐诸人不迨也。

”2“以文为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陈师道并没有明确地定义。

到了严羽,这一概念才得到最完整的概括。

《沧浪诗话》第五:“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夫岂不公,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者到何在,其未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

韩愈基本文学常识简介课件

韩愈基本文学常识简介课件

• 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俪文字。在韩愈提 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 度就持反对的意见,认为文章重在思想 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
• 北宋初期,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由 于欧、曾、王、苏诸古文大家在理论上 特别是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从此韩 柳古文成为新的传统。
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 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 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 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 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 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 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 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科目时与人书》。 • “百孔千疮”、“一发千钧”见《与孟尚书书》。 • “不平则鸣”、“杂乱无章”见《送孟东野序》。 • “深居简出”、“弱肉强食”见《送浮屠文畅师序》。 • “大放厥词”、“袖手旁观”见《祭柳子原文》。 • “休养生息”、“混为一谈”、“牢不可破”见《平
淮西碑》。
•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 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 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 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 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 《原性》、《答李翊书》、《师 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 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 籍》、《山石》等。
•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 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 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 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 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 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 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 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 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 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 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 《秋怀诗》11首、《石鼓歌》等。

【精品文档】韩愈的古文主张-实用word文档 (2页)

【精品文档】韩愈的古文主张-实用word文档 (2页)

【精品文档】韩愈的古文主张-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韩愈的古文主张1、文以载道:韩愈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在于“载道”,主张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用古文宣传儒家之道,也就是圣人道德教化之道。

文学应该作为宣扬教化的工具,故文章内容以儒家学说为本,针对六朝文章侧重形式、忽略内容的弊端。

他又认为“文”(形式、修辞手法)、“道”(内容)皆不可缺,但道先于文。

他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又说:“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2、务去陈言:韩愈主张革新主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重视革新和创造,反对仿真抄袭前人文字的不良风气。

具体来说有两点:一是“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要求语言的新颖活泼;一是“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要求文字的妥贴流畅通顺,合乎自然的语法规范;一是“师其意而不师其辞”。

总的来说,韩愈认为文学语言须符合“词必己出”、“文从字顺”。

3、创作要有真情实感: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不合理的现象,作家便要把它诉诸笔墨;在《送孟东野序》中,他把从古到今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都称为“善鸣者”,并且认为只有不平则鸣的作品,才能感人;在《柳子厚墓志铭》中,他又提出了类似“穷而后工”的观点。

这些都说明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源,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的牢骚。

此外,他又主张全面地吸收前人的成果(《进学解》),对于学习古文,他主张循序渐进,“无望其速成,……养其根而俟其实”。

4、破骈为散:韩愈主张形式方面,要排除六朝以来骈俪文体,恢复三代两汉时代自然、质朴的文体,力倡复古,以矫正当时文坛那种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的风尚。

文章不须讲究字数的齐整,对仗的工整,用典是否恰当及声律是否谐协,句式应以达意自然为主,不应拘守对偶、平仄的规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